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Jonathan Carr 大師班:拆機、改機、調音示範

偶然發現一篇文章,是 Lyra 的設計師 Jonathan Carr 多年前寫的。內容非常有趣,由 hi-end 音響工程師的觀點,去拆解 Sony 第一部 SACD-Player SCD-1,並試圖改機、調音,分析 Sony 的用料哲學。同時 Jonathan Carr 還詳細地解釋每個調音手段背後的考量,真是非常棒的改機、調音示範,簡直就像大師班教學一樣。

全文如以下連結。其實整個 thread 都值得一看:

Audio Asylum 真是個寶庫,高人輩出,匯聚了各種稀奇古怪的經驗分享。可惜文章太多太雜,缺乏良好的組織,許多寶貴的精華就此埋藏在成千上萬的文章底下。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Junji Kimura 談創新

最近重讀 47 Labs 的老闆 Junji Kimura(木村準二)的文章,記錄他設計旗艦級 CD 轉盤 PiTracer 的思維。其中這一段,寫到他不斷提醒自己打破成見,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性,說得真是好極了:

To prove the 80% of intuition, you have to make it into an actual form. You can't draw a schematic with an intuition, or choose the parts. The electrical parts are basically standardized and come with certain limitations. In other words, you don't need to wonder around too much there.
However, to design a mechanical part by yourself is a different story. Your past experiences can be an obstacle. We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when it comes to our own specialty. When somebody comes up with an idea, you can counter it immediately with 10 different reasons why it doesn't work! This happens with every profession and we can't give birth to something new without overcoming this phenomenon! That's a warning I gave to myself while designing PiTracer.

Junji 總是能用最少的零件,極低的成本,做出一樣又一樣聲音鮮活、富有個性的器材。各種 47-Clone 幾乎主導了近十年的音響 DIY 世界,從擴大機 GaincloneNOS DAC、唱頭放大器 Phonoclone、及至 CD 轉盤 Shigaclone,風潮之普及、影響之深遠,教人津津樂道。47 Labs 在 hi-end 音響界不過是個非主流的小眾品牌,在 DIY 界卻有如眾望所寄的精神領袖。我真好奇 Junji 如何看待 DIY 界這幾年瘋狂的 47-Clone 現象。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希望帶來失望

之前有人留言反應,我瞧不起國人,習慣貶低自己同胞,然而事實絕非如此。無腦的人,無理的事,不論發生在哪裡,不論種族國籍,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親疏遠近,我都一視同仁。例如我最近正對歐洲的 DIY 論壇 DIYHifi 感到相當失望。

2004 年底,一批 diyAudio 高手出走,成立 DIYHifi 討論區,開創出一片新天地。這幾年間,眾多新手湧入 diyAudio,大量的無腦發文,稀釋了討論區的文章品質。高手由於種種原因,也漸漸無意分享知識,在此惡性循環下,diyAudio 的討論品質每下愈況,逐漸失去活力。

相對之下,新成立的 DIYHihi 由於人少,高手密度高,所以還能維持討論區品質。除了 Jocko Homo、Elso Kwak、Rogic Pedja 等幾位主要參與者,業界知名的設計師也會上 DIYHifi,諸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Parasound 的 John Curl、Lyra 的 Jonathan Carr 等人,不時參與討論,分享經驗。幾年下來,DIYHifi 也累積了許多精彩的討論串。然而 Jocko 等人,都不是心胸寬大,風度高尚之輩。他們當初之所以離開 diyAudio,就是為了一些糾紛而鬧得難以收拾,最後遭管理者一一吊銷帳號。當中又以 Jocko 心眼最小,風度最差。最近一兩年,或許熱情不再,或許被眾多夾纏白目的新手弄煩了,這群管理者漸漸失去原則,過度將人格特質反應在管理風格上,終於讓 DIYHifi 走上一言堂,越來越難看到多元豐富,充滿創意的討論火花了。

