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神奇的 47 Lab STRATOS 單芯線

前年在東京秋葉原的 Oyaide 商店訪勝,看見門口地上放著一箱「風漬品」,各種線材配件,外觀微有瑕玼,便以低價出售。當下喜不自勝,蹲在門口就翻找了起來。最驚訝的是我發現當中有一包 47 Lab 的線材套件 4708 OTA 裡的單芯線 STRATOS 的切線。外觀看不出明顯的問題,但兩公尺只賣 200 日元。更令我興奮的是,原來 Oyaide 就有切售 STRATOS,不必一口氣買整組 OTA Kit。而且,Oyaide 賣的 STRATOS 還有兩種尺寸,一種是 OTA Kit 裡的 0.4mm,適用於訊號線和喇叭線,另一種是 0.65mm 原廠說可以做成喇叭線。於是,除了特價的風漬線之外,我也各買了一點切線回台灣。


在 Oyaide 同樣也有看到 OTA Kit 裡十分特殊的 RCA 接頭,但四顆就接近一萬日元,於是作罷。回國之後,由於沒有 RCA 頭,這些線也就暫時放著,直到2012年的八月看到 6moons 的評論,才又拿出來玩。

第一篇評論是講 OTA Kit,這篇文章我早已讀過,作者 Jeff Day 除了盛讚這 STRATOS 奇妙的單芯線之外,居然還說,STRATOS 作為數位線,也比他過去所使用的都好,不只是很有音樂性,連音響性的表現也有過人之處,這點讓我非常意外。第二篇則是 Jeff Day 用三種 RCA 頭製作 STRATOS 線,經過比較之後,他說,47 Lab 的接頭,細節最多,聲音最直接,但 Eichmann 卻更有音樂性,整體的平衡也更好。Eichmann 的 Bullet RCA 「子彈頭」,其實我已經用很多年了,一直很喜歡那清楚、自然、富有音樂性的聲音。

既然 Eichmann Bullet 配在 STRATOS 線上已經很好,甚至比原廠的特殊端子更配,那就不必執著於 47 Lab 的 RCA 頭了,馬上把手邊庫存的一對 Eichmann 紅銅版 RCA 頭找出來,再從舊的數位線上拆下另一對,當即做了一對一公尺長的 STRATOS 線。做法一如 Jeff Day 與 47 Lab 網站上的圖片,兩條等長的 STRATOS 線,一正一負,接上 RCA 頭即是。正負兩軌之間沒有固定,各走各的,自然而然略成平行,不必互絞、不須屏蔽。

接上一聽,果然和 6moons 的評論寫得一樣,這對線相當不錯。既然這是單芯線,自然具備純淨、力度、凝聚力、顆粒感等等單芯線的先天優勢。出乎意外的是,這對單芯線的頻寬延伸,遠遠超出我的預期。過去試聽過許多單芯線,不論是銅線或銀線,在頻寬這方面,總是有一好沒兩好。高頻漂亮了,低頻就不夠下沉;低頻量感夠了,高頻又太暗。因此過去我所有的訊號線都是多芯線,為求頻寬響應的均衡。原本以為這是單芯線先天的限制,無可奈何,不料 47 Lab 的 STRATOS 卻像作弊一樣,輕鬆越過了藩籬。



STRATOS 的頻寬不只比我過去用過的諸多單芯線好,甚至比不遜於使用多年的多芯 Cardas 李茲線。尤有甚者,STRATOS 高頻延伸甚至還好上一截,空氣感大幅提升,音場的高度瞬開開闊起來。低頻下沉的深度不遜於 Cardas,不過量感較少,沒有 Cardas 迷人的蓬鬆感,取而代之的是反應快速、結實凝聚的低頻。

47 Lab STRATOS 既然這麼好聲,又這麼便宜,馬上找兩三個朋友,向日本 Oyaide 網站合買一整卷,總長一百公尺。我也順便買了四顆 47 Lab 特製的 RCA 端子,來與 Eichmann 比較。



47 Lab 的 RCA 端子極為特別,澈底顛覆我對 RCA 端子的認識。每一個端子,由兩塊塑膠零件組成,一邊接訊號(上圖中白色物),一邊接地(上圖中黑色物)。接線的方法也很特別,不用焊接,也不是壓接,而是人人都會的小勞作。塑膠零件裡穿有孔道,把 STRATOS 裸線穿入孔中,再折回拉緊,如此而已。也就是說,RCA 頭未使用時,裸線只是鬆鬆的纏在塑膠零件上,但是一插入母座,裸線當即緊壓在母座的導體上。一黑一白正負兩塊塑膠零件,平時也沒有固定,而是各自獨立。插入母座之後,兩件塑膠則迫緊在母座上,牢固無比,比一般 RCA 端子更難抽拔。與其說這是「端子」,不如說只是一個治具,讓導線在最少的干擾與影響下,直接與母座緊密接觸。於是導線本身的個性與特質,得以最大可能地展現。



這 RCA 端子結構奇特,聲音也非常有個性。一般來說,47 Lab 的器材音響性並不突出,魅力在於獨到的音樂性和良好的平衡感。他們的 RCA 頭卻完全互補,速度快、動態強、頻寬延伸好,聲音直接毫無修飾,甚至有點粗獷,具有原始的野性。與 Eichmann 相比,47 Lab RCA 頭更加亮麗明艷,充沛著狂野的能量感。但是說到底,最後呈現出來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開闊感,倒是和其他 47 Lab 的器材一致。

