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3日 星期四

Farewell, Black Gate



Black Gate電容可以說是音響界的神話,不玩DIY的純音響迷,可能不知道MultiCap電容,不知道Vishay電阻,但總是聽過Black Gate電容。Black Gate十多年前剛生產時,馬上轟動DIY圈子。在"Sound Practices"雜誌上,許多業界人士和裝機高手,對Black Gate的好聲讚嘆不已,一改過去對於電解電容發不出好聲的壞印象。

在90年代末期,電解電容技術有長足的進步,尤以Sanyo OS-CON等一系列的有機電容,挾著Low ESR的特點,成為音響DIYer的話題。但是,十年過去,到了2007年,儘管OS-CON和Polymer等有機電容越來越普及,規格也更上一層樓,Black Gate依然屹立不搖。當然,Black Gate在品項的範圍上佔了極大的優勢。OS-CON等新技術的電容,只鎖定在低電壓的應用上,很少有品項能超過25V耐壓。這在時下流行的數位電路上自然不是問題,但對音響來說,除了DAC等數位的器材之外,就只剩極少數的地方能夠用上這些高品質電容。尤其是後級和真空管機,需要的電容耐壓少則50V,多則上仟,這些新技術的電容完全無法應付。即使是其他耐壓較高、品項範圍較廣的優質電解電容,如Panasonic FM、Rubycon ZA、Philips(BCC) 136等系列,也只能勉強對付50V上下的場合,對某些晶體機和管機的電路,仍然一籌莫展。相形之下,Black Gate則仿彿專門為音響器材量身訂製一般,所有音響上的電容應用,從LP-Transport到CD-Player、從前級到喇叭分音器、從管機到Chip-Amps、從濾波、旁路到交連,只要是需要電容的地方,幾乎都能使用Black Gate。除此之外,Black Gate更針對不同的應用,設計對應的電容系列。即使是適合管機的高耐壓電容,也細分成WK、VK、WKZ、NH等幾個系列,讓DIYer依據實際需求選擇最合適者。

但Black Gate的優勢當然不只在應用的廣泛。Black Gate最迷人的就是那細緻、華麗、濕潤、有光澤、富音樂性的聲音特質,同時又微帶一點點醉人的「糊」。這樣的聲底相當一致的表現在各個系列上,但各個系列卻也仍有各自的個性。雖然Black Gate電容必需經過長時間的break-in才能達到完美的狀態,每次開機又還要相當的暖機,但漫長的等待是值得的,Black Gate會回報你無上的快樂。

Black Gate的聲音是全面的。其他品牌的電容可能要在適合的應用上,才能表現正面的效果,合適濾波者未必合適交連,合適數位電路者在類比電路卻發出惡聲,但這些現象又往往不能一概而論。Black Gate不必考慮這些,任何地方裝上Black Gate幾乎都有正面的效果,甚至連foil and film電容都難以如此全面。即便有人認為Black Gate的聲音太細柔,不夠陽剛粗獷;有人認為Black Gate太華麗,不夠"neutral";有人認為Black Gate的低頻段不夠"solid",不夠渾厚紮實。但是,畢竟沒有人說Black Gate不好聽。DIYer所爭議之處,在於用那麼高的價格換取Black Gate的聲音究竟值不值得,而不是Black Gate到底好不好聽,因為Black Gate的好聲早已公認。

可是,Black Gate如此威風八面,仍然在如日中天的形勢下面臨停產。我從2004年起,不斷地聽到停產的傳聞,但內心底處仍然不願相信,甚至寧願這是Black Gate廠方黑心的炒作。後來又傳出不停產,但減少品項種類的消息,讓我安心了好一陣子。但是,最終的結局仍然無法改變,Black Gate終於在去年正式停產了。從我開始接觸Black Gate,也不過五年的時光,Black Gate就從此離去了。Parts Connexion號稱他們有全球最多的庫存,大約還能繼續供應兩三年。兩三年轉眼即逝,等我真正想組一台管機時,還能買到WKz系列當濾波電容嗎?PCx在網站上疾呼:這是你收藏絕世電容的最後機會!diyAudio上的網友說:現在不買,一世後悔。我趕到唐竹去詢問他們的庫存,大多的品項都還在,但價格又上漲了幾成。我看著價目表,心想買了是笨蛋,不買也是笨蛋。在我的櫃子裡,收藏了上百顆Black Gate電容,而且都是N、NX、NH、WKz、FK這些最高級的系列。其中很多是已經用過的,我小心翼翼地從不用的機器上拆下來,再仔細清除接腳上殘餘的焊錫。但我知道這上百顆Black Gate不夠我用一輩子,有太多規格品項不在我的收藏中,而且這些電容又能存放多少年呢?五年不夠,十年也還是太短。五十年過去,我還在做音響,我會想到小時候有這麼一款電容,像神兵利器一樣,在夜半人靜的時刻,為我帶來無數的驚喜和心馳神迷。然而,美好的事物,我們只能靜靜的看著他們消逝,什麼也不能做。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木耳也來玩音響

