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ar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ar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電容的聲音:VH Audio V-Cap AgTF 銀箔鐵氟龍電容

Kondo M7 Line 線路簡單,那一對輸出交連電容無疑對音色有鮮明的影響。從廠機的照片可見,原廠是使用自製的 0.1uF 的銀箔電容。二十年前剛開始 DIY 音響時,曾拜讀中國網友的文章,把銀箔電容講得上天入地,不可方物,讓人心嚮往之。不過銀箔電容價格矜貴,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選擇大約就是 Audio Note UK 和 Duelund 的產品。一開始裝機之時,只好先找出多年前購買的 Audio Note UK 銅箔油浸紙質電容代用。AN 的銅箔油質電容質感甚佳,豐厚、細膩,沒有什麼缺點,除了價格高體積大之外,印象非常好。然而,上電之後發現 DC 偏移極高,將近有 50V,原來這對庫存十餘年的銅箔油質電容已經變質,有嚴重的漏電流情況。一查發現國外早已傳出災情,原廠也已承認,如今新版的絕緣材料已經從油浸紙質改為油浸麥拉,據稱較為穩定。卻說我當年也曾購入 Audio Note UK 的錫箔電容,正是油浸麥拉的,上電一測仍然也有漏電流的狀況,不知新版有無改善。接連拿出同樣十多年前購入的 Jensen 銅箔油質電容、Jupiter 蜂蠟鋁箔電容,嚴重程度不一,但均有漏電流的情況。當年以為這些是「半永久元件」,花了不少錢購入,結果庫存二十年的 Black Gate 依然強健,這些油質、蜂蠟電容卻都不能用了。相形之下,Relcap 和 MultiCap 的鐵氟龍、PP、PS 等塑料電容,完好如新,才真的是半永久元件。難怪前人高手有云,珍惜金錢,遠離油質電容。

剛裝好 Kondo M7 時,連翻裝上 Relcap RT、MultiCap RTX、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甚至不死心仍然訂了一對 Audio Note UK 新版的銅箔油浸麥拉電容來試味道。Audio Note UK 新版的銅箔油浸麥拉電容聲音依然細膩厚聲,不過速度略慢,較為溫吞,頻寬的延伸、空氣感當然也遠非鐵氟龍電容的對手。幾輪下來,最後覺得比較順耳的還是 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雖無油質電容、蜂蠟電容那種特殊的韻味,但鐵氟龍平直寬闊敏銳的現代聲,與 5687 真空管搭配,自有迷人之處。

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價格不低,但性能確實極佳,是非常值得投資的頂級電容。不過還是十分好奇 Audio Note Kondo 最愛用的銀箔電容,究竟是什麼風味。國外有篇有趣的評比,也把銀箔電容講得相當夢幻。此處合用的銀箔電容,首先想到的選擇就是 Audio Note UK 的銀箔油浸麥拉Duelund 的 Cast PIO 銀箔油浸紙質電容。價高,再想到油質電容壽命不長的疑慮,實在讓人卻步。也就把銀箔的好奇繼續埋藏在心裡。

壽命長是塑料電容的強項,有沒有銀箔搭配塑料膜的電容呢?銀箔昂貴,門當戶對的搭配自然是鐵氟龍了。去年底某天心血來潮,就寄信問 VH Audio 的 Chris VenHaus,有沒有考慮在 CuTF 之上,再推出銀箔鐵氟龍電容 AgTF 呢?想不到 Chris VenHaus 居然神神秘秘的問我想要什麼規格,然後回覆我說他們真的有少量試作的 V-Cap AgTF,而且有我需要的 0.47uF / 600V!在這種資訊發達的年代,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能讓人如此驚訝了,不過問了價錢之後,又再度驚訝了一次。

時值疫情的「報復性消費」情緒,再想鐵氟龍電容用數十年應該不是問題,此後價格也只會越來越貴,甚至買不到,和 Chris 殺了點價,終於忍痛訂來一試。不過幾天就收到了這一對 Google 查不到的神秘電容。AgTF 外觀比 CuTF 更為奢華,貴氣十足,以其規格來說,體型碩大,同樣口徑的純銀引線顯得非常纖弱,無法支撐電容的重量。萬一不甚拉斷引線,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為了妥善地裝上這對電容,花了點功夫裁了兩條薄鋁板作成支架,再小心翼翼地用束線帶固定。

二十年前開始好奇的問題,如今終於有了解惑的機會。從 CuTF 換成 AgTF,兩者同是鐵氟龍電容,整體調性其實頗為相似,都是寬闊、平直、紮實的聲音,不過 AgTF 表現出來聲音,從各方面來說都讓人覺得更到位、更正、更對。CuTF 已經是非常優異的電容,但 AgTF 又更為透明、更有空氣感,音色的紋理更清晰、樂句的表達有更細膩轉折。銀箔的聲底稍微偏亮,雖然不及銅箔溫厚,但中高頻輕鬆柔軟,在大場面的時候不會形成壓迫感,相當討喜。

這是我目前全系統訊號路徑上唯一的交連電容,裝上 V-Cap AgTF 當然就拔不下來了。一直以為零件的影響有如打扮,可以左右一個人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靈魂與氣質。無論如何,適當地用上優質零件,總有錦上添花的效果。CuTF 本是相當優秀的電容,AgTF 比 CuTF 貴上一截,兩者表現的差距是否值得這個價差,我自己也迷惘了。

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Lundahl 分相變壓器、Mundorf ZN 電容與 TPA3255 Class-D 後級

TI TPA3255 Class-D 後級聽了一年半,雖然仍有 Class-D 電路深刻感不足的缺點,聲音平直穩健,可以輕鬆駕御我的四單體 Jordan Eikona 2 落地喇叭,也就一直放在音響架上作為主力。

作為 DIYer 就是時時手癢喜歡改機,奈何對 Class D 電路不熟,下手之處不多。除了前述的電源與 mattter 兄提及拉高 PWM frame rate 之外,調整的地方都是類似訊號輸入端。我所用的評估板 TPA3255EVM 原始電路,類比訊號先經 10uF 交連電容,再經孌生 NE5532 轉出正反相訊號,再各經一顆 10uF 交連電容送入 TPA3255。10uF 原廠是用 Panasonic FK 系列,乏善可陳,很快就被我換成 Black Gate N。不過真正差別較大的是把 NE5532 換掉,改成 LME49720,聲音真是壑然開朗,開闊細膩許多。不過說到底,OP-Amp 仍然不是我的首選,能不用還是最好。這顆 OP-Amp 的功能除了輸入緩衝之外,還要把單端輸入訊號分相,而分相最單純(但不是最便宜)的元件就是變壓器了,於是訂了一對 Lundahl LL1592 Line-level 輸入變壓器來作分相,代替 OP-Amp。


選用 LL1592 的考量是 datasheet 裡強調其捲繞的高對稱性,特別適合分相。LL1592 初級與次級分別是 1+1:1+1,透過初級串連或併連的不同,可以 1:1 (串)或是 2:1(併,電壓一半、電流倍增)。我的 5687 前級 已有增益,兩者皆可。串連理論上較理想,於是先用 1:1 的模式上電試聽。從 OP-Amp 換成變壓器,差別立竿見影,自然、靈敏、透明,細膩的轉折之處豐富許多。不過少了緩衝的效果,變得稍微虛弱。於是把變壓器的初級改用併聯,音量多轉一格,推力則明顯提升,一點也不會想念 OP-Amp 了。

變壓器分相之後,每聲道各有兩顆 Black Gate N 4.7uF 作為 DC offset 交連接到 TPA3255。雖然知道交連電容這種發燒料通常只能改變外在、局部的聲音特徵,不過積習難改,仍想用更好的電容來替已經相當優秀的 Black Gate N。就我個人口味來說,比 Black Gate N 更好的電容很少,大多數的金屬化塑料電容都不如 Black Gate(我對金屬化電容特別不愛),鋁箔塑料電容我更是不愛,剩下的選擇就是錫箔、銅箔、銀箔的塑料電容了,而這些電容通常又貴又大,很少做到 4.7uF 這個容值。

Thorsten 推薦的 Mundorf ZN 錫箔 PP 系列,是 Mundorf 少數非金屬化電容,而且是聲音華麗甜美的錫箔,雖然 PP 沒有 PS/TFT 好,但重要的是這系列有 4.7uF/100V 這樣子的規格,適合低電壓應用,不會太貴也不至於太大,是代替 Black Gate N 的好選擇。


比起 4.7uF/50V 的 Black Gate N,4.7uF/100V 的塑料電容尺寸終究還是大上數百倍,定價也是十倍左右,不過 Black Gate 停產後水漲船高,現在 Black Gate N 4.7uF/50V 已貴過 Mundorf ZN。Mundorf ZN 聲音中性,質感精醇細密,頻帶延伸比 Black Gate N 寬闊平坦。 Black Gate N 雖然音響性不及,但硬是有一種鬆軟的甜味和音樂性,仍然讓人想念。據個人的口味,還是要用到錫箔 PS 電容以上,才有全面勝出的感覺。

這期間常常拿出其他後級擴大機來比較,也許我的喇叭不容易驅動,聽來聽去覺得現在最合用的還是部 TPA3255。Class D真是廉價功率,成本不高、不發熱、體積不大,就可以達到數百瓦功率,而且音質尚過得去。相較於早期的 ICEpower 等模組,近期 TI 這些新晶片的音質已經有所進化,不至於空洞平淡波瀾不興,不過對音樂內容的挖掘,深刻感仍然不足。只能期待將來有更新更好的晶片,或是 Class D 以外其他有趣、吸引我的後級電路了。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音樂之友社 Stereo 特刊第二彈:訊號線 DIY 套件


去年年底音樂之友社 Stereo 雜誌推出電源線 DIY 套件的特刊,時隔一年,上個月網兄 EvilHunter 留言第二輯特刊已經推出了,這次是訊號線 DIY 套件。聞訊我馬上訂了一套。正巧趕上出刊期,隔兩天就收到了。這次紙盒較薄,價格也比上次的電源線套件便宜一些,打開精美而複雜的包裝,內容物很簡單:兩公尺長的訊號線,再加上四顆 RCA 接頭。


這次仍然是和 Oyaide 合作,用的是他們的特規線,導體是 0.9mm 單芯 PCOCC-A 銅線。線身沒有屏蔽,但披覆似乎有些門道,看來有特別考量到避震。比較特別的是接頭,這是較為少見的壓接頭,裸線插入之後用螺絲鎖緊固定。如 EvilHunter 兄所言,印上 Stereo 標誌的接頭,應該也是台灣 AEC 的特規品,導體是黃銅鍍金,類似 Oyaide 網站上所賣的 AEC RP-1013ZAG。對於大眾化的套件來說,省略了焊接的過程,比較容易被一般音響迷接受;而對有焊接經驗的玩家來說,壓接頭也是較為新鮮的零件。對於不同階層的音響迷,這個企劃都頗有吸引力。

收到雜誌之後,當晚快速完成了這對訊號線。對我來說,除了披覆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需要用點力氣之外,算是相當容易就手的簡單套件。完成之後接上系統一聽,很明顯的,這是典型的單芯銅線的聲音。線條清楚,焦點突出,活潑而有凝聚力。線材多少須要 break-in,一連聽了一週,聲音漸漸地滑順起來。

這種風格的聲音,其實與我最近大量使用的 47 Lab Stratos 單芯銅線有些類似,而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 Stratos。主要的差別是,Stereo/Oyaide 這條線,頻段稍為強調中高頻,音質白淨清亮而略硬(這似乎是 OCC 銅線的特色?)。而 47 Lab Stratos 的頻率響應,在我的系統上較為平衡,稍有貴氣,也較為醇厚溫暖。整體而言,這兩條水準都不錯,但 Stratos 的完成度較高, 整體的質感更勝一籌。不過,當然,Stratos 在我的系統上多少有些主場優勢。


少了焊鍚的影響,壓接式的 RCA 頭,對音響迷來說似乎很有想像空間。不過我覺得導體的材質究竟遠比用不用焊鍚更為重要。這組 AEC 的壓接頭,用的是黃銅導體,在先天上就有些弱勢。同樣不必焊接的 47 Lab Stratos 接頭,直接抽一截裸線當導體,徹底省去導體的影響,似乎更有特色也更能保留線材本身的特性。