47 Lab RCA 端子價格不便宜,做一對訊號線,90% 的成本都在端子上。除此之外,這端子配上 47 Lab 的器材固然不錯,但用在別的系統,或許癖性會較為明顯。其實,用 Eichmann 或甚至其他便宜的端子來代替,也都能做出相當優秀的線。我用便宜的 RCA 頭試做了一條,聲音也有很好的水準,一對一公尺的線卻只要五六百塊。天底下哪裡找得到這麼超值的線材呢?既然 6moons 的 Jeff Day 提到,他用 47 Lab STRATOS 做喇叭線和數位線,聲音也都很好。我也跟著試著做了一條數位線,結果這條一點也不計較阻抗,完全違背規格的線,在我手邊所有數位線中,聲音居然也是第一檔次!我不曉得該如何解釋了。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音樂之友社 Stereo 特刊:電源線 DIY 套件



上個月在 Oyaide 網站看到廣告,日本音樂之友社(ONTOMO MOOK)的音響雜誌 Stereo 最近有本特刊,由福田雅光所寫,講得是自製電源線和調音道具,隨書還附贈一條電源線的套件。日幣四千二的價格,說貴也不太貴,於是向淳久堂訂了一本來玩。



包裝方式和《大人的科學》如出一轍,正面是薄薄的雜誌,套件則裝在下面的瓦楞紙盒裡。



打開精美的包裝之後,內容很簡單,一顆公頭、一顆母頭,一條 1.2 米長的電源線。公母頭都是 Oyaide 的製品,上面打著 Made in Japan,導體是黃銅,用料和質感都不差。根據 Oyaide 的網站所言,這對公母頭,便是特別包裝版的 P-029/C-029。這兩顆頭的單價都是 5040 日元,合計就上萬了。電源線則是 Zonotone OPC-25 ,看起來也是特別規格品,導體是多芯 OFC,外皮是 PVC,中間有屏蔽的鋁箔和棉線。

雜誌裡有圖文並茂的製作說明。我不懂日文,看著圖做,其實和以前做電源線並無不同,而且線徑和接頭是配好的,批覆該剝多長作者也都一一指明,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接上一試,其實還不錯。雖然是套件加書才 4200 日元,但算是相當有誠意。我目前使用中的電源線,或成品或自製,都是自然中庸不調強音響性的平價品。與現在使用中的幾條相比,這條 Zonotone 倒也不遜色。聲音走向較為鬆軟溫柔,是安全而討喜的聲音。以它的價格來說,這樣的聲音算是物有所值,但主要還是好玩。如同《大人的科學》一般在書店販售的雜誌,居然有音響 DIY 套件,而且還與 Oyaide 和 Zonotone 等發燒廠合作,這個玩具是有實用價值的。

這本特刊裡還有各式各樣的線材自製、調音道具自製的文章,薄薄一本,內容卻相當豐富,足以玩上一陣子。同時,我發現 Stereo 明年一月號,居然也有附玩具,還是 USB DAC,價格也不貴,真是有趣。


2012/12/2 更新:
Oyaide 其實有在他們的網站上提到,這個套件裡附的公母頭,是特別包裝版的 P-029/C-029。這兩顆頭的單價都是 5040 日元,合計就上萬了。這個套件附了一對,再加上一條 Zonotone 電源線,可謂超值。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Jonathan Carr 談改機

當今網路便捷,全民上網,high end 設計師直接在網路上與音響迷互動,已不稀奇。甚至與音響迷吵架的,也大有人在。這些專業人士,功力深湛不說,經驗與從業的觀點,更是一般素人 DIYer 所以難以體察的。他們的隻言片語,對 DIYer 來說常有莫大的啟發。

在這些設計師的發言中,我最近欣賞 Lyra Connoisseur 的工程師 Jonathan Carr。Jonathan Carr 的文章,散見於 Audio AsylumdiyAudiodiyHifi 等討論區,為數不多,內容不勁爆,也不發驚人之語,但態度誠懇,更蘊涵了一番深思熟慮的智性。

過去曾介紹過兩篇 Jonathan Carr 的文章:〈Jonathan Carr 大師班:拆機、改機、調音示範〉 與 〈Jonathan Carr 談電源變壓器〉,這次再看他對改機一事的看法及態度。

他認為,在改機前,會先了解機器原始設計的特點,去揣摩原設計者的想法與企圖,再以此出發進行改機。所以,他會把握兩點原則。第一是,他不會去更動原機的技術架構,管機就是管機、晶體機就是晶體機、OP-Amp 就是 OP-Amp。如果硬把晶體改成管機,那從頭開始組裝一部管機就好了,又何必拿晶體機來改呢?

其次,他會試著去感受原機的設計者所追求的聲音美學,並且欣賞、尊重原設計者的品味與考量,然後在改機時,盡他最大的可能保持相同的調性。當然,如果某些廠機的調性與他個人喜好南轅北轍,或甚至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美學考量,那他一開始就不會買這樣的機器。
when I am modding someone else's design, I have two self-imposed rules as to what I consider kosher practice and what I don't. My first rule is that I won't introduce technology that the stock unit doesn't already have. So if it's opamp, it stays opamp, if it's discrete solid-state, it stays SS, and if it's tubes, it stays that way.
My second self-imposed rule is that if I feel that the original designer put in a credible attempt at voicing the unit in a musically valid way, I will try my best to keep that basic tonal personality. If I feel that the original designer couldn't be bothered with what the unit actually sounded like, I wouldn't have bought that uni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ame would be true if I disagreed with the basic tonal personality of the stock version.
全文可見於:http://www.audioasylum.com/forums/hirez/messages/1/15869.html

再附上幾張 Jonathan Carr 的作品照片,非常漂亮的 Lyra Connoisseur 4.2L SE:

在 PCB 上搭棚,各取兩方式之長。
電源部

照片取自:http://cybwiz.blogspot.tw/2010/07/lyra-connoisseur-42l-se-pictures.html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人生第三部擴大機:47 Treasure 0347


去年在東京 47 Laboratory 的「總部」聽到新擴大機套件 47 Treasure 0347 的聲音,就很有好感。過了幾個月,終於也買了一部,成為我的第三部擴大機。

我的第一台擴大機是 Colin 製作的單級 5842 耳機擴大機。那是十幾年前還在念高中時買的,那時還沒開始玩喇叭,買來推 Grado SR-125Alessandro Music Pro。雖是耳擴,但 Colin 在 5842 上裝了喇叭端子,說是推廣小功率擴大機。有一陣子 Alessandro Music Pro 送回美國原廠檢修,一時無聊,拿家庭劇院的 AV 喇叭,接上 Colin 擴大機聽,想不到一聽就入迷了。廉價的 AV 喇叭絕對談不上多好,但全音域單體用小功率管機小小聲聽,聲音相當純淨鮮明。從此之後走上不歸路,開始玩全音域喇叭。AV 喇叭很快地被我換成了一對用 Fostex FE-103 Memorial 做的低音反射小書架,Colin 5842 只有 0.6W,近距離聽簡單的音樂,音質真好。幾個月後,美國原廠送回一副全新的 Alessandro Music Pro,直接被我打入冷宮,一眨眼十年,到現在耳機仍尚未完全 run 開。

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那時為了修改 CD-Player AMC CD-8b,沒日沒夜的閱讀 diyAudio 的文章。當時在 diyAudio 上最紅的就是 NOS TDA1543Gainclone。試做 NOS TDA1543 之後,驚為天人,想不到如此精簡的電路,聲音卻遠勝我改了半天的 CD-Player,從此對 diyAudio 深具信心,也就試著做同樣架構精簡的 Gainclone 來玩。當時 5842 已經用上了各種好料,加上了管整流,音質非常優異,但功率太小,聲音緊了些,聽管弦樂曲究竟是施展不開。Gainclone 開聲時,我非常驚訝。Gainclone 的功率是 5842 的數十倍,推力更好並不讓我意外。神奇的是 Gainclone 的聲音還非常細膩柔美,一點也沒有尋常晶體機刮耳吵鬧的毛病。以純淨鮮活的角度來說,Gainclone 仍然略遜 5842 一籌,但整體表現畢竟全面多了。於是,Gainclone 成了我的第二部擴大機,中間經歷少許修改,一路用到了現在。

去年在 47 Labs 聽到 0347 的聲音,覺得走向和 Gain Card 頗為不同。0347 是全離散元件設計,和使用 OP-Amps 的 Gain Card 完全一樣。工程師塜原和俊說,0347 的電路架構與耳擴 0147、前級 0247 相同,都是電流回授的設計,只是輸出功率更大。其實我對自己的 Gainclone 頗為滿意,並沒有換掉它的動機。但我對 0147、0247 那鮮活的聲音懷著好感,OP-Amps 用久了,也很想試試看離散的晶體機。0347 和 Gainclone 一樣好照顧,尺寸小、耗電少、不發熱,又沒有消耗品,可以整天開著隨時聽音樂,完全符合我的使用習慣。於是,今年 2012 年,終於買了 0347 的套件,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三部擴大機。

47 Treasure 的套件,絕對不算好裝,連高手 RJM 都曾感到挫折。我先前已經有組裝 0147 的經驗,0347 的設計與布局相差不多,所以順利了些。雖然裝機過程複雜,所幸 47 Treasure 的套件有詳實的說明手冊,從電路設計、元件、裝組技巧開始,一步一步帶領玩家。即使我厚顏地自認是有經驗的 DIYer,仍然從組裝套件的過程中領會許多。

組裝步驟從由簡入難,從機殼元件開始,再來是電源,接著是放大板和繁複的走線。安裝零件的先後順序都經過考慮,說明手冊裡還有詳細的檢查點,減少出錯的機會。

機箱底板用三顆圓頂的螺帽來當腳墊,簡單有效成本又低。
我很欣賞這種設計。
鐵板折成ㄇ字型充當底盤,也是經濟有效的設計。
喇叭端子、RCA 座都是很 light 的款式,品質不錯。
主變壓器,18VAC輸出,120VA。RS 製品。
47 Lab 的產品,不用期待發燒料,
電阻電容都是俱有一定水準的工業級產品。
輸入交連電容是 Nichicon Muse BP 系列,是屈指可數的音響級零件
按照指示把電解電容的外皮剝除,據說可以減少靜電附著。
一個聲道的放大板。小小一張 PCB 塞滿電晶體,輸出功率是 30W。
最特別的是有兩顆電晶體接成二極體,
用瞬間膠黏在功率晶體上作溫度補償。
喇叭保護器就是一根保險絲,串在訊號輸出的路徑上,十足簡潔。
原以為這根保險絲會影響聲音甚鉅,而試著更換,想不到差別卻很小。
47 Treasure 的套件走線都很繁複,不過由於 0347 是後級,
省了訊源選擇和音量控制,比 0147 與0247 省事。 
47 Treasure 系列一貫的工業設計,用白光 LED 打在壓克力板上。
一台30W的雙聲道後級,不到 A4 尺寸。
小巧的機身,帶有簡約復古的味道。
從 Gainclone 換成 0347,一開始聽到了有點凌亂而緩慢的聲音。過了半個小時,聲音漸漸穩定了,但相較於調整多年的 Gainclone,似乎沒有什麼明顯的升級感,Gainclone 比較快速凌厲、精緻細膩。放著一夜 break-in,隔天醒來再聽,聲音又好了點,慢慢聽出了一些好處。

