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amping material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amping material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音響架十五年後再探

超過十五年前,看到發燒墊材廠 Neuance (已結業)的創辦人 Ken Lyon 大方在 Audiogon 的討論區分享他心中的平價音響架方案,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轟動四方的 IKEA LACK 音響架。那時所得不多,瘋狂的 DIY 音響,所有的錢都投入主被動零件,或是 CD 唱片,音響架這種周邊能省則省,看到有不到兩千元的音響架方案,又有發燒廠背書,立刻到 IKEA 買了三組 LACK 回家組裝。照 Ken 的建議,把腳裁短,中心鑽孔,埋入螺絲,用白膠補強接合面,最後疊起來,三兩下就完成了。

我對 LACK 非常滿意,一用經年。當時年輕氣盛,還在網上野人獻曝,四處推廣這 CP 值超高的 DIY 計畫,也不怕被訕笑。在那個黃金時代,LACK 的腳還是實心的,外表還有實木橡木貼皮可以選用,與當今物價飛騰,產品 cost down 再 cost down 不可同日而語。後來有人想製作 LACK,卻發現四腳中段居然中空,鋸短後發生尷尬的情況。Audiogon 和 Audio Asylum 後續的討論中,仍有對新版 LACK 的解法,但終究不如早期便利。

用了十多年之後,音響不知換了多少輪,人生也早邁入不同階段,對於音響架的預算不再那麼拮据,有了升級音響架的念頭。但這十多年間物換星移,連早期仰望的 Solidsteel 6 系列都已經停產,旗鑑級音響架超過十萬更是所在多有。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對象,幾年前參考網兄的建議花點小錢把 LACK 的腳墊換成 Soundcare Superspikes,倒也頗有升級感。

匆匆又是數年,今年疫情期間在家的時間大增,回頭去翻閱 Audiogon、Audio Asylum 上 Ken Lyon 等人關於墊材的討論文章。經過十五年的歷練,對調音的經驗與當年連音響架都沒有的初哥大有不同。看著看著,不禁手養,覺得商業產品沒有外型、價位合意的,不如自己 DIY。

既然如此,還是要先整理一下現行的廠商怎麼做音響架。第一個還是要先確定學習的對象,像 Finite Elemente 雖美,但結構繁雜,不易揣摩。近來好評的品牌 Artesania,結構更是複雜得有如精密儀器, DIY 不易。我也很喜歡 pARTicular 懸吊式的設計,充滿未來感實在是藝術品。


6moons audio reviews: Artesania Exoteryc rack

Artesania Exoteryc


pARTicular Novus


最後,還以是結構相對簡純,而且大方在網站提供細節的 Symposium 和 Solidsteel 作為主要參考對象。這兩家都有價位不同的高低產品線,剛好提供很好的對照,可以了解在相同的脈絡下,哪些因素可以決定品質之高下。再配上 Ken 等網友在 Audiogon、Audio Asylum 的討論,漸漸歸納出一些心得。

Solidsteel 現役的中堅系列 S5


Symposium 前代經典 ISIS


結構

最重要的還是整個音響架的結構。一座音響架可以概分為放置器材的層板和堆疊層板的腳柱。 Ken 提到 FleXy 的設計其實並不好,因為每一層的振動都會輕易地傳遞到其他層。觀察這些中高級的發燒音響架,共通點就是層板與腳柱不會全鋼性接合。換言之,在層與層之間,必然有某些隔離措拖。例如 Solidsteel 現役上位的 Hyperspike 系列,層與層之間其實並未固定,只是疊放上去,接點僅為四個角錐作隔離。現役中級的 S5 系列,層與層之間的腳柱有鎖固,但主層板不直接接觸器材,而是另疊一片較小的副層板,副層板與主層板之間同樣用角錐隔離。舊款的 6 系列,整個主框架焊接為一體,但層板與框架之間同樣靠角錐隔離。只有低價位的系列,如現役的 S3,才是全鋼性、無隔離的接合。

Solidsteel 現役頂級的 Hyperspike Prestige 系列


SOLIDSTEEL - 6.3 STAND (SILVER) | Shop Music Direct

Solidsteel 已停產的經典 6 系列


Sympoisum 不論是高低價位,層板下都無角錐,腳柱與層板之間直接鎖固。但 Symposium 也非全鋼性結構,因為他們招牌的層板本身就是三明治結構,原有隔離的效果。

Symposium 現役旗鑑 Osiris  


其他廠牌如 Finite Elemente、Artesania 結構複雜也就複雜在精密的隔離設計。除了調音派玩法,強調某些珍稀木材或材料特有的調性,主流的發燒音響架多半會在層與層之間加入隔離。


