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oudspeaker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oudspeaker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進擊的 Jordan Eikona 2:Pentagonal Transmission Line Array


從 Jordan JX92S 換成 Eikona 2,一眨間居然已經四年。Eikona 2 雖然比 JX92S 難推,不過解析強、響應更平坦、低頻的延伸更佳,整體表現更為全面。EJ Jordan 在 Ted Jordan 過世,換人接手之後,動作極積許多,不斷推出新的裝機設計。相較沿襲自 JX92S 時代的 VTL 音箱,這些針對 Eikona 2 設計的新音箱似乎性能更佳。

我非不知道 VTL Eikona 2 的缺點,與大多數的現代喇叭相比,VTL Eikona 2 的音響性仍然遜色,聽人聲爵士固然韻味十足,但我最常聽的音樂類型仍然是各種大小編制的古典樂,這絕對不是 VTL Eiknoa 2 這種喇叭最擅長的類型。不過我對 VTL 的設計情有獨鍾,首先是 VTL 一聲道只要一顆單體,是本格派的 single driver。其次,雖然是落地喇叭,但 VTL 小巧又淺,所需空間甚至少於大多數上腳架的書架喇叭,非常適合放在狹小的聆聽空間。最後,以外型來說,VTL 的設計非常獨特又耐看,令人著迷。所以,雖然看到各種新的裝機計畫,始終覺得還是 VTL 最適合我。

直到年前某天,看到 EJ Jordan 官網發佈了四顆單體的傳輸線陣列 (transmission line array,TLA) 設計,終於深深吸了我的注意。四顆相同的單體立刻想到的就是可以透過併聯加串聯,得到阻抗相同、靈敏度倍增的效果,這對效率不高的 Eikona 2 來說,不啻為一大改善。細看官網的介紹,果然是我如想像中的接法,官網更強調這是旗艦的設計,可以發揮 Eikona 2 最大的潛力,音響性極佳。TLA 用了四顆單體,外型當然也比 VTL 大上不少,不再是小巧的薄型落地喇叭。幸好雖然 TLA 的造型不算有趣,不過至少是正常的現代喇叭造型,不像有些全音域單體的音箱,超高、超深、為了增加低頻響應突破人類想像邊界。不過,TLA 每聲道需要四顆單體,一來貴,二來這就不再符合我聆聽了二十年的 single driver 設計。放在心裡過了一年,今年眼見英國疫情升溫,也不知道未來局勢如何,徬徨之間居然就訂了四對 Eikona 2。

喇叭到來之前,開始想著音箱。TLA 基本款是長方體的設計,如下圖官網的照片,非常的正常普通。另一種官方更推薦的是五角型的設計,看起來詭異但不平行的音箱四壁,可以讓聲音更乾淨,性能更好。雖然覺得五角型有點怪,在家裡擺設也比長方體不便了些,但既然聲音好、又特別,當然採用五角型的設計。拿著官方的設計圖規畫之後,再與原廠往來討論了一些製作細節,就同樣再找工廠幫忙製作音箱。


 (Taken from http://www.ejjordan.co.uk/eikona-tla/ )

音箱的材質,大多是 MDF,有些較高級品可能會用樺木夾板或甚至實木、金屬等特殊材料。這些材質各有特色,MDF 成本較低但溫暖厚實,樺木夾板則活潑明快。EJ Jordan 原廠向來比較推薦樺木夾板搭配他們的單體,所以這回照例繼續選用樺木夾板。

音箱送來之後,就是另人興奮的裝機時間。雖然省下分音器的工事,不過四顆單體又併又串,走線又長,接線頗為費事。簡單起見,音箱內走線用 47 Labs 的 0.65mm Stratos 單芯銅線。音箱內部的吸音,原廠推薦 Mundorf 的 Angel Hair 合成纖維,材質是 Twaron。我是第一次使用這種吸音棉,材質細,成本高,一聲道要用上一包。


傳輸線的反射孔在音箱上方後半部,也是少見的設計。做了個防塵蓋,以免灰塵異物落入。測試接線正確,接上現役的 TPA-3255 Class D 擴大機開聲試音。

我以為自己對 Jordan Eikona 2 的聲音已經非常熟悉,但配上了新的音箱,卻有別開生面的感覺。本來以為會明顯查覺靈敏度提高、變好推,但這倒並不是非常明顯,也許 TPA-3255 功率高對這點差別不敏感。吸引我注意的是呈現音樂的風格不同,這對陣列喇叭的分析力強上一大截,很接近主流的現代音響,沒有大多全音域喇叭那種寫意不寫實,old-fashioned 的聽感。背景乾淨明晰,解析力、音像的穩定度、音場的規模感,舞台的縱深高度,俱有全面性的提升,與刻板印象中的全音域喇叭大相逕庭。相較於 VTL,低頻響應的進步較不在量感的方面,而在下潛的延伸以及速度。與 VTL 相比,TLA 的低頻更深、更自然的衰減。所以雖然 TLA 的低頻仍然無法與多音路喇叭相比,但品質頗佳,不會立刻讓人感受到低頻的限制。整體來說,Eikona 2 裝在 TLA 音箱裡,音響性大幅提升,走向靠攏現代音響的取向,但同時保有從 JX92S 以來那獨特的聲底,彷彿多年不見的老友健身打扮之後重新出現,讓人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聽了幾天之後,拿出不同的擴大機來試。我很愛的 47 Labs 0347 擴大機在我多年前換空間之後,對 JX92S 有點力不從心,對 Eiknoa 2 VTL 更是疲於應付。這次接在 Eikona 2 TLA 上,帳面上靈敏度高一倍,確實對僅有 25 瓦的 0347 友善許多,小編制的人聲,音質鮮活細膩,十分動聽。鋼琴、室內樂也能表現出一定的動態,不過要聽馬勒、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樂,仍然捉襟見肘。另一部擴大機 JOB 225 推新的 Eikona 2 TLA 喇叭,也變得比之前的 VTL 音箱輕鬆,不過三台比下來,覺得效果最佳的仍然是功率最大的 TPA-3255 Class D 擴大機。雖然氣質、音樂性遜於前兩台,但最為穩健寬鬆,不論編制大小,不論場面起伏,都以一貫的音質從容應對。 總歸來說,四顆單體併聯加串聯號稱有兩倍的靈敏度,但終究不是好推的喇叭,管機愛好者、小功率愛好者,用這對喇叭可能只能近場聆聽小編制音樂。


