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焦元溥這篇投書,有感而發。
多年前某個假日下午,經內行人介紹,去國家音樂廳聽劉孟捷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一聽之下驚為天人,完全料想不到有生之年居然能在現場聽到這麼棒的舒伯特,甚至 CD 裡的那些名家,也沒有任何一位能像他演奏得這麼恢宏大器從容自得。下午場結束,我立刻去買晚場的票。於是,那天聽了兩場劉孟捷演奏會,六首舒伯特鋼琴鳴奏曲,美好無比。此後只要劉孟捷到台北開演奏會,我必然排除萬難參加。
上週三我也去了那場「劉孟捷的音樂工程」(這個節目命名真是莫名奇妙)。我於「巴伯鋼琴協奏曲」一無所知,但一來不排斥陌生曲目,二來我對劉孟捷的喜愛早已超乎曲目考量,所以還是非常期待。這場節目雖以劉孟捷冠名,但他只演奏了上半場的一首曲目(即巴伯鋼琴協奏曲),外加兩首 encore 曲而已。也由於此,劉孟捷彈了兩首很有誠意的 encore,第二首甚至幾乎把「展覽會之畫」彈完了。至於劉孟捷的演奏風格,以及與病魔搏鬥的故事,我想已經不必多說,我再怎麼寫也不會寫得比網兄 Gerald 更好。
劉孟捷在台灣的知名度甚低,音樂會總是坐不滿,已不稀奇。但其實那天觀眾並沒有比以前少,甚至還多了不少人,不知道是不是衝著下半場的「阿帕拉契之春」而來。台灣人的藝文素養原本就相當貧乏,而且這種膚淺顯著地暴露於各種層面,不勝枚舉。單單透過票價和票房這些量化的資訊,便可以略知一二。例如李雲迪和朗朗的演奏會,票價奇高,依舊盛況空前,一票難求。相對之下,Zimerman、Pogorelich、Andsnes 等名家又是如何?再如聽眾還坐不到一半的鄧泰山呢?劉孟捷沒有「蕭邦鋼琴大賽」的光環(但在台灣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鄧泰山拿過首獎),台灣血統土生土長(現在連中國血統都比台灣自己人有利),沒有出唱片,已經有太多因素足以解釋他的票房清冷了。
最後,附上一首劉孟捷演奏的 Ravel La V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