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cording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cording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Spectral Music: Tristan Murail 的頻譜派音樂

Tristan Murail 是法國當代音樂家,梅湘的學生。過去聽過不少當代音樂,但素養有限,有些作品實在聽不太出興味,甚至覺得太過機械化,比較常聽的僅有 Terry Riley、Ligatti、John Adams、Philip Glass、Arvo Pärt 的部份作品。直到今年經行家介紹,才知道 Tristan Murail 這位作曲家與他和 Gérard Grisey 開創的頻譜派音樂(Spectral Music)。

Tristan Murail 的音樂,完全沒有冷硬、無機的感覺,讓我一聽入魂。瑰麗的音色,經過巧妙的布局,通過音響與耳朵,自然而然的被身體吸收,精緻深邃令人耳目一新。目前聽了五六張專輯,錄音既好,而且每次聆聽都有新的體驗,非常耐聽。

Murail 早期的作品,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夕陽的十三種顏色》,當代音樂天團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的演奏:



當代音樂滿需要好錄音、好音響來呈現,用心製作的專輯相當重要。這種小眾音樂,專輯難買。雖然串流平台上能找到不少,但我一直不習慣串流平台。我並不是實體唱片魔人,所有的唱片都已轉為檔案透過數位流訊源播放,但 Spotify 這些串流平台,音樂規格、去留皆受制於平台,沒有真正擁有唱片(即使是無形的數位檔案)的感覺。

還好現在尚有 Presto Music,上架大多數古典樂,而且提供各種規格的 DRM-free 的數位檔案可供選擇,不必苦等郵遞。在後唱片時代,幸好還能在 Presto Music 上尋覓、購買、下載唱片,讓我這種老頑固,尚能享受買唱片、擁有唱片的小確幸。



Winter Fragments 和 Gondwana 這兩張應該是最有代表性的專輯。



Marilyn Nonken 彈的鋼琴獨奏,強力推薦!這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好聽的現代鋼琴獨奏作品,每天聽也不膩。


2019 的最新專輯 Portulan。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許昌大眾 RIP


許昌街的大眾唱片行是我購買古典唱片的起點,還記得當年必須先穿過門庭若市的一樓流行部、西洋部,上二樓才是古典部。在幾乎沒有裝潢的小小隔間裡,簡單明亮,自成一片天地,把台北車站的喧囂完全隔絕在外。那是每天放學的必經之路,在架上檢閱一張又一張唱片,逐一認識曲目、認識演奏家,建立屬於我自己的愛樂版圖。

許昌街一帶的唱片生意在 2000 年前後達到鼎盛,一時之間曾有大眾、玫瑰、光南、Fnac等數家中大型唱片行,之後便逐年衰退,公園玫瑰、Fnac都收攤了,光南也早已轉型。到了 2010 年,大眾連一樓都裁撤了,退守二樓只留下古典部。當年看到此番景象,感概不已。然而匆匆七年,如今,許昌大眾也終於即將在 6/30 關門,搬到東區重新出發。






台北車北早已不是我每日經過的地方,一年來此不到幾次。不過在東區幾家誠品音樂縮編之後,在台北能買唱片的地方,也只剩大眾和佳佳了,每回來到大眾總是放肆地亂買一通。六月底炎熱的一天行經台北車站,特地上樓最後看看大眾一眼。那套從公園玫瑰傳承至今的 Mark Levinson/Cello 系統依然神氣的歌唱,店內大約1/3的CD已經下架打包,地上處處是紙箱,我從架上挑了一張鄭明勳指揮,梅湘最後的作品《黃泉之光》。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Pierre Boulez, 1925-2016