不知不覺過了兩三個月,防疫期間在家用這對新喇叭聽了很多音樂,例如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Kronos 四重奏的現代音樂,表現十分精彩。話說回來,在深夜配小功率機器聽簡單的人聲,舊的 VTL 仍然非常有魅力。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Jordan Eikona 2 VTL 終於開聲


Jordan JX92S 單體從最初的書架式密閉箱,到落地 VTL 音箱,一用將近十年。這十年前也聽過許許多多不同的喇叭,不論是全音域單體,或是多聲道喇叭,有魅力的喇叭所在多有,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家裡這對 JX92S。幾年前,聽說 Jordan 出了新版 Eikona 喇叭,過不多久,又出了第二代 Eikona 2,在兩年多前得到消息就立刻從原廠買了一對新版 Jordan Eikona 2


Jordan Eikona 2 與 Jordan JX92S 數值相近,也很適合裝在寬而淺的碑式的 VTL 音箱裡,不過外框口徑略大,不能直接更換。原本想直接修改現有 VTL 音箱,但又覺得不捨,也怕修改之後,舊的孔洞仍在,無法達到最佳效果。接著事忙,Eikona 2 單體就一直擱在架上,一下就是兩年。


今年七月,發現單體設計者 Ted Jordan 高齡 87 歲過世了,於是動了念,終於在最近抽空,請社子島的立音木器幫我再做一對音箱。


原廠其實有推薦其他幾種裝箱方式,例如也很酷的雙單體 DCR 音箱,或是瘦長的 MLTL 音箱。 不過我還是最喜歡 VTL 的造型,所以又訂製了一對幾乎一模一樣的音箱。同樣用白樺木夾板,不貼皮,不過外表染深,突出紋理的表情,稍有一點點變化。

原廠設計的腳座很淺,只有 14 公分,有時擔心會不慎撞倒。這次特別做得深一點,讓喇叭站得穩些。


立音的做工水準一樣不錯,考慮周到。所有螺孔都有埋螺母,音箱內壁靠近單體處還特別削薄,有助單體的背波擴散。收到音箱馬上就裝起來了,開聲一聽,馬上聽見十分熟悉的音質。

雖然是新單體、新音箱,但聽起來倒沒有很生澀的感覺。Eikona 2 的聲底基本上很類似 JX92S,但較有現代感,音色比較透亮清澈,JX92S 則比較溫吞,略有鼻音,稍微悶了一點。JX92S 的效率是 88dB,Eiknoa 2則僅有 85.2dB,聽感上明顯比較小聲,音量要多轉一兩格。不過 Eikona 2 的動態對比較為鮮明凌厲,相較於 JX92S,稍微接近現代主流的喇叭(也只是稍微而已)。從 spec 上看不太出 Eikona 2 在頻寬上有什麼優勢,不過從主觀聽感上,Eikona 2 的高低頻兩端延伸略有進步,聽弦樂四重奏時特別明顯,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音色鮮明不少,比較沒有「沒高沒低」的感覺。但以質感、韻味等方面來說,Eikona 2 與 JX92S 的差別不大,倒也沒有明顯的升級感。整體來說,Eikona 2 算是風格比較現代,音響性稍微強一點的改款。不過這些都是在 break-in 之前,很初步的感想。

記得當年 VTL 音箱裝好之後,即使單體已經在舊音箱上聽了一兩年,break-in 之後仍然有熟化、順暢的感覺,在半年之後才完全進入狀況。這次 Eikona 2 也還有待 break-in,雖然只是小小的升級,但看來又可以陪我下一個十年了。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Jordan Eikona 2 全音域單體


從 2007 年買了一對 Jordan JX92S 單體,至今已經七年。一開始用密閉式書架型音箱,後來改用原廠設計的 VTL 音箱,聲音一直十分對我的胃。雖然高頻略暗,少了清拔飄逸,低頻也只是粗具型態,但整體的頻寬範圍還算可以接受。除去頻寬的限制,聲音的密度、質感、音色,JX92S 都相當優秀,隨便播一段音樂,都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音樂之中。

JX92S 已是超過十年的老單體,英國的 E. J. Jordan 早前推出了 JX92S 的後繼單體 Jordan Eikona,可是價格遠遠高出 JX92S 一截,而且安裝孔位與 JX92S 不相同,無法延用現有的 VTL 音箱,當時便暫時觀望。想不到沒隔多久,E. J. Jordan 旋即推出下一代單體 Jordan Eikona 2。Eikona 2 不但較 1 代便宜(但仍然遠比 JX92S 昂貴),而且單體的外型、孔位與 JX92S 相近,大幅增加延用箱體的可能。

由於 Eikona 2 的價格低於 1 代,而且 1 代也同時在原廠的網站上販售,於是我去信向 E. J. Jordan 詢問一代與二代何者才是較為上級的產品。原廠回信指出二代是一代的加強版,改進了效能以及懸掛,於是我就訂了一對。歐盟稅重,在歐盟境外購買快遞到台灣,居然比在英國當地購買還便宜。


原廠用漂亮的包裝,放在一個大郵箱裡寄來。Eikona 2 是 Jordan 妥託丹麥知名單體廠 ScanSpeak 製造,做工精細漂亮,看起來檔次果然高於 JX92S。



當時馬上試著要裝入我的 VTL 音箱,卻發現號稱「相容」的框體卻仍然有少許幾處不同,仍然必須修改音箱才能裝入,只好暫時收起來。收到單體,是今年春天的事情,這麼一收又是半年了。最近一年為了生計焦頭爛額,未知 Eikona 2 幾時才能開聲?

