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47 Laboratory 的朝聖之旅


雖然我自己沒有多少 47 Laboratory 的產品,但我實是不折不扣的 47 Lab 愛好者和崇拜者。從剛開始 DIY 之今,隨著 diyAudio 論壇的流行,這十年來我一路玩過了 NOS TDA1543 DACGaincloneJordan JX92S 全音域喇叭Shigaclone CD 轉盤Phonoclone 也早以準備好了。可以說我幾乎已經聽了好幾年 clone 版的 47 Lab 系統。

今年拜香港樂友 DomDom 兄的慷慨豪情,我有幸聽到了 Gaincard 以至於幾乎全套的 47 Lab 廠機。意想不到的是,此生之中居然有機會親自到 47 Lab 老闆木村準二先生在東京的家中,親炙大師,與原廠人員交流,聆聽 47 Lab 最新鮮最熱手的產品。

今年年初製作試聽了 47 Treasure 0147 耳機擴大機,聲音非常優秀,可惜我自己並不是認真的耳機玩家,機器再好,對我畢竟不太實用。不過也從而對 47 Treasure 這個套件系列充滿了期待。幾個月前,去信 47 Lab,關心 47 Treasure 系列的新計劃。47 Lab 的工程師塚原和俊先生很客氣地說,他們有一系列的 47 Treasure 新套件,預計在年底發表,而且聲音好得讓人吃驚,如果有機會,他們很歡迎我到東京參訪試聽。然後,年底適逢一個機會,必須到日本一趟,所以就安排了這一次的 47 Laboratory "Factory Tour"。

47 Laboratory 的「總部」,其實就是老闆木村先生的住家。落座於東京都武藏野市吉祥寺的平房,一樓的玄關就是一個小型的加工處,備置了各式小型的鑽台、鋸台、車床。經過玄關,面積不大的客廳儼然就是一個小型的試聽室。在這裡擺了幾乎所有的 47 Lab 產品,從將近百萬天價的 PiTracer CD-Transport 到比較低階的 Midnight Blue 以及全套 47 Treasure 套件,一應俱全。



空間不大,現場有點狹小而凌亂,但新的 47 Treasure 系列,CD-Player、前級、後級,再推動 Reference 系列的 Lens 書架式喇叭,聲音好極了。音樂的規模感比我所想像的更大,速度快更,音樂充滿了節奏感和躍動力。而且音色的表現非常真實,色彩豐富,竟讓我想起某些法國的音響品牌。整個下午就在這裡一面聽音樂,一面和老闆與工程師天南地北的聊,從他們的新產品到他們的音響產業的看法,再到一些只有 DIYer 感興趣的加工 tips,也和他們聊了好多新的零件和當前流行的一些 DIY 玩法。老闆木村先生和工程師塚原先生,與其說他們是業者,倒不如說是狂熱的 DIY 前輩,對音樂很有自己的見解,對技術更是熱情無比。

兩位先生非常熱情,從中午到晚上熱烈的招待,在當地吃了好些美食,清酒燒酌更是絕不離手,一連喝了好幾種不同的日本酒,暢美難言。如今回想,我實是過了一個夢幻的下午。在拜訪他們的過程中究講聊了哪些話題幾乎想不起來了,心裡只滿溢著朝聖的繽紛喜悅以及見到偶像的快樂。 


晚上木村先生帶我到附近的居酒屋用餐,吃到畢生難忘的鮟鱇魚刺身與生鮟鱇肝。然後又到另一小酒館「續攤」。木村先生是這些當地小店的熟客,小酒館裡用的播音系統竟也是 47 Lab 的產品,牆角甚至吊著客製化的陶磁音箱喇叭。



木村先生寄放在店裡的燒酌,酒瓶上掛著印有他五官輪廓的吊牌。木村先生就和他的產品一樣,是一位慧黠風趣而品味絕佳的個性人物,在生活方式以及各種小節上都展現了獨特與創意。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2011台北國際 Hi-End 音響大展小記

週日終於擠出一點時間,在台北國際 Hi-End 音響大展閉展前最後兩個小時入場參觀。今次參展的內容質量,以及參觀人潮似乎都有些冷清,短短兩個小時走一圈,居然並不覺得緊湊。整場看完,印象深刻的東西委實不多。


新的 MBL 配色,從「黑金」到「白銀」,讓人眼睛一亮,卻不知道聲音是否也能讓人耳目一新。


宜鴻代理了 merlin 喇叭,還是一貫的調性,聲音很清靈有氣質。老闆放舒伯特的 Arpeggione 奏鳴曲給我聽,真是好極了!


一直都對 AVM 印象很好,展場這全套 AVM 果然不錯。


在樓上找不到 T+A,問了功學社的工作人員,才知道這次 T+A 搬到二樓展出了。在二樓大場地展出新的大喇叭,但我反而有些失望,以前舊款的喇叭在樓上小小展間裡聽起來遠為飄逸有靈氣。


極品的 Orpheus 與 estelon 喇叭組合。看起來很高級,金光閃閃瑞氣千條,但聽不到一分鐘就放棄了,不喜歡。很懷念 Orpheus 公司重組之前,產品極薄化的時代。