在純音響玩家之間,大家都在比耳力,比調整的功夫。在myav看了這麼多年文章,從來不曾看到任何一位認真的音響迷會說自己是「木耳」、「分不出差別」。但在國內的音響DIYer圈子裡就大大不同了,幾個重要的討論社群,總是充滿說自己「木耳」的人,這種人最常說的就是:「連老婆都覺得好聽」。真是奇哉怪也,音響是你在玩,為什麼自己不知道好不好聽,竟要靠別人來評品?

既然是木耳,分不出好壞,那幹麻來DIY呢?去大賣場買最便宜的手提音響不就會響了?如果只是為了享受DIY的成就感,那又何必買一堆高級的零件來裝機呢,用最便宜最普通的零件不也可以享受裝機的快樂嗎?何必來浪費錢來遭踏這些零件呢?

每當我看到這些「木耳」裝了滿滿的Black Gate電容、Holco電阻、Cardas機內線在x-clone的機器裡,然後快樂地說自己是木耳,我就為這些零件感到心痛。對於這些自稱「木耳」的人,我有兩個解釋。第一,他們並不是真的木耳,他們聽得出好壞,他們聽得出自己的系統比外面的廠機差,但在心理上又不願意承認,只好佯作沒有這回事,說「聽起來都一樣」。第二,他們並不是真的木耳,但他們根本沒有用心聽音樂,不曾仔細的聆聽比較音樂之中細微的感受,他們DIY的目的在於享受成就感,最後聽到了什麼shit都沒有關係。所以任何音響他們覺得都一樣,但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裡滿滿的燒發零件,就開心得不得了。他們玩音響,靠的不是耳朵,而是眼睛和虛榮。

所以,世上也許真有「金耳朵」的人,聽力比一般人好,但我不相信世上真正有「木耳」的人。只有不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人,只有用眼睛玩音響,用虛榮心玩音響的人。

合格的DIYer

在我思索audio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總是習慣把純粹的音響迷和音響DIYer拿來互相對照比較。在我定義裡,純粹的音響迷就是不動烙鐵,只買廠機回來聽音樂的人,他們除了買機器、換機器之外,在音響上能動手的地方多半就是空間處理、喇叭擺位、玩墊材、換線,或是調整LP轉盤。音響DIYer可以動手的地方就多了,從訊源、擴大機、喇叭、線材,甚至器材架、喇叭架,都在可以自己動手做的範圍裡面。而純音響迷能玩的東西,音響DIYer當然也可以玩,所以,以「玩音響」來說,音響DIYer當然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享受更多的快樂。

但我並不覺得動動烙鐵,裝裝機器的人,就能算是合格的音響DIYer。在台灣,有太多人買套件或PCB回來裝機,也確實裝出了會動會響的機器,但在我心裡,卻很少同意他們是「合格」的音響DIYer。

有一種人,他們希望用最少的預算,裝一台能發出聲音的機器。我認為這種人並不合適音響DIY,因為去大賣場隨便買一台手提音響就可以發出聲音了,而且絕對比自己買材料回來裝更便宜好用。把金錢和心血投資在這種目標上,一點也不划算。

