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電容的聲音:WIMA


WIMA 電容可能是最普遍的發燒零件了吧,在廠機上也大量出現,甚至有人因此認為 WIMA 太普通,不夠發燒。我也覺得 WIMA 的聲音,不論哪個系列哪個材質都不算特別優異,沒有什麼亮點,當然更沒有通天徹地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WIMA 電容卻也沒有難搞的癖性,聲音正常不怪,好搭配,表現十分穩定。

因此我還是很喜歡 WIMA 電容,尤其在做 prototyping 和實驗時,常把 WIMA 當作 baseline 或是穩定的周邊元件,再去調整其他部份。立式包裝是 WIMA 的另一個好處。雖然有人說臥式包裝在先天上有些優勢,大多數的發燒 film 電容也都作臥式包裝,但有時 layout 得很緊密,空間狹小,勉強用臥式電容得把引線拉得很長,此時還不如用立式電容了。

WIMA 有幾個系列,一般音響 DIY 常用的是穿孔式包裝的 FKP、MKP、MKS 等。FKP 雖是 polypropylene and foil 電容,但不知其 foil 為何種材質,datasheet 上僅標示 metal foil 而已。就實際聽感來說,與 Relcap 的錫箔 PP 電容相比,聲音稍微輕浮草率了一點。但就好在便宜、規格齊全、尺寸選擇多。MKP (metalized polypropylene)可能是 WIMA 在音響世界最著名的系列,特別是尺寸最大的 MKP10,頗受好評。我自己是覺得用在訊號交連上勉勉強強,但放在一些數位線路或是電源旁路之類應用,卻也不差。MKP 電容作類比訊號交連,好聽的不多,我印象中只有 Auricap 和 Mundorf 稍微能和 foil and film 電容一較高下。WIMA 過去有個 Black Box 系列,據說為音響應用而設計,也是 MKP 材質。用在訊號交連上,聽感略佳於標準的 MKP,但仍然遜於 Auricap 和 Mundorf。

MKS 雖然有個 S,但此 S 並非 polystyrene,而是 metalized polyester 電容。一般 metalized polyester (PET) 電容縮為 MKT,獨獨 WIMA 作 MKS,有點誤導。MKS 規格比 MKP 又差了點,但同尺寸有更大的容值,價位也便宜了些。我很少用 MKS,一般要用到幾 uF 以上的場合,我寧可用電解電容,不說昂貴難找的 Black Gate,Elna Silmic、Panasonic FM、BC 013 等都有小容值規格,美物價廉,重點是體積遠小於 film 電容(我很排斥在小空間裡拉長引線強上大電容),實在是讓我找不到理由使用 MKS。

雖說 WIMA 穩定可靠的形象,凌駕於其聲音表現。但在電源旁路、退交連等地方使用 WIMA 電容,有個甜美厚實的音色,舒服耐聽,而且這種音色並不會太過鮮明搶戲。現在我越來越能夠理解,為何 hi-end 廠機這麼愛用 WIMA 了。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原來如此

在 2006 年創立這個 blog,第一篇文章叫做音響,不必用耳朵聽。〉,批評某些 DIYer,裝配好套件就心滿意足,毫不理會聲音表現。

這幾年之間,慢慢接觸了一些國內套件,終於領會這些 DIYer 何以不約而同的都不寫聽感,不寫聲音的表現。原來恐怕是,這些套件實在不好聽,讓人尷尬,難以下筆。在網路上直陳其劣,還要擔心擋人財路,招來怨恨。於是紛紛託辭「木耳」,不寫為上。

當初年輕識淺,不懂做人處理的道理,錯怪這些虛懷若谷的網上諸賢。在此補上一聲:得罪!您辛苦了!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The Essential Collection

