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音樂之友社 Stereo 特刊第二彈:訊號線 DIY 套件


去年年底音樂之友社 Stereo 雜誌推出電源線 DIY 套件的特刊,時隔一年,上個月網兄 EvilHunter 留言第二輯特刊已經推出了,這次是訊號線 DIY 套件。聞訊我馬上訂了一套。正巧趕上出刊期,隔兩天就收到了。這次紙盒較薄,價格也比上次的電源線套件便宜一些,打開精美而複雜的包裝,內容物很簡單:兩公尺長的訊號線,再加上四顆 RCA 接頭。


這次仍然是和 Oyaide 合作,用的是他們的特規線,導體是 0.9mm 單芯 PCOCC-A 銅線。線身沒有屏蔽,但披覆似乎有些門道,看來有特別考量到避震。比較特別的是接頭,這是較為少見的壓接頭,裸線插入之後用螺絲鎖緊固定。如 EvilHunter 兄所言,印上 Stereo 標誌的接頭,應該也是台灣 AEC 的特規品,導體是黃銅鍍金,類似 Oyaide 網站上所賣的 AEC RP-1013ZAG。對於大眾化的套件來說,省略了焊接的過程,比較容易被一般音響迷接受;而對有焊接經驗的玩家來說,壓接頭也是較為新鮮的零件。對於不同階層的音響迷,這個企劃都頗有吸引力。

收到雜誌之後,當晚快速完成了這對訊號線。對我來說,除了披覆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需要用點力氣之外,算是相當容易就手的簡單套件。完成之後接上系統一聽,很明顯的,這是典型的單芯銅線的聲音。線條清楚,焦點突出,活潑而有凝聚力。線材多少須要 break-in,一連聽了一週,聲音漸漸地滑順起來。

這種風格的聲音,其實與我最近大量使用的 47 Lab Stratos 單芯銅線有些類似,而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 Stratos。主要的差別是,Stereo/Oyaide 這條線,頻段稍為強調中高頻,音質白淨清亮而略硬(這似乎是 OCC 銅線的特色?)。而 47 Lab Stratos 的頻率響應,在我的系統上較為平衡,稍有貴氣,也較為醇厚溫暖。整體而言,這兩條水準都不錯,但 Stratos 的完成度較高, 整體的質感更勝一籌。不過,當然,Stratos 在我的系統上多少有些主場優勢。


少了焊鍚的影響,壓接式的 RCA 頭,對音響迷來說似乎很有想像空間。不過我覺得導體的材質究竟遠比用不用焊鍚更為重要。這組 AEC 的壓接頭,用的是黃銅導體,在先天上就有些弱勢。同樣不必焊接的 47 Lab Stratos 接頭,直接抽一截裸線當導體,徹底省去導體的影響,似乎更有特色也更能保留線材本身的特性。

以台幣一千出頭的價錢來說,這對線表現超值。況且接頭和線材還可以各別與其他零件搭配使用,比如說幫這條 PCOCC-A 銅線換上 Eichmann 子彈頭,聲音可能會很不錯。同時,我發現明年一月號的 Stereo 雜誌又有新企劃,附上一組小型的 12W 數位擴大機!看來這期雜誌到時又要搶購了!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2013 TAA臺灣第23屆國際HI-END音響展

今年夏天的 TAA 台灣國際 Hi-End 音響展在圓山飯店舉行。今天匆匆一訪,整體來說許多展房的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可惜我卻沒有聽到特別驚喜特別滿意的體驗。


T+A 的數位流系統,還是一樣的好,聽起來非常順耳。一旁的朋友說,這聲音的走向似乎與我家的系統有幾分相近。不敢這麼說,但今次 T+A 這套網路播放器,與 Apple AirPort Express 的音色確實有點相似。


勝旗展出 Avantgarde 的前後級搭配 Vivid Audio 喇叭,聲音極佳。過去勝旗用 Burmester 或 Esoteric 擴大機推 Vivid Audio,表現遠遠不如 Avantgarde 的搭配。