本來打算裝好了,聽過它的聲音再來分享。只因網友今天問及 JX92S,有此一文。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試聽 Sparkler Audio S301 全音域喇叭


前陣子發現 47 Laboratory 網站上的聲明,又看到了 Sparkler Audio 的網站,才知道 47 Treasure 已經與 47 Lab 分家了。47 Treasure 的電路設計師塜原和俊離開 47 Lab,到山梨縣自創新品牌 Sparkler Audio,47 Treasure 的業務交移至新公司之後,也終止生產,取而代之的是 Sparkler Audio 的新產品。

雖然不明白分家的內幕請由,但對於這個結果終究感到可惜。47 Treasure 結束後,47 Lab 不再推出套件,而 Sparkler-Audio 接下來的產品計劃也是未定之數,縱使仍然有高音質的套件,但少了木村準二的工業設計,外型的獨特性與整體完成度總是遜上一籌。

Sparkler Audio 的第一個產品是全音域書架式喇叭 Model S301,據說這原本是 47 Treasure 的產品,只因雙方終止合作,在新品牌下出發。我素來喜歡全音域喇叭(事實上我所用過的喇叭全是新音域喇叭),對 47 Treasure/Sparkler Audio 也向有信心,於是借了一對來試聽。


音箱用榫接膠合
Model S301 體型小巧,算是小型的書架式喇叭,口徑 10 公分(三吋)的全音域單體,反射式音箱,無分音器。原本以為單體是特別訂製品,結果竟然是我們 DIYer 的老朋友 Fostex 的產品 FF105WK。FF105WK 當然是便宜而且人人皆能取得的單體,相比之下,音箱卻頗有學問。音箱並非常見的 MDF 貼皮,而是用松木實木板(無垢材)拼接而成。不僅如此,木板的接合不用鐵釘,卻是用木椿榫接,很有日本工藝品的特色。

我對 Fostex 的單體聲音十分熟悉,過去曾經長期使用過 FE103E、 FE103 Memorial、 FE127、 FF85K 等單體,當中 FF85K 就是 FF105WK 的前代 FF-K 系列的小一號單體。我對 FF 系列印象深刻,鋁質的高音錐讓中高頻帶著一股可愛甜美的音色,十分討喜。不過,過去總覺得這些小尺寸的 Fostex 單體除了低階下潛階度有限,規模感和氣勢也小了一號,時有玩具的感覺,即較口徑較大的 FE127 也是如此。放在書桌上當作小系統當無不足,但置於喇叭架上正經地當作主要系統來聆聽,終究有點勉強。

低音反射孔開在音箱底部
Sparkler Audio 這對 S301,中高頻甜美清澈的音質,一如我腦海中當年那對 FF85K 小喇叭,然而低頻與規模感,卻讓我感到意外。低音反射式音箱常見的缺點是,低頻量感集中於某個中低頻段,更低的頻段則下不去,於是有一種虛胖浮腫的聽感。這對 S301 也是低音反射式音箱,但低頻下潛深度超過預期,而且低頻量感隨著頻率下降而穩定地衰減,聽感相當自然。同時,低頻的反應速度很快,乾淨結實,幾乎聽不到箱音。在我的印象中,即使 Fostex 單體配上落地式背載號角音箱,也少有這樣的低頻深度,而且背載號角更難有如此快速乾淨的低頻。

另一個優秀的地方是規模感。S301 放在我的主系統上聆聽,營造出來的音場和氣勢,並沒有比我的現役喇叭 JX92S VTL 差多少。原本設想的「玩具感」,這回竟聽不出來。比起過去我用過的所有 Fostex 喇叭,S301 的聲音確實是成熟許多,表現全表,已經足以構成主系統,嚴肅地鑑賞。不過單以音質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十年前購入的 FE103 Memorial。紀念版的振膜採用特殊材質,音色更為纖細高雅,氣質勝於甜美可愛路線的 FF105WK。而和我目前的主役喇叭 JX92S VTL 相比,S301 的聲音活潑亮麗,表情鮮明而積極。不過,這兩對喇叭終究屬於不同量級。沉穩斯文,不急於表現的 JX92S,不論是質感、氣質、寬鬆、餘裕,或是深入音樂情感的表達能力,都在 S301 之上。現在光買一對 JX92S 單體,就差不多可以買一套 S301 完整套件了,兩者自然是不同檔次的喇叭。


這組套件售價五萬日幣、完成品六萬日幣,單以物料成本來說,自然遠低於此價格。然而,自己購買單體,再訂製音箱,弄下來也要幾千塊,但要做出 Sparkler Audio S301 這種水準的音箱,不論是工藝、外型、還有更重要的聲音,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再比較價位接近的他廠喇叭,又會覺得以不到兩萬塊台幣的價格買一對 S301 頗為值得。對我自己來說,S301 表現未及現役的主喇叭,但若放在夠大的書桌上當電腦喇叭使用,倒是氣勢非凡。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終於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Acoustic


曾經對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印象很差。多年前這個品牌剛引進台灣時,在音響展的會場上見到,外觀著實亮眼,但聽到的聲音卻教人失望。一經數年,每次聽到 Avantgarde,就多一次失望,幾乎讓我以為這個品牌的實力只於如此。在音響展聽到的 Avantgarde,前端多半配上 Burmester 的器材,總是讓人感覺清亮乾薄,不耐久聽。低中高頻段的銜接不太理想,從號角發出來的中高頻,與動圈式低音單體的聲音,各自為政,特別是低頻似乎不太跟得上快速亮麗的中高頻。

