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fere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fere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音樂之友社 Stereo 特刊第二彈:訊號線 DIY 套件


去年年底音樂之友社 Stereo 雜誌推出電源線 DIY 套件的特刊,時隔一年,上個月網兄 EvilHunter 留言第二輯特刊已經推出了,這次是訊號線 DIY 套件。聞訊我馬上訂了一套。正巧趕上出刊期,隔兩天就收到了。這次紙盒較薄,價格也比上次的電源線套件便宜一些,打開精美而複雜的包裝,內容物很簡單:兩公尺長的訊號線,再加上四顆 RCA 接頭。


這次仍然是和 Oyaide 合作,用的是他們的特規線,導體是 0.9mm 單芯 PCOCC-A 銅線。線身沒有屏蔽,但披覆似乎有些門道,看來有特別考量到避震。比較特別的是接頭,這是較為少見的壓接頭,裸線插入之後用螺絲鎖緊固定。如 EvilHunter 兄所言,印上 Stereo 標誌的接頭,應該也是台灣 AEC 的特規品,導體是黃銅鍍金,類似 Oyaide 網站上所賣的 AEC RP-1013ZAG。對於大眾化的套件來說,省略了焊接的過程,比較容易被一般音響迷接受;而對有焊接經驗的玩家來說,壓接頭也是較為新鮮的零件。對於不同階層的音響迷,這個企劃都頗有吸引力。

收到雜誌之後,當晚快速完成了這對訊號線。對我來說,除了披覆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需要用點力氣之外,算是相當容易就手的簡單套件。完成之後接上系統一聽,很明顯的,這是典型的單芯銅線的聲音。線條清楚,焦點突出,活潑而有凝聚力。線材多少須要 break-in,一連聽了一週,聲音漸漸地滑順起來。

這種風格的聲音,其實與我最近大量使用的 47 Lab Stratos 單芯銅線有些類似,而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 Stratos。主要的差別是,Stereo/Oyaide 這條線,頻段稍為強調中高頻,音質白淨清亮而略硬(這似乎是 OCC 銅線的特色?)。而 47 Lab Stratos 的頻率響應,在我的系統上較為平衡,稍有貴氣,也較為醇厚溫暖。整體而言,這兩條水準都不錯,但 Stratos 的完成度較高, 整體的質感更勝一籌。不過,當然,Stratos 在我的系統上多少有些主場優勢。


少了焊鍚的影響,壓接式的 RCA 頭,對音響迷來說似乎很有想像空間。不過我覺得導體的材質究竟遠比用不用焊鍚更為重要。這組 AEC 的壓接頭,用的是黃銅導體,在先天上就有些弱勢。同樣不必焊接的 47 Lab Stratos 接頭,直接抽一截裸線當導體,徹底省去導體的影響,似乎更有特色也更能保留線材本身的特性。

以台幣一千出頭的價錢來說,這對線表現超值。況且接頭和線材還可以各別與其他零件搭配使用,比如說幫這條 PCOCC-A 銅線換上 Eichmann 子彈頭,聲音可能會很不錯。同時,我發現明年一月號的 Stereo 雜誌又有新企劃,附上一組小型的 12W 數位擴大機!看來這期雜誌到時又要搶購了!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藤本一夫談墊材