布列茲是我最喜歡的指揮之一,更是活到二十一世紀的指揮中我最欣賞的。最早注意到布列茲,是十多年前在台北車站前的華格納圖書館看他的尼布龍根指環錄影,這個版本的詮釋和設計處處讓人耳目一新。覺得布列茲特別擅長掌握音樂的結構,將複雜的樂曲處理得架構森嚴,次第有序。雖然布列茲是法國人,但我更喜歡他德奧曲目的錄音,例如布魯克納、華格納、馬勒,幾乎見一張買一張。特別是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他處理得清新簡潔,聽起來一點也不讓人覺得冗長重複。


去年年底高齡91歲的馬利納來台指揮,看到馬利納活力充沛的樣子,奢望哪時也有機會聽到布列茲的現場。結果昨天朋友忽然傳來布列茲過逝的訊息,比當年聽到克萊巴與阿巴多的死訊更令我傷心。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Yo La Tengo: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Yo La Tengo 是我最喜歡的獨立樂團。最早聽的是 1990 年的專輯 Fakebook,覺得好聽,但是太軟、太柔了,果然有如團名「優拉糖菓」一樣甜膩。接著,好久之後,偶然買了他們其他唱片,才發現這個團竟是如此有趣。在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這段渾濁歲月中,在我的世代裡,閃耀著微小卻銳利的光彩。


2000 年的這張 And Then Nothing Turned Itself Inside-Out,很棒,但真的讓我感動不已,直入我內心深處的,還是他們的顛峰之作,1997 年的 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不管是著名的 Autumn Sweater,或是收尾的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都非常精彩。更棒的是整張專輯一氣呵成,起承轉合巧妙無比,越聽越入味。不再是「糖菓」,百聽不厭。


1997 年至今也 17 年了,但我來說,畢竟是和我同一個時代的新唱片。Yo La Tengo 來過台灣幾次,現在也還在活躍。雖然似已過了創作的顛峰期,但去年的新唱片 Fade,究竟還是水準之作。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Claudio Abbado, 1933 - 2014


新的一年來到,時間將更多值得敬愛的人從我們身邊帶走。十年前 Carlos Kleiber 過逝了,那時心想:「沒關係,克萊巴很少演出,我還有機會聽到其他喜歡的指揮家現場。」匆匆十年,沒聽多少現場,音樂大師不知已凋零凡幾。在今天之前,阿巴多絕對是我最喜歡的在世指揮家之一,腦中對他的印象總是如上圖那般,活力十足地站在台上,注入滿腔熱情地指揮。這幾天正好拿出他晚年的馬勒錄音,反覆聆聽,哪知今天就傳來不幸的消息。

我對於阿巴多罹癌之前指揮的交響曲印象不深,卻非常喜歡他所伴奏的協奏曲。例如波里尼合演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齊柏絲坦合演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除了他總是克盡職守和諧高雅襯托演奏者之外,我特別喜歡他伴奏中那種寧靜幽遠的氣韻。



但我更喜歡阿巴多晚年的交響曲指揮。在他罹癌休養,重新復出之後,錄了一系列貝多芬、馬勒交響曲,當時在節目上聽到新版的貝多芬交響曲,節奏偏快,乾淨俐落,讓我耳目一新,想起同樣義大利籍的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晚年馬勒更是優秀,我很喜歡他果斷明快的表現方式,結構清晰流暢,不沉溺不濫情,卻盡其動人。尤其是他的馬勒第九號,這是目前我最喜歡的馬勒第九號。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列夫席茲(Lifschitz) 2012 台北音樂會


去年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來台連演四場巴哈音樂,當時少不更事,居然錯過了,後來聽了他的唱片才悔恨莫及。幸而今年鵬博藝術再次邀請到他來台灣,又是連開三場音樂會,場場曲目不同,端是熱血無比。第一場《古典篇》彈莫札特第十八號奏鳴曲 K.576 和巴哈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第二場《浪漫篇》彈舒曼幻想曲和李斯特 b 小調奏鳴曲,第三場《現代篇》演出全本蕭士塔高維奇 24 首前奏曲與賦格,真是相當華麗,足以塞滿好幾張專輯的重量級曲目。

去年的教訓猶在,今年二話不說,早早就買好三場票,並滿心期待音樂會的到來。或許鵬博藝術是新公司,也或許曲目太有誠意,三場的票房似乎都並不甚好。不過前來的樂迷似乎都是內行的愛樂人士,音樂會中悄然無聲,只有列夫席茲輝煌鮮亮的觸鍵響遍全場,「訊噪比」極高!

