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許昌街唱片夢

兩年前搬回台北,生活圈改以東區為中心,幾乎都在誠品音樂買唱片。站前與西門町那幾間唱片行,多年前曾是每天放學必經必逛的路線,如今一年去不到幾次。還記得當年四層樓的公園路玫瑰唱片、兩層樓的許昌大眾、隔壁的光南、漢口街的佳佳、開封街的前衛,還有西門町貨色齊全寶藏處處的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以及佳佳中華店。那時市場蓬勃,西區唱片行百花齊放,競爭激烈。

幾年過去,榮景不再,這幾家倒閉的倒閉,合併的合併,縮編的縮編,已經漸漸從我的回憶中褪色。只有佳佳不但維持中華路與漢口街兩店的規模,還在台北車站地下街開設分點。大學時代每週回到台北,必然行經地下街到佳佳買唱片。地下街佳佳空間不大,但貨色不少,常能找到好東西(常見林小姐駐點補貨),算是在「後 CD 時代」少見的微光。

但我最懷念的還是公園玫瑰和許昌大眾。這兩家在我當年放學必經的路上,三天兩頭必偕同好友「視察」新貨,在十來元差價之間斤斤計較,最後再買一兩張唱片回家。唱片業的全盛時期(2001年前後),玫瑰與大眾拼得火熱,相距不到兩百公尺之內各開設一兩家分店,再加上光南與 Fnac,短短一條許昌街週遭居然有六七家中大型唱片行。最難忘的是公園玫瑰,三四樓都是古典部,軍容盛大,四樓還有一套 Mark Levinson/Cello 的高級音響,晾在一旁偶爾小小聲的播放音樂。許昌大眾二樓當時還是小閔主事,進貨快速,品項十分齊全。

上大學之後生活圈改變,不再天天逛唱片行,幾年之間唱片業也迅速沒落,每次回到許昌街一帶,常有人事已非的感慨。首先 Fnac 收了,玫瑰與大眾的分點也收了,接下來光南的古典唱片也越來越少。然後玫瑰與大眾合併,此後公園玫瑰不斷縮編,及至倒店收攤。週圍的唱片行倒光之後,碩果僅存的許昌大眾人潮仍然不住下滑,最後終於縮編,將一樓分一半給 Giordano,把重心搬到二樓。當時二樓還頗有一翻新氣象,甚至開闢了咖啡座和獨立隔間的古典部。我在古典部又見到了當年公園玫瑰那套 Mark Levinson/Cello 組合,在大眾玫瑰合併之後轉手至此,似有幾分滄桑。當時小閔早已出走,也離開了五大唱片,在國家音樂廳地面層創立自家的古典唱片行。但大眾繼任的主事者也還不錯,東西進得勤快,整理分類用心,偶爾路過仍會上去買幾張唱片。

半年前再度經過許昌街,卻發現大眾一樓的原址塵土飛揚,正改建為書局。恍恍惚惚找到大眾的招牌,掛在牆角指著二樓,大眾只剩二樓了。踩著狹小的階梯,心中不敢有太多設想和期待。果不其然,原本二樓的格局已經不見縱影,僅剩小小一間,裝潢簡單,空空盪盪。更妙的是,沒有搖滾唱片,沒有爵士唱片,除了入口處擺了幾張當紅的華語專輯,整間「許昌大眾」儼然轉型為古典唱片專賣店。當年的賠錢貨拖油瓶,卻是如今最後的希望。既是專賣店,古典唱片當然不會太少,架上還是那些老東西,店員似乎也沒換,只是整間店充滿了衰敗的氣息。我在窗邊又看到了那套熟悉的 Mark Levinson/Cello 系統,桃花依舊,物是人非。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調音

上個月裝了 Lightspeed Attenuator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感到頗為滿意。這個設計是透過光藕合讓電器位間接地控制音量,使得音樂訊號只經過 LDR(光敏電阻)衰減而不再經過電位器,減少電位器對聲音的影響。在這個理念下,不必使用高價的電位器上,就能得到純淨直接的音質。然而讓我費解的是,用來控制 LED 亮度的電位器,卻對聲音表現仍有明顯的影響。從便宜的百元品到 ALPS 藍殼再到東京光音(TKD)2CP601,聲音都各自不同,而且音質表現幾乎與電位器的價位成正比。

後來我又試了幾顆電位器,包含「音響駭客」張文俠的訂製品以及唐竹所售之法國 Sfernice 陶磁可變電阻,最後仍以 TKD 2CP601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勝出。最奇妙的是,張文俠的訂製電阻,雖然只售 150 元,但當作傳統音量控制器使用,聲音著實不錯,音響性、低頻、細節、透明度甚至在將近千元的 TKD 2CP601 之上,因此我本來對這顆電阻寄與厚望。但裝在 Lightspeed 上,張文俠這顆電阻卻明顯不如 TKD,原本優勢如低頻、動態、透明度都反而遜於 TKD,大約和 ALPS 藍殼同一個級數。這讓我想到,在 Lightspeed 上,電位器控制的是 0V ~ 5V 之間的直流電,而傳統的音量控制則是控制正負 2.8V 之間的交流電,這是不同的應用環境,對電位器的需求自有不同的 criteria。在交流電好聲的電位器,移到直流電上未必有相同的表現。另一想法是,電位器有這麼大的影響,亦即代表 LED 所吃到的電源品質,對聲音影響很大。所以除了電位器之外,電源處理也是重要的環節。

