顯示具有 Digital Strea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igital Strea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

數位訊源五年小更新: Soekris dam1021 + BeagleBoard Black 裝箱


不知不覺,Soekris dam1021 R-2R DAC 一用五年,從一開始在木板上開聲,更換電源,再幾經調整,找到喜歡的輸出線路與韌體,幾乎就沒有再如何更動了。倒是訊源的部份,一開始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訊源輸入,後來轉移到 BeagleBoard Black 打造的小電腦,以 i2s 直入 Soekris dam1021,當作 AirPlay/MPD 一體機,透過 Ethernet 串流播放 NAS 上的檔案,如此也聽了四年多,頗為滿意。


如網兄 HifiDuino 和 cyrilliu 所言,BeagleBoard Black 的優點在於可以搭配專屬的 Botic 驅動程式 外灌整數倍頻的 clock 取代板上的合成時脈,比大眾化的 Raspberry Pi 有先天上的優勢。可惜 BeagleBoard Black 遠沒有 Raspberry Pi 知名,看到許多人投入大量心在先天不良的 Raspberry Pi 上,讓人惋惜。Botic 可以同時支援兩個外灌時脈,分別對應 44.1KHz 與 48KHz 的倍頻,我的主要媒體是 CD ,所以僅攻 44.1KHz 時脈。過去玩時脈已經有很多心得,那時也玩了近期熱門的 NDK NZ2520SD,並且搭配 ACKO AKL-S03 的板子,著實有趣。幾經比較之後,最喜歡的還是友人設計的離散時脈線路,聲音最自然有類比味。


在木板上漸進實驗、試聽,隨興的聽幾年之後,搭配漸趨穩定,便有裝機的想法,也陸續規畫、張羅零件。2020 疫情的關係,在家裡的時間大增,終於把訊源與DAC的一體機組裝了起來。和 DIY 的 TI TPA3255 Class-D 後級同樣的設計,用 6061 厚鋁合金板為基底,再鎖入竹箱做為外殼,並以黑色半透明壓克力為上蓋。I2S 和時脈的走線不宜長,數位端集中在右邊半縮短路徑,未穩壓的電源長些無妨,集中在左側。左邊四顆 Block 德製環型變壓器分別供應 dam1021、輸出 buffer、clock、BeagleBoard Black 四大模塊。dam1021 的供電是非常簡單的整流加大電容濾波,沒有穩壓,這是我覺得最鮮活自然的選擇。dam1021 板上的輸出級音質平庸,直出又偏瘦弱,所以加上 Rogic Audio 當年為 TDA1541A 設計的 OPA861 輸出級,再加上 Lundahl LL1585 輸出變壓器。TDA1541A PCB 上內建音質極佳的 TL431 離散穩壓,於是直接使用。離散的 clock 電路,僅用 IC 做簡單的預穩壓,而 BeagleBoard Black 需要 5V/1A 的供電,找出二十年前買的 Black Gate 3500uF 水塘作濾波,再經過 TI TPS7A47 開發板作 DC/DC 穩壓,效果不錯。


從 MDF 換成厚鋁板裝箱之後,聲音較為凝聚、紮實、乾淨,但基本走向一致。離散式 R-2R DAC 沉穩大器,自然樸實的聲音依然,透過 I2S 與 DAC 連接,比 SPDIF 更為透明純淨,除此之外,clock 果然是全機的脈搏,主導了整體的律動感和氣韻。DIY 音響自己做給自己聽,喜歡就是一切沒有什麼對錯。評測一件器材最實用的方式,就是看它能不能一直讓我聽下去。幾經調整、修改,直到有一天能待在我的系統裡半年以上,大約就是很滿意了。而這套訊源組合已經伴隨我超過五年,其間換了喇叭、前級、後級,線材,甚至還有音響架,可見我對這個架構的喜愛。之後若還有調整,也許是新的時脈、新的供電方式、或是新的 BeagleBoard Black 系統。

2020 對全世界來說是個特別的一年,在我個人的生涯,在我的音響系統上也是。整套系統換了一整輪,新的喇叭 Jordan Eikona 2 Pentagonal TLA新的音響架重新裝機的 Kondo M7 Line 前級、逐漸成熟的 Class D 後級、還有本篇所提終於裝箱的數位訊源。生活忙碌、心情困頓之中,很多感受很多想法已經不太清楚,心心念念的只有回家聽音樂。在靈光偶然閃爍的瞬間,驀然體會到新的感動,浮現出新的升級方向,這時的存在是最真實的。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DIY 網路硬碟與 iTunes Music Server


過去音響廠商稱聲經過網路傳送傳送的數位流播放,可以隔離 jitter,排除前端的影響。但音響的奇妙總是出人意料,沒過多久,就有人指出 USB 線與網路線對聲音其實仍有影響,前端的電腦,甚至網路路徑上的交換器,也都或多或少會影響音質。於是,音響級網路硬碟(NAS)漸漸流行起來,日本 NAS 大廠 Buffalo 前陣子也復興早期音響品牌 Melco,用固態硬碟(SSD)與傳統硬碟(HDD)出了幾款音響級 NAS


與日常使用的電腦相比,把音樂檔案放在專屬的 NAS 上,可以減少其他程序的干擾。一般家用的 NAS 強調傳輸速度、資料保存(如 RAID)等特性,電源是交換式電源,通常也不會有所謂「音響級」的零件和避震措施。音響級 NAS 不同,播放音樂只須一般頻寬,RAID 也非必要功能,但最好有低雜訊電源和「音響級」的調音。

我很好奇專屬 NAS 的效果,電源和避震要好處理,最直覺的做法就是單板電腦。如今單板電腦成為顯學,各式各樣的板子百花齊放,數不盡的 "Maker" 也把軟體資源建造的十分周到,與我五六年前玩 BeagleBoard 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先從手邊的 Raspberry Pi 開始,裝上 forked-daaptd,模擬原本裝在日用桌機的 iTunes 當作 music server。Raspberry Pi 除了預設的 SD 卡,也可以外接 USB 硬碟,或掛戴遠端檔案系統,但沒有 SATA 接口,無法直接連接 SATA 硬碟。簡便起見,也為了測試最理想情況下的效能,我把少量音樂檔案儲存到 SD 卡上,就這樣聽了起來。forked-daaptd 不但可以支援 AirPlay,也支援 Apple Remote 等 app,操作與 iTunes 全無二致,不過對於 metadata 的處理以及音樂檔案的組織方式與官方 iTunes 略有不同。

比起桌機上的 iTunes,把音樂放在 Raspberry Pi 上的 SD 卡來播放,音質的確略有上升。我聽到更為乾淨柔順的聲音。確定這個方向可行之後,便買了一張 Banana Pro 來代替 Raspberry Pi。Banana Pro的 I/O 功能比 Raspberry Pi 強大許多,有 SATA 2.0 接口,可以連接大多數的硬碟機,Ethernet網路頻寬上達 1G,而且內建無線網路卡,可以做 WIFI NAS。


Banana Pro 須要 5V/2A 的電源,2.5 吋的 HDD 也要 5V/1A 左右的電源,我用慣用的 Talema Nuvotem 和三端子穩壓單簡搭了兩組線性 5V 電源,裝進薄型鋁殼機箱,也就上電了。作業系統用 Bananian,把 HDD mount 上去,再裝了 forked-daaptd。此外也裝了 samba,變成 NAS 讓我的 Windows 桌機可以存取,把 iTunes 資料庫整個移到這台小電腦上。我的 AirPlay 音樂播放器,之前是修改過的 Airport Express,後來又用了 BeagleBone Black 做了一台,我把這台 NAS 與 AirPlay 播放器放在同一個 LAN 裡,就這麼聽了幾個月。

和桌機 iTunes 相比,獨立的 NAS 聲音比較乾淨平順,少了一點毛躁感。但差別有限,不像其他音響器材,隨便換一個零件、換個墊材都有顯著差異。畢竟從 NAS 到類比訊號隔了太多層,中間還有 AirPlay 播放器作為緩衝。對我來說,這部 NAS 好處更多是功能面上的:省電、不熱、體績小、無風扇、低噪音(用 SSD 就完全無噪音了),可以輕易地整合到我的音響系統,不會與日常使用的 Windows 桌機互相干擾,也不必擔心電腦使用時負荷太重影響撥放品質。而這台 NAS 既然掛載到 Windows 上,我仍然可以透過桌機上的 iTunes 來管理音樂檔案,匯入新唱片。匯入唱片是我現在仍然使用 iTunes 的最大理由,iTunes 的 CD 資料庫非常強大,大約 99% 的 CD 都能順利找到音軌資訊,省去我太多煩腦。


傳統硬碟是高速轉動的機械裝置,無疑是震動和背景噪音的來源。聽了一陣子之後,買了四顆上下為 M3 螺絲的橡膠隔震墊,固定在硬碟與機殼之間,稍微抑制運轉的噪音。當然,最根本的改善方式是改用非機械原理的 SSD。SSD 讀取速度快,而且是純電子裝置,沒有機械震動與噪音,似乎非常適合音響應用。雖然有寫入次數的限制,但對於幾乎是唯讀使用的音樂伺服器而言,壽命也不成問題。過去 SSD 最大的缺點是售價昂貴,尤其是無損高清的音樂檔案,須要很高的容量。前陣子 SSD 大幅降價,目前 1T 的 2.5" 硬碟報價是七千到一萬元台幣,已經大為實用。

有些音響級 NAS 產品聲稱可以隔離外部網路與內部網路,讓音響專用的 LAN 更乾淨。據我所知,Ethernet 網卡本來就有變壓器作隔離,不太了解這些廠家所謂的隔離有什麼不同。這似乎是個有趣的方向,也還在研究當中。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Apple 推出新版 AirPort Express