另一種人,他們認為可以透過DIY的手段,用比較低的價格得到較好的聲音品質。對於這種人,我的建議是,他們要不就去買Audio Note等音響公司出品的高品質kit回來裝,不然就放棄DIY,直接買廠機吧。因為一個DIYer的養成,沒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是絕對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力裝出廠機品質的機器的。等到DIYer經過數年的磨練,終於能裝出差可比擬廠機的作品時,那台作品的直接成本可能不高,但是DIYer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購入的工具和儀器、試作和調音時消耗的零件,這些成本加起來,絕對遠遠高過直接購買同級廠機的價格。這一種人,通常都以為只要買了某些DIY套件網站的套件或PCB,按著指示裝機,就可以用相對較低的預算得到如同廠機的品質。他們不了解,那些DIY網站的產品是多麼的粗糙;他們不了解,那些DIY網站背後的設計者雖然懂得電路,設計出能發聲的機器,但其實他們大多不懂音響,沒有音樂的品味,不曾掌握設計器材的關鍵知識。只有極少數的套件是真正精心調校設計的,使得沒有DIY經驗的人士也能裝出廠機的品質和穩定。比如說Audio Note出品的kits,都有仔細調校過的線路、精心搭配的用料、讓裝機者容易上手的PCB設計和說明書,但他們的kits也快和廠機一樣貴了。

什麼樣的人,才是正真「合格」的音響DIYer呢?我認為,他們的信念是:「走一條不同於純粹音響迷的路,在更多自由和更豐富的選擇中,同樣往音響的境界不斷努力追求的人。」他們並不認為DIY是一種省錢的手段,卻認為DIY是可能達到更高更深的音響境界的途徑。他們享受音響DIY的成就感,也享受精心設計的系統所發出的美聲的感動。他們最內在的動力是對音樂的熱情,這樣熱情使他們開始追求音響上的理想;為了讓音響到達更真更善更美的目標,他們只好選擇DIY,因為DIY有最多的可能性和最多的機會,在音響世界裡探索到最美麗幽微的境界。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合格的DIYer並不多,尤其在DIYer的網路社群上,合格的DIYer更是鳳毛麟角。相反的,我卻比較常在音響雜誌的文章或專訪裡,看到令人敬佩感動的「合格DIYer」,儘管他們並不太符合我們對DIYer的印象。比如說,在《音響論壇》裡主持《我聞集》的柯醫師,雖然他自己並不動手裝機,但卻深諳各種線路和設計的道理。所以他也以DIYer的態度,委托朋友將他的設計和理念實作成機器。也許他受限於實作能力,而對線路和零件的掌握和了解,不如其他長期裝機、設計電路的DIYer,但這只是末節。因為柯醫師已經掌握了更重要的部份:他追求的是聲音,玩音響是為了滿足他所追求的聲音,而裝機實作,則只是滿足他玩音響的最末節罷了。我不認識柯醫師,不曾聽過他的系統,但我真正佩服他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追求目標的那種態度和熱情。

我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些有的沒的。幼稚園的時候,每次看到玩具店裡的動物模型、士兵模型,我總是熱切地希望爸媽買給我。但天不從人願,我總是帶著失望回家。於是,我只好自己來滿足自己的渴望:用西卡紙剪成動物或士兵的形狀,畫上斑紋、軍服和表情,剪下來貼在另一張小小的圓形紙板上,讓他們可以立起來。然後,我用積木堆成動物園或城堡,把動物或小兵排在裡面,那就是我的動物園和戰場。我的紙片模型雖然不如玩具店裡的塑膠模型逼真立體,但一樣可以讓我玩得興高采烈。讓我興高采烈的原因,並不主要是自己動手做的成就感,而是自己掌握了一切,為自己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世界而快樂。一直到現在,我做模型、畫素描、玩音響、烘咖啡豆,我始終享受著這種在自由自在環境下,努力往更高的境界進步的快樂。這或許該是所有DIYer,努力追求的態度。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線材、墊材、DIYer

台灣的音響迷太過重視線材、墊材這些小道具,線材動輒上萬,所有的器材都墊了一層又一層材料,連喇叭線都有特殊的架子。相反的,台灣的音響DIYer非常不重視線材和墊材(喇叭擺位也相當不重視,不過這可以另開一篇專文),看遍DIY討論區,完全沒有人討論這些小道具;到網友家裡,也只看到器材隨隨便便地擺在地上、桌上,甚至疊在一起,完全不見任何避震措施,線材也相當不講究。這個現象一點也不難理解,台灣的音響迷愛玩音響勝過愛聽音樂,寧可花大筆的錢去換機、升級,或是左邊調一下,右邊摸一下,也不願多買幾張CD,坐下來好好聽音樂。一般的音響迷沒有辦法自己裝機改機,又不可能天天換機器,所以唯一能玩能換的,也就只有相對較便宜線材和墊材了。而DIYer有能力自己裝機改機,於是可以玩的東西太多了,換線路、換零件、換機殼……,這些東西換起來都比換線換墊材更有趣、差別更明顯,於是便沒有人要在線材或墊材上費心思了,尤其是墊材,在台灣DIYer音響圈裡幾乎到達受到漠視的地步。