原本 Lightspeed 的設計是採用一顆 7805 三端子穩壓 IC 供應 5V 的電源,我裝機時照例採用 TL780-05 代替 7805,並在穩壓之前用 Schottky 二極體和電解電容作簡單的濾波整流。這部份自然可以用更複雜的穩壓電源代替,但我想先處理更簡單更基本的環節,也就是在光藕合模組 Silonex NSL-32SR2 的 LED 側併電容,減少雜訊,讓 LED 的工作條件更為穩定。

Lightspeed Attenuator 板上共有了四顆光藕合模組 ,所以有四顆 LED 在其中,我在每顆 LED 上各併了一顆 Silmic II 10uF/35V 小電解電容。這個容值可大可小,我不知道哪個值最好,也未必要某個品牌系列,只是手邊正好有一些 Silmic,腳位尺寸又合適,就用上了。上電之後,聲音果然不太一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我原本熟悉的調音方式,在 Lightspeed 電路上經過光藕合之後,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LED 併上小電容之後,基本走向其實差別不大,透明度、動態等本來就存在的優點也仍舊,但總體的音色卻有微妙的不同。加上電容之後,聲音變得比較溫暖滑順,特別是中低頻,原本量感就十分豐沛,現在卻更寬厚,有甜味。大場面的時刻,原本義無反顧不拖泥帶水的個性,有了更多轉折起伏,更有表現力。整體來說,這個改變並不是一開聲就能發現,但聽幾分鐘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愛上這更有氣質更有韻味的音色。

就我的想法是,四顆 LED 併上電容之後,或許可以減少電位器的影響,而不必仰賴高價的 TKD,但這還有待實驗確認。至少,如果已經有運作中的 Lightspeed Attenuator,加上這四顆旁路電容絕對是簡單便宜,有好無壞的改機路數。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六千元的遙控器?

今年三月向淘寶網買來的 JVC RC-EZ31 風漬貨,沒有附遙控器,因此我的 Shigaclone 只能手動操作,對習慣遙控的我來說未免不便。幾個月前看到有人拋售全新 JVC RC-EZ31,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買了下來。


遠渡重洋,從英國運來全新未拆封的 JVC RC-EZ31。這台原裝貨賣價本來不高,英磅匯率又正低,其實相當便宜。但箱子大,東西重,運費比貨品本身貴上幾倍(不知賣家是否虛報運費,但探討這個意義不大),請賣家用最便宜的海運,貨加運之後還是超過了 100 英磅。


從英國海運來台,不知是否像大航海時代,繞行南非好望角,或者穿越歐陸再下印度洋,總之苦等了兩個多月終於抵達。拿出遙控器之後就把機器連箱子收起來了,花了一筆錢,等了两個月,換一隻遙控器?往好處想,我又得到了一整組備品,全新的備品。

錯過了香港尚有銷售 JVC RC-EZ31 的時機,在台灣玩 Shigaclone 成本遠高於歐美,天時地利人和俱無。然而即便如此,Shigaclone 的性價比依然即極高。建議有興趣購買 JVC 的網兄,找北美的貨源比較好,運費比歐洲低太多了。有些賣家甚至提供 kit 出售,亦即事先將核心組件從 RC-EZ31 取出,大幅減省運費。只是這些機會可遇不可求,要慢慢等,而且還未必等的到。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WIMA 電容會導磁?!

上個月才寫了一篇文章介紹 WIMA 電容,最近正巧讀到 diyHIFI.org 上的文章,Ayre 的老闆兼設計師 Charles Hansen 說,聲譽素著的德國 WIMA 電容,除了 FKP 系列仍然保持銅線接腳,新的 WIMA MKP 電容已經將接腳改為會導磁的材質。

WIMA 電容雖然未必最好聲,但材質、規格、尺寸選擇眾多,品質穩定,可靠耐用,價格平實,長年以來大量應用在眾多 hi-end 廠機上。最近忽然改變接腳材質,必然引起廠商(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與 DIYer 的關注。

我手邊也有不少 WIMA 庫存,於是便拿出來,用磁鐵測試。果然,FKP 完全不導磁,而最近向川禾新買的 0.1uF 與 0.22uF MKS 電容就有輕微導磁的反應。我曾親見川禾老闆在佑昇批貨,川禾的貨源應該值得信賴。也就是說,這批新的 WIMA 導磁電容已然流入台灣零賣通路了。在川禾佑昇購買的 MKP、MKS 新貨都有可能會導磁。