尤其 Jocko 最近的作為實在令人齒冷。他常常用粗鄙的言語教訓新手,動輒叫人閉嘴,叫人滾蛋,甚至動用管理者的職權,將他認定為 trivial 的討論串上鎖。以下是個最近的例子,十分經典。原本大家好好地討論 RCA  端子與 BNC 端子用在 SPDIF 數位訊號上的效果,Jocko 認定 BNC 在理論上有優勢,比 RCA 端子好。後來有人提出 Monster 和 Canare 等 RCA 端子效果也不錯,Jocko 竟然大怒,說他「沒有心情聽這種論調」、又罵了一句 Bullshit。管理者用粗話教訓用戶,已經教人嘆為觀止,最後還不忘拿出輩份和資歷來壓人:Jocko 自稱有超過四十年的無線電經驗,絕非一般業餘 DIYer 可比,所以他不想再聽一般 DIYer 談任何神奇的 RCA 端子或奇妙的線材等怪譚。最後他當然也把這個討論串上鎖了。

原本以為講輩份、重權威是東方人的陋習。想不到歐洲的高階 DIY 社群,也有這麼一些「前輩」,沒有耐性講道理,動輒搬出輩份壓人,張牙舞爪地動用職權了結私人恩怨,這一切著實令人失望。尊敬長輩、重視權威,本來不是壞事。但我們敬重的是他們長年歷練背後所累積的經驗和智慧,而不在於「年歲」和「身份」本身。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即使 Jocko 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無線電經驗,但其間庸庸碌碌,那也不過是馬齒徒增、細胞退化罷了,何以值得說嘴?尤其在音響界,專業和業餘的界線十分模糊。專業電子工程師未必能做出更好聲的器材,許多 Hi-End 產品卻是由非科班的愛好者自學摸索而成。不能用事理邏輯護衛自己的意見,不能用客觀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那麼有再多年的經驗,有再專業的資歷,也只代表他的學問識見並沒有隨著歲月增長,浪擲光陰虛耗食糧而已。這些人還沾沾自喜地以此醜態壓人,實在是既可笑又可恥。

DIYHifi 是私人開設的討論區,主事者要如何管理是他們的權力,外人本無權置喙。但如今 Audio Asylum 與 diyAudio 日趨混亂,DIYHifi 又走入死巷,確然是全世界音響 DIY 社群的損失。身為一個小小用戶,從 DIYHifi 開設一路看到今天,從滿懷期待逐漸轉為失望,此中心情,難免有幾分歎惜,幾分悵惘。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Shunt Regulator for First Watt B1 Buffer

去年是成果豐碩的一年,做了新的音箱給 Jordan JX92S 單體,也完成了 Nelson Pass 的 First Watt B1 Buffer 前級。新喇叭和新前級,兩者都讓我很滿意。Jordan 原廠的 VTL 音箱設計已經很成熟,按圖做好,單體裝上去,再經過幾個月的 break-in,聲音就自然和諧了。全音域單體沒有分音器,除了接線和端子之外,無可調整之處。前級可以下手調校的部份就多了。Pass 宣稱 B1 對電源品質並不太敏感,用便宜的 adapter 聲音就很好了,在他的廠機上也的確採用 adapter。雖然如此,我在 B1 試過幾種電源架構,音色各自不同,有時甚至還非常敏感。例如用 UCC 穩壓時,稍微更動旁路電容或更換 op-amp,聲音就有明顯的變化(詳見此)。

除了最早的 LT317 IC 穩壓和 UCC 穩壓,後來又玩了 non-feedback 穩壓和併聯式穩壓(shunt regulator),當中我最滿意併聯穩壓的表現,和 B1 意想不到的合拍。

