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令人喜出望外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


一個多月前就拿到了 BeagleBoard,當時手邊幾台螢幕都沒有 DVI 或 HDMI 輸入,無法連接使用。上週買了一台有 DVI 輸入的新螢幕,終於可以開始玩這張 BeagleBoard xM。

拿到板子時,朋友已經事先幫我裝好 Ubuntu 10.04 系統,開機之後直接進入 X-Window,操作起來就像一般的電腦一樣。BeagleBoard xM 有 1GHz CPU,記憶體 512MB,又有豐富的輸出入介面,已經可以當作 general purpose 電腦使