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有趣的網誌:IKEA Hacker

無意間發現這個 blog IKEA Hacker,上面刊登了許許多多 hack IKEA 產品的構想和實作方案。所謂的 hack,就是把 IKEA 現有的產品加以改造,不管是局部修改,以符合個人需求,或把 IKEA 產品當作素材,做出新的東西,這個網誌都有收錄。

我很喜歡這種玩法。IKEA 的東西,雖然質感粗糙,品質普通,但便宜,好買,普遍,世界各地都有人用。IKEA 善用世界工廠,大量製造,把產品價格控制得頗低。買他們的東西來改造,不但省事,有時還比自己買材料從零做起更便宜。更重要的是有統一的產品名稱,大多數的產品全球都有供應,很多人都能加入 IKEA hacker 的陣營。在這樣的基礎上,許多改造創意,頗能廣泛引起討論,而經過眾人的努力,這些構想變得更精緻更完善。

例如之前 Neuance 的老闆 Ken 發表的 IKEA Lyte Rack 方案,用便宜的 IKEA LACK 邊桌製作音響器材架,就是典型的 IKEA hack。當初看到 Ken 拿 IKEA 的產品來玩,覺得非常有趣,後來才發現這種創意在西方並不是那麼稀奇。後來我也用 IKEA Bjuron 木製花盆來做 Fostex FF-85K 的音箱,用 Piin(品東西家居)的木盒來做咖啡豆冷卻器,花費不多,作法簡單,卻實用有趣。

IKEA Hacker 這個網誌收羅眾人的 idea,分門別類整理,每年決選年度最佳 hacks,真是振奮人心的構想庫。看這些奇奇怪怪的 hack,同時不斷思考要怎麼把身邊現有的素材,簡潔地運用在音響系統中。例如用 Blanda 木製沙拉碗來做喇叭音箱,美觀可喜,質感勝過我用 Bjuron 花盆做的音箱,真是相當不錯的點子。

另一個例子,把二手 Imfors 咖啡桌的鋼製桌腳拆下來,裝上兩片竹材合板,就變成了造型簡潔,質感頗佳的沙發架。這種平凡中見神奇的創造力實在令人讚嘆。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DIYZONE CD-Pro2 裝機感想

DIYZONE (DZ) 2004 年推出 Philips CD-Pro2 (VAU1254) 套件,弄得滿城風雨。在那之前,本就對 CD-Pro2 很有興趣,卻沒有閒錢跟上團購,後來看到許多 DIYer 都做不出好聲,又常有燒機的消息,也就漸漸失去興趣,改玩 Sony SCD-XE600 和 CEC TL51X 等廠製轉盤了。

想不到,過了五年之後,卻終於遇上了 DZ CD-Pro2 套件。原來朋友當年買了一套,但沒有時間組合,零件就一直放著,直到最近才託我幫他完成。

收到套件之後,看到一盒又一盒的零件,厚重的鋁製機殼,好幾塊模組各自有獨立的 PCB 和零件包,真是令人興奮。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組裝套件,不必研究線路、不必搭棚洗板、不必備料選件、不必整製機箱,想起來就輕鬆愉快許多。不過,由於這個套件常有音質不佳、機芯容易燒毀的傳聞,我還是研究了一下 DZ 的電路,並做了一些修改,電阻電容也改為熟悉的品項,希望能提升音樂輸出的品質,延長 CD-Pro2 模組的壽命。

修改重點:

1. 穩壓電路
CD-Pro2 需要 5V 與 9V 兩組電源,耗電不大,典型值是 0.3A 上下。DZ 原始的穩壓非常複雜,整流濾波之後,先經過兩級 LM317 IC 穩壓,再經過一級 op-amp 穩壓輸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複雜,DZ 也沒有說明他們調音的過程,選用這種穩壓設計的考量。我向來不喜歡多級穩壓,又聽說 DZ 的穩壓是燒壞許多 CD-Pro2 機芯的殺手,於是參考大多數採用 CD-Pro2 廠機的設計,改用一級 IC 穩壓。我沿用 DZ 的穩壓板,經過修改之後,電源架構變為單簡的 CRC 濾波,再以 LM317 穩壓輸出。DZ 配的電阻是 Dale RN60D,電容是 Nichicon MUSE 系列,這是他們當年的標準補品。由於素來不喜 Dale RN60D,對 Nichicon MUSE 也印象平平,於是改用了慣用的 Philips MPR 24 與 Panasonic FM 系列。CRC 濾波中的那根 R,則用可以承受 2W,聲音溫澗厚實的 Dale CPF2 電阻。此外,所有的整流二極體也都改用我喜歡的 IR 11DQ06 Schottky diodes。

2. 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
試聽過 CD-Pro2 內建的類比輸出之後,覺得聲音平淡,雖然不難聽,卻無法發揮 CD-Pro2 的實力,明顯不如以 SPDIF 輸出,再經過我的 TDA1541A DAC 輸出的聲音。所以便收集了手邊的材料,用洞洞板做了簡單的 NOS TDA1543 DAC。由於 CD-Pro2 模組原本就可以輸出 I2S 格式,搭配 NOS TDA1543 非常方便,只要一組穩壓,一顆 TDA1543 IC,五根電阻,四顆電容就完成了。電阻仍然是慣用的 Philips MPR 24,輸出交連電容則用透明乾淨的 Philips 013 low leakage 系列,DAC 電源穩壓則用 Panasonic 的穩壓 IC AN8008。
由 CD-Pro2 模組直入 TDA1543,不經過 SPDIF 的轉換,聲音果然很好。雖然 TDA1543 先天上比較浮躁,失之穩重細膩,但非常有活力,音樂聽起來生動鮮活。相較於透過 SPDIF 連接的 TDA1541A DAC,也是互有高下,平分秋色。如果能用 I2S 格式,讓 CD-Pro2 直入 TDA1541A,那聲音或許會更棒。不過 TDA1541A 陣杖太大,成本又高,不像 1543 運用簡易。

3. 數位輸出
雖然 CD-Pro2 的主人目前沒有 DAC,預計採用類比輸出,但我還是想做好 SPDIF 輸出的品質,以備將來主人接上 DAC 使用。CD-Pro2 模組本身就有 SPDIF 輸出,但 DZ 又額外附了一張數位輸出的電路板,將 CD-Pro2 傳來的 SPDIF 轉手再輸出。我研究了 DZ 數位輸出的線路,除了多加一組光纖輸出之外,實在看不出這些多餘的轉換對聲音有什麼幫助,所以直接捨棄。CD-Pro2 本身的數位輸出其實相當不錯,接上我的 TDA1541A DAC,真的能讓人聽出這個機構強健的體質和 hi-end 質感。不過,那陣子正好看到阿仁的 DSIX SPDIF 模組套件,為了求好心切,同時也好奇 DSIX 的表現,就訂了一套來試。意外的是,裝上 DSIX 之後,聲音並沒有更好,反而明顯較差。特別是高頻,在小提琴與女高音的頻段,有明顯的衰減。我對這個 DSIX 線路不熟,英語系討論區又沒有太多資源,查不到改造的法門,最後所以只好 bypass 掉 DSIX,由 CD-Pro2 模組直接輸出 SPDIF 訊號。DSIX 在日本、台灣頗受好評,這次試用效果卻不好。我的解釋是:DSIX 原始的設計有許多調音手法,而阿仁的版本儘管電路雷同,但配料、layout 都不同,最關鍵的手繞脈衝變壓器更改用了表現平平的 PE-65612,和原設計大異奇趣。此外,我的 TDA1541A DAC 在 SPDIF 輸入端裝有了一顆 Scientific Conversion 數位變壓器,原有隔離的作用,沒有必要再經過一次 DSIX 隔離。