Non-feedback 穩壓是參考 Elso Kwak 為 TDA1543 設計的電源電路。用 zener 作電壓參考,後面接三級隨藕器(follower)放大(達靈頓電路),無負回授。這樣的架構前先用在 TDA1543 DAC 上,聲音非常優秀,寬鬆舒暢,游刃有餘。後來 Pedja 修改此電路,增加輸出電流,作為 Gainclone 的穩壓。我參考 Elso Kwak 和 Pedja 兩人的電路,也做了一個 non-feedback 穩壓,輸出 18V 給 B1 使用。這個穩壓與 B1 搭配之下,聲音非常奇特,一方面音樂性絕佳,音符源源不絕地流洩而出,流暢無比,毫無勉強之處,十分引人入勝。另一方面,控制力極差,尤其低頻下不去、出不來,於是整體音色也偏薄,沒有底。這個穩壓非常有趣,我聽了一陣子,覺得和 UCC 穩壓實在各有千秋,各擅勝場。UCC 穩壓音響性非常好,動態大,兩端頻寬延伸也很好,上窮碧落下黃泉,叫人大呼過癮;Non-feedback 穩壓對音樂的詮釋很有魅力,出眾的音樂性與極其貧乏的音響性能矛盾地糾纏在一起,古怪而迷人。

後來我開始嘗試先前印象良好的 TL431 併聯式穩壓。最初採用基本的架構,一顆 TL431,三根電阻,算好工作點就完成了一個精簡的併聯式穩壓。接上 B1 之後,只覺得聲音很虛浮,有氣無力,唱歌始終少了一口氣,無法全力施展。這個線路最高可以輸出 50mA 的電流,而 B1 兩聲道加起來只要 14mA,理應足夠。但經過一些配料和週邊環境的調整之後,問題依舊沒有改善。我想或許是單顆 TL431 輸出仍然餘裕不足,無法推好 B1,於是參考 TL431 的 datasheet 和 Pedja 的 DAC 線路,加入電晶體提高輸出電流。

基本 TL431 併聯穩壓


高電流併聯穩壓

高電流的併聯穩壓稍微複雜一點,輸入端用電晶體代替限流電阻,輸出端也多了電晶體放大電流。因為只是試作,用的都是普通的零件,以 Panasonic FM 電容和 BC MRS-25 為主,在洞洞板上搭棚。完成之後接上 B1,一聽之下讓我感到意外的高興。這個穩壓的聲音,非常的「正常」。也就是說,不像 UCC 穩壓有威猛的頻寬和動態,也不像 non-feedback 穩壓有驚人的韻味,然而一切的表現都那麼的合理,那麼的適當,各方面都相當均衡。低頻刻劃清晰,量感恰到好處,而且這個特質從低頻到高頻都維持一致。中高頻不過亮,也不過暗,樂器的音色再現得頗為真實。音場並不特別寬闊,動態也不十分威猛,收放之間彷彿不太著意,但卻不會讓人感到絲毫不足。乍聽之下似乎沒有什麼「韻味」,只覺得音樂的詮釋很合理,很對味。我簡直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穩壓了。中庸、樸素、自然、沒有癖性,這些辭彙都不足以描述這個穩壓的特質。只能說,這個穩壓沒有鮮明的特出之處,但怎麼聽都挑不出毛病,非常耐聽,非常好聽。

併聯式穩壓和 B1 如此契合,讓我喜出望外。這幾個月一路聽來,至今仍然十分滿意,依舊挑不出什麼缺點。而且目前還是原型的組態,穩壓電路板上都是普通的零件,沒有發燒料,也沒有特別調音。雖然未來的事情永遠不能預料,但我想手邊這台 B1 目前已然達到成熟而平衡的狀態,偶爾可以換換零件調調音,但基本架構已經穩定,可以心安理得地聽上幾年。2009 年的 First Watt B1 buffer 之旅,也算暫時告一段落。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CEC 轉盤的祕密之後續




去年看到波蘭 DIYer Lampizator 的文章,指出 CEC TL1X 的數位輸出波型非常古怪,跳過「特製」的數位輸出板之後,聲音改善許多,尤其是鬆軟的低頻變得下沉有力。

低頻不夠紮實幾乎是所有的 CEC 轉盤的通病,許多雜誌、用家都曾提及。在我的眾多數位訊源裡,CEC TL51X 的低頻也確實是最糊、最鬆軟的。看了 Lampizator 的文章之後,前陣子心血來潮,便試著把 CEC TL51X 的 raw SPDIF 拉出來,跳過數位輸出線路直接連到 DAC 上。初聽有點驚艷,直通之後,聲音比較透明,細節似乎更多,線條也比較清晰。不過低頻並沒有更為下潛,只是較為深刻清楚而已。