列夫席茲開演的這一週,彷彿是一個小型音樂季,今天聽了音樂會,滿意地回家,心中卻又開始期待明天或幾天後的另一場。忙碌灰暗的生活都因而燃起光芒,繽紛了起來。三天的演出都非常精彩,每首曲目完成度都非常高,已經可以直出版專輯了。我無法說出最喜歡的是哪天的演出,但我想要能再聽到全本蕭士塔高維奇的前奏曲與賦格,今生恐怕機會不多了。

這三天會後總不忘帶著 CD 請鋼琴家簽名。聽眾雖然不多,但簽名的人潮不成比例的異常踴躍,而且大家手上拿著 CD 居多,而不是節目單。看來列夫席茲在台灣已經有不少支持者。聽完蕭士塔高維奇之後,我正在嘆息此次列夫席茲都沒有演奏舒伯特的曲子,卻聽說明年列夫席茲還會再來台灣,而且兩天的曲目已經排定,分別是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以及舒伯特最後三首奏鳴曲!這時打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人生還是很幸福的!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大眾唱片台大店即將熄燈


在朋友的 facebook 看到一則消息,台大大眾即將熄燈,恍然之間腦中浮起十多年前台大公館一帶的唱片盛況。大眾在當前的原址還有一樓店面,每次經過全是人潮。不遠的羅斯福路上有另一間大眾以及玫瑰。附近前前後後還有派地、宇宙城、經典等唱片行,當然還有獨立為一棟,氣勢和淘兒音樂城不相上下的誠品音樂。當時除了台北車站許昌街一帶,唱片行最密集、最多寶貝的地方,也就是公館了。

據說唱片零售的情況倒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糟,只是生意被博克來等網路通路大幅瓜分,實體店面變得難以生存。然而我還是很習慣在唱片行裡慢慢淘寶的感覺,不見得能找到一開始想要的唱片,但卻可能在尋覓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意料之外的東西。這和在網路上下關鍵字搜尋,有或沒有一翻兩瞪眼是完全不同的。現在常去的唱片行,剩下兩間誠品音樂、小閔、光華合友、西門町佳佳、許昌街大眾。前景仍然不樂觀,接下來唱片恐怕將變成越來越難買,不得不網購的商品了。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兩個《賦格的藝術》版本


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下週即將台連開三場演奏會,誠品忽然也可以買到最近一兩年 Orfeo 幫他出版的新唱片了。之前很喜歡他在若林工房錄的舒伯特晚期奏鳴曲,也很喜歡他十八歲那年錄下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看到 Orfeo 有出《賦格的藝術》,二話不說馬上買下。

巴哈《賦格的藝術》這種神作,我沒有什麼才能去解釋分析,甚至我根本聽不懂。即使如此,然而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從聆聽中得到巨大的快樂,看到新的版本都會心動,百聽不厭。列夫席茲的彈法非常可愛,雖然他已經步入中年,但聽起來彷彿還是那個彈奏郭德堡變奏曲的十八歲男孩,非常清新自然,一點世俗氣也沒有。

不過,有一點世俗氣也不盡然不好。我想到另一個我喜愛的版本,Emerson String Quartet 演奏的《賦格的藝術》,這是比較少見的四重奏版本。這份錄音有趣之處在於,他們的演奏非常有人味,充滿了人情和溫暖。不清新、不聖潔、不崇高,但是非常親切深入人心。後來又聽了不少 Emerson String Quartet 的唱片,卻不再有這麼感人的演出了。