層板材質

Ken 認為層板最好要 rigid,像 IKEA LACK 輕量中空的蜂巢層板,其實頗為堅固。商業產品上的層板材質,最大宗還是 MDF。Solidsteel 僅有最高級的 Hyperspike Prestige 用上陶磁、Symposium 當然是用他們獨門的複合材質,包含發泡塑膠、MDF、合金。其他常見的材料也有玻璃、壓克力等,各有特色。MDF 以外的木材,國人習慣的可能是各種X檀、花梨等珍稀硬木,歐美則流行楓木,例如 Finite Elemente Pagode 或 Butcher Block Acoustics,其他也常用於傢俱的木種如橡木和山毛櫸則少見,應是調音考量。至於常用來做音箱的樺木夾板,亦不常見於發燒音響架。我過去做喇叭一向用樺木夾板,喜歡那靈活鮮明的聲音。據國外網友們的討論,夾板作為音響架的層板容易偏薄,相較於有彈性的夾板,厚實呆板的 MDF 在制振上反而有其優勢。 

Finite Elemente Pagode

Butcher Block Acoustics 的楓木音響架


腳柱材質

這些廠家腳柱的材料,主流便是鋼和鋁合金。Finite Elemente 是鋁合金板、Solidsteel 中價位、低價位產品用中空鋁管(故有人取笑既不 solid 亦無 steel),高價位 Hyperspike 系列用不鏽鋼。Symposium 用實心的 6061 鋁合金柱,亦可升級改用純實心紅銅柱(驚人)。其他常見的材料就是實木了,通常用在全木製音響架上。音響架底層與地面接觸方式,則難得有共識,幾乎都是角錐。

Symposium Osiris 實心紅銅腳柱


音響架 DIY

這些文章看半天之後,漸漸歸納出一些心得,越想越覺得有趣。此時巧遇代理商 Solidsteel S5 的特價,但已經完全不能吸引我了。這時,非得實現自己的想法才能滿意。於是開始設計、準備材料。

結構決定融合 Solidsteel Hyperspike 與 S5 的設計,作雙重隔離。和 Hyperspike 一樣的是,層與層之間不鎖固,而是透過帶角錐的腳柱疊合。和 S5 一樣的則是每層分成主、副兩片層板,中間透過四顆小角錐再隔離一次,主層板中間挖大圓孔進一步減少共振。

主層板的材質就選擇主流的 MDF,取其音質表現穩健可靠,加上便宜、容易取得、容易加工,厚度也和主流產品一樣抓 3 公分。MDF 最大的缺點就是醜和怕水,需要貼皮保護。我那時富美家的美耐板很有興趣,故意選用楓木紋作為致敬。

腳柱如前所述,中空鋁管較差,鋼和實心鋁材各有支持者。我過去比較常用鋁合金做機箱,比較熟悉,就先選用了鋁合金。常見的鋁合金是 6061,航太級的 7075 似乎更為強固。不過我沒有察到用 7075 做音響架的產品,不確定是出於成本考量還是聲音考量。例如 Symposium 雖然用 7075 做小腳墊,但音響架是用 6061,或是價格更高的紅銅。保險起見還是先從 6061 開始,反正日後都可以再試。


家裡木工工具一應俱全,本來想自己加工 MDF。不過富美家不出貨給散戶,最後省事起見直接委託木工完成層板。富美家質感確實不俗,木紋非常自然,觸模的手感也還不錯,而且耐磨耐刮。本來其實也在考慮仿石材的美耐板,但美耐板的觸感距石材太遠(比熱明顯不同),還是仿木紋效果較佳。美耐板最大的問題就是邊角處會有黑邊,我的層板亦難免,但較明顯處留在底部。之後有時間打算用天然楓木皮重新收一次邊。


層板四角都埋了 M8 的螺母,底層板直接鎖上 Soundcare Superspike,其實就是自帶底坐的角錐,使用上非常便利。

至於腳柱,同樣參考廠機,選用直徑 3 公分的 6061 實木鋁合金圓柱。先去鋁材店買未裁的鋁合金柱,再找加工廠裁切、攻螺牙。為了美觀,又再找工廠做基本的陽極處理。在台北一天就可以搞定這些事,也算是另類的小確幸了。話說回來,加工的精密度與表面處理的品質其實與 hi-end 級產品有一大段差距,不過這個設計對於加工誤差有很大的寬容度,在家也是粗用,不影響效果也就算了。