我對零件是否導磁,並不是那麼執著。通常也不會把 WMIA 用在最關鍵之處,但若能選,當然還是會挑不導磁的舊品。看來下次要帶著磁鐵到川禾買庫存 WIMA 了。

另外有趣的是,同討論串裡,Charles Hansen 正在感嘆世道衰微,不知何處有 WIMA 電容的代替品。有網兄向他推薦 RIFA PHE426 系列,居然讓 Hansen 兄感到「很新鮮」(These look very interesting)。我總以為 RIFA PHE426 是老梗到不行的零件,在台灣也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現在都高級化玩 Mundorf 了),Charles Hansen 身為 hi-end 界一線品牌 Ayre 的設計師,長年出入音響 DIY 論壇,卻對 RIFA 薄膜電容感到陌生。果然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難免隨著身處的環境以成長經歷而有所不同。如今資訊傳遞無遠弗界,但我們仍然只能看到其中一小部份的面向,消化更小一部份的資訊。大家都還是坐井之蛙,只是坐在不同的井裡,而每座井的深淺口徑不同而已。

其實這是一年前的消息,但我直到上週才讀到。最近幾年實在太忙,已不能像大學時代每天掛在 diyAudio 上一篇一篇仔細地研讀每個討論串,許多資訊和好東西都蒙網友介紹方才後知後覺地跟著玩。只能慶幸我從大一就開始玩 DIY,又趕上音響 DIY 資訊爆炸方興未艾的黃金時代,以後只怕越來越難投入時間心力在 DIY 上了,嘆。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DG 難得的好錄音:Zimerman 演奏 Chopin 兩首協奏曲


DG 的錄音總是乾淨清楚,冷靜理性,沒有火氣也沒有熱力。雖然一直以來都不過不失,品質相當穩定,但有時也會讓人感到不太滿足。像 RCA 或 EMI 的部份錄音,低頻豐沛、氣勢如虹,表現某些曲目,確實能讓人感受音效上的官能美,而 DG 的錄音就絕少有這種魅力。

但這張 Zimerman 1999 年的兩首 Chopin 鋼琴協奏曲錄音,無疑是 DG 錄音裡的異數。多年前買過 Zimerman 早年與 Giulini 合作的版本,並沒有特別喜歡。直到這個月,看了 classicstoday.com 上的評介,主筆將 Zimerman 二十年後親自指揮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的新版,授與 10/10 的最高評價(藝術表現與錄音效果皆滿分)。classicstoday 的評分頗為主觀,不見得完全切合我的口味,但被評為 10/10 的錄音多是獨具特色的佳作,於是就到唱片行買了這張。Zimerman 在這個版本放慢了整體的速度,但卻加入許多彈性速度的變化,風格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也比他其餘新近錄音更自由如意,確是非常優秀的版本。然而更令我驚訝的是這套 CD 的錄音,調性全然迥異於 DG 傳統,反而有點 Mercury 的味道,也有點 SACD 的聽感,動態大、低頻量感豐沛、氣勢雄渾,更有一種熱烈的氣氛,讓人驚喜。DG 偶爾有如此「不穩定」的錄音品質,真是樂迷的福氣。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重製 Gainclone

47 Labs Gaincard 與 Gainclone 的故事應該已經不需要再多作介紹。在 2002 年前後,Gainclone 正在 diyaudio 上如火如茶地流行,許多網友討論如何挖掘出更多 Gaincard 的祕密、如何改善他們的 clone 機。那時我才剛剛開始 DIY,還在調整我的 Colin 5842 真空管機,對 Gainclone 感到好奇,但卻沒有心情和能力從頭至尾做一台全新的後級。2003 年的夏天,我試作了 NOS TDA1543 DAC,發現聲音真的非常好,於是對 diyaudio 和 47 Labs 變得很有信心,又覺得 5842 單管擴大機功率實在太小,於是訂了材料試做 Gainclone。

那時為了 0.6 瓦的 5842 擴大機苦惱不已。5842 單管擴大機,聲音的確非常純淨細膩,但功率太小是完全無解的問題。為了榨出更多低頻和動態,在電源處理上不遺餘力,換上了大變壓器、用 LCLC 濾波,濾波電容也換上 Black Gate NH,更試嘗過不同的工作點,但推起我的全音域喇叭,效果畢竟有限。我還記得 2004 年某個下午,我參考 Thorsten 發表的 inverted 架構版本,買了堅新 200VA 的環型變壓器,在散熱片上搭棚做出我的第一版 Gainclone。那時我是管機愛好者,對晶體機印象並不怎麼好,廉價品往往粗、硬、刮耳、不耐聽,好聽的晶體機幾乎都是高價製品,但 Gainclone 一發聲就讓我目瞪口呆。二十幾瓦的 Gainclone,低頻動態遠勝 5842 理所當然,然而 Gainclone 居然還非常細膩鮮活,柔軟輕鬆,並不比我調校許久的 5842 差多少。當然 5842 的細節、質感、韻味還是好上一些,但 Gainclone 寬鬆流暢、清淡自然的個性也非常迷人。那一陣子我交換著使用 5842 與 Gainclone,半年之後,我裝了第二版 Gainclone,終於完全取代 5842,成為主力後級。第二版 Gainclone 改用 non-inverted 組態,線路和廠機 Gaincard 幾無二致。用料也比較講究,左右聲道各一顆堅新 200VA 環型變壓器,Motorola MUR860 整流二極體,並且用上了 Black Gate FK 電容、Caddock MK132 電阻、Riken 碳膜電阻等零件。第二版 Gainclone 可以說是以我當時的所知所能,盡可能地投注心力與物料的成果。第二版的 Gainclone 一聽就是六年,到了今年 2010 年,所有器材、線材、墊材都換了幾輪,Gainclone 成為全系統中最資深的一件。