但是線材和墊材對聲音絕對都有影響,對DIYer來說,自然不必把陣仗弄到太離譜,但基本的避震材料、角錐、優良的訊號線、喇叭線、電源線、各種端子、座插還是需要的。

以線材來說,名牌的成品線都非常昂貴,動輒上萬,幾千塊只能買到入門款。但零售的切線就便宜多了,即使到唐竹等地購買,只要兩三千塊就可以配一對很好的訊號線了。在網路上的選擇更多了,價格也更便宜一些。比如說在parts connexion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Cardas litz訊號線,配上名牌的RCA接頭,也只要兩千元左右。喇叭線的成品線通常都又粗又重,價格比訊號線更難親近。不過,其實根本不需要那麼粗的喇叭線,唐竹賣的Supra,最細的幾款線,每公尺只要一百多塊,既便宜聲音又好,配個Y插就是一對好線了,也不必兩千塊。

與線材相比起來,墊材是更可有可無的器材(沒有線材音響就發不出聲了),但在國內墊材的價格卻被抄作到相當離譜的程度。以角錐來說,三枚、六枚一盒,賣到上千塊是常有的事,而且這還只是「平價」。其實角錐根本沒有那麼貴,我在parts connexion上買了34塊Cardas木製角錐,大小兩種尺寸都有,總共也不過花了五千塊,給兩套系統墊都還有剩。

音響架(器材架)和喇叭架則又是另一筆投資了。稍微堪用的器材架和喇叭架都不便宜,隨便一組也要上萬,但真正好貨卻不多。其中,義大利的Solid Steel產品相當不錯,價位相對來說也不貴。不過,對DIYer來說,音響架和喇叭架也都是可以DIY的東西,不過需要的DIY技巧,是木工、金工、避震知識等,和DIY音響線路不同。我對金工完全不通,但對木工還算頗有一點心得,做了一些家俱、CD架等等。不過以前卻不敢做器材架,因為器材架要做得好,必須了解足夠的避震原理,避震的效果不好,木工再怎麼精細用心都是枉然。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墊材廠商Neuance的老闆發表的,教導網友怎麼用便宜的IKEA Lack咖啡桌來DIY器材架。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清楚,列出詳細的施工步驟,只要一把鋸子一支電鑽和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做出效果好,外型也不算太差的器材架,而且全部的花費還不超過2000塊台幣!

這個器材架是針對LP系統設計,而LP系統最容易被震動干擾,對避震的敏感度也最高,所以器材架可以用在LP系統,自然也很合適用在數位系統上。這是我做的成品:


而該篇教學的全文可以在這裡找到。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Introduction to Non-oversampling DAC

Non-oversampling DAC是CD時代早期就有的技術,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到1980年代末期,開始有了oversampling技術之後,就再也沒有廠家回頭使用non-oversampling設計了。一直到1996年日本音響DIYer Ryohei Kusunoki(楠 亮平)在MJ雜誌上發表non-oversampling的TDA1543 DAC線路之後,才又引起大眾的觀注,後來有47 LabsAudio Note UKZanden等Hi-end廠牌推出non-oversampling DAC,使NOS漸漸成為新的風潮,在DIY界成為主流的趨勢。

Kusunoki所設計的NOS DAC,與80年代的NOS設計不同在於,早期DAC使用複雜多階的低通濾波線路濾除20KHz以上的數位高頻,而Kusunoki認為擴大機、喇叭、人耳本身就有自然的「濾波」效果,所以NOS DAC其實只須要簡單的濾波,甚至可以完全不濾波,而得到更直接、更自然的聲音。

除此之外,他認為許多DAC chip都可以拿來做成NOS DAC,並不一定要用TDA1543。而他之所以選擇TDA1543,其實是基於巧合而已。不過TDA1543本身有一個相當獨特的條件,就是有相當大的輸出,應該是所有DAC chip中,輸出最大的。所以只要使用簡單的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足夠的輸出電壓擺幅,同時也不會影響動態,因此可以省下I/V和放大輸出級,讓電路更簡潔,保持聲音的直接與自然。