然而,聽幾分鐘之後,開始覺得不太對勁。直通的聲音,清晰之餘,有些乾瘦,也比較冷硬,聽幾首曲子之後就開始讓人坐立不安,不耐久聽。相較之下,原本的聲音比較豐沛柔順,雖然細節略少,透明度不及,但耐聽許多。後來在輸出端串了電阻,改善仍然有限,再試聽幾天之後,那乾硬的聲音終於讓我耐受不住,於是又換回原始的組態。

後來發現 diyAudio 上也有人討論這件事。Peter Daniel 在他的 CEC TL0 上做相同的實驗,試聽感想與我差不多(bit annoying and thin sounding)。他指出 Lampizator 的實驗設計有問題:Lampizator 是在沒有負載的情況下測試 CEC TL1X 的輸出波型。Peter 重覆了 Lampizator 的測試,無負載時波型的確很怪,但在負載下測量,其實 TL0 的 SPDIF 輸出波型很漂亮(詳見原討論串)。

我這台 CEC TL51X 的數位輸出線路和上位機種 TL0、 TL1 不同,但也挺複雜。我不太了解為什麼需要這麼複雜的輸出線路,不過對聲音確實頗有助益。SPDIF 輸出線路的功能,莫過於增強輸出、阻抗匹配、波型重整、隔離雜訊等等。CEC TL51X 跳過輸出線路之後,聽感倒滿像 CD-Player 直入後級或被動前級,輸出阻抗不夠低,匹配不良的聲音。固然有透明、直接,高頻空氣感清晰的優點,但總是冷、瘦、乾、硬,不夠豐潤。類似的情況,在數位和類比上,聽感居然出奇的接近。

Lampizator 用的是 TL1X、Peter 的是 TL0、我的是最便宜的 TL51X,線路和構架不盡相同、原不應放在一起討論。但 Lampizator 在無負載下實驗,錯誤無庸置疑;而我和 Peter 的聽感又十分相近。不過我還是很好奇,Lampizator 如此盛讚直通的聲音,是他那台 CEC TL1X 剛好特別合適這種修改嗎?

經過實測之後,推翻了我先前的推測,CEC 並沒有刻意「劣化」原始 SPDIF 波型,做出奇特的音染。這個結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真的很欣賞 CEC 的風格和做工,憂得是低頻鬆軟的缺點依然無解。這台 TL51X 售價不高,卻設計精良、做工紮實,聲音又有特色,完成度極高。這些年來一忍再忍,始終捨不得下手修改。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Altec Lansing VIP 體驗會雜記



我對 Altec Lansing 一直頗有好感。十年前念高中時,常到雙連韻順唱片找CD,店裡正擺了一對 Altec VOT (Voice of the Theatre,劇院之聲) A5 號角喇叭。韻順老闆在店內常常用這對喇叭播放稀奇古怪的唱片,那時我對音響涉獵無多,卻對 Altec A5 寬鬆舒暢的聲音有深刻的印象。後來在黃智鈺的拓樸音響(當時尚在和平東路梅花戲院附近)聽到單端管機推動 Altec 號角喇叭,聲音也是酣暢自如,毫無拘束地開展。然而 Altec Lansing 這些 VOT 系列號角喇叭,已經停產多年,如今價格高昂,不易入手。即使有幸得遇,以我的空間也難以塞入如此大型的喇叭,甚且我對動圈式全音域單體有更多喜愛。於是,Altec VOT 喇叭對我而言始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只能「敬而遠之」。

後來聽到 Altec Lansing,居然是在電腦喇叭、音效卡的討論社群。一開始很驚訝,電腦社群怎麼會提起 Altec,才發現有個廣受好評的電腦喇叭品牌,正叫做 Altec Lansing。電腦喇叭這種消費性電子產品,實在教人難以和經典的 Altec VOT 聯想在一起。一時以為只是同名,查詢之後才知道,Altec Lansing 產品線路很廣,早已進入電腦喇叭領域。

