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DA154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DA154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WM8804/PCM5102 DAC

上回提到,我訂了幾張 WM8804/ES9023 DAC 的 PCB,這小巧的 PCB 使用方便,layout 的品質也很好,所以就用手邊的空板繼續玩。除前文所述,先後做了兩張 PCB,分別用設計者在零件表中推薦的工業零件,與我自己慣用的音響零件,但始終是 ES9023 的聲底。這次又裝了一張 PCB,但只裝數位接受器 WM8804 的路份,搭配不同的 DAC。


首先是用我最熟悉的 Philips TDA1543。老樣子,用 non-oversampling 架構,I2S 直入 TDA1543,然後用電阻作被動 I/V 轉換,電容交連輸出。穩壓 IC 是常用的 TL780-05,簡單裝起來就開始唱歌了。NOS TDA1543 的聲音我很熟悉,但配上 WM8804 之後,聲音和過去常用的 CS8412/CS8414 頗為不同,聲音居然變得比較有現代感,原本濃郁的中頻略為清淡,頻寬卻拉開了,然而 NOS 那自然開闊、不壓抑的聽感仍然存在,很有趣。


NOS TDA1543 連聽一週,換上了好奇已久,去年才推出的德州儀器新晶片 TI PCM5102。網兄 2A3SET 兄之前推薦這顆 IC,我才發現原來手邊早有幾顆 PCM5102,於是到光華商場買了 SMD 轉接板,黏到 WM8804/ES9023 的 PCB 上,就開始搭棚。

PCM5102 市場取向和 ES9023 類似,用法卻更簡單。ES9023 需要輸入 50MHz 的時脈,所以還要準備振盪器和相關的電源供應。PCM5102 不需要振盪器,省下了許多麻煩。我延用原本 PCB 上的 3.3V 電路,再加上一些跳線和旁路電容,就完成了 PCM5102。零件都是手邊的料,小容值的旁路電容用 NP0 和 X7R 的積層陶磁電容,其他則是 Black Gate N/NX。PCM5102 的輸出和 ES9023 一樣精簡,不需要交連電容濾除直流,簡單的 RC 低通濾波(LPF)即可成事。LPF 對聲音影響不小,串聯的電阻用上最近頗喜歡的 Takman 碳膜,下地則用音質柔軟透明的 Relcap RT。比較特別的是,PCM5102 內建兩種數位濾波器,normal latency (FIR) 與 low latency (IIR) 兩種模式,透過接腳選擇。由於我長年使用 NOS DAC,對數位濾波實屬外行,查了些資料,最後參考 John Kenny JKDAC32 的考量,選擇 low latency。

開聲之後,第一印象是,聲音偏慢,不僅比凌厲的 ES9023 慢,似乎也比 TDA1543 和緩。是現代聲,但確如 2A3SET 兄的描述,PCM5102 不像 ES9023 那麼張揚,而是比較穩重內斂的聲音。高頻延伸比 ES9023 保守,中高頻因而比較飽滿濃密。低頻頗有量感,那種渾厚蓬鬆的低頻,確實很有 Burr-Brown 的味道。我個人不太喜歡 Burr-Brown 的味道,也因此對 TI/BB 的 OP-Amps 敬而遠之,不過客觀來說,PCM5102 還滿討喜的,不像 ES9023 那麼刺激,沒什麼調音就可以愉快的聽一整天音樂,中高頻的質感也不錯。不過,像我這樣草草裝起來,聲音的等級畢竟不能和真正高級的 DAC 抗衡,相較我常年使用的 NOS TDA1541A,也有一段差距。網兄 EUVL 曾經比較過 ESS 與 PCM5102 的聲音,架構與我類似,他只用 "Different" 一字型容兩者的差別。我也覺得如此,兩者的等級是差不多的,不能和十數萬的 DAC 相提並論,但不用花多少錢就能做出一台 HiFi 級的 DAC,C/P 值超高。

對我而言,我覺得 PCM5102 比較輕鬆耐聽,偏近我常年聆聽的喜好。不過我既然已經有了走向相似而音質更好的 NOS TDA1541A,所以覺得 ESS 的 DAC 更為特別一點,更適合與我的原本的 DAC 互補。不過 PCM5102、ES9023 這些廉價方便的零件,終究不以音質為目的。想要更上一層樓,或許仍然得不畏艱難,去挑戰 ES9018 等 state-of-the-art 的晶片。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NOS TDA1543的魅力