雖然不白明 Avantgarde-Acoustic 的喇叭究竟好在哪裡,但從網路和雜誌上總是不乏得聞許多愛用者。本來以為那或許是一種我永遠無法領略的魅力(就好像至今仍然無法領略 Dynaudio 的好處),直到這個月接連在兩位音響迷家中聽到優秀的 Avantgarde 系統,才終於使我改觀。

第一次是八月初在 MyAV 電腦訊源名人高醫師家裡,聽到 Avantgarde Duo,配合 ASR 的擴大機,以及精心調校的電腦訊源和 MSB DAC。我聽過許多號角系統,但始終覺得聲音有些乾扁,不若動圈式單體溫厚。在高醫師家裡,幾乎聽不到我在意的「號角聲」,只覺得相當精緻華美,分析力很強,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找不到弱點,標準的 hi-fi 美學。首次聽見這麼棒的 Avantgarde,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優秀的號角系統,十分令人感動。


事隔半月,前幾天竟然又聽到了更切合我胃口的 Avantgarde 系統。這是香港網兄 DomDom 的 Avantgarde Uno,那天他的 47 Lab 旗艦轉盤 PiTracer 不在,恰好也用電腦訊源來播放。DomDom 兄用的是平常的 Apple MacBook Pro,裝載播放軟體 Armarra,再透過 Weiss INT203 將 firewire 轉成 SPDIF,送入 Weiss 頂級 DAC MEDEA+。至於擴大機,當然是 47 Labs 的 Gaincard


Avantgarde 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出了另一種高級的聲音,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我所不喜歡的「號角味」,在此已完全消失,只覺得那聲音細緻異常,氣質高雅無比。在這個系統下,Avantgarde 顯得非常靈敏清澈,沒有太多自己的味道,而成為一個高效率而透明直接的媒藉,讓人清清楚楚地感受訊源與擴大機的美麗風采。特別是 Weiss MEDEA+ 的個性,與 Linn 是一路的,精緻、流暢、優雅,十足地引人入勝。再加上音質乾淨清澈,細節豐富,輕鬆自如,一點也沒有壓迫感,讓人拋開了「正在聽音響」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音樂之中。

這幾次聽下來,Avantgarde 本身確是相當優秀的喇叭,快速靈敏,對音樂以及前端器材的個性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現。國內代理商因為同時代理 Burmester,便與之成套,其實兩個品牌並不那麼合得來。除了 Avantgarde,我最欣賞的還是 Weiss MEDEA+,那聲音真是好極了。不知採用類似晶片的 Twisted Pear Audio Buffalo,能夠達到幾成水準呢?


更新:感謝 DomDom 兄提供系統的照片。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The Natural Speakers


坦白說,我很不喜歡韓貨,不過他們最近在工業設計等方面的進步,實在令人吃驚,甚至在音響上也有了些國際級的品牌。

偶然發現這個小喇叭 The Natural Speaker,放在桌上當電腦喇叭,看來相當漂亮。漂亮之餘,在音質上的考量似乎也下了點功夫,小小的音箱用 MDF 製成,內部居然還有具體而微的反射管道。再看設計者所列的「感謝名單」,E. J. Jordan 赫然在列。看來設計師 Joon & Jung 頗為認真,對音響真的有些興趣,作了些功課,才來設計這款喇叭。難怪他們在簡介上,開宗明義不斷強調 The Natural Speaker 在聲音上的表現,至於充滿設計感的外觀,反而隻字不提。


工業設計其實相當深奧。除了呈現獨特的風格之外,更難的是要把產品的機能、界面、外觀妥善融合,變成內外俱佳,和諧中又有創新的作品。國內產品在這些方面往往難以面面俱到,許多「設計商品」徒有引人注目的造型,但真正使用時,機能的落差卻讓人失望,不然就是操作邏輯有些「兩光」,不夠合理順暢。這些問題,暴露出設計者的素養不夠,未能深思熟慮,將產將品的功能取向完全消化吸收,再以全新的形式重新表達。

國際知名的設計師或品牌,例如 Bang & Olufsen 的喇叭 BeoLab 5,或 Philips Starck 的 Zikmu Parrot,外觀獨特,聽起來卻也不錯,完全對得起售價。並沒有因為「賣設計」,音響性能就不如同價位的器材。國內那些「賣設計」的廠商真的要好好努力一下,「設計」兩字包羅萬象,絕對不僅是外觀而已。至於「賣土炮」的,既然可以把聲音做好,更應該多加強一下商品整體的質感。看看 Peter Daniel 等等「洋土炮」,從內到外,一個比一個有型,比許多大廠還出色呢。


本文圖片取自 Joon&Jung designteller 官方網站:http://joonjung.com/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Laurence Dickie 談喇叭設計

Laurence Dickie 是 Vivid Audio 的喇叭設計師,也是前 B&W 的喇叭設計師,著名的 Nautilus(鸚鵡螺)就出自他的手筆。以下為 Dickie 接受 Stereo Sound 主筆傅信幸的專訪之節錄,原文刊載於 Stereo Sound 172 期。照例,中文版翻譯極差,我的引文經過推敲,重新調整過。


傅信幸:Wilson Audio 的 David 把自己的揚聲器比喻為一項利器,每次播放音樂時,揚聲器打開了擋住音樂之窗的布幕,展現外邊的景致。那麼,Dickie 您會如何比喻自己所設計的揚聲器呢?