我對電腦喇叭其實頗有好感。國小、國中時,電腦喇叭等同於我的音響,不論是電玩、電影、音樂,一律透過電腦喇叭播放。事實上,比起手提音響和廉價的床頭音響,電腦喇叭的聲音並不差,兩三千塊就有堪用的產品,有些甚至還能聽到不錯的細節。後來有了兩聲道系統,不再使用電腦聽音樂,但看到 Altec 有電腦喇叭產品,還廣受好評,不免感到相當好奇:目前電腦喇叭已經發展到什麼境地了?然而電腦喇叭不像 Hi-Fi 音響有高品質的試聽環境,在嘈雜的 3C 賣場頂多只能看看造型,摸摸質感,根本聽不出什麼音色、音質、音場,所以一直未能好好聆聽 Altec 等高級電腦喇叭的表現。這次看到 Altec 代理商舉辦 VIP 體驗會,以為終於有了好好試聽的機會,於是便報名前往。

或許我對 3C 產品的行銷太陌生,或許我已經太習慣 Hi-End 音響的行銷模式,這次的 VIP 體驗會,與我的想像實有極大的落差。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個簡單的空間,代理商擺出幾對喇叭,輪流播放曲目,再穿插一點點介紹或解說,讓大家好好的聽音樂,仔細地聆聽音響表現。結果實際的情況完全出乎意料(對其他人可能是意料之中)。所謂的 VIP 體驗會,其實就和 3C 展、電腦展的 show girl 行銷一模一樣:美麗而外行的主持人在台上帶動氣氛、蜻蜓點水地產品介紹、台下閃個不停的鎂光燈、無腦的問題和萬頭攢動的搶答……。我從來沒有親身參與過這種活動,只在電視上看過、在路邊瞥過。這次突然置身其中,不免感到相當驚愕與不自在。事後想起,電腦喇叭本就是 3C 產品,用 3C 產品的慣例行銷,自是天經地義。將此活動設想為 Hi-Fi 風格的試聽會,倒是我自己太過天真了。

這次展出了四款電腦喇叭,由中階到高階,分別是 VS2621FX3021FX3022MX6021。其中 FX3022 是雙聲道設計,其餘三款都是有超低音(subwoofer)的 2.1 聲道。由於每對喇叭僅有一兩分鐘的試聽時間,曲目也各只有兩首,因此我只能在很有限的資訊下判斷這些喇叭的聲音表現。

由於是電腦喇叭,三對 2.1 喇叭的兩顆衛星喇叭體積都很小。以這麼小的尺寸來說,原本以為聲音會偏緊、放不開。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這四對喇叭的聲音,其實聲音頗為寬鬆,超乎意料。體驗會的空間不小,聽眾與喇叭也有幾公尺不等的距離,當時以滿大的音量播放音樂。在大音量下,聲音並沒有明顯的劣化,也沒有明顯的切割和失真,甚至也沒有推力不足的問題。這麼小的喇叭在中型的空間播放,仍然寬鬆自如不致於緊繃,看來 Altec 在設計時留下餘裕,喇叭在接近輸出上限時仍然維持低失真。話說回來,電腦喇叭通常置於電腦桌前,在一公尺以內的距離近場聆聽,如此情況下,只要中低音量就足夠了。所以我反而好奇這四對喇叭在低音量時表現如何,是否音質更好?或是反而聲音會悶住,放不開來?可惜這次會場太嘈雜混亂,沒有機會細聽近場小音量的表現。