最後就是把這些腳柱、角錐鎖上,部份不會再調整的螺絲順便上螺絲膠固定。最後把這些層板疊一疊,拿水平尺出來,調整 Soundcare 的高度校正水平,新音響架就完成了。主層板各挖了四個圓型淺槽,塞入事先買好的錐角坐。我沒有像 Solidsteel S5 一樣另做 MDF 副層板,而是拿多年前 DIY,目前仍然現役的 Symposium clone 直接架在上面當副層板。也有一層是用 IKEA Aptitlig 竹製砧板 當作副層板,這款砧板在音響圈也算頗負盛名,台幣 399 值得一試,不好用反正還可以切菜。


最後就開聲了。之前幫 LACK 換上 Soundcare 角錐,覺得頗有升級的感覺,這次則更是明顯的大幅躍進。首先注意到背景分離度提高,毛邊減少,彷彿訊噪比憑空拉高一截。除此之外,中頻有變得甜美的傾向,低頻則是比較溫厚鬆爽,音場的穩定度亦有強化。整體的改變還滿討喜的,而且效果顯著,把前級移到旁邊的 AV 櫃上,聲音馬上有所落差。認真調的話,其實每一層該放什麼器材、副層板與其餘的角墊該如何搭配,都還有許多可玩之處。我自己心中還是滿好奇用 7075 鋁合金當腳柱的效果。此外,鋼柱雖然也不錯,但既然 DIY,好像亦可直上紅銅柱,似乎更有趣。其實這個音響架做下來花費也要超過兩萬,到底是否比得過定價兩萬或二手價兩萬的廠製音響架,我也頗為好奇。現在覺得音響 DIY 對我的意義深遠,CP 值已經不是第一順位考量。尤其是構思許久的想法逐漸實現,並且得到正面的結果,此中樂趣難以言喻。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簡單無比的水晶墊材 DIY


在先前節錄 Stereo Sound 雜誌的文中,提到優秀的墊材是在頂板與底板之間,加入振動抑制效果出色的物質或結構。制振效果出色的物質是水晶等礦物以及顆粒狀的樹脂,制振效果出色的結構則是利用彈簧、空氣彈簧、磁浮的結構。之前試做了模仿 Symposium 的三明治結構墊板,在鋁板中間夾入發泡材,效果不俗,這次則改來玩水晶(透明石英晶體)為夾層的三明治墊材。

這樣的產品,其實 Audio Revive 有出,木製框體中間舖滿水晶顆粒,上面覆上胡桃木合板。上蓋基本上是放在水晶顆粒上,與下蓋不直接接觸。器材置於上蓋之上,震動被水晶轉為熱能消散。此舉可以將材器產生的震動隔離,減少共震,也減少對其他器材的影響。


掌握概念之後,用相同原理自製類似的墊材並不難。去年朋友送我一包 Audio Revive 出的天然水晶,當天就拿來試作。



家裡的尺寸恰當的木質合板拖盤,就是現成的框體。


把整包水晶倒在盤中,輕輕搖動拖盤,讓水晶自然地平舖在盤中。


Audio Revive 的上蓋是漂亮的胡桃木合板,我手邊沒有尺寸合適的合板,先拿一片略小的 MDF 板充當上蓋。輕輕把 MDF 放到水晶上,不要接觸到拖盤。最後用水平儀調整上蓋的水平。接著,把器材擺好,接好線材,就開聲了。


過去用過不少墊材,我的經驗是都有效,只是效果是否顯著,是否符合調音的需好,是否迎合自己的口味。自製的水晶墊材,聲音的風格很明顯,有一種素質高尚,分離感很明顯,毛邊減少,對焦更清晰。Symposium Clone 的效果也很好,不過走向大不相同。Symposium Clone 有一種甘醇的韻味,有點黏稠感,富有音樂性。水晶墊材則是清澈純淨,靈氣活現。兩者我都很喜歡。經過一番嘗試之後,我把水晶墊材墊在前級下面,Symposium Clone 墊在喇叭 DAC 下面,擴大機訊源則是用 47 Lab 信樂燒陶墊。但也不是那麼絕對,有時換個材線,墊材又會重新安置。