Dickie:將檔住窗戶的布幕打開,這樣的比擬相當正確。至於我,該怎麼說好呢?嗯,坐飛機的時候,有時會覺得耳朵塞住了,悶悶的,這時吃點糖果或捏住鼻子用氣體壓迫,耳朵就通了,就可以清楚聽見聲音,覺得真正聽到純粹的聲音。就是這個瞬間,帶給我一種感覺,我想這種聲音的感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揚聲器,就是我的目標。

傅信幸:聽說 Apogee 的 Jason 在決定自己揚聲器的音色之時,都是當夕陽從面向波士頓灣的大窗照射進來,房間被夕陽染成干邑白蘭地色的時刻。這時他一面聽著音樂,一面決定聲音最終的走向。Dickie 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Dickie:你說的情境真美妙。我住的地方(按:南非)窗戶外面,晚霞照射著廣大的非洲草原,長頸鹿在上面奔駛……。Jason 的方式我完全做不來(笑)。

那麼我怎麼做呢?我從來沒有「決定音色」的意識。決定聲音,其實就是在調整音色。因此,調整各頻段的平衡,是我開發揚聲器的最後階段,我會用使揚聲器聆聽各種音樂來調整。我並不會對所謂「正確的平衡」下定義。所有的音樂都有不同的錄音環境與情況,我會以各種音樂的中間點為目標,保持最終的平衡,盡可能讓揚聲器對大部份的音樂都有最佳的響應。但在到達這個理想之前,如何讓低頻上段與中頻下段等各個頻段之間順暢銜接呢?我得事先做各種測試,最後才調整全體的平衡。

Quad 的前級有 Tilt 型的音調控制器,操作性能非常好。講到調整平衡,就是要達到類似的目標。正確設計的揚聲器,頻率響應在儀器上都是平坦的。所以開發的最終階段,用儀器來測量並不夠,更重要的是一邊聽音樂,一邊調整聽感上的平衡。因為我們從揚聲器聽到的是音樂,而不是測試訊號。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Mass production & DIY

之前寫過兩篇 IKEA Hacking 的文章 [1] [2],我對這種玩法充滿好感,之前曾用 LACK 邊桌自製音響架,也曾把木質花盆改造成 Fostex FF85K 全音域單體的音箱。利用 mass production 的便宜成品作為素材,加以改造,就可能變成非常超值的新東西。Shigaclone 就是個典型的例子。JVC 手提音響不過 40 歐元,可以聽 CD、聽擴播、聽卡帶,還能搖控,正是 mass production 下的產物。花 40 歐元買一台 JVC,取出 CD 機構和電路板,做成 CD-Transport,比自己去電子材料行零買機構、chipset、搖控器等等還要便宜,更不必自己洗電路板。我的 CEC TL51X 用的 CD 讀取機構和 JVC 相同,兩者的價差卻達十數倍,固然 CEC 有更講究的機箱和電路設計,但產量規模對電子器材的售價無疑有決定性的影響。令人費解的是,簡單的 JVC 機構,鎖在薄薄的 MDF 上,尚未調整,聲音就已經超越皮帶驅動、機構厚實的 CEC TL51X 了。

以 Shigaclone 的例子來說,DIYer 要自製雷射拾取機構、伺服控制電路、編碼解碼電路、搖控功能,難度相當高,要做好並不容易,更不可能用一兩千塊搞定。但要搭個高品質的 8V 穩壓和做個機箱對 DIYer 來說自是再簡單不過。JVC 手提音響正是用極低的價格供應了 DIYer 難以處理的部份,其不足之處--電源和機箱--卻正是 DIYer 的勝場。Shigaclone 是 DIYer 的 niche 最大化的例子,DIYer 吃盡了各方面的好處,所以可以用三千塊台幣不到的預算得到一台聲音極佳的 CD-Transport。這比執著於 Philips CD-Pro2 或者越來越難找的 X 號頭有趣多了。

一切從頭開始,徹頭徹尾以最高級的元件,投入巨大心血來構築偉大的設計,自然值得敬佩。但用便宜的 mass production 成品來改造,賦與全新的價值,卻有四兩撥千斤,以巧勝繁的妙趣。

diyAudio 有個有趣的討論串,100 Reasons to go to IKEA,正是 DIYer 討論如何運用 IKEA 的素材來作音響 DIY。一開始就看到一個喇叭的方案,用 IKEA 的木碗 BLANDA MATT 來作音箱。構想和之前貼的 IKEA Hacking 差不多,但出自音響 DIYer 之手,遠為講究,乍看之下果然彷彿 B&W 800 的上半部啊!





詳細的製作過程請見原始討論串:http://www.diyaudio.com/forums/multi-way/159151-ikea-spherical-speakers-first-build-done.html

最後補充一個 6moons 線上音響雜誌的專輯:Audiophile destination IKEA,這篇文章也提到了許多有趣的構想。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Fostex FE103 紀念版




看到 Fostex 日本官網的消息,今年預計推出新款的 FE103 全音域單體的紀版版,叫做 FE103En-S。我是全音域單體愛好者,最早開始玩音響用的正是 FE103,而且是十年前的紀念版 FE103 Memorial(FE103ME)。和當時一般版的 FE103E 或 FE107E 相比,FE103ME 高頻泛音豐富許多,聲音更為活潑有光澤,十分討喜。

這對 FE103ME 用了五六年,前前後後換過好幾個音箱。最後用的音箱是唐竹的「小夜曲」底音反射箱,內部加上瀝青膠帶補強,又試了幾種吸音材,音質乾淨反應快,稍微能聽到一點低頻。這類便宜的小全音域單體,追求動態、低頻,無異緣木求魚。與其要求全面性,倒不如好好欣賞它先天的優點。FE103 Memorial 高音非常透明飄逸,細節極多,近場聆聽幾乎比耳機還要敏銳,自然也勝於目前所用的 JX92S。我早期所有的 DIY 成果,都由這對小喇叭試聽。每次改機,無論換兩顆電容、換幾根電組,或是換幾條配線,調整的結果都快速反應在這對喇叭上,直像照妖鏡一般。我也從這不斷調整-試聽的循環中,逐步訓練聽力。