以台幣一千出頭的價錢來說,這對線表現超值。況且接頭和線材還可以各別與其他零件搭配使用,比如說幫這條 PCOCC-A 銅線換上 Eichmann 子彈頭,聲音可能會很不錯。同時,我發現明年一月號的 Stereo 雜誌又有新企劃,附上一組小型的 12W 數位擴大機!看來這期雜誌到時又要搶購了!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回頭來玩 DAC:WM8804/ES9023 DAC

開始音響 DIY 至今,差不多十年了。我算是投入不少時間和精神在這個興趣上,不過玩過東西可能比許多同好來得少。可能是財力不足,許多有趣的機會都錯過了,只能在同一個專案、同一個架構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調整。以 DAC 來說,從 2002 年開始 DIY 到目前,這十年之間,也只玩過 TDA1543 與 TDA1541A 兩種 DAC 晶片,而且玩來玩去都是 NOS 架構,聲底也十分類似。而現役的 TDA1541A 聽了將近八年,中間僅有小小修改,也所以《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絕少 DIY DAC 的文章,因為我實在很久沒有玩 DAC 了。直到去年年底,終於有了點變化,開始有了新的接觸。

還沒有開始玩音響前,就知道 ESS Technology 這個牌子,許多音效卡上面都裝有 ESS 的晶片,但對 ESS 的印象,始終停留在 3C 用品上。直至前年,大眼睛兄造訪,推薦 Twisted Pear Audio 的 Buffalo DAC。這套 DAC 組件,就是採用 ESS 9018 作為核心,據說聲音非常優秀,但也頗為敏感,要配合妥善的 layout 與電源設計,還有 I/V 調聲,才能發揮。那時對 ESS 的聲音仍然沒有概念,加上 ESS 的資訊不透明,datasheet 等相關資訊都無法公開取得,網路上也難有深入的分析討論。我玩音響習慣從 datasheet 與電路圖著手,而 Buffalo 則只能依賴現成的套件,雖曾試著搶購 Buffalo,但終究陰錯陽差而沒有玩成。

後來,在音響展聽到 Weiss DAC202 的聲音,第一次被 ESS 晶片震攝。接著,又在香港網兄 DomDom 家中聽到 Weiss 上級機 Medea+,於是對 ESS 晶片又更感到好奇了。沒過多久,2A3SET 兄告知 diyAudio 有個在玩 ESS ES9022 的討論串,相當有趣。原來 ES9022 是精簡的 DAC,相比於 ES9018 簡單便宜,卻也更容易施工,只要一組單電源,就有無直流的電壓輸出,I/V、放大、交連電容或變壓器一概全免。我對於簡單小巧,成功率高的東西特有興趣,價格又遠比 Twisted Pear Audio 的 Buffalo 便宜,也就向德國網兄 EUVL 買了一組 WM8804 與 ES9022 的 DAC 來玩。


EUVL 手製的 DAC 非常精巧,一張 WM8804 的數位接收板,一張 ES9022 的 DAC 板,中間以接腳連接 I2S 訊號,元件安排非常緊緻。


大量使用 SMD,其他元件也都是水準以上。


兩張 PCB 板上都已經內建穩壓,只要輸入 9V 的電壓就能工作,甚至用乾電池就能唱得很好。開聲之後,馬上就有很好印象。多年以來,早已習慣 NOS TDA1543/TDA1541A 老晶片的聲底,換上了最新的晶片,有很多新奇的感受。ES9022 的聲音非常鮮銳,分析力佳,尤其高頻相當活潑富有張力。這些年間,當然也有許多機會聆聽 TI/AD/CS 等新 DAC 的聲音,不過 ESS 的聲音獨具特色,在音樂的刻劃上,特別是聆聽大制編的古典音樂,對我而言特別對味。雖然不能與音質精貴高雅的 Weiss 相提並論,但以基本的聲底特色來說,簡單的 ES9022 卻實有幾分 Weiss 的味道。

 

不過多時,就做了四組獨立的供電,各別供電給兩組 WM8804、震盪器、ES9022,並且裝箱起來。事實上,變成四組獨立供電之後,聲音的改進並不如預期多。據說用乾電池效果極佳,不過我聽音響常是整天的聽,一忙起來不可能去注意電量與充電的問題,要再設置自充線路又點費事,所以終於沒有嘗試。那時年關將近,諸事繁忙,沒有時間專注於調音,只能匆匆在網誌裡留下照片,而未多加介紹。至今將近一年,終於能在此文回顧了。


過年之後,玩起了新的數位訊源 Apple AirPort Express,因為操控方便以及夠水準的音質,而成為我目前的主力訊源。當我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的 PCB 上拉出 I2S,自然而然地,就試著接上 ES9022,變成 I2S 直入 DAC 的組態,跳過了 WM8804 這一層。I2S 直入的聲音,非常優秀,明顯好過經 SPDIF 與 WM8804。最顯著的差異是細節與微動態,直入的聲音,在較小的音量小,仍然能保持相當豐富的細節,更為細膩清晰,直有撥雲見日之感。

由於對 WM8804 與 ES9022 的印象很好,今年看到 diyaudio 上另一組人馬,Subbu 與 jean-paul 發起 WM8804/ES9023 的 PCB 團購,設計與 layout 頗下過功夫,價格也屬實惠,也就訂了幾張來玩。收到板子已經是七月,看到小巧而高品質的 PCB,感到相當滿意。一個多月後,備料完成也就開聲了。



Subbu/jean-paul 的板子,80% 以上的零件是 SMD,但多是 0805、1206 以上的尺寸,加工並不困難。我的焊工並不熟練優秀,但也能在三小時之內焊接完成。當中只有 WM8804 的腳位較密,要特別留意而已。設計者的預設零件搭配,已經有調音考量,大量採用特性良好的零件,例如 C0G、X7R 的陶磁電容、Nichicon FPCAP 固態電容、SUSUMU 高精度 SMT 電阻等等。


開聲幾天之後,在光華商場的源達發現新的薄型袖珍鋁製機箱,就興高采烈地裝箱了。這張 PCB 同樣內建緊鄰負載的穩壓,只要輸入一組 5V 電源即可。我用基本的整流濾波,再加上 TI TL780-05 三端子穩壓,做成簡易的 5V 電源,塞入機箱所剩不多的空間裡。

聽了幾天,覺得這張聲底不錯,以其價格來說更是超值無比。比較可惜的是,聲底比較偏向乾硬,這似乎是 ES9022/ES9023 的特色。乾、硬並非是一種缺點,在表達管弦樂齊奏時,那種爽脆與勁道就非常動人。像 Weiss 等高價機種,就能將這種乾、硬的特質打磨成細膩華美的音色,而這個 kit 相對來說,則仍然表現得比較粗糙。此間差距,有可能是廉價的 ES9022/ES9023 與高價的 ES9018 的差別。但 ES9022/ES9023 已經有一定的體質,對 DIYer 來說,如何調整、改善,就是無窮樂趣的來源了。


聽了幾天,用手上另一張空版,又做了一組 WM8804/ES9023 DAC,但這次酌量使用自己熟悉的電容來調音。主要差別是把穩壓前的 220uF Nichicon FPCAP 換成 100uF 的 Nichicon VR。相較於快速凌厲平直的 FPCAP,VR 溫潤柔軟許多。接著,WM8804 的兩組供電,換成速度快但微帶有甜味的 Sanyo OS-CON SP 系列。其實 OS-CON SP 系列已經是十五年前的零件了,但至今用來,仍然相當優秀好用。ES9023 周邊的電容則改成 Black Gate N/NX。經 2A3SET 兄的提示與我實際的經驗,Vreg、CN-CP、Negative 等幾個接腳,換上小容值的 Black Gate 電容效果頗為不俗。Black Gate N/NX 電容特殊的甜味與密度,可以讓 ES9023 的聲音更為討喜。最後,我覺得影響同樣大的是輸出級 4700pF 的對地 LPF 電容。原本的配方是 Vishay 的 MKT 電容,我換成 Relcap RT 系列的錫箔 polystyrene 電容,此中差異實不可同日而語。這兩顆電容,是整個 DAC 在類比路徑上唯二的元件,重要性自不待言。4,700pF 甚小,有許多高品質 foil 電容可用,就算不打算用發燒零件,至少也應該換成 PS、FKP 等材質。

調過音的版本,聲音確是比較柔美討喜,不若原本那麼一板一眼。不過換電容終究只是換個妝扮,本質上難有轉變,尚有許多地方,如電源、時脈、輸出級等處值得下手,這些得留待來日了。現在用輕薄小巧的盒子裝著,簡單的聽。播放 Jazz、人聲、搖滾,還是不如使用多年的 NOS TDA1541A,但聽古典樂,特別是鋼琴獨奏、交響樂、歌劇,用 ES9023 聽起來卻更為過癮。這麼便宜的價格,這麼簡單的構成,卻有如此水準的聲音。繼 DCB1 之後,再一次感慨集合眾人之力,Web 2.0 音響 DIY 之神奇。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電源變壓器的聲音:Nuvotem Talema 環型變壓器


很少有機會寫到變壓器,其實電源變壓器絕對是好聲的必須,在台灣坊間也不乏小型商家提供變壓器訂製的服務,但真正好聲、發燒級的變壓器,選擇仍然不多。

我在這十年的音響 DIY 經歷裡,用過許許多多變壓器,有貴有便宜,有 EI 也有環型。最常用,買得最多的,其實是電料行裡零售的 EI 變壓器。原因無他,便宜、好買、規格多、聲音也還過得去。心血來潮想改機裝機時,跑一趟光華或中華路立刻就有了。這種電料行的變壓器,耗損頗高,即使買大 VA 數的,只要電流稍高馬上就有大幅壓降。但除了壓降多、易發熱,在聽感上倒也不會太糟,至少不會對聲音帶來副作用。

除了電料行的 EI 變壓器,我也常用 UCC堅新的變壓器。UCC 最有名的是 T9 系列,這系列變壓器確實不錯,聲音質感好,低頻穩重紮實,價格也合理。可惜規格種類少,很多場合派不上用場。UCC 有賣另一系列 PowerTrain 30VA 的膠封藍殼變壓器,用在前級或數位器材很合適。藍殼變壓器價格便宜,尺寸小巧,聲音乾淨中性,沒什麼染色,聲底略為清瘦。等級不如 T9,但用在對變壓器比較不敏感的地方已是上乘之選。

堅新自是台灣最有名,也有國際知名度的變壓器品牌。堅新的公司距我家不遠,總是親自過去購買。老闆已經頗有年紀,但精力旺盛,對自己的產品相當有信心。堅新的變壓器,價格驚人,體積與重量也同樣嚇人,一樣的 VA 數,堅新的產品往往比它廠大一倍。有人說堅新沒有什麼了不起祕方,但就是成本厚用料足,絕不偷工減料,是以有一定的品質。堅新的產品種類多、規格也不少,但幾乎沒有低電壓的品項,而且我 DIY 以數位訊源為主,難得有堅新的產品派得上用場。目前 Gainclone 裡用了兩顆 200VA 的 JS-9351 變壓器,還有一顆 30VA 的 JS-9303 小環型變壓器(上圖右)先前用在前級 DCB1 裡。堅新變壓器雖然又貴又重又大,但我總覺得聽感並不如外觀那麼突出,大約和 UCC 的 T9 在相近的水準,當然音色走向不太一樣,UCC T9 帶著一點高貴質感,而堅新的低頻更為堅實下潛。