在這幾年間,聽過了許許多多的後級,其中不乏令我相當欣賞甚至心動的廠機。但沒有任何一個方案能像 Gainclone 一樣便宜、耐操、簡單、省電,聲音又好。聲音比 Gainclone 好的機器,不論廠機或自製,成本都高上許多倍,尤其是真空管後級或 Class-A 晶體機,聲音固佳,但又熱又耗電,不可能 24 小時開著隨時播放音樂。某些音響迷可以固定每天熱機兩小時,再正襟危坐地聆賞三個小時,然後關機。這種聽法我完全學不來,我喜歡日日夜夜時時刻刻與音樂相伴。來來去去,最後實在別無選擇,繼續讓 Gainclone 為我歌唱。也幸好 Gainclone 體質實在不錯,除了功率仍然稍小、音色不如單端管機或 Class-A 晶體機溫潤豐厚,此外可挑剔之處還真是不多。尤其細節豐富,清淡敏銳,前端器材有任何調整都能清楚地反應(話說 Gainclone 原是 Junji 為了設計 CD-Transport PiTracer 而作的監聽器材,詳見此篇訪談)。

Gainclone 功率小,只能推好一部份喇叭。Gainclone 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態動和氣勢,也沒有厚實溫暖的音色,因此並不是人人都會喜歡 Gainclone,都適合使用 Gainclone(當然,本來就沒有任何器材能符合所有人的口味和需求)。只能說,幸好我還滿喜歡 Gainclone 的特質,省下很多錢和麻煩。

然而今年經歷 Shigaclone 製作之後,對機箱與避震有了一些新的體悟,對機箱以及聲響之間的連結,也變得比較敏感,甚至覺得機箱是音響器材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多年前製作 Gainclone 時對這部份所知不多,不曾講究機箱,僅用手邊便宜而尺寸足夠的「阿魯米機箱」(即 Diysong 站長早期發行的烤漆鋁機箱),便把所有零件鎖上。「阿魯米機箱」超值好用,但烤漆表面有點酥軟,拿來作後級機箱,把 chip 模組鎖在上面,接合並不十分紮實。此外鋁板也稍薄了點,作 DAC 或前級沒什麼問題,作後級則不夠堅固。我推測這樣的機箱,會吃掉一些細節和低頻,聲音會比較鬆軟,比較糊。像 47 Labs 的 Gaincard 外置變壓器,將主放大線路鎖在一個極小而堅實的機箱裡,其實是非常巧妙的作法。但要模仿這個作法亦有些難處,例如堅固紮實的小型機箱並不好找,而且變壓器與放大線路之前的連結變得相當重要,必須保證電源供應順暢(47 Labs 用的接頭非常奇特,我在電料行尚未見過,不知道是什麼規格)。幾經考慮之後,我決定這次是先換機箱就好,仍然把左右聲道電源放大都裝在一箱,看看聲音有什麼變化。

於是我到唐竹買了一個鋁機箱,厚鋁板,表面經陽極處理,結構紮實。同系列而較小的機箱,我曾用在 First Watt B1 前級上,還算頗為滿意。此外也順便買了一組 Cardas 紅銅鍍銠喇叭端子(binding post)代替原本的電料行雜牌端子。回家規劃了一下,把孔位挖好,就把第二版 Gainclone 拆了,裝進新機箱裡。除了機箱和輸出端子,唯一更動的是輸出入的連線。因為原本的線(Mogami 機內線)在新箱子中不夠長,索性改用 Cardas Litz 線重拉。於是就完成了第三版 Gainclone,這一版的 Gainclone 電路與主被動元件完全沒有改變,機內的配置布局第一如二版,只換了機箱、輸出端子,以及短短的輸出入連線。