除了寬鬆、渾厚,其他音響性的表現並沒有太驚奇之處。高低音延伸還算可以接受,但四款喇叭的中高頻明顯不夠乾淨細膩,聽起人聲好像隔著一層紗一樣,須要靠想像力去補足中高頻的細節。至於中低頻,看來是 Altec 強調的重點,所以這四款,即使是沒有獨立超低音的 FX3022,都有雖不夠下沉,但量感足夠的中低頻,而且中低頻的速度夠快,收放之間乾淨俐落,也幾乎聽不到令人不悅的反射音(booming)。不過有個明顯的問題是,衛星喇叭和subwoofer 的特性落差頗大,subwoofer 的動態還不錯,衛星喇叭卻跟不上。一進入大音量、大場面的管弦樂齊奏,衛星喇叭負責的中高頻與 subwoofer 負責的中低頻便各自為政,自己唱自己的,以致於無法平坦再生高中低全音域,沒有完整的動態。這個問題在 VS2621 和 FX3021 上最為明顯,單純兩隻喇叭的 FX3022 沒有獨立的 subwoofer,最不強調低頻,卻反而有其優勢:FX3022 各音域的銜接最順暢,有更一致,更合諧的全音域表現,這點甚至勝於定價將近兩倍的旗艦機種 MX6021。同時,FX3022 也是當天相比之下最清澈透明的喇叭。

額定功率高達 200 瓦,三音路電子分音的旗艦機種 MX6021 是當天所有喇叭中,唯一有音場的。或許代理商特別著重其擺位,但無論如何,MX6021 的音場真的讓人驚訝。左右寬度夠,而且還聽得到高度,可惜舞台的深度相形之下平版了一點,縱深不夠有層次。由於先前聆聽的三款喇叭幾乎都沒有音場可言,聽到 MX6021 確實眼睛一亮。MX6021 的主機很有份量,subwoofer、200 瓦擴大機和電子分音全部裝在裡面,其低音的力度和 punch 亦是當天所有喇叭之冠。但論及音色和質感,則稍稍不如下位機 FX3022 清澈,音域的接銜也不如 FX3022 平順。然而這些稍遜之處,其實差距極微,整體來說,我覺得 MX6021 不僅僅是「有音場的 FX3022」,動態和音樂的規模感也超出了一個級距。


Altec Lansing FX3022


Altec 這四款喇叭,從最便宜的 VS2621 到最貴的 MX6021,聲底都有寬鬆、有力、活潑的特點,玩遊戲、看電影恰如其份,但中高頻質感不夠細膩,播放音樂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了。我自己最喜歡的是二聲道的 FX3022(有人稱 2.2 聲道,有點無謂),FX3022 整體表現最均衡,沒有明顯的缺點,全音域的銜接最順暢,音色也最乾淨清晰,同時外型也最漂亮,最有設計感,讓人想到 B&W 的40週年紀念喇叭 Signature Diamond。至於旗鑑 MX6021,代理商似乎有意將之定位為家庭劇院產品,我覺得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以電腦喇叭來說,MX6021 又貴又佔空間,高人一等的音場、動態、規模感,在電腦喇叭上不太有用武之地,聽音樂的質感還未必勝過便宜許多的下位機種 FX3022。但當作 2.1 聲道的家庭劇院,定價七千元,真是相當超值。動態大、音場好、有定位感,拿來看電影當可打敗眾多粗製濫造的 3C 劇院產品。


B&W Signature Diamond


最後想到的問題是,當天三款 2.1 聲道喇叭的 subwoofer 都沒有相位調整。我以為相位調整是 subwoofer 最重要的操作功能,甚至比量感調整或分頻點調整還重要,但 Altec 系列喇叭皆付之闕如。我覺得很意外,但似乎未曾見人提起相位的問題,果然我對當今電腦喇叭世界存在了許多認知落差。


Altec A5 照片來自 http://audio-database.com/ALTEC/speaker/a5-m-e.html
B&W Signature Diamond 相片來自 http://www.luxist.com/tag/bowers+and+wilkins/
其餘 Altec Lansing 電腦喇叭照片皆來自台灣代理商力孚官方網站 http://www.altecmm.com.tw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綠揚煙外曉寒輕



1944 年 Wilhelm Furtwängler 指揮維也納愛樂,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每當應付重大考試,清晨在書堆裡回過神來,準備出門,一定會放這張 Presier 出版的唱片。第四樂章約略十分鐘,慷慨激昂,意氣風發,一掃熬夜的疲惓。當熱情奔放的音樂在高潮中結束,我也已收拾妥當,帶著嶄新的心情迎向挑戰。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Alfred Brendel: The Farewell Concerts




