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un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un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我的類比之路外一篇


我的黑膠唱片系統毫無進展,但卻重新聽起了另一種類比訊源:廣播。

前一陣子,忽然懷念起小時候每天抱著收音機的時光,更好奇用目前的系統聽廣播是什麼感覺,於是開始研究調諧器(Tuner)。最初吸引我注意的是 Sony XDR-F1HD,新品價格不過 100 美金上下,功能齊全,可以聽 AM 與 FM,還能聽 HD Radio,甚至還有搖控器。更棒的是外型小巧緊緻,機內照看起來誠意十足,雖然不是 hi-fi 級產品,但非常合我胃口。可惜國內沒有進這台,當時未及請代買購入,如今也已停產。後繼機種變大台了,功能花俏,不再能打動我。

再看其他 Hi-Fi 品牌的新品,卻發現規格評價稍好的調諧器,價格都要數萬之譜。台灣的廣播電台,節目品質不甚理想,畢竟不可能成為我主要的訊源,當不願投資這麼多錢在調諧器上。買一萬上下的入門品又沒什麼意思。後來想自己裝一台,在網路上亂搜一通,才知道要自製好的 FM 調諧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還不如買成品機來改。於是最後開始找二手機。

台灣二手賣場上,調諧器很多,價格有高低,從一二千的 Pioneer 到上萬的 Magnum 都有。Magnum 之流看起來固好,我終究不想花太多錢在調諧器上,最後鎖定預算在五千塊以下。五千塊以內,其實又有兩種選擇,第一類是一二千塊,能聽、能動的基本款。如果只是要一部調諧器,一千塊還真的是不貴。另一類則是四五千塊,甚至稍微超出我預算的老機器。這些老機器雖然不是最了不起的經典銘機,但多少有些來頭,有那麼一點歷史,有些 hi-fi 味。幾經考慮之後,正好看到網兄 Olaychang 在出清兩部調諧器,價位都在我的範圍內,一部是 Sony ST-J75 ,另一部是 Nikko Gamma 1,都是 1980 年前後的製品,從照片上看來,都是非常堅實的好東西,在 Tuner Information Center 網站上評價也都挺好。於是約了時間,到網兄家試聽。

在網兄家先聽些音樂,原來他不但是熱愛收音機的音響迷,還是資深的音響 DIYer。多聊幾句之後,發現網兄居然也有收看《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當即天南地北地聊了好多音響 DIY 的事情,網兄更熱情的切換不同的調諧器給我聽,於是幸運地聽到了 Marantz 銘機的聲音。

Sony ST-J75 與 Nikko Gamma 1 雖然不如經典的 Marantz 那麼優異,但也都是頗有特色的機器。二手價差不多,聲音的等級也大約在同一個檔次,只是風格不太一樣。兩者的聲音風格俱有 1980 年代的特色,Sony 比較細膩甜美,Nikko 則是有鑑聽風味,比較樸素。這兩部機器我都很喜歡,完全命中我的須求,整體的設計感也都符合我的審美品味。要在其中作一選擇,還真是兩難。反覆聆聽,幾經考量,終於決定買下 Nikko Gamma 1。就我自己對聲音的口味來說,其實並不喜歡 Sony 一貫的調調,也不偏好鑑聽味。但 Nikko 那樸素而真實的聲音,似乎可以為我的系統帶來一些別開生面的調性,而且 Nikko 的指針、開關、旋鈕,無不充滿了 old-fashion 的復古情懷,同時還有一種專業感。線條俐落,具有現代感的 Sony ST-J75 也很漂亮,數位選台更是方便。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轉動旋鈕,從雜音裡慢慢調出清晰的聲音。這種選台的過程,充滿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誘惑力,在夜深人靜的寂寞時刻,特別有情趣。

網兄是資深廣播愛好者,對調整天線有豐富的經驗,還在樓上裝置了強力天線。他說其實天線才是最重要的,收訊不好機器再高檔也是枉然。從小只用一體式收音機的我,對這些一竅不通。和網兄討教之後,回家在窗邊佈置了一個簡單的 T 型天線,把 Nikko Gamma 1 接上我的系統,重新開始久違了的廣播時光。

我家的電視收訊向來不好,廣播果然也是如此。調了幾個電台,雜音都很嚴重。試了一輪之後,發現只有一兩個電台收訊良好,音質清晰乾淨,而這兩個電台都是我不熟悉的流行頻道,但這樣已經足夠了。Nikko Gamma 1 的聲音真的很好,聽著 FM 規格的流行樂,雖然感受得到頻寬動態明顯不如 CD,但那種七八零年代的老聲底,確然有其魅力。而且廣播這種聆聽音樂的行為,比 CD 來得被動,除了選台之外,收聽的內容全憑電台決定(我甚至只剩兩個電台可以選!)。被動不見得是壞事。當疲倦至極的時候,或是心情低落的時刻,腦海中往往一片空白,想聽音樂卻不知該選哪張唱片,這時源源不絕唱個不停的廣播電台真是恩物。別無選擇,有時也是一種幸福。


