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視聽室的視聽品味

隨著更換新音響室,最近把音響的研究重心放在空間上。上週在圖書館裡翻到一本《室內設計哲學》(A Philosophy of Interior Design,Stanley Abercrombie 著),是少數聚焦於室內設計形而上層面的中文書。
這本書非常好,以室內設計的觀點來說,非常有趣。我覺得所有人在裝修房子之間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設計師更必須牢記書上的教訓。不過,就設計音響室來說,這本書倒是沒有直接立即的用處。

作者在結論裡提到一段話,我深以為然,果然室內設計界都常有這種詭異的現象。

其實既然每個業主的需求都不同,設計者做出的設計必然是獨一無二的。業主的需求永遠會影響設計的過程與結果,除非像雜誌上刊登的案例,彷彿無人居住的照片。義大利的編輯兼評論家 Bruno Zevi 曾批評這些雜誌上的空間看來都彷彿是浩劫過後的廢墟,了無生氣、過度造作。但其實「沒有人的圖片」並不等於「沒有人的房間」,前者讓我們將空間看得更清楚,同時也有邀請的意味,邀請讀者想像自己身處這空間會感受如何;但後者則大不同,如果設計者在設計時並未考量「人」的存在,那其實非常危險。森林中什麼樣的樹倒下來會沒有聲音?就像無法居住的室內設計一樣。

不過,對台灣的設計師來說,這個問題仍然太高深了。他們連「沒有人的房間」都造不好,刊物上的設計,品味之低俗,已經讓人不忍卒睹,遑論深入了解業主個性和機能需求呢!

回到音響室上,同樣的,在台灣的媒體上,不論是官方媒體,如音響雜誌,或網路上的用家採訪、用家分享,我看到用家很認真的裝潢音響室。他們空間既大,更花了很多錢,用繁複的隔音結構、全木料的地板牆面處理。而通常還會購置高價的音響專用吸音、擴散板材。這樣的心血和經濟能力,令人羨慕。聲音如何無以得知,但他們佈置音響室的格調,卻讓人欲哭無淚。地板和牆面即使用上高級的實木,配色和表面處理仍然粗俗,徒有暴發戶式的品味。反之,Stereo Sound 上採訪的用家,或者,歐美的 DIYer,他們未必有專用的音響室,但空間諧調輕易勝過台灣這些認真的音響迷。而且不難分辨,只要從地板的材質、表面處理(finish)、鋪法就高下立判。

此外,台灣的音響迷寧可犧牲視覺的環保,也非得用上一大堆擴散板、吸音板不可。擴散和吸音很重要,不是不好,但在幾個重點處擺一下也就是了,何必弄得整間都是?這些道具並不便宜,有錢買這麼多道具來調音,何不把相同的預算拿去換器材、換線?空間應該透過細心地擺位、地面、牆面的材質、家具的安排來改善,而不能像猛加味精一樣,擺一堆擴散吸音道具了事。

最不堪的當然還是音響/音樂品味的低俗。玩音響是聽覺的活動,視覺品味糟糕,情有可原,聽覺品味糟糕就不能寬貸了。很多用家買了一堆昂貴的器材,都是名牌,但配在一起,上看下看,就是看不出用家的個性和格調,看不出用家花這麼多錢,背後的思考和哲學。這些名貴器材,對他們來說或許是炫耀的工具,他們不只希望大家知道他們有錢,更要大家拍手稱讚他們識風雅、懂品味。更普遍的現像,當然就是那群音響器材數十萬上百萬,結果CD不到一排的用家。細看他們收藏的CD,只有蔡琴和測試片,好啦,可能還有一些電影配樂、莎拉布萊曼。他們凡舉音響的表現,莫過於青蛙幾隻一類,赤裸裸地曝露他們聽的不是音樂,而是蟬鳴蛙叫。既然如此,又何必花這麼多錢玩音響,打開窗戶不就能聽到真正的蟲叫了?比全世界最Hi-end的系統更高傳真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