4. 控制板與聲音表現關係不大,一開始完全按照 DZ 的指示安裝。不過自動進入待機模式的機制實在太煩人了,stop 時機器也不太耗電,頻繁的開關機徒然減損 CD-Pro2 模阻的壽命,不知道這種無謂的功能意義何在。後來參考 DZ 上的這篇文章,把自動待機取消了。


第一次組裝 DZ 的套件(其實也是我第一次組裝套件),對 DZ 的設計印象並不太好。DZ 沒有調音,沒有針對音質設計對應的電路,這在國內的套件來說是家常便飯。問題是,DZ 的 CD-Pro2 連基本的運作使用,都難以讓人滿意,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先不說許多人碰上悲劇,如 CD-Pro2 模組燒毀之類的,我自己遭遇的問題有:

1. 紅外線 CD 載入判斷
DZ 自作聰明的紅外線判斷 CD 載入機制無疑是個笑話。一來是紅外線 sensor 的位置無論如何都無法偵測到 8cm 的小 CD,導致這台 CD-Player 不能播放 8cm CD。二來是紅外線 sensor 的反應時間很慢,置入 CD 之後,往往要等上十數秒才能開始播放。三來是紅外線 sensor 並不靈敏,有時無法 trigger,要把唱片拿起來重新置入才能順利播放。總而言之,從紅外線啟動 CD 的設計來看,吳立民所謂的「便利」、「高完成度」、「媲美Hi-end機」,完全是天方夜譚。許多高級機器,老老實實地使用微動開關啟動 CD 循軌,一點問題也沒有,何苦搞個麻煩的紅外線模組,既麻煩用家,也麻煩設計者呢?難道所謂的「DZ-Style」就是自作聰明、畫蛇添足嗎?

2. 靭體
雖然控制靭體並不直接影響音質,但卻會影響操作使用的感受,進一步影響了聆賞音樂的心情。DZ CD-Pro2 的靭體寫得非常差勁,操作的感覺與平常的 CD-Player 完全不同:沒有 pause、CD 必須載入穩定才能按鍵操作、上下循軌動輒出現 ERROR,種種問題,導致我操作時總要充滿耐心,小心翼翼。即使如此,還是常常把控制器搞到當機,為此重開過好幾次。我沒有寫過 micro controller,不過大賣廠的雜牌 DVD-Player,不到一千塊,都有正常好用的控制靭體,為何將近兩萬塊的套件,DZ 卻只能提供這麼難用的靭體呢?這樣也叫「媲美Hi-end機」?此外,還有用家指出,DZ 的靭體,5V 與 9V 兩組供電的延遲不夠久,未達 datasheet 上的要求,有損傷 CD-Pro2 之虞。

3. 機殼構造
DZ 這次把機殼處理得很漂亮,表面處理細緻無瑕,所有的螺孔都很精確,這些都值得讚賞。可惜機殼下面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打開 CD 蓋,底下原始、粗獷、充滿「機械美」的構造,雜著幾十條接線和電路板,就赤裸裸地曝露在用家眼前。這種彷彿黑心貨的低完成度,害我每次換 CD 都覺得傻眼,難道這又是「媲美Hi-end機」?我的 CD-Transport CEC TL51X 才兩萬塊,也是上置 CD,談不上什麼 hi-end 機,卻處理得好太多了。
除此之外,我不懂為何要把顯示器放得那麼深。吳立民聲稱這樣看起來比較有立體感,但無論如何未免也太深了,看起來怪異,而且角度稍偏就看不到顯示數字了,難怪許多玩家不約而同地把顯示板前移。說是有立體感,我看八成是機箱規劃時考慮不周,只好將錯就錯吧!