聽廣播電台,我享受的是這種聆聽行為,一種輕鬆的氣氛,一種懷舊的情調。這與聆聽 CD 時,追求高品質的音響效果完全不同。所以,我對 Nikko Gamma 1 一點也沒有改機的欲望。此外這部 Nikko Gamma 1 聲音不錯,雖然是超過三十年的老機,也尚無更新電容的必要。但我畢竟是音響 DIYer,過了一天,就手養拆了機器看內部。三十幾年前的 Hi-Fi 器材,做工真的相當講究。Nikko Gamma 1 在當年並不是什麼昂貴的高階器材,內在卻十分紮實,看得出廠家認真嚴謹的製作態度,具有工藝之美。指針的背光,是小小的白熾燈泡打出來的,那溫暖滿飽的色調,絕非 LED 可比。巨大的 5-Gang FM 接收模組,讓人充滿信賴感。選台調頻是全機械結構,透過棉線與大大小小的滑輪傳動,讓看慣現代電子產品的我歎為觀止。且不論聲音,光是這樣的設計作工,我完全可以體會這些老機讓許多現代音響迷沉醉迷戀的魔力。



於是,在 CD 與數位串流之外,我多了一個訊源。平常還是聽 CD 為主,偶爾心動,就接上 Nikko Gamma 1 來聽。透過唯二收訊良好的電台,我聽到的都是不熟悉的流行樂。我平常根本不聽流行樂,所以收聽廣播這件事,更讓我感到新鮮有趣。只可惜 Nikko Gamma 1 不支援 AM 頻道,收訊不夠好,也不能清晰播放我最喜歡的 FM 電台。我最喜歡聽的廣播節目,不是古典樂,不是爵士樂,不是搖滾樂,而是莫名奇妙的「工商服務」。如之前的文章所說,我特別喜歡賣藥節目。那些離奇荒謬的廣告說詞,各種療效神奇,起死人、肉白骨的靈丹妙藥,充滿了超現實的錯置感,世界好似變得簡單而美好了起來。這讓我得以暫時擺脫現實,遠離壓力和種種生活中的不愉快。要聽這些賣藥節目,其實根本不須要什麼高傳真的系統;而我的 Nikko 聲音雖好,現在卻聽不到這些節目。為了達成聽賣藥廣告的心願,終究要再花點時間重設天線,好好調整收訊品質。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47 Lab 新產品





47 Laboratory  的產品線穩定而長銷,只有高低兩個系列,沒有太多功能重疊的器材。十年下來,包括各式線材、墊材拆CD刀、唱片墊等瑣碎的週邊,目前也只有30個產品。相較於眾多 hi-end 廠牌,逐年改款、產線複雜多變,47 Labs 的堅持和頑固亦發可敬可愛,展現他們對信念的忠實貫徹,對產品的絕對信心。

近幾年來,除了 Model 4724 黑膠轉盤之外,許久不見新的電子產品。事實上 47 Labs 的產品線已經非常週全,數位、類比、擴大機、喇叭一應俱全,除了前級,已經涵蓋音響系統所有環節(而前級在 47 Labs 系統中非必需品)。最近 47 Labs 終於推出兩款電子產品,分別是 Model 4730 FM TunerModel 4732 USB DAC,頗出乎意料,教人眼睛一亮。

Model 4730 屬於高級系列(Special Models),和威名赫赫的 Gain CardFlat FishPhono Cube 等產品並列,也有個別緻的名字,叫做 Midnight Blue。不過我對 Midnight Blue 的外型感到錯愕:固然比過去的產品活潑新奇,也呼應了 Midnight Blue 這個名字的詩想,然而整體來說,比例和配置有點違和,不如其他 Special Models 產品簡約內斂,涵養豐富的成熟風味。







尤其是背版的素材和質感,神似低價位的 Shigaraki(信樂燒)系列。其實我一直對收音機(Tuner)充滿興趣。Tuner 有一種復古情懷,無論是操作、使用、甚至收聽節目的內容,都讓我想起小時候死守地下電台的早年時光。因此,心中一直存在平淡而終不滅絕的期望,想 DIY 一台收音機,或收集一部有口碑的二手銘機。然而這幾年收音機非常冷門,一直沒有理想的 DIY 線路讓我參考,也不知道從何下手挑選適合我品味的收音機。47 Labs 這台 Midnight Blue 無疑點燃我的興趣。47 Lab 的 Special Models 旗下每件器材都充滿原創性,我很好奇在二十一世紀,木村準二還能想出什麼與眾不同的點子來設計收音機。當然更想看看他的內部架構,最好也能自己做個 Midnightclone(不是我老愛 clone,台灣就是買不到 47 Lab 啊!)。





Model 4732 是現在當紅的 USB DAC,屬於低價的 Shigaraki 系列。外觀和其他 Shigaraki 產品一致:電源、線路分離的兩件式設計、樸絀的陶質外殼,沉穩耐看。可惜目前文宣太少,看不出內部端倪。比較平凡無奇的猜測是,使用 TI PCM2706 之類的 USB receiver,取 I2S 訊號出來,再送進 NOS TDA1543 解碼。這樣的架構最接近 47 Lab 原有的 DAC。不過,如此除了 NOS 仍是賣點之外,並沒有任何創意和原創性,也看不出在音質上有特出之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將這個器材歸類到比較低調的「二軍」Shigaraki 系列。不過,我仍然期盼 47 Lab 不負所望,在 Linn 和 Ayre 之外,提出令人驚艷的 USB solution,向乾涸的 DIY 社群再度投下震撼彈。


附註:音響共和國最近有一篇木村準二的訪問,不過內容都是老梗,恰好反映國人對 47 Lab 的無知陌生。雖然提到了 USB DAC,可惜主編聽到 NOS 就大驚失色,未及深入 USB DAC 的其他特色。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