Apple 在今年的 WWDC 上公佈了最新的 MacBook 和作業系統,然後,新版的 AirPort Express 也上架了:

http://store.apple.com/tw/product/MC414#overview


外殼變大了、插頭外置、多了一個網路孔。規格上的更新,一時看不出對於 AirPlay 播放有什麼影響。比較好奇的聲音會不會比較好、容不容易改機、clock 是多少頻率、能不能拉出 I2S?同時也不禁想到,如果新版聲音變差,怎麼辦?是不是要先多買一顆現行的 AirPort Express 來備用?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拉出 I2S


如果傳輸距離夠短,訊源與 DAC 之間直接用 I2S 等 series bus 介面連接,理論上當會比經過 SPDIF 編碼解碼來得好聲。去年就曾在法文討論區看到網友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拉出 I2S 訊號,這也是促成我 DIY AirPort Express 的原因之一。在今年年初完成基本的 AirPort Express 數位訊源,以及更換新的時脈之後,接下來方向就是 I2S 了。上個月網兄 Ytsejam 在留言裡提到「AAE 用 I2S 的聲音跟 SPDIF 不可同日而語,強烈建議使用 I2S」,更是讓人心動。在四月底,有了稍微能喘口氣的空檔,便試著從 AAE 取出 I2S 等四軌(Master Clock, Bit Clock, Word Clock, Sdata)訊號,並送入 ES9022 DAC

Ytsejam 兄在前文留言裡提供了很細節的改機方法,容我重貼於下:
圖片請參見 Alex_twn 的文章
http://www.homecinema-fr.com/forum/viewtopic.php?f=1057&t=29924157&sid=eb8870cbdfdd894980b5312f776788ab&start=388
簡單步驟如下: 
1. 拆掉在 AE 以下的電阻
上方:(有Cirrus CS4344 以及 Flash 這面)
R715 (BCK, Bit Clock)
R717 (LRCK, L/R Clock)
R718 (MCK, Master Clock)
下方: (Marvell 88F6183 這面)
R716 (SD, Data)
2. 從原有接點處,將訊號接出即可
R715 左邊靠 USB 側 (BCK, Bit Clock)
R717 左邊靠 USB 側 (LRCK, L/R Clock)
R718 左邊靠 USB 側 (MCK, Master Clock)
R716 上方靠近WiFi模組側 (SD, Data)
建議最好買個含檯燈功能的放大鏡,因為那個電阻非常小,肉眼看不清楚。另外,動手前,最好用示波器先確認訊號。
我的改裝過程和 Ytsejam 兄差不多,比較困難的是 AAE 主板上 I2S 的走線非常細,解焊原本的串連電阻之後,板上的焊點非常小,而且焊上線之後,稍微扯動就可能剝離。我自己手拙,不甚弄壞兩個焊點,幸而在不遠處還有一組更小焊點可以取出 I2S 訊號。事後想想,或許不必解焊原本的電阻,直接焊在電阻腳上,會比較容易施工。網兄 Ytsejam 從 PCB 的底面取 Sdata,而法文討論區上的網友則是從正面的 DAC 接腳上取得 Sdata,較為方便。所以我也是從 DAC 的接腳上取得 Sdata。

用八公分長的 0.4mm 單芯銅線把 I2S 的四軌訊號接出來,串上 47ohm 的碳膜電阻,就送入 ES9022 DAC 模阻。這套向 diyAudio 上的網兄 EUVL 訂購的 ES9022,可以與 WM8804 SPDIF 輸入模組連接,也可以拆開單獨使用。我買的是有 reclock 的版本,所以 AAE 送來的 I2S,會先經過 reclock,再進入 ES9022 解碼,並且直接輸出。ES9022 的板子很小,用泡棉膠帶直接黏在 AAE 上。

多年前曾經玩過 I2S。那時是把 Philips CD-680 的 I2S 訊號直入我的 DAC NOS TDA1541A。當時覺得聲音並不如期待中的好,不過那時 I2S 走線較長,對 I2S 並不公平。這次 I2S 走線不到十公分,開聲之後,果然有不同的表現。與原本 SPDIF 經由 WM8804 解碼相比,I2S 的聲音其實並沒有質變,聽起來是同一個聲底,同一個走向,個性是完全相同的。直出 I2S,聲音變乾淨了,解析度也提高了,原本單一一個聲音,現在卻能聽出它是由許多聲音構成。假如音樂是點彩派的畫作,原本是站在遠處看見混色後的色塊,現在卻似能近看到原始的色點。


除此之外,聲音的純度和鮮度也都提高了,即使音量小也能保有相當的細節與活力,在深夜間小聲聽音樂,感受最是明顯。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失望,或許是我把 I2S 想得太好了。這時又想起 Peter Daniel 所言:I2S is overrated。相較之下,我覺得更換 clock 的效果更為明顯一點,有根本上的質變,覺得音樂的靈魂都不同了。直出 I2S 則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不過原本 WM8804 已是相當好的接收晶片,又有 reclock,所以比較不敏感吧!又或者是我目前的拉線以及佈置方式不夠好,未能完全發揮 I2S 的優勢。

無論如何,拉 I2S 總是一個有好無壞(當然,I2S 走線千萬不能長),對聲音有正面助益的改機策略。在 AAE 上,不費多少功夫,幾乎不用花錢就能完成,絕對值得一試。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New Clock for the Apple AirPort Express

年初使用 Apple AirPort Exress Wi-Fi 基地台為基礎,更換電源及數位輸出線路,做出了一台聲音還不錯的數位播放器。後來一個月在電源上繼續微調,雖有效果,但改變並不是非常大,於是開始把心思轉移到時脈上。

時脈之於數位電路,就好像脈搏之於人體,是基本運作之基礎。過去我在許多數位訊源上試過不同的時脈,不論是 Sony SCD-XE600CEC TL51XPhilips CD-680,以及最近的 Shigaclone,在數位訊源上更換時脈,對於聲音總是有不小的影響,影響之大,甚至可以改變整個訊源的個性,彷彿整個系統承載了新的靈魂

更換時脈的奧妙之處在於,不同的時脈架構(包含所選用的 crystal、穩壓線路、穩壓上的週邊零件等等),聲音或有相當的差異,但不見得有明顯的高下,卻更涉及主觀的偏好以及搭配性。換上所謂高規格或昂貴的時脈,有時反而讓聲音變糟,或是音響性提升而犧牲音樂性。前幾期 Stereo Sound 就曾有評論員指出,Esoteric 兩台時脈產生器中,他反而喜歡比較便宜、定位為下級機種的款式。這是時脈有趣而玩味之處。

因此,在 AirPort Express 上裝新的時脈,原是我的既定計畫,只是在 Internet 上搜尋半天,只看見兩家廠商 La Rosita 與 Micromega 的文宣指出他們的改機都有更換時脈,然而究竟要怎麼換、怎麼接線等細節,卻找不到前人分享。一直等不是辦法,總得有人多花點時間做白老鼠,所以最後決定自己來摸索。

Apple AirPort Express 的 PCB 背面有兩顆 SMT crystal,頻率都是 25MHz。其中一顆比較靠近 88F6183,查過資料後確認 88F6183 晶片有 I2S 與 SPDIF 輸出,當是處理音訊的核心,所以就先鎖定鄰近的這顆 crystal(PCB 標記為 Y700)。解焊 crystal 以及週邊的兩顆 load capacitors  C700 與 C701 之後,其中一個 crystal 的腳位要接到新的時脈,另一個腳位則是空接。

移除 Y700、C700、C701。
Remove the crystal Y700 and its load capacitors C700 & C701

由於我手上沒有 88F6183 的 pinout 資料,只好用猜的,兩邊都試試看。歷經開機失敗,最後終於確定了接法。如下圖,藍線的接點(靠近電容 C700)就是時脈的 input,白線是地,找了一個比較容易施工的接地點焊上。如此就順利拉出外接時脈的界面了,藍線另一端要接到外接 25MHz 時脈的 output,白線另一端則接到外接時脈的地。


藍線接到 25MHz 的時脈,白線是地。
Blue is 25MHz clock; white is clock ground.

接下來就是一般更換時脈的簡單操作了,拿一個 25MHz 輸出的時脈--豐儉由人,任君選擇--,分別接上電源和藍線、白線,應該就可以上電開機了。我最熟悉也最喜歡的 clock 是 Kwak Clock 7,不過現在手邊沒有現成品可用,所以用閒置的 The Flea 穩壓先上。The Flea 要搭配 XO (oscillator)使用,之前買過不少昂貴的 oscillator,可惜都沒有 25MHz 這個規格。臨時到川禾與金電子買了幾種便宜的 XO 來用。然後就上電了。上電之後,AirPort Express 主板全無動靜,檢查也沒有冷焊或接錯,clock 也有正常輸出,後來想到 The Flea 預設的電壓是 5V,clock 的輸出擺幅也將近 5V,高於 AirPort Express 的工作電壓 3.3V。調整 The Flea 的輸出電壓後,降低 clock 的輸出電平,再次上電 AirPort Express 終於順利開聲。


開聲之後,試聽不到五秒,我就確認了改機的成果。並不是說變得非常好聲,而是我改對 clock 了,現在的聲音正是更換 clock 之後的反應。第一個裝上 The Flea 的是川禾的 XO,品牌不知,聲音很鬆很渾厚,有點糊有點毛邊,不如原本的 crystal 乾淨,但聽起來卻多了一份說不出來的活生感,讓人雖然不覺得滿意,但卻聽得很快樂。


接下來再換上金電子 XO。這顆 XO 價格便宜,但之前在 The Flea 測試,聽感卻物超所值,表現中規中距,水準和數百元的 TCXO 在伯仲之間。把這顆 XO 接上 The Flea 之後,AirPort Express 果然又有煥然一新的表現,前一顆 XO 的毛邊大幅減少了,聲音變得高雅細緻,而活生感還是很理想。後來查了這顆 XO 的 datasheet 得知,正常的工作電壓是 5V,我硬調到 3.3V,恐怕不能完全發揮水準。不過已經是目前手上最好聽的 XO。