4. 裝機說明
DZ CD-Pro2 算是滿複雜的套件,好幾張 PCB,零件多、接線繁複。然而,竟然沒有完整詳實的裝機文件,所有的資料都要在一篇又一篇散亂的相關文章中收集,有些關鍵資訊甚至還在討論區中,我真好奇經驗不多的新手有辦法順利地自己裝起來嗎?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 DZ 獨有,國內的套件大多缺乏文件,常是一份電路圖、一份零件表、幾張照片了事。問題是 CD-Pro2 如此複雜,竟然連一份完整詳實的電路圖都沒有,要綜合兩三個檔案,才能知道每張 PCB 之間接腳對應的關係,未免太不用心了。不知何時,國內的套件或 PCB 才能到達歐美的水準呢?例如 Pass 或 Pedja 的裝機文件,從設計原理、電路分析、零件選擇、實作細節、調音建議、到測試數據,一一向用家解說,不但詳盡,讀起來還很精彩。裝機說明可以做到這種境界,套件的品質才真能教人信賴。


這台 DZ CD-Pro2 我聽了一個月多,一邊聽一邊調整。撇開操作的不順暢,聲音表現很好,一開聲就明顯地讓人感受到 hi-end 質感。有點類似乘坐 Mercedes 汽車的感覺,聲音堅實穩重,不疾不徐,帶著樸實自然的韻味,質感高貴。相形之下,我的 CEC TL51X 雖然輕柔順耳,但下盤無力,顯得花拳繡腿。

然而,我想 CD-Pro2 的能力尚不止於此,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改進。例如機箱,DZ 的機箱雖然品質不錯,但未必適合 CD-Pro2。對轉盤來說,機殼結構有莫大的影響,有時間的話,應該嘗試各種懸吊方式和機箱結構,還有機箱的材質。此外,許多人直接修改 CD-Pro2 模組上的電路,這也有很多可玩之處,例如換高精度的 clock,或是局部的電源最佳化。還有像電源、數位輸出等,也都有很多變化可玩。以 CD-Pro2 本身的優秀的體質,非常值得花時間下去研究。而即使簡單的裝起來,當作轉盤用,聲音也不差了。要做到三五十萬廠機的水準,或有難度,但至少也有數萬元轉盤的表現。(但如果採用 DZ 原始的電源和配料,我就不敢保證了)。

如果有好的靭體,我倒也滿想收一套 CD-Pro2 來玩。我現在初步的構想是,用木板做一個小型的極簡機箱,搭配 Kwak Clock,電源外置,以 I2S 直接連到我的 NOS TDA1541A DAC。我很期待這樣的聲音。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升級

自從一月多完成 Nelson Pass 設計的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以來,對這台簡單前級的聲音非常滿意,臨時搭棚的試作版,竟然就這麼絲毫不改地聽了幾個月。

三月中在 PassDIY 網站看到他們重新發行 B1 的 PCB,欣喜之餘,立刻訂了幾套。由於寄送處理的失誤,幾經波折,等了一個多月,昨天終於收到了這批 PCBs。除了 PCBs 之外,為了方便,我也順便訂了配對完成的 JFET 2SK370GR。PCB 品質極佳,layout、孔位、製板都無話可說,背面還印上 "Tested" 字樣,表示連裸板都還有品管。除了 PCB 和 JEFT,PassDIY 居然附上自家 logo 貼紙,品質也不差,完成機器後貼在機箱上,倒也頗有幾分模樣。

由於之前已有一部試作機,機箱、變壓器、電源、VR 等雜七雜八的部份都已經就緒,如今我只要裝好這張 PCB,再替換掉之前搭棚的板子即可。所以,晚上花了點時間,就完成了新版的 B1 buffer。

為了先了解 PCB 與原先自行 layout 搭棚的差異,零件的廠牌系列幾乎都沒有更動,儘量按照原先的搭棚版作。電阻幾乎全用熟悉的 Philips MPR24 0.1% metal film 電阻,濾波電容是 Panasonic FM 系列,輸出入交連電容也仍是 Black Gate N/NX 系列。比較大的差異只有兩處,一是把輸出串連電阻改為解析力高而音色甘甜的 Caddock MK132,二是把所有訊號路徑上的配線,由 Mogami 多芯銅線換為 Cardas Litz 機內線。當然,還有 一個額外的差別,就是原先使用的 2SK170BL 現在換成了隨 PCB 一起寄來的 2SK370。