最後來到 FM Acoustics。一踏進展間,就看到滿頭白髮、從瑞士遠道而來的老闆 Manuel Huber 坐鎮中央,不禁會心一笑。可想而知又是音量極大,瀕臨切割的奇異播放了。這次放的唱片是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LP。坐下來聽了一下,卻發覺這次有點不同。音量一樣很大,也甚至有一點粗聲,但這音樂就是好聽,好聽到我只存有無形的音樂而或忘有形的器材了。Manuel Huber 和同來的洋人非常客氣,挪動身體讓出「皇帝位」,要我坐在正中間聽。就這麼一路聽下去,不知不覺聽完了火鳥全曲。聽到後來直是心神俱醉,心中充滿了幸福之感。雖然這場音響展質量貧乏,但聽了這首火鳥,卻有不虛此生的感慨。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Hélène Grimaud 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最近 Hélène Grimaud 在 DG 新出了專輯,莫札特19號與23號鋼琴協奏曲。雖然日前看到了關於她的負面新聞,不過在唱片行看到 CD 上架還是立刻買了。對於這些耳語,其實我也不太意外。事實上最近總覺得 Grimaud 的專輯有些每況愈下,例如上一張 resonances(莫札特、Berg、李斯特、Bartok 等人的獨奏曲),我實在是聽不出所以然來。當年她在 DG 的第一張專輯 credo,那驚艷的感覺,已經許久不見。


不過這次是我喜歡的曲目,莫札特兩首協奏曲,當然還是買來聽聽。第 19 號我仍然有點聽不出個所以然,不過我卻喜歡她的 23 號,不過卻還是有點草率的感覺。這兩首曲目,我心中最愛的盤仍然是 Pollini 與 Bohm 在 DG 的錄音。DG 現在不斷朝著打造明星的綜藝化經營路線,與當年古典大廠的品味與堅持漸行漸遠了。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便宜簡單的「DIY」電源線


這是幾個月之前的事了。某天下午路過佑昇,進去買 Cooper 的便宜排插給電腦用,此時剛好瞧見工作人員陳先生在做電源線,用 Cooper 的含公插線身,配上 Schurter 的母頭,三兩下就是一條成品線。問了問價錢,比想像中便宜,又覺得非常有趣,如果用在音響上效果平平,那麼那來當電腦的電源線也很值得。當下就買了材料回家自己做,其實也就是裝母頭而已,費不了多少工,也許根本算不上是 DIY。接上系統一試,結果聲音中規中矩,溫厚平實,卻還有點音樂性,比手邊另一條標準的 Audio Grade 電源線還要穩健好搭呢!

話說線材真的很重要,尤其是電源線,真的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音響系統的影響往往超乎想像的重要。雖然如此,知名品牌的電源也總是超乎想像的昂貴,我總是無法下定決心去買這麼貴的被動周邊。而諸多數千元級的電源線,容或突出了某些音響性,但往往不夠全夠不夠平衡,要花更多心思去調整。於是會發現數百元或是一兩千元上下的電源線其可愛之處。這種平價的電源線,多半不是以音響表現為訴求,而只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把線做好。線上的導體有一定的品質,工業級的接頭也足以穩固地置入座插,其實這樣就很好了。聽很多 Audio Grade 的「調音」之後,這種簡單平直樸素的聲音,其實也是很可貴的。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47 Laboratory 終於有新套件了!

47 Laboratory(47 Lab,47 研究所)的套件系列 47 Treasure,過了將近一年,終於又有了新產品。今年初試做 47 Treasure 第一個產品 0147 耳機擴大機,對於該套件的高品質、高完成度以及驚人的聲音表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惜我自己早己不玩耳機,0147 再怎麼好,究竟不能加入我的主要系統。半年前曾經寫信給 47 Lab 的工程師,詢問 47 Treasure 這系列的後續發展。工程師答到,接下來將來前級、後級、DAC 等套件問世,而且還說他們正在開發中的離散電路晶體後級擴大機聲音非常優秀,值得期待。於是,我也就滿懷著期待,等著新套件的發行。

上個月底,想想也屆半年了,於是又寫信詢問進度,這次 47 Lab 給我了更明確的訊息:有一系列的套件已經在音響展中露面,並得到很好的評價,也即將要上市了。過不了幾天,果然見到 47 Lab 在首頁上發佈了兩樣新套件的照片,分別是 CD-Player 0647 以及帶有 USB DAC 的耳擴/前級 0247。



據我從 47 Lab 過去的產品,以及照片上的線索看來,0247 應該和 0147 相去不遠,只多了一個 USB DAC 而已。USB DAC 想來是用 PCM2707 之類的 USB 接收晶片,未知是否外接獨立 DAC(如 47 Lab 慣用的 TDA1543),或是直接取 PCM2707 的類比輸出來用。

比較讓我期待的自然是 CD-Player 0647。據 47 Lab 的說法,他們是使用 TEAC 的取讀機構再作修改而成,內建 NOS DAC,同時具備 SPDIF 輸出。這台 CD-Player 不論是外觀或功能都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 47 Lab 為何要捨棄常年使用的 Sanyo 機構,改用 TEAC。也很好奇這部新唱盤聲音和過往 47xx 系列的成品機種 PiTracerFlatfish信樂燒等有什麼樣的不同,等級落在哪一個區間。

當然,我更待期的離散式晶體後級還未公開相片,非常好奇它的外型與聲音。

加拿大網兄 vkung 日前曾經造訪東京的 47 Lab 所在地,照了詳細的相片,請見: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elekit/199786-47-labs-treasure-model-0647-a.html#post2768760

http://www.audioasylum.com/forums/triode/messages/10.html


本文照片擷自 47 Lab 官方網站:http://www.47labs.co.jp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DIYHiFi 要收了


最近國外內幾個 DIY 論壇都有點冷清,開張七年,有許多專業業餘高手加持的 DIYHiFi,近來熱度也大幅銳減。即便如此,DIYHiFi 仍然偶爾有精彩的火花,不容錯過。更難能可貴的是,每篇文章,即使是新手的發問,也可能得到 Charles Hansen、Gordon Rankin、Thorsten Loesch、Jonathan Carr 等知名業界設計師的回應。世界各地的音響愛好者可以與最頂尖的業界人士如此近矩離交流,實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DIYHiFi 最近一個月都沒有新文章,今天連進去一看,卻見頭條大大地寫著:
It has been great all these year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time from the moderators and admin and the little movement lately, the forum will be closed soon. Thank you all!