勝旗另一間展房展出 Avantgarde 新 Uno,搭配同廠前後級。雖是「一套西裝」,但 Avantgarde 的擴大機與喇叭似乎不怎麼搭,聲音嫌硬,表現不如前述 Avantgarde 與 Vivid Audio 的組合。礙於同一家代理產品,勝旗過去用 Burmester 與 Esoteric 的擴大機推 Avantgarde 喇叭,效果也都不盡人意,未能展現 Avantgarde 美好的一面


diffaudio 的廉價主動式小喇叭,但聲音還不錯,值得鼓勵。


來自台南的品牌「建國10號」,展出一系列單端真空管擴大機。一群親切的阿伯在裡面聊天賞樂。以高級音響的角度來說,音質很 low,缺點很多。但這十分不完美的音響表現,卻帶有一股異常的感染力。甚至今天整場音響展中,「建國10號」竟是唯二讓我覺得感動的展間。


此次終於聽到全套 Daniel Hertz,期待已久。聲音的確是不錯,也的確很有當年 Mark Levinson 與 Cello 的味道,可惜整套系統似乎還很有調整的空間。


這回仔細聆聽 audio physic,聲音纖細優雅,那種濕潤感以及陰暗面的描寫,非常有魅力。


好久不見的 B&W 鸚鵡螺再次出現,這回聲音非常好,這大概是我對 B&W 印象最好的一次。


第一樓大廳展出的 Gryphon。陣杖很大,但擺在大廳正中央的一小塊區域,聲音一出來的散掉了。聲音的素質想來是高的,但這樣播放的效果很差。


FM Acoustics,這次音量仍然調得很大,在小房間裡施展不開,聲音粗糙有壓迫感。雖然如此,但音樂非常有感染力。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充滿白熱化的張力,聽到最後甚至有些失魂落魄。這是除了「建國10號」之外,唯一一家讓我覺得有感染力的展間。


國人品牌 Delight,現場播放貝多芬 Op. 111,有精緻感。但這個品牌想傳達什麼樣的品味,卻聽不出來。喇叭與後級擴大機體質不錯,但喇叭要二十八萬,未上市的擴大機可能也要二三十萬以上,定價偏高。


Soulution 的聲音還是好,不過這次的調整以及喇叭搭配未盡理想,不如過去聽到的 Soulution。


另一國產品牌夢幻音響展出 813 推挽管機,功率 100 瓦,現場驅動 Dynaudio 大型喇叭,虎虎生風。單以推力來說,是合格了。但除了讓人讚歎「原來管機可以把 Dynaudio 推得這麼好」之外,聽不出其他優勢。


Air Tight 的管機,機器本身素質很好。但這套系統搭配下來,聲音偏硬,沒有流暢感。


波蘭品牌 Lipinski,聲音很有特色。據說是錄音室專業取向的器材,但聽起來不太有鑑聽味,音質濕潤寬鬆。訊源 Lavry DA2002 很不錯,印象比之前聽到的 Lavry DA10 好太多了。


之前聽過 Kondo 的 Ongaku,音質精純華美,細膩飄逸。這次優聲學展出英國 Audio Note 的 Ongaku,聲音順耳,但相形之下比較沒有特色。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DIY 時鐘:「大人の科学」電波時計


數年前國內音響 DIY 社群曾經流行過真空管時鐘。我對這些音響之外,實用性高的小型電子玩意向來深富興趣,卻不曾對真空管時鐘動心。當時的真空管時鐘套件,除了使用數字真空管作顯示之外,其餘架構,和最平常的石英鐘實無二致:沒有特別精確的計時原理,也沒有特別精緻的機械結構。而最大的「亮點」數字真空管,固然有所謂暗夜中迷人的光線,但也有許多缺點,耗電、壽命有限,而且昂貴。但我對於 DIY 時鐘仍然很有興趣,這次得知最新一期的「大人の科学」(大人的科學)推出電波校時時鐘,就立刻訂了一套。