聽了幾個月之後,覺得克難的版本有點醜,決定重做一個。先買一張開口略深,更為漂亮的木製拖盤。


同樣倒入水晶,仔細舖平。


這次好奇,不用 MDF,也不用合板,裁了一片尺寸適合的 6061 鋁合金板,放在水晶上。之前製作 Symposium Clone,也是用同樣材質。


鋁合金比 MDF 硬,聲音更為清楚一點。總體而言,聲音的特質還是差不多。我想主導墊材表現的,還是在於三明治隔離結構,以及水晶作為介質的優良效果。Audio Revive 的水晶顆粒在台灣不知有無販售?但水晶顆粒本身並不難買,也不是很貴。選一包顆粒大小恰當的,再買一張拖盤,找一片板材,三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這個簡單無比的水晶墊材。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窮人的 Symposium:三明治結構墊材


比起電路複雜的數位類比電子器材,墊材等週邊應該是更容易 DIY 的元件。或許 DIYer 習慣直接改機調音,對於墊材線材等週邊元件的興趣,反而遠不如一般音響迷。我對墊材 DIY 一直很有興趣,將近十年前,參照 hi-end 墊材廠 Neuance 老闆 Ken 的配方IKEA Lack 音響架。用料輕簡的 Ikea 傢俱成本便宜,直如兒戲,做成音響架卻效果不俗,一用就是十年。此間其實也有升級音響架的構想,但廠機的選擇諸如 SolidsteelFinite Elemente,價格動輒 Lack 的十倍以上,效果卻又無從預想,也就一直沒有行動。

有了音響架,也有了各種角椎、木塊,剩下能玩的是墊板(platform)。我有兩張 47 Labs 4731 信樂燒陶墊,目前分別墊在前級 DCB1 和後級 47 Treasure 0347 下面,想再做幾張墊板,放在訊源和喇叭下。在網路上研究一般廠機用家玩什麼墊板,發現墊材的設計策略不外乎兩種。第一種強調材質,如黑金石、陶瓷、碳纖維、黑檀木等等,第二種方式則混合多種材質,強調的是結構。我對第二種玩法比較有興趣,而目前「結構派」最有名的產品,當屬美國的 Symposium,於是開始研究他們的產品。Symposium 的墊材價格不低,但卻很大方地在官方網站上介紹他們的技術。他們的構想是混合不同密度的板材,用上下對稱的三明治構結疊合。最外側的頂板與低板,用密度最高的材質,由外而內,則漸用軟輕的材料。

1993 年的初代產品 Board

以他們初代產品,1993-1996 年的 Super 為例,頂板是 0.125 吋的鋁板,底板是 0.04 吋的鋁板,中間是半吋的發泡材質。後來的版本皆以相同的哲學出發,只是混合更多素材以及不同的厚度和層次。接著,我果然發現已有人提出 Symposium Clone 的配方,疊合鋁板、實木板、MDF、發泡板,便宜簡單卻有不錯的成果。

去年年底讀了 Stereo Sound 上關於墊材的文章,作者藤本一夫提出混合結構之於單一素材的優勢,還有施作時,頂板與底板要機械隔離。這些特點正好與 Symposium 的設計不謀而合,看來這很有可能就是 Symposium 好聲的祕訣,於是讓我益發念頭來自製墊材。

今年過年前,時來運轉,到承德路一帶裁了幾張鋁板、發泡板,然後在家鋸好幾張 MDF,就這麼開始玩我的 Symposium Clone。

頂板和低板用硬度較高的 A6061 T651 的鋁合金板,厚度是 5mm。

最內層用發泡 PS 板,厚度一公分,似類珍珠板但較厚,通常用於立式看板或隔熱板。

家中原來就存有 MDF,用手鋸加上 saw guide 可以輕易地直角切割。

按照鋁板-MDF-PS板-MDF-鋁板疊合。
照理要把層板膠合,甚至還要做一些表面處理。不過我想多試不同結構的聲音特色,所以就這麼隨興地疊著,然後墊在我的訊源 AirPort Express 實驗機下試聽。我的 AirPort Express 底座是一張質軟而輕的松木板,對墊材向來不甚敏感。放在 Symposium Clone 上,效果卻不錯。以往使用墊材得到的正面經驗,往往是聲音變乾淨、分離度提高、音場更為深邃、或是來自素材的特殊音色。這次 Symposium Clone 固然也有這些增益,但更讓我驚訝的是它為系統帶來一股渾然的厚度和甘甜的韻味。或許我的實作尚不夠成功,這張板子對音質的改善幅度不算很大,但那種甘美的韻味無疑相當迷人,讓人捨不得拿下來。

聽而一陣子之後,發現中低頻的密度較虛,當即調整配方,把 MDF 取出。中低頻的問題就消失了。接著,我參考 Symposium 的演進史,追加一層發泡板,讓發泡板的厚度提高到兩公分,那種甜美的韻味又更為明顯了。