雖然十分喜愛 FE103ME,但這是限量品,台灣更是沒有幾對。紙盆又相當地脆弱,要是不慎弄壞,可能就再也無法復原。所以我在這對單體前,總是異常慎重,不敢造次。如此膽戰心驚地與器材相處,也是累人。後來卻想,或許下一個十年,又會有新的紀念版問世,比這對 FE103ME 更好。

2007 年購入 Jordan JX92S 之後,終於得到了相較之下,較為全面性的音響表現,FE103ME 也就被我收而藏之。想不到今年,2010 年,Fostex 果然在日本推出新款紀念版單體 FE103En-S。FE103En-S 的外框是正圓型,有八個螺孔,和傳統的 FE103 頗不一樣,卻很像 Sigma 系列 的 FE108EΣ,甚至特性也像。記得當年 FE103ME 一對是四千塊台幣,如今 FE103En-S 一對卻要三萬塊日幣,價格也相當驚人。不知可否這麼說:十年前的 FE103ME 是 FE103E 的「加強版」,今年的 FE103En-S 則是 FE108EΣ 的加強版了。




當年一心期待新的紀念版,如今紀念版即將上市,心境卻已不同了。FE103 終究有其天限,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當作第一系統來用,毫無缺憾地聆聽各種音樂類型。花一萬塊台幣買一對紀念版來收藏,似乎還不如貼點錢再買一對 JX92S 來備用,何況我早已收過 FE103E、FE107E 等好多對同口徑單體。然而,無論如何我對 FE103 總懷著特殊的情感,FE103 已經變成一個符碼,代表我剛開始 DIY 的那段日子。那時荒廢學業,置所有外務不顧,憑著一腔熱血和初生之犢的精力不斷地嘗試,每個禮拜都有進度。如今經驗豐富了,系統表現也更成熟,但似乎卻沒有那種不畏繁瑣、一往無前的熱情了。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喇叭擺位調音指引

這是 System Audio 的喇叭說明書裡附上的調音 guideline。雖說這些擺位調音的方式很 trivial,並無出奇之處,又是針對 SA 自家的產品設計,但做成 guideline 的格式呈現,讓用家按照個自喜好去調整,還滿用心的。整理成表格之後,每一種調音手法之間的 trade-off 於是更清楚易見了。

目標調整方式
增加低頻的量感與形體感讓喇叭更靠近後牆與側牆。與單側的牆面相比,牆角能再生兩倍的低頻。如果喇叭沒有 toe-in 或只有少許的 toe-in,定位感將比較不精確,低頻則比較圓潤柔軟。
加強低頻的律動感和型體感讓喇叭離牆面遠一點。增加喇叭的 toe-in 角度,如果因此導致音場太窄,則可以將兩隻喇叭的距離再拉開一點。如果音場太笨重,有低頻迴音,而且無論怎麼移動喇叭都無法改善,則可能是「皇帝位」的位置不好,請更換一下聆聽的位置。
讓音場更寬廣把兩顆喇叭的距離拉開一點。如果不能再拉開了,則可以把 toe-in 的角度調小一點。
縮小音場,加強定位感與前一項相反,縮小喇叭之間的距離,增加 toe-in 角度。
減少空間對聲音的不良影響(如太硬反射太強的牆面)當反射音太多時,聲音會比較尖銳,甚至有迴音。把喇叭的距離拉開,更靠近側牆一點。相較於後牆,現在由側牆來再生低頻背景。增加 toe-in 角度,聆聽更多直接音,而不是反射音。
減少硬質地板的不良影響喇叭到聆聽位置之間的地板表面太硬,聲音會躁進刮耳,不易分辨音色的細微差異。如果無法改善地板材質,不妨在喇叭與皇帝位中間墊一塊厚地毯。
增加低頻控制力,讓聲部與聲部之間的動態收放自如採用 bi-wiring,甚至 bi-amping。不論是 bi-wiring 或 bi-amping,所有的音路都要用相同的喇叭線,也要用相同的擴大機。
喇叭下面要墊腳釘(spikes)或是橡膠墊(rubber feet)?橡膠墊適合硬質的地板,例如磁磚或木材。柔韌有彈性的橡膠墊,可以隔離喇叭與硬質地板的連繫,喇叭的振動無法傳到地面上,地面的共振也不會影響喇叭。
腳釘適合軟質的地面,例如地毯。如果有四隻腳釘,務必調整腳釘的長度,使得喇叭的重量平均地分散在四根腳釘上,並且把螺帽鎖緊。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有趣的網誌:IKEA Hacker

無意間發現這個 blog IKEA Hacker,上面刊登了許許多多 hack IKEA 產品的構想和實作方案。所謂的 hack,就是把 IKEA 現有的產品加以改造,不管是局部修改,以符合個人需求,或把 IKEA 產品當作素材,做出新的東西,這個網誌都有收錄。

我很喜歡這種玩法。IKEA 的東西,雖然質感粗糙,品質普通,但便宜,好買,普遍,世界各地都有人用。IKEA 善用世界工廠,大量製造,把產品價格控制得頗低。買他們的東西來改造,不但省事,有時還比自己買材料從零做起更便宜。更重要的是有統一的產品名稱,大多數的產品全球都有供應,很多人都能加入 IKEA hacker 的陣營。在這樣的基礎上,許多改造創意,頗能廣泛引起討論,而經過眾人的努力,這些構想變得更精緻更完善。

例如之前 Neuance 的老闆 Ken 發表的 IKEA Lyte Rack 方案,用便宜的 IKEA LACK 邊桌製作音響器材架,就是典型的 IKEA hack。當初看到 Ken 拿 IKEA 的產品來玩,覺得非常有趣,後來才發現這種創意在西方並不是那麼稀奇。後來我也用 IKEA Bjuron 木製花盆來做 Fostex FF-85K 的音箱,用 Piin(品東西家居)的木盒來做咖啡豆冷卻器,花費不多,作法簡單,卻實用有趣。