最後,我把系統整理一下,將 AirPort Express 放上音響架,開心的享受改機成果。原本的 AirPort Express 聲音非常乾淨沉謐,表現比較靜態,聲音也很精確,井井有條。然而聽久之後,不免稍嫌不夠活潑,缺乏生命力。換上 The Flea 之後,聲音的乾淨稍微有些犧牲,但卻換來了更寶貴,讓人沉醉不已的活生感,彷彿為 AirPort Express 畫上眼睛,終於有了生命和神彩。這真的是相當有趣的改變,不過這只是開始。接下來還有很多可以玩:可以改善 clock 訊號的走線與接地點,可以換更多 XO,當然,更可以換 clock 架構。我已經迫不及待要試 Kwak Clock 7 了,同時也準備了其他幾種方案。以前改時脈,用的頻率是 11.2896MHz、16.9344 等等,沒有太多業界的解決方案。AirPort Express 用的 25MHz 則是網路工業常用的頻率,有許許多多現成的 IC 可以玩,相信又會有一番新的樂趣。話說回來,25MHz 不是 44100x16 的倍數,88F6183 晶片以 25MHz 為基頻去產生音樂訊號,處理過程中應該會利用 PLL 等方式合成 44100x16 倍數的時脈,理論上不如原生時脈。話雖如此,只好聽起來有效,結果是好的,那就好了。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超值的數位訊源:Apple AirPort Express


Apple AirPort Express 是美國蘋果公司出品的無線網路基地台(Wi-Fi AP)。除了小巧漂亮的造型之外,AirPort Express 最特別的是有音訊輸出,支援 AirPlay。也就是說,把 AirPort Express 接上音響之後,遠端的電腦、iPhone、iPod、iPad 等裝置就可以透過乙太網路或無線網路傳送音樂資料到 AirPort Express 上,並從音響播出聲音。AirPort Express 同時支援了類比輸出與數位輸出,所以也可以連接 DAC,進一頻提升音響播放的品質。

對音響迷來說,AirPort Express 的音訊輸出品質不夠好,尚未到達 Hi-Fi 的水準,只是一般 3C 產品而已(參見 Stereophile 的評測)。但由於 AirPlay 的操作便利,再加上 iTunes 與 iTunes Store,硬體、軟體到音樂內容都有完整妥善的整合方案,AirPort Express 本身也不貴,所以就有廠商用 AirPort Express 為基礎,用製造發燒音響的手段去修改,使得 AirPort Express 也能發出很好的聲音,變成理想的數位訊源。這套進路以法國最為流行,法國音響品牌 La RositaMicromega 都相繼推出這套架構的產品,聲音的表現也獲得不少發燒友認同。

我對數位訊源早已充滿興趣。原本最欣賞的方案是 Linn 的 DS 系統,Linn DS 走 UPnP 協定,把儲存音樂、播放操作等週邊的事項丟給網路上的遠端負責,主機本身只播放音樂串流,故而排除了眾多震動與干擾的因素,在客觀條件單純的環境下處理好聲音。相對的,國內主流的數位訊源玩法是改造 x86 桌上型電腦,以高級音效卡輸出訊號。然而桌上型電腦笨重耗電,單是準備一套輸出功率高達數百瓦的線性電源就十分費力,故我對此一進路始終不感興趣。以當今的科技來說,播放音樂並不是什麼高運算須求的事情,用小型低功率的嵌入式系統就綽綽有餘。嵌入式系統只要數瓦的功率就能運作,準備一組高品質的 5V@1A 線性電源,相形之下自是輕而易舉。

前年買了一張 BeagleBoard xM,在上面安裝 Linux 系統,執行 UPnP Renderer 程式,再接上 USB 介面的 SPDIF 輸出,如此就變成一台音質還不錯的數位播放器。BeagleBoard 的缺點在於沒有簡單的數位輸出(有高手從匯流排取得 I2S 資料,但我試不出來),除了卡上不甚理想的類比輸出之外,只能用 USB 的方式輸出音樂。而 BeagleBoard 既是嵌入式系統,跑得又是 Linux,並不支援諸多新穎的 USB DAC,在 USB Audio 2.0 普及之前,似乎不易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升播放品質。

前年音響展聽到了 La Rosita 的聲音,非常驚豔。本來以為 AirPort Express 只有 3C 產品的水準,想不到經過改造之後,竟然有非同凡俗的表現,AirPort Express 這套方案驀然在我心中佔了一個位置。更重要的是,AirPort Express 原本就有數位輸出的功能,雖然是原廠僅提供光纖輸出,但要從機殼裡拉出 SPDIF 自不是難事。而且尚不只 SPDIF,甚至還可以接出疑似 I2S 的 raw data,看來非常自由,有很大的可玩空間。AirPort Express 一顆不到三千塊,再加上機箱、電源、週邊的電路,也只要幾千塊就能解決。再加上方便好用的 AirPlay 與 iTunes,恐怕目前再也沒有任何數位訊源的比這更超值更理想。去年網兄 Ytsejam 帶著他自製的 AirPort Express 訊源到我家來,據他說只有換上線性電源與數位輸出 buffer,試聽之下聲音已然相當優秀,當下讓我更是心動不已。因此,最近便在免稅店以及 Apple Store 折扣日,買了兩顆 AirPort Express,開始進行我的數位訊源計劃。

AirPort Express 小巧精緻,本身當作 Wi-Fi AP 效果也不錯,外殼用膠密封無法輕易拆開,除了暴力破壞別無他法。在施工前,我先聽了它類比輸出的聲音。類比輸出的聲音確實並不理想,那是很普通的廉價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聲音,完全不到 Hi-Fi 水準。而我的 DAC 沒有光纖輸入,因此沒有機會測試原廠數位輸出的聲音。


用壓克力刀與電工刀小時剖開外殼,AirPort Express 分成兩半。圖中左邊是 3.3V 電源供應模組,右邊就是主板。AirPort Express 有兩個版本,舊款為 802.11g,新款是 802.11n。舊款用到 3.3V 與 5V 兩組電源,新款只有 3.3V 單電源。根據網路上眾多網兄的見解,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新款 802.11n 的聲音比較好。如今市面上賣的新品都是 802.11n 版本,因此建議從新版開始著手,準備電源也比較方便。

心中計劃了很多改裝方案,不過我先從最基本的開始:更換線性電源、拉出同軸 SPDIF 訊號。查了網路上的資料,最後在熱門的法文討論串找到 Alex_twn 的文章,是很好的索引。把主板背面的金屬罩取下,找到 3.3V 電源進入的位置,解焊 SMT 的 choke,接上電源引線。如下圖所示,紅色接 3.3V,綠色接地。AirPort Express 的電源須求是 3.3V / 1A,我便宜行事地用 LT1085 搭了一組電源。


電源解決了,再來是 SPDIF 輸出。把板上的輸出座取下,清除乾淨,下面有類比輸出與數位輸出的接點。如下圖所示,綠色是地,紅色是 3.3V 電源(如果要接 buffer,可以當作電源),黃色是數位訊號。這訊號的 level 較高,我串上了 0.01uF 的 C0G 陶磁電容,再串一根 330 歐姆的電阻,一根 90 歐姆的電阻下地,取得 75 歐姆、SPDIF level 的輸出。


然後把東西固定到木板上,接上電源與 DAC ES9022,就開聲了。聽了一下之後,的確,比先前的類比輸出好聽許多,聲音的特性是柔美滑順,綿密優雅的走向,確實能聽出是與 La Rosita 與 Micromega 同一路的聲底。聽小品、人聲、鋼琴尤其出色,和我經年調教的 Shigaclone 相差彷彿。一般的數位訊源,聲音走向多半是高解析、高能量感、高動態、高頻寬,音響性卓著的聲音,而 AirPort Express 的聲音則全然不同,完全沒有所謂的「數碼聲」。不過,大場面、大動態的音樂,就顯露出缺點。最大的問題是場面大的時候,AirPort Express 的聲底會變薄,聲音的組成跟著有些紊亂,不像 Shigaclone 可以保持穩定的能量感與密度。除此之外,聲音雖然可以說乾淨細緻,但高頻仍然有一點毛邊,不如 Shigaclone 光滑潔亮。


用示波器測量 SPDIF 的輸出波型,還滿漂亮的。LT1085 的電源也很乾淨,量不出明顯的雜訊。接下來想到兩個改善的方向,一是學習 La Rosita 的作法,在電源端用上 EMI filter、大水塘電容,以及共模 CRC 濾波。其次就是參考 Ytsejam 兄的方法,在數位輸出加上 buffer。

由於 AirPort Express 消耗電流高達 1A,CRC 濾波裡的 R,必須用上大功率電阻。根據網路上的開箱照,La Rosita 頂級機種 PI 用的是金色鋁殼大功率電阻。我手邊沒有這樣的零件,於是改用庫存的 Solen 空心電感代替。學習 La Rosita 的作法,電源整流之後,先用 8200uF 電容濾波,正負兩端各串上電感,再進下一顆電容與 LT1085 穩壓電路。AC 電源輸入端,也改用了 Simens 帶有 EMI Filter 的 AC 座。

SPDIF 輸出的部份,我在網路上找到了幾種 SPDIF buffer 線路,後來想到手邊尚有一張阿仁 DSIX 的 PCB,於是選了很接近 DSIX 的線路。這個線路用到一顆 7404 invertor,輸入訊號先經過一級 invertor 反相,再併聯五組 invertor 輸出。DSIX 原始的設計在輸出端有一顆變壓器,但我的 DAC 輸入端已經有 Scientific Conversion 變壓器 SC944-05,所以就取消變壓器,僅以前述的一電容、兩根電阻線路輸出。此處 7404 晶片的選用對聲音影響甚鉅,我用的是網兄 Po-Ting 介紹、Ytsejam 也確認過效果的 Potato Semiconductor PO74G04A。PO74G04A 須要 3.3V 的供電,一開始我直接取用 AirPort Express 主板輸出端的供電,後來則改用獨立的變壓器與 LM1086-3.3 穩壓。