雖然不覺得非常意外,但一時之間仍然百感交集。想起 2004 年開張的盛況,快速地成長,變成 diyAudioAudio Asylum 之外,另一個風格獨特而高手密度極高的音響 DIY 社群。如今 diyAudio 與 Audio Asylum 依舊(儘管已不能與十年前百花齊放的盛況相提並論),DIYHiFi 卻已經難再支持,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現在還能做的,恐怕是在休站之前,即時把重要的文章備份下來。或甚至 mirror 一份到自己的硬碟裡,以資來日檢索與憑弔。當然,還是希望 DIYHiFi 能像 Audio Asylum 的際遇:有善心人士願意接手,繼續營運下去。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在故宮看戶外現場歌劇


週日晚上到來到故宮博物院,觀賞戶外現場歌劇演出《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這是配合故宮當前的特展而設計的歌劇表演。經高人推薦得知,這部歌劇的作曲家許舒亞相當厲害,值得一聽。於是即時來到故宮看室外轉播。

到了現場才知道,其實沒有票也可以等候補位。由於來得早,於是幸運地補到位,進入現場舞台觀看實況。事前並未參加《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對於這部歌劇的故事也一無所悉,候補到位子也不甚佳,所以徹頭徹尾都不了解這部戲在演什麼。但音樂本身卻無疑非常好聽,就像我平常在家裡聽歌劇唱片,完全不懂他們在唱什麼,完全不理會那些故事,單是音樂本身就無比豐富引人入勝了。

作曲家學貫中西,音樂融合了西樂與崑曲,有正統的歌劇唱法,也有京劇的唱法,剛好配合主題,一中一西,此起彼落,相互輝映。音樂非常好聽,但更我驚奇的是現場的 PA 系統,這絕對是我聽過最好的戶外音響系統。

據網友指正,這場歌劇的樂團伴奏與歌手演唱皆是現場演出,混音之後透過 PA 系統播放。歌手的歌唱與口白經過麥克風收音與放大,效果仍然非常好,清晰無比,遠勝許多演唱會現場。樂團的部份更是精彩,在故宮山腰如此空曠的環境,戶外強放,音質卻有 hi-fi 系統的水準,打破了過去我對 PA 的不良印象。以前參加戶外音樂會或演唱會等現場,聽到粗糙轟雜的音樂重播,並非 PA 喇叭的天限,其實 PA 喇叭的聲音也是可以非常傳真細緻的。

此外,活動的主辦單位非常真認而細心,讓我感到吃驚。補位時處理得井井有條,更貼心地包車接觀眾上山。到達會場,更發現舞台的布置、座位安排、動線規劃,無不周到,連流動廁所也準備得充裕而乾淨。座位下甚至貼心的免費提供輕便雨衣,以防臨時下雨觀眾淋濕或開傘阻礙視線。而這樣一場優秀的演出、完善的場地、細心的服務,居然是完全免費的!我真是相當幸運,在涼爽適意的秋天夜晚,欣賞到這場高水準的戶外歌劇表演。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Dang Thai Son 2011 台北


我最喜歡的越南鋼琴家鄧泰山今年再度來台,很低調的出現在北市交的節目《左手上帝,右手情人:曼孚列的異想世界》裡,差一點就錯過了。這場音樂會以 Manfred 為主題,選了舒曼與柴可夫斯基根據拜倫的詩作 Manfred 譜寫的作品,此外又夾了一首舒曼鋼琴協奏曲,而鄧泰山就是這首曲子的鋼琴演奏者。

很少聽北市交的演出,我覺得舒曼的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都演出的不錯,獨獨鋼琴協奏曲,也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卻亂成一團,七零八落,令人非常失望。鄧泰山不知是否受到樂團的影響,還是其他因素,況狀顯然不好。過去幾次聽他演出,總是非常精細完美,幾乎不曾有失誤,但這次連續有幾次失手。

鋼琴家狀況不好,樂團又配不上,於是,整首鋼琴協奏曲也就零零落落了。所幸聽到第三樂章,漸漸掌握了欣賞的訣竅,也就是不理想樂團的聲音,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鄧泰山的演奏上。鄧泰山雖然有點狀況,但到了第三樂章後半,速度加快火力全開,聽起來終究是十分過癮。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聆聽舒曼鋼琴協奏曲。大約十年前,曾有一陣子非常喜歡這首瘋狂暴躁的曲子,聽到喜歡的鄧泰山的演出,無論如何都是開心的。

會後帶著鄧泰山的新 CD,分別用古鋼琴與現代鋼琴演奏的蕭邦夜曲給大師簽名。鄧泰山這天看起來有點疲憊,沒什麼活力。但願他身體健康,年年來台,演奏到一百歲!