IKEA Hacker 這個網誌收羅眾人的 idea,分門別類整理,每年決選年度最佳 hacks,真是振奮人心的構想庫。看這些奇奇怪怪的 hack,同時不斷思考要怎麼把身邊現有的素材,簡潔地運用在音響系統中。例如用 Blanda 木製沙拉碗來做喇叭音箱,美觀可喜,質感勝過我用 Bjuron 花盆做的音箱,真是相當不錯的點子。

另一個例子,把二手 Imfors 咖啡桌的鋼製桌腳拆下來,裝上兩片竹材合板,就變成了造型簡潔,質感頗佳的沙發架。這種平凡中見神奇的創造力實在令人讚嘆。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一償宿願:Jordan JX92S VTL loudspeaker


2002 年夏天,我生平第一次聽到 Hi-Fi 全音域喇叭,那是朋友用小巧的立方體密閉箱裝的 Jordan JX92S,後來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全音域喇叭了。2002 年那時我還在念大二,沒有多少閒錢能玩,Jordan JX92S 光是單體一對就上萬,尺寸也稍大,完全不在我的考慮之列。那時玩的是 Fostex FE-103,用 DIY ZONE 賣的低音反射式音箱,裝上朋友幫我買的 FE-103 Memorial 單體,一聽就是兩年。這也是我剛剛開始學習音響 DIY 的時期,FE-103 Memorial 就是我玩 5842 單管擴大機、NOS TDA1543 、Gainclone 的鑑聽器材,陪伴我走過那個青澀卻熱血滿溢的初學歲月。

FE-103 Memorial 是很可愛的單體,透明細緻,前端所有的改機的變化,都清清楚楚地反映在聽感上。可惜 f0 只到 80Hz,承受功率又小,沒有完整的低頻,動態、氣勢、規模感也都相當有限,放在桌上聽小品尚可,畢竟很難當作主系統來認真聆聽大型曲目。這時,我看到 47 Lab/Konus Audio 推出 Essence 喇叭,這正是 Jordan JX92S 搭配 VTL 音箱的產品,也看到 Nelson Pass 把 JX92S 玩得不亦樂乎,漸漸的,Jordan JX92S 成為我下一個喇叭的目標。而且,事實上我並不知道除了 JX92S 之外,還有哪個全音域單體更適合我。

對全音域單體來說,高低頻兩端的延伸存在著 trade-off,目前仍然沒有任何單體能覆蓋 20Hz - 20KHz 的聽覺頻率。在有限我的試聽經驗裡,口徑夠大的全音域單體,雖然能發出較低的低頻,但高頻往往明顯較暗,泛音不那麼豐富。對我來說,高頻比低頻更重要一點,所以許多全音域玩家喜歡的六到八吋全音域單體,我則一直無法欣賞。而 Fostex FE-103 或 FE-127 儘管高頻夠漂亮,F0 只有 80Hz,而且其實 100Hz 以下就明顯衰減了,聽很多音樂都不夠滿意。在頻寬的 trade-off 上,Jordan JX92S 剛好取得了很好的平衡點。5.5吋的單體,高頻完全沒有妥協地上到 20KHz,f0 也下探到 45Hz,這樣的頻寬對大多數的音樂都堪用了。唯一的代價或許是效率,JX92S 的效率只有 88db,在全音域單體中算低,但與一般喇叭比起來,卻又還不錯。小功率晶體機可以應付得很好,Single End 真空管機也勉強推得動。


2007 年間,我終於買了一對 Jordan JX92S。當時預算有限,空間也有限,只能用書架型喇叭。因為素來不喜歡低音反射式音箱,寧可犧牲低頻,換取更乾淨快速的聲音,所以配上小型密閉式音箱來聽。JX92S 裝在容積只有3公升的密閉箱裡,尺寸與 LS3/5A 相當,聲音略暗,但乾淨直接,自然醇厚。然而低頻還是略少,大約只能下探 60Hz,而且到 80Hz 以下時聲音已經相當微弱。但無論如何,比起無低頻可言的 Fostex 小口徑單體,裝在密閉箱裡的 JX92S 總算讓我能欣賞到音樂更多部份。然而,我當然不會以此滿足,我最終的夢想是 47 Lab/Konus Audio Essence 那樣的落地式喇叭。Essence 喇叭售價 5000 美金,台灣也沒有代理商,在過去對我來說有點遙不可及。然而,當我在 Jordan 官方網站上看到老闆 Ted Jordan 公佈的 VTL 音箱設計,和 Essence 外型尺寸一模一樣,這讓我驚覺,要自己弄一對相同設計 VTL 音箱已經不是夢想。雖然有人指出,47 Lab/Konus Audio 的 VTL 音箱和 Ted Jordan 的設計略有不同,不過我想 Ted Jordan 的原始設計絕對不差,自己又沒有能力製作各種音箱來實驗,不如信任 Ted Jordan 的設計。

存著自己做一對 VTL 音箱的想法之後,我便開始留心,找尋適當的木材,收集相關的加工細節。木工雖然是我的嗜好,也有簡單的工具,但要精工做一對完美的傳輸式音箱,畢竟沒有那麼足夠的場地和心力。除此之外,材料不易取得也是一大問題。Ted Jordan 也建議使用樺木合板(birch plywood)製作音箱,高級的樺木合板質感極佳,由薄樺木板縱橫交錯疊成,奶油色的外皮,打磨上漆之後細膩光滑,非常漂亮。而國內常見的合板,只有粗糙的柳安合板(lauan plywood),漂亮的家具級合板坊間幾無零賣。像 47 Lab/Konus Audio Essence 一樣,用 MDF 加上實木貼皮也是個作法,但既然要花功夫去做,又何必妥協於聲底比較悶比較沉重的 MDF 板呢。