有趣的是,列夫席茲與 Emerson String Quartet 的版本,不約而同都在最後補上一段 BWV 668a "Wenn wir in hochsten Noten sein" 作為結尾。原本《賦格的藝術》並未完成,曲子最未嘎然而止。偉大的賦格進行到一半,懸在空中忽然一切止息,這其實有一種崇高而讓人無限感懷的效果,甚至帶有一種反省的教訓。補上 BWV 668a 作終曲,氣氛完全不同。溫柔親切的 BWV 668a 有輔慰人心的作用,好像看完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之後,劇院響起安定平和的散場音樂。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Hélène Grimaud 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最近 Hélène Grimaud 在 DG 新出了專輯,莫札特19號與23號鋼琴協奏曲。雖然日前看到了關於她的負面新聞,不過在唱片行看到 CD 上架還是立刻買了。對於這些耳語,其實我也不太意外。事實上最近總覺得 Grimaud 的專輯有些每況愈下,例如上一張 resonances(莫札特、Berg、李斯特、Bartok 等人的獨奏曲),我實在是聽不出所以然來。當年她在 DG 的第一張專輯 credo,那驚艷的感覺,已經許久不見。


不過這次是我喜歡的曲目,莫札特兩首協奏曲,當然還是買來聽聽。第 19 號我仍然有點聽不出個所以然,不過我卻喜歡她的 23 號,不過卻還是有點草率的感覺。這兩首曲目,我心中最愛的盤仍然是 Pollini 與 Bohm 在 DG 的錄音。DG 現在不斷朝著打造明星的綜藝化經營路線,與當年古典大廠的品味與堅持漸行漸遠了。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Dang Thai Son 2011 台北


我最喜歡的越南鋼琴家鄧泰山今年再度來台,很低調的出現在北市交的節目《左手上帝,右手情人:曼孚列的異想世界》裡,差一點就錯過了。這場音樂會以 Manfred 為主題,選了舒曼與柴可夫斯基根據拜倫的詩作 Manfred 譜寫的作品,此外又夾了一首舒曼鋼琴協奏曲,而鄧泰山就是這首曲子的鋼琴演奏者。

很少聽北市交的演出,我覺得舒曼的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都演出的不錯,獨獨鋼琴協奏曲,也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卻亂成一團,七零八落,令人非常失望。鄧泰山不知是否受到樂團的影響,還是其他因素,況狀顯然不好。過去幾次聽他演出,總是非常精細完美,幾乎不曾有失誤,但這次連續有幾次失手。

鋼琴家狀況不好,樂團又配不上,於是,整首鋼琴協奏曲也就零零落落了。所幸聽到第三樂章,漸漸掌握了欣賞的訣竅,也就是不理想樂團的聲音,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鄧泰山的演奏上。鄧泰山雖然有點狀況,但到了第三樂章後半,速度加快火力全開,聽起來終究是十分過癮。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聆聽舒曼鋼琴協奏曲。大約十年前,曾有一陣子非常喜歡這首瘋狂暴躁的曲子,聽到喜歡的鄧泰山的演出,無論如何都是開心的。

會後帶著鄧泰山的新 CD,分別用古鋼琴與現代鋼琴演奏的蕭邦夜曲給大師簽名。鄧泰山這天看起來有點疲憊,沒什麼活力。但願他身體健康,年年來台,演奏到一百歲!


鄧泰山簽名時笑容可掬,非常親切。


當天的指揮,俄籍的 Vladimir Verbitsky




帶了兩張 Fryderyk Chopin Soci 發行的鄧泰山彈蕭邦夜曲給本人簽名。當晚的安可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鄧泰山彈得好極了!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Kempff 演奏李斯特《巡禮之年》


過去對 Wilhelm Kempff(肯普夫)的演奏並不甚感到興趣,李斯特的唱片我也買得不多,但在朋友強力推薦之下,買了這張 Kempff 演奏的李斯特的鋼琴作品集,包含《巡禮之年:義大利》與兩首《傳奇》。