音響 DIY 高手 mikeliu 半年多前推薦我 Nuvotem Talema 的電源變壓器,他裝在 DCB1 裡,效果非常理想。由於好一陣子懶得動 DCB1,加上堅新那顆也還不錯,所以就耽擱了下來,直到上個月向 RS Components 訂零件,才順道訂了兩顆 50VA 的環型變壓器,一顆給 DCB1 用,一顆給我新做的 Apple AirPort Express 播放器。快遞把貨送來時,我嚇了一跳:兩顆 50VA 的變壓器拿在手上居然沒有什麼重量感,而且盒子極小,根本不像裝了變壓器。慌忙把包裝拆開,終於見到兩顆遠比想像中輕巧迷你的環型變壓器,令人嘖嘖稱奇。從上圖可見,左邊是 Nuvotem Talema 50VA 的變壓器,右邊是堅新 30VA 的變壓器,Talema 的 VA 數大了堅新一倍,體積卻不到堅新的二分之一,重量更是差了許多,價格也差不多是堅新的一半而已。

我向來並不迷信什麼體積重量,卻更喜歡小巧精美的東西,輕巧的 Talema 讓我一開始就有很好的印象。接著,我把 50VA 的 Talema 裝上 DCB1,取代堅新,試聽它的聲音。開聲之後,我非常驚訝:截至目前,這是第一次因為更換變壓器而讓聲音有改頭換面的效果。我在 DCB1 上試過四五種電源變壓器,聲音都有不同,但僅是音色走向的些微差別,影響層面不如電容、電阻來得大。Talema 不同,裝上 Talema 之後,聲音居然變得很有音樂性,有一點點黏稠,有一點點好聽的糊聲,高頻更是乾淨通透,細膩生動還充滿水份。這種差別,或許可以和真空管比擬,就好像從蘇俄現代管換成歐洲老管,韻味霎時豐富了起來。

堅新變壓器的低頻非常堅實明快,Talema 則不然,Talema 的低頻溫厚有彈性,但遠為蓬鬆柔軟,下潛的深度也不及堅新。重視低頻,喜歡衝擊感的人,很可能會不習慣 Talema 這種調調,不過經過一週的 break-in,自己的耳朵或許也適應了,現在倒也很習慣 Talema 這種溫柔有包圍感的低頻。不過下潛的深度不如堅新,實是美中不足的一節。

接著,我把 Apple AirPort Express 播放器的電源變壓器,也從電料行的 EI 換成 Talema。原先的 EI 壓降很嚴重,額定電壓 6VAC,供應耗電 1A 的 AAE,整流濾波後只剩下 6V;環型 50VA 的 Talema 自然不同,整流濾波後還有 7.7V。不過在純數位的 AAE 上,聽感的差異不像 DCB1 明顯,主要差別在於聲音更乾淨,毛邊減少,音樂的質感的密度也好了一些。倒是沒有什麼音樂性的改善,或高低頻寬的不同。

現在中高價廠機流行用 Noratel(刺猬牌、箭豬牌)的變壓器,我對 Nuvotem Talema 實不太認識,也不曾在廠機上注意到此牌的變壓器。看了 Talema 原廠網頁,介紹產品特色,看來他們的產品還滿工業導向,特別強調高效率、低損耗、小型化、輕量化等特點。而且 Talema 豐富的規格和品項,幾乎能夠用在管機之外的各種音響用途上,迷你的尺寸更可以讓我在有限的空間裡塞入更大 VA 的款式。二極體、電容、電阻等種種電子零件,我向來都有愛用的品牌款式。如今終於也找到了好的變壓器來源,品質好,音色溫潤,規格齊全,價錢又還能接受,不必再四處湊合了。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DACT 級進式電位器 vs.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看了 Charles Hansen 的文章,對音量控制器又開始心熱。去年經 Coffin 兄介紹,開始玩 Lightspeed 光敏電阻(LDR)音量控制器,非常驚訝於它的表現,一年以來都很滿意。不過 Lightspeed 造價不低,如我用上 TKD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再加上電源等等,合計已超過兩千元了。比之數百元或千多元的傳統 VR 要好,亦屬分所當為。我所好奇的是,Lightspeed 在各種音量控制的方案中,處於什麼樣的等級;與其他高價方案相比,Lightspeed 的優缺點在哪。

可惜的是,網路上討論音量控制的文章雖多,但往往都是拿高價方案去與廉價的碳膜可變電阻比較。有人說 IC 好,有人說級進好,有人說 relay 好,有人說 P&G 等高級可變電阻好,但比較基準常常是幾百塊的 ALPS VR。如此不對稱的比較,難以評估這些高級音量控制器,究竟好到什麼地步(包括我自己先前的分享,也是不對稱的比較)。然而高價方案之間的直接比較,卻相當少見。Lightspeed 也是如此,一堆玩家在 diyaudio.com 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心得與校調文,但花了這麼多金錢時間在上面,到底值不值得?直接買個高級的級進式電位器會不會更好?這些問題都讓我非常好奇,可惜不曾看到玩家真的去比較並分享聽感。

與其苦等別人分享,不如自己實際體驗。之前曾親手操作過廠機上的 DACT 進級電位器,撥動的手感,讓我印象深刻。這次終於下定決心,咬牙買了一顆 DACT CT2 24 段雙聯進級式電位器,回家與 Lightspeed 比較。

DACT CT2 24 段進級式電位器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Lightspeed 在我的前級 DCB1 上,已經聽了很久,相當熟悉它的聲音。於是把 Lightspeed 從 DCB1 裡拆下,獨立的電源也拆了,換上 DACT 電位器。DACT CT2 是 24 段級進式電位器,鍍金接點,串連式設計,使用無感低雜訊的 SMT 電阻。包裝上寫道,兩聲道的誤差在正負 0.05 dB 之間,總諧波失真(THD)小於 0.0001%。雖然串連式的設計不如 ladder type 理想,音樂訊號總得經過數根至十來根串連電阻,但市面上似乎也沒有 ladder type 的成品。自己買波段開關來自製 ladder type,造價昂貴,體積亦大,加上一堆電阻曝露在外面,感覺很髒。我還是比較欣賞 DACT 這樣走線短、小巧緊緻、接點密封的設計。


換上 DACT 級進電位器之後,重新打開 DCB1,馬上聽到有若雲泥之別的變化。一開始感覺並不太好,覺得 DACT 的聲音比較悶,有點放不開,不夠開闊。相較之下,Lightspeed 顯得揮灑自如,活潑大器。而且 Lightspeed 的透明度比 DACT 好,中高頻更有一種類似直熱式三級管機的溫潤與水份,這種迷人的味道,在 DACT 上完全不得見。

但 DACT 素質終究不差,不像其他可變電阻讓我完全聽不下去,所以就放著 DACT 唱幾天。在這幾天裡,聲音漸漸順了,我也慢慢聽出了 DACT 的好處。DACT 的聲音雖然不如 Lightspeed 透明,但音質十分純淨,背景深沉,沒有毛躁感。響應非常平坦,從低頻到高頻,音色都完全一致。相對之下,Lightspeed 則是中高頻溫潤,低頻生猛活潑,音色比 DACT 有魅力,但卻不如 DACT 平實穩定。此外,Lightspeed 似乎有放大動態的傾向,有點「大港」,跌盪不羈,大開大闔。DACT 相對之下顯得有點悶,比較平淡,不夠活潑生動。但這樣的呈現方式,卻也比較自然耐聽。DACT 在寬頻兩端的表現,不像 Lightspeed 那麼精彩,但中頻的密度和厚度卻比較高,音色較為飽滿踏實。從聲音表現來說,DACT 穩健樸實,Lightspeed 活潑熱情,兩者都不錯,很難分出高下。

從使用壽命上來說,DACT 和轉動次數有關,原廠的數據是至少 25000 轉。而 Lightspeed 則和 LDR 的使用時間有關,據說有 25 年(不知道有沒有更確定的根據)。以我的聆聽習慣來說,一下子聽古典樂、一下子聽搖滾樂,唱片之間電平差異不小,經常須要撥轉音量控制器。如此說來,壽命不受轉動次數縮減的 LDR 似乎比較適合我的聆聽習慣。不過 LDR 的表現並非完全穩定,阻質曲線與失真幅度會隨時變化,緩慢地衰減。我使用 Lightspeed 的時間不過一年,尚不知道長期使用後的情形。

在操作方面,DACT 雖然只有 24 段,但段與段之間的衰減幅度設計得很好,可以輕易調到理想的聆聽音量,絕少有不上不下、進退兩難的情況。即使偶有這種狀況,反正也別無辦法,在前後兩檔中擇一便是(我通常選音量低的一檔)。對我這種神經質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解脫。之前用連續可調的電位器,經常反反覆覆的調整,反而無法集中心思在音樂上。

Lightspeed 的音量操作,是經由一顆 100K 的可變電阻決定,任何 100K 的電位器都能用上,用 DACT 級進電位器亦無不可。這顆電位器關係到操控的方式與最終的聲音表現。我在 Lightspeed 上試過許多中低價位的可變電阻,只有東京光音(TKD)2CP601 的聲音讓我的滿意,其他聲音碳膜電阻如 ALPS、COSMOS 等都遠不夠好。或許是我的後級增益較高,這顆 TKD 2CP601 用在 Lightspeed 上,只要旋鈕稍微轉大,音量就馬上過大,結果調整音量的範圍極窄,迫使我要在極小的角度裡,費盡心神的微調到恰當的音量。因此,一用 DACT 之後,我就完全愛上了它的操作,終於可以輕易地找到我想要的音量。許多人垢病級進電位器很難調整到理想的音量,我的經驗則完全相反。DACT CT2 不但調整便利,還能剋制我的猶豫不決。

除此之外,我發現 Lightspeed 理想的聆聽音量範圍比較小,只要音量設定稍小,聲音馬上變得悶、暗、放不開。而設得稍大,又會出生令人不悅的壓迫感。相對之下,DACT 轉到小聲,就真的只是小聲,音質不會明顯劣化。轉得稍大聲,也只是單純的大聲,並沒有壓迫感。所以,DACT 可以聆聽音樂的理想音量範圍大了許多,在深夜小聲聽,細節仍然極豐富,維持了水準一致的表現。


整體來說,DACT CT2 級進電位器,設計相當成熟,各方面都很優秀,尤其是操作機能,讓我使用起來非常愉快。而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正如 Charles Hansen 所言,在妥善的實作下,聲音比傳統的可變電阻要好。但變數很多,因實作者、因使用者、因搭配的線路零件,而有很大的差距。DACT CT2 的聲音平實自然,音色純淨,但無論如何就是少了 Lightspeed 那或許有些失真,卻相當迷人的魅力。Lightspeed 獨特的透明感、溫潤充滿水份的中高頻、生猛強勁的低頻,都讓人非常難忘。而且造價只要 DACT CT2 的一半左右,聲音又是如此別緻,確實是很超值的音量控制方案。

在我的系統與環境下,DACT 與 Lightspeed 的聲音表現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因為 DACT 操作機能好上許多,又能清晰地小音量播放,所以我裝上 DACT CT2 之後,至今都還沒有換回 Lightspeed 的念頭。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Charles Hansen 談音量控制

Ayre 的創始人 Charles Hansen 似乎是個網路成癮者,時常在網路上與各路 DIYer 分享經驗,也很樂於和網友筆戰。過去他常出沒於 diyAudio,如今則隨著他的好友 Jocko Homo 移至 DIYHifi.org 活動。最近 Charles Hansen 回覆了一則關於音量控制的討論串,他從業界的眼光出發,考量成本、音質、耐用、操控等各種因素,對幾種常見的音量控制方案作出評論:

Attenuation consensus

音量控制器位於訊號路徑上,又是相對較不理想的元件,對聲音影響極大,原是音響迷之間歷久不衰的議題。但是這麼完整清晰、面面俱到的匯整,畢竟少見。出自於 Hi-End 名廠設計師之口,更是極俱參考價值,於是摘要重點如下,作為筆記:
  • 傳統可變電阻(potentiometer):價格便宜,聲音不差,不過也好不到哪裡去。很容易結合馬達作遙控控制。在平衡線路上,很難精確配對。是一般廠商最常見,最實際的選擇。
  • 光敏電阻:在妥善的實作下,聲音優於可變電阻。用在平衡線路上,也很難精確配對。要找到衰減曲線非常接近的光敏電阻是相當困難、耗費成本的事情。而且光敏電阻有其壽命,特性也會隨著時間和週邊溫度而改變。 
  • 繼電器(Relay)陣列:Charles Hansen 個人很痛恨這種方案,因為音染很重,不夠透明傳真。不過用在平衡線路上有其優點,搭配離散電阻,可以精確的配對。繼電器不便宜,用量又多,所以此方案成本高。
  • IC 音量控制:音量 IC 有兩類,一種內建 OP-Amps,崇尚無負迴授的 Charles Hansen 自然不喜歡這類。另一類無 OP-Amps,聲音不錯,配對的精確度也還不錯,可用於平衡線路。Audio Research 就有用這種產品(Maxim 的)。用 FET 和電阻搭建離散版本,聲音則可能達到相當好的程度。
  • 波段開關:理想的波段開關,裡面的接點和接線都是純銀的,用這樣的開關作音量控制器,聲音非常透明,幾乎就和沒有音量控制一樣!不過品質高、段數夠的波段開關不易取得,造價更是非常昂貴。另一個缺點是,波段開關很難支援遙控操作。

至於繼電器為什麼會有音染,Charles Hansen 指出,繼電器內部接點的材質和接觸方式都不甚理想,訊號路徑上有許多種不同的導體,機械結構又容易受灰塵和濕氣影響。用 FET 等電子開關代替繼電器,聲質和壽命都會好上許多。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電容的聲音:Shigaclone 數位輸出交連電容


最近沒有玩新的專案,手養時就在 Shigaclone 上試零件,一方面是微調,一方面也想更了解各種零件的風味習性。Shigaclone 很奧妙,大多數的部份,對零件十分不敏感,怎麼換聲音都差不多。幾個特別的所在,對零件又異常的挑剔,稍微更動,聲音就天差地遠,甚至衰聲。當中最神祕的一環,莫過於 C906 這顆小電容,其次就是 SPDIF 輸出的相關電路。JVC RC-EZ31 PCB 上的 chipset 本來就能輸出漂亮的 SPDIF 波形,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把將近 5V 的 SPDIF 輸出衰減至標準的 400mV 與 75 歐姆,並且濾除直流。

其實 CS8414 之類的數位接受晶片,寬容度甚高,而且 DAC 的輸入端都有交連電容或脈衝變壓器隔絕直流。所以不做任何處理,直接將  PCB 上產生的 raw SPDIF 訊號送給 DAC,多半也能正常運作。但在 SPDIF 輸出之前,加上適當的電容、電阻,聲音仍然會更為柔順耐聽一點。關於此處電容電阻的選用,去年已經寫過一篇心得。但在那篇文章之後,歷時一年,其間我持續收羅更多電容,有了新的心得。電阻一節,已經寫在 TX2575 電阻一文之中。本篇則是數位交連電容的試用心得。

我浸音響的時間不長,加上財力有限,不像能許多前輩那樣收集成千上萬的零件以資調音,僅能從這幾年間累積的電容來試聽。所以這篇提及的電容幾乎都是尚能買到的,價格也都還不致於太離譜。不過我試過的電容畢竟有二三十種以上,一一提及未免繁瑣,所以最後選出幾款令人印象深刻,表現有獨到之處的電容來講述。


Rel-Cap PPT,這是 Reliable Capacitors(即 Rel-Cap 或 Relcap)製造的錫箔 PP(polypropylene)電容。其實箔膜電容(foil & film capacitors)會有什麼聲音,從箔與膜的材質就可以推斷一二。錫箔音色華麗豐潤,PP 則滑順開闊,生機勃勃,Rel-Cap PPT 的聲音正反應了兩者的組合,富麗堂皇,骨架端正。


同樣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另一個系列黃色圓柱型的 Rel-Cap RT,以及黑色立方型的 RTE,都是錫箔 PS(polystyrene)電容。凡是 PS 電容,聲音似乎都具備了柔軟飄逸,細膩甜美的特質,與剛正雄健的 PP 電容各有妙處。我特別喜歡 RT 系列高貴細緻,飄逸柔美的個性。 


這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MultiCap 系列的 PPFXS。和 Rel-Cap PPT 相同,都是錫箔 PP 電容,但以 MultiCap 特有的結構,由多顆小電容併聯而成,ESR 特低。聲音比 PPT 系列更清澈透明,速度更快,細節更多,似乎也變得柔軟了一點。


MultiCap 最高級的 RTX 系列,錫箔 PS 電容,可以說是 Rel-Cap RT 的併聯版。RT 系列原已十分飄逸細緻,再經過併聯之後,調性更是極為突出。透明度高,速度極快,細節豐富,特別是唇齒之間的氣音,似乎有放大的效果。也所以有人認為這種表現太 harsh,太過極端,不耐久聽。確實,MultiCap RTX 頗有癖性,對搭配十分敏感,但在 Shigaclone 上,表現卻十分不錯,得其優點,而無所害。與 PPFXS 相比,RTX 在 Shigaclone 上聲音又更為飄逸透明了一點,更重要的是變得更甜美,更柔軟,更有音樂性,讓人不知不覺得一直想聽下去。


AudioCap 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旗下的產品,這款 AudioCap TFT 是當中最高級的錫箔鐵弗龍(Teflon、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電容。AudioCap TFT 與前面幾種電容相比,高出了一個檔次,確是不同等級的聲音。TFT 最特出之處就是頻帶極寬,一下子拉開了低頻至高頻的界線。高頻圓潤滑順,泛音自然而豐富,充滿空氣感,直有從 CD 換成 SACD 的錯覺,彷彿錄音的規格提高了,使得高頻的波型變得更為完整。若說 MultiCap 之流是強調高頻的透明感,AudioCap TFT 則是將高頻的界線進一步延伸。
   

V-Cap 是美國高級電容的品牌,專門出品鐵弗龍電容與油質電容。目前有三個系列:銅箔鐵弗龍的 CuTF錫箔鐵弗龍的 TFTF灌油金屬化 PP 電容 OIMP。我已經有了 AudioCap TFT,興趣自然是最新、也最貴的銅箔鐵弗龍 CuTF 了。據我所知,目前似乎尚無其他廠牌推出銅箔鐵弗龍電容。銅箔的導電性遠比錫箔為佳,作為電容的導體,音色特別大器,雍容大度,穩重寬闊,尤其是形體感異常紮實。與 AudioCap TFT 電容相比,V-Cap CuTF 又更高了一級。AudioCap TFT 的細節本來已經極多,V-Cap CuTF 卻硬是更上一層樓,背景更寂靜,微小細節更為清楚豐富,泛音也更完整了。錫箔華麗的音色,原本十分討喜,但與銅箔相比之下,竟顯得有些輕浮,有點花拳繡腿。在大動態、大場面的片段,CuTF 的優勢更為明顯:底盤穩健異常,氣象萬千,能量感豐沛無比,源源不絕。


V-Cap CuTF 電容,可以說是把 PP、Teflon 這類強調頻寬,動態大,勢氣強的走向,做到了極致。而 Soshin(雙信)SE99 銀雲母電容,則是和 PET(polyester、Mylar)和 PS 等飄逸柔美的電容一路,而到達了最高境界。我很難比較 Soshin SE99 與 V-Cap CuTF 的優劣,兩者的風格實是天差地遠,但我認為聲音表現屬於一個檔次,同一個等級。SE99 的細節同樣極多,泛音豐富,頻帶完整,特別是高頻充滿了水份,纖細柔美,吹彈可破。這種清澈透明,細膩無比的聲音,讓人彷彿置身仙境,不沾絲毫煙火氣。說氣勢,說動態,Soshin SE99 自然不及 V-Cap CuTF,但 V-Cap 卻又哪裡有半點那如夢似幻的美感?

V-Cap 的聲音固然很真實,但說 Soshin SE99 聲音很美,如在仙境,這並不代表它的聲音有音染、不真實。用「音染」來形容 Soshin SE99,無異是一種褻瀆。SE99 美妙的聲音絕非音染可以類比,那是一種無與倫比,不可方物的美善之境。


離開仙境,回到塵世。在我試過諸多工業級電容裡,Vishay/ERO KP1830 是我的最愛。KP1830 很便宜,是小容值的鋁箔 PP 電容,最大規格只到 0.022uF。KP1830 聲音很樸素,比 WIMA FKP 或 Philips KP 更為中性自然,而且聲音有一定的力度和線條感,不會太軟或太輕浮。在調音之前,這些可靠中性的便宜電容是很好的基礎,減少變因。甚至從 V-Cap 或 Soshin 換成 KP1830,也不至於不能入耳,只覺得那仍是中庸平衡的好聲音。除此之外,Vishay KP1830 也是唯一用在 Shigaclone C906 之處,沒有絲毫癖性,自然不怪的少數選擇。


網友 tda1543 兄很推薦在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端用 Black Gate PK 0.1uF 小電容作交連。我也覺得這是很棒的選擇之一。Black Gate 電容十份優秀,自不在言下。但在數位交連處,Black Gate 竟然也有很好的表現,我當時也感到吃驚。Black Gate PK 用在此處,速度稍微慢了點,不及各種薄膜電容。但有很好的厚度與韻味,平衡性極佳。以頻寬、質感、動態、細節刻劃等角度來說,Black Gate PK 絕不能與前述的高級薄膜電容比肩,但不能否認 Black Gate PK 的聲音,溫和耐聽,富有魅力。考慮取得之難易、價格、體積等因素,Black Gate 堪稱是最超值的選擇。


Black Gate PK 是小型化的極性電容,另一個系列 NX HI-Q 則是無極性電容,理論上比 PK 更優秀,更合適數位電路。確實,同樣是 0.1uF 的電容,NX 系列聲音密度比 PK 更高,聲音更為濃郁甜美,能量感更強,速度感也稍微快了一點(當然仍不及薄膜電容),PK 則比較清淡樸實。兩者聲音都很好,動聽討喜。雖然與 MultiCap、V-Cap 那種等級差了好一段距離,但無疑是可以慢慢聽音樂的好聲音。


所有電容裡,我最喜歡的自然是 V-Cap CuTF 與 Soshin SE99,兩者各自代表了「傳真派」與「美聲派」的典範。用「傳真派」、「美聲派」來比喻,或許不倫不類,因為兩者的聲音都很很寫實,也都很美麗。也許這兩條路線殊途同歸,只是呈現的風格不同。我無法決定究竟比較喜歡 V-Cap CuTF,還是 Soshin SE99,最後心念一開,決定兩個都聽,輪流聽。依據不同音樂、不同時間、不同心情,換上不同的電容。白天聽大曲目多些,也就比較常用 V-Cap;晚上聽簡單的小品,用 Soshin 多些。兩者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容,各有出色之處,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對方的優點。還好我是 DIYer,想用什麼就用什麼,隨手一換就行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Clock 的聲音:試聽五款振盪器(Oscillator)


前文《在 Shigaclone 上測試 Clock 穩壓》寫了振盪器(oscillator)穩壓的試聽感想,這次來寫振盪器本身的聆聽經驗。Shigaclone 採用 16.9344MHz 的時脈,這一兩年間,我陸續購入五款此一頻率的振盪器。價格有高低,表現也不一而足。振盪器的表現和穩壓有相當大的關係,穩壓的影響甚至超過振盪器本身,我在不同的穩壓上試過這些振盪器,不同的組合效果有些出入,但把所有的組合一一列舉,未免太過雜亂,失去焦點。因此,本文的試聽經驗,限定在不同的振盪器與 The Flea 穩壓搭配,裝置在 Shigaclone 的效果。The Flea 上裝有兩用 XO 座,常見的 8-pin 與 14-pin XO 都能快速地插拔替換,試聽比較(但務必要注意方向以免燒毀)。


TeraDok 的 TCXO,標示為 1ppm。眾所周知,ppm 表示的是 long term 穩定度,於數位音響的 jitter 之高低無關,所以並不必太在意 ppm 這數字。這款振盪器聲音很靈活,聽音樂的鮮度頗高,缺點則在於氣質不夠高貴,下盤也還不夠堅實。不過這款振盪器對電源很敏感,在幾個穩壓上都不能運作,但在 The Flea 倒是表現穩定。據說 TeraDok 後來新版的 TCXO 已經在這點改善,不再那麼挑電源,但音樂如何就不知道了。