「大人の科学」售價不低,雖然有趣,但成品的質感和耐用度似乎也難以市面上的產品相比。雜誌社最厲害的是常常能夠捕捉到實用而有趣的題材,進而化成一般人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套件。這次的電波對時時鐘,顧名思義,採用電波校時,因此比純粹的石英或機械機芯更為精準。在日本這種電波校時的時鐘手錶頗為普遍,雖然在台灣校時電波的收訊不佳,但這無疑是個有趣的賣點。第二個有趣之處,是時間顯示的方式。這個套件並不採用常見的指針,也不採用電子錶頭,卻不畏繁瑣很有梗的做成復古的翻頁鐘(flip clock)。精準的電波計時,加上復古的翻頁鐘,又是還不算太貴,可以自己組合的套件,真是太有趣了。


這次的套件和幾年前的 LED 桌燈相比,更為複雜。除了機殼,附了一張電路板,兩顆馬達、機芯結構,還有幾包螺絲。包裝背面則是一疊印上數字的薄膠片,翻頁鐘上每一頁位數,就是一張小卡。



這期附的說明書,照樣精彩。先介紹時鐘的歷史,電波校時的原理與演進。全日文,我當然看不懂,但最重要的組裝說明有簡單明瞭的圖示,完全不看字也能順利組裝。先把機身結構裝好。左右兩邊各有一顆馬達,分別帶動左右兩支轉軸,控制時與分的頁卡。正上方有一支線圈,是感應校時電波的天線。台灣勉強能收到日本對時電波基地台的訊號,不過據說要在窗邊等干擾較少的地方。


雖然說是 DIY 時鐘,但真正與計時相關的電路與機構,都是預組好的半成品。實際上參與組合的,是翻頁顯示的構造。顯示時、分的頁卡,密佈於五大張白色的薄膠片上。上面已經有精美的數字印刷,也事先裁好輪廓,可以輕易地徒手剝下。先把時、分兩個轉軸歸零,再依序一一嵌入頁卡,電波校時時鐘也就完成了。


裝上電池後,時、分兩側頁卡會先歸零,然後在十分鐘之內完成校時,自動撥至正確時間。校時失敗則會顯示 00:11。我家收訊向來不好,電視、廣播皆是,這次果然也收不到。幸好這個時鐘有手動校時的功能,按頂蓋後方兩個鈕,把時間調整至台灣時間,這個時鐘就開始走了。

在安裝過程中,最擔心的是輕薄而軟的頁卡,是否能夠穩當地嵌在軸承上。真的運轉之後,其實相當順暢,乾淨俐落,沒有一點問題,比我所設想的更為實用。但是否能夠經年累月地使用,還要慢慢觀察。左右的時、分兩區,各有一套齒輪組。說明書中並沒有提到要潤滑。習慣使然,我還是拿出塑膠齒輪專用的潤滑油,拆開時鐘塗在齒輪之間的接合處,希望可以讓這個時鐘更為耐用一點。


 


既然這是電波時鐘,在不能或不易收到電波之處,這個時鐘最重要的特點便形同虛設。翻頁式的時間顯示和樸拙的外型,卻賦于這個時鐘不同凡響的附加價值。親手完成這個套件,對 DIYer 來說也是別具意義。我把時鐘放在桌上,看著它運轉。機械式的機構,隨著分秒俐落地翻頁,還有清脆的開關音。看著、聽著,一分鐘又一分鐘,不由得痴了。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試聽 Sparkler Audio S301 全音域喇叭


前陣子發現 47 Laboratory 網站上的聲明,又看到了 Sparkler Audio 的網站,才知道 47 Treasure 已經與 47 Lab 分家了。47 Treasure 的電路設計師塜原和俊離開 47 Lab,到山梨縣自創新品牌 Sparkler Audio,47 Treasure 的業務交移至新公司之後,也終止生產,取而代之的是 Sparkler Audio 的新產品。

雖然不明白分家的內幕請由,但對於這個結果終究感到可惜。47 Treasure 結束後,47 Lab 不再推出套件,而 Sparkler-Audio 接下來的產品計劃也是未定之數,縱使仍然有高音質的套件,但少了木村準二的工業設計,外型的獨特性與整體完成度總是遜上一籌。