藤本一夫最近在 Stereo Sound 雜誌上連載一系列調音的專欄,從電源開始,談了線材,現在講到器材的佈置。最近的 184 期,主講音響架和墊材。我最近對墊材別有興趣,節錄他對墊材的看法。眾所週知,Stereo Sound 的中譯品質十分粗劣,以下文字是以中文版為基礎,潤色重寫而成的。
墊材的任務,就是抑制音響器材與地板之間的振動,但是這個任務並不單純,因為墊材要盡可能的阻擋設置的音響器材所發生的振動,使振動衰減,同時還要阻斷外部傳入的振動。雖然統稱為抑制振動的音響器材,但是CD播放機與喇叭的要求條件不同,所以適合的墊材也不一樣。
墊材追求的性能是優秀的振動抑制效果,同時不會增添材質固有的癖性。但是,符合這個理想的產品意想不到的罕見。墊材常用的素材是石材,然而石材的制振效果卻完全不合乎期待。因為石材的內部損失大,而且振動能量大多經由石材表面傳導,最後流入音響器材。
媒介的密度越高,振動能量的傳導速度越快;柔軟的媒介具有將振動能量轉換成熱能的性質。總之,如果只是吸收振動能量,那麼,高密度的柔軟素材會比較有效。例如分離式冷氣室外機底下鋪設的橡膠墊。反之,密度高卻堅硬的石材,抑制振動的效果也就不會太好。
在喇叭下面墊石板或石塊制振雖然常見,但是因為石材的性質,無法完全吸收喇叭的振動,反而會再次傳回喇叭,使得聲音變得混濁。而且大多數的石材不但制振效果差,音域的平衡性也不好。不過,隨著使用方式的不同,有時也有配搭得宜的例子。
另一種結構是在墊材內部填滿沙子或金屬顆粒,但振動的傳導方式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雖然填入內部損失大的物質,但振動能量仍然經由表層傳導到音響器材,無法有效抑制振動。
那麼,效果最優秀的結構是什麼呢?那就是頂板與底板之間,加入振動抑制效果出色的物質或結構。制振效果出色的物質是水晶等礦物以及顆粒狀的樹脂,制振效果出色的結構則是利用彈簧、空氣彈簧、磁浮的結構。
特別重要的是,不論何種方式,頂板與底板在機械上必須絕緣。只要有任何接觸,振動就會從而傳導。有無絕緣,性能的差異非常大。但讓人意外的是,真正做到頂板、底板機械絕緣的產品非常少。
完整內容請參考 184 期 Stereo Sound。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音樂之友社 Stereo 特刊:電源線 DIY 套件



上個月在 Oyaide 網站看到廣告,日本音樂之友社(ONTOMO MOOK)的音響雜誌 Stereo 最近有本特刊,由福田雅光所寫,講得是自製電源線和調音道具,隨書還附贈一條電源線的套件。日幣四千二的價格,說貴也不太貴,於是向淳久堂訂了一本來玩。



包裝方式和《大人的科學》如出一轍,正面是薄薄的雜誌,套件則裝在下面的瓦楞紙盒裡。



打開精美的包裝之後,內容很簡單,一顆公頭、一顆母頭,一條 1.2 米長的電源線。公母頭都是 Oyaide 的製品,上面打著 Made in Japan,導體是黃銅,用料和質感都不差。根據 Oyaide 的網站所言,這對公母頭,便是特別包裝版的 P-029/C-029。這兩顆頭的單價都是 5040 日元,合計就上萬了。電源線則是 Zonotone OPC-25 ,看起來也是特別規格品,導體是多芯 OFC,外皮是 PVC,中間有屏蔽的鋁箔和棉線。

雜誌裡有圖文並茂的製作說明。我不懂日文,看著圖做,其實和以前做電源線並無不同,而且線徑和接頭是配好的,批覆該剝多長作者也都一一指明,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接上一試,其實還不錯。雖然是套件加書才 4200 日元,但算是相當有誠意。我目前使用中的電源線,或成品或自製,都是自然中庸不調強音響性的平價品。與現在使用中的幾條相比,這條 Zonotone 倒也不遜色。聲音走向較為鬆軟溫柔,是安全而討喜的聲音。以它的價格來說,這樣的聲音算是物有所值,但主要還是好玩。如同《大人的科學》一般在書店販售的雜誌,居然有音響 DIY 套件,而且還與 Oyaide 和 Zonotone 等發燒廠合作,這個玩具是有實用價值的。

這本特刊裡還有各式各樣的線材自製、調音道具自製的文章,薄薄一本,內容卻相當豐富,足以玩上一陣子。同時,我發現 Stereo 明年一月號,居然也有附玩具,還是 USB DAC,價格也不貴,真是有趣。


2012/12/2 更新:
Oyaide 其實有在他們的網站上提到,這個套件裡附的公母頭,是特別包裝版的 P-029/C-029。這兩顆頭的單價都是 5040 日元,合計就上萬了。這個套件附了一對,再加上一條 Zonotone 電源線,可謂超值。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Lab C3: miniWatt 重新開站