我很重視唱片整體感,一張唱片不僅僅只是一堆曲目的集合,而應像套餐一樣,有前後順序、有起承轉合、有濃淡快慢。好的專輯(album)通常有獨特的巧思,編曲、曲目安排、封面設計都經過製作人的深思熟慮,這是選輯(compilation)所比不上的。所以,除非找不到某些曲目或藝人的原專輯,否則我通常不買選輯。


幾年前收集 Bing Crosby 的唱片,見一張買一張,因此也買到了一些選輯,卻發現選輯中也有製作優良,不遜於專輯的好貨。這就是 Sony/BMG 的 Essential 系列。Bing Crosby 這張選輯,收錄他在 1931 至 1934 之間的錄音,雖然沒有涵蓋所有代表作,卻收有一些罕見而出色的錄音。例如 Beautiful Girl,這是我唯一一個 Crosby 的版本,非常出色。整張 CD 的曲目安排和後製有一致性,聽起來就像一張製作良好的專輯,沒有曲目之間彼此不協調,輕重失衡的情形。更不像國內流行樂的精選,每首都是重口味的強襲,好比連吃十貫海膽,再甜美也令人噁心。除此之外,選輯的封面、手冊常常粗製爛造,毫無誠意。Essential 系列的封面、手冊卻不致於有廉價感,質感比一般中價位品略好。

對 Essential 系列產生好感之後,又先後買了幾張,包括 Frank Sinatra、Rosemary Clooney、Louis Armstrong 等人的選輯,都頗滿意。尤其 The Essential Louis Armstrong,實是相當精彩。Armstrong 的重要曲目太多了,所以本輯用了兩張 CD 收錄。我特別喜歡 CD2 裡那許多迷人的演出。其實這些曲目我大都有原始版本,分散在不同專輯裡,Essential 將他們收在一起,依序聽下來,有時甚至覺得比原專輯的安排更曲盡其妙。最妙的是 Armstrong 的代表曲 What a Wonderful World 放在 CD2 的最後一軌,這首溫馨愉悅的曲子原帶著些許告別的意味,接在一串 standards 之後作結尾,實是恰到好處的壓軸,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選輯可以做到這個地步,讓人深深感受到製作人的功力和用心。


在 Amazon 搜尋之後,才知道這系列不只收錄爵士樂手,知名的古典、搖滾、流行藝人也在其中之列。就我聽過的這幾張來說,Essential 系列真是選輯中的異數,甚至比許多原專輯更有巧思,更為得宜。這系列原本的定位,是帶領初學者認識某個大師的代表曲目精選,但對於早已收集眾多曲目版本的樂迷來說,仍然非常有吸引力。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The Old Music Master: Hoagy Carmichael



最早注意到 Hoagy Carmichael, 是透過 Humphrey Bogart 主演的電影 To Have and Have Not (《逃亡》)。這部電影是由海明威的小說改編而來,改編者是另一位美國文學大師福克納,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上 Bogart 和 Bacall 等傳奇演員,成就了一部爛電影。演員的表現非常生動,幾個零星鏡頭堪稱經典,但劇情荒腔走板,想學 Casablanca (《北非諜影》)結果畫虎不成。

然而這部電影有個精彩的小角色,在黑暗的角落裡閃閃發光,那就是 Hoagy Carmichael 飾演的餐館鋼琴師。這個角色或許讓人聯想到 Casablanca 裡的黑人鋼琴師 Sam,但由從容高雅的 Hoagy Carmichael 演來,樣貌截然不同。Sam 對主人 Bogart 忠心耿耿,體貼關心;Carmichael 完全獨立於戰亂紛擾,永遠平靜自得地在角落彈琴,偶爾加上一點哼唱。他的音樂、他的演奏、他的哼唱,總是那麼的孤高絕俗、百無聊賴,彷彿世上再也沒有任何事情足以撥撩他的心弦。沒有熱血,沒有激情,只有冷冷的吟唱,用枯淡寂涼的彈唱表現他簡單的滿足。

