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ZONE (DZ) 2004 年推出 Philips CD-Pro2 (VAU1254) 套件,弄得滿城風雨。在那之前,本就對 CD-Pro2 很有興趣,卻沒有閒錢跟上團購,後來看到許多 DIYer 都做不出好聲,又常有燒機的消息,也就漸漸失去興趣,改玩 Sony SCD-XE600 和 CEC TL51X 等廠製轉盤了。
想不到,過了五年之後,卻終於遇上了 DZ CD-Pro2 套件。原來朋友當年買了一套,但沒有時間組合,零件就一直放著,直到最近才託我幫他完成。
收到套件之後,看到一盒又一盒的零件,厚重的鋁製機殼,好幾塊模組各自有獨立的 PCB 和零件包,真是令人興奮。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組裝套件,不必研究線路、不必搭棚洗板、不必備料選件、不必整製機箱,想起來就輕鬆愉快許多。不過,由於這個套件常有音質不佳、機芯容易燒毀的傳聞,我還是研究了一下 DZ 的電路,並做了一些修改,電阻電容也改為熟悉的品項,希望能提升音樂輸出的品質,延長 CD-Pro2 模組的壽命。
修改重點:
1. 穩壓電路
CD-Pro2 需要 5V 與 9V 兩組電源,耗電不大,典型值是 0.3A 上下。DZ 原始的穩壓非常複雜,整流濾波之後,先經過兩級 LM317 IC 穩壓,再經過一級 op-amp 穩壓輸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複雜,DZ 也沒有說明他們調音的過程,選用這種穩壓設計的考量。我向來不喜歡多級穩壓,又聽說 DZ 的穩壓是燒壞許多 CD-Pro2 機芯的殺手,於是參考大多數採用 CD-Pro2 廠機的設計,改用一級 IC 穩壓。我沿用 DZ 的穩壓板,經過修改之後,電源架構變為單簡的 CRC 濾波,再以 LM317 穩壓輸出。DZ 配的電阻是 Dale RN60D,電容是 Nichicon MUSE 系列,這是他們當年的標準補品。由於素來不喜 Dale RN60D,對 Nichicon MUSE 也印象平平,於是改用了慣用的 Philips MPR 24 與 Panasonic FM 系列。CRC 濾波中的那根 R,則用可以承受 2W,聲音溫澗厚實的 Dale CPF2 電阻。此外,所有的整流二極體也都改用我喜歡的 IR 11DQ06 Schottky diodes。
2. 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
試聽過 CD-Pro2 內建的類比輸出之後,覺得聲音平淡,雖然不難聽,卻無法發揮 CD-Pro2 的實力,明顯不如以 SPDIF 輸出,再經過我的 TDA1541A DAC 輸出的聲音。所以便收集了手邊的材料,用洞洞板做了簡單的 NOS TDA1543 DAC。由於 CD-Pro2 模組原本就可以輸出 I2S 格式,搭配 NOS TDA1543 非常方便,只要一組穩壓,一顆 TDA1543 IC,五根電阻,四顆電容就完成了。電阻仍然是慣用的 Philips MPR 24,輸出交連電容則用透明乾淨的 Philips 013 low leakage 系列,DAC 電源穩壓則用 Panasonic 的穩壓 IC AN8008。