Sparkler Audio 的第一個產品是全音域書架式喇叭 Model S301,據說這原本是 47 Treasure 的產品,只因雙方終止合作,在新品牌下出發。我素來喜歡全音域喇叭(事實上我所用過的喇叭全是新音域喇叭),對 47 Treasure/Sparkler Audio 也向有信心,於是借了一對來試聽。


音箱用榫接膠合
Model S301 體型小巧,算是小型的書架式喇叭,口徑 10 公分(三吋)的全音域單體,反射式音箱,無分音器。原本以為單體是特別訂製品,結果竟然是我們 DIYer 的老朋友 Fostex 的產品 FF105WK。FF105WK 當然是便宜而且人人皆能取得的單體,相比之下,音箱卻頗有學問。音箱並非常見的 MDF 貼皮,而是用松木實木板(無垢材)拼接而成。不僅如此,木板的接合不用鐵釘,卻是用木椿榫接,很有日本工藝品的特色。

我對 Fostex 的單體聲音十分熟悉,過去曾經長期使用過 FE103E、 FE103 Memorial、 FE127、 FF85K 等單體,當中 FF85K 就是 FF105WK 的前代 FF-K 系列的小一號單體。我對 FF 系列印象深刻,鋁質的高音錐讓中高頻帶著一股可愛甜美的音色,十分討喜。不過,過去總覺得這些小尺寸的 Fostex 單體除了低階下潛階度有限,規模感和氣勢也小了一號,時有玩具的感覺,即較口徑較大的 FE127 也是如此。放在書桌上當作小系統當無不足,但置於喇叭架上正經地當作主要系統來聆聽,終究有點勉強。

低音反射孔開在音箱底部
Sparkler Audio 這對 S301,中高頻甜美清澈的音質,一如我腦海中當年那對 FF85K 小喇叭,然而低頻與規模感,卻讓我感到意外。低音反射式音箱常見的缺點是,低頻量感集中於某個中低頻段,更低的頻段則下不去,於是有一種虛胖浮腫的聽感。這對 S301 也是低音反射式音箱,但低頻下潛深度超過預期,而且低頻量感隨著頻率下降而穩定地衰減,聽感相當自然。同時,低頻的反應速度很快,乾淨結實,幾乎聽不到箱音。在我的印象中,即使 Fostex 單體配上落地式背載號角音箱,也少有這樣的低頻深度,而且背載號角更難有如此快速乾淨的低頻。

另一個優秀的地方是規模感。S301 放在我的主系統上聆聽,營造出來的音場和氣勢,並沒有比我的現役喇叭 JX92S VTL 差多少。原本設想的「玩具感」,這回竟聽不出來。比起過去我用過的所有 Fostex 喇叭,S301 的聲音確實是成熟許多,表現全表,已經足以構成主系統,嚴肅地鑑賞。不過單以音質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十年前購入的 FE103 Memorial。紀念版的振膜採用特殊材質,音色更為纖細高雅,氣質勝於甜美可愛路線的 FF105WK。而和我目前的主役喇叭 JX92S VTL 相比,S301 的聲音活潑亮麗,表情鮮明而積極。不過,這兩對喇叭終究屬於不同量級。沉穩斯文,不急於表現的 JX92S,不論是質感、氣質、寬鬆、餘裕,或是深入音樂情感的表達能力,都在 S301 之上。現在光買一對 JX92S 單體,就差不多可以買一套 S301 完整套件了,兩者自然是不同檔次的喇叭。


這組套件售價五萬日幣、完成品六萬日幣,單以物料成本來說,自然遠低於此價格。然而,自己購買單體,再訂製音箱,弄下來也要幾千塊,但要做出 Sparkler Audio S301 這種水準的音箱,不論是工藝、外型、還有更重要的聲音,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再比較價位接近的他廠喇叭,又會覺得以不到兩萬塊台幣的價格買一對 S301 頗為值得。對我自己來說,S301 表現未及現役的主喇叭,但若放在夠大的書桌上當電腦喇叭使用,倒是氣勢非凡。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兩場白建宇演奏會