還是音響初哥時,對真空管機的興趣遠多於晶體機。當時國內有個叫 miniWatt,有不少真空管音響 DIY 的資訊,在英文不好,還沒有開始沉浸在 diyAudio.com 之前,miniWatt 與 DIYZone 都是我不時造訪的地方。

幾年過去,卻發現 miniWatt 網站已經亡佚了。最近胡亂瀏覽文章,偶然發現 miniWatt 的站長最近重新投入網路,另起爐灶,開設了 Lab C3 網站。目前文章量不算多,但內容豐富紮實,文筆也很優美。同樣是部落格,花拳繡腿名不符實的《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真是讓我自慚形穢。

看到這些內容,總是讓人想起 20 世紀末那欣欣向榮的輝煌年代。當時真空管便宜,幾千元就能買到所謂的「銘管」,當時大家還嫌貴。當時完全不入眼的蘇聯管,如今身價已然翻了幾倍。

時局不同,現在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做出還不錯的音響。例如 Gainclone、例如 NOS DAC、例如 ES9023、例如 CD 轉盤、例如數位訊源。這些都是從前難以想像的。不過感覺已經不一樣了。當年美聲實作上那種瘋狂和熱情,已經被許多更聰明、更經濟、更理性的方式取代。

現在真空管擴大機,對我來說,不論從經濟上(耗電、管子不便宜)、使用習慣上(喜歡 24 小時開機聽音樂)、心理負擔上(好管會燒壞,燒壞不一定能再買得到)甚至音響的品味上(現在喜歡晶體機的聲音多於真空管),都是自找麻煩。不過每次翻閱美聲實作,當年未曾實現深藏心底的小小願望就會不斷地呼喊。我想有一天,終究要來屢行這些心願。例如裝一台單端的 2A3 後級,還有依照 Diego Nardi 的設計,用銅機箱好好打造一部 5687 WOT 前級。聲音必然是好的,卻不見得會當作主力器材。在我來說,更大的意義是對那段青春的懷念。

Diego Nardi 設計的 5687 WOT 前級,載於美聲實作第10期。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Audio Note Kits 網站的裝機手冊

一段時日沒有連上 Audio Note Kits 網站了。昨天偶然發現,他們的套件雖然尚無激厲人心的更新,但在去年卻大方地公開了 Audio Note Kit OneInterstage Mono Block 300B 的裝機手冊,還有一份通用的裝機指南。

大約十年前在拓樸音響的網站上(拓樸網站已經關閉,如今只剩部落格),看到黃智鈺說,他當年接觸 Audio Note Kit One 時,在裝機的過程中,從手冊裡學習到很多實戰的知識。連大師都這麼說,因此我也很想一窺這些文件。如今,不必花錢買 kit,就能從網站上下載這些文件了。又想起,剛開始接觸音響 DIY 時,在網路上看到前輩說,相同的線路,甚至一樣的零件,由不同的人裝機,聲音也會差很多。當時不明所以,經歷了這些年重新想起這句話,體會甚深。確實,焊接、走線、接地、裝箱,這些實作上的環節,對聲音的影響實不下於線路和零件。電路圖人人會看,種種佈局的考量,卻不是一眼就能洞察。跟著 Audio Note 和 47 Laboratory Treasure 等用心周到的完全套件做一次,細讀說明手冊,確實能學到不少。

Audio Note Kit 的裝機文件,可在官方首頁下載:http://www.audionotekits.com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BeagleBoard for THE Dummy


雖然與 TI(Texas Instruments、德州儀器)的音頻產品不太投緣,不過 TI 無疑是很不錯的公司,對開發者更是非常友善。最近發現 TI 發行了一本小冊子 OMAP and DaVinci Software for Dummies,免費索取,對我這嵌入式系統白痴真是一劑良藥。

OMAPDaVinci 都是 TI 提出來的嵌入式系統平台,我正在研究的 BeagleBoard 正是使用了 OMAP 晶片。但之前對於 OMAP 並不了解,只把 OMAP 版的 Ubuntu 燒錄到 SD 卡裡,讓 BeagleBoard 開機,之後就把 BeagleBoard 當作一般的 Linux 系統操作,並沒運用到 OMAP 先天的優點。