第三版開聲後,我聽到了既熟悉又新鮮的聲音。Gainclone 那清淡細膩的天性殊無二致,但聲音的質地不同了,紋理更為清楚豐富,細節又更多了點。簡單說,就是聲音變得更乾淨清楚,但機箱畢竟還是鋁製,仍然有個鬆散的粉味。若要更紮實堅固的聲底,或許得把機箱的底板改為銅板或鋼板。當然銅板鋼板除了貴又難施工之外,也未必就好。許多 hi-end 廠機都用鋁作機箱,除了成本考量之外,鋁機箱確實比較鬆軟柔和,不易發出惡聲。

在重製時,量了一下四顆濾波電容 Black Gate FK 1000uF/50V,電容值竟然還正常如新。這六年間 Gainclone 幾乎不曾關機,使用超過五萬個小時,Black Gate 果然非常耐用。可惜手邊沒有更進階的儀器可以測量電容的其他特性。花了些錢完成第三版 Gainclone,改善了一些問題,算是小小的升級,Gainclone 又可以繼續再陪我幾年了。


附錄:關於 Gainclone 的製作要點,可以參考 Pedja 所整理的文獻。除了傳統中的幾個要點:
  1. 物理上極短的迴授路徑(迴授電阻直接焊在 IC 腳上)。
  2. 很大的電源變壓器,200VA 以上,每聲道各一顆更好。
  3. 很小的濾波電容,1000uF 足矣。
  4. 變壓器與主放大電路分開裝箱。
此外還有一些要點,例如電源電壓要低(Gaincard 用變壓器輸出為 23.5V AC),OP-Amps 的 gain 要設得大一點等等,其實重要性不下於前列四項廣為人知的要點。我看到不少 DIYer 玩 "Gainclone",將迴授電阻焊在 PCB 上,距 IC 甚遠;更用上大水溏濾波電容,還直稱如此低頻才夠,除了皺眉實無可奈何。(不知何為國人尤其 DIYer 如此著重低頻?)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也談 Stereo Sound 中文版

今天路過誠品,看到 Stereo Sound 中文版 174 期出刊,照例買了一本。首先最期待的當然是菅野沖彥的《唱片演奏家》連載,但翻了半天都找不到,而且整本 174 期更不見菅野沖彥任何文章。由於前兩期的《唱片演奏家》都只有一個受訪者,與過去有異,想到菅野沖彥年事已高,隱然感覺不妙。

立刻連上 Stereo Sound 的官方網站,卻也不見絲毫「不好的消息」,倒是看到日文版 175 期上市的新聞,看了一下 175 期的目錄,卻發現菅野仍然好端端的在寫專欄發文章,只是《唱片演奏家》似已結束,從 174 期起改設另一個專欄 Audio Dialog,由菅野與雜誌主編小野寺弘滋共同主持。 順到看一下日文版的目錄,發現日文版的內容仍然相當豐富,在器評之外,還有許多專欄,其中不少曾在中文版曇花一現。我本原以為這些專欄已經不了了之,其實在日本版中根本就持續連載著。

Stereo Sound 中譯品質不良,讀者固然已經忍耐多年。然而自從第 160 期前後,中譯內容開始大幅減縮,許多專欄都消失了,甚至連唱片介紹也經常不見,所剩者只有一堆器評。Stereo Sound 的器評固佳,照片精美,言簡意賅,但器評不僅中英媒體得見,網路上更有許許多多實際用家的心得,畢竟不如多元深入,充滿個人風格的編輯專欄珍貴。Stereo Sound 每位主筆對於專欄經營都相當用心,他們個人的品味喜好深刻地烙印在文字上(即使翻譯品質如此粗糙),我尤其觀注他們各式各樣的音響觀和追逐 hi-end 的心路歷程。少了專欄單看器評,實在空虛。特別是每年刊載「年度器材榜」的一期,縮減專欄之後,整本盡是型號照片價格,形同廣告目錄。之前居然聽說有人認為每年最值得一買的就是這期,實在荒唐。假如此地讀者想看的只是器材的號型照片價格,那也不能怪中文版捨專欄而存器評了(器評當然也比較討好廣告主)。

然而更可悲的是,Stereo Sound 中文版如此不堪,卻依然是我最期待的中文音響雜誌。除非學會日文,不然罵歸罵,買歸買,只能乖乖接受中譯版所淘選的內容,一點辦法也沒有。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Reclocking the Shigaclone

從今年三月底開始玩 Shigaclone 以來,歷經了許多次的改機與調整,包括避震懸吊SPDIF 輸出 bufferSPDIF 輸出電阻、還有神秘的小電容 C906 等等,幾個主要能調能動的部份,都玩得差不多了。最後除了裝箱之外,還剩下電源和 Reclock 兩個未知的部份,上個月正是把心思放到 reclock 上。

對 CD-Transport 作 reclock 通常都有正面的改善,這幾乎是普世認可的改機重點。之前我曾對 Sony SCD-XE600 作的 reclock,也對 Philips CD-680 以及 CEC TL51X 試過,效果都不錯。一般 CD-Player/CD-Transport 上採用的時脈產生器,多半是石英振盪器(crystal oscillator),這種振盪器便宜、小巧、規格齊全,但穩定性及精確度不如高階製品。是以在此所謂的 reclocking,就是用更好的振盪器來代替原本的 crystal。