關於Non-oversampling DAC的經典文章:
Non-oversampling Digital filter-less DAC Concept
Ryohei Kusunoki訪談

如果能找到過期MJ,那麼Kusunoki在上面發表的三篇文章不容錯過。裡面附有完整的電路圖、layout設計、詳細的解說。這三篇文章刊登在 MJ 上的期數分別是 Nov 1996、Mar 1997、Dec 1997。

除此之外,Audio Note將他們DAC Kit的線路圖部份公開在網站上,也是很好的參考資訊。拿著線路圖,配合照片來看,可以推敲他們配料調音的哲學。

不可不提的,還有diyAudioAudio Asylum這兩個討論區。裡面的digital板都有大量的NOS DAC資訊,其中有不少精深的討論,參考價值極高。在diyAudio上搜尋Peter Daniel、Elso Kwak、Jean-Paul、Kuei Yang Wang等高手的文章,可以找到幾個關鍵的NOS DAC討論串。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笨蛋也玩 x-clone

最近某國內大型DIY網站,也趕流行推出了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這個流行實在趕得有一點慢,畢竟最早提出這個架構的Kusunoki,早在1996年就在MJ上發表NOS TDA1543的線路。後來,Audio Note UK也按照NOS的理念,推出NOS的DAC產品(使用 AD1865)。2002年前後,diyAudio上吹起NOS熱潮,當時數位訊源討論區上,幾乎每篇都是NOS的文章,而且還玩出了很多花樣。

我在2003年間,受diyAudio上的裝機高手Peter Daniel建議,自己用搭棚做了很多套NOS TDA1543,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國內流行的是CS43122這些高規格、"state-of-the-art"的高貴 chip,可從不曾在任何網站上看到NOS的產品,連有關NOS的討論也貧乏得緊。每次提到TDA1543、TDA1541A這些chip,總要被人恥笑為「落後」、「規格爛」。一直到了2005年前後,國內才漸漸吹起NOS的風氣,而且似乎還是從中國那邊傳過來的,於是一股腦兒地出現了許多NOS套件。算起來,竟然落後Kusunoki原創的時間十年以上了。

在這許多「落後」的 NOS 套件裡,偶爾還看得到一點新意。比如說中國DIY網站HiFidiy規劃的TDA1543套件,有一套精心設計的LPF線路,據說可以有效地濾掉高頻雜訊,比原本filter-less的線路聲音更好。但另外有些套件,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暴殄天物,愚蠢無比,比如說就像國內那大型DIY網站的產品。這網站的NOS TDA1543和人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輸出級用了OP-Amp作I/V轉換,然後再用一級Op-Amp放大輸出。在Kusunoki原始的設計裡,TDA1543只用一對電阻作passive I/V,然後經過一顆電容濾掉直流,就可以直接輸出了。其後大多數的玩家也是遵照這個模式來玩,只有少數DIYer或套件會略作修改,而這些修改通常是增加LPF線路,或加入真空管buffer,改變輸出的音色。但passive I/V幾乎都會被保留,因為這真正是TDA1543最大的優勢。TDA1543 的規格並不怎樣,喜歡古典的聲音,喜歡NOS,大有TDA1541A、PCM63、PCM1702、AD1865這些規格更佳、音色更美、聲音更為細膩醇厚的chip可用。但TDA1543與其他chip所不同的,就是它有很高的電流輸出,只要用一對1K或1K5的電阻做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2V左右的輸出了,不必再經過一級放大。Kusunoki在訪談裡,指出TDA1543是唯一適合passive I/V而不會影響動態的DAC chip,這也正是TDA1543 最寶貴的特性。

