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菅原正二談音響之奇妙

第 178 期的 Stereo Sound 邀來三位主筆,各言他們對音樂與音響的感受與要求,名為「想聽的音樂、想聽的聲音」專欄。這三位主筆分別是諸石幸生、菅原正二、嶋護,分別是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的愛好者。這三位主筆很少寫器材評論,寫作的主題集中於軟體、聆聽音樂的經驗與感受,是音響迷,但更是愛樂者。所以在這次的專欄裡,他們以唱片為主軸,講述了他們多年以來聆賞音樂的心得。

菅原正二本業是爵士咖啡店的老闆,平常在 Stereo Sound 連載爵士樂的專欄。他這回寫到了一段話,於我心有戚戚焉,特別記錄下來。
這十年來,我幾乎每年都會在 Basie(按:即菅原正二開設的咖啡店)觀賞 Elvin Jones 的除夕夜現場演奏會。奇怪的是,每當 Elvin Jones 一敲鐃鈸,那種優美的殘響立即擴散至整個會場,使我在不知不覺之間,一再地被征服。他使音樂聽起來好像是爵士鼓自己在演奏音樂,而且在調音的階段裡,Elvin Jones 的爵士鼓已經和管弦樂的規模一樣。他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的鼓手都無法與他相提並論。我多年來都坐在觸手可即的距離近場聆聽 Elvin Jones,但我終究無法拆解他的奧妙所在。這正是值得高興的事:凡事總有「不解」的時候。
音響世界裡,其實還真有許多奇妙之事讓我不解。為什麼唱片上每一條鋸齒狀的溝槽,能夠刻入引人無限暇想的資訊,彷彿就是真實的聲音?為什麼只要使用磁鐵,讓稱為「錐盆」的紙膜振動,就能夠發出逼真的聲音與強大的音壓?

還有很多很多為什麼,而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想還是不要去揭穿,也不必去探究比較好吧。正是有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人生才因而不會無趣。

終於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Acoustic


曾經對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印象很差。多年前這個品牌剛引進台灣時,在音響展的會場上見到,外觀著實亮眼,但聽到的聲音卻教人失望。一經數年,每次聽到 Avantgarde,就多一次失望,幾乎讓我以為這個品牌的實力只於如此。在音響展聽到的 Avantgarde,前端多半配上 Burmester 的器材,總是讓人感覺清亮乾薄,不耐久聽。低中高頻段的銜接不太理想,從號角發出來的中高頻,與動圈式低音單體的聲音,各自為政,特別是低頻似乎不太跟得上快速亮麗的中高頻。

雖然不白明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究竟好在哪裡,但從網路和雜誌上總是不乏得聞許多愛用者。本來以為那或許是一種我永遠無法領略的魅力(就好像至今仍然無法領略 Dynaudio 的好處),直到這個月接連在兩位音響迷家中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系統,才終於使我改觀。

第一次是八月初在 MyAV 電腦訊源名人高醫師家裡,聽到 Avantgarde Duo,配合 ASR 的擴大機,以及精心調校的電腦訊源和 MSB DAC。我聽過許多號角系統,但始終覺得聲音有些乾扁,不若動圈式單體溫厚。在高醫師家裡,幾乎聽不到我在意的「號角聲」,只覺得相當精緻華美,分析力很強,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找不到弱點,標準的 hi-fi 美學。首次聽見這麼棒的 Avantgarde,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優秀的號角系統,十分令人感動。


事隔半月,前幾天竟然又聽到了更切合我胃口的 Avantgarde 系統。這是香港網兄 DomDom 的 Avantgarde Uno,那天他的 47 Lab 旗艦轉盤 PiTracer 不在,恰好也用電腦訊源來播放。DomDom 兄用的是平常的 Apple MacBook Pro,裝載播放軟體 Armarra,再透過 Weiss INT203 將 firewire 轉成 SPDIF,送入 Weiss 頂級 DAC MEDEA+。至於擴大機,當然是 47 Labs 的 Gaincard