Shigaclone 的原始機構,JVC RC-EZ31 電路板採用的時脈是 16.9344MHz,這是 CD-Player 常用的頻率。但時脈產生器並不是常見的 crystal,而是更便宜、精度更差的陶磁振盪器(ceramic resonator)。在 diyAudio 上,Peter Daniel 建議使用 Citizen 的 crystal 更換,但也有人實驗之後,覺得原始的 ceramic resonator 比較溫和耐聽。Peter Daniel 推薦 Citizen,不見得是此牌特別好,而是 16.9344MHz 的 crystal 並不好找,在 Digi-Key 上只有此一選擇(SMD 倒是還有別牌)。相形之下,在台灣方便多了,德昌和金電子等地方就能輕易買到這個頻率的 crystal,還有許多款式可以選,甚至也買得到大顆的 XO。

起初我用德昌所賣的不知名 crystal 代替 ceramic resonator,果然體會到 diyAudio 網友對此二者的觀感。Crystal 的聲音比較清楚,細節多,定位精準;原始的 ceramic resonator 比較糊,稍微悶了點,但確實有個溫和的韻味,似乎比較沒有「數位聲」,但整體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 crystal。

接下來,我參考 Peter 的作法,將主板上 clock 的接腳拉線出來,嘗試其他振盪器。一開始直接採用 CD 機構主電路板上的 5V 為電源,接上手邊的 XO 和 TCXO 來試聽。主板上只有一組 5V 電源,同時供應眾多元件,並不是非常乾淨。加上 XO/TCXO 本身也會反饋高頻雜訊,在這樣的組態下聲音實在不理想。於是,接下來我改用獨立的專屬 5V 電源來供應振盪器。在此我試了兩種電源,一是阿仁著名的 Pure-Clock V1.1,另一個是露天賣家 odiofan 先前出售的振盪器專用電路板。Pure-Clock V1.1 的電源是三端子 IC 穩壓(同時支援 LT317 和 LM7805 兩種 pinout),特色在於採用 O 環懸吊振盪器,模仿 Mark Levinson No. 31.5 的設計。

Mark Levinson No. 31.5 的 SPDIF 輸出板

odiofan 的重點在穩壓線路。這個電路採用 TL431 與 BJT 作離散穩壓,之前曾專文介紹。Elso Kwak 著名的 Kwak-Clock 7 (KC7) 也採用了類似的穩壓架構。


這兩張電路板有專屬穩壓,聲音自然比先前借用主板的 5V 來得好。兩張板子相比,odiofan 的離散穩壓又勝過了 Pure-Clock,聲音更清楚,分離度更高,低頻也更結實。看來振盪器對電源果然相當敏感,Pure-Clock 雖有避振懸吊,但三端子 IC 穩壓在此確實遜於 TL431/BJT 的離散穩壓。

我在兩張穩壓電路板上,又各別測試 XO、TCXO 等不同的振盪器。XO 多年前購自台北地下街的「金電子」,聲音不比便宜的 crystal 好上多少。雖然較為清晰,分離度高,但聲底有點硬,不太耐聽。TCXO 我有兩顆,同樣分別購自阿仁odiofan,都是四五百元的平價品,並非聲名卓著價格高貴的「三田電波」製品,卻也相當不錯。這兩顆 TCXO 音色略有不同,阿仁的溫暖厚實,odiofan 的比較強調解析,但都在同一個等級。困擾的是,odiofan 的 TCXO 裝在他自家的離散穩壓板上,有時會不能工作,常要重覆上電許多次才能正常啟動。但這顆 TCXO 裝在 Pure-Clock 上用三端子 IC 穩壓卻又毫無問題。與賣方連絡後,據說其舊款的 TCXO 對電源的 rising time 十分敏感,因而或有此不穩定的情況。

過去在 Philips CD-680 和 CEC TL51X 上都有採用 TCXO 的經驗,聲音確然都有顯著提升。但相比於 TCXO,我目前最喜歡的仍然是 Kwak Clock 7。KC7 用普通的 crystal 作參考時脈,輸出波型也不是非常漂亮,音響性不如 TCXO 精確清晰,但有個非常流暢自然的聽感。可惜 KC7 需要正負 9V 的供電,而我的 Shigaclone 只準備了單電源,必須大幅修改才能裝下 KC7。據說 TentLabs 的 XO2 也很優秀,但要價頗高讓人遲疑。

總而言之,振盪器對電源相當敏感,就我這幾次的經驗裡,電源的影響實超過了 XO 本身。因此,不是買了昂貴的 TCXO 或某某 XO 就能成事,必須配合良好的供電才能充份發揮 XO 的能耐。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SPDIF Buffer