這個小角色在眾星雲集的劇中,顯得氣派不凡,耀眼非常,一點也不像是隨意找來的襯角。查詢之後,才知道這位鋼琴師竟然是美國音樂界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不只是演奏家、歌手、演員,更是偉大的作曲家。許多標準曲目(Standards)諸如 StardustGeorgia On My MindThe Nearest of YouHeart and Soul、Lazy River 等,皆出於他手。後來在另一電影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又看到 Carmichael 的身影,同樣飾演一位淡漠從容的鋼琴師,在小咖啡廳裡自在地彈唱簡單的旋律。


Carmichael 作為鋼琴家和歌手,他的表演和 Bing Crosby 都同樣有一種疏離感,帶著一股萬事不縈於心,看盡世態炎涼的漠然。但 Bing Crosby 的演唱是熱情的,於是與他內在的漠然成形奇異的反差;Hoagy Carmichael 則徹底的平靜,寂寥到讓人摸不著頭緒,不知其深淺底細。就是這種奧妙的疏離感,讓我不可自拔的沉迷這兩位的演出。即使客觀來說他們演唱的成就不能和 Louis Armstrong、Ella Fitzgerald 等人相提並論。

Hoagy Carmichael 自彈自唱的錄音不多,在台灣很難找。我這四五年間在台北各大唱片行尋覓,目前只買到一張 Hoagy Carmichael and Friends: Stardust Melody。這張唱片以收錄 Carmichael 作的曲目為主,倒不一定都是由他本人演奏/演唱。但這張選輯的選曲很好、曲目的編排順序很好、選擇的版本也很好。雖然都是 1927-1947 之間的老舊錄音,但轉錄得不差。靜夜細聽他枯淡的彈唱,聽到深處不能不動容。這是我目前手上唯一的一張 Carmichael 唱片,我更想買的另一張 Hoagy Sings Carmichael,一直沒有在台北的唱片行見到,看來只能向國外訂購。


但是要聽到 Carmichael 的曲子,一點也不難。從 1920 年代到今天,Bing Crosby, Louis Armstrong,   Frank Sinatra, Billie Holiday, Nat King Cole, Ella Fitzgerald, John Coltrane, Michael Buble 等無數大師錄過 Stardust,其他曲目亦然。很多人不知 Hoagy Carmichael 其名,他的曲子卻靜靜地停在每個人心中的角落,淡淡的哼唱。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電容大亂鬥

DIYer 甚至一般音響迷,談起零件總是興味昂然,津津樂道。而所有零件中,吸引最多目光、最多口水的莫過於電容了。不管是薄膜電容、電解電容、固態電容,有太多話題圍繞著電容打轉。最早最有名的「電容文」可能是 Walter Jung 與 Richard Marsh 1980 年在 Audio Magazine 發表的 Picking Capacitors,這篇 30 年的文章,隨著時空遞嬗,如今看來不免有些過時,尤其電解電容在這幾十年間有飛越性的進步。但文中諸多基礎的知識,仍然值得一讀。 

Internet 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對世界發聲,各處音響討論區永遠都能找到電容文。特別用心的人士,甚至收集各家 state-of-the-art 電容來試聽評比。去年發現一篇文章,測試的品牌/款式相當多,並有 Mundorf、Duelund 等新進品牌。

http://www.humblehomemadehifi.com/Cap.html

然而有些熟悉的老面孔卻不在這篇的範圍內、例如 VCap、Audio Note、Jensen、MultiCap 等。缺少這些老字號的中高級電容,使得這份名單有點缺乏比較基礎,高價的 Duelund 和 Mundorf 理所當然佔據了榜首。有趣的是,這份清單不斷地更新,時有新電容入列。意外的是我今天發現台灣的 CICADA 電容也送去評測了。CICADA 售價頗高,更在 Mundorf Supreme Silver/Gold/Oil 系列之上,然而在這篇文章裡的評價只是中上,似乎不稱其高價。MyAV 上有人在推廣,目前只知有「純鋁箔」、「純銅箔」兩個系列,尚不知道其材質、結構有何出奇之處,賣家也未曾說明介電質是什麼。