白建宇這次演奏整場法國音樂,浦朗克、法朗克、佛瑞、蕭頌,而且還有難得聽見的室內樂曲目,台灣的音樂會品質越來越高了。國家音樂廳還真是少數讓人心懷感激,不忍批評的政府單位。白建宇錄音不多,但在 Decca 的一張佛瑞鋼琴獨奏集,卻是珠玉精品。昨夜的佛瑞夜曲,我早已在 CD 中反覆聆聽,在夜深人靜時每每不能自拔。


話說不到半年前白建宇也曾訪台,在台中與新竹舉行音樂會,卻沒有台北場。聞訊之時已是節目演出前日,當即訂票次日趕赴新竹。那夜彈得是布拉姆斯第二號,搭配的國台交雖然狀況不少,但白建宇的琴聲仍然光輝燦爛。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窮人的 Symposium:三明治結構墊材


比起電路複雜的數位類比電子器材,墊材等週邊應該是更容易 DIY 的元件。或許 DIYer 習慣直接改機調音,對於墊材線材等週邊元件的興趣,反而遠不如一般音響迷。我對墊材 DIY 一直很有興趣,將近十年前,參照 hi-end 墊材廠 Neuance 老闆 Ken 的配方IKEA Lack 音響架。用料輕簡的 Ikea 傢俱成本便宜,直如兒戲,做成音響架卻效果不俗,一用就是十年。此間其實也有升級音響架的構想,但廠機的選擇諸如 SolidsteelFinite Elemente,價格動輒 Lack 的十倍以上,效果卻又無從預想,也就一直沒有行動。

有了音響架,也有了各種角椎、木塊,剩下能玩的是墊板(platform)。我有兩張 47 Labs 4731 信樂燒陶墊,目前分別墊在前級 DCB1 和後級 47 Treasure 0347 下面,想再做幾張墊板,放在訊源和喇叭下。在網路上研究一般廠機用家玩什麼墊板,發現墊材的設計策略不外乎兩種。第一種強調材質,如黑金石、陶瓷、碳纖維、黑檀木等等,第二種方式則混合多種材質,強調的是結構。我對第二種玩法比較有興趣,而目前「結構派」最有名的產品,當屬美國的 Symposium,於是開始研究他們的產品。Symposium 的墊材價格不低,但卻很大方地在官方網站上介紹他們的技術。他們的構想是混合不同密度的板材,用上下對稱的三明治構結疊合。最外側的頂板與低板,用密度最高的材質,由外而內,則漸用軟輕的材料。

1993 年的初代產品 Board

以他們初代產品,1993-1996 年的 Super 為例,頂板是 0.125 吋的鋁板,底板是 0.04 吋的鋁板,中間是半吋的發泡材質。後來的版本皆以相同的哲學出發,只是混合更多素材以及不同的厚度和層次。接著,我果然發現已有人提出 Symposium Clone 的配方,疊合鋁板、實木板、MDF、發泡板,便宜簡單卻有不錯的成果。

去年年底讀了 Stereo Sound 上關於墊材的文章,作者藤本一夫提出混合結構之於單一素材的優勢,還有施作時,頂板與底板要機械隔離。這些特點正好與 Symposium 的設計不謀而合,看來這很有可能就是 Symposium 好聲的祕訣,於是讓我益發念頭來自製墊材。