Pure Audio 的 TCXO,同樣標示 1ppm。阿仁這幾年間出了很多嚴謹的套件,嘉惠眾多 DIYer。這款 TCXO 價位和 TeraDok 接近,聽感的等級也相當接近,但表現的個性不太一樣。TeraDok 聽起來靈活生動,PureAudio 則是溫厚樸實。


這是在台北車站地下街「金電子」購入的 XO,一顆 50 塊,價格遠低本文中其他四款振盪器。奇妙的是,便宜歸便宜,也不是什麼 TXCO,聲音卻不惡。以等級來說,這顆 XO 和前兩款在伯仲之間,但表現中庸,沒有強烈的個性,卻也沒有什麼明顯的不足。與  The Flea 這種性格鮮明穩壓搭配,反而非常合適。


這是 TeraDok 另一款振盪器,價格較高,據說規格也更好。試聽之下,果然令人印象深刻,這是音響性非常突出的振盪器,頻寬尤其厲害,不論是低頻下潛的深度、量感、控制力,以及下盤整體的穩定度,都非常傑出。這款振盪器配上本來就強調音響性的 The Flea 穩壓,聽起大制編的音樂,極盡耳目之娛,教人大呼過癮。


最後是荷蘭 TentLabs 的振盪器,由 Philips 前工程師 Guido Tent 推出,在國際 DIY 社群有相當的名氣和口碑。這顆振盪器的表現,與前一款 TeraDok 實有天壤之別。TentLabs 的聲音非常平實,沒有半點誇張與渲染。對於頻寬與動態的呈現,顯得保守而嚴謹,然而聲音的素質非常高,不是輝煌華麗,也談不上貴氣逼人,而是中性無染的自然高雅。對於氣勢磅薄、放浪形骸的音樂,或許不如 TeraDok 那款那麼驚艷,但聽小品、室內樂、人聲,TentLabs 極高的質感,無疑更為優秀。TentLabs 這顆振盪器是五款中最貴的,走向有其偏好,追求音響性的人士或許會失望。

本文試聽的振盪器都是平價品,僅有 TentLabs 超過千元,我很好奇其他高價的振盪器表現如何。例如國內聲名素著的三田電波 TCXO,據說非常優秀,可惜我未曾入手一試。最近開始流行的銣原子鐘也相當引人遐想,可惜價格頗高,又找不到實際聆聽的心得報告,不敢冒然投入。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台北電料行札記

一般音響迷常逛音響店,音響 DIYer 則常跑電料行。在台北 DIY 這麼多年,電料行跑得熟了,漸漸也有了些親切感,路過附近總想進去瞧瞧 what's new,隨便買點小東西也愉快。

台北市的電料行過去集中在東、西兩邊。東西就是光華商場周邊,有佑昇、源達、今華等,唐竹也在不遠之處,步行可到。西邊則是以中華路一段、洛陽街、西寧市場為主,這裡有德昌富鴻、川禾、永欣、大慶、利聲、前衛,稍遠一點還有台北地下街的金電子。自從光華新天地開張以來,好幾家西寧市場的電料行都到光華商場四樓五樓開設分店,大多數的零件都可以在光華這帶一次買齊,方便多了。

  • 佑昇。我首先想到佑昇,因為我第一次音響 DIY,就是到佑昇買切線和 Switchcraft 的 RCA 端子回來 DIY 訊號線。而第二次 DIY 也是到佑昇買 ALPS 的藍殼 VR 回來替換。那大約是 2002 年的事情。那時零件櫃還放在進門處,人來人往,許多人在挑零件。當時我什麼都不懂,兩位年輕的店員,一胖一瘦,滿懷熱誠不厭其煩地解說實作的關節,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現在雖然常向國外訂購零件,但佑昇還是有許多好東西,例如 BC 的電容電阻、ROE 電容、WIMA 電容、ERO 電容等,系列豐富、規格齊全。臨時缺件立刻跑去就好了,十分方便,有時也能買到難找的歐規電晶體。
  • 唐竹。唐竹是台灣最發燒的電料行,所有的零件都是音響級,沒有什麼凡品。隨便買點東西,價格就是幾百幾千起跳,但他們的服務態度也果然有精品店的水準,無話可說。我特別欣賞他們的看板店員蔡先生(小蔡),一般電料行的店員,只會找零件、查庫存,少有音響調音上的 know how。蔡先生對零件的知識和經驗卻非常豐富,常常能給我中肯的建議。難能可貴的是,假如某些零件他們沒有賣,他仍然會熱心地介紹我可以去哪裡找替代品。這種胸襟、器量、誠實、為客戶設想的態度,即使訂價稍高,終究教人心服口服。比較可惜的是,他們電阻選擇頗少,主力就是 Holco 與 Dale RN-60,偏偏這兩款都非我所喜。電容在 Black Gate 停產之後,只剩下各式高價的薄膜電容,後來就比較少去了,但還是會向他們買機箱、線材(Cardas、Mogami、Supra 等,售價皆屬合理)、各式端子。
  • 川禾。佑昇和唐竹走高級路線,主買各式音響級的被動零件,不賣工具,晶體、IC 也不多。川禾則是標準的電料行,各式工具、主被動零件應有盡有,特別的是它們還賣了不少高級被動零件,這就遠超一般電料行了。川禾在中華路的本店,就在德昌隔壁,相對於德昌的氣派,老舊的川禾看似毫不起眼。某天從德昌出來,順道進去看看,卻發現門口擺了一堆進口電容,再仔細一看,竟然有 Mallory 和 Sanyo OS-CON,真是跌破眼鏡。後來又發現,不只如此,他們還有一系列的 WIMA 電容、RIFA 電容、CDE 銀雲母、Allen-Bradley 碳精電阻,各種音響上用得到的晶體 IC 幾乎都有庫存,真是太神奇了。重點是他們的定價是電料行規格,而不是精品店規格,比佑昇唐竹可親多了。去的久之後,我發現川禾的老闆雖然表情嚴肅,但實際是上是非常好的人,很有服務的熱誠。而且像活字典一樣,常能精準地推薦適合的替代晶體。後來川禾到新光華展店,我就不太需要再跑西區了。
  • 德昌富鴻。這家電料行和川禾是鄰居,也在中華路一段。本來好像叫「德昌」,現在卻改名「德昌富鴻」,其中原由我就不清楚了。德昌地方頗大,一樓分作兩半,一邊賣零件、一邊是 AV 設備展售。此外還有地下室,電容電阻主被動零件幾乎都在地下室。川禾有一系列音響級零件,德昌也有,但東西不同。德昌的特色是有齊全的 BC/Philips MSR25 1% 金屬皮膜電阻,還有少數規格的 BC MPR-24 0.1% 電阻、Beyschlag 電阻。此外還有 COSMOS 電位器和日製電容,各種尺寸的皮帶也一應俱全。樓上賣有多種端子接頭,特別是有 WBT、Switchcraft、Neutrik 等。幾年前樓下主事者叫「阿宏」,頗有熱誠,之後新來的店員態度實在教人不敢恭維,但一樓的神主牌老闆娘倒還是一樣豪爽切親。自從川禾到光華開店之後,我就絕少到德昌了。端子畢竟不必常買,而 BC 的電阻盡可在佑昇購買,價格高一點而已。
  • 源達。光華商圈「國際電子廣場」地下室 B1 的源達,是我的第一家電料行,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就曾在那兒買過一套收音機套件,那也是我最早的電子 DIY 經驗(可惜沒有成功裝起來)。源達就是標準的大電料行,東西齊全,尤其有各種工具、機箱、配件、相關材料等等,也常能找到特殊的 IC。不過他們沒有「音響級」的東西,只有基本電料。有時在川禾、德昌找不到稱手的工具與裝機材料,就會來源達走走。源達另一個好處是方便,機車暫停在旁邊的小巷裡,從後門下去買東西再上來,前後不超過十分鐘,比深在光華新天地四樓的川禾方便多了。
  • 今華。今華在國際電子廣場後門的巷口,源達出口的樓梯上來即是。今華佔地頗大,還有二樓,東西相當不少。可惜沒有什麼音響級的東西,價格又稍高,通常只有川禾、源達都找不到的東西,才來今華碰碰運氣。不過他們有賣各式變壓器和 SMD 轉接板,在光華這帶賣這兩樣東西的店不多,有時懶得跑太遠就在這裡應急。
  • 明鄉。明鄉在國際電子廣場的地下二樓,以前在樓梯口,現在搬到了角落一小塊不起眼處。這裡專賣各種 IC 與晶體。各種難找的 IC,少見的規格,明鄉可能都有庫存,價格也不太離譜。每當某個 IC 遍尋不找,無計可施,又不想等候漫長的海外網購,這時最後的希望就是明鄉。每次急用時,還真是感謝他們準備了這麼齊全的 IC。
  • 永欣。永欣本店在德昌後面,入口在洛陽街上,除了一般電料行的貨品,比較偏重工具,此外販售許多高階端子,除了 Neutrik 等名牌,也有一些老闆的訂製品,價格不貴,品質卻挺好。其他各種轉接頭也應有盡有,而且都在水準之上,穩定耐用。要找平價的端子,除此之外不作第二想。可喜的是,永欣也到光華展店了,在五樓低調的一角,我也是最近才發現。
  • 利聲。利聲不是一般的電料行,他們不賣工具、電容電阻等主被動零件,而專賣 CD/DVD 相關的維修部件。最棒的就是他們有各式 CD/DVD 雷射頭、雷射機構,種類多、平價供應。此外還有 CD-Player 常壞的齒輪、傳動皮輪等零件的替換品。這些東西平時不好找,利聲卻有豐富的規格,讓人不怕 CD 故障。我的 Shigaclone 讀取機構 Sanyo SF-P101N 就是向利聲買的。光華新天地開幕時,利聲也曾過來展店,可惜現在撤櫃了,如今只能去西寧。
  • 金電子。金電子在台北地下街,即市民大道的地底下,靠近重慶北路交口。金電子在新竹也有分店,基本上也是很齊全的電料行,特別是他們有很多規格的 oscillator,尤其像音響常用的 11.2896MHz、16.9344MHz、33.8688MHz 等等規格,其他電料行或有 crystal,但很少有這些頻率的 XO,而金電子都有。此外金電子也有各式 SMD 轉接板、散熱片、Kester 焊錫等等,別具特色。所以,雖然地點對我來說不怎麼方便,但有時仍然不得不去。
  • 加煒。這是一家很小的店,在光華新天地四樓。小雖小,但黑色的店面頗有一種奢華感,與一旁的電料行相比有如鶴立雞群。這家小店東西不多,但都不是尋常貨。有 Dale 電阻(便宜好聲,非 RN-60D)、BC 電阻、Elna Silmic 電容、Panasonic FM 電容、Nichicon 音響級電容等等,甚至還有國內少見的小瓦數 Riken 電阻。可惜零件似乎不好賺,最近改做耳機的生意,零件都擺到內櫃了。價格比國外網購貴一些,但急用時來這裡買 Panasonic FM 或 Silmic,真是非常便利。
  • 大慶。這家小店在洛陽街上,永欣的隔壁。大慶專賣線材,髒髒舊舊的,卻連純銀線都有。自製電源線、電源排插的零件琳琅滿目,從平價的 Humble、Cooper 到昂貴的 WattGate 都有,豐儉由人。
  • 欣欣。欣欣專賣變壓器,也在洛陽街上,旁邊還有北部、川利等幾家變壓器,都是老店了,我比較常去欣欣。欣欣有賣現成的 EI 變壓器,便宜,也不差,拿來做 prototype 或粗用已經很好。此外也能訂作 Z11 鐵芯變壓器,但價格就高多了。

光華新天地開幕之後,這一帶佑昇、唐竹、川禾、加煒、源達、今華等幾家電料行,幾乎可以滿足我 90% 的裝機須求。跑一趟就能補齊所須零件,不再須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這是以前想像不到的。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電阻的聲音:Vishay Naked Bulk Metal "Z" Foil / Texas Components TX2575