昨天又發現另一篇電容文,測試的電容也不少,不乏熟面孔。作者依據應用類型,將電容分門別類,劃分等級,並加上精簡的短評。

http://www.laventure.net/tourist/caps.htm

這篇文章有趣之處在於把 MultiCap 兩款 MKP 電容評得很低,列入最差的 F 級。然而同樣由 RelCap 製造的 TFT、PCU、RT、PPT 卻列位 AA 級,僅次於天價的 Duelund 和 VCap,更勝當紅的 Mundorf Supreme。

中文也有一篇相當精彩的評比文。雖然寫於多年之前,但其中談到的品牌款式,至今大都仍然在市面上活躍,參考價值仍然很高。

http://www.hifi-efax.com/winziang/04.htm

這篇文章除了描述生動之外,作者選擇 MultiCap PPFXS 作為比較基準,確是頗有見識。MultiCap PPFXS 行之有年,名氣大、用家多、產品定位中上,是很稱職的參照。

換零件雖然好玩,而且電容對聲音的影響著實不小,但發燒零件永遠只能錦上添花,一味全上發燒料也可能帶來反效果。至於用到癖性不合的零件,甚至有衰聲的可能。架構和線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至於 layout、機箱、施工,這些環節對聲音的影響甚至比零件更大。多年以前,教我做音響的師父告訴我這個道理,然而仍然歷經了很長的時間才逐漸領悟。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便宜排插便宜用

有些初窺門道的音響迷,買幾千塊的主被動系統,聽出一點興趣,也開始「從源頭下手」,想改善 AC 電源。沒錯,AC 電源對聲音影響甚鉅,但重要性畢竟有限。幾千塊的喇叭、擴大機,配上數千塊的 Oyaide、Wattgate 電源產品,甚至請師傅拉專線,大費周章,未免不符比例原則。

幾千塊的器材,花一千塊在電源處理上就很多了。這樣的預算基本上可以換個堪用的醫療級壁插(receptacle),再買一條排插。排插如果音響級的成品,或是自己買零件來 DIY,往往超過千元,只能找堪用的現成品。電源零件廠 Cooper 就有這樣的產品,1126V 七孔排插,最大可以承受 1875W,隨附無熔絲保險絲,價格在五百元上下。


我去年買了一支來當電腦系統的延長線。Cooper 1126V 的外觀比我想像的更樸素,甚至有點土氣,當今 3C 賣場架上任何一款看起來都比這個時髦。但拿在手上,卻比預期更沉重,塑膠用料不差,霧面 LED 無熔絲開關頗有質感,操作的手感也很好,絕無不上不下的廉價感。就像二十年前的美國貨,沒什噱頭,實實在在(但 1126V 當然是 Made in China)。

作為排插,插得緊,咬得牢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要求。Cooper 儘管便宜卻非常牢固,各種 3C 產品,插頭良莠不齊,接在上面都一律很緊。用了半年多,經歷數十次插拔,尚無絲毫衰退。接壁插一端的插頭(power plug)品質也同樣不錯。相比之下,我音響系統上用的 Furutech 壁插還沒有咬得這麼牢。

3C 賣場規格相近,通過安規的排插其實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對於不想花大錢在電源上的人,花三五百塊買個壁插,再花五百塊買個好排插,便宜又可靠。日後升級排插,Cooper 1126V 高達 1875W 的耐受功率,加上牢靠的接觸品質,拿來接電腦系統或是廚房家電,仍然實用。

Cooper 還有另一款排插 1176V,內建防突波的線路。就一般應用,防突波是個優點,但對敏感的音響系統來說,AC 上多了一些濾波元件未必是好事,徒然添增了一些變數。台灣品牌蓋世特(Castle)的排插也有濾波元件,都不如簡單便宜的 Cooper 1126V,單純地做好份內的事。而且我私以為 Cooper 那 old-fashioned 的造型比 Castle 更有特色。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再談 digital stream 的方案