然而,偏有愚蠢的設計者,學人家玩TDA1543,卻不知道精髓所在,放著passive I/V和大輸出的特性不看,用爛爛的OP-Amps作I/V和輸出,多了一堆零件,又不會更好聲,不知所謂何在。如果這麼想用active I/V,那去玩TDA1541A或PCM63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很多台灣的DIYer似乎不太用腦袋,國外在流行什麼,一開始總用輕篾的態度看待,覺得人家不怎樣。但是等到真正紅起來了,又一窩蜂去抄襲。抄襲也就算了,卻往往抄不到重點,學不到精神,做出一些形不似又神非的作品,讓人啼笑皆非。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Gainclone。Gaincard的精神是什麼,原作者已經大方地在官方網站上寫得一清二楚了:極短的 feedback path、極小的濾波電容、極大的電源變壓器、變壓器和放大器分離。這些特點如此清晰明瞭,外國人在做Gainclone時,也都大致依循著這幾大方向,就算有所創新或改變,那也會拿原始的設計來比較試聽,確認自己的更動是有進步的。反觀國內,許多人第一次裝"Gainclone",就直接用上大容值的電容,甚至有人直接買PCB來裝機,完全無視feedback電阻直接焊在chip腳上,以求最短路徑的特點。我猜這些「仿製」者,也許從來沒有上過47 Labs的網站,根本不曉得Gaincard是什麼,卻也來仿製Gainclone。試問,使用大容值電容,又不求feedback電阻最短路徑的 "Gainclone",除了都用power chip之外,究竟哪裡類似Gaincard?怎麼不老實叫chip-amp就好了?又何必套上個流行的名詞來自慰?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ptt的音響板

ptt竟然也有個audiophile板。一群鄉民和窮學生,究竟搞出了他們的花樣,成就了一個low-end至極的"audiophile板"。裡面幾乎一半的文章在討論音效卡,另外一半在討論電腦喇叭和一般的耳機,只有零星的少少幾篇,是真正扯得上hifi音響的,而且這些少少的文章,其實也不過是鄉民如何打算以最低的預算,用open baffle或紙箱木箱亂配個全音域單體的粗糙工事。

算起來,dearhoney那樣不以音響為定位的地方,討論的層次竟然還遠勝過ptt音響板上的種種。雖然不能說ptt音響板「掛羊頭賣狗肉」,但畢竟不得不令人深深感到可笑:一群鄉民和窮學生,用這麼一點點預算和心力,就自以為玩起了音響。彷彿「玩音響」這回事可以代表某種品味或身份的象徵,值得讓人感到優越或驕傲。

每次路過該板,還是會進去看看,讓一篇篇low-end至極的文章虐待我,感到又好氣又好笑,最後看到無力了,就退了出來。遙想當年,我還在國中的階段,父親買了一對聲音尚還不錯的電腦喇叭給我,我很開心的用這對喇叭聽了幾年音樂,但可從不敢大膽以為自己在聽「音響」。高中之後,我用自己存下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台CD隨身聽,同樣聽得很開心,也很心愛這台隨身聽,但也不曾想過我在玩「音響」。後來,又買進一支中階的耳機,Grado SR-125,這支耳機著實不錯,原來音樂裡有許多細節和情感,之前用隨身聽的耳機並不曾聽見,但有了Grado SR-125之後,彷彿撥雲見日,清清楚楚地向我揭示。我自然愛極了這支耳機,這支耳機也比ptt音響版上大多數人用的耳機好多了,但我那時,一個年少瞢懂,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生,卻還是不敢自認為玩起了音響。

一直到了好多年後,我以經從Grado SR-125換到Alessandro Music Pro,又更進一步改用喇叭系統,也從沒有擴大機,到耳機擴大機,再到有前級、後級的階段。終於,我漸漸意識到,我「已經」開始玩音響了。但這時,「玩音響」這回事已經內化為我生命的一部份,變成畢生努力精進的興趣。面對這個興趣,心中沒有半點優越感和品味認同,只覺面前的路程寬廣遼闊、遙無止盡,感嘆短暫無常的生命,不曉得究竟能在這個世界裡探索多少。

但我還是不解,為什麼ptt音響板上那些鄉民,那麼急切地需要為自己找一個看似有格調、有品味的興趣,套在自己的盲目無知和那堆low-end垃圾上呢?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我的音響測試片

這些是我用來測試系統的唱片,也是我最喜歡的唱片其中的一部份。



Beethoven Symphony No.9
Wilhelm Furtwängler



Beethoven Piano Trio Op.97, Schubert Piano Trio No.1
Alfred Cortot, Jacques Thibaud, and Pablo Casals



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Sonatas
Wilhelm Backhaus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Nos.21, 26, and 23
Emil Gilels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Nos.27, 28, 30, & 31
Emil Gilels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Nos.109, 110, and 111
Yvonne Lefébure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2 and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7
Wilhelm Backhaus and Karl Böhm



Faure Requiem
André Cluytens



Faure Violin Sonata No.1, Debussy Violin Sonata, Franck Violin Sonata
Alfred Cortot and Jacques Thibaud