之前寫了幾篇「電容的聲音」系列,介紹我喜歡的電容。另外也曾寫過一篇「電阻的聲音」,一口氣講了好幾種常用的電阻,卻不像電容有那麼詳細的介紹。或許電阻對聲音的影響不像電容那麼大,不論在哪個地方,討論的熱度上總是不及電容那麼膾炙人口。直到這幾天,經網兄介紹,我試了 Texas ComponentsTX2575 Naked Bulk Metal "Z" Foil 電阻之後,發現電阻對系統的影響居然如此鉅大,更勝於電容,實在是前所未聞的經驗。

TX2575 聽來陌生,但講到它的近親 Vishay S102,就赫赫有名了。在台灣許多人音響迷都知道 "Vishay" 電阻,多半講的就是 Vishay S102 這款「航太級」的高級電阻。Vishay S102 規格異常優秀,溫度系數極低(1±2.5 ppm),把其他音響級電阻遠拋在後,價格也是一般電阻的數十倍以上,國內甚至賣到一千多元之譜,簡直是神話般的存在。然說,事實上 S102 早已過時了,Vishay 在數年前已經推出規格更秀優的新系列 Z201,溫度系數進一步降低到±0.2±0.6ppm,再度把 S102 拋再後頭。美國零件廠 Texas Components 是 Vishay 的代工廠,就是製造 bulk metal foil 系列的廠商,他們除了生產 Vishay 規格品之外,也有額外的產品線,TX2575 音響用電阻就是他們的產品。據 Texas Components 的資料,TX2575 和 Vishay Z201 系列相同,同是最新技術 Z foil bulk metal 電阻,只差在沒有外殼包裝,更適合音響使用。在 datasheet 上,TX2575 和 Z201 的規格一樣,有著優異的特性,但我實不知何以「沒有外殼」、「裸裝」(因此大家常以 Vishay "Naked" 暱稱 TX2575 和上一代 TX2352)會更適合音響。在網路上有人確認 Naked 勝於一般 Vishay,我自己只想到兩個可能的解釋,一是震動,二是封裝多多少少增加了些電容效應。

雖然早已知道 TX2575 的威名,但一來價格高,二來害怕這些神兵利器有難以克服的癖性,偏冷偏瘦偏乾之類的,所以一直不曾嘗試。直到前陣子,有位匿名網兄在此留言,強力推薦,又看到不少人在 DCB1 上使用 TX2575,評價頗佳,於是也買了十幾隻試用。




昂貴的電阻,原廠僅用 USPS 當作平信寄來。打開盒子,裡面倒是包得密密麻麻,慎重無比。每一種阻質都獨立成小包裝,上下有海棉保護,包裝上印有品項、規格、數量,果然對得起這非凡身價。


由於最近還在調整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端,已將相關接點拉線出來,以便更換零件調音。因此馬上就先在此處試聽 TX2575。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處有兩根電阻,一為 300~390 ohm 之串連電阻,另一個是 90~100 ohm 的下地電阻,這兩根電阻將 DSP 晶片的 SPDIF 訊號衰減至標準的規格(0.5~0.6 V peak-to-peak),同時決定輸出阻抗(75 ohm)。先前在 diyAudio 上看到不少人用 TX2575 串連、Caddock MK132 下地作組合,於是一開始也這麼試。結果一換上 TX2575,就聽到難以置信的變化,確實非常驚人。

我首先注意到頻寬。有些電阻(電容也是)號稱高頻好或低頻好,其實往往只是增加某個頻段的量感,而並沒有真正將頻響範圍往兩端伸展,TX2575 的表現卻一改我的成見。TX2575 的頻率響應非常平坦,不強調任何一段音域,音色從高到底也非常一致,而且居然可以憑空多出一截高頻和低頻,空感氣和泛音忽然增加許多,恍如系統中加入了超高音一樣。而低頻的延伸,由於 TX2575 並沒有增加低頻的量感,剛開聲時並沒有注意到,直到音樂出現低頻時,才驚訝地發覺低頻又往下探了一些,而且質感非常好,緊實有力,收放自如。

同時我也發現 TX2575 也帶有一種「系統噪訊比提高」的聽感,背景更為寧靜,錄音裡各種細微的聲響,翻譜聲、觸鍵聲、按弦聲,忽然間變得清清楚楚,解析度相當高。細節既多,聲音的紋理自然更為細緻,音色的呈現精緻許多。原本單一而統整的一個聲音,化為一群聲音的構成,色彩和層次感於是更加豐富了。

原本擔心 TX2575 是否過於解析、過於理性,聽起來沒有韻味。誠然,TX2575 完全沒有所謂的「韻味」,也確實相當理性,但卻並不會沒有音樂性。TX2575 的音樂性來自於清澈純淨的音質呈現,把錄音裡的聲音更完整更忠實的重現出來,自然美好動聽。相比之下,其他優秀的電阻顯得能力不夠全面,只能選擇性地呈現音響中的某些面向,縱然也能表現出美麗可喜的音質,但難免有幾分折衷與無奈。相對之下,TX2575 顯得舉重若輕,沒有絲毫妥協與折衷,直接越過了籓籬。這是凡人與天才的差距。

單單在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換上一根串連電阻,就有這明顯的不同,讓人十分驚訝。後來我也試著更換 DCB1 的輸出入串連電阻、Gainclone 的迴授電阻,效果都十分可喜,一步又一步的提升系統的透明度。特別是 Gainclone,迴授處的 22K 電阻,我曾試過許多種類,其實差別都不太明顯,最後用上 Caddock MK132,也只是小勝其他電阻。但從 MK132 換為 TX2575,卻有鮮明的改進,暫態反應敏銳許多,微動態遠為豐富,平直素淨的 Gainclone 終於有了精緻的質感。

話說回來,TX2575 也不是那麼全能。假如本來的調音走向就偏向解析,再用上 TX2575,其大幅度的躍進,可能會讓全系統失去平衡,因此週圍的元件也應一併調整,重新找到平衡點。一口氣用太多 TX2575 也可能會使得聽感太快太冷漠,有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無怪許多人用 Caddock MK132 搭配 TX2575,TX 作串連、Caddock 作下地。Caddock MK132 本身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但平實穩健,微帶一點溫厚與甜味,讓 TX2575 比較有「人味」。而且 Caddock MK132 本身規格亦高,正能扮演好綠葉的角色。

TX2575 如此優異,讓人了解原來大多數的電阻是那麼的不理想,尚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而且改善的可能性絕不比更換電容少。我雖沒用過雙信銀雲母、銀箔、Duelund、VCap 等「頂級電容」,但好電容也算用過不少,只覺得電容換來換去,改變的都是音色與平衡度,並沒有真正提升器材等級。更換電阻一般來說也只是改變音色和頻響,但 TX2575 卻似乎是例外,其大幅延伸音域以及清澈乾淨的優質音色,讓我真的有 "level up" 的感覺。以電阻的價格來說,TX2757 很貴,但與音響級電容相比,又便宜多了。在訊號串連、陰極下地、I/V、迴授等重要處少許使用,效果非常顯著,更勝於花大錢在電容上。


在 Shigaclone 的輸出端百般嘗試各種電容電阻,直到換上 TX2575,總算找到 the chosen one。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Jonathan Carr 談電源變壓器

diyaudio 網站真是知識寶庫,累積了許多專業人士與進階 DIYer 的智慧,用 Google 搜尋時加個 site:diyaudio.com 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好文章。

例如今天想找一些變壓器的資料,意外發現 Lyra Connoisseur 的設計師 Jonathan Carr 曾寫過一篇詳實的文章,比較 EI、環型(Toroidal)、R-Core 等三種電源變壓器的優缺點,從 audio 的使用需求出發,簡單易懂,值得一看(可惜他後來被 Elso Kwak 惹毛了)。

原文見此:Where can found R-Core Transformer?

美國變壓器製造商Custom Magnetics 也提供了一個簡明的變壓器比較表

簡而言之,Jonathan Carr 認為 R-Core 電源變壓器是最理想的,不像環型會交連雜訊,洩磁又低,震動也少。EI 變壓器先天有洩磁的缺點,但品質好壞差距頗大,好 EI 變壓器不發熱、震動亦少。環型變壓器則要選擇有隔離網的(隔離初級和次級),並確實接地,減少雜訊交連。

這個討論串最初是想問,哪裡有好的 R-Core 變壓器貨源。我自己也很想知道,台灣哪裡買得到好的 R-Core 變壓器呢?觀察廠機和 DIY 社群,R-Core 變壓器的似乎僅在日本和中國流行,其他地方的機器仍然以環型與 EI 為主。台灣網路上偶爾會出現一些中國製 R-Core 變壓器,但規格少,也不知品質如何。長年以來真想試試看 R-Core 變壓器,希望台灣也有好的貨源,不必花費高昂的運費,甚至可以指定規格訂製,那就太好了。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有那麼難懂嗎?

前幾天跑去 diyaudio 上指出 VR 對 Lightspeed attenuator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仍然有影響,用好的 VR 聲音會更好。我原本以為這是老梗,可能早有人提過,想不到卻引來質疑,說 VR 和 LDR 之間並沒有電子上的連結,怎麼會有影響?

看到這種回覆還滿傻眼的。VR 和 LDR 之間是光藕合,的確沒有電子上的連結。但既然 LDR 的阻質由 VR 決定,即使是間接的控制,那還是有「連結」,還是有影響。某些 Lightspeed 的設計者或相關者說 VR 不在訊號路徑上,所以不必在乎其品質。我不相信這些專家真的以為 VR 沒有影響,而是行銷話術,讓人以為用了 Lightspeed Attenuator 便從此不必投資高級 VR。

這讓我想到以前很多人說線材對聲音沒有影響、墊材對聲音沒有影響、CD 轉盤對聲音沒有影響、數位線對聲音沒有影響等等,說這些都是騙錢的神話,然而事後這些因素已然公認對聲音有相當重大的影響(當然還是有些人不相信)。音響神秘的地方太多了,任何環節小小的改變,對最終的聲音都可能造成變化。VR 在 Lightspeed attenuator 線路上的重要性一看可知,用好的 VR 會有更好的聲音,很難理解嗎?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調音

上個月裝了 Lightspeed Attenuator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感到頗為滿意。這個設計是透過光藕合讓電器位間接地控制音量,使得音樂訊號只經過 LDR(光敏電阻)衰減而不再經過電位器,減少電位器對聲音的影響。在這個理念下,不必使用高價的電位器上,就能得到純淨直接的音質。然而讓我費解的是,用來控制 LED 亮度的電位器,卻對聲音表現仍有明顯的影響。從便宜的百元品到 ALPS 藍殼再到東京光音(TKD)2CP601,聲音都各自不同,而且音質表現幾乎與電位器的價位成正比。

後來我又試了幾顆電位器,包含「音響駭客」張文俠的訂製品以及唐竹所售之法國 Sfernice 陶磁可變電阻,最後仍以 TKD 2CP601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勝出。最奇妙的是,張文俠的訂製電阻,雖然只售 150 元,但當作傳統音量控制器使用,聲音著實不錯,音響性、低頻、細節、透明度甚至在將近千元的 TKD 2CP601 之上,因此我本來對這顆電阻寄與厚望。但裝在 Lightspeed 上,張文俠這顆電阻卻明顯不如 TKD,原本優勢如低頻、動態、透明度都反而遜於 TKD,大約和 ALPS 藍殼同一個級數。這讓我想到,在 Lightspeed 上,電位器控制的是 0V ~ 5V 之間的直流電,而傳統的音量控制則是控制正負 2.8V 之間的交流電,這是不同的應用環境,對電位器的需求自有不同的 criteria。在交流電好聲的電位器,移到直流電上未必有相同的表現。另一想法是,電位器有這麼大的影響,亦即代表 LED 所吃到的電源品質,對聲音影響很大。所以除了電位器之外,電源處理也是重要的環節。

原本 Lightspeed 的設計是採用一顆 7805 三端子穩壓 IC 供應 5V 的電源,我裝機時照例採用 TL780-05 代替 7805,並在穩壓之前用 Schottky 二極體和電解電容作簡單的濾波整流。這部份自然可以用更複雜的穩壓電源代替,但我想先處理更簡單更基本的環節,也就是在光藕合模組 Silonex NSL-32SR2 的 LED 側併電容,減少雜訊,讓 LED 的工作條件更為穩定。

Lightspeed Attenuator 板上共有了四顆光藕合模組 ,所以有四顆 LED 在其中,我在每顆 LED 上各併了一顆 Silmic II 10uF/35V 小電解電容。這個容值可大可小,我不知道哪個值最好,也未必要某個品牌系列,只是手邊正好有一些 Silmic,腳位尺寸又合適,就用上了。上電之後,聲音果然不太一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我原本熟悉的調音方式,在 Lightspeed 電路上經過光藕合之後,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LED 併上小電容之後,基本走向其實差別不大,透明度、動態等本來就存在的優點也仍舊,但總體的音色卻有微妙的不同。加上電容之後,聲音變得比較溫暖滑順,特別是中低頻,原本量感就十分豐沛,現在卻更寬厚,有甜味。大場面的時刻,原本義無反顧不拖泥帶水的個性,有了更多轉折起伏,更有表現力。整體來說,這個改變並不是一開聲就能發現,但聽幾分鐘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愛上這更有氣質更有韻味的音色。

就我的想法是,四顆 LED 併上電容之後,或許可以減少電位器的影響,而不必仰賴高價的 TKD,但這還有待實驗確認。至少,如果已經有運作中的 Lightspeed Attenuator,加上這四顆旁路電容絕對是簡單便宜,有好無壞的改機路數。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WIMA 電容會導磁?!