都是陌生的曲子,聽起來卻溫暖而親切。以前覺得 Kempff 樸實無華的演奏方式,有時不免枯澀生硬,例如他的布拉姆斯晚年小品,實在是不怎麼生動。但在這張李斯特裡,Kempff 的演奏深沉而富哲思,意味幽遠。除此之外,錄音也十分優秀,我第一次發現原來 Kempff 的音色如此豐富,色彩繽紛。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音樂 × 音響

雖然菅野沖彥的「唱片演奏家」專欄停載了,而且中文版翻譯品質極不理想,但 Stereo Sound 仍然是值得期待好雜誌。上次提到 178 期「想聽的音樂、想聽的聲音」專輯,這些主筆以愛樂者的角度出發所寫得聆聽經驗,實在遠比圍繞著器材的鑑賞心得有趣多了。除了爵士樂迷菅原正二談論音響之奧妙,搖滾樂迷嶋護筆下搖滾樂與高傳真音響的愛恨糾葛,也寫得十分精彩。

在台灣大多數的音響迷聽得是古典樂、爵士樂、發燒人聲等等,聽搖滾樂的是少數,甚至有人認為錄音多屬粗糙的搖滾樂,根本不須要用 hifi 音響播放。我是樂齡甚淺的搖滾樂迷,尚在黑暗中逐步前進,慢慢認識著這個浩瀚的音樂世界。不過打從一開始聽搖滾樂,用的就是音響系統,也一直抱持著享受音響的心態來聆聽搖滾樂。對我來說,即使有些搖滾樂錄音粗礪,但在好的音響上,終究有更好的表現。只是我們要聆賞的要點,可能與古典樂、爵士樂有點不同,除了音質、音場、細節之外,更要在意音樂的律動以及感染力。

Stereo Sound 的主筆嶋護也是懷抱著高傳真標準的搖滾樂迷,不論是音響或是搖滾樂,由他寫來,更有一番樂趣,讓人心領神會,暢快不已。他在文中提到了一些唱片,有些我已經有了,例如 Beatles 的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以及 Pink Floyd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但對 Simon & Garfunkel 卻一無所知。向身邊的搖滾行家詢問,才知道 Simon & Garfunkel 原是經典老團。在 allmusic 上找到他們的唱片目錄,便先買了 Bookends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這兩張評價五星的專輯。


聽了之後,只覺得 Simon & Garfunkel 的音樂,似乎不像是四十年前的東西。他們的音樂頗有現代感,但同時又熟悉而親切。尤其是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裡的幾首曲子,總覺似曾相識。看了維基百科,才知道這張專輯來頭之大,而且其中 Mrs. Robinson 這首曲子,原來是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


樂評人講音樂,固然專業,但除了少數功力深厚的樂評(例如米蘭.昆德拉的樂評就寫得極好),大多數樂評讀來總是稍嫌枯澀。而音響雜誌主筆寫音響器材,從裡到外面面俱到,但難免千遍一律,看不到人與機器之間深刻的連繫。然而角色一旦互換,樂評人講音響器材,音響雜誌主筆談音樂,別開生面,立刻增添了好幾分趣味。

樂評人寫到喜愛的器材,尤其感性,最能展現愛樂者愛屋及烏,對器材嚴苛的要求與深厚的情感。音響雜誌主筆,或是資深的音響迷,聽過、玩過、試過的器材太多,對於器物已經到達不縈於心,見山又是山的境界。於是得以輕易地越過硬體的籓籬,用超然的角度享受音樂之趣。Stereo Sound 的器評雖多,照片精美,但最珍貴的珠玉,還是在於這些別出心裁的專欄。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華格納唐懷瑟(Tannhäuser): André Cluytens 1955 年拜魯特音樂節

  

