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這篇文章,挺有趣的: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14/spdif.htm
這篇文章大意是說,SPDIF 從發送端(包含CD-Transport內部走線、端子等)到接收端(包含 DAC 的端子和內部走線等),假如沒有精準的阻抗匹配,那麼使用長一點的數位線,例如 1.5 公尺以上,可以減少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反射作用,降低 jitter。但如果能夠精確地進行阻抗匹配,讓發送與接收兩端始終維持正確阻抗,那麼數位線則越短越好,聲音會更清晰凝聚。由於 DIYer 通常沒有儀器和專業去作精密的配對,不如直接使用長一點的數位線,達到某個水準以上的表現。
之前總覺得線越長,價格越高,失真也越多,卻想不到稍長的線也有其優點。後來在 diyAudio 看到其他網兄證實,1.5 公尺左右的訊號線,卻實有稍勝於一公尺以下的線。這看了真是叫我心養難搔,手邊幾條數位線都只有一公尺,似乎買得短了?
這篇文章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同一個問題,音響界常有兩類方法,第一種是成功率高,可以輕易得到不錯的表現。另一種是理論上很完美,但實際上不易達成。我所欣賞的 47Lab,其產品除了超高價的 PiTracer 之外,幾乎都採第一種 approach。不論是 Flatfish、Gaincard、NOS DAC、全音域喇叭 Lens,都是用低成本,極簡單的元件,獲致某種程度上不錯的表現(大約是十萬級器材的水準)。但要再「更上一層樓」,這樣的 approach 就很難施展了。那些百萬級的材器,為了追求更佳或更全面的表現,勢必得不畏艱難,挑戰第二種 approach。
我目前也是傾向第一種 approach,偏好簡單、容易成功的線路。對非專業出身,又無精密儀器的 DIYer 來說,實在沒有什麼條件進行第二種 approach。然而如此也侷限了邁向更高境界的可能。但要怎麼像 hi-end 廠一樣自行開發那種極高性能的器材呢?我目前實在沒有什麼好想法。幸而 47 clone 也夠好了,品位高雅、風格獨俱,足以心安理得的享受音樂。
有人稱我是 47Lab fan,真是愧不敢當。除了拆 CD 刀 4721 之外,我沒有半件 47Lab 的產品,甚至也沒有聽過 47Lab 廠機的聲音。可是不知不覺間,竟然完成了全系統 47 clone :Shigaclone、NOS TDA1543 DAC、Gainclone、Jordan JX92S VTL(近乎 47Lab Essence 喇叭),從轉盤、DAC、擴大機、喇叭,都是 47Lab 精神的產物,只差類比器材和線材、墊材等配件。有了 47 clone 系統之後,卻讓我更好奇 47Lab 廠機的聲音,真想知道我的「山寨版」與正版有何不同,哪個比較好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