這些修改是一點一點陸續漸進的。每次修改前後,改善的幅度並不見得都很明顯,但經過這一連串的修改調整之後,目前聲音已經有相當好的素質,大約和我的 Shigaclone 在同一個水準。最大的改善是大場面的穩定度。在加上 SPDIF buffer 之後,大場面不再會毛燥混亂的情況,而且變得非常柔順溫厚,非常耐聽。整體的能量感與密度還是不及 Shigaclone,不過聲音很穩定也很精確,我一連聽了幾個星期,只覺得非常均衡,固然不到超凡入聖的一流之境,但相處愉快,沒有不滿意之處。


AirPlay 這套方案另一個好處當然是完善的軟硬體以及內容整合。我把桌上型電腦、AirPort Express、iPad 設在同一個 LAN 上,音樂檔案存在桌上型電腦,透過 iPad 選曲,遙控音響架上的 AirPort Express 播放音樂。AirPort Express 可以無線連接(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台 Wi-Fi AP),但據 Ytsejam 兄的建議,我把 AirPort Express 的 Wi-Fi 功能關閉,僅以乙太網路連上家裡有 Wi-Fi 的 LAN 上。桌上型電腦裝的是 Windows 版的 iTunes,介面稍遜於 Mac 版,但也很順手。iTunes 本身就有擷取音軌的功能,我把 CD 轉成無損壓縮的 Apple Lossless 格式。雖然不像 EAC 有許多複雜的自訂選項,但有時沒有選項反而省了不少煩惱。而且 iTunes 能夠抓到非常多 CD 資訊,也沒有編碼問題,還能抓到大約一半的 CD 封面,遠比 EAC 便利。過年期間,我邊音樂邊作事,不知不覺就轉入了 300 張 CD,比以前用 EAC 有效率得多。

目前 Apple AirPort Express 播放器已經成為我音響系統的主力訊源。接下來的一兩年,當然還會在上面嘗試各種改善的方式。目前聲音還沒有勝過我的 CD 轉盤 Shigaclone,不過水準相當接近,操作的便利又尤有過之,因此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聽 CD 了。AirPort Express 最大的缺點是不能播放高規格檔案,但我反正只聽 CD,目前的規格已經足夠。另一個「缺點」則是聲音取向不夠 Hi-Fi,不如電腦訊生猛解析,但對我的口味來說這也不成缺點。我反而很好奇這麼簡便超值的方案,為何居然沒有在音響 DIY 圈掀起風潮。有 La Rosita 等廠機走在前頭,看來 AirPort Express 尚有許多可以玩可以改的地方,希望接下來的一年,我的 AirPort Express 還能繼續進步。


更新啟事:原本的 SPDIF 輸出測量波型有誤,經匿名網友與Richard 兄指正,重新測量之後,已更新圖片。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只要願意等:SD Card Player


世道的進步真是迅速,超過我的想像。兩年前才提到 SD Card Player 也是一種頗為簡單、有其先天優勢的數位流播放方案。當時網路上也冒出幾個討論串,專案建構高階的 SD Card Player。尚不知這幾個 DIY 專案進行得如何,如今卻已經有了廉價而功能齊全的量產品了!

網友 2A3SET 介紹我去看 diyaudio 上討論 ESS ES9022/ES9023 的文章,一方面為 ES9022/ES9023 的精簡與容易 DIY 感到驚奇(複雜度與成本遠低於 Buffalo 所使用的 ESS9018 等),同時也發現不少 DIYer 使用一款叫做 QA-550 的 SD Card Player。連到 QA-550 的討論串看了看,發覺這個播放器還真是方便,有顯示器,還有遙控器,除了 SD Card 先天的限制,換片不太方便之外,這個播放器看起來還真是不錯,比錄音機好用多了。此外,QA-550 的原廠設計者似是浸淫有時的音響 DIYer,大量使用 Sanyo OS-CON 電容,甚至還在機內周到地提供 I2S 接口,方便用家自行連接外部 DAC,作風真是一派 geek。

我自己雖然不能接受 SD Card Player 的聆聽方式(要反覆插拔 SD Card,在電腦上重載不同音源,實在太不方便),但這款 SD Card Player 真的引起我的興趣,於是連到官方網站(http://www.qlshifi.com/wzcp/QA550.htm )看看售價,然後發現,這居然是對岸的品牌,價格相當便宜,甚至從露天拍賣就能買到!

不管是 ESS DAC 或是 SD Card Player,很多東西一時沒空動手,轉瞬之間,自然就有更方便、更省錢、更省事的解決方案。看來最高明的玩音響手段,就是「等」;只要願意等,更好更便宜的東西用不了多久就出現在眼前了。

我更換 CD 的頻率很高,心念一動就會找出封塵已久的 CD 來放,因此完全不考慮這麼麻煩的播放方式。不過有不少音響迷永遠只聽少數十來張唱片,對他們來說,用 SD Card Player 無疑相當超值。把所有的 CD 都裝入一張 SD Card 綽綽有餘,再用搖控器點歌,比放 CD 還方便呢!


圖片取自 QA-550 原廠 QLS Audio 官方網站:http://www.qlshifi.com/wzcp/QA550.htm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終於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Acoustic


曾經對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印象很差。多年前這個品牌剛引進台灣時,在音響展的會場上見到,外觀著實亮眼,但聽到的聲音卻教人失望。一經數年,每次聽到 Avantgarde,就多一次失望,幾乎讓我以為這個品牌的實力只於如此。在音響展聽到的 Avantgarde,前端多半配上 Burmester 的器材,總是讓人感覺清亮乾薄,不耐久聽。低中高頻段的銜接不太理想,從號角發出來的中高頻,與動圈式低音單體的聲音,各自為政,特別是低頻似乎不太跟得上快速亮麗的中高頻。

雖然不白明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究竟好在哪裡,但從網路和雜誌上總是不乏得聞許多愛用者。本來以為那或許是一種我永遠無法領略的魅力(就好像至今仍然無法領略 Dynaudio 的好處),直到這個月接連在兩位音響迷家中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系統,才終於使我改觀。

第一次是八月初在 MyAV 電腦訊源名人高醫師家裡,聽到 Avantgarde Duo,配合 ASR 的擴大機,以及精心調校的電腦訊源和 MSB DAC。我聽過許多號角系統,但始終覺得聲音有些乾扁,不若動圈式單體溫厚。在高醫師家裡,幾乎聽不到我在意的「號角聲」,只覺得相當精緻華美,分析力很強,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找不到弱點,標準的 hi-fi 美學。首次聽見這麼棒的 Avantgarde,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優秀的號角系統,十分令人感動。


事隔半月,前幾天竟然又聽到了更切合我胃口的 Avantgarde 系統。這是香港網兄 DomDom 的 Avantgarde Uno,那天他的 47 Lab 旗艦轉盤 PiTracer 不在,恰好也用電腦訊源來播放。DomDom 兄用的是平常的 Apple MacBook Pro,裝載播放軟體 Armarra,再透過 Weiss INT203 將 firewire 轉成 SPDIF,送入 Weiss 頂級 DAC MEDEA+。至於擴大機,當然是 47 Labs 的 Gaincard


Avantgarde 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出了另一種高級的聲音,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我所不喜歡的「號角味」,在此已完全消失,只覺得那聲音細緻異常,氣質高雅無比。在這個系統下,Avantgarde 顯得非常靈敏清澈,沒有太多自己的味道,而成為一個高效率而透明直接的媒藉,讓人清清楚楚地感受訊源與擴大機的美麗風采。特別是 Weiss MEDEA+ 的個性,與 Linn 是一路的,精緻、流暢、優雅,十足地引人入勝。再加上音質乾淨清澈,細節豐富,輕鬆自如,一點也沒有壓迫感,讓人拋開了「正在聽音響」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音樂之中。

這幾次聽下來,Avantgarde 本身確是相當優秀的喇叭,快速靈敏,對音樂以及前端器材的個性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現。國內代理商因為同時代理 Burmester,便與之成套,其實兩個品牌並不那麼合得來。除了 Avantgarde,我最欣賞的還是 Weiss MEDEA+,那聲音真是好極了。不知採用類似晶片的 Twisted Pear Audio Buffalo,能夠達到幾成水準呢?


更新:感謝 DomDom 兄提供系統的照片。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好久沒有買廠機--Music Fidelity V-Link Asynchronous USB to SPDIF converter


網兄 Paul 在〈令人喜出望外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的留言裡介紹了 Music Fidelity 的新產品 V-Link,一款廉價而且無須驅動程式的非同步 USB to SPDIF 轉換器(Asynchronous USB to SPIDF converter)。

時值 2011 年,現在 Asynchronous USB Audio 裝置已不稀奇,但絕大多數的產品只支援 Windows 和 Mac OS,而我用的 BeagleBoard 運行 Linux 系統,就沒有太多非同步的選擇了。Music Fidelity 原廠網頁上並未提到 V-Link 支援 Linux,但 Head-fi 上有個 V-Link 的討論串,當中有網兄提到 V-Link 可以在 Linux 上運行。此外看到 V-Link 空空如也,簡潔異常的內部照片,讓我由衷讚嘆,當即妥託代買自美國 Amazon 購入 V-Link。



下訂後約莫一週,就順利收到了 Music Fidelity V-Link。其實我本來對 Music Fidelity 並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他們的系統聽過不少次,但都沒有記憶點,完全料想不到有天會買該廠產品。V-Link 屬於 V 系列,走小型、廉價路線,包裝相當「務實」,與其說是音響產品,其實更像滑鼠、耳麥等 3C 用品。




尺寸比想像中稍大一點,拿在手上比想像中輕一點,外觀處理不差。看到背面寫著產地是台灣,不禁喟然。台灣出產的東西,怎麼常常要繞地球一週才能回到台灣人手上呢?