看了這本小冊之後,總算對 OMAP 有了點認識。原來 OMAP 晶片裡有兩個核心,一顆是 ARM CPU,處理 general purpose 的運算,另外還有一顆 DSP,用來負責多媒體應用,例如影音訊號的編碼、解碼等等。這種異質多核心(heterogeneous multi-core)的設計讓我眼睛發亮,CPU 與 DSP 各有所長,就我的應用中,系統運作、資訊傳輸的工作交給 CPU 來做,而串流解碼、播放如果可以交由 DSP 處理,必然可以進一步隔絕兩邊的干擾,降低 latency。尤其是 DSP 對 real-time 運算有先天上的優點。

所以說,如果只把 BeagleBoard 當作普通的 Arm 平台來用,就太可惜了。勢必要用到 DSP 的部份,才能充份發揮其優勢。這本小冊子只有一百頁,講得很淺,的確只是個 overview,看完仍然不知道具體的下手方向。但對於我這種全然外行的 dummy 來說,這本書把 OMAP 做了個簡明而有系統的概念介紹,已然相當受用。

不過我還是覺得 embedded system 的門檻有點高。像我這種非本科的業餘人士,憑著一股莽勁,到底能不能貫通 BealgeBoard 的重重關節呢?現在連 I2S 要怎麼拉出來都還無從下手呢!不過我真的很期待,讓 DSP 獨立處理串流播放之後,聽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如果能夠從軟體面、系統面改善音效,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玩的事情,遠比換零件有趣太多了。單單這麼想像,頓時又熱血了起來。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音色光譜

在台灣描述音響的音色、走向時,最常用的指標莫過於「音響性 vs. 音樂性」。這樣的分野,有時還滿好用的,但卻不能蓋括各種情況。例如有些系統,音樂性極佳,音響性也挑不出缺點,那又要怎麼說?又或者同樣是音樂性,亦有現代聲的音樂性、vintage 的音樂性;同樣的是音響性,又有不同的項目,例如頻寬、動態、暫態、速度感等等。當然,沒有任何單一指標(metrics)足以將各式各樣的音響表現分門別類,但為了溝通交流的便利,最好還是有些簡便的指標。

線上音響刊物 Sonic Flare 提出了一種衡量音響音色走向的指標 Sonic Circle(不知可否稱之為音色光譜?),就還挺有趣的。有別於「音響性 vs. 音樂性」等常見的二元對立,Sonic Circle 是一個環型的指標,於是可以用時鐘的鐘點方向來指示指標上的某個位置。Sonic Circle 上 12:00、4:00、8:00 這三角,分別代表三種最典型的音色:Precise、Refined、Emotional。在相鄰的兩角中間,又有衍生的三個次類 Vivid、Intense、Smooth。


光看這六個詞彙其實不易體會,其中幾個字我一時也找不到貼切的中文翻譯,不如從 Sonic Flare 的解釋和舉例來體會。

Precise:鑑聽風、低染色。例如 JBL、TAD、ATC、PMC 的喇叭和 Bryston、Chord 的擴大機。

Refined:現代聲、飽滿、動態大、音域寬廣。例如 B&W、Wilson Audio、Mark Levinson、Audio Research、Krell 等。

Emotional:情感豐富、韻味濃郁。例如單端三極管機、全音域喇叭。

Vivid 介於 Emotional 與 Precise 之間,代表性的廠牌有 E.A.R、Bel Canto、Linn、Harbeth 等。

Smooth 介於 Emotional 與 Refined 之間,代表性的器材是推挽式管機、Cary、Zanden、Zu 等品牌。

Intense 介於 Precise 和 Refined 之間,代表性器材是 Dynaudio、MBL、Kharma 等。

Sonic Circle 的分類邏輯和我的習慣不太一樣,但看他所列舉的廠牌,卻又能實際掌握其分類法。我自己目前的喜好,很明顯地落在 Emotional 到 Vivid 中間這塊(也許是 8:45 吧?)。而我最不喜歡的聲音,無疑是 Intense 那一群了,也剛好在 Emotional 的正對面。真是相當有趣,不知道其他音響迷是否也認同這個光譜。