雖然目前很喜歡 Shigaclone 的聲音,但我對 digital stream 還是很有興趣。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稍微討論了目前的 digital stream solution。我始終覺得 HTPC (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方案,或許有些人不以為然,但一般 PC 的問題在於,體積大、耗電兇、溫度高、內部的震動和雜訊來源太多,難以控制。許多人費盡心血,自製上百瓦輸出的 linear power,加上厚重的機箱,還要搭配特別的散熱方式,才能造就稍微理想的 HTPC。這就我何以認為吃力不討好的原因。

但 HTPC 卻也有很好的可能性,可以做出類似 Linn DS 系列的產品,只是要跳脫往常「夸父追日」式的 approach 而已(之前有網友說「夸父追日」太過刻薄,但我才疏學淺,想不到更好的辭彙。如果有更貼切的形容,請留言指教,我會考慮更換用辭)。前述一般 PC 有著體積大、耗電兇、溫度高的問題,但只要用 ARM 之類 embedded system 的平台來代替一般 Intel PC,就一口氣解決了這三個問題。Embedded system 好處是小巧、省電、不太需要額外的風扇,缺點是運算能力較慢,空間小。慢雖慢,現在的 embedded system 往往也有 GHz 以上的能力了,RAM 也有 128MB 甚至 256MB 以上,對於播放音樂(即使是有壓縮的 flac 或 mp3)綽綽有餘。而且 embedded system 開發板並不貴,功能卻相當強大。例如 BeagleBoard,小小一張板子,採用 TI OMAP3530 處理器,支援各種輸出入介面,甚至還有 I2S 輸出!重點是,BeagleBoard 只要 2W 5V 的供電,也就是說,最大只要 400mA 就夠了。做一個高品質的 5V / 400mA 穩壓再簡單不過,即使是 LM7805 之類的穩壓 IC 也有相當好的表現,難度與數百瓦的 HTPC 有天壤之別。區區 2W 的耗電,這個板子也不可能太熱,所以風扇等散熱措施自然通通不必了。而且這張板子非常小,7.6cm見方,加上電源,仍然可以裝在堅固緊實的小盒子裡。



要怎麼將 BeagleBoard 當作 digital stream 訊源,有幾個環節要考慮,我目前的構想分別如下:

1. 音樂來源。有兩個方法,一是像 Linn 一樣,把檔案放在網路硬碟上,BeagleBoard 透過網路抓取音樂內容。另一個方法是將音樂放在 SD 卡或 USB 隨身碟上,插入 BeagleBoard 即可。(BeagleBoard 內建 SD 卡槽,當然也內建了 USB port)。

2. 音樂輸出。BeagleBoard 內建了類比訊號輸出,效果如何不知。除非其內建 DAC 出奇的好,不然仍是拉數位訊號,送到 DAC 上處理比較理想。BeagleBoard 可以輸出 I2S,所以可以將 I2S 直入 DAC,也可以用額外的板子,將 I2S 轉成 SPDIF 再輸出。diyAudio 上有人指出,BeagleBoard 的 I2S 其 clock 是由 PLL 產生,會引入額外的 jitter。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但實際上未必差很多,要測試方知。另外也可以走 USB 輸出,和一般 PC 類似。但因 BeagleBoard 電源乾淨,沒有風扇,震動少,比起一般電腦仍有優勢。

3. 系統與控制。BeagleBoard 隨板已裝好 Linux 系統,Linux 的彈性很大,可以把不需的功能都關掉,再重編 kernel。而且目前已有現成的音樂播放軟體,要播放 flac 或 mp3 也不困難。當然也可以針對系統的組態,重新寫程式,用更理想的方式處理 stream,得到更佳的輸出。至於控制,最原始的方法當然是用 ssh 連進 BeagleBoard,下指令播放音樂。如果覺得這種介面過份 nerd ,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例如用 UPnP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協定來控制,於是又和 Linn DS 一樣方便了。

