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的線上音響雜誌 Positive Feedback Online 在兩年前弄了一個特輯 Ten Questions about Computer Audio(電腦音響十問),針對當紅的電腦音響、數位串流音源,設計了 10 個重要議題,再請 12 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回答。這 12 位受訪者來頭不小,包括 Playback Design、Ayre、Wavelength Audio 、Weiss、Bel Canto Design 等公司的設計師,還有 Tony Lauck 等非本業技術高手。這 10 個問題還滿基本的,但也足夠深入,因此看不同的人士,怎麼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雖然是兩年前的文章,但某些地方資訊落後,很多業界早已談過、論過的議題,在這些玩家間,卻還是新發現、新玩法。一邊看玩家討論電腦音響,一邊看這 12 份訪談,不禁有時光錯置的感覺。
關於數位串流,我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有人說同一張 CD ,在不同的設備、不同的組態下抓取音軌(ripping),即使抓出來的檔案一模一樣,聽起來卻還是不同。換言之,在硬碟裡每個 bit 都相同的兩份檔案,聽起來還是可能不同。支持這個學說的人因此表示,使用號稱能 100% 精確 ripping 的 EAC 還不夠,即使 EAC 會檢查 ripping 結果的 checksum 是否正確,但就算每個 bit 都正確,聽起來還是可能不同。所以最好要用停產多年的高級 CD-ROM(Plextor 或 Yamaha 之流),使用低倍速抓取,同時再搭配線性電源以及良好的避震,才能得到音效更好的音軌。這種理論實在超出我對數位系統的認識,但支持者卻信誓旦旦、言之鑿鑿,還說「30 年前也沒有人知道 jitter 會影響聲音」、「在 bit 底下,數位系統有許多我們所不能解釋的祕密」,讓我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變成了拒絕新知、食古不化的老頑固。
正好 Positive Feedback Online 也幫我問了這個問題,也就是關於抓音軌的第三題 That they can clearly hear differences between rips via different means; even though the rips are bit for bit perfect. 並不是所有的受訪者都有正面回答 "bit for bit perfect" 這個問題,但有回答的人,全都認為當兩個檔案完全一樣時,聽起來不應該有差別。Weiss 的創辦人 Daniel Weiss 甚至說 "claiming that one can hear whether that bit for bit perfect copy has been made via one or another hardware/software is insane."
當然業界有業界的立場,倘若連 ripping 都有一堆變數,尚不能免疫於 jitter 的影響,自然不利於 digital stream source 的行銷。但所謂 jitter,都是發生在 real-time 播放時才有影響,在 offline 下兩份 bit for bit perfect 的檔案,應該是無涉於 jitter 的。如果兩份檔案在 bit 上完全相同,聽起來卻還能不同,那就代表所謂數位資料能 100% 複製是一大謬誤。但若如此,檔案經過複製之後就可能失真,即使有 checksum 也是枉然,那數位世界早就崩潰了。所以我還是難以相信這種論調,反而不得不懷疑那些電腦音響狂熱者,其實驗設計究竟是否公正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