過了幾天,我又裁了更大張的鋁板,做成大四倍的墊板。雖然結構一樣,但尺寸較大,重了不少,效果似乎更為顯著。接著,參考 Symposium Quantum 系列的設計,進一步把上半部分離為四塊獨立的孤島,下半部則仍然保留一體式,如此聲音又稍微更好了一點。由於這些材料都是秤斤論兩賣,做成 Quantum 的設計,成本並沒有因而提高。因此,只要有那麼一點提升,也屬值得。

當今的旗艦系列 Quantum


接著,我把大張的墊板放在 DAC 下,我的 NOS TDA1541A DAC 裝在頗大的鋁製機箱裡,Symposium Clone 用在此處,效果比搭配 AAE 更為明顯。最後,我把兩張小板子墊在我的落地喇叭 Jordan JX92S 下,儘管尺寸太小稍有不合,但結果相當振奮人心。

喇叭下面多了這塊墊材,甘甜浮突的聽感更為明顯,細節情報量增加,相同的音量設定,卻有更為大聲的錯覺。唯一的缺點是低頻下潛略有不足,推測是板子太小,喇叭又重,厚厚一層發泡板形成類似彈簧的作用。於是我把兩張發泡板減回一張,低頻也就回來了,而且是充滿了躍動感和彈性的低頻,令人滿意。


有如藤本一夫所言,雖然石材、木板等單一素材,搭配得宜,也能有很好的效果,但終究必須審慎地調整。而 Symposium 這套方式,混合不同密度的板材,不管墊在什麼器材下,卻都呈現出正向的效果,只是改善幅度有大有小而已。Symposium 廠製品要價兩萬塊上,我想效果當要更為顯著。而我目前的設置一來是尚未黏合,二來是只有鋁板與 PS 板的簡單構成,應該還有不小的改進空間。

Symposium Clone 造價便宜,其中最貴的鋁合金板,仍然不如各種神奇的石板、木板和碳纖維板昂貴。更有趣的是可以針對自己的系統和口味由於調整配方,那甘甜的韻味更是讓人著迷。這和當年的銅箔喇叭線一樣,都是從便宜的原始素材開始 DIY,卻有奇妙的效果,簡單又好玩。在購買昂貴的墊材之前,實在沒有理由不先試試這「窮人的 Symposium」。



本文引用兩張 Symposium 產品圖片,皆取自 Symposium 官方網站:www.symposiumusa.com
同時感謝 Symposium 原廠大方公開配方,造福 DIYer。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藤本一夫談墊材

藤本一夫最近在 Stereo Sound 雜誌上連載一系列調音的專欄,從電源開始,談了線材,現在講到器材的佈置。最近的 184 期,主講音響架和墊材。我最近對墊材別有興趣,節錄他對墊材的看法。眾所週知,Stereo Sound 的中譯品質十分粗劣,以下文字是以中文版為基礎,潤色重寫而成的。
墊材的任務,就是抑制音響器材與地板之間的振動,但是這個任務並不單純,因為墊材要盡可能的阻擋設置的音響器材所發生的振動,使振動衰減,同時還要阻斷外部傳入的振動。雖然統稱為抑制振動的音響器材,但是CD播放機與喇叭的要求條件不同,所以適合的墊材也不一樣。
墊材追求的性能是優秀的振動抑制效果,同時不會增添材質固有的癖性。但是,符合這個理想的產品意想不到的罕見。墊材常用的素材是石材,然而石材的制振效果卻完全不合乎期待。因為石材的內部損失大,而且振動能量大多經由石材表面傳導,最後流入音響器材。
媒介的密度越高,振動能量的傳導速度越快;柔軟的媒介具有將振動能量轉換成熱能的性質。總之,如果只是吸收振動能量,那麼,高密度的柔軟素材會比較有效。例如分離式冷氣室外機底下鋪設的橡膠墊。反之,密度高卻堅硬的石材,抑制振動的效果也就不會太好。
在喇叭下面墊石板或石塊制振雖然常見,但是因為石材的性質,無法完全吸收喇叭的振動,反而會再次傳回喇叭,使得聲音變得混濁。而且大多數的石材不但制振效果差,音域的平衡性也不好。不過,隨著使用方式的不同,有時也有配搭得宜的例子。
另一種結構是在墊材內部填滿沙子或金屬顆粒,但振動的傳導方式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填入內部損失大的物質,但振動能量仍然經由表層傳導到音響器材,無法有效抑制振動。
那麼,效果最優秀的結構是什麼呢?那就是頂板與底板之間,加入振動抑制效果出色的物質或結構。制振效果出色的物質是水晶等礦物以及顆粒狀的樹脂,制振效果出色的結構則是利用彈簧、空氣彈簧、磁浮的結構。
特別重要的是,不論何種方式,頂板與底板在機械上必須絕緣。只要有任何接觸,振動就會從而傳導。有無絕緣,性能的差異非常大。但讓人意外的是,真正做到頂板、底板機械絕緣的產品非常少。
完整內容請參考 184 期 Stereo Sound。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再添一樣 47 Labs 產品:4731 信樂燒陶墊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也有 47 Labs  原廠製品〉,4721 拆 CD 刀是我僅有的 47 Lab 產品,至今已經使用多年,相處愉快。每次買了 CD,必定回到家裡才慎重其事地用 CD 刀拆開,不然就覺得不太對勁。拆 CD 刀便宜可愛,但畢竟不是音響系統的一部份。之前也曾想買線材套件 OTA Kit銅箔喇叭線鹿皮墊材 (人窮只買得起線材道具)等等,但最想買的還是信樂燒(Shigaraki)燒陶墊材 4731。一來是好奇 47 Lab 的墊材如何,二來是我本來就十分喜歡樸拙的信樂燒陶器,三來則想,信樂燒墊材當與我的 Shigaclone 相配。