在等待 V-Link 到來的那些天裡,已經事先重架好我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一收到 V-Link 就立刻接上系統試用。插上來自 BeagleBoard 的 USB 線,電源燈順利亮起;送出音樂訊號,信號鎖定燈也順利亮起。撥開前級的音量控制,音樂流瀉了出來,但卻伴隨著一連串或大或小,斷斷續續的爆聲,凌駕於音樂之上。

於是開始除錯。先把 V-Link 接到我的 Windows 系統上,用 Foobar2000 撥放相同的音樂檔。這次就順利了。在 Windows 上,V-Link 工作一切正常,沒有任何雜音,而且聲音還挺不錯。音質清麗透明,暫態靈敏,走向與我之前聽過的 USB 訊源不太一樣。在 Windows 上,V-Link 遠勝我的 PCM2706 based 轉換器,但稍不及 PCM2706 搭配 BeagleBoard 的聲音。所以我又把 V-Link 接回 BeagleBoard,繼續研究。

在 Ubuntu 下試了些指令,看起來 V-Link 都滿正常的,系統有順利抓到裝置,播放時也有得到正確的訊號。又試了不同的播放軟體,但不論是用 mplayer 或 gst-launch,結果都一樣,炒豆聲不絕於耳。想再繼續研究的,不過眼下實在沒空,只好先放著了,偶爾接 Windows 聽一下。上次買廠機是 2007 年的事情,買入 CEC TL51X 轉盤。後來 CEC 轉盤表現大為不如 Shigaclone,已經冷凍了一年。這次難得對廠機心動,結果出師不利,無法順利地連上我的 digital stream 系統。話說 Music Fidelity 的說明書上僅提及支援 Windows 與 Mac OS,事實上 V-Link 與 Windows 搭配表現也很出色,倒是不能怪罪原廠。總而言之,買廠機結果還要自己下功夫除錯,正是 DIYer 的宿命啊!

本來想等到一切搞定,V-Link 正常發聲之後,再寫這篇文章的。無奈最近忙到天荒地老,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搞定,只好先草草寫篇「開箱文」,提醒一下對 V-Link 有興趣的 Linux 玩家。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何以仍然對 USB 線敏感?

非同步(asynchronous) USB 音響裝置剛推出之時,許多廠商都說在非同步模式下,資料傳輸沒有 jitter,前端訊源的好壞,將不再有影響。然而,這些非同步產品上市之後,許多用家都發現前端訊源的影響仍然存在,甚至換上不同的 USB 線,就能聽出差異。

所以即使用上了非同步 USB 音響裝置,仍然不能「切割」上游訊源的影響。去年底 diyHIFI 有個討論串 USB Audio - Cable Effects,就此話題吵得沸沸揚揚。非同步 USB Audio 的先趨,諸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 和 Wavelength Audio 的 Gordan 首當其衝,自動對號入座,炮火不絕。

最近又有了一個新的討論串,延續 USB Audio 此一有趣的話題:Jitter Free SPDIF。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究竟為何仍然對 USB 線敏感,網兄 gmarsh 提出三個可能:
  1. 線材太差,以致於無法正確傳送 USB 資料。但這應該會聽到明顯的爆聲,不會只是微小的差異。
  2. USB 裝置如果吃 USB 送來的電源,那 USB 線同時也是電源線,而電源線對聲音有顯著影響已經公認。
  3. USB 線本身也會吸收雜訊,也是整個系統地迴路的一部份。
這些理由我覺得都滿合理的。在音響播放過程中,整個 real-time system 上的任何一個環節,似乎都不可能可以完全「切割」。非同步 USB Audio 改進了傳統 adaptive mode 的某些不理想之處(特別是動態「猜測」master clock),但離什麼 jitter-free 還是太遠了。

縱使 diyHIFI 站方管理方式不太正常,但諸多高手都願意用理性科學的態度,對新奇的現象加以解釋探索。這比一味嗤之以鼻,或者動輒高喊「已經超出科學所能解釋的範圍」而不求甚解,都來得健康積極多了。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BeagleBoard for THE Dummy


雖然與 TI(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的音頻產品不太投緣,不過 TI 無疑是很不錯的公司,對開發者更是非常友善。最近發現 TI 發行了一本小冊子 OMAP and DaVinci Software for Dummies,免費索取,對我這嵌入式系統白痴真是一劑良藥。

OMAPDaVinci 都是 TI 提出來的嵌入式系統平台,我正在研究的 BeagleBoard 正是使用了 OMAP 晶片。但之前對於 OMAP 並不了解,只把 OMAP 版的 Ubuntu 燒錄到 SD 卡裡,讓 BeagleBoard 開機,之後就把 BeagleBoard 當作一般的 Linux 系統操作,並沒運用到 OMAP 先天的優點。

看了這本小冊之後,總算對 OMAP 有了點認識。原來 OMAP 晶片裡有兩個核心,一顆是 ARM CPU,處理 general purpose 的運算,另外還有一顆 DSP,用來負責多媒體應用,例如影音訊號的編碼、解碼等等。這種異質多核心(heterogeneous multi-core)的設計讓我眼睛發亮,CPU 與 DSP 各有所長,就我的應用中,系統運作、資訊傳輸的工作交給 CPU 來做,而串流解碼、播放如果可以交由 DSP 處理,必然可以進一步隔絕兩邊的干擾,降低 latency。尤其是 DSP 對 real-time 運算有先天上的優點。

所以說,如果只把 BeagleBoard 當作普通的 Arm 平台來用,就太可惜了。勢必要用到 DSP 的部份,才能充份發揮其優勢。這本小冊子只有一百頁,講得很淺,的確只是個 overview,看完仍然不知道具體的下手方向。但對於我這種全然外行的 dummy 來說,這本書把 OMAP 做了個簡明而有系統的概念介紹,已然相當受用。

不過我還是覺得 embedded system 的門檻有點高。像我這種非本科的業餘人士,憑著一股莽勁,到底能不能貫通 BealgeBoard 的重重關節呢?現在連 I2S 要怎麼拉出來都還無從下手呢!不過我真的很期待,讓 DSP 獨立處理串流播放之後,聽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如果能夠從軟體面、系統面改善音效,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玩的事情,遠比換零件有趣太多了。單單這麼想像,頓時又熱血了起來。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電腦音響十問

我很喜歡的線上音響雜誌 Positive Feedback Online 在兩年前弄了一個特輯 Ten Questions about Computer Audio(電腦音響十問),針對當紅的電腦音響、數位串流音源,設計了 10 個重要議題,再請 12 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回答。這 12 位受訪者來頭不小,包括 Playback DesignAyreWavelength Audio 、WeissBel Canto Design 等公司的設計師,還有 Tony Lauck 等非本業技術高手。這 10 個問題還滿基本的,但也足夠深入,因此看不同的人士,怎麼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雖然是兩年前的文章,但某些地方資訊落後,很多業界早已談過、論過的議題,在這些玩家間,卻還是新發現、新玩法。一邊看玩家討論電腦音響,一邊看這 12 份訪談,不禁有時光錯置的感覺。

關於數位串流,我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有人說同一張 CD ,在不同的設備、不同的組態下抓取音軌(ripping),即使抓出來的檔案一模一樣,聽起來卻還是不同。換言之,在硬碟裡每個 bit 都相同的兩份檔案,聽起來還是可能不同。支持這個學說的人因此表示,使用號稱能 100% 精確 ripping 的 EAC 還不夠,即使 EAC 會檢查 ripping 結果的 checksum 是否正確,但就算每個 bit 都正確,聽起來還是可能不同。所以最好要用停產多年的高級 CD-ROM(Plextor 或 Yamaha 之流),使用低倍速抓取,同時再搭配線性電源以及良好的避震,才能得到音效更好的音軌。這種理論實在超出我對數位系統的認識,但支持者卻信誓旦旦、言之鑿鑿,還說「30 年前也沒有人知道 jitter 會影響聲音」、「在 bit 底下,數位系統有許多我們所不能解釋的祕密」,讓我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變成了拒絕新知、食古不化的老頑固。

正好 Positive Feedback Online 也幫我問了這個問題,也就是關於抓音軌的第三題 That they can clearly hear differences between rips via different means; even though the rips are bit for bit perfect. 並不是所有的受訪者都有正面回答 "bit for bit perfect" 這個問題,但有回答的人,全都認為當兩個檔案完全一樣時,聽起來不應該有差別。Weiss 的創辦人 Daniel Weiss 甚至說 "claiming that one can hear whether that bit for bit perfect copy has been made via one or another hardware/software is insane."