其餘的部份與一般音響 DIY 大同小異,電源、機箱、避震、reclock,CD-Player 能玩的,這兒也都能試試。我很好奇這種 BeagleBoard 能達到多好的效果,因此已經預訂了一張板子,就看到時能怎麼玩了。反正 BeagleBoard 等於是 general purpose PC,在音響上不理想,尚可用來玩其他 DIY 應用。

上述的架構大致接近 Linn 的 approach。除此之外,Ayre QB-9 所使用的 USB asynchronous transfer 以及 Mircomega WM-10 以 Apple AirPort Express 為基礎改造的無線數位訊源,也都是挺好的主意。現在坊間已經有不少 USB asynchronous transfer 的產品或套件,並不貴;買台 Apple AirPort Express 來改也是差不多的價格。這些方式不但比 HTPC 簡單、便宜,又從先天上避開了 HTPC 的問題,作為 DIY digital stream 的基礎,無疑更有 niche。


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改造而來的 Mircomega WM-10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Eva Cassidy



diyAudio Shigaclone 的討論串上,有人提起這張專輯,Eva CassidyLive at Blue Alley,說他都用這張CD調音,還有人繼起附和。我向來不曾留意 diyAudio 上的音樂資訊,但見他們津津道樂,於是也去買了一張。購買前在網上查了一下,想不到 Eva Cassidy 在台灣也小有名氣,而且似乎還定位在發燒錄音。

好不容易在駱克找到這張專輯(誠品和光華合友有其他張),一聽之下,果然是道地的發燒片啊!錄音的品質,錄音的風格,實在讓我聽得很不對勁,麥克風很近、細節極多,音像超大,倒頗像音響展最愛放的發燒女爵那種調調。雖然如此,Eva Cassidy 歌聲的確動人,音色精醇卻又純樸,在巧奪天工的錄音下仍不失清新的本質。有人將她與 Norah Jones 相提併論,但我老是聽不出 Norah Jones 的好處,另一位廣受發燒友喜愛的女歌手 Diana Krall 我也遲遲不能領略其妙處。

這張專輯 Live at Blue Alley 只是一堆爵士口水歌,Cassidy 的唱法,不知道該說是鄉村還是流行,無論如何也沒有 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Bing Crosby、Frank Sinatra 等前輩洗練,但就是有股直接、簡單、純真,「與其他人都不一樣的」的感覺。這樣的歌唱風格和發燒女爵的錄音著實不搭。話說回來,若非她的唱片這麼燒,或許我一輩子也不可能知道這號人物。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Laurence Dickie 談喇叭設計

Laurence Dickie 是 Vivid Audio 的喇叭設計師,也是前 B&W 的喇叭設計師,著名的 Nautilus(鸚鵡螺)就出自他的手筆。以下為 Dickie 接受 Stereo Sound 主筆傅信幸的專訪之節錄,原文刊載於 Stereo Sound 172 期。照例,中文版翻譯極差,我的引文經過推敲,重新調整過。


傅信幸:Wilson Audio 的 David 把自己的揚聲器比喻為一項利器,每次播放音樂時,揚聲器打開了擋住音樂之窗的布幕,展現外邊的景致。那麼,Dickie 您會如何比喻自己所設計的揚聲器呢?