鄧泰山簽名時笑容可掬,非常親切。


當天的指揮,俄籍的 Vladimir Verbitsky




帶了兩張 Fryderyk Chopin Soci 發行的鄧泰山彈蕭邦夜曲給本人簽名。當晚的安可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鄧泰山彈得好極了!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Kempff 演奏李斯特《巡禮之年》


過去對 Wilhelm Kempff(肯普夫)的演奏並不甚感到興趣,李斯特的唱片我也買得不多,但在朋友強力推薦之下,買了這張 Kempff 演奏的李斯特的鋼琴作品集,包含《巡禮之年:義大利》與兩首《傳奇》。

都是陌生的曲子,聽起來卻溫暖而親切。以前覺得 Kempff 樸實無華的演奏方式,有時不免枯澀生硬,例如他的布拉姆斯晚年小品,實在是不怎麼生動。但在這張李斯特裡,Kempff 的演奏深沉而富哲思,意味幽遠。除此之外,錄音也十分優秀,我第一次發現原來 Kempff 的音色如此豐富,色彩繽紛。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音樂 × 音響

雖然菅野沖彥的「唱片演奏家」專欄停載了,而且中文版翻譯品質極不理想,但 Stereo Sound 仍然是值得期待好雜誌。上次提到 178 期「想聽的音樂、想聽的聲音」專輯,這些主筆以愛樂者的角度出發所寫得聆聽經驗,實在遠比圍繞著器材的鑑賞心得有趣多了。除了爵士樂迷菅原正二談論音響之奧妙,搖滾樂迷嶋護筆下搖滾樂與高傳真音響的愛恨糾葛,也寫得十分精彩。

在台灣大多數的音響迷聽得是古典樂、爵士樂、發燒人聲等等,聽搖滾樂的是少數,甚至有人認為錄音多屬粗糙的搖滾樂,根本不須要用 hifi 音響播放。我是樂齡甚淺的搖滾樂迷,尚在黑暗中逐步前進,慢慢認識著這個浩瀚的音樂世界。不過打從一開始聽搖滾樂,用的就是音響系統,也一直抱持著享受音響的心態來聆聽搖滾樂。對我來說,即使有些搖滾樂錄音粗礪,但在好的音響上,終究有更好的表現。只是我們要聆賞的要點,可能與古典樂、爵士樂有點不同,除了音質、音場、細節之外,更要在意音樂的律動以及感染力。

Stereo Sound 的主筆嶋護也是懷抱著高傳真標準的搖滾樂迷,不論是音響或是搖滾樂,由他寫來,更有一番樂趣,讓人心領神會,暢快不已。他在文中提到了一些唱片,有些我已經有了,例如 Beatles 的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及 Pink Floyd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但對 Simon & Garfunkel 卻一無所知。向身邊的搖滾行家詢問,才知道 Simon & Garfunkel 原是經典老團。在 allmusic 上找到他們的唱片目錄,便先買了 Bookends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這兩張評價五星的專輯。


聽了之後,只覺得 Simon & Garfunkel 的音樂,似乎不像是四十年前的東西。他們的音樂頗有現代感,但同時又熟悉而親切。尤其是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裡的幾首曲子,總覺似曾相識。看了維基百科,才知道這張專輯來頭之大,而且其中 Mrs. Robinson 這首曲子,原來是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


樂評人講音樂,固然專業,但除了少數功力深厚的樂評(例如米蘭.昆德拉的樂評就寫得極好),大多數樂評讀來總是稍嫌枯澀。而音響雜誌主筆寫音響器材,從裡到外面面俱到,但難免千遍一律,看不到人與機器之間深刻的連繫。然而角色一旦互換,樂評人講音響器材,音響雜誌主筆談音樂,別開生面,立刻增添了好幾分趣味。

樂評人寫到喜愛的器材,尤其感性,最能展現愛樂者愛屋及烏,對器材嚴苛的要求與深厚的情感。音響雜誌主筆,或是資深的音響迷,聽過、玩過、試過的器材太多,對於器物已經到達不縈於心,見山又是山的境界。於是得以輕易地越過硬體的籓籬,用超然的角度享受音樂之趣。Stereo Sound 的器評雖多,照片精美,但最珍貴的珠玉,還是在於這些別出心裁的專欄。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只要願意等:SD Card Player


世道的進步真是迅速,超過我的想像。兩年前才提到 SD Card Player 也是一種頗為簡單、有其先天優勢的數位流播放方案。當時網路上也冒出幾個討論串,專案建構高階的 SD Card Player。尚不知這幾個 DIY 專案進行得如何,如今卻已經有了廉價而功能齊全的量產品了!

網友 2A3SET 介紹我去看 diyaudio 上討論 ESS ES9022/ES9023 的文章,一方面為 ES9022/ES9023 的精簡與容易 DIY 感到驚奇(複雜度與成本遠低於 Buffalo 所使用的 ESS9018 等),同時也發現不少 DIYer 使用一款叫做 QA-550 的 SD Card Player。連到 QA-550 的討論串看了看,發覺這個播放器還真是方便,有顯示器,還有遙控器,除了 SD Card 先天的限制,換片不太方便之外,這個播放器看起來還真是不錯,比錄音機好用多了。此外,QA-550 的原廠設計者似是浸淫有時的音響 DIYer,大量使用 Sanyo OS-CON 電容,甚至還在機內周到地提供 I2S 接口,方便用家自行連接外部 DAC,作風真是一派 geek。

我自己雖然不能接受 SD Card Player 的聆聽方式(要反覆插拔 SD Card,在電腦上重載不同音源,實在太不方便),但這款 SD Card Player 真的引起我的興趣,於是連到官方網站(http://www.qlshifi.com/wzcp/QA550.htm )看看售價,然後發現,這居然是對岸的品牌,價格相當便宜,甚至從露天拍賣就能買到!