當然業界有業界的立場,倘若連 ripping 都有一堆變數,尚不能免疫於 jitter 的影響,自然不利於 digital stream source 的行銷。但所謂 jitter,都是發生在 real-time 播放時才有影響,在 offline 下兩份 bit for bit perfect 的檔案,應該是無涉於 jitter 的。如果兩份檔案在 bit 上完全相同,聽起來卻還能不同,那就代表所謂數位資料能 100% 複製是一大謬誤。但若如此,檔案經過複製之後就可能失真,即使有 checksum 也是枉然,那數位世界早就崩潰了。所以我還是難以相信這種論調,反而不得不懷疑那些電腦音響狂熱者,其實驗設計究竟是否公正客觀?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令人喜出望外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


一個多月前就拿到了 BeagleBoard,當時手邊幾台螢幕都沒有 DVI 或 HDMI 輸入,無法連接使用。上週買了一台有 DVI 輸入的新螢幕,終於可以開始玩這張 BeagleBoard xM。

拿到板子時,朋友已經事先幫我裝好 Ubuntu 10.04 系統,開機之後直接進入 X-Window,操作起來就像一般的電腦一樣。BeagleBoard xM 有 1GHz CPU,記憶體 512MB,又有豐富的輸出入介面,已經可以當作 general purpose 電腦使用。比較大的效能瓶頸是硬碟的 I/O,BeagleBoard 用 micro SD 卡當硬碟,讀寫頗慢,每當大量資料處理或記憶體使用逼近上限時,效能就有明顯下降。

BeagleBoard xM 有內建音效輸出入裝置,但沒有數位輸出。要取得數位輸出,必需從板上拉 i2s 出來,或者像一般的 PC 一樣,用 USB Audio 取得。拉 i2s 有些麻煩,而一般的 USB Audio 表現又讓人失望,所以我一時也想不出這張板子在我音響系統中的定位。因此,剛開始的幾天,我只把 BeagleBoard 當作一台小電腦使用,還裝了 Chromium 瀏覽器上網。可以上網之後,於是又試著播放 mpeg 影片,卻發現影像正常,但音訊類比輸出卻一無聲息。再試著播放幾個純音樂檔,也是全然寂靜,於是開始找尋音效的解答。

在網路上看了諸多文章,試了幾種解法,又試著把 kernel 升級到 10.10(Maverick),卻始終無法讓 BeagleBoard 發出聲音。氣餒之餘,拿出先前 DIY 的 USB to SPDIF 轉換器,接上 BeagleBoard,再接上主役的 DAC NOS TDA1541A,想不到聲音就出來了。BeagleBoard 發出的第一聲是一小段小提琴演奏,聲音倒也乾淨,於是隨手點了另一個 flac 檔,Andsnes 演奏的 Schubert 鋼琴奏鳴曲 D959 第四樂章。就在快板流暢地奔放出來的那個瞬間,我聽得傻了--我從來不曾在電腦上弄出過這種聲音!那是相當乾淨清晰,而且柔軟純正的聲音,和過去用電腦播放出來那能量感豐富,略為強勢卻不耐聽的聲音迥然不同,但我用的是同一張不太講究的 USB/SPDIF 轉接卡啊!所差者只是從 PC 換成 BeagleBoard。

這種結果遠出意料,所以連忙用 Shigaclone 播放原 CD 確認,再把 USB/SPDIF 轉接卡接回 PC,播放同一個 flac 檔。三者相比之下,Shigaclone 和 BeagleBoard/USB 各自展現了不同的迷人之態,Shigaclone 的動態比較大,聲音比較豐厚活潑;BeagleBoard 則是清新柔和,兩者都有很好的音樂性。PC/USB 乍聽之下反而接近 Shigaclone,同樣具有動態大量感飽足的調性,但過一分鐘就會覺察到生硬的「數碼聲」而無法久聽。這下 BeagleBoard 真是打破我的成見了,想不到 PCM27xx 這種不理想的 USB/SPDIF 轉換架構,遇上合適的主機,也能發出柔美動人毫無數碼味的聲音。

多年前用 PCM2706 搭棚自製的 USB to SPDIF 轉換器。
線路從 datasheet 修改而來,USB BUS 供電。


這下我一改態度,開始正視 BeagleBoard 在音響上的可能性了。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電源,於是立刻出門補了一些零件,做了一個專屬的線性供電,並用 TL780-05 穩壓,代替先前湊數的 USB BUS。TL780-05 只有 1.5A 的輸出能力,BeagleBoard 本身吃得電不多,但外接的 USB 裝置也都會共享同一個電源,因此接上鍵盤滑鼠之後,穩壓的負擔也頗重。因此理想的情況是 BeagleBoard 設定好就移除這些週邊裝置,專心播音樂。

其次是怎麼播音樂的問題。板上的 micro SD 卡只有 4G,不可能放太多音樂檔。於是我想到了 Linn DS 系列的做法,用 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標準,透過 Ethernet 播放遠端硬碟裡的影音檔。但我對 UPnP 不熟,只好從頭開始察資料學習。UPnP 影音系統主要有三個角色,Media Server 是提供影音資料的來源,例如是電腦主機或網路硬碟。Media Renderer 是真正播放音樂的裝置,例如 Linn DS 系列產品都是 Media Renderer,而在我的情況中,Media Renderer 自然就是 BeagleBoard。Control Point 則是操作工具,指揮 Media Renderer 去撥放 Media Server 裡的資料。Control Point 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 PDA 或手機等等。幾個小時之後,我在 PC 上架好了 Media Server,也同時裝好了 Control Point 軟體,卻一直搞不定 Media Renderer 的部份。由於 Media Renderer 多半是廠製成品機,出廠即裝載完成,一般買家用戶不需要碰觸這部份,因此這方面的軟體和資源都特別少。加上我也不是什麼電腦高手,更是第一次操作 embedded system,幾經失敗,奮戰良久,最後終於完成了 UPnP 系統的架設,讓 BeagleBoard 成為 Media Renderer 在遠端控制下播放音樂。

所以,現在 BeagleBoard 的操作和 Linn DS 系統差不多,甚至我也是用 Linn 釋出的 control point 軟體 Kinsky 當作操作介面。除了電腦之外,同時也可以用手機或 PDA 操控。只要在同一個 LAN 上,任何裝置只要有 UPnP control point 軟體,都可以隨興的瀏覽 server 上的音樂檔案庫並且選曲播放,遠比一般 CD-Player 的搖控方便多了。

直接使用 Linn 的控制軟體 KinskyDesktop,簡單便利。


系統架成之後,我反覆地聆聽好些曲目,並不時接回 Shigaclone 和 PC 比較,結果我更深刻地確定了 BeagleBoard 的優秀。與我目前所調出來的 Shigaclone 相比,BeagleBoard/USB 聲音清淡,分離度好,空氣感佳,全頻段的分佈相當平坦,有種優質的代現聲,甚至原本品質不佳的 MP3 也居然動聽入耳,讓人訝異。Shigaclone 音色比較飽滿濃郁,動態起伏大,音樂張力強,密度更高。PC/USB 能量感最充沛,此外別無所長,細節、音色、空氣感、動態對比都遠遜,看電影尚可,聽音樂則氣質欠佳,令人不耐。整體來說,目前最好還是 Shigaclone,但粗具雛形的 BeagleBoard 聲音相當清新鮮銳,富有特色,讓我著迷地不斷聽下去。

話說回來,現在 BeagleBoard 的 renderer 軟體還不夠穩定,偶爾會發生解碼錯誤跳曲目的情況。此外,目前 Ubuntu 系統搭載太多東西,應該清理一下,讓播放軟體在更乾淨的環境下運作。除此之外,我對於 Linux 音效播放的運作頗感興趣,不知道能否在這部份再一進步修改,簡化/強化某些流程,讓聲音變得更好。最後,如果能從 BeagleBoard 成功拉出 I2S,跳過 USB 這步,理論上聲音會更上層樓。我很好奇究竟能把 BeagleBoard 弄到什麼樣的程度:既然「數碼聲」並非那麼難以克服,我對 digital stream 的未來自然更加樂觀了。

今年真是豐收的一年。全系統中我最重視的向來是訊源,但過去一直無法自製好聲又耐操的轉盤。今年 Shigaclone 與 BeagleBoard 兩個計畫,讓我終於邁開腳步往目標前進,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更聽了整年好聽的音樂。真的非常感謝諸位朋友一直以來的幫助。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E-MU 0404 USB 2.0


之前在某本雜誌看到一篇文章,評測某部國產 DIY DAC,其測量數據著實教人觸目心驚。電源干擾大得離譜,互調失真更是荒腔走板,頻率響應也完全不是 20Hz-20KHz ±3dB 那一回事。據說這家土砲廠都用人耳調音,以人耳決定一切。雖說音響是用聽的,數據不能代表一切,失真大小自不能和好聽與否劃上等號,可是太離譜的失真必然隱涵了一些問題。失真小不見得好聽,但失真太大就勢必有些問題了。奇偶次諧波猶有討論的空間,但有些 criteria 是無庸置疑的,例如明顯的電源干擾(60Hz 諧波)可能自來於電源設計不夠乾淨、DAC 的頻率響應到 20KHz 也是基本的要求。聲稱人耳調音而失真奇大的器材,不禁讓人懷疑其表現的全面性。或許某些唱片(例如廠家用以調音的唱片)聽起來不錯,但表現其他類型的音樂可能會有所侷限。

話說回來,我自己過去也一直是靠人耳調音,聽了沒什麼大問題,好聽,也就坦然,不曾使用儀器測量我自製的器材。但看了那台 DAC,不禁讓我開始擔心,是否我 DIY 器材是否也有大量的失真,只是自己沒有聽出來。受到了啟發,我開始決定要為自己的 DIY 成品做一點基本的量測。

最簡單的量測自然是輸入正弦波和方波,然後在示波器上觀察波型,但這對我來說不夠,我還想看到頻譜,才能得知諧波失真、頻率響應這些更為具體更為直觀的數據。然而我的老舊示波器沒有頻譜分析的功能,擴充模組如今也難以取得,無法將波型輸出到電腦,再用軟體作傅立葉轉換。而專用的 audio analyzer (音頻分析儀)相當昂貴,知名品牌 Audio Precision 的「入門級」從二三十萬起跳,非我所能負擔。本想花幾萬塊,買個二手的 HP 8903B,但卻在 diyAudio Equipments & Tools 板看到非常多人推薦用音效卡配合軟體,來當作 audio analyzer 使用。

用音效卡當 audio analyzer,其實在國內早有風氣,盛行於音效卡玩家社群。例如 DearHoney 的站長多年前就開始用中高階音效卡 CardDeluxe,配合 RightMark Audio Analyzer (RMAA) 軟體評測市面上的音效卡。當年覺得音效卡社群常以數據為依歸,過份在意規格和測試圖,卻不怎麼講述聽感。而且他們買了中高階音效卡,後端卻常是電腦喇叭,和 Hi-Fi 音響的玩法涇渭有別,不知該如何消化他們的觀點。但見 diyAudio.com 和 diyHIFI.org 也不少人這麼做,而且還有熟悉的 DIYer 分享意見,甚至有人說,一般的訊號產生器(function generator)輸出波型的失真頗高,搭配 spectrum analyzer 作分析,還不見得能勝過音效卡。既然如此,我終於也決定試試音效卡量測。