Gounod Faust
André Cluytens



Grieg Piano Lyrics Suites
Emil Gilel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23 & 19
Maurizio Pollini and Karl Böhm



Mozart Requiem
Karl Böhm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Karl Böhm



Mozart The Magic Flute
Karl Böhm



Offenbach Les contes d'Hoffmann
André Cluytens



Ravel Orchestral Works
André Cluytens



Ravel Piano Works
Yvonne Lefébure



Schubert Symphony No.9 and Haydn Symphony No.88
Wilhelm Furtwängler



Schubert Piano Sonata D.960, Schumann Piano Works
Yvonne Lefébure



Wagner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Herbert von Karajan

Reclocking Sony SCD-XE600

手邊有一台Sony SCD-XE600,這台機器價格便宜,調音卻還不錯,又可以聽SACD,還支援多聲道,也有SPDIF輸出(for CD only),算是相當超值的機器。

原本XE600的SPDIF輸出只支援光纖,但我手邊的DAC並沒有任何一台有光纖輸入。後來參照官方的service manual和阿仁的資訊,為這台SACD-Player加裝了同軸輸出,於是可以把這台XE600當作CD-Transport使用,和我之前調音多年,聲音很不錯的non-oversampling TDA1541A DAC一起使用。

聽了一陣子之後,雖然覺得聲音還不錯,細緻耐聽,但身為DIYer,總是喜歡動手動腳的,所以又想繼續修改這台機器。之前聽網友說,把CD-Player裡的crystal換成獨立供電的oscillator會有不錯的效果,即使只用一般電料行出售的XO,也會比原始crystal效果要好。於是這次就以加裝新的oscillator為改機的重點。

根據Sony官方的service manual,SCD-XE600內部使用的crystal頻率為11.2896 MHz,算是個比較不好找的規格。我在台北西寧和新竹的幾家電料行都找不到這個數值的oscillator,本來想透過網路向國外訂購,幸好最後在台北車站地下街的「金電子」買到這顆oscillator。想不到只是一般品的XO,竟然也如此難找。

買到XO之後,即參考Guido Tent的線路,為XO製作了獨立的電源,連變壓器也是獨立的。



新的oscillator線路完成之後,必須把原本PCB上的crystal相關零件移除,改連到新的oscillator才能工作。我移除了X321, C321, C322, R321,並把oscillator的輸出接到原本X321和C322相交的接點,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工作。想不到,裝好之後,一開機,整台機器竟然靜悄悄的,一片死寂。顯示器沒有亮,loader也沒有運轉的聲音,按任何鍵也都沒有反應。本來還以為,解焊拆零件的過程中,有錫渣濺到PCB上,導致短路。但後來卻檢查不出任何短路的現象。最後無計可施,只好把新的oscillator拆下來,乖乖把先前移除的X321, C321, C322, R321原封不動的裝回去,結果一開機,機器就一切正常了。

苦思良久,結論是我安裝 oscillator 的過程中有所不對,才會導致新的 oscillator 不能工作。寫信問了阿仁,可惜他並沒有改過這台機器的clock,所以也沒有結果。

過了幾天,又拿service manual出來翻,這才發現,我把C321, C322移除後,IC320這顆Inverter(SN74LVU04)的其中一個input pin 9會空接。後來去查了SN74LVU04的datasheet,上面指示,unused的inverters必須將其input pin接到Vcc或地,不然整顆IC上其他inverters都會工作異常。這下終於解開了我的疑惑,原來先前改機失敗,是由於這顆inverters不運作,結果整台SACD-Player都沒有正確的clock訊號,所以才一片死寂。

所以,最終的改機辦法應該是這樣子:
把 IC320 的 pin 8 解焊空接、pin 9 接到地,移除 X321, C321, C322, R321,並將新的oscillator輸出接到X321和C322的交點。

這樣機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

不過,也許我在DAC端也有一次reclock,所以在XE600裡裝了新的oscillator,聲音卻沒有明顯的變化。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的clock在實作上有缺點,比如說layout和電源線路上不夠完善。也有可能是我所用的oscillator並不夠好。

將來想試試精度更高的TCXO,或是用拆下來的crystal製作Kwak-Clock。這台便宜的機器,只要有service manual在手,不懼怕密密麻麻的SMT元件,那可以玩的地方還真多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