今年過年前,時來運轉,到承德路一帶裁了幾張鋁板、發泡板,然後在家鋸好幾張 MDF,就這麼開始玩我的 Symposium Clone。

頂板和低板用硬度較高的 A6061 T651 的鋁合金板,厚度是 5mm。

最內層用發泡 PS 板,厚度一公分,似類珍珠板但較厚,通常用於立式看板或隔熱板。

家中原來就存有 MDF,用手鋸加上 saw guide 可以輕易地直角切割。

按照鋁板-MDF-PS板-MDF-鋁板疊合。
照理要把層板膠合,甚至還要做一些表面處理。不過我想多試不同結構的聲音特色,所以就這麼隨興地疊著,然後墊在我的訊源 AirPort Express 實驗機下試聽。我的 AirPort Express 底座是一張質軟而輕的松木板,對墊材向來不甚敏感。放在 Symposium Clone 上,效果卻不錯。以往使用墊材得到的正面經驗,往往是聲音變乾淨、分離度提高、音場更為深邃、或是來自素材的特殊音色。這次 Symposium Clone 固然也有這些增益,但更讓我驚訝的是它為系統帶來一股渾然的厚度和甘甜的韻味。或許我的實作尚不夠成功,這張板子對音質的改善幅度不算很大,但那種甘美的韻味無疑相當迷人,讓人捨不得拿下來。

聽而一陣子之後,發現中低頻的密度較虛,當即調整配方,把 MDF 取出。中低頻的問題就消失了。接著,我參考 Symposium 的演進史,追加一層發泡板,讓發泡板的厚度提高到兩公分,那種甜美的韻味又更為明顯了。


過了幾天,我又裁了更大張的鋁板,做成大四倍的墊板。雖然結構一樣,但尺寸較大,重了不少,效果似乎更為顯著。接著,參考 Symposium Quantum 系列的設計,進一步把上半部分離為四塊獨立的孤島,下半部則仍然保留一體式,如此聲音又稍微更好了一點。由於這些材料都是秤斤論兩賣,做成 Quantum 的設計,成本並沒有因而提高。因此,只要有那麼一點提升,也屬值得。

當今的旗艦系列 Quantum


接著,我把大張的墊板放在 DAC 下,我的 NOS TDA1541A DAC 裝在頗大的鋁製機箱裡,Symposium Clone 用在此處,效果比搭配 AAE 更為明顯。最後,我把兩張小板子墊在我的落地喇叭 Jordan JX92S 下,儘管尺寸太小稍有不合,但結果相當振奮人心。

喇叭下面多了這塊墊材,甘甜浮突的聽感更為明顯,細節情報量增加,相同的音量設定,卻有更為大聲的錯覺。唯一的缺點是低頻下潛略有不足,推測是板子太小,喇叭又重,厚厚一層發泡板形成類似彈簧的作用。於是我把兩張發泡板減回一張,低頻也就回來了,而且是充滿了躍動感和彈性的低頻,令人滿意。


有如藤本一夫所言,雖然石材、木板等單一素材,搭配得宜,也能有很好的效果,但終究必須審慎地調整。而 Symposium 這套方式,混合不同密度的板材,不管墊在什麼器材下,卻都呈現出正向的效果,只是改善幅度有大有小而已。Symposium 廠製品要價兩萬塊上,我想效果當要更為顯著。而我目前的設置一來是尚未黏合,二來是只有鋁板與 PS 板的簡單構成,應該還有不小的改進空間。

Symposium Clone 造價便宜,其中最貴的鋁合金板,仍然不如各種神奇的石板、木板和碳纖維板昂貴。更有趣的是可以針對自己的系統和口味由於調整配方,那甘甜的韻味更是讓人著迷。這和當年的銅箔喇叭線一樣,都是從便宜的原始素材開始 DIY,卻有奇妙的效果,簡單又好玩。在購買昂貴的墊材之前,實在沒有理由不先試試這「窮人的 Symposium」。



本文引用兩張 Symposium 產品圖片,皆取自 Symposium 官方網站:www.symposiumusa.com
同時感謝 Symposium 原廠大方公開配方,造福 DIYer。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的文字雲(2013 年版)



上圖是今年重做的文字雲,對照兩年前的版本,有些相同,也有些變化。「聲音」終究是最大的核心,「音響」與「音樂」並列二三名,但「音樂」的名次提高了。「CD」、「Shigaclone」、「唱片」,變成了「數位」、「AirPort」、「Express」。「電容」、「電阻」本來很大,現在卻小多了。經過粹取簡化的文字雲,好像隱隱約約反應出這兩年之間,我對音響所追求的面向所發生的變化。

2011 年版的文字雲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