音效卡此一方案最大的優勢自然是便宜。既然波型分析的工作都在電腦上以軟體處理,所借重音效卡之處無非是 I/O 與 DA/AD 轉換。音效卡的響應頻率雖然僅在音頻範圍,但用來當作 audio analyzer 卻正巧適合。規格稍好的專業級音效卡不過數千元至數萬,還是比二手 HP audio analyzer 便宜許多,縱然效果與公信力不能和專業儀器相比,但 DIYer 用來作基本量測,觀察有無離譜失真,已然堪用。

於是,我先下載了 RMAA,配合 notebook 內建的音效卡玩了一下。RMAA 介面簡單,容易操作,不過 notebook 內建音效卡實在太差,也不知道是輸出還是輸入的問題,總之 loop test 表現非常離譜。音效卡擔負了輸出入的大任,規格必須優秀(此時規格就重要了),於是開始找尋表現良好而價位適中的音效卡。PCI 音效卡一般來說比同級的 USB 音效卡便宜,規格也更好,無奈我用 notebook 只能走外接一途。後來看來半天,E-MU 0404 USB 2.0 似乎是 studio 級的 USB 音效卡中,最便宜的選擇之一。E-MU 0202 USBE-MU Tracker Pre 其實也不錯,更便宜,可惜沒有數位輸出輸入,不能當作 USB / SPDIF converter 來玩 digital stream。在 diyAudio 上 E-MU 0404 USB 評價亦高,用得人不少,於是就購入一台二手品。

E-MU 0404 USB 的功能不少,豐富的輸出入介面,面板亦有許多開關旋鈕。玩了一下子,然後打開 RMAA 作 loop test,數據果然遠勝內建音效卡。噪訊低、失真低、諧波極少,拿來測 DAC、前級、後級、喇叭看來都堪用了。於是我率先把兩台 DAC,NOS TDA1543NOS TDA1541A 拿來測試,想不到數據還不差。老舊的 Philips DAC 晶片,又在 non-oversampling 模式下工作,測試圖表仍然遠勝雜誌上那台使用高規格晶片的 DIY 機。而 TDA1541A 的各式數據自然又比 TDA1543 好上一大截,不愧是當年的王者。然後又拿 FirstWatt B1 來測,表現卻比想像中差了些,尤其居然有電源干擾(有 60Hz 和 120Hz 的雜訊),總諧波失真也比 Nelson Pass 所測的為差,不知道是否為 shunt regulator 設計不周所致,或者是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的設置引入了雜訊。不過這些都無妨,反正現在有了儀器,可以慢慢地抽換調整,一再測試,直到問題改善為止。至於後級和喇叭的測試,則相對麻煩。後級的輸出太大,必需經過額外的衰減器和過載保護才行;喇叭則要有麥克風。總而言之,音效卡與 RightMark Audio Analyzer、Visual AnalyserAudioTester 等軟體的組合,確實便宜好用,非常適合 DIYer。

然後覺得還滿諷刺的。這麼多年前就看到音效卡社群用這套方式測得不亦樂乎,自己卻一心以為沒有專業儀器不能成事,僅靠耳朵聆聽,放棄了更多的可能性。音響固然是要用耳朵聽,測量數據絕不能代表一切,但卻是很好的體檢除錯資訊。國內 DIYer 社群和音效卡社群真是涇渭分明,用示波器檢驗器材的人不少,但用觀察頻譜就不那麼普遍。如今我很建議稍有興趣的 DIYer,都弄一張堪用的音效卡,再配合 RMAA 和 Visual Analyzer 等軟體作簡易的檢驗除錯工具。很多人原本已有不錯的音效卡,這些軟體又有免費版,花費不多,何樂而不為呢。


在測試之外,我也試聽了 E-MU 0404 USB 本身輸出的效果。當 DAC 來用,E-MU 聲音非常乾燥無趣,遠遜我那兩台規格較差的 NOS DAC(再次得證規格並不是一切)。但若將 E-MU 0404 USB 當作 USB to SPDIF converter,透過 ASIO 輸出,聲音倒著實不錯。比 TI PCM2707 系列好上許多,自不待言。沒有那種冷、硬、不耐久聽的「數碼聲」,十分難得。與目前主役的 CD 轉盤 Shigaclone 相比,兩者的音質差異竟不太明顯,所差者只是 Shigaclone 有個流暢自然的音樂性,大場面的分析力較好,而 E-MU 0404 的聲音比較「簡單」,樂器多的時候,樂器定位有時會飄移。但無論如何 E-MU 0404 USB 的 SPDIF 輸出真的還不錯,已經超出我的期望。如果換上更好的電源與 clock,說不定還能更上層樓。因此,這台 USB 音效卡,除了當作測試工具,本身也能加入音響系統的一環。撇除那生冷無味的類比輸出,真是相當抵買。


頁首圖片取自 E-MU 官方網站:http://www.emu.com/products/product.asp?category=610&subcategory=611&product=18388&nav=introduction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BeagleBoard-xM


六月的文章所提到的 BealgeBoard 終於到貨,是最新的版本 BeagleBoard-xM。新版的輸出入介面更為豐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內建了 Ethernet 網路埠,不必額外買 micro SD 轉接 Ethernet。此外不再內建 storage,改用 4G 的 micro SD 作系統碟,此設計比之前更成熟更有彈性。內建四個 USB host 也相當便利。小小一張版子卻有 general purpose 電腦的功能,運算能力也差強人意,真的非常強大。可惜螢幕輸出用 DVI-D 接頭,我的老舊 LCD 沒有一台支援 DVI,因此目前尚未開始使用。


不過,這幾個月來對 digital stream 的想法有了點改變。經網友們的指教,以及音響展的聆聽經驗,目前對 Apple AirPort Express 與 Logitech SqueezeBox Touch (SBT) 這兩條方案更有興趣。尤其是 Apple AirPort Express 這條策略,既便宜(一組全新品才 3000 元),要改的環節也單純許多,而且夏天音響展時,Mircomega 與 La Rosita 的系統都發出了不錯的聲音。而 general purpose 的 BeagleBoard 拿來作 digital stream,固然有點 overkill,也不確定音質如何。既然其多媒體功能如此強大,拿來製作網路串流影片播放器,似乎更有意思一些。在影音之外,拿來做控制網路流量的 server 也挺好,單純當作小桌機上網,似乎也十分不賴。BeagleBoard 功能強大,應用範圍太廣,卻反而讓我失去了明確的目標。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再談 digital stream 的方案

雖然目前很喜歡 Shigaclone 的聲音,但我對 digital stream 還是很有興趣。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稍微討論了目前的 digital stream solution。我始終覺得 HTPC (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方案,或許有些人不以為然,但一般 PC 的問題在於,體積大、耗電兇、溫度高、內部的震動和雜訊來源太多,難以控制。許多人費盡心血,自製上百瓦輸出的 linear power,加上厚重的機箱,還要搭配特別的散熱方式,才能造就稍微理想的 HTPC。這就我何以認為吃力不討好的原因。

但 HTPC 卻也有很好的可能性,可以做出類似 Linn DS 系列的產品,只是要跳脫往常「夸父追日」式的 approach 而已(之前有網友說「夸父追日」太過刻薄,但我才疏學淺,想不到更好的辭彙。如果有更貼切的形容,請留言指教,我會考慮更換用辭)。前述一般 PC 有著體積大、耗電兇、溫度高的問題,但只要用 ARM 之類 embedded system 的平台來代替一般 Intel PC,就一口氣解決了這三個問題。Embedded system 好處是小巧、省電、不太需要額外的風扇,缺點是運算能力較慢,空間小。慢雖慢,現在的 embedded system 往往也有 GHz 以上的能力了,RAM 也有 128MB 甚至 256MB 以上,對於播放音樂(即使是有壓縮的 flac 或 mp3)綽綽有餘。而且 embedded system 開發板並不貴,功能卻相當強大。例如 BeagleBoard,小小一張板子,採用 TI OMAP3530 處理器,支援各種輸出入介面,甚至還有 I2S 輸出!重點是,BeagleBoard 只要 2W 5V 的供電,也就是說,最大只要 400mA 就夠了。做一個高品質的 5V / 400mA 穩壓再簡單不過,即使是 LM7805 之類的穩壓 IC 也有相當好的表現,難度與數百瓦的 HTPC 有天壤之別。區區 2W 的耗電,這個板子也不可能太熱,所以風扇等散熱措施自然通通不必了。而且這張板子非常小,7.6cm見方,加上電源,仍然可以裝在堅固緊實的小盒子裡。



要怎麼將 BeagleBoard 當作 digital stream 訊源,有幾個環節要考慮,我目前的構想分別如下:

1. 音樂來源。有兩個方法,一是像 Linn 一樣,把檔案放在網路硬碟上,BeagleBoard 透過網路抓取音樂內容。另一個方法是將音樂放在 SD 卡或 USB 隨身碟上,插入 BeagleBoard 即可。(BeagleBoard 內建 SD 卡槽,當然也內建了 USB port)。

2. 音樂輸出。BeagleBoard 內建了類比訊號輸出,效果如何不知。除非其內建 DAC 出奇的好,不然仍是拉數位訊號,送到 DAC 上處理比較理想。BeagleBoard 可以輸出 I2S,所以可以將 I2S 直入 DAC,也可以用額外的板子,將 I2S 轉成 SPDIF 再輸出。diyAudio 上有人指出,BeagleBoard 的 I2S 其 clock 是由 PLL 產生,會引入額外的 jitter。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但實際上未必差很多,要測試方知。另外也可以走 USB 輸出,和一般 PC 類似。但因 BeagleBoard 電源乾淨,沒有風扇,震動少,比起一般電腦仍有優勢。