上個月才寫了一篇文章介紹 WIMA 電容,最近正巧讀到 diyHIFI.org 上的文章,Ayre 的老闆兼設計師 Charles Hansen 說,聲譽素著的德國 WIMA 電容,除了 FKP 系列仍然保持銅線接腳,新的 WIMA MKP 電容已經將接腳改為會導磁的材質。

WIMA 電容雖然未必最好聲,但材質、規格、尺寸選擇眾多,品質穩定,可靠耐用,價格平實,長年以來大量應用在眾多 hi-end 廠機上。最近忽然改變接腳材質,必然引起廠商(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與 DIYer 的關注。

我手邊也有不少 WIMA 庫存,於是便拿出來,用磁鐵測試。果然,FKP 完全不導磁,而最近向川禾新買的 0.1uF 與 0.22uF MKS 電容就有輕微導磁的反應。我曾親見川禾老闆在佑昇批貨,川禾的貨源應該值得信賴。也就是說,這批新的 WIMA 導磁電容已然流入台灣零賣通路了。在川禾佑昇購買的 MKP、MKS 新貨都有可能會導磁。

我對零件是否導磁,並不是那麼執著。通常也不會把 WMIA 用在最關鍵之處,但若能選,當然還是會挑不導磁的舊品。看來下次要帶著磁鐵到川禾買庫存 WIMA 了。

另外有趣的是,同討論串裡,Charles Hansen 正在感嘆世道衰微,不知何處有 WIMA 電容的代替品。有網兄向他推薦 RIFA PHE426 系列,居然讓 Hansen 兄感到「很新鮮」(These look very interesting)。我總以為 RIFA PHE426 是老梗到不行的零件,在台灣也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現在都高級化玩 Mundorf 了),Charles Hansen 身為 hi-end 界一線品牌 Ayre 的設計師,長年出入音響 DIY 論壇,卻對 RIFA 薄膜電容感到陌生。果然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難免隨著身處的環境以成長經歷而有所不同。如今資訊傳遞無遠弗界,但我們仍然只能看到其中一小部份的面向,消化更小一部份的資訊。大家都還是坐井之蛙,只是坐在不同的井裡,而每座井的深淺口徑不同而已。

其實這是一年前的消息,但我直到上週才讀到。最近幾年實在太忙,已不能像大學時代每天掛在 diyAudio 上一篇一篇仔細地研讀每個討論串,許多資訊和好東西都蒙網友介紹方才後知後覺地跟著玩。只能慶幸我從大一就開始玩 DIY,又趕上音響 DIY 資訊爆炸方興未艾的黃金時代,以後只怕越來越難投入時間心力在 DIY 上了,嘆。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Lightspeed Attenuator: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音量控制器就在訊號路徑上,影響不可謂不大。常見的幾種電位器架構,無論可變電阻(VR)、級進電阻、繼電器線路等,都有接觸性的機械構造,是相對不理想的元件,卻偏偏在訊號路徑最重要的位置上,於是成為全系統的瓶頸之一。

音量控制器先天上有這些限制,又不能不用,長年以來,我總是將之歸諸「必要之惡」,而不想花大錢,用繁複的方式處理。高級的可變電阻,大約三四千塊、級進電阻也是差不多價格,說來也不太貴,但是可變電阻算是消耗品,隨著時間老化衰退,所以明知其重要卻一直捨不得花大錢投資。事實上,也很少廠機在音量控制器上投入太多心力。10 萬元級的擴大機,最常用還是藍殼 ALPS;至於 Audio Note Kondo 的 M7,訊號路徑全是銀線、還用上銀箔電容,但也不過採用東京光音平價的導電塑膠電阻 2CP601。因此匆匆五六年下來,一直用著不到一千塊的東京光音 2CP601,告訴自己數十萬的 Audio Note 也不過如此。

不過東京光音 2CP601 確實也不難聽,雖然有個音染,不夠直接,但十分細膩,音色帶著一層薄薄的光澤,相當悅耳。細節和透明度遠勝常見的藍殼 ALPS,又有一股柔軟的貴氣。如果不排斥這種音色,在一兩千元以下實難有更好的選擇。

在 2004 年間,Rogic Pedja 在他的網站上介紹 MAXIM DS1802 IC 音量控制器,我也曾做了一套來試驗。這顆 IC 音控,比當時流行的 TI PGA 2311 等容易使用,內建增量、衰減、靜音的腳位,不必額外的 micro controller 就能使用。那時覺得 DS1802 聲音還不差,但卻談不上十分滿意,大約和 TKD 2CP601 同一個檔次,而 2CP601 還不必吃電。所以最後又繼續回頭使用 2CP601,直到今年才終於對音量控制器走出新的一步。

前陣子承蒙網兄 Coffin 介紹,買了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的 PCB 和元件來玩。光敏電阻(light dependent resistor、LDR)是一種感光元件,感應的亮度越高,阻值就越低,於是可以透過控制光線,間接地控制電阻的阻值。個性 hi-end 廠 darTZeel 已經將光敏電阻電位器用在他們的前級 NHB-18NS 上,我這次採用的是 George Stantscheff 所設計的 Lightspeed LDR Attenuator ,也同樣利用光敏電阻來製作音量電位器。Lightspeed LDR Attenuator 的核心是 Silonex NSL-32SR2 光藕合器,其中每顆光藕合器由一顆 LED 和一顆 LDR 組成,再封裝成不透光的元件。只要改變元件內部 LED 的供應電流,就能改變 LED 的亮度,LDR 的阻值於是相應變化,達成可變電阻的功能。所以,本來輸入訊號直接經過 VR,再送入放大級;如今 VR 只用來控制 LED 的亮度,訊號只會經過 LDR,而不經過任何開關接點等機械裝置,理論上比傳統的電位器更耐用,聲音更純淨。而 LED 端的電路,與訊號端之間透過光藕合,電路完全隔離,又比其他吃電的音量控制架構單純乾淨。原本至為關鍵、極須講究的 VR 則用一般品即可,不必花大錢追求高檔貨,又是一大好處。唯一的問題就是說,LDR 本身的音色如何?到底好不好聽?

收到 PCB 和 Silonex NSL-32SR2 元件之後,我立刻把 Lightspeed Attenuator 裝起來,裝進 First Watt B1 試聽,原本的 VR TKD 2CP601 則用來控制 LED 的亮度。開聲之後,我立刻聽到了非常有特色的聲音。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音色非常透明直接,比 TKD 自然許多,同時有個溫暖柔軟的音色,有點直熱式三級管機的味道,溫潤寬厚,中高頻充滿水份。此外動態很大,頻寬延伸遠勝 TKD,特別是低頻的下沉和力道,非常有魅力。聽了 Lightspeed Attenuator 再回去聽 TKD 2CP601,只覺得 TKD 固然飄逸細膩,但卻是人工的、刻意的美聲,遠不如光敏電阻自然。對我來說,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聲音,唯一的缺點是稍嫌「大港」,我個人並不那麼喜歡大港的走向。

但用 TKD 作 LED 亮度控制時,音量衰減的曲線並不太好用,稍微轉到八點鐘就變得很大聲,類似 Type B(線性曲線)VR 的操作經驗。但這顆 TKD 2CP601 分明是 Type A,之前直接用在訊號路徑上也完全正常,令人疑惑問題何在。後來我改用其他 VR 來控制 LED,諸如電料行所售之百元品、藍殼 ALPS 等,則衰減曲線都十分正常,實在令人不解。

然而,奇妙的是,儘管 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設計者聲稱用了 LDR 音控就不必在乎 VR 的品質,但我卻發現這顆控制 LED 的 VR 仍然會影響聲音。電料行百元的雜牌貨、300 元的藍殼 ALPS、900 元的 TKD 2CP601,聲音都不一樣。雜牌貨聲音最差,乾、硬、毛邊多;ALPS 好上一截,已然相當平衡好聽,但 TKD 卻又更進一步,更為透明柔軟,更有溫潤豐厚的美聲,實在是相當奧妙。不過加上 LDR 之後,聲音確實是提昇的,比 VR 直接放在訊號路徑上來得好,只是能好到什麼程度,還是受到所用 VR 的影響。而且 VR 對 LDR 所帶來的音色,和直接擺在訊號路徑上的音色走向略有不同。例如 TKD 本來並不強調低頻,低頻量感比 ALPS 少上一些。但裝在 Lightspeed attenuator 線路上,低頻卻非常豐厚有力,比 ALPS 裝在相同的位置更為優異。由此可見,經過光藕合之後,VR 對訊號雖然仍有影響,但影響的方式、聲音的個性,與直接在電路上的聆聽經驗不太一致,這真是新的體驗。

總而言之,目前很喜歡 Lightspeed attenuator。雖然裝一套並不太便宜(主要貴在  Silonex NSL-32SR2,配對好的一組要上千元),但仍然比三四千元以上的級進電阻便宜,又有個非常有趣討喜的音色。DIYHiFi.org 上甚至有人以為 LDR 可能有偶次諧波失真,造成特殊的悅耳音色。不過 Lightspeed attenuator 也有一些小缺點,例如光藕合元件昂貴且難配對、需要額外的供電、配上某些 VR 衰減曲線可能不正常、轉到最左邊仍然無法完全靜音、平時最好將電位轉到正中間,以延長 LED 的壽命等等。希望將來這類產品日漸成熟,這些缺點會逐漸改善,從而有更好聲更便宜的 LDR 音量控制器。

DIY Lightspeed Attenuator 的線路圖和教學:
http://diyaudioprojects.com/Solid/DIY-Lightspeed-Passive-Attenuator/

其他資訊請參考 diyAudio 的討論串: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analog-line-level/80194-lightspeed-attenuator-new-passive-preamp.html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group-buys/153388-optical-volume-control-professional-pcb.html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電容的聲音:WIMA


WIMA 電容可能是最普遍的發燒零件了吧,在廠機上也大量出現,甚至有人因此認為 WIMA 太普通,不夠發燒。我也覺得 WIMA 的聲音,不論哪個系列哪個材質都不算特別優異,沒有什麼亮點,當然更沒有通天徹地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WIMA 電容卻也沒有難搞的癖性,聲音正常不怪,好搭配,表現十分穩定。

因此我還是很喜歡 WIMA 電容,尤其在做 prototyping 和實驗時,常把 WIMA 當作 baseline 或是穩定的周邊元件,再去調整其他部份。立式包裝是 WIMA 的另一個好處。雖然有人說臥式包裝在先天上有些優勢,大多數的發燒 film 電容也都作臥式包裝,但有時 layout 得很緊密,空間狹小,勉強用臥式電容得把引線拉得很長,此時還不如用立式電容了。