心情低落就想買唱片。聽朋友講起,才知道 Brendel 這張告別演奏會已經在台上市了,於是匆匆到誠品音樂買了一張。雖說也不是多麼喜歡 Brendel,但當初也是聽他彈 Schubert 晚期奏鳴曲,感動無比,一頭裁進 Schubert 的世界。這張告別音樂會有兩張 CD,收錄了 Haydn, Mozart, Schubert 等人的作品,Brendel 又演奏了一次 D960。這次的 D960 比二三十年前 Philips 錄音室版更為從容、更有餘裕,甚至更有活力。

政治人物動輒說要「退出政壇」,但過不了多久往往又「重出江湖」。藝人也是如此,「退出影壇」、「退出歌壇」之後,沒多久就行「復出」。大眾對於這種現象也已經見怪不怪。相對於此,音樂家開了告別演奏會,通常就真的告老還鄉,再也不演出了。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Fostex FE103 紀念版




看到 Fostex 日本官網的消息,今年預計推出新款的 FE103 全音域單體的紀版版,叫做 FE103En-S。我是全音域單體愛好者,最早開始玩音響用的正是 FE103,而且是十年前的紀念版 FE103 Memorial(FE103ME)。和當時一般版的 FE103E 或 FE107E 相比,FE103ME 高頻泛音豐富許多,聲音更為活潑有光澤,十分討喜。

這對 FE103ME 用了五六年,前前後後換過好幾個音箱。最後用的音箱是唐竹的「小夜曲」底音反射箱,內部加上瀝青膠帶補強,又試了幾種吸音材,音質乾淨反應快,稍微能聽到一點低頻。這類便宜的小全音域單體,追求動態、低頻,無異緣木求魚。與其要求全面性,倒不如好好欣賞它先天的優點。FE103 Memorial 高音非常透明飄逸,細節極多,近場聆聽幾乎比耳機還要敏銳,自然也勝於目前所用的 JX92S。我早期所有的 DIY 成果,都由這對小喇叭試聽。每次改機,無論換兩顆電容、換幾根電組,或是換幾條配線,調整的結果都快速反應在這對喇叭上,直像照妖鏡一般。我也從這不斷調整-試聽的循環中,逐步訓練聽力。




雖然十分喜愛 FE103ME,但這是限量品,台灣更是沒有幾對。紙盆又相當地脆弱,要是不慎弄壞,可能就再也無法復原。所以我在這對單體前,總是異常慎重,不敢造次。如此膽戰心驚地與器材相處,也是累人。後來卻想,或許下一個十年,又會有新的紀念版問世,比這對 FE103ME 更好。

2007 年購入 Jordan JX92S 之後,終於得到了相較之下,較為全面性的音響表現,FE103ME 也就被我收而藏之。想不到今年,2010 年,Fostex 果然在日本推出新款紀念版單體 FE103En-S。FE103En-S 的外框是正圓型,有八個螺孔,和傳統的 FE103 頗不一樣,卻很像 Sigma 系列 的 FE108EΣ,甚至特性也像。記得當年 FE103ME 一對是四千塊台幣,如今 FE103En-S 一對卻要三萬塊日幣,價格也相當驚人。不知可否這麼說:十年前的 FE103ME 是 FE103E 的「加強版」,今年的 FE103En-S 則是 FE108EΣ 的加強版了。




當年一心期待新的紀念版,如今紀念版即將上市,心境卻已不同了。FE103 終究有其天限,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當作第一系統來用,毫無缺憾地聆聽各種音樂類型。花一萬塊台幣買一對紀念版來收藏,似乎還不如貼點錢再買一對 JX92S 來備用,何況我早已收過 FE103E、FE107E 等好多對同口徑單體。然而,無論如何我對 FE103 總懷著特殊的情感,FE103 已經變成一個符碼,代表我剛開始 DIY 的那段日子。那時荒廢學業,置所有外務不顧,憑著一腔熱血和初生之犢的精力不斷地嘗試,每個禮拜都有進度。如今經驗豐富了,系統表現也更成熟,但似乎卻沒有那種不畏繁瑣、一往無前的熱情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