3. 系統與控制。BeagleBoard 隨板已裝好 Linux 系統,Linux 的彈性很大,可以把不需的功能都關掉,再重編 kernel。而且目前已有現成的音樂播放軟體,要播放 flac 或 mp3 也不困難。當然也可以針對系統的組態,重新寫程式,用更理想的方式處理 stream,得到更佳的輸出。至於控制,最原始的方法當然是用 ssh 連進 BeagleBoard,下指令播放音樂。如果覺得這種介面過份 nerd ,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例如用 UPnP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協定來控制,於是又和 Linn DS 一樣方便了。

其餘的部份與一般音響 DIY 大同小異,電源、機箱、避震、reclock,CD-Player 能玩的,這兒也都能試試。我很好奇這種 BeagleBoard 能達到多好的效果,因此已經預訂了一張板子,就看到時能怎麼玩了。反正 BeagleBoard 等於是 general purpose PC,在音響上不理想,尚可用來玩其他 DIY 應用。

上述的架構大致接近 Linn 的 approach。除此之外,Ayre QB-9 所使用的 USB asynchronous transfer 以及 Mircomega WM-10 以 Apple AirPort Express 為基礎改造的無線數位訊源,也都是挺好的主意。現在坊間已經有不少 USB asynchronous transfer 的產品或套件,並不貴;買台 Apple AirPort Express 來改也是差不多的價格。這些方式不但比 HTPC 簡單、便宜,又從先天上避開了 HTPC 的問題,作為 DIY digital stream 的基礎,無疑更有 niche。


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改造而來的 Mircomega WM-10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Digital stream 最超值的方案?

最近 digital stream 很紅,尤其網路上很多人在玩電腦播放系統。這類的討論,diyAudio 好幾年前就開始了,早已鑽研到很深的層次。可惜國內幾個討論串,了無新意,始終在原地打轉,不斷重新打造輪子,努力「發現」早已眾所週知的事實。數位訊源舉足輕重的環節,早在 CD 時代就已清清楚楚,網路上更有充份的資訊。這些資訊在 diyAudio 通通都是「老梗」、「背景知識」,然而在台灣這幾個討論區,卻只有「高手」掌握這些秘要,其餘人等只能自行摸索亂試,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現」重覆的事實。不知道是台灣 DIYer 太有求證精神,務必眼見為憑,非親身經歷不肯相信,還是缺乏基礎求學素養,忽視多方 survey 文獻的基本功。

Digital stream 好聲的法門,其實 Linn 和 Ayre 等公司的文宣都寫得很清楚了。用硬碟、flash、記憶體等儲存裝置取代傳統 CD 雷射機構,有先天上的優勢,已經成為共識。當前普遍的個人電腦,自然是 digital stream 播放最方便的設備。然而電腦內部雜訊很多,電源、避震等諸多環節都不理想。要改善這些問題,第一種方案是提升電腦本身的素質,例如採用高品質電源(甚至使用巨大的 linear power)、堅固的機殼、無風扇的冷卻裝置,再加上高階音效卡輸出類比/數位訊號。這類方案陣杖龐大,吃力不討好,合適 DIYer,卻不符合 hi-end 音響廠商的風格。所以 hi-end 廠紛紛提出 stand-alone 的方案,推出獨立的播放裝置,與電腦(或硬碟)用某種方式連接,盡可能排除電腦端的影響。最普遍的作法當然是 USB Audio,用 USB 介面連接電腦,然後在獨立的裝置上將 USB 訊號轉成 SPDIF 或類比訊號,再送入擴大機。但一般的 USB Audio 傳輸介面有先天上的缺點,jitter 高,也可能串入電腦雜訊。有些廠商在此處費盡心力,如 Ayre QB-9 採用 asynchronous USB 模式傳送音樂資料,排除一般 USB Audio 的 jitter 問題。也有廠商另闢蹊徑,例如 Linn Digital Stream Players 系列,透過區域網路直接向硬碟要資料來播放,完全排除電腦這個難搞的關節。

Ayre 和 Linn 的作法都很有新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格局宏大,遠勝諸多採用傳統 USB Audio 架構,只在電源和類比端玩花樣的廠家。不過 Linn 和 Ayre 售價都不便宜,要學習他們的方案 DIY,門檻也很高。diyAudio 上有人提出新的方案:採用 iPod 一類的小型裝置,播放 flash memory 上的數位音樂。這樣有幾個好處,這些小型裝置不比電腦複雜,功率又小,為其設計高品質專屬電源並不困難。而且 SD Card 等 flash memory 沒有機械構造,不震動、省電、速度快,先天上比傳統硬碟更理想。所以就有幾個玩家在 diyAudio 上開設討論串,打算設計好的 SD Card Player,輸出 SPDIF,接下來就可以送入一般的 DAC。這時 LYRA  Connoisseur 的設計師 Jonathan Carr 跳出來說,根本不必這麼麻煩,市面上早就有高品質又便宜的 SD Card Player 了!他說的是 SD Card 的數位錄音機,例如 Edirol R-1R-9 等手持式數位錄音機,才幾百美金,拿來播放數位檔案,取 SPDIF 訊號出來接 DAC,聲音好得很。


Roland Edirol R-1


我很佩服 Jonathan Carr 的洞見。說穿了他正是把一個音響領域的問題,reduce 成另一個問題,然後在音響以外的領域找到簡單實惠的現成解答。錄音玩家用這些廉價錄音機播放他們的錄音檔,卻不知道這正是相當理想的 digital stream 播放方案!這個方案意想不到的簡單,Carr 確實可以笑傲那些用夸父追日的態度打造「Hi-end 電腦音源」的 DIYer。不過 reduction 的過程當然忽略了一些細節,例如操作的便利。這些錄音機容量小,一次只能儲存相當於幾張 CD 的 wav 檔,更換檔案不像換 CD 那麼方便,播放的操控感也與尋常 CD-Player 大異其趣。不過對於不畏艱難的狂熱者而言,只要能聽到高品質的聲音,這些小小的不便應該不成問題。一天聽十幾張 CD 的我,無法接受太麻煩的換片流程,但這些錄音機不貴,可愛好玩,還可以帶出去錄音,買一台來改造,樂趣應該不少。重點是我相當信任 Jonathan Carr 的才智和品味,他用了幾年,說聲音很好,想來必然不錯。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47 Lab 新產品





47 Laboratory  的產品線穩定而長銷,只有高低兩個系列,沒有太多功能重疊的器材。十年下來,包括各式線材、墊材拆CD刀、唱片墊等瑣碎的週邊,目前也只有30個產品。相較於眾多 hi-end 廠牌,逐年改款、產線複雜多變,47 Labs 的堅持和頑固亦發可敬可愛,展現他們對信念的忠實貫徹,對產品的絕對信心。

近幾年來,除了 Model 4724 黑膠轉盤之外,許久不見新的電子產品。事實上 47 Labs 的產品線已經非常週全,數位、類比、擴大機、喇叭一應俱全,除了前級,已經涵蓋音響系統所有環節(而前級在 47 Labs 系統中非必需品)。最近 47 Labs 終於推出兩款電子產品,分別是 Model 4730 FM TunerModel 4732 USB DAC,頗出乎意料,教人眼睛一亮。

Model 4730 屬於高級系列(Special Models),和威名赫赫的 Gain CardFlat FishPhono Cube 等產品並列,也有個別緻的名字,叫做 Midnight Blue。不過我對 Midnight Blue 的外型感到錯愕:固然比過去的產品活潑新奇,也呼應了 Midnight Blue 這個名字的詩想,然而整體來說,比例和配置有點違和,不如其他 Special Models 產品簡約內斂,涵養豐富的成熟風味。







尤其是背版的素材和質感,神似低價位的 Shigaraki(信樂燒)系列。其實我一直對收音機(Tuner)充滿興趣。Tuner 有一種復古情懷,無論是操作、使用、甚至收聽節目的內容,都讓我想起小時候死守地下電台的早年時光。因此,心中一直存在平淡而終不滅絕的期望,想 DIY 一台收音機,或收集一部有口碑的二手銘機。然而這幾年收音機非常冷門,一直沒有理想的 DIY 線路讓我參考,也不知道從何下手挑選適合我品味的收音機。47 Labs 這台 Midnight Blue 無疑點燃我的興趣。47 Lab 的 Special Models 旗下每件器材都充滿原創性,我很好奇在二十一世紀,木村準二還能想出什麼與眾不同的點子來設計收音機。當然更想看看他的內部架構,最好也能自己做個 Midnightclone(不是我老愛 clone,台灣就是買不到 47 Lab 啊!)。





Model 4732 是現在當紅的 USB DAC,屬於低價的 Shigaraki 系列。外觀和其他 Shigaraki 產品一致:電源、線路分離的兩件式設計、樸絀的陶質外殼,沉穩耐看。可惜目前文宣太少,看不出內部端倪。比較平凡無奇的猜測是,使用 TI PCM2706 之類的 USB receiver,取 I2S 訊號出來,再送進 NOS TDA1543 解碼。這樣的架構最接近 47 Lab 原有的 DAC。不過,如此除了 NOS 仍是賣點之外,並沒有任何創意和原創性,也看不出在音質上有特出之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將這個器材歸類到比較低調的「二軍」Shigaraki 系列。不過,我仍然期盼 47 Lab 不負所望,在 Linn 和 Ayre 之外,提出令人驚艷的 USB solution,向乾涸的 DIY 社群再度投下震撼彈。


附註:音響共和國最近有一篇木村準二的訪問,不過內容都是老梗,恰好反映國人對 47 Lab 的無知陌生。雖然提到了 USB DAC,可惜主編聽到 NOS 就大驚失色,未及深入 USB DAC 的其他特色。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