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mikeliu 兄昨晚傳給我一篇文章,講得是 Technics SP-10 LP 轉盤底座的學問,這些底座避震的知識讓我立刻聯想到手上正在進行的 Shigaclone 計畫。
文章的連結在此處:
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sp10plinth.html
最有趣的部份是網頁中間那張表,比較「輕」與「重」這兩種避震哲學的優劣得失。整理得如此完整,分辨得如此細膩,讀來興味十足。作者將彈簧歸入「輕」的陣營,將橡膠歸入「重」的陣營,也是相當巧妙。採取「重」之一道,有許多好處,各種環節都比較不敏感,不容易出惡聲;「輕」之一途與其相反,非常敏感,然而卻有鮮活靈動的優點。文中也提及了幾種底座的結構,諸如多層粒片板(chipboard)、合板(plywood)夾鋁板、多層木板、石材,甚至人造石材(Corian、可麗耐)等,隨個人口味及系統搭配的不同,都是可能的選項。
LP 讀取是純綷的機械運作,訊號又十分微小,對震動異常敏感,避震自然也是 LP 玩家最關注的議題之一。CD 轉盤當然也受震動影響,程度上或許不如 LP 敏銳,但是恰當的底座和避震處理,仍然是好聲的要項。自從我把 Shigaclone 換成全硬式懸吊之後,對震動變得超乎預期的敏感。底座採用銅板或是 MDF 有極大的別差,底座下面用了什麼墊材,還有用了哪一種音響架,聲音也有鮮明的不同。比之 DAC 、前級、後級都更敏感。而且底座材質與墊材、音響架之間的組合,或好或壞,其間變化複雜,不下於全系統器材之間的搭配。例如銅板原本就厚重,密度高,再配上同樣密度高的 MDF 就不免笨重了。而鋁板輕盈鬆軟,搭配厚重的 MDF 卻能讓聲音更實密,也所以不少廠商會在鋁製機箱內鋪上一層 MDF。這些道理就像作菜一樣,講究君臣佐使,相互調和。
對於這麼多種材質和結構,千變萬化,很難逐一試遍所有組合。因此還是得找出一些基礎的「配方」,作為 building block,再從此去組成自己偏好的音色。此外還要考慮 DIY 的成本。每種材質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和加工方式,要用木材就要有木工的設備和場地,再加入鋁材、銅材,又需要金工的設備。假如還要處理石材、碳纖維、不鏽鋼等高硬度的材質,那又更是困擾了。目前我也只能從最簡單的開始著手,以木材為主,輔以銅材、鋁材和壓克力作實驗。
音響器材的主要元素莫過於線路、機械結構、零件三大部份。換零件最簡單,所有玩家都會;線路自是 DIYer 最關注的部份。相比之下,機械結構似乎常常受到忽視,許多 DIY 案例都只是勉強找個尺寸合用的箱子把東西塞進去(我自己也常常如此),卻沒有更多嘗試和更深入的考量。如果能像 Peter Daniel 一樣,自由自在地做出各種機箱來搭配不同的線路和零件,那才算是全面掌握了音響 DIY 的所有要素。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Dual 601
從高中開始,對類比訊源一直存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從 2004 年起開始關注日本玩家 RJM 破解 47 Lab Phonocube 的計劃,覺得唱頭放大器簡直比 DAC 還要好玩。除了唱頭放大器,轉盤、唱臂、唱頭也都無一不充滿 DIY 的樂趣,即使是不諳電路的音響迷,也能動手調校。比起數位訊源,黑膠玩家無疑更容易參與播放過程。
儘管如此,由於手邊 CD 不少,已經習慣聆聽音響時,伴有大量唱片可以輪翻播放。踏入類比世界,勢必得另起爐灶,重新經歷一遍收集軟體的漫長歷程。而且後來對音響的胃口漸大,兩萬元的入門級唱盤對我毫無吸引力,感興趣的是 Audio Note TT-2、Thorens TD 800、47 Lab KOMA、Linn Sondek LP12,但這些轉盤都不是窮學生手頭上的小錢所能打發。我對黑膠的興趣也尚未狂熱到能夠苦心孤詣,努力存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薪水去買轉盤。結果,時間過去,到 2009 年我還沒有半張 LP,也遲遲沒有任何類比器材。
直到這個禮拜,2009 年的秋天,終於入手一台故障轉盤。人算不如天算,開啟了我黑膠因緣的第一台轉盤既不是 Thorens,也不是 Linn,甚至不是曾經打算便宜購入的 Garrad 或 Technics 老盤,而是過去一無所知的 Dual 601。這台 Dual 601 是 1974 年的機型,頗有歲月痕跡,唱針歪了,唱臂線也斷了,但依然可以運轉,唱臂也完好如初。然而我手邊完全沒有類比器材的資源,沒有唱頭可以替換,甚至沒有 phono 放大可以測試這台轉盤的聲音,所以現在只能把 Dual 601 晾在一旁,閒來無事上電看它空轉。
在 Google 上搜尋 Dual 601,華語世界幾乎沒有任何資料,國外的相關網站,也不是我平常熟悉的音響社群,而是以黑膠狂熱者、古董音響迷出沒的所在居多。這種面對一片汪洋,充滿陌生與茫然的感覺,恰似青澀的高中時期,剛開始收集唱片,摸索音響世界的時光。
所幸有個黑膠網站 vinylengine 記錄了 Dual 601 完整的 specification,還提供 owner manual 和 service manual 讓會員免費下載。看到 service manual 裡無所不有,豐富詳盡的資料,著實讓我安心不少。我已經相當習慣透過電路和架構去認識音響,service manual 裡的結構圖、電路圖、零件表,比介紹評論更足以讓我熟悉這台機器。至於平常不屑一顧的 owner manual,此時卻給了我相當的助益,因為我連轉盤如何啟動、如何停止,都不太上道,更別說要調整 VTA 和針壓了。
如今目標已經相當明確:找個便宜堪用的 MC 唱頭,再組一台 Phonoclone,讓 Dual 601 發聲,這就是我在類比世界的起點。類比和數位彷彿兩個平行世界,原本只要單純考慮 CD 唱片、CD 轉盤、DAC、前級、後級、喇叭這條鏈狀的路徑。現在多了一條分支,整個系統似乎也多了一個維度,一下子立體了起來,也複雜了許多。我還不知道該如何梳理這種複雜的困惑,但似乎必須經歷這段新的路程,才能全面認識音響的樂趣。
圖片來自德國 Mackern lese hifi 網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