WIMA 有幾個系列,一般音響 DIY 常用的是穿孔式包裝的 FKP、MKP、MKS 等。FKP 雖是 polypropylene and foil 電容,但不知其 foil 為何種材質,datasheet 上僅標示 metal foil 而已。就實際聽感來說,與 Relcap 的錫箔 PP 電容相比,聲音稍微輕浮草率了一點。但就好在便宜、規格齊全、尺寸選擇多。MKP (metalized polypropylene)可能是 WIMA 在音響世界最著名的系列,特別是尺寸最大的 MKP10,頗受好評。我自己是覺得用在訊號交連上勉勉強強,但放在一些數位線路或是電源旁路之類應用,卻也不差。MKP 電容作類比訊號交連,好聽的不多,我印象中只有 Auricap 和 Mundorf 稍微能和 foil and film 電容一較高下。WIMA 過去有個 Black Box 系列,據說為音響應用而設計,也是 MKP 材質。用在訊號交連上,聽感略佳於標準的 MKP,但仍然遜於 Auricap 和 Mundorf。

MKS 雖然有個 S,但此 S 並非 polystyrene,而是 metalized polyester 電容。一般 metalized polyester (PET) 電容縮為 MKT,獨獨 WIMA 作 MKS,有點誤導。MKS 規格比 MKP 又差了點,但同尺寸有更大的容值,價位也便宜了些。我很少用 MKS,一般要用到幾 uF 以上的場合,我寧可用電解電容,不說昂貴難找的 Black Gate,Elna Silmic、Panasonic FM、BC 013 等都有小容值規格,美物價廉,重點是體積遠小於 film 電容(我很排斥在小空間裡拉長引線強上大電容),實在是讓我找不到理由使用 MKS。

雖說 WIMA 穩定可靠的形象,凌駕於其聲音表現。但在電源旁路、退交連等地方使用 WIMA 電容,有個甜美厚實的音色,舒服耐聽,而且這種音色並不會太過鮮明搶戲。現在我越來越能夠理解,為何 hi-end 廠機這麼愛用 WIMA 了。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電容大亂鬥

DIYer 甚至一般音響迷,談起零件總是興味昂然,津津樂道。而所有零件中,吸引最多目光、最多口水的莫過於電容了。不管是薄膜電容、電解電容、固態電容,有太多話題圍繞著電容打轉。最早最有名的「電容文」可能是 Walter Jung 與 Richard Marsh 1980 年在 Audio Magazine 發表的 Picking Capacitors,這篇 30 年的文章,隨著時空遞嬗,如今看來不免有些過時,尤其電解電容在這幾十年間有飛越性的進步。但文中諸多基礎的知識,仍然值得一讀。 

Internet 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對世界發聲,各處音響討論區永遠都能找到電容文。特別用心的人士,甚至收集各家 state-of-the-art 電容來試聽評比。去年發現一篇文章,測試的品牌/款式相當多,並有 Mundorf、Duelund 等新進品牌。

http://www.humblehomemadehifi.com/Cap.html

然而有些熟悉的老面孔卻不在這篇的範圍內、例如 VCap、Audio Note、Jensen、MultiCap 等。缺少這些老字號的中高級電容,使得這份名單有點缺乏比較基礎,高價的 Duelund 和 Mundorf 理所當然佔據了榜首。有趣的是,這份清單不斷地更新,時有新電容入列。意外的是我今天發現台灣的 CICADA 電容也送去評測了。CICADA 售價頗高,更在 Mundorf Supreme Silver/Gold/Oil 系列之上,然而在這篇文章裡的評價只是中上,似乎不稱其高價。MyAV 上有人在推廣,目前只知有「純鋁箔」、「純銅箔」兩個系列,尚不知道其材質、結構有何出奇之處,賣家也未曾說明介電質是什麼。

昨天又發現另一篇電容文,測試的電容也不少,不乏熟面孔。作者依據應用類型,將電容分門別類,劃分等級,並加上精簡的短評。

http://www.laventure.net/tourist/caps.htm

這篇文章有趣之處在於把 MultiCap 兩款 MKP 電容評得很低,列入最差的 F 級。然而同樣由 RelCap 製造的 TFT、PCU、RT、PPT 卻列位 AA 級,僅次於天價的 Duelund 和 VCap,更勝當紅的 Mundorf Supreme。

中文也有一篇相當精彩的評比文。雖然寫於多年之前,但其中談到的品牌款式,至今大都仍然在市面上活躍,參考價值仍然很高。

http://www.hifi-efax.com/winziang/04.htm

這篇文章除了描述生動之外,作者選擇 MultiCap PPFXS 作為比較基準,確是頗有見識。MultiCap PPFXS 行之有年,名氣大、用家多、產品定位中上,是很稱職的參照。

換零件雖然好玩,而且電容對聲音的影響著實不小,但發燒零件永遠只能錦上添花,一味全上發燒料也可能帶來反效果。至於用到癖性不合的零件,甚至有衰聲的可能。架構和線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至於 layout、機箱、施工,這些環節對聲音的影響甚至比零件更大。多年以前,教我做音響的師父告訴我這個道理,然而仍然歷經了很長的時間才逐漸領悟。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新的挑戰

最近繼續微調 Shigaclone。現在的調音焦點有兩處:決定 tracking gain time constant 的小電容 C906,和數位輸出的兩根電阻。C906 的調音方式就是試驗 0.01uF ~ 0.47uF 之間,各種材質的電容。數位輸出則是要選出兩根適合的電阻,一根串在數位輸出訊號上,一根併聯下地。這二根電阻有兩個任務,其一是將 DSP 晶片的高輸出 SPDIF 訊號降低到標準規格(0.5V ~ 0.6V peak-to-peak),其二是這兩顆電阻決定輸出阻抗,因此兩者併聯值須為 75 歐姆。總結來說,串連電阻理想值為 390 歐姆、下地電阻為 93 歐姆。但為了零件取得方便,不少人改採數值更為常見的 300 歐姆 /100 歐姆 組合。

C906 和 SPDIF 輸出電阻對音色影響頗大,比 decoupling 電容和 crystal 帶來的影響更顯著。為了快速切換不同零件,我把 C906 的接腳拉線出來,不必拆機就能直接焊接更換。


拿出庫存的 film/foil 電容,其中也有一些聲音較佳的 metalized 電容(Mundorf、Auricap、WIMA、RIFA、UCC 等)。


把所有介於 0.01uF ~ 0.22 uF 的電容都拿出來試,品項超過二十種。此外也測過兩款 0.47uF,但 C906 容值過大,聲音會太慢太悶,所以就不再試其他 0.47uF 以上的電容了。大體而言,容值越小,聽感比較輕快活潑,同時也比較亮、比較毛躁。容值越大,聽感較慢,較為平順,但也比較沉悶。JVC 原廠用的 0.1uF 似乎是最平衡的數值了。電容款式,我比較喜歡 Black Gate NX、Black Gate PK、MultiCap RTX、MultiCap PPFXS、RelCap RT。其中又最喜歡 RelCap RT。MultiCap 聲音兇猛凌厲,上下延伸都很強勢,聽感痛快,也很刺激。RelCap RT 則寬鬆甜美,毫無壓迫感。低頻稍嫌鬆散,不如 MultiCap 緊實凝聚,但整體聽感較為柔和輕鬆。相對於 RelCap RT,RelCap 次一級的 PPT 系列(tin foil/polypropylene film)表現則有些離譜,中頻突出,上下兩端卻嚴重地衰減,與我過去對 PPT 的認知差距頗大。

Black Gate 各方面都很平衡,但與 MultiCap/RelCap 相比,各方面也都顯得平庸。Wonder 的鋁箔 polypropylene 電容也不錯,輕盈、華麗,但有點偏亮,不夠穩重(似乎是所有鋁箔電容的通病)。至於 metalized 電容,Mundorf 白殼和 UCC MKP2000 在其他場合我都還滿喜歡,但在此處聽起來卻不太對勁,音色偏暗。WIMA MKP 和 BlackBox,以及 RIFA 450 倒是尚可,但仍然差了 film & foil 電容一級。

這顆 C906 著實奇妙,許多熟悉的零件,用在這個位置都與過去的印象有些落差,本來不甚嚴重的癖性,在此處都變得相當顯著。我的結論是,這顆電容高頻特性一定要好,此外必須沒有明顯的癖性。所以像 Black Gate NX,雖然各方面表現皆不如高品質的 foil 電容,至少正常不怪。話說回來,平時癖性奇重,難以駕馭的 MultiCap 系列,用在此處卻很合拍,除了性格稍為強勢之外,倒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


SPDIF 輸出的部份,為了方便更換電阻,也把接線拉出來,改用 jumper 連接。如此一來,不必焊接就能徒手更換電阻。


我的電阻庫存,廠牌款式不如電容那麼繁多,大約十來種而已。數位輸出這個位置,頗能反應各家電阻典型的個性,什麼電阻有什麼聽感,差不多都在預期之中,不像 C906 那麼詭異。先聽過一輪,把明顯不合胃口的淘汰,目前就剩這幾款尚在反覆試聽。



這幾款電阻我都很喜歡,有些適合用在串連,有些適合下地,所以不同品牌之間的組合,變化很多,也很有趣。Audio Note Tantalum 聲音最樸素,但分離度最高,細節最多。可惜我手上僅有 150 歐姆一對,沒有正確的阻值,所以未能檢驗其最佳表現。Allen-Bradley 碳精聲音很厚,有個韻味,放在下地處不錯,放在串連處則比較粗聲,高頻有點上不去。平素喜歡的 BC MPR-24 一如往常,聲音清淡細膩,各頻段的音色都十分一致。除了聲音稍為清瘦之外,的確是很安全的選擇。Dale RN60 我原本不太喜歡,不過用於此處作串連,倒還不差,比 BC MPR-24 溫厚,中規中矩。Peter Daniel 大力推薦用於此處的 Caddock MK132,我倒是覺得差強人意。Caddock 低頻渾厚蓬鬆,帶股甜味,原是滿好聽的。不過我始終覺得聲音不夠細膩,各頻段的音色不是那麼一致。以其價位來說,似乎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不過若像 Peter 的作法,只用一顆 Caddock,另一顆用其他風格的電阻來互補,效果倒還不錯。例如配上飄透細膩卻稍為薄聲的 Riken 碳膜,或是清淡纖廋的 BC MPR-24,都有很好的結果。

最後測的電阻是光華四樓小零件行賣的 Vishay/Beyschlag CBB 0207 碳膜電阻。這是相當便宜的工業級電阻,六根10元,之前從未用過,一聽之下卻讓我十分歡喜。聲音平淡和諧,我反而很欣賞這種「不發燒」的聲音。Beyschlag CBB 0207 沒有通天徹地的本領、沒有癖性、沒有任何極端強求之處。就和 Panasonic FM 電容一樣平實樸素,討人喜愛。目前的搭配便是 301 歐姆的 Caddock MK132 串連,100 歐姆的 Beyschlag CBB 0207 下地。再配上 C906 的 RelCap RT,兩三天聽下來,平和溫柔,相當悅耳怡人。但這也只是暫時的組態,如何定案,目前仍然在眾多方案之間游疑。


為了快速實驗測試,乾脆把示波器和烙鐵都搬到音響架上,每次改機都可以立刻試聽量測。這種細微的 fine tuning,許多組合其實聽起來都很好,只是音色、走向、個性的不同而已,而沒有等級的高下。這是目前最困擾我的一點:當許多組態都很好的時候,我究竟要選哪一種?也就是說,我想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聲音?是要溫柔寬鬆,還是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痛快淋漓的張力?DIY 之初,只要能動能出聲就很開心了。基本功熟練之後,接下來是為了聲音的進步而快慰不已。及至今日,此時的情況是,當諸多方案都很好的時候,究竟要如何選擇?我所追求的聲音,雖然已經有了大致的梗概,但細微之處卻仍然矇矓不清,尚無明確的方向。音響對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透過 DIY,我想要呈現什麼聲音,用什麼態度去重播錄音?這次的 Shigaclone 計劃讓我看見這個課題。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