Sonic Circle 詳細的說明,請見原文:http://www.sonicflare.com/archives/sonicflares-sonic-circle.php
上圖亦取自原文。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胡說八道音響頻道

偶然發現一個新部落格,居然叫做「胡說八道音響頻道」,嚇了一大跳,而且連 domain name 的命名也讓人會心一笑(nonsenseaudio.blogspot.com)。雖然主人自謙「胡說八道」,但看來是個電路高手,玩得頗為深入。想我自稱「牙尖嘴利」,但其實所知甚少,最近也不太牙尖嘴利,真是慚愧。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也談 Stereo Sound 中文版

今天路過誠品,看到 Stereo Sound 中文版 174 期出刊,照例買了一本。首先最期待的當然是菅野沖彥的《唱片演奏家》連載,但翻了半天都找不到,而且整本 174 期更不見菅野沖彥任何文章。由於前兩期的《唱片演奏家》都只有一個受訪者,與過去有異,想到菅野沖彥年事已高,隱然感覺不妙。

立刻連上 Stereo Sound 的官方網站,卻也不見絲毫「不好的消息」,倒是看到日文版 175 期上市的新聞,看了一下 175 期的目錄,卻發現菅野仍然好端端的在寫專欄發文章,只是《唱片演奏家》似已結束,從 174 期起改設另一個專欄 Audio Dialog,由菅野與雜誌主編小野寺弘滋共同主持。 順到看一下日文版的目錄,發現日文版的內容仍然相當豐富,在器評之外,還有許多專欄,其中不少曾在中文版曇花一現。我本原以為這些專欄已經不了了之,其實在日本版中根本就持續連載著。

Stereo Sound 中譯品質不良,讀者固然已經忍耐多年。然而自從第 160 期前後,中譯內容開始大幅減縮,許多專欄都消失了,甚至連唱片介紹也經常不見,所剩者只有一堆器評。Stereo Sound 的器評固佳,照片精美,言簡意賅,但器評不僅中英媒體得見,網路上更有許許多多實際用家的心得,畢竟不如多元深入,充滿個人風格的編輯專欄珍貴。Stereo Sound 每位主筆對於專欄經營都相當用心,他們個人的品味喜好深刻地烙印在文字上(即使翻譯品質如此粗糙),我尤其觀注他們各式各樣的音響觀和追逐 hi-end 的心路歷程。少了專欄單看器評,實在空虛。特別是每年刊載「年度器材榜」的一期,縮減專欄之後,整本盡是型號照片價格,形同廣告目錄。之前居然聽說有人認為每年最值得一買的就是這期,實在荒唐。假如此地讀者想看的只是器材的號型照片價格,那也不能怪中文版捨專欄而存器評了(器評當然也比較討好廣告主)。

然而更可悲的是,Stereo Sound 中文版如此不堪,卻依然是我最期待的中文音響雜誌。除非學會日文,不然罵歸罵,買歸買,只能乖乖接受中譯版所淘選的內容,一點辦法也沒有。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電容大亂鬥

DIYer 甚至一般音響迷,談起零件總是興味昂然,津津樂道。而所有零件中,吸引最多目光、最多口水的莫過於電容了。不管是薄膜電容、電解電容、固態電容,有太多話題圍繞著電容打轉。最早最有名的「電容文」可能是 Walter Jung 與 Richard Marsh 1980 年在 Audio Magazine 發表的 Picking Capacitors,這篇 30 年的文章,隨著時空遞嬗,如今看來不免有些過時,尤其電解電容在這幾十年間有飛越性的進步。但文中諸多基礎的知識,仍然值得一讀。 

Internet 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對世界發聲,各處音響討論區永遠都能找到電容文。特別用心的人士,甚至收集各家 state-of-the-art 電容來試聽評比。去年發現一篇文章,測試的品牌/款式相當多,並有 Mundorf、Duelund 等新進品牌。

http://www.humblehomemadehifi.com/Cap.html

然而有些熟悉的老面孔卻不在這篇的範圍內、例如 VCap、Audio Note、Jensen、MultiCap 等。缺少這些老字號的中高級電容,使得這份名單有點缺乏比較基礎,高價的 Duelund 和 Mundorf 理所當然佔據了榜首。有趣的是,這份清單不斷地更新,時有新電容入列。意外的是我今天發現台灣的 CICADA 電容也送去評測了。CICADA 售價頗高,更在 Mundorf Supreme Silver/Gold/Oil 系列之上,然而在這篇文章裡的評價只是中上,似乎不稱其高價。MyAV 上有人在推廣,目前只知有「純鋁箔」、「純銅箔」兩個系列,尚不知道其材質、結構有何出奇之處,賣家也未曾說明介電質是什麼。