不管是 ESS DAC 或是 SD Card Player,很多東西一時沒空動手,轉瞬之間,自然就有更方便、更省錢、更省事的解決方案。看來最高明的玩音響手段,就是「等」;只要願意等,更好更便宜的東西用不了多久就出現在眼前了。

我更換 CD 的頻率很高,心念一動就會找出封塵已久的 CD 來放,因此完全不考慮這麼麻煩的播放方式。不過有不少音響迷永遠只聽少數十來張唱片,對他們來說,用 SD Card Player 無疑相當超值。把所有的 CD 都裝入一張 SD Card 綽綽有餘,再用搖控器點歌,比放 CD 還方便呢!


圖片取自 QA-550 原廠 QLS Audio 官方網站:http://www.qlshifi.com/wzcp/QA550.htm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菅原正二談音響之奇妙

第 178 期的 Stereo Sound 邀來三位主筆,各言他們對音樂與音響的感受與要求,名為「想聽的音樂、想聽的聲音」專欄。這三位主筆分別是諸石幸生、菅原正二、嶋護,分別是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的愛好者。這三位主筆很少寫器材評論,寫作的主題集中於軟體、聆聽音樂的經驗與感受,是音響迷,但更是愛樂者。所以在這次的專欄裡,他們以唱片為主軸,講述了他們多年以來聆賞音樂的心得。

菅原正二本業是爵士咖啡店的老闆,平常在 Stereo Sound 連載爵士樂的專欄。他這回寫到了一段話,於我心有戚戚焉,特別記錄下來。
這十年來,我幾乎每年都會在 Basie(按:即菅原正二開設的咖啡店)觀賞 Elvin Jones 的除夕夜現場演奏會。奇怪的是,每當 Elvin Jones 一敲鐃鈸,那種優美的殘響立即擴散至整個會場,使我在不知不覺之間,一再地被征服。他使音樂聽起來好像是爵士鼓自己在演奏音樂,而且在調音的階段裡,Elvin Jones 的爵士鼓已經和管弦樂的規模一樣。他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的鼓手都無法與他相提並論。我多年來都坐在觸手可即的距離近場聆聽 Elvin Jones,但我終究無法拆解他的奧妙所在。這正是值得高興的事:凡事總有「不解」的時候。
音響世界裡,其實還真有許多奇妙之事讓我不解。為什麼唱片上每一條鋸齒狀的溝槽,能夠刻入引人無限暇想的資訊,彷彿就是真實的聲音?為什麼只要使用磁鐵,讓稱為「錐盆」的紙膜振動,就能夠發出逼真的聲音與強大的音壓?

還有很多很多為什麼,而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想還是不要去揭穿,也不必去探究比較好吧。正是有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人生才因而不會無趣。

終於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Acoustic


曾經對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印象很差。多年前這個品牌剛引進台灣時,在音響展的會場上見到,外觀著實亮眼,但聽到的聲音卻教人失望。一經數年,每次聽到 Avantgarde,就多一次失望,幾乎讓我以為這個品牌的實力只於如此。在音響展聽到的 Avantgarde,前端多半配上 Burmester 的器材,總是讓人感覺清亮乾薄,不耐久聽。低中高頻段的銜接不太理想,從號角發出來的中高頻,與動圈式低音單體的聲音,各自為政,特別是低頻似乎不太跟得上快速亮麗的中高頻。

雖然不白明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究竟好在哪裡,但從網路和雜誌上總是不乏得聞許多愛用者。本來以為那或許是一種我永遠無法領略的魅力(就好像至今仍然無法領略 Dynaudio 的好處),直到這個月接連在兩位音響迷家中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系統,才終於使我改觀。

第一次是八月初在 MyAV 電腦訊源名人高醫師家裡,聽到 Avantgarde Duo,配合 ASR 的擴大機,以及精心調校的電腦訊源和 MSB DAC。我聽過許多號角系統,但始終覺得聲音有些乾扁,不若動圈式單體溫厚。在高醫師家裡,幾乎聽不到我在意的「號角聲」,只覺得相當精緻華美,分析力很強,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找不到弱點,標準的 hi-fi 美學。首次聽見這麼棒的 Avantgarde,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優秀的號角系統,十分令人感動。


事隔半月,前幾天竟然又聽到了更切合我胃口的 Avantgarde 系統。這是香港網兄 DomDom 的 Avantgarde Uno,那天他的 47 Lab 旗艦轉盤 PiTracer 不在,恰好也用電腦訊源來播放。DomDom 兄用的是平常的 Apple MacBook Pro,裝載播放軟體 Armarra,再透過 Weiss INT203 將 firewire 轉成 SPDIF,送入 Weiss 頂級 DAC MEDEA+。至於擴大機,當然是 47 Labs 的 Gaincard


Avantgarde 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出了另一種高級的聲音,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我所不喜歡的「號角味」,在此已完全消失,只覺得那聲音細緻異常,氣質高雅無比。在這個系統下,Avantgarde 顯得非常靈敏清澈,沒有太多自己的味道,而成為一個高效率而透明直接的媒藉,讓人清清楚楚地感受訊源與擴大機的美麗風采。特別是 Weiss MEDEA+ 的個性,與 Linn 是一路的,精緻、流暢、優雅,十足地引人入勝。再加上音質乾淨清澈,細節豐富,輕鬆自如,一點也沒有壓迫感,讓人拋開了「正在聽音響」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音樂之中。

這幾次聽下來,Avantgarde 本身確是相當優秀的喇叭,快速靈敏,對音樂以及前端器材的個性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現。國內代理商因為同時代理 Burmester,便與之成套,其實兩個品牌並不那麼合得來。除了 Avantgarde,我最欣賞的還是 Weiss MEDEA+,那聲音真是好極了。不知採用類似晶片的 Twisted Pear Audio Buffalo,能夠達到幾成水準呢?