這次樂友 DomDom 不僅帶來 Gain Card 借我聆聽,同時也代我買了兩張信樂燒陶墊。這陶墊不過 26 公分見方,兩公分厚,入手卻發現重達三公斤,真是相當過意不去。




這不算便宜的日製墊材,並沒有特殊的包裝或甚至「禮盒」。原廠只是簡單地用報紙層層包裹,就好像在鶯歌買的陶器一樣,還是 DomDom 兄加意用氣泡紙包了起來。這大約就是 47 Lab 的哲學:如果不是做到非常精緻非常有質感,那麼就用最簡單最實際的方式處理。





打開報紙就看到了漂亮的信樂燒陶墊。典型的信樂燒質感,古拙樸實,沉穩而寧靜。正面是上了釉的平面,底面粗糙沒有上釉,有一道一道橫紋。邊角之處有點參差,那是燒製的痕跡。

我試著把陶板墊在不同的器材下面,聽聽聲音。因為板子很小,所以標準尺寸的 DAC (NOS TDA1541A)與 Gainclone 沒辦法使用,只能用在 Shigaclone、DCB1、Gain Card 下面。除了「老人茶杯」之外,陶瓷不常用於墊材,我也很好奇陶瓷墊材會有怎樣的聲音。看外型,信樂燒陶墊與黑金石或有些許相似,但這陶墊的聲音走向完全不同於堅硬的石材,也與我過去使用的墊材頗不一樣。

在我有限的經驗中,墊材多能提高聲音的分離度,讓音質更清楚更清晰,細節更多、泛音更豐富,同時也會改變整體音色的調性。信樂燒陶墊改善的方向完全不同,最大的特點是中低頻變得豐厚濃郁了些,型體感更穩固,低頻也比較沉穩。而且這種效果,又以墊在 Gain Card 下最為明顯(果然是原廠配方),補強了 Gain Card 的中低頻的厚度與潤澤,相當合拍。除此之外,這陶墊似乎並沒有什麼副作用,不像一些高阻尼墊材會減少細節,也不會影響中高頻的清澈。



山塞版的 Shigaclone 墊在正廠 Shigaraki 陶板上。希望今年可以為我的 Shigaclone 好好做個機箱,變成漂漂亮亮的一套 CD 轉盤。一旁最好再放個信樂燒花瓶,更是妙不可言。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Cardas/Ayre Myrtle 木塊


音響 DIYer 對線材、腳錐這些調音道具,似乎遠遠不如一般音響迷狂熱。對 DIYer 來說,在機箱內部調音,效果顯著多了。買昂貴的線材或道具試半天,帶來的影響往往不如更換電容電阻明顯。但我還是喜歡玩線材和道具,換線換墊材畢竟比拆機換零件方便,在調音時可以很快地嘗試各種處置,微調出想要的效果。而且震動的問題,並不是改線路換零件便能解決的,震動處理是無可避免之事。