昨天又發現另一篇電容文,測試的電容也不少,不乏熟面孔。作者依據應用類型,將電容分門別類,劃分等級,並加上精簡的短評。

http://www.laventure.net/tourist/caps.htm

這篇文章有趣之處在於把 MultiCap 兩款 MKP 電容評得很低,列入最差的 F 級。然而同樣由 RelCap 製造的 TFT、PCU、RT、PPT 卻列位 AA 級,僅次於天價的 Duelund 和 VCap,更勝當紅的 Mundorf Supreme。

中文也有一篇相當精彩的評比文。雖然寫於多年之前,但其中談到的品牌款式,至今大都仍然在市面上活躍,參考價值仍然很高。

http://www.hifi-efax.com/winziang/04.htm

這篇文章除了描述生動之外,作者選擇 MultiCap PPFXS 作為比較基準,確是頗有見識。MultiCap PPFXS 行之有年,名氣大、用家多、產品定位中上,是很稱職的參照。

換零件雖然好玩,而且電容對聲音的影響著實不小,但發燒零件永遠只能錦上添花,一味全上發燒料也可能帶來反效果。至於用到癖性不合的零件,甚至有衰聲的可能。架構和線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至於 layout、機箱、施工,這些環節對聲音的影響甚至比零件更大。多年以前,教我做音響的師父告訴我這個道理,然而仍然歷經了很長的時間才逐漸領悟。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DIY 參考書

沒有機會進入高職電子科,又錯過大學電機系,對電子電路雖有興趣,卻始終不曾登堂入室,接受專業訓練。如今只好隨意找些好書來當消遣,用坐車、等人、睡前、上課的時間讀讀。

以下是這幾年下來長伴我左右的好書:


The Art of Electronics, by by Paul Horowitz (Author), Winfield Hill

最早是在 diyAudio 上看到 Elso Kwak 大力推薦這本書,然而這本書的確也是類比電路的經典教材。其實並不好讀,對於初學者來說,難度跳得太深,不太容易自行鑽研。但裡面有豐富的知識和參考電路,當作課本自修有點太難,卻是非常理想的 reference 或 cookbook。



在 Amazon 上看 The Art of Electronics 的書評,有人提到了這本 The Circuit Designer's Companion,認為這本更容易入門,合適對電子電路一知半解的新手。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輕薄短小,適合隨身攜帶。以至於時時放在包包裡,上課、吃飯、等人、等紅綠燈,舉凡零碎時間都能讀上一讀。本書內容包羅萬象,從 layout, grounding 到 PCB 的材質都有提到,也涵蓋了電子電路的基礎知識。理論與算式極少,偏重概念說明。當作課本或許不夠 solid,但卻是很好的速查 reference,也是非常好的入門讀物。



這是真空管擴大機製作最經典的書了,Morgan Jones 亦是此領域的知名作家。這本書定位在非本科系的一般 DIYer,內容不深,從最簡單的歐姆定律講起。尤其真空管擴大機電路本來也不太複雜,只要學會基本工作組態,會計算工作點也就能夠靈活運用了。這本書並沒有上面兩本那麼 hard,讀起來比較 trivial,更適合休閒。如果要買一本書來學習設計真空管擴大機,這本畢竟是最好的選擇。

Morgan Jones 還有出另一本 Building Valve Amplifiers,講得是實作真空管機的細節。這本書單是工具介紹就佔了許多篇幅,講到機箱如何切割開孔又佔了好幾 頁,卻沒有深入 grounding, layout, wiring 之類的問題。特別是搭棚和佈線,這是真空管擴大機實作最重要的一環,我本來以為這會是本書的重點,結果令我失望了。所以還是看 Valve Amplifiers 就夠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