就這樣在心中慢慢地計畫了好一陣子,兩年過去,我也有了更大的房間來放音響,足以放得下落地式喇叭了。當我正在考慮為書架型的 JX92S 買一對 Solidsteel 喇叭架時,忽然發現,與其買兩三萬塊的喇叭架,還不如找人訂做落地式音箱,根本地減省掉喇叭架。又經過一陣子尋尋覓覓,經過朋友推薦,終於找到一家專業喇叭工廠,正有我需要榑木夾板,做工又細,也接受小量訂單。與廠方溝通之後,他們的專業的確讓人滿意,價格也能接受,所以就拿著設計圖委託他們製作。長年的心願和處心積慮,忽然就順利地實現了,實在令我喜出望外。

拿回音箱成品之後,看到成品,碑式造型的 VTL 音箱,作工精美,表面處理得細膩如緞,在燈光下散發出奶油般的質感。表面好看之餘,內裡細節都很用心。所有的螺絲孔位都有埋螺母,不像木螺絲鎖不緊,易崩牙。螺孔位置非常精確,鎖上背板和單體時都相當平順輕鬆。音箱內部的導管壁板,都有鑿溝嵌入,再上膠黏合,這使得箱體結構強度更堅固。木板都以 45 度角接合,所以外觀看不到夾板的側裡。接合線也處理得不錯,毫無瑕玼,線條利落,又不刮手。


裝上端子、配線、單體,搬進房間開始試聽。一開始有明顯 run-in 的現象,聲音比較生澀粗獷,有顆粒感。經過幾個小時之後,漸漸滑順了起來。一開始播放 Boulez 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來測試。這首曲子場面浩大,動態變化頻繁,盛大之時,管風琴、管弦樂團、合場團、獨唱家一齊狂嘯,規模宏大無比。Jordan JX92S 單體在新的音箱裡,顯露了完全不同的姿態。首先是音場變得高大許多,直要穿牆而出,但是樂器的定位感似乎還不穩定,這可能與 run-in 時的變化有關。其次,低音有非常明顯的進步,我第一次在家裡的系統中清楚地分辨管風琴的低頻。管弦樂齊奏時,聲勢驚人,低頻滾滾而來,不但房門和天花板上的日光燈共震作響,房間裡竟然還微有駐波,這更是令我不敢想像。過去我從來不覺得低頻駐波的困擾會發生在我的全音域系統中,想不到換了音箱之後,低頻的量感和下沉程度居然有這麼大的增進。

然而,當我改聽小品和女聲時,聲音的差異又忽然變得極小。除了中高頻更為乾淨,定位感更清楚之外,幾乎沒有差別。不過想來也是,畢竟是同一顆單體,落地式音箱改善了低音,對中高音則難有太大的幫助。但這也意味著,新的音箱帶來了更多更沉的低頻,更乾淨的聲底,更寬闊的動態,更宏偉的規模感,而原先就很優秀的中高頻段卻沒有明顯的副作用,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話說回來,透過音箱再生低頻,還是很難比得上高品質的低音單體。JX92S VTL 箱的低頻,優秀之處在於,低頻均勻結實,漸漸遞減至 40Hz 左右,不像低音反射式音箱,在某個中低頻段常有 peak,聲音虛胖肥厚。但 VTL 箱的低頻還是有點慢,反應不夠快,不夠敏銳,稍稍有點跟不上優異的中高頻段。不過新的音箱才開聲幾天,還在 run-in,還在適應我的環境(我也還在適應這對喇叭)。希望透過空間調整與擺位,能把少許的駐波問題解決,改善低頻的速度感,充份發揮這對喇叭優異的質感。

這裡有更多新喇叭的相片。手上沒有相機,用手機隨手拍了一些相片,畫質不好請海涵。

2009 年七月15日補充:喇叭相片用單眼相機重新拍過,畫質提升很多。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Ted Jordan 訪談

之前竟然一直沒有發現義大利音響雜誌 TNT-Audio,早在 2000 年就訪問過英國 E J Jordan 的老闆 Ted Jordan 了。我直到今天才發現這篇訪談,真是走眼多年了。



E J Jordan 是嚴謹實際、品味獨到的單體設計廠。他們的 Jordan JX92S 是我目前正在使用的全音域單體,也是目前最喜歡的單體,我甚至覺得聽這對單體聽到過逝都滿足。Jordan JX92S 不像 Lowther 那不切實際那麼難搞,也比 Fostex 之類的產品來得全面。五吋的小口徑 Jordan JX92S 設計非常成熟,響應頻率跨越 40Hz 到 20KHz,高頻稍暗,低頻也還是不夠深,但已經將響應範圍設定在最剛好,最折衷的頻段了。有時覺得高音再更多一點,加個超高音,是不是會更好?有時覺得低音不夠深沈,是不是要再加個超低音?但這些念頭總是一閃而過,因為什麼都不加,維持單音路架構,簡簡單單的聽,就已經夠好了。多了超高音超低音,反而破壞了簡單的和諧,而失去了質樸自然。

Jordan JX92S 模糊了「夠好」與「更好」之間微妙的界線,讓人反覆地在這條界線上徘徊,進而不住地思索自己需要的聲音是什麼?正在追求的聲音又是什麼?就好像清淡的菜色,調味下得恰到好處時,那若有似無的境界,比起十足口味更引人回味無窮。JX92S 正是經過深思熟慮,充滿哲學與智慧的妥協之後,所得到的經典作品。

看 E J Jordan 的老闆 Ted Jordan 講設計單體的心路歷程,看他講到全音域單體的優點,果然 Ted 正和他的設計一樣,嚴謹慎思,充滿智慧。

英文版專訪全文請按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