0347 功率不大,電流輸出也不大(30W@8ohm,40W@4ohm),但聲音很平穩,自然而開闊。速度不快但卻沒有停滯感,有一種悠揚的流暢性,似乎把音樂的細節展演得更清楚了。動態雖然略遜於 Gainclone,但對單體的控制卻似乎更好,特別是低頻的衝擊反應明快,聆聽鋼琴演奏非常有勁。最奧妙的是,0347 的微動態十分豐富,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鮮活與生動。縱使推力有限、質感不夠精緻、音色不夠細膩、氣質不夠高貴、低頻延伸不特別開展、沒有驚天動地的氣勢,但卻充了活生感,讓人不知不覺地被抓進音樂裡,而根本無心掛念那不盡完美的音響性能。

0347 聽起來如何,很難用一言兩語形容。0347 的聲音和我所聽過其他的晶體擴大機都不一樣,既沒有大多數晶體機的活潑凌厲,也沒有 A 類擴大機的醇厚溫暖,但豐富的活生感卻讓我想起我的第一部擴大機,Colin 單管 5842。Colin 的小管機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那種鮮活純淨的聽感。0347 當然沒有單端管機的尾韻,也沒有 Colin 管機那飄逸的高頻,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寬鬆的聽感和較為全面的控制力,扣人心弦的感染力則是異曲同工。

在東京的時候,曾經請 47 Lab 的老闆比較 Gain Card 與 0347,全離散架構的 0347 是否比 Gain Card 更好?他只說:「不一樣」。確實,在我家裡,接上自己的系統聆聽,感受的確是如此。我還記得原廠 Gain Card 在我家的聲音,溫暖豐厚,帶有傳統 PP 管機的韻味。而我的 Gainclone 則調得通透明快,柔美細膩。0347 沒有管機的韻味,也不夠細膩通透,在諸般音響性能的衡量上,表現是不全面的。然而,那絕妙的活生感,足以令人忘懷音響,不可自拔地沉浸在音樂裡。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Lab C3: miniWatt 重新開站

還是音響初哥時,對真空管機的興趣遠多於晶體機。當時國內有個叫 miniWatt,有不少真空管音響 DIY 的資訊,在英文不好,還沒有開始沉浸在 diyAudio.com 之前,miniWatt 與 DIYZone 都是我不時造訪的地方。

幾年過去,卻發現 miniWatt 網站已經亡佚了。最近胡亂瀏覽文章,偶然發現 miniWatt 的站長最近重新投入網路,另起爐灶,開設了 Lab C3 網站。目前文章量不算多,但內容豐富紮實,文筆也很優美。同樣是部落格,花拳繡腿名不符實的《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真是讓我自慚形穢。

看到這些內容,總是讓人想起 20 世紀末那欣欣向榮的輝煌年代。當時真空管便宜,幾千元就能買到所謂的「銘管」,當時大家還嫌貴。當時完全不入眼的蘇聯管,如今身價已然翻了幾倍。

時局不同,現在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做出還不錯的音響。例如 Gainclone、例如 NOS DAC、例如 ES9023、例如 CD 轉盤、例如數位訊源。這些都是從前難以想像的。不過感覺已經不一樣了。當年美聲實作上那種瘋狂和熱情,已經被許多更聰明、更經濟、更理性的方式取代。

現在真空管擴大機,對我來說,不論從經濟上(耗電、管子不便宜)、使用習慣上(喜歡 24 小時開機聽音樂)、心理負擔上(好管會燒壞,燒壞不一定能再買得到)甚至音響的品味上(現在喜歡晶體機的聲音多於真空管),都是自找麻煩。不過每次翻閱美聲實作,當年未曾實現深藏心底的小小願望就會不斷地呼喊。我想有一天,終究要來屢行這些心願。例如裝一台單端的 2A3 後級,還有依照 Diego Nardi 的設計,用銅機箱好好打造一部 5687 WOT 前級。聲音必然是好的,卻不見得會當作主力器材。在我來說,更大的意義是對那段青春的懷念。

Diego Nardi 設計的 5687 WOT 前級,載於美聲實作第10期。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Amanero Combo384 USB Audio Interface


最近幾年最熱門的音響器材,莫過於各式各樣的 USB 訊源。早期同步傳輸模式的 USB Audio 晶片不能滿足音響迷的須求,但在 AyreWavelength Audio 等廠家實現了非同步 USB 傳輸,證明透過 USB 連接電腦也能再生高品質音效之後,如今 USB 訊源變成顯學,市面上各種價位、各種風格走向的 USB 音響訊源百花齊放。

大約 2003 年的時候,我曾做過一台 KECES 的 USB DAC,用的是 PCM2702,當時覺得聲音遠不如 CD 加上 NOS DAC 的系統。後來用 PCM2706 做了 USB/SPDIF 轉換器,連接電腦與 DAC,看電影不錯,但播放音樂的表現還是不如 CD。直到前年用 BeagleBoard 來作訊源,才發現即使是同步模式的 USB Audio,在條件好的情況下,仍然可能有讓人滿意的表現。

兩年前市面上已經有些非同步 USB Audio,但支援 Linux 者甚少。由於我偏向用嵌入式系統來作 USB  訊源的主機,所以不支援 Linux 的產品,向來不再考慮之內。去年經 Paul 兄推薦,買了 Music Fidelity V-Link 來作 USB/SPDIF 轉換。V-Link 是少數不需驅動程式而支援 Linux 的非同步 USB 裝置,聲音也很不錯,可惜和 BealgeBoard 搭配有點問題,當時沒有找到完好的解決方法。