更新:感謝 DomDom 兄提供系統的照片。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華格納唐懷瑟(Tannhäuser): André Cluytens 1955 年拜魯特音樂節

  

華格納眾多樂劇之中,我最常聽的是《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和《唐懷瑟》(Tannhäuser)。這兩部樂劇特別明快悅耳,輕鬆有趣。每隔一陣子拿出來溫習,翻來覆去的播放,聽到開心處讓人手舞足蹈,高潮的片段更是教人動容,低迴不已。

多年來一路陪伴我的是 Solti 在 Decca 的版本。如同《指環》一樣,Solti 在 Decca 的唐懷瑟也相當著重錄音,效果處理的頗為「用心」。這個版本聽了十多年,給與我無數的歡樂與感動,無疑是相當優秀的版本。雖然喜歡唐懷瑟,但因為聽得輕鬆愉快,倒也沒有特別刻意收集其他版本,直到年前無意中在「新天新地」翻到法國指揮家 André Cluytens 於 1955 拜魯特音樂節的實況,才興沖沖的購入人生第二套唐懷瑟。


這份 1955 年拜魯特音樂節的唐懷瑟,是一場別具意義的演出。Cluytens 是第一位站上拜魯特音樂節舞台的法國指揮,而他第一次指揮拜魯特音樂節,就是 1955 年這齣唐懷瑟!撇開歷史意義,這個演出原也至為出色。Cluytens 是我最喜歡的指揮家之一,不論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或是法國歌劇,無疑都十分優秀。他的音樂隨時隨地都保有一份明亮、從容、帶著默幽感的高貴與優雅。在這個版本中,Cluytens 除了保持一貫高雅的特色之外,音樂流暢無比,長達三個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有趣的是,細部處理不僅層次細膩,而且尤其詼諧,把這部亦莊亦諧的鬧劇拿捏到好處,讓人簡直不知如何是好,笑中有淚、淚中有笑。Solit 版原也十分精緻,但與 Cluytens 一比,卻不免顯得匠氣。

除此之外,年輕的 Fischer-Dieskau 也是 Cluytens 版的一大亮點,黃金時期的歌聲光彩照人,單聽那美麗的音色,就足以讓人身心舒暢。這份  1955 年的 mono 錄音,原本並不如何期待它的音效表現,但我買入的 WALHALL 版本,雖然封面、手冊十分粗糙,但轉錄極佳,聲底乾淨,細節清晰,聲音更是飽滿。十來次聆聽之後,越來越「入魂」,甚至覺得比 Solti 在 Decca 的「發燒錄音」更為自然鮮活。這也難怪「新天新地」的老闆與其 fans 對這些小品牌如此推崇。後來發現 Orfeo 也有出版同一個演出的錄音,封面美麗許多,不過 Orfeo 的錄音品質,從來沒有讓我滿意過,不知道值不值得再收入一套?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DACT 級進式電位器 vs.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看了 Charles Hansen 的文章,對音量控制器又開始心熱。去年經 Coffin 兄介紹,開始玩 Lightspeed 光敏電阻(LDR)音量控制器,非常驚訝於它的表現,一年以來都很滿意。不過 Lightspeed 造價不低,如我用上 TKD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再加上電源等等,合計已超過兩千元了。比之數百元或千多元的傳統 VR 要好,亦屬分所當為。我所好奇的是,Lightspeed 在各種音量控制的方案中,處於什麼樣的等級;與其他高價方案相比,Lightspeed 的優缺點在哪。

可惜的是,網路上討論音量控制的文章雖多,但往往都是拿高價方案去與廉價的碳膜可變電阻比較。有人說 IC 好,有人說級進好,有人說 relay 好,有人說 P&G 等高級可變電阻好,但比較基準常常是幾百塊的 ALPS VR。如此不對稱的比較,難以評估這些高級音量控制器,究竟好到什麼地步(包括我自己先前的分享,也是不對稱的比較)。然而高價方案之間的直接比較,卻相當少見。Lightspeed 也是如此,一堆玩家在 diyaudio.com 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心得與校調文,但花了這麼多金錢時間在上面,到底值不值得?直接買個高級的級進式電位器會不會更好?這些問題都讓我非常好奇,可惜不曾看到玩家真的去比較並分享聽感。

與其苦等別人分享,不如自己實際體驗。之前曾親手操作過廠機上的 DACT 進級電位器,撥動的手感,讓我印象深刻。這次終於下定決心,咬牙買了一顆 DACT CT2 24 段雙聯進級式電位器,回家與 Lightspeed 比較。

DACT CT2 24 段進級式電位器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Lightspeed 在我的前級 DCB1 上,已經聽了很久,相當熟悉它的聲音。於是把 Lightspeed 從 DCB1 裡拆下,獨立的電源也拆了,換上 DACT 電位器。DACT CT2 是 24 段級進式電位器,鍍金接點,串連式設計,使用無感低雜訊的 SMT 電阻。包裝上寫道,兩聲道的誤差在正負 0.05 dB 之間,總諧波失真(THD)小於 0.0001%。雖然串連式的設計不如 ladder type 理想,音樂訊號總得經過數根至十來根串連電阻,但市面上似乎也沒有 ladder type 的成品。自己買波段開關來自製 ladder type,造價昂貴,體積亦大,加上一堆電阻曝露在外面,感覺很髒。我還是比較欣賞 DACT 這樣走線短、小巧緊緻、接點密封的設計。


換上 DACT 級進電位器之後,重新打開 DCB1,馬上聽到有若雲泥之別的變化。一開始感覺並不太好,覺得 DACT 的聲音比較悶,有點放不開,不夠開闊。相較之下,Lightspeed 顯得揮灑自如,活潑大器。而且 Lightspeed 的透明度比 DACT 好,中高頻更有一種類似直熱式三級管機的溫潤與水份,這種迷人的味道,在 DACT 上完全不得見。