由 CD-Pro2 模組直入 TDA1543,不經過 SPDIF 的轉換,聲音果然很好。雖然 TDA1543 先天上比較浮躁,失之穩重細膩,但非常有活力,音樂聽起來生動鮮活。相較於透過 SPDIF 連接的 TDA1541A DAC,也是互有高下,平分秋色。如果能用 I2S 格式,讓 CD-Pro2 直入 TDA1541A,那聲音或許會更棒。不過 TDA1541A 陣杖太大,成本又高,不像 1543 運用簡易。
3. 數位輸出
雖然 CD-Pro2 的主人目前沒有 DAC,預計採用類比輸出,但我還是想做好 SPDIF 輸出的品質,以備將來主人接上 DAC 使用。CD-Pro2 模組本身就有 SPDIF 輸出,但 DZ 又額外附了一張數位輸出的電路板,將 CD-Pro2 傳來的 SPDIF 轉手再輸出。我研究了 DZ 數位輸出的線路,除了多加一組光纖輸出之外,實在看不出這些多餘的轉換對聲音有什麼幫助,所以直接捨棄。CD-Pro2 本身的數位輸出其實相當不錯,接上我的 TDA1541A DAC,真的能讓人聽出這個機構強健的體質和 hi-end 質感。不過,那陣子正好看到阿仁的 DSIX SPDIF 模組套件,為了求好心切,同時也好奇 DSIX 的表現,就訂了一套來試。意外的是,裝上 DSIX 之後,聲音並沒有更好,反而明顯較差。特別是高頻,在小提琴與女高音的頻段,有明顯的衰減。我對這個 DSIX 線路不熟,英語系討論區又沒有太多資源,查不到改造的法門,最後所以只好 bypass 掉 DSIX,由 CD-Pro2 模組直接輸出 SPDIF 訊號。DSIX 在日本、台灣頗受好評,這次試用效果卻不好。我的解釋是:DSIX 原始的設計有許多調音手法,而阿仁的版本儘管電路雷同,但配料、layout 都不同,最關鍵的手繞脈衝變壓器更改用了表現平平的 PE-65612,和原設計大異奇趣。此外,我的 TDA1541A DAC 在 SPDIF 輸入端裝有了一顆 Scientific Conversion 數位變壓器,原有隔離的作用,沒有必要再經過一次 DSIX 隔離。
4. 控制板與聲音表現關係不大,一開始完全按照 DZ 的指示安裝。不過自動進入待機模式的機制實在太煩人了,stop 時機器也不太耗電,頻繁的開關機徒然減損 CD-Pro2 模阻的壽命,不知道這種無謂的功能意義何在。後來參考 DZ 上的這篇文章,把自動待機取消了。
第一次組裝 DZ 的套件(其實也是我第一次組裝套件),對 DZ 的設計印象並不太好。DZ 沒有調音,沒有針對音質設計對應的電路,這在國內的套件來說是家常便飯。問題是,DZ 的 CD-Pro2 連基本的運作使用,都難以讓人滿意,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先不說許多人碰上悲劇,如 CD-Pro2 模組燒毀之類的,我自己遭遇的問題有:
1. 紅外線 CD 載入判斷
DZ 自作聰明的紅外線判斷 CD 載入機制無疑是個笑話。一來是紅外線 sensor 的位置無論如何都無法偵測到 8cm 的小 CD,導致這台 CD-Player 不能播放 8cm CD。二來是紅外線 sensor 的反應時間很慢,置入 CD 之後,往往要等上十數秒才能開始播放。三來是紅外線 sensor 並不靈敏,有時無法 trigger,要把唱片拿起來重新置入才能順利播放。總而言之,從紅外線啟動 CD 的設計來看,吳立民所謂的「便利」、「高完成度」、「媲美Hi-end機」,完全是天方夜譚。許多高級機器,老老實實地使用微動開關啟動 CD 循軌,一點問題也沒有,何苦搞個麻煩的紅外線模組,既麻煩用家,也麻煩設計者呢?難道所謂的「DZ-Style」就是自作聰明、畫蛇添足嗎?