有了 PCB,裝機就成了 trivial 的事情。主板很快就完成了,倒是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麻煩的 Cardas Litz 線。完成之後,上電測試都非常順利,就拿到房間裡,接上主系統試聽。雖然新的 Black Gate 需要長時間 break-in,但現在的聲音仍然非常好,比原本清澈許多,樂器的分離度更好。當然這有可能是新的 PCB 所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是 Caddock 電阻的好處,有可能是 JFET 的差別,也有可能是 Cardas 線所帶來的提升。音響 DIY 的困難和有趣之處就在這:即使線路都一樣,只要製作上的環節稍有變化,幾乎都能反應在聲音上。無論如何,現在得到了更好的聲音。

PassDIY 出品的 PCB 動輒搶購一空,不過品質的確優秀。新版的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令人滿意,配上新的喇叭,整體的聲音彷彿又升級了。接下來就是繼續調整,換換電容的規格和材質,試試不同的電源,改用規格更好的 JFET LSK170。這樣一組小巧簡單的前級,消耗功率不到1W,不熱不燙不耗電,聲音又無可批評之處,真是相當好用。如此一來,我又更沒有動力把做到一半 5687 單管前級裝起來了……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47 Lab 也出墊材了!





47 Lab 的產品總是讓人眼睛一亮。最近幾年雖然沒有推出器材,但 OTA 線材拆CD刀這些配件還是挺有創意。前陣子推出鹿皮墊材,倒也還好,這次推出的信樂燒(Shigaraki)墊材卻非常吸引我。

一般這種大片的墊材,多半是花崗石、大理石一類的製品。石材固然穩重紮實,廣受好評,但我卻興趣缺缺。在我的主觀上,石材總是鋼冷了些,與銅鋁以及木材為主體的音響系統格格不入,彷彿少了點意趣和溫暖。我想石製墊材對聲音的幫助應該不小,否則也不會這麼受歡迎,因此這純是我的個人偏見,好比我也同樣不喜歡鐵製或不銹鋼製機箱。

很久以前就很想嘗試用陶磁來作音箱機箱或墊材,只是手邊沒有加工燒製的設備,不可能在自家實驗。47 Lab 推出信樂燒陶板 Model 4731,小小一片(26cm * 26cm * 2cm),底部做成波浪型,面板樸拙沉靜,墊在他們家小巧低調的器材下,真是妙不可言。47 Lab 非常懂得情趣,他們的產品,不論是個體,或是搭配,甚至全套系統,不論在聽覺上、視覺上、意念上,總是深富旨趣,引人玩味再三。

Model 4731 的官方介紹:
http://www.47labs.co.jp/shop/4731.html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最近的音響測試片

Mach the Knife, Ella Fitzgerald



Richard Strauss Four Last Songs, Schwarzkopf & Szell


Mahler Symphony No. 2, Rattle


Musique Russe, Cluytens


Sibelius Symphonies and Tone Poems, Berglund


Schubert Late Piano Sonatas, Andsnes


Pink Floyd, Dark Side of the Moon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一償宿願:Jordan JX92S VTL loudspeaker


2002 年夏天,我生平第一次聽到 Hi-Fi 全音域喇叭,那是朋友用小巧的立方體密閉箱裝的 Jordan JX92S,後來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全音域喇叭了。2002 年那時我還在念大二,沒有多少閒錢能玩,Jordan JX92S 光是單體一對就上萬,尺寸也稍大,完全不在我的考慮之列。那時玩的是 Fostex FE-103,用 DIY ZONE 賣的低音反射式音箱,裝上朋友幫我買的 FE-103 Memorial 單體,一聽就是兩年。這也是我剛剛開始學習音響 DIY 的時期,FE-103 Memorial 就是我玩 5842 單管擴大機、NOS TDA1543 、Gainclone 的鑑聽器材,陪伴我走過那個青澀卻熱血滿溢的初學歲月。