上個月底,2A3SET 兄在留言中提到了 diyAudio 有 Amanero Combo384 團購,是一款新的 USB Audio 介面卡。規格看起來很驚人,最高支援 32bit/384KHz,還能直出 DSD 資料,團購價格不貴,於是就訂了一套來試試。

Amanero Combo384 拿在手上,比預期中更小,非常緊緻。Amanero Combo384 是吃 USB 的 5V 供電,板上內建了 3.3V 的穩壓。這張介面板沒有 SPDIF 輸出,於是我用上回做的 WM8804/ES9023 DAC,不用 WM8804 的部份,將 I2S 直入 ES9023,簡簡單單就開聲了。

之前的 BeagleBoard 系統已經解體,沒辦法直接使用,所以先接上電腦試聽。Amanero Combo384/ES9023 的聲音解析力強,音質肌理密度很高、很有能量感,這確是電腦訊源向來的優點。不僅如此,Combo384 的聲底很乾淨,背景很黑,細節和音色的紋理展現得十分清楚,沒有毛躁感,頻寬的延伸也勝於我目前主力的 Apple Airport Express 系統。這種精準而充滿現代感的表現方式,與我長年以來習慣的聲調有很大的不同,聽起來很有新鮮感。不過 ES9023 的聲底比較乾,高頻略有菱角,與 Combo384 搭配之下,會覺得有些不夠豐潤。此外,聆聽一陣子之後,仍然會覺得有那麼一點「數碼聲」。相對之下,雖然 Airport Express 的聲音沒有 Combo384 這麼「厲害」,但比較柔順易於親近,目前還是比較喜歡 AAE 系統的聲音。


和另一款頗有口碑的 USB DAC Bladelius USB DAC 相比,我覺得 Combo384/ES9023 的整體表現在其之上。Bladelius USB DAC 最厲害的地方是幾乎聽不出「數碼聲」,聲音輕軟容易入耳,不過整體的平衡感和質感還是不太理想。

當然,這些是我對 Combo384 的第一印象,接下來還有很多調整的空間。我很好奇 BeagleBoard 能不能驅動 Combo384,如果可以,不知道聲音會不會更好?Combo384 與 DAC 的搭配也很有趣,接上 NOS DAC 說不定會有截長補短的效果。Combo384 的另一個亮點,DSD 檔案播放也很吸引人。可惜我手邊沒有 DSD 檔案,而且 DSD 檔案終究不會是我聆聽音樂的主要來源。

本文是匆忙寫成的,本來應該對 Combo384 做更多嘗試再來分享。但是發現了這個不貴而實力深厚的 USB Audio 組件,於是興奮地野人獻曝一番。diyAudio 上的團購似乎還在進行中,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試試。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Audio Note Kits 網站的裝機手冊

一段時日沒有連上 Audio Note Kits 網站了。昨天偶然發現,他們的套件雖然尚無激厲人心的更新,但在去年卻大方地公開了 Audio Note Kit OneInterstage Mono Block 300B 的裝機手冊,還有一份通用的裝機指南。

大約十年前在拓樸音響的網站上(拓樸網站已經關閉,如今只剩部落格),看到黃智鈺說,他當年接觸 Audio Note Kit One 時,在裝機的過程中,從手冊裡學習到很多實戰的知識。連大師都這麼說,因此我也很想一窺這些文件。如今,不必花錢買 kit,就能從網站上下載這些文件了。又想起,剛開始接觸音響 DIY 時,在網路上看到前輩說,相同的線路,甚至一樣的零件,由不同的人裝機,聲音也會差很多。當時不明所以,經歷了這些年重新想起這句話,體會甚深。確實,焊接、走線、接地、裝箱,這些實作上的環節,對聲音的影響實不下於線路和零件。電路圖人人會看,種種佈局的考量,卻不是一眼就能洞察。跟著 Audio Note 和 47 Laboratory Treasure 等用心周到的完全套件做一次,細讀說明手冊,確實能學到不少。

Audio Note Kit 的裝機文件,可在官方首頁下載:http://www.audionotekits.com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WM8804/PCM5102 DAC

上回提到,我訂了幾張 WM8804/ES9023 DAC 的 PCB,這小巧的 PCB 使用方便,layout 的品質也很好,所以就用手邊的空板繼續玩。除前文所述,先後做了兩張 PCB,分別用設計者在零件表中推薦的工業零件,與我自己慣用的音響零件,但始終是 ES9023 的聲底。這次又裝了一張 PCB,但只裝數位接受器 WM8804 的路份,搭配不同的 DAC。


首先是用我最熟悉的 Philips TDA1543。老樣子,用 non-oversampling 架構,I2S 直入 TDA1543,然後用電阻作被動 I/V 轉換,電容交連輸出。穩壓 IC 是常用的 TL780-05,簡單裝起來就開始唱歌了。NOS TDA1543 的聲音我很熟悉,但配上 WM8804 之後,聲音和過去常用的 CS8412/CS8414 頗為不同,聲音居然變得比較有現代感,原本濃郁的中頻略為清淡,頻寬卻拉開了,然而 NOS 那自然開闊、不壓抑的聽感仍然存在,很有趣。


NOS TDA1543 連聽一週,換上了好奇已久,去年才推出的德州儀器新晶片 TI PCM5102。網兄 2A3SET 兄之前推薦這顆 IC,我才發現原來手邊早有幾顆 PCM5102,於是到光華商場買了 SMD 轉接板,黏到 WM8804/ES9023 的 PCB 上,就開始搭棚。