但 DACT 素質終究不差,不像其他可變電阻讓我完全聽不下去,所以就放著 DACT 唱幾天。在這幾天裡,聲音漸漸順了,我也慢慢聽出了 DACT 的好處。DACT 的聲音雖然不如 Lightspeed 透明,但音質十分純淨,背景深沉,沒有毛躁感。響應非常平坦,從低頻到高頻,音色都完全一致。相對之下,Lightspeed 則是中高頻溫潤,低頻生猛活潑,音色比 DACT 有魅力,但卻不如 DACT 平實穩定。此外,Lightspeed 似乎有放大動態的傾向,有點「大港」,跌盪不羈,大開大闔。DACT 相對之下顯得有點悶,比較平淡,不夠活潑生動。但這樣的呈現方式,卻也比較自然耐聽。DACT 在寬頻兩端的表現,不像 Lightspeed 那麼精彩,但中頻的密度和厚度卻比較高,音色較為飽滿踏實。從聲音表現來說,DACT 穩健樸實,Lightspeed 活潑熱情,兩者都不錯,很難分出高下。

從使用壽命上來說,DACT 和轉動次數有關,原廠的數據是至少 25000 轉。而 Lightspeed 則和 LDR 的使用時間有關,據說有 25 年(不知道有沒有更確定的根據)。以我的聆聽習慣來說,一下子聽古典樂、一下子聽搖滾樂,唱片之間電平差異不小,經常須要撥轉音量控制器。如此說來,壽命不受轉動次數縮減的 LDR 似乎比較適合我的聆聽習慣。不過 LDR 的表現並非完全穩定,阻質曲線與失真幅度會隨時變化,緩慢地衰減。我使用 Lightspeed 的時間不過一年,尚不知道長期使用後的情形。

在操作方面,DACT 雖然只有 24 段,但段與段之間的衰減幅度設計得很好,可以輕易調到理想的聆聽音量,絕少有不上不下、進退兩難的情況。即使偶有這種狀況,反正也別無辦法,在前後兩檔中擇一便是(我通常選音量低的一檔)。對我這種神經質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解脫。之前用連續可調的電位器,經常反反覆覆的調整,反而無法集中心思在音樂上。

Lightspeed 的音量操作,是經由一顆 100K 的可變電阻決定,任何 100K 的電位器都能用上,用 DACT 級進電位器亦無不可。這顆電位器關係到操控的方式與最終的聲音表現。我在 Lightspeed 上試過許多中低價位的可變電阻,只有東京光音(TKD)2CP601 的聲音讓我的滿意,其他聲音碳膜電阻如 ALPS、COSMOS 等都遠不夠好。或許是我的後級增益較高,這顆 TKD 2CP601 用在 Lightspeed 上,只要旋鈕稍微轉大,音量就馬上過大,結果調整音量的範圍極窄,迫使我要在極小的角度裡,費盡心神的微調到恰當的音量。因此,一用 DACT 之後,我就完全愛上了它的操作,終於可以輕易地找到我想要的音量。許多人垢病級進電位器很難調整到理想的音量,我的經驗則完全相反。DACT CT2 不但調整便利,還能剋制我的猶豫不決。

除此之外,我發現 Lightspeed 理想的聆聽音量範圍比較小,只要音量設定稍小,聲音馬上變得悶、暗、放不開。而設得稍大,又會出生令人不悅的壓迫感。相對之下,DACT 轉到小聲,就真的只是小聲,音質不會明顯劣化。轉得稍大聲,也只是單純的大聲,並沒有壓迫感。所以,DACT 可以聆聽音樂的理想音量範圍大了許多,在深夜小聲聽,細節仍然極豐富,維持了水準一致的表現。


整體來說,DACT CT2 級進電位器,設計相當成熟,各方面都很優秀,尤其是操作機能,讓我使用起來非常愉快。而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正如 Charles Hansen 所言,在妥善的實作下,聲音比傳統的可變電阻要好。但變數很多,因實作者、因使用者、因搭配的線路零件,而有很大的差距。DACT CT2 的聲音平實自然,音色純淨,但無論如何就是少了 Lightspeed 那或許有些失真,卻相當迷人的魅力。Lightspeed 獨特的透明感、溫潤充滿水份的中高頻、生猛強勁的低頻,都讓人非常難忘。而且造價只要 DACT CT2 的一半左右,聲音又是如此別緻,確實是很超值的音量控制方案。

在我的系統與環境下,DACT 與 Lightspeed 的聲音表現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因為 DACT 操作機能好上許多,又能清晰地小音量播放,所以我裝上 DACT CT2 之後,至今都還沒有換回 Lightspeed 的念頭。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蓋希文兄弟為電影 Shall We Dance 譜寫的歌曲,如今已今為標準曲目(standard),經許多歌手傳唱。最早是從 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 在 Verve 的專輯 Ella and Louis Again 裡聽到這首曲子。其中 “You like to-may-toes and I like to-mah-toes” 的片段,十分恢諧有趣,再加上 Ella 與 Louis 兩人活潑開朗的歌聲,這幽默可喜的曲子,聽起來益發趣味,讓人忘憂。


苦情女伶 Billie Holiday 也唱過這首歌,而且是獨唱,收錄在 Body and Soul 這張專輯中。歡愉可喜的曲子,經她一唱,雖不致於淒然欲絕,但畢竟有些孤獨滄桑的況味,但又有那麼一點點俏皮,並不是一味地悲情寂寞。