FE-103 Memorial 是很可愛的單體,透明細緻,前端所有的改機的變化,都清清楚楚地反映在聽感上。可惜 f0 只到 80Hz,承受功率又小,沒有完整的低頻,動態、氣勢、規模感也都相當有限,放在桌上聽小品尚可,畢竟很難當作主系統來認真聆聽大型曲目。這時,我看到 47 Lab/Konus Audio 推出 Essence 喇叭,這正是 Jordan JX92S 搭配 VTL 音箱的產品,也看到 Nelson Pass 把 JX92S 玩得不亦樂乎,漸漸的,Jordan JX92S 成為我下一個喇叭的目標。而且,事實上我並不知道除了 JX92S 之外,還有哪個全音域單體更適合我。

對全音域單體來說,高低頻兩端的延伸存在著 trade-off,目前仍然沒有任何單體能覆蓋 20Hz - 20KHz 的聽覺頻率。在有限我的試聽經驗裡,口徑夠大的全音域單體,雖然能發出較低的低頻,但高頻往往明顯較暗,泛音不那麼豐富。對我來說,高頻比低頻更重要一點,所以許多全音域玩家喜歡的六到八吋全音域單體,我則一直無法欣賞。而 Fostex FE-103 或 FE-127 儘管高頻夠漂亮,F0 只有 80Hz,而且其實 100Hz 以下就明顯衰減了,聽很多音樂都不夠滿意。在頻寬的 trade-off 上,Jordan JX92S 剛好取得了很好的平衡點。5.5吋的單體,高頻完全沒有妥協地上到 20KHz,f0 也下探到 45Hz,這樣的頻寬對大多數的音樂都堪用了。唯一的代價或許是效率,JX92S 的效率只有 88db,在全音域單體中算低,但與一般喇叭比起來,卻又還不錯。小功率晶體機可以應付得很好,Single End 真空管機也勉強推得動。


2007 年間,我終於買了一對 Jordan JX92S。當時預算有限,空間也有限,只能用書架型喇叭。因為素來不喜歡低音反射式音箱,寧可犧牲低頻,換取更乾淨快速的聲音,所以配上小型密閉式音箱來聽。JX92S 裝在容積只有3公升的密閉箱裡,尺寸與 LS3/5A 相當,聲音略暗,但乾淨直接,自然醇厚。然而低頻還是略少,大約只能下探 60Hz,而且到 80Hz 以下時聲音已經相當微弱。但無論如何,比起無低頻可言的 Fostex 小口徑單體,裝在密閉箱裡的 JX92S 總算讓我能欣賞到音樂更多部份。然而,我當然不會以此滿足,我最終的夢想是 47 Lab/Konus Audio Essence 那樣的落地式喇叭。Essence 喇叭售價 5000 美金,台灣也沒有代理商,在過去對我來說有點遙不可及。然而,當我在 Jordan 官方網站上看到老闆 Ted Jordan 公佈的 VTL 音箱設計,和 Essence 外型尺寸一模一樣,這讓我驚覺,要自己弄一對相同設計 VTL 音箱已經不是夢想。雖然有人指出,47 Lab/Konus Audio 的 VTL 音箱和 Ted Jordan 的設計略有不同,不過我想 Ted Jordan 的原始設計絕對不差,自己又沒有能力製作各種音箱來實驗,不如信任 Ted Jordan 的設計。

存著自己做一對 VTL 音箱的想法之後,我便開始留心,找尋適當的木材,收集相關的加工細節。木工雖然是我的嗜好,也有簡單的工具,但要精工做一對完美的傳輸式音箱,畢竟沒有那麼足夠的場地和心力。除此之外,材料不易取得也是一大問題。Ted Jordan 也建議使用樺木合板(birch plywood)製作音箱,高級的樺木合板質感極佳,由薄樺木板縱橫交錯疊成,奶油色的外皮,打磨上漆之後細膩光滑,非常漂亮。而國內常見的合板,只有粗糙的柳安合板(lauan plywood),漂亮的家具級合板坊間幾無零賣。像 47 Lab/Konus Audio Essence 一樣,用 MDF 加上實木貼皮也是個作法,但既然要花功夫去做,又何必妥協於聲底比較悶比較沉重的 MDF 板呢。