剛開始玩音響的時候,我用的是幾千塊的入門級器材,後來開始 DIY,每個作品的成本也很少破萬。相對之下角錐頗不便宜,不論木質或金屬,國內一般坊間非名牌貨,一組(可能三顆或四顆)動輒上千。如我有七八樣器材,光角錐就要上萬了。萬把塊在音響世界裡當然不算什麼,不過同樣的錢我寧可去買一堆零件。後來,大約 2003 年前後,parts conneXion 開始販售 Cardas Myrtle 木塊,價格非常漂亮,當時一包有 16 顆,只要 55 元美金。也就是說,不到兩千塊便能買到五組墊材,還是可靠的老牌 Cardas。一開始買了一包,發現不錯,後來又追加了幾包,大大小小三十幾顆一路用到現在。

Myrtle 是美國 Oregon 州的硬木,又硬又重。Cardas 依據他們的招牌理論,將 Myrtle 按黃金比例切成一顆顆長型木塊,再刻上鸚鵡螺的 logo。墊上去之後,最大的改善並不是什麼「木頭味」,而是更為清晰、分離度更好、細節更多的聲音。與其他墊材相較,Cardas Myrtle 的音色很中性乾淨,幾無渲染,只有稍帶一點木質的柔和感。其間也試過多種墊材,Cardas Myrtle 木塊絕不是其中效果最顯著的。由於沒有太強烈的個性,縱然大量使用,甚至所有器材都墊上,也沒有惱人的副作用。表現和 Cardas 木塊同等級的墊材,價格往往高出一截,而且還不見得這麼耐聽百搭。一顆 Cardas 只要一百多塊台幣,相當實惠。

後來美國 Hi-End 廠 Ayre 也向 Cardas 訂製 Myrtle 木塊,改印上 Ayre 的 logo。此外也推出凹字型的木塊,專門墊線材。Ayre 前經銷商在其 blog Audio Explorer 上寫了一些 Myrtle 木塊好聲的理由。從 DIYer 的角度來看,如不想花太多錢和花太多功夫在墊材上,買 Cardas 木塊來粗用確是非常省事。一來是這木塊有一定程度的避震效果,二來便宜,拿來代替機箱的腳墊也很方便,三來中性,不用擔心負作用。然後可以專注於機箱內部的調音。


避震道具名廠 Symposium 也有類似的金屬塊 Fat Padz,價格是 Cardas Myrtle 木塊的十幾倍。他們的使用指南建議一件器材用三塊 Fat Padz,放置在底板內 2.5-7.5cm 處,緊靠螺絲,相同的設置手法或許亦可用於 Cardas Myrtle 木塊。緊靠螺絲的理由是,螺絲的所在,通常便是電路板或變壓器等元件接合機箱之處。依據這些木塊、金屬塊能「汲取」(draining)震動之說,放在這些地方能直接將能量引導洩放。我對力學和機械一無所知,無法判斷 Symposium 的說法是否合理。總之可以先放在螺絲旁作為起始,若有耐心,再移動位置調音,找尋最好聲的放置所在。

關於 Cardas Myrtle 木塊的特色與使用,Positive Feedback 雜誌有一篇心得:
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37/tweaks_ayre_myrtle.htm

Stereophile 亦有兩篇使用報告:
http://www.stereophile.com/integratedamps/939/index9.html
http://www.stereophile.com/artdudleylistening/306listening/index1.html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音響 DIY 的第三大要素

朋友 mikeliu 兄昨晚傳給我一篇文章,講得是 Technics SP-10 LP 轉盤底座的學問,這些底座避震的知識讓我立刻聯想到手上正在進行的 Shigaclone 計畫

文章的連結在此處:
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sp10plinth.html

最有趣的部份是網頁中間那張表,比較「輕」與「重」這兩種避震哲學的優劣得失。整理得如此完整,分辨得如此細膩,讀來興味十足。作者將彈簧歸入「輕」的陣營,將橡膠歸入「重」的陣營,也是相當巧妙。採取「重」之一道,有許多好處,各種環節都比較不敏感,不容易出惡聲;「輕」之一途與其相反,非常敏感,然而卻有鮮活靈動的優點。文中也提及了幾種底座的結構,諸如多層粒片板(chipboard)、合板(plywood)夾鋁板、多層木板、石材,甚至人造石材(Corian、可麗耐)等,隨個人口味及系統搭配的不同,都是可能的選項。

