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568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568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Kondo (Audio Note Japan) M7 Line 重新 Clone!

今年八月裝好了Pass的First Watt B1 with Korg Nutube真空管前級,重溫真空管前級的音色。不過沒有多久,這部新前級很快就被束之高閣了。因為,真空管的音色想讓我想起許多年前搭棚的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Line。長年以來始終心懷重新組裝的主意,便趁著這個契機動手重製了 M7。

十五年前看到業內高手 Thorsten 在 diyAudio 分享日本 Audio Note (Kondo) 的 M7 Line 線路,單管 5687,單端架構電容交連輸出,搭配音樂性佳的管整流 (單管 6X4),只要兩根小管子,精簡的電路馬上吸引我的注意,立刻 DIY 作成 TDA1541A DAC 的輸出級,對聲音也頗為滿意。後來國內 diysong 網站也據此電路為本,洗成電路板販售套件,當時也一度蔚為流行,許多搞不清楚有兩個 Audio Note 的人也開心的玩 M7。

這回翻出了當年仿造原廠 layout 的手搭模組,改在厚紅銅板上重新搭棚。Audio Note Japan 用料奢華,使用銀箔電容、銀線、鋀質電阻、Black Gate 電容等毫不手軟。當時預算無多,雖然買不起銀箔電容,但也是極盡所能張羅發燒零件,部份零件甚至用得比原機更好,例如 100uF x 2 的主濾波電容,直上 Black Gate 頂級的 WKZ 系列,陰極電容也用上 Black Gate 最佳的無極性 N 系列。買不到日本原廠的鋀質電阻,只好改用英國 Audio Note 的鋀質電阻。如今看來當時的投資十分正確,Black Gate 停產之後已經漲到不可思議的天價,現在縱有庫存品也絕對不可能去買了。


翻出十五年前買的 500V / 100uF x 2 Black Gate WKZ 主濾波電容,還是有超過 110% 的電容量,真是相當耐用。



經驗增長,已經不再只關心發燒零件,layout 與機箱組裝其實更為重要。經過十多年斷斷續續的規畫,這次學習原廠的做法,裁了厚紅銅板做為裝機的骨架,參考廠機的 layout 進行走線與搭棚。十多年前買不起銀箔電容,降級使用英國 Audio Note 的銅箔油質電容。十多年沒有上電,再度裝上,卻發現居然有嚴重的漏電流災情。翻出那幾年接連購入的 Jensen 銅箔油質電容、Jupiter 蜂蠟鋁箔電容等測試,也俱有程度不一漏電流。 當時省吃儉用購入這些電容,想不到 Black Gate 電解電容尚在,銅箔電容卻先壞了。至於 MultiCap RTX、PPFXS、RelCap RT 等塑料電容倒真是半永久零件,測下來一點問題也沒有。

查了一下果然有人提到 Audio Note UK 當年的油浸紙質電容有壽命不長的問題,近來已改版為油浸麥拉膜。珍惜金錢,如 Thorsten 所說用塑料電容也好。一開始先試了 MultiCap RTX 與 RelCap RT,聲音都不錯,前者飄逸、後者甜美,都是我早年反覆測試,很熟悉的聲音。然而,我心中很明瞭這兩款電容比起銅箔電容仍有不小的差距,便索性訂了一對 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來試。V-Cap 需要長時間的 break-in,剛上電時高中低頻音色不太一致,尤其是中低頻動態雖強,但卻浮腫不夠深沉;銅箔聲音雖厚,但偏亮偏硬,有所謂的「銅管仔聲」 。如官網的說明,經過了數十小時 break-in,才逐漸步入佳境。


並非第一次玩銅箔鐵氟龍電容,與印象一致,比起 polystyrene (MultiCap RTX/ReCal RT的介電質),鐵氟龍作為介電質會有平直、寬廣的頻寬,兩端延伸輕易地多出一截,動態凌厲暫態敏銳。雖然不如 polystyrene 甜美,但質感明顯高出一籌,細節也更為豐富。而銅箔作為導體,優點是音色飽滿醇厚,密度更高,背景更為深沉寧靜。 我其實也很喜歡錫箔,有著銅箔所無的華麗光澤感,但性能終究遜於銅箔。


原廠的 M7 訊號路徑俱是銀線,我在訂購 V-Cap 時也順便訂了 VH Audio 純銀單芯線。這款銀線價格不算貴,線徑不粗卻不像有些銀線失之纖細瘦弱,相反的,VH Audio 的銀線聲音厚實濃密,用在 M7 上相當不錯。


翻出當年買的 Tung-sol 5687 與 6X4 老管,輪流播放一張又一張熟悉的與不熟悉的唱片。我玩過的管機不多,僅限於 5842、6DJ8 (6922)、5687 等小訊號三級管,最喜歡的就是 5687。5687 比 12AX7 有現代感,又不若 6DJ8 高亢嘹亮,音色自然,樸實耐聽,音樂性佳。再加上使用 5687 的機器較少,即使現在也不用花大錢就能買到極佳的 NOS 管,比 12 系列、6DJ8 等名門家族經濟許多。比起小巧的 Korg Nutube,老管子 5687 在規模感、密度、質感等方面,展現出全然不同的氣場。當然,裝上 V-Cap 鐵氟龍電容之後,這部 M7 Clone 音色走向與 Kondo 標誌的美學有所差異。但正如 Thorsten 所言,這本來就是很棒的線路,5687 也是音樂性極佳的真空管,用塑料電容裝機縱然沒有原廠的風味,但終究是台很棒的前級。就這麼忘我的聽著,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大半年。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Peter Qvortrup 推薦的 5687 真空管

5687 無疑是好管子,音色溫暖柔順,耐聽悅耳。就特性來說,mu 值適中,內阻也適中,用來做前級、DAC 輸出、推動管都適宜。此外,或許發燒界用得少,所以價格平實。幾年前 300 塊就可以買到 Tungsol 管,最近或許稍漲,但仍然不若  12AX7、12AT7、6922 那麼離譜。

http://www.audioasylum.com/audio/tubes/messages/165047.html

Audio Note UK 的老闆 Peter Ovortrup 在這篇舊文裡,對幾家 5687 評論了一翻。總之他最喜歡 Tungsol 和 Raytheon,GE 和 Toshiba 也不錯。我只有試過 Philips/ECG 和 Tungsol,Tungsol 的確非常好聽,非常 involving,不過麥克風效應略高。最近五年用得是全晶體系統,不過總是對 5687 前級的聲音念念不忘。

2004 年,看 diyAudio 上的 Kuei Yang Wang 公佈了 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Line 前級的線路圖和內部相片,我也儘可能按著廠機的用料和 layout 自製了一台。可惜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機箱,便和 TDA1541A DAC 暫時裝在一箱,隨興地聆聽。聲音真是美極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