就這樣在心中慢慢地計畫了好一陣子,兩年過去,我也有了更大的房間來放音響,足以放得下落地式喇叭了。當我正在考慮為書架型的 JX92S 買一對 Solidsteel 喇叭架時,忽然發現,與其買兩三萬塊的喇叭架,還不如找人訂做落地式音箱,根本地減省掉喇叭架。又經過一陣子尋尋覓覓,經過朋友推薦,終於找到一家專業喇叭工廠,正有我需要榑木夾板,做工又細,也接受小量訂單。與廠方溝通之後,他們的專業的確讓人滿意,價格也能接受,所以就拿著設計圖委託他們製作。長年的心願和處心積慮,忽然就順利地實現了,實在令我喜出望外。

拿回音箱成品之後,看到成品,碑式造型的 VTL 音箱,作工精美,表面處理得細膩如緞,在燈光下散發出奶油般的質感。表面好看之餘,內裡細節都很用心。所有的螺絲孔位都有埋螺母,不像木螺絲鎖不緊,易崩牙。螺孔位置非常精確,鎖上背板和單體時都相當平順輕鬆。音箱內部的導管壁板,都有鑿溝嵌入,再上膠黏合,這使得箱體結構強度更堅固。木板都以 45 度角接合,所以外觀看不到夾板的側裡。接合線也處理得不錯,毫無瑕玼,線條利落,又不刮手。


裝上端子、配線、單體,搬進房間開始試聽。一開始有明顯 run-in 的現象,聲音比較生澀粗獷,有顆粒感。經過幾個小時之後,漸漸滑順了起來。一開始播放 Boulez 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來測試。這首曲子場面浩大,動態變化頻繁,盛大之時,管風琴、管弦樂團、合場團、獨唱家一齊狂嘯,規模宏大無比。Jordan JX92S 單體在新的音箱裡,顯露了完全不同的姿態。首先是音場變得高大許多,直要穿牆而出,但是樂器的定位感似乎還不穩定,這可能與 run-in 時的變化有關。其次,低音有非常明顯的進步,我第一次在家裡的系統中清楚地分辨管風琴的低頻。管弦樂齊奏時,聲勢驚人,低頻滾滾而來,不但房門和天花板上的日光燈共震作響,房間裡竟然還微有駐波,這更是令我不敢想像。過去我從來不覺得低頻駐波的困擾會發生在我的全音域系統中,想不到換了音箱之後,低頻的量感和下沉程度居然有這麼大的增進。

然而,當我改聽小品和女聲時,聲音的差異又忽然變得極小。除了中高頻更為乾淨,定位感更清楚之外,幾乎沒有差別。不過想來也是,畢竟是同一顆單體,落地式音箱改善了低音,對中高音則難有太大的幫助。但這也意味著,新的音箱帶來了更多更沉的低頻,更乾淨的聲底,更寬闊的動態,更宏偉的規模感,而原先就很優秀的中高頻段卻沒有明顯的副作用,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話說回來,透過音箱再生低頻,還是很難比得上高品質的低音單體。JX92S VTL 箱的低頻,優秀之處在於,低頻均勻結實,漸漸遞減至 40Hz 左右,不像低音反射式音箱,在某個中低頻段常有 peak,聲音虛胖肥厚。但 VTL 箱的低頻還是有點慢,反應不夠快,不夠敏銳,稍稍有點跟不上優異的中高頻段。不過新的音箱才開聲幾天,還在 run-in,還在適應我的環境(我也還在適應這對喇叭)。希望透過空間調整與擺位,能把少許的駐波問題解決,改善低頻的速度感,充份發揮這對喇叭優異的質感。

這裡有更多新喇叭的相片。手上沒有相機,用手機隨手拍了一些相片,畫質不好請海涵。

2009 年七月15日補充:喇叭相片用單眼相機重新拍過,畫質提升很多。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