華格納眾多樂劇之中,我最常聽的是《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和《唐懷瑟》(Tannhäuser)。這兩部樂劇特別明快悅耳,輕鬆有趣。每隔一陣子拿出來溫習,翻來覆去的播放,聽到開心處讓人手舞足蹈,高潮的片段更是教人動容,低迴不已。

多年來一路陪伴我的是 Solti 在 Decca 的版本。如同《指環》一樣,Solti 在 Decca 的唐懷瑟也相當著重錄音,效果處理的頗為「用心」。這個版本聽了十多年,給與我無數的歡樂與感動,無疑是相當優秀的版本。雖然喜歡唐懷瑟,但因為聽得輕鬆愉快,倒也沒有特別刻意收集其他版本,直到年前無意中在「新天新地」翻到法國指揮家 André Cluytens 於 1955 拜魯特音樂節的實況,才興沖沖的購入人生第二套唐懷瑟。


這份 1955 年拜魯特音樂節的唐懷瑟,是一場別具意義的演出。Cluytens 是第一位站上拜魯特音樂節舞台的法國指揮,而他第一次指揮拜魯特音樂節,就是 1955 年這齣唐懷瑟!撇開歷史意義,這個演出原也至為出色。Cluytens 是我最喜歡的指揮家之一,不論是貝多芬的交響曲或是法國歌劇,無疑都十分優秀。他的音樂隨時隨地都保有一份明亮、從容、帶著默幽感的高貴與優雅。在這個版本中,Cluytens 除了保持一貫高雅的特色之外,音樂流暢無比,長達三個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有趣的是,細部處理不僅層次細膩,而且尤其詼諧,把這部亦莊亦諧的鬧劇拿捏到好處,讓人簡直不知如何是好,笑中有淚、淚中有笑。Solit 版原也十分精緻,但與 Cluytens 一比,卻不免顯得匠氣。

除此之外,年輕的 Fischer-Dieskau 也是 Cluytens 版的一大亮點,黃金時期的歌聲光彩照人,單聽那美麗的音色,就足以讓人身心舒暢。這份  1955 年的 mono 錄音,原本並不如何期待它的音效表現,但我買入的 WALHALL 版本,雖然封面、手冊十分粗糙,但轉錄極佳,聲底乾淨,細節清晰,聲音更是飽滿。十來次聆聽之後,越來越「入魂」,甚至覺得比 Solti 在 Decca 的「發燒錄音」更為自然鮮活。這也難怪「新天新地」的老闆與其 fans 對這些小品牌如此推崇。後來發現 Orfeo 也有出版同一個演出的錄音,封面美麗許多,不過 Orfeo 的錄音品質,從來沒有讓我滿意過,不知道值不值得再收入一套?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蓋希文兄弟為電影 Shall We Dance 譜寫的歌曲,如今已今為標準曲目(standard),經許多歌手傳唱。最早是從 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 在 Verve 的專輯 Ella and Louis Again 裡聽到這首曲子。其中 “You like to-may-toes and I like to-mah-toes” 的片段,十分恢諧有趣,再加上 Ella 與 Louis 兩人活潑開朗的歌聲,這幽默可喜的曲子,聽起來益發趣味,讓人忘憂。


苦情女伶 Billie Holiday 也唱過這首歌,而且是獨唱,收錄在 Body and Soul 這張專輯中。歡愉可喜的曲子,經她一唱,雖不致於淒然欲絕,但畢竟有些孤獨滄桑的況味,但又有那麼一點點俏皮,並不是一味地悲情寂寞。

而在電影 Shall We Dance 當中,原唱 Fred AstaireGinger Rogers 又唱又跳的片斷,早已成為經典。這兩位歌唱得好,舞跳得更是棒透了,而且還是穿著溜冰鞋,邊溜邊跳!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我最喜歡的 standard 之一,特別是 Ella 與 Louis 的版本,已經和我許多悠閑愉悅的回憶,緊緊地連繫在一起。再怎麼低落的時候,不意聽見這首曲子,總不免會心一笑,腦海間浮現出人生中那些明亮的畫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