之前幫朋友裝 DIYZONE CD-Pro2 套件,CD-Pro2 模組原本就有 SPDIF 輸出,但看許多人都有加裝 SPDIF buffer,於是也訂了一套阿仁的 DSIX 套件來試用。日本 DSIX 線路 最早發表現在 MJ 雜誌上,多年前由 PRBS 等人引介,在台灣小有名氣,然而在英語系討論區則相對沒什麼資源。阿仁的 DSIX 版本與原版稍有不同,阿仁用常見的脈衝變壓器 PE-65612 代替自繞的變壓器,此外電路也有一點改變。我沒聽過原版 DSIX,但阿仁這張 DSIX + redata 裝在 CD-Pro2 的輸出上,並未帶來正面幫助。或許 CD-Pro2 本身的 SPDIF 輸出已經相當優秀,沒有必要再重整一次。

最近幾個月醉心於 Shigaclone,發現 Peter Daniel 也寫了幾篇文章,說他試著幫 Shigaclone 加入 SPDIF 輸出 buffer,帶來了一些正面提升。Peter 用的是 CEC TL0 的 SPDIF 輸出線路,原理很簡單,用一顆 flip-flop 74AS74 作 one-bit FIFO:一次放 1 bit 的資料進 buffer,等到下個 cycle trigger 就送出。他說經過 buffer 之後,聲音比原本平順厚聲,比較耐聽,但其間差距不甚明顯。

求好心切,於是我也依樣畫葫蘆做了同樣的 buffer 給我的 Shigaclone。CEC TL0 原線路使用的 74ACT14、74AS74、脈衝變壓器 SC944-05 都不太好找,前二者最後在光華的「明鄉」買到,SC944-05 則是用去年購入的庫存品。搭好之後,一開聲,發現噪訊非常重,滋聲大作。檢查 grounding 卻沒有發現問題,後來重新調整 layout 也沒有幫助,最後把 SC944-05 次級的地,連到 Shigaclone 的地,而不再 floating 才終於消除了滋聲。沒有噪訊之後,聽感還不差,音色的確比較溫厚,但析解力略差,S/N 比也不如原本。上示波器量測,發現原本相當漂亮的方波,經過 buffer 之後,卻變成不太規則的波型,令人不解。

後來幾經調整,還是無法得到漂亮的方波,又覺得聲音並沒有比原本好,最後只好捨棄這個 buffer 了。JVC RC-EZ31 相當有一套,原始輸出的 SPDIF 波型就非常漂亮,真是神奇。

這幾年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對 DSIX 或其他 SPDIF 投于好評,尤其 CD-Pro2 幾乎每台都裝有 SPDIF buffer,可惜我幾次試驗都不得善果。不知道是我功力太差,搞不定這複雜的線路,抑或品味有問題,聽不出真正的「好聲」?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Lightspeed Attenuator: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音量控制器就在訊號路徑上,影響不可謂不大。常見的幾種電位器架構,無論可變電阻(VR)、級進電阻、繼電器線路等,都有接觸性的機械構造,是相對不理想的元件,卻偏偏在訊號路徑最重要的位置上,於是成為全系統的瓶頸之一。

音量控制器先天上有這些限制,又不能不用,長年以來,我總是將之歸諸「必要之惡」,而不想花大錢,用繁複的方式處理。高級的可變電阻,大約三四千塊、級進電阻也是差不多價格,說來也不太貴,但是可變電阻算是消耗品,隨著時間老化衰退,所以明知其重要卻一直捨不得花大錢投資。事實上,也很少廠機在音量控制器上投入太多心力。10 萬元級的擴大機,最常用還是藍殼 ALPS;至於 Audio Note Kondo 的 M7,訊號路徑全是銀線、還用上銀箔電容,但也不過採用東京光音平價的導電塑膠電阻 2CP601。因此匆匆五六年下來,一直用著不到一千塊的東京光音 2CP601,告訴自己數十萬的 Audio Note 也不過如此。

不過東京光音 2CP601 確實也不難聽,雖然有個音染,不夠直接,但十分細膩,音色帶著一層薄薄的光澤,相當悅耳。細節和透明度遠勝常見的藍殼 ALPS,又有一股柔軟的貴氣。如果不排斥這種音色,在一兩千元以下實難有更好的選擇。

在 2004 年間,Rogic Pedja 在他的網站上介紹 MAXIM DS1802 IC 音量控制器,我也曾做了一套來試驗。這顆 IC 音控,比當時流行的 TI PGA 2311 等容易使用,內建增量、衰減、靜音的腳位,不必額外的 micro controller 就能使用。那時覺得 DS1802 聲音還不差,但卻談不上十分滿意,大約和 TKD 2CP601 同一個檔次,而 2CP601 還不必吃電。所以最後又繼續回頭使用 2CP601,直到今年才終於對音量控制器走出新的一步。