而在電影 Shall We Dance 當中,原唱 Fred AstaireGinger Rogers 又唱又跳的片斷,早已成為經典。這兩位歌唱得好,舞跳得更是棒透了,而且還是穿著溜冰鞋,邊溜邊跳!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我最喜歡的 standard 之一,特別是 Ella 與 Louis 的版本,已經和我許多悠閑愉悅的回憶,緊緊地連繫在一起。再怎麼低落的時候,不意聽見這首曲子,總不免會心一笑,腦海間浮現出人生中那些明亮的畫面。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再遊 TAA 2011 國際HI-END HI-FI 音響大展

週日又花了半天的時間看展。雖是週日,雖是最後一天,但人潮並不太多,前幾年即使是平常日,都比今天更熱鬧。但這對看展我來說,卻是好事,得以從容的在每個房間仔細聆聽。週五聽過的展房,這回就快速通過,把時間用在上回錯過的地方。看展時聽到有趣的系統或器材,隨手拍下兩張拍片。以下提及的,是我特別「印象深刻」者,不見得都好聽。


976 欣寶:之前沒有特別注意 AMR 這個品牌,今天的感覺卻頗好。特別是新的書架式喇叭,用了大尺寸的平面高音單體,中高頻輕鬆漂亮。


956 德錩:FM Acoustic 前後級推 Pawel Acoustic 書架式喇叭。我想 FM Acoustics 和 Pawel Acoustics 無庸置疑都是好東西,但今天在這個展間,廠商播放一張奇怪的人聲 LP,整個系統的音質宛如卡拉 OK。FM Acoustics 真是個奧妙的 high-end 品牌,售價奇高,表現卻常常令人失望。


971 全茂:在這間看到全套的 Audio Note Japan Kondo 系統,搭配口碑素著的 Acapella 喇叭。我對 Kondo 的器材神往多年,一直無緣得聽。猶記剛開始 DIY 音響的時候,閱讀《美聲實作》,Kondo 就在我心中奠定了非凡的地位。後來仿製 M7 前級,從製作過程中,看著實機搭棚的相片、測試元件的聲音,體悟到許多心得,對這個品牌更是加意敬佩。今天終於親見全套 Kondo 系統,心中悸動無比。我原本不太喜歡 Acapella,但與 Kondo 搭配之下,整套系統聲音很好,華貴濃豔的風采充滿了魅力。

在心神激盪之時,想與廠商交換一些資訊。可惜工作人員態度冷淡,瞬間冷卻了我內心的感動。想來工作人員目光十分銳利,一眼看出我的寒傖,知道我努力一輩子也買不起 Acapella 和 Kondo。


613 唐業:除了日本的 Audio Note,睽違多年,英國的 Audio Note 也參展了。兩家 Audio Note 的糾葛可見前文,現在總之是兩家獨立的音響公司,只是有類似的設計精神、類似的線路、類似的用料哲學。唐業代理 Audio Note 多年,只是似乎沒有著力於此,直到最近才由音響論壇前主編劉名振加意推廣。劉名振本人坐鎮會場,為參展者介紹解說、播放音樂。這套系統是由 8W 的 300B 單端後級,驅動效率高達 98 dB 的大書架型喇叭。在頗高的音壓下,氣勢十足,展現難得的低頻和動態,而且沒有明顯的失真劣化。我平常不喜歡用這種方式聽音樂,不過現場的聲音很動聽。英國的 Audio Note 全套系統也讓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779 功學社:最近幾年觀展,總不忘記聽一下 T+A 的聲音。對於想買一套好音響來簡單聽音樂的愛樂者,我十分推薦 T+A。可惜今年改用 Dali 的喇叭,聲音不及往年飄逸俊雅。問了現場的工作人員,原來是 T+A 的新喇叭 Solitaire 因故受傷了,臨時改由 Dali 上陣,真是可惜了。據說全新設計的 T+A 新喇叭很棒,希望年底台北音響展可以順利聽到。


673 茂凱:茂凱每次參展,都會推出造型奇特的有趣喇叭。每年看看他們有什麼新造型,已經變成我看展的例行公式之一。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們的聲音還不錯,價格也算實惠,箱音的做工品質也有達標準,但實在應該找個工業設計師,好好做個漂亮的外型。


這次藝聲沒有參展,偶然在某個展間看到 ONIX 的 CD-Player,愣了一下。這部 CD-Player 和過去 ONIX 的造型大異其趣,卻很像是某品牌的 clone。雖然一直不是 ONIX 的愛好者,但見到這般情境,仍然不禁感慨。


610 德川:年輕的老闆在台大育成中心創業,提供音箱訂製的服務。老闆在音響上的經驗可能還不夠豐富,現場的聲音未臻完熟,不過充滿創意的場地佈置讓人印象深刻。白雲青天綠地,不正是 Windows XP 的預設桌面?


最後來到二樓。二樓都是大品牌、大商家、大系統,播起音樂也幾乎都是大場面、大音壓。一家一家聽下來,喜歡的甚少,有些甚至教我奪門而出。但勝旗這套 Burmester 卻出乎意料,這是我第一次覺得 Burmester 全系統平衡好聽而不亮不吵。十年過去,今天我終於領略到 Burmester 的好處了!


二樓另一間比較滿意的是巴洛克的 Electrocompaniet 全套系統。我本來就對 Electrocompaniet 印象頗佳,果然,這次的聲音也十分高雅俊秀,氣質出眾。在二樓比大聲、拼氣勢的恐怖氛圍中,Electrocompaniet 這套系統輕柔地播放 Richter 的鋼琴演奏,真是全場的吉光羽片,閃閃發亮。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