在新竹的生活結束了,放在新竹的簡單音響系統,也隨著其他的行李一起運回了台北。這套簡單系統,都是從台北的主系統汰換下來的器材,或是試作實驗性的簡單線路。內容非常簡單,由Sony SCD-XE600當轉盤,接上NOS被動式輸出的TDA1543 DAC, 再送入單變壓器,附VR的Gainclone,最後由接上一對低音反射音箱的Fostex FE-127E。

這套小系統以簡單、短小、輕便為主,在新竹也只是隨興地用Cardas木塊墊在地上,線材和擺位一概從簡。新竹的房間環境不佳,沒有什麼音場和定位可言,不過用這套系統聽人聲、Jazz、搖滾樂,倒也舒暢自在。Sony SCD-XE600是我2007年十月多購入CEC TL51X之後,從台北的主系統換下來的。Fostexc FE-127E單體連音箱都是姨丈送我的,論聲音是比我過去常用的Fostexc FE-103ME來得全面,不過當然與主系統現役的Jordan JX92S在性能上相去太遠。而這台Gainclone是我累積許多Gainclone製作經驗之後,專為新竹的簡單系統需求製作的。為求輕便,雙聲道共用一顆變壓器,整流只用電料行的大顆橋式流整器。電阻和電容也不太講究,只用手邊基本的零件Philips MRS-24(0.1%)電阻和Panasonic FM電容。VR更是測試之後覺得聲音太硬,不合口味的Cosmos密閉式VR。這些器材明顯就是定位在「二軍」的角色,然而,系統中的DAC卻獨獨是我花了許多年的力氣,精心調校的成果。

這台DAC可以溯源到我剛開始DIY的時代,2003要年第一個獨立的project,就是NOS TDA1543。從2003年初,我開始改我當時的CD-Player AMC CD-8b,該機用Burr-Brown PCM-1716 DAC chip。我在diyAudio上詢問大家改機的意見,當時加拿大的裝機高手Peter Daniel直言,PCM-1716沒有什麼搞頭,建議我直接做NOS TDA1543 DAC,並畫了一張簡易的schematic,教我試作。於是,我便開始在網路上收集各方資料,到唐竹和光華商場的源達買零件準備製作。在一連串的survey之後,我又找到了Elso Kwak、Thorsten、Pedja等diyAudio上的網友,關於TDA1543的製作心得。其中對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Elso Kwak設計的Kwak-Clock 7、Asynchronuous DAC reclocking、專為TDA1543設計的non-feedback電源。Elso Kwak是非常聰明有創意,又懂得電路的高手。我在這段時間裡,按照這些資料,開始了一段新奇有趣的DIY之旅。

從2003年的夏天,我開始了我的DIY大門。在這一個階段,我以無比的熱情和執著,為了基本的NOS TDA1543電路嘗試了所有的可能。一開始我覺得聲音太小,便模仿Audio Note DAC線路,做了一個SRPP充當前級。然後又學Peter
Daniel的方式,用固態鉛酸電池為DAC供電(當然不包括真空管的部份)。然後又做了一個高達十組獨立供電,複雜無比的asynchronuous reclocking DAC。當時心智和經驗都不夠成熟,一心以為好聽的聲音一蹴可及,企圖心發展到極限,不計一切的將當時心目中最好的零件全部投入,在洞洞版上用了滿滿的Elna Silmic、Black Gate NX、Sanyo OS-CON SG、Riken、Holco軍規(不導磁版)等好料,所有的接線都用Cardas Litz線。然而,當時的技術和經驗都遠不能負擔如此複雜龐大的project,用搭棚的方式對DAC又有先天的劣勢(當時以為可以用努力克服)。我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做出來的偉大成品,雖然有聲音,但卻有頗大的噪訊,聲音也不如預期理想。