Avantgarde 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出了另一種高級的聲音,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我所不喜歡的「號角味」,在此已完全消失,只覺得那聲音細緻異常,氣質高雅無比。在這個系統下,Avantgarde 顯得非常靈敏清澈,沒有太多自己的味道,而成為一個高效率而透明直接的媒藉,讓人清清楚楚地感受訊源與擴大機的美麗風采。特別是 Weiss MEDEA+ 的個性,與 Linn 是一路的,精緻、流暢、優雅,十足地引人入勝。再加上音質乾淨清澈,細節豐富,輕鬆自如,一點也沒有壓迫感,讓人拋開了「正在聽音響」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音樂之中。

這幾次聽下來,Avantgarde 本身確是相當優秀的喇叭,快速靈敏,對音樂以及前端器材的個性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現。國內代理商因為同時代理 Burmester,便與之成套,其實兩個品牌並不那麼合得來。除了 Avantgarde,我最欣賞的還是 Weiss MEDEA+,那聲音真是好極了。不知採用類似晶片的 Twisted Pear Audio Buffalo,能夠達到幾成水準呢?


更新:感謝 DomDom 兄提供系統的照片。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華格納唐懷瑟(Tannhäuser): André Cluytens 1955 年拜魯特音樂節

  

華格納眾多樂劇之中,我最常聽的是《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和《唐懷瑟》(Tannhäuser)。這兩部樂劇特別明快悅耳,輕鬆有趣。每隔一陣子拿出來溫習,翻來覆去的播放,聽到開心處讓人手舞足蹈,高潮的片段更是教人動容,低迴不已。

多年來一路陪伴我的是 Solti 在 Decca 的版本。如同《指環》一樣,Solti 在 Decca 的唐懷瑟也相當著重錄音,效果處理的頗為「用心」。這個版本聽了十多年,給與我無數的歡樂與感動,無疑是相當優秀的版本。雖然喜歡唐懷瑟,但因為聽得輕鬆愉快,倒也沒有特別刻意收集其他版本,直到年前無意中在「新天新地」翻到法國指揮家 André Cluytens 於 1955 拜魯特音樂節的實況,才興沖沖的購入人生第二套唐懷瑟。


這份 1955 年拜魯特音樂節的唐懷瑟,是一場別具意義的演出。Cluytens 是第一位站上拜魯特音樂節舞台的法國指揮,而他第一次指揮拜魯特音樂節,就是 1955 年這齣唐懷瑟!撇開歷史意義,這個演出原也至為出色。Cluytens 是我最喜歡的指揮家之一,不論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或是法國歌劇,無疑都十分優秀。他的音樂隨時隨地都保有一份明亮、從容、帶著默幽感的高貴與優雅。在這個版本中,Cluytens 除了保持一貫高雅的特色之外,音樂流暢無比,長達三個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有趣的是,細部處理不僅層次細膩,而且尤其詼諧,把這部亦莊亦諧的鬧劇拿捏到好處,讓人簡直不知如何是好,笑中有淚、淚中有笑。Solit 版原也十分精緻,但與 Cluytens 一比,卻不免顯得匠氣。

除此之外,年輕的 Fischer-Dieskau 也是 Cluytens 版的一大亮點,黃金時期的歌聲光彩照人,單聽那美麗的音色,就足以讓人身心舒暢。這份  1955 年的 mono 錄音,原本並不如何期待它的音效表現,但我買入的 WALHALL 版本,雖然封面、手冊十分粗糙,但轉錄極佳,聲底乾淨,細節清晰,聲音更是飽滿。十來次聆聽之後,越來越「入魂」,甚至覺得比 Solti 在 Decca 的「發燒錄音」更為自然鮮活。這也難怪「新天新地」的老闆與其 fans 對這些小品牌如此推崇。後來發現 Orfeo 也有出版同一個演出的錄音,封面美麗許多,不過 Orfeo 的錄音品質,從來沒有讓我滿意過,不知道值不值得再收入一套?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