PCM5102 市場取向和 ES9023 類似,用法卻更簡單。ES9023 需要輸入 50MHz 的時脈,所以還要準備振盪器和相關的電源供應。PCM5102 不需要振盪器,省下了許多麻煩。我延用原本 PCB 上的 3.3V 電路,再加上一些跳線和旁路電容,就完成了 PCM5102。零件都是手邊的料,小容值的旁路電容用 NP0 和 X7R 的積層陶磁電容,其他則是 Black Gate N/NX。PCM5102 的輸出和 ES9023 一樣精簡,不需要交連電容濾除直流,簡單的 RC 低通濾波(LPF)即可成事。LPF 對聲音影響不小,串聯的電阻用上最近頗喜歡的 Takman 碳膜,下地則用音質柔軟透明的 Relcap RT。比較特別的是,PCM5102 內建兩種數位濾波器,normal latency (FIR) 與 low latency (IIR) 兩種模式,透過接腳選擇。由於我長年使用 NOS DAC,對數位濾波實屬外行,查了些資料,最後參考 John Kenny JKDAC32 的考量,選擇 low latency。

開聲之後,第一印象是,聲音偏慢,不僅比凌厲的 ES9023 慢,似乎也比 TDA1543 和緩。是現代聲,但確如 2A3SET 兄的描述,PCM5102 不像 ES9023 那麼張揚,而是比較穩重內斂的聲音。高頻延伸比 ES9023 保守,中高頻因而比較飽滿濃密。低頻頗有量感,那種渾厚蓬鬆的低頻,確實很有 Burr-Brown 的味道。我個人不太喜歡 Burr-Brown 的味道,也因此對 TI/BB 的 OP-Amps 敬而遠之,不過客觀來說,PCM5102 還滿討喜的,不像 ES9023 那麼刺激,沒什麼調音就可以愉快的聽一整天音樂,中高頻的質感也不錯。不過,像我這樣草草裝起來,聲音的等級畢竟不能和真正高級的 DAC 抗衡,相較我常年使用的 NOS TDA1541A,也有一段差距。網兄 EUVL 曾經比較過 ESS 與 PCM5102 的聲音,架構與我類似,他只用 "Different" 一字型容兩者的差別。我也覺得如此,兩者的等級是差不多的,不能和十數萬的 DAC 相提並論,但不用花多少錢就能做出一台 HiFi 級的 DAC,C/P 值超高。

對我而言,我覺得 PCM5102 比較輕鬆耐聽,偏近我常年聆聽的喜好。不過我既然已經有了走向相似而音質更好的 NOS TDA1541A,所以覺得 ESS 的 DAC 更為特別一點,更適合與我的原本的 DAC 互補。不過 PCM5102、ES9023 這些廉價方便的零件,終究不以音質為目的。想要更上一層樓,或許仍然得不畏艱難,去挑戰 ES9018 等 state-of-the-art 的晶片。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鄧泰山彈德布西,2012 台北


今年是德布西誕生150週年,焦元溥策劃了一套德布西鋼琴獨奏的樂季 Debussy Touch。七月多沒跟上套票,只好零星的聽。九月1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是鄧泰山的演出,當不錯過。鄧泰山最近兩年看來蒼老了些,似乎沒什麼活力。不過這場德布西獨奏,終是比去年配北市交的舒曼好多了。一次聽到這麼多首德布西,非常過癮。並不是每場音樂會都這麼精彩,但偶爾遇上美好的演出,總會暗歎:活在這世上還是很好的。

據說鄧泰山將來要改攻貝多芬與布拉姆斯。不曾聽過他彈這兩位的曲目,非常好奇也非常興奮,但我更想聽他彈舒曼與舒伯特。手邊幾張鄧泰山近年的錄音,不論是蕭邦、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每張都非常完熟,都是我反覆聆聽的珍品。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回頭來玩 DAC:WM8804/ES9023 DAC

開始音響 DIY 至今,差不多十年了。我算是投入不少時間和精神在這個興趣上,不過玩過東西可能比許多同好來得少。可能是財力不足,許多有趣的機會都錯過了,只能在同一個專案、同一個架構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調整。以 DAC 來說,從 2002 年開始 DIY 到目前,這十年之間,也只玩過 TDA1543 與 TDA1541A 兩種 DAC 晶片,而且玩來玩去都是 NOS 架構,聲底也十分類似。而現役的 TDA1541A 聽了將近八年,中間僅有小小修改,也所以《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絕少 DIY DAC 的文章,因為我實在很久沒有玩 DAC 了。直到去年年底,終於有了點變化,開始有了新的接觸。

還沒有開始玩音響前,就知道 ESS Technology 這個牌子,許多音效卡上面都裝有 ESS 的晶片,但對 ESS 的印象,始終停留在 3C 用品上。直至前年,大眼睛兄造訪,推薦 Twisted Pear Audio 的 Buffalo DAC。這套 DAC 組件,就是採用 ESS 9018 作為核心,據說聲音非常優秀,但也頗為敏感,要配合妥善的 layout 與電源設計,還有 I/V 調聲,才能發揮。那時對 ESS 的聲音仍然沒有概念,加上 ESS 的資訊不透明,datasheet 等相關資訊都無法公開取得,網路上也難有深入的分析討論。我玩音響習慣從 datasheet 與電路圖著手,而 Buffalo 則只能依賴現成的套件,雖曾試著搶購 Buffalo,但終究陰錯陽差而沒有玩成。

後來,在音響展聽到 Weiss DAC202 的聲音,第一次被 ESS 晶片震攝。接著,又在香港網兄 DomDom 家中聽到 Weiss 上級機 Medea+,於是對 ESS 晶片又更感到好奇了。沒過多久,2A3SET 兄告知 diyAudio 有個在玩 ESS ES9022 的討論串,相當有趣。原來 ES9022 是精簡的 DAC,相比於 ES9018 簡單便宜,卻也更容易施工,只要一組單電源,就有無直流的電壓輸出,I/V、放大、交連電容或變壓器一概全免。我對於簡單小巧,成功率高的東西特有興趣,價格又遠比 Twisted Pear Audio 的 Buffalo 便宜,也就向德國網兄 EUVL 買了一組 WM8804 與 ES9022 的 DAC 來玩。