前陣子承蒙網兄 Coffin 介紹,買了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的 PCB 和元件來玩。光敏電阻(light dependent resistor、LDR)是一種感光元件,感應的亮度越高,阻值就越低,於是可以透過控制光線,間接地控制電阻的阻值。個性 hi-end 廠 darTZeel 已經將光敏電阻電位器用在他們的前級 NHB-18NS 上,我這次採用的是 George Stantscheff 所設計的 Lightspeed LDR Attenuator ,也同樣利用光敏電阻來製作音量電位器。Lightspeed LDR Attenuator 的核心是 Silonex NSL-32SR2 光藕合器,其中每顆光藕合器由一顆 LED 和一顆 LDR 組成,再封裝成不透光的元件。只要改變元件內部 LED 的供應電流,就能改變 LED 的亮度,LDR 的阻值於是相應變化,達成可變電阻的功能。所以,本來輸入訊號直接經過 VR,再送入放大級;如今 VR 只用來控制 LED 的亮度,訊號只會經過 LDR,而不經過任何開關接點等機械裝置,理論上比傳統的電位器更耐用,聲音更純淨。而 LED 端的電路,與訊號端之間透過光藕合,電路完全隔離,又比其他吃電的音量控制架構單純乾淨。原本至為關鍵、極須講究的 VR 則用一般品即可,不必花大錢追求高檔貨,又是一大好處。唯一的問題就是說,LDR 本身的音色如何?到底好不好聽?

收到 PCB 和 Silonex NSL-32SR2 元件之後,我立刻把 Lightspeed Attenuator 裝起來,裝進 First Watt B1 試聽,原本的 VR TKD 2CP601 則用來控制 LED 的亮度。開聲之後,我立刻聽到了非常有特色的聲音。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音色非常透明直接,比 TKD 自然許多,同時有個溫暖柔軟的音色,有點直熱式三級管機的味道,溫潤寬厚,中高頻充滿水份。此外動態很大,頻寬延伸遠勝 TKD,特別是低頻的下沉和力道,非常有魅力。聽了 Lightspeed Attenuator 再回去聽 TKD 2CP601,只覺得 TKD 固然飄逸細膩,但卻是人工的、刻意的美聲,遠不如光敏電阻自然。對我來說,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聲音,唯一的缺點是稍嫌「大港」,我個人並不那麼喜歡大港的走向。

但用 TKD 作 LED 亮度控制時,音量衰減的曲線並不太好用,稍微轉到八點鐘就變得很大聲,類似 Type B(線性曲線)VR 的操作經驗。但這顆 TKD 2CP601 分明是 Type A,之前直接用在訊號路徑上也完全正常,令人疑惑問題何在。後來我改用其他 VR 來控制 LED,諸如電料行所售之百元品、藍殼 ALPS 等,則衰減曲線都十分正常,實在令人不解。

然而,奇妙的是,儘管 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設計者聲稱用了 LDR 音控就不必在乎 VR 的品質,但我卻發現這顆控制 LED 的 VR 仍然會影響聲音。電料行百元的雜牌貨、300 元的藍殼 ALPS、900 元的 TKD 2CP601,聲音都不一樣。雜牌貨聲音最差,乾、硬、毛邊多;ALPS 好上一截,已然相當平衡好聽,但 TKD 卻又更進一步,更為透明柔軟,更有溫潤豐厚的美聲,實在是相當奧妙。不過加上 LDR 之後,聲音確實是提昇的,比 VR 直接放在訊號路徑上來得好,只是能好到什麼程度,還是受到所用 VR 的影響。而且 VR 對 LDR 所帶來的音色,和直接擺在訊號路徑上的音色走向略有不同。例如 TKD 本來並不強調低頻,低頻量感比 ALPS 少上一些。但裝在 Lightspeed attenuator 線路上,低頻卻非常豐厚有力,比 ALPS 裝在相同的位置更為優異。由此可見,經過光藕合之後,VR 對訊號雖然仍有影響,但影響的方式、聲音的個性,與直接在電路上的聆聽經驗不太一致,這真是新的體驗。

總而言之,目前很喜歡 Lightspeed attenuator。雖然裝一套並不太便宜(主要貴在  Silonex NSL-32SR2,配對好的一組要上千元),但仍然比三四千元以上的級進電阻便宜,又有個非常有趣討喜的音色。DIYHiFi.org 上甚至有人以為 LDR 可能有偶次諧波失真,造成特殊的悅耳音色。不過 Lightspeed attenuator 也有一些小缺點,例如光藕合元件昂貴且難配對、需要額外的供電、配上某些 VR 衰減曲線可能不正常、轉到最左邊仍然無法完全靜音、平時最好將電位轉到正中間,以延長 LED 的壽命等等。希望將來這類產品日漸成熟,這些缺點會逐漸改善,從而有更好聲更便宜的 LDR 音量控制器。

DIY 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線路圖和教學:
http://diyaudioprojects.com/Solid/DIY-Lightspeed-Passive-Attenuator/

其他資訊請參考 diyAudio 的討論串: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analog-line-level/80194-lightspeed-attenuator-new-passive-preamp.html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group-buys/153388-optical-volume-control-professional-pcb.html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