Dickie:將檔住窗戶的布幕打開,這樣的比擬相當正確。至於我,該怎麼說好呢?嗯,坐飛機的時候,有時會覺得耳朵塞住了,悶悶的,這時吃點糖果或捏住鼻子用氣體壓迫,耳朵就通了,就可以清楚聽見聲音,覺得真正聽到純粹的聲音。就是這個瞬間,帶給我一種感覺,我想這種聲音的感覺。能發出這種聲音的揚聲器,就是我的目標。

傅信幸:聽說 Apogee 的 Jason 在決定自己揚聲器的音色之時,都是當夕陽從面向波士頓灣的大窗照射進來,房間被夕陽染成干邑白蘭地色的時刻。這時他一面聽著音樂,一面決定聲音最終的走向。Dickie 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Dickie:你說的情境真美妙。我住的地方(按:南非)窗戶外面,晚霞照射著廣大的非洲草原,長頸鹿在上面奔駛……。Jason 的方式我完全做不來(笑)。

那麼我怎麼做呢?我從來沒有「決定音色」的意識。決定聲音,其實就是在調整音色。因此,調整各頻段的平衡,是我開發揚聲器的最後階段,我會用使揚聲器聆聽各種音樂來調整。我並不會對所謂「正確的平衡」下定義。所有的音樂都有不同的錄音環境與情況,我會以各種音樂的中間點為目標,保持最終的平衡,盡可能讓揚聲器對大部份的音樂都有最佳的響應。但在到達這個理想之前,如何讓低頻上段與中頻下段等各個頻段之間順暢銜接呢?我得事先做各種測試,最後才調整全體的平衡。

Quad 的前級有 Tilt 型的音調控制器,操作性能非常好。講到調整平衡,就是要達到類似的目標。正確設計的揚聲器,頻率響應在儀器上都是平坦的。所以開發的最終階段,用儀器來測量並不夠,更重要的是一邊聽音樂,一邊調整聽感上的平衡。因為我們從揚聲器聽到的是音樂,而不是測試訊號。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海底下的視聽室


我很喜歡觀察別人的視聽室,在影音器材之外,裝潢、擺設、佈置的風格,無不反應了主人的品味和個性。國內媒體或網友的「家訪」報導或許讓人失望,然而世上仍有許多音響室令人激賞。日本 Stereo Sound 雜誌的〈唱片演奏家〉等專欄常有些不錯的用家,看了照片,再讀他們長年浸淫 hi-end 世界的心路歷程,常讓我感慨萬千。不過 Stereo Sound 的報導似乎有明顯的取向偏好,又或者是日本人迷審美觀接近,以致於這些「唱片演奏家」風格大同小異,不夠多元。

Home Theater Design 網站收錄了許多歐美的家庭劇院、視聽室案例,內容豐富,千奇百怪。雖然不見得 hi-end,但活潑奔放創意十足,仍然教人看得眼花瞭亂。例如這位外國的音響迷,把視聽室佈置成艙底,而且還是帶有蒸氣龐克風(Steampunk)的設定,彷彿置身一個架空世界,而且還是在海底享受影音。透過少少的照片無從判斷主人的音響偏好,但可以確定他是個充滿像想力、富有審美觀、同時手藝精巧的奇才。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台灣有救了!

台灣音響論壇竟然出現了這麼奧妙的討論串,真是令人讚歎。

http://www.andaudio.com/phpbb3/viewtopic.php?f=10&t=76059&sid=367be1be69f116d092cb0974859aca2c

我對台灣的未來,台灣未來的音響環境,又更有信心了。Bravo!

Brahms 圓舞曲集



這張唱片收錄了一堆Brahms的圓舞曲,還有Liebeslieder-Walzer(愛之頌圓舞曲?),分別由眾多鋼琴家、歌唱家演奏。演奏家包括 Backhaus、Boulanger、Lipatti 等人,奇妙的是裡面有三份 op. 39 的錄音,兩份 op. 52 的錄音。相同的曲目,不同的演奏者,有意無意地擺在同一張唱片裡。相同的音樂不時重覆響起,但演奏家不同,甚至編制也小異。1936至1947年間的錄音,音效甚至談不上差強人意。陳舊的錄音,簡單的旋律,淡淡的彈來,在安靜的深夜格外溫馨動人。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