EUVL 手製的 DAC 非常精巧,一張 WM8804 的數位接收板,一張 ES9022 的 DAC 板,中間以接腳連接 I2S 訊號,元件安排非常緊緻。


大量使用 SMD,其他元件也都是水準以上。


兩張 PCB 板上都已經內建穩壓,只要輸入 9V 的電壓就能工作,甚至用乾電池就能唱得很好。開聲之後,馬上就有很好印象。多年以來,早已習慣 NOS TDA1543/TDA1541A 老晶片的聲底,換上了最新的晶片,有很多新奇的感受。ES9022 的聲音非常鮮銳,分析力佳,尤其高頻相當活潑富有張力。這些年間,當然也有許多機會聆聽 TI/AD/CS 等新 DAC 的聲音,不過 ESS 的聲音獨具特色,在音樂的刻劃上,特別是聆聽大制編的古典音樂,對我而言特別對味。雖然不能與音質精貴高雅的 Weiss 相提並論,但以基本的聲底特色來說,簡單的 ES9022 卻實有幾分 Weiss 的味道。

 

不過多時,就做了四組獨立的供電,各別供電給兩組 WM8804、震盪器、ES9022,並且裝箱起來。事實上,變成四組獨立供電之後,聲音的改進並不如預期多。據說用乾電池效果極佳,不過我聽音響常是整天的聽,一忙起來不可能去注意電量與充電的問題,要再設置自充線路又點費事,所以終於沒有嘗試。那時年關將近,諸事繁忙,沒有時間專注於調音,只能匆匆在網誌裡留下照片,而未多加介紹。至今將近一年,終於能在此文回顧了。


過年之後,玩起了新的數位訊源 Apple AirPort Express,因為操控方便以及夠水準的音質,而成為我目前的主力訊源。當我從 Apple AirPort Express 的 PCB 上拉出 I2S,自然而然地,就試著接上 ES9022,變成 I2S 直入 DAC 的組態,跳過了 WM8804 這一層。I2S 直入的聲音,非常優秀,明顯好過經 SPDIF 與 WM8804。最顯著的差異是細節與微動態,直入的聲音,在較小的音量小,仍然能保持相當豐富的細節,更為細膩清晰,直有撥雲見日之感。

由於對 WM8804 與 ES9022 的印象很好,今年看到 diyaudio 上另一組人馬,Subbu 與 jean-paul 發起 WM8804/ES9023 的 PCB 團購,設計與 layout 頗下過功夫,價格也屬實惠,也就訂了幾張來玩。收到板子已經是七月,看到小巧而高品質的 PCB,感到相當滿意。一個多月後,備料完成也就開聲了。



Subbu/jean-paul 的板子,80% 以上的零件是 SMD,但多是 0805、1206 以上的尺寸,加工並不困難。我的焊工並不熟練優秀,但也能在三小時之內焊接完成。當中只有 WM8804 的腳位較密,要特別留意而已。設計者的預設零件搭配,已經有調音考量,大量採用特性良好的零件,例如 C0G、X7R 的陶磁電容、Nichicon FPCAP 固態電容、SUSUMU 高精度 SMT 電阻等等。


開聲幾天之後,在光華商場的源達發現新的薄型袖珍鋁製機箱,就興高采烈地裝箱了。這張 PCB 同樣內建緊鄰負載的穩壓,只要輸入一組 5V 電源即可。我用基本的整流濾波,再加上 TI TL780-05 三端子穩壓,做成簡易的 5V 電源,塞入機箱所剩不多的空間裡。

聽了幾天,覺得這張聲底不錯,以其價格來說更是超值無比。比較可惜的是,聲底比較偏向乾硬,這似乎是 ES9022/ES9023 的特色。乾、硬並非是一種缺點,在表達管弦樂齊奏時,那種爽脆與勁道就非常動人。像 Weiss 等高價機種,就能將這種乾、硬的特質打磨成細膩華美的音色,而這個 kit 相對來說,則仍然表現得比較粗糙。此間差距,有可能是廉價的 ES9022/ES9023 與高價的 ES9018 的差別。但 ES9022/ES9023 已經有一定的體質,對 DIYer 來說,如何調整、改善,就是無窮樂趣的來源了。


聽了幾天,用手上另一張空版,又做了一組 WM8804/ES9023 DAC,但這次酌量使用自己熟悉的電容來調音。主要差別是把穩壓前的 220uF Nichicon FPCAP 換成 100uF 的 Nichicon VR。相較於快速凌厲平直的 FPCAP,VR 溫潤柔軟許多。接著,WM8804 的兩組供電,換成速度快但微帶有甜味的 Sanyo OS-CON SP 系列。其實 OS-CON SP 系列已經是十五年前的零件了,但至今用來,仍然相當優秀好用。ES9023 周邊的電容則改成 Black Gate N/NX。經 2A3SET 兄的提示與我實際的經驗,Vreg、CN-CP、Negative 等幾個接腳,換上小容值的 Black Gate 電容效果頗為不俗。Black Gate N/NX 電容特殊的甜味與密度,可以讓 ES9023 的聲音更為討喜。最後,我覺得影響同樣大的是輸出級 4700pF 的對地 LPF 電容。原本的配方是 Vishay 的 MKT 電容,我換成 Relcap RT 系列的錫箔 polystyrene 電容,此中差異實不可同日而語。這兩顆電容,是整個 DAC 在類比路徑上唯二的元件,重要性自不待言。4,700pF 甚小,有許多高品質 foil 電容可用,就算不打算用發燒零件,至少也應該換成 PS、FKP 等材質。

