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No matter what the future brings
寒冷的冬夜,唯一愉快的事情就是收到了 Sound Practices 的 archive CD-ROM。
16 年過去,Sound Practices 裡的文章依然那邊鮮活有趣。主事者 Joe Roberts 才華洋溢,寫得一手憾動人心的好文章。當年黃智鈺引進這個刊物,取了一個響亮悅目的譯名《美聲實作》,以譯本來說,真是國內音響刊物的異數。排版照片印刷當然談不上專業(事實上原文的 Sound Practices 在這些枝節上也很隨興),但譯文的品質,認真嚴謹的程度,真是令人肅然起敬。多年前,黃智鈺出清庫存的中譯本,我有幸買了一套。可惜不全,只有六七本。那時又正好錯過了 Joe Roberts 在 Southern Electronic Audio Supply 網站上的 archive CD-ROM 販賣,只好在網路上收集少數公開的原文殘篇。
一直到今年底才知道,Joe Roberts 又在 ebay 上重賣這張 CD,雖然他賣得不便宜,頗有「不賣白不賣」、「吃老本」的味道,但還是很高興地買了一套。於是,我終於可以心滿意足地細細品味 Sound Practices 上的每一篇文章。在 16 年前,Internet 尚味興起,業餘的管機愛好者確實需要雜誌作為交流平台,分享資訊。此後,隨著 Internet 普及,世界各地有共同目標的人輕易地聚集在一起,業餘雜誌最重要的功能就此被取代了。現在不可能再有 Sound Practices 這樣匯聚各地業餘者,以極高的理想和極大的熱誠而成就的雜誌了。
Joe Roberts 等人 16 年前在雜誌裡高唱真空管文藝復興,他們身處 90 年代,迷戀單端 300B 管機,憑弔過去真空管的輝煌。我在 2008 年,也迷戀著 Sound Practice 裡,那群 diyer 在 16 年前的熱情與單純,憑弔那個陽光燦爛,萬事可為的金色年代。
最好的零件:無我的設計哲學
Jonathan Carr 是 Lyra Connoisseur 的音響設計師,也是我非常敬佩的音響製作者。他非常敏銳聰慧,有許多脫俗不凡的洞見,而且總能保持開放的心胸,在 diyAudio 和 diyHIFI 等討論區寫文章,分享他的心得。
有關音響的設計、零件選擇的思考,這一段說得非常好:
What I spend a lot of effort now is to analyze what sort of operating environment a given active or passive component needs to provide acceptable performance, and then figure out how to create that environment. And as a personal challenge, I find this approach more satisfying than component tasting.
這些年來我反覆咀嚼這段話,希望有一天,我終於也能站在這樣「無我」的心態來設計音響。
全文出自 diyAudio 的討論串。
有關音響的設計、零件選擇的思考,這一段說得非常好:
What I spend a lot of effort now is to analyze what sort of operating environment a given active or passive component needs to provide acceptable performance, and then figure out how to create that environment. And as a personal challenge, I find this approach more satisfying than component tasting.
這些年來我反覆咀嚼這段話,希望有一天,我終於也能站在這樣「無我」的心態來設計音響。
全文出自 diyAudio 的討論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