後來,我將這個複雜的成品供起來,當作自己一個階段的結束,又回到簡單的架構,重新思考我該怎麼改善NOS TDA1543的聲音。後來,我又試著調高TDA1543的供應電壓,取得更大的輸出電平。又經過一次又一次重新調整layout,重新搭棚、選料調音,我的TDA1543終於在2004年中漸漸到達我喜歡的聲音。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我2004年認識了Pedja,向他購買兩片簡單的TDA1543線路的PCB,我在這張非常小的PCB上,用簡單(但是高品質)的零件.製作出S/N比最低的版本(從此我不再用搭棚製作DAC)。接著我用Elso Kwak發表在diyAudio上的non-feedback電路,製作TDA1543的新電源。然而,Elso Kwak的電源是5V,而我的供電則是8V,他的電路無法簡單轉換套用。於是,我為此與他通信,在他的幫助之下,我設定了一個在理論上更好的8V的類似穩壓。這個穩壓的聲音真的對TDA1543有脫胎換骨的作用,新DAC的聲音,遠遠勝過原本使用LT1085或7808等IC穩壓的聲音,也比 UCC 穩壓等op-amps 基礎的串連式穩壓更寬鬆舒暢。到了這個地步,我終於結束了TDA1543的旅程。我的NOS TDA1543 DAC到達了中性、自然、自在的平衡點。

TDA1543這顆晶片本身的聲音很有個性,雖然不如我後來的主力DAC TDA1541A那麼全面,但比TDA1541A更隨性,更活潑,聽起Jazz和搖滾頗有味道。TDA1541A無論如何,總是太煞有介事,太正襟危坐了一點。如果當作小型系統,睡前聽點小品,TDA1543的韻味真是相當迷人。

不過TDA1543 DAC對我的意義,永遠不只是一個DAC。Peter Daniel畫的電路圖開啟了我一段奇妙的旅程,是我的DIY的轉捩點,是我建立DIY基本態度的起點,是我訓練聽力,了解各種穩壓線路與元件音色的教材。於是才有漸漸成熟的DIY能力,然後才有現在平衡穩定的系統。這種成長歷程,就像我以前學識字,學電腦一樣,是我人生最珍貴的經驗。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笨蛋也玩 x-clone

最近某國內大型DIY網站,也趕流行推出了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這個流行實在趕得有一點慢,畢竟最早提出這個架構的Kusunoki,早在1996年就在MJ上發表NOS TDA1543的線路。後來,Audio Note UK也按照NOS的理念,推出NOS的DAC產品(使用 AD1865)。2002年前後,diyAudio上吹起NOS熱潮,當時數位訊源討論區上,幾乎每篇都是NOS的文章,而且還玩出了很多花樣。

我在2003年間,受diyAudio上的裝機高手Peter Daniel建議,自己用搭棚做了很多套NOS TDA1543,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國內流行的是CS43122這些高規格、"state-of-the-art"的高貴 chip,可從不曾在任何網站上看到NOS的產品,連有關NOS的討論也貧乏得緊。每次提到TDA1543、TDA1541A這些chip,總要被人恥笑為「落後」、「規格爛」。一直到了2005年前後,國內才漸漸吹起NOS的風氣,而且似乎還是從中國那邊傳過來的,於是一股腦兒地出現了許多NOS套件。算起來,竟然落後Kusunoki原創的時間十年以上了。

在這許多「落後」的 NOS 套件裡,偶爾還看得到一點新意。比如說中國DIY網站HiFidiy規劃的TDA1543套件,有一套精心設計的LPF線路,據說可以有效地濾掉高頻雜訊,比原本filter-less的線路聲音更好。但另外有些套件,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暴殄天物,愚蠢無比,比如說就像國內那大型DIY網站的產品。這網站的NOS TDA1543和人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輸出級用了OP-Amp作I/V轉換,然後再用一級Op-Amp放大輸出。在Kusunoki原始的設計裡,TDA1543只用一對電阻作passive I/V,然後經過一顆電容濾掉直流,就可以直接輸出了。其後大多數的玩家也是遵照這個模式來玩,只有少數DIYer或套件會略作修改,而這些修改通常是增加LPF線路,或加入真空管buffer,改變輸出的音色。但passive I/V幾乎都會被保留,因為這真正是TDA1543最大的優勢。TDA1543 的規格並不怎樣,喜歡古典的聲音,喜歡NOS,大有TDA1541A、PCM63、PCM1702、AD1865這些規格更佳、音色更美、聲音更為細膩醇厚的chip可用。但TDA1543與其他chip所不同的,就是它有很高的電流輸出,只要用一對1K或1K5的電阻做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2V左右的輸出了,不必再經過一級放大。Kusunoki在訪談裡,指出TDA1543是唯一適合passive I/V而不會影響動態的DAC chip,這也正是TDA1543 最寶貴的特性。