調過音的版本,聲音確是比較柔美討喜,不若原本那麼一板一眼。不過換電容終究只是換個妝扮,本質上難有轉變,尚有許多地方,如電源、時脈、輸出級等處值得下手,這些得留待來日了。現在用輕薄小巧的盒子裝著,簡單的聽。播放 Jazz、人聲、搖滾,還是不如使用多年的 NOS TDA1541A,但聽古典樂,特別是鋼琴獨奏、交響樂、歌劇,用 ES9023 聽起來卻更為過癮。這麼便宜的價格,這麼簡單的構成,卻有如此水準的聲音。繼 DCB1 之後,再一次感慨集合眾人之力,Web 2.0 音響 DIY 之神奇。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2012 TAA 台灣國際音響大展

今年忙碌更甚於往,在閉展前三小時前終於偷閑進場。週日下午,人潮不算多。喜來登的場地遠勝王朝,大多數展房,表現都比過去好。但不知什麼原因,覺得今次展覽沒有特別激勵人心的出彩之處。


Acoustic Plan 的器材袖珍可愛,的確漂亮。


Elac 的劇院。會場播放多聲道的管弦樂曲錄音,這是我聽過的劇院系統中,聽音樂效果最好的。


KEF 這對小喇叭,是我當天印象最深刻的喇叭產品。


宜鴻很會找有趣的器材。這次展出新代理的 DAC Totaldac Reference D1 ,黑色小小一台不起眼,聲音卻非常優秀。除了優良的解析力之外,更有一種寬厚紮實的品質,讓人想起如今式微的 Multi-bit DAC,有一種和 TDA1541A 同路線的熟悉感。回家上網一查,Totaldac 果然不是凡品,竟然是全離散兜出來的 R-R DAC,24-bit Non-Oversampling。恐怖的是 96 顆 R-R 電阻竟然全部用上 Vishay Naked Foil 電阻,廠機居然也有這種搞法,十分熱血。




身價不斐的 FM Acoustics 這次改在小房間展示。今年不見瑞士老闆坐鎮,在代理商德錩的調整之下,聲音完全不同,變得容易入耳許多。代理商非常親切,向我介紹調整 FM Acoustics 喇叭的一些細節,更提到下面這部新進產品,Accurion Silencer「零震台」主動式消震器。


Accurion Silencer 會偵測震動,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迴饋相反的震動,達到消除震動的目的。這構想還滿有趣的,代理商李先生示範 Accurion Silencer 啟動前與啟動後的差別,效果確實顯著。開啟 Silencer 之後,聲音毛邊減少,變得更為圓潤甜美。心中想到,或許可以用普遍用於手機的 motion sensor 來 DIY 一個。


我喜歡 Orpheus 的聲音,但還是覺得公司收購之前,超薄型的產品不論是聲音或外觀都比較有特色,也沒有漫天討價。這次又配上 Estelon 的喇叭,我心中想著如果配其他喇叭應該會更好。


一進房在人牆之外先聽到了不太喜歡的音色,擠進去一瞧,果然是 Dynaudio。我的耳朵一定生壞了。不然,人見人愛的 Dynaudio 我怎麼總是聽不出它的好,還覺得焦躁難耐呢?


以前「當代樂集」的老闆林哲輝,難得參加音響展。不必跑到關渡,就能聽到 PHY-HP 的聲音。PHY-HP 是 Wide Range Driver,口徑大、效率高、低頻延伸良好,但高頻有限,仍然要配上高音單體。現場展出 Micromega 的訊源,據說詢問度非常高。不少人喜歡 Micromega 的訊源,當年他們用 Philips 傳動機構製作的上載式 CD-Player,的確很有特色。如今 CD 式微,上載式 CD-Player 不再新鮮,Micromega 也經歷了收購重整。最近兩年幾度聆聽復刻版的 Micromega,卻聽不出魅力何在。


MSB 還是一樣不得我愛。MSB 的解析力好,音染低,響應平坦,非常精確,但我始終覺得 MSB 播放音樂時,少了流暢性,無法讓我投入音樂的串流裡。就好像用幻燈機看影片,每一幀都清晰無比無懈可擊,但終究不是連續的。


不知道是否馬齒漸增,聽力衰退,最近兩次音響展開始覺得 Burmester 不再那麼刮耳了。


Wiener Lautsprecher Manufaktur 的喇叭改款了,聲音還是很好。如果自己不做喇叭,倒是會想買一對。


Acoustic Energy 的喇叭確實是不錯,當年如果有這麼超值的喇叭,也許就不會掉入音響 DIY 之泥沼了。


進房時還不知道這是 Goldmund,看到這對袖珍的新喇叭,以為是新品牌。聽了兩下卻覺得音色熟悉,看細看那金屬塗裝,赫然發現這是 Goldmund 的新產品,迷你主動式喇叭。聲音很好。不玩音響的有錢人,豪宅客聽裡也應該至少放一對這種喇叭,才對得起房價。


當年還是音響初哥時,不能免俗地被氣場強大的 MBL 震憾,後來好長一陣子卻變得不太能忍受 MBL 的調性。這次在小房間裡聽 MBL 隨意地播放音樂,好感卻又重上心頭。


最後坐在功學社 T+A 展房,聽到閉展。這次代理商一反常態,展出 T+A 入門級的器材,多功能數位播放器配上一體式綜擴,簡簡單單,聲音還是一樣好。要想輕鬆簡單地享受古典音樂,T+A 實是不二選擇。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