2. 靭體
雖然控制靭體並不直接影響音質,但卻會影響操作使用的感受,進一步影響了聆賞音樂的心情。DZ CD-Pro2 的靭體寫得非常差勁,操作的感覺與平常的 CD-Player 完全不同:沒有 pause、CD 必須載入穩定才能按鍵操作、上下循軌動輒出現 ERROR,種種問題,導致我操作時總要充滿耐心,小心翼翼。即使如此,還是常常把控制器搞到當機,為此重開過好幾次。我沒有寫過 micro controller,不過大賣廠的雜牌 DVD-Player,不到一千塊,都有正常好用的控制靭體,為何將近兩萬塊的套件,DZ 卻只能提供這麼難用的靭體呢?這樣也叫「媲美Hi-end機」?此外,還有用家指出,DZ 的靭體,5V 與 9V 兩組供電的延遲不夠久,未達 datasheet 上的要求,有損傷 CD-Pro2 之虞。
3. 機殼構造
DZ 這次把機殼處理得很漂亮,表面處理細緻無瑕,所有的螺孔都很精確,這些都值得讚賞。可惜機殼下面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打開 CD 蓋,底下原始、粗獷、充滿「機械美」的構造,雜著幾十條接線和電路板,就赤裸裸地曝露在用家眼前。這種彷彿黑心貨的低完成度,害我每次換 CD 都覺得傻眼,難道這又是「媲美Hi-end機」?我的 CD-Transport CEC TL51X 才兩萬塊,也是上置 CD,談不上什麼 hi-end 機,卻處理得好太多了。
除此之外,我不懂為何要把顯示器放得那麼深。吳立民聲稱這樣看起來比較有立體感,但無論如何未免也太深了,看起來怪異,而且角度稍偏就看不到顯示數字了,難怪許多玩家不約而同地把顯示板前移。說是有立體感,我看八成是機箱規劃時考慮不周,只好將錯就錯吧!
4. 裝機說明
DZ CD-Pro2 算是滿複雜的套件,好幾張 PCB,零件多、接線繁複。然而,竟然沒有完整詳實的裝機文件,所有的資料都要在一篇又一篇散亂的相關文章中收集,有些關鍵資訊甚至還在討論區中,我真好奇經驗不多的新手有辦法順利地自己裝起來嗎?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 DZ 獨有,國內的套件大多缺乏文件,常是一份電路圖、一份零件表、幾張照片了事。問題是 CD-Pro2 如此複雜,竟然連一份完整詳實的電路圖都沒有,要綜合兩三個檔案,才能知道每張 PCB 之間接腳對應的關係,未免太不用心了。不知何時,國內的套件或 PCB 才能到達歐美的水準呢?例如 Pass 或 Pedja 的裝機文件,從設計原理、電路分析、零件選擇、實作細節、調音建議、到測試數據,一一向用家解說,不但詳盡,讀起來還很精彩。裝機說明可以做到這種境界,套件的品質才真能教人信賴。
這台 DZ CD-Pro2 我聽了一個月多,一邊聽一邊調整。撇開操作的不順暢,聲音表現很好,一開聲就明顯地讓人感受到 hi-end 質感。有點類似乘坐 Mercedes 汽車的感覺,聲音堅實穩重,不疾不徐,帶著樸實自然的韻味,質感高貴。相形之下,我的 CEC TL51X 雖然輕柔順耳,但下盤無力,顯得花拳繡腿。
然而,我想 CD-Pro2 的能力尚不止於此,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改進。例如機箱,DZ 的機箱雖然品質不錯,但未必適合 CD-Pro2。對轉盤來說,機殼結構有莫大的影響,有時間的話,應該嘗試各種懸吊方式和機箱結構,還有機箱的材質。此外,許多人直接修改 CD-Pro2 模組上的電路,這也有很多可玩之處,例如換高精度的 clock,或是局部的電源最佳化。還有像電源、數位輸出等,也都有很多變化可玩。以 CD-Pro2 本身的優秀的體質,非常值得花時間下去研究。而即使簡單的裝起來,當作轉盤用,聲音也不差了。要做到三五十萬廠機的水準,或有難度,但至少也有數萬元轉盤的表現。(但如果採用 DZ 原始的電源和配料,我就不敢保證了)。
如果有好的靭體,我倒也滿想收一套 CD-Pro2 來玩。我現在初步的構想是,用木板做一個小型的極簡機箱,搭配 Kwak Clock,電源外置,以 I2S 直接連到我的 NOS TDA1541A DAC。我很期待這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