LP 讀取是純綷的機械運作,訊號又十分微小,對震動異常敏感,避震自然也是 LP 玩家最關注的議題之一。CD 轉盤當然也受震動影響,程度上或許不如 LP 敏銳,但是恰當的底座和避震處理,仍然是好聲的要項。自從我把 Shigaclone 換成全硬式懸吊之後,對震動變得超乎預期的敏感。底座採用銅板或是 MDF 有極大的別差,底座下面用了什麼墊材,還有用了哪一種音響架,聲音也有鮮明的不同。比之 DAC 、前級、後級都更敏感。而且底座材質與墊材、音響架之間的組合,或好或壞,其間變化複雜,不下於全系統器材之間的搭配。例如銅板原本就厚重,密度高,再配上同樣密度高的 MDF 就不免笨重了。而鋁板輕盈鬆軟,搭配厚重的 MDF 卻能讓聲音更實密,也所以不少廠商會在鋁製機箱內鋪上一層 MDF。這些道理就像作菜一樣,講究君臣佐使,相互調和。

對於這麼多種材質和結構,千變萬化,很難逐一試遍所有組合。因此還是得找出一些基礎的「配方」,作為 building block,再從此去組成自己偏好的音色。此外還要考慮 DIY 的成本。每種材質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和加工方式,要用木材就要有木工的設備和場地,再加入鋁材、銅材,又需要金工的設備。假如還要處理石材、碳纖維、不鏽鋼等高硬度的材質,那又更是困擾了。目前我也只能從最簡單的開始著手,以木材為主,輔以銅材、鋁材和壓克力作實驗。

音響器材的主要元素莫過於線路、機械結構、零件三大部份。換零件最簡單,所有玩家都會;線路自是 DIYer 最關注的部份。相比之下,機械結構似乎常常受到忽視,許多 DIY 案例都只是勉強找個尺寸合用的箱子把東西塞進去(我自己也常常如此),卻沒有更多嘗試和更深入的考量。如果能像 Peter Daniel 一樣,自由自在地做出各種機箱來搭配不同的線路和零件,那才算是全面掌握了音響 DIY 的所有要素。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FleXy Table: 超值音響架

之前用 IKEA LACK 邊桌製作音響架,後來才發現這還不是 CP  值最佳的選擇。義大利線上音響雜誌 TNT 推薦的方案 FleXy Table,比 LACK 更便宜,結構設計也很合理,看設計圖就可以理解這個音響架的穩固,此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層板材質、做不同的尺寸。做得好,理當比 LACK 穩固美觀許多。FleXy 的加工難度和 LACK 差不多(都非常簡單),比 LACK 更便宜,自由度更大。聲音如何就不知道了,目前還沒聽過 FleXy 的聲音。

FleXy 的材料很簡單:三支一公尺長的螺紋棒(我不知道中文正確的行話是什麼),一些螺帽、一些墊圈(行話叫「華司」,亦即 washer,金屬和橡膠各一些)。此外就是層板,材質由人,木板自然是最常見的,也可以用玻璃、壓克力等,聲音當然各自不同。

做法也很簡單,把所有層板,選三個角鑽好洞,用螺紋棒貫串層板,層板上下用螺帽固定。螺帽與層板之前夾以墊圈補強。詳細的材料選用及加工方法請見 TNT 的原文,此外還有一個 FAQ 也務必一看。

FleXy 在網路上非常紅,和 LACK 差不多,是音響架 DIY 的兩大主流。也有很多變型。架構雖然簡單,不過我之前始終沒有看到特別漂亮的成品。我想尺寸的長、寬、深比例和層板材質需要花點時間設計,才會有比較漂亮的質感。當然尺寸比例、層板材質對聲音也有相當的影響。

最近朋友打算做 FleXy,傳來一個法國討論區上的作品,終於讓我見到漂亮的 FleXy 成品。層板的比例、配色、表面處理(finish)都恰到好處。唯一的缺點是他做成四腳,據 TNT 的說法三腳遠比四腳理想。



原文和照片出自此處:http://www.homecinema-fr.com/forum/viewtopic.php?f=1128&t=29888866


墊材真的不容忽視。前天把 CEC 移出音響架,把 Shigaclone 直接放在 LACK 上,聲音明顯不同。之前提到銅板底座配硬式懸吊的缺點,幾乎都改善了。尤其本來某個頻段有低頻共震,以為是低頻量感變多,空間需要重新處理,想不到卻是把 Shigaclone 放在 CEC 上造成的。如今共震消失,聽起來輕鬆乾淨多了。或許可以這麼解釋:CD 機構以彈簧懸吊,對下方的墊材較不敏感,亂放在 CEC 上也不致發出共震;硬式懸吊則明顯地反應下方墊材的聲音特性,比較難駕馭。避震做得好,音響性才得以充份發揮。




2010-04-18 補充:有幾篇 FleXy 的製作教學,圖文並茂,內容詳細。請見: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