然而,偏有愚蠢的設計者,學人家玩TDA1543,卻不知道精髓所在,放著passive I/V和大輸出的特性不看,用爛爛的OP-Amps作I/V和輸出,多了一堆零件,又不會更好聲,不知所謂何在。如果這麼想用active I/V,那去玩TDA1541A或PCM63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很多台灣的DIYer似乎不太用腦袋,國外在流行什麼,一開始總用輕篾的態度看待,覺得人家不怎樣。但是等到真正紅起來了,又一窩蜂去抄襲。抄襲也就算了,卻往往抄不到重點,學不到精神,做出一些形不似又神非的作品,讓人啼笑皆非。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Gainclone。Gaincard的精神是什麼,原作者已經大方地在官方網站上寫得一清二楚了:極短的 feedback path、極小的濾波電容、極大的電源變壓器、變壓器和放大器分離。這些特點如此清晰明瞭,外國人在做Gainclone時,也都大致依循著這幾大方向,就算有所創新或改變,那也會拿原始的設計來比較試聽,確認自己的更動是有進步的。反觀國內,許多人第一次裝"Gainclone",就直接用上大容值的電容,甚至有人直接買PCB來裝機,完全無視feedback電阻直接焊在chip腳上,以求最短路徑的特點。我猜這些「仿製」者,也許從來沒有上過47 Labs的網站,根本不曉得Gaincard是什麼,卻也來仿製Gainclone。試問,使用大容值電容,又不求feedback電阻最短路徑的 "Gainclone",除了都用power chip之外,究竟哪裡類似Gaincard?怎麼不老實叫chip-amp就好了?又何必套上個流行的名詞來自慰?

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玩音響,不必用耳朵聽。

這天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讓我再度為國內的音響DIY界感到悲衰,終於不吐不快,申請了這個blog。

這篇文章的作者,DIY了一台NOS TDA1543 DAC,用了不錯的零件,也找了個合用的機箱,還因為「非常排斥電容交連」的堅持,特別找來輸出變壓器代替交連電容。雖然這位作者有點不擅電路,所以發生了一些小意外,經過了一番努力,才讓 DAC 正常發聲。但這一切看起來是多麼的美好,好一位認真努力的DIYer!

但當這位作者描述完裝機過程之後,接下來的文章卻讓我錯愕。

他在文章裡指出,這台 TDA1543 的聲音已不必再贅敘,因為他另有一台DAC,聲音一定比 TDA1543 好很多,交叉對比有失公平。但是,作者卻也同時提到,這台DAC用上了變壓器交連,根據第三者的經驗,所以得知用了變壓器交連之後,聲音一定會勝過電容交連。

這些都讓我感到不可意議。首先,這作者沒有仔細的聆聽比較,怎麼立刻可以斷定另一台DAC必定比這台新做的 TDA1543 好聽?第二,既然早知道這台TDA1543聲音不會勝過另一台,那又何必費錢費心做這種擺明次級的作品?是為了送人嗎?還是為了第二套系統?第三,作者從來沒有實際在這台DAC上試過電容交連,又怎麼知道電容交連一定遜於變壓器交連?第四,也是最讓我感到悲哀的,作者做好機器之後,究竟有沒有仔細聆聽,用不同的唱片反覆測試,好好調整最終的聲音走向呢?為什麼從頭到尾,只看到作者說「聲音不必再贅敘」,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斷言?

音響器材是要用來聽的,做了一件音響器材,不用耳朵仔細聽,豈不像畫家閉著眼睛,拿筆在紙上信手亂塗?這位作者沒有用心聆聽也罷,但卻還可以用腦袋裡的定見為器材下評論,馬上知道聲音優劣,真是神乎其技。

我所說的這位作者,只是一個例子。長久以來,台灣的DIYer多半都是如此。套件一件一件買,一年做好幾套,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聽出一件器材的生命,仔細把電路玩到透澈,把器材和整個系統調整到最佳的狀態呢?

所以,我為那堆成套的DIY作品感到哀傷。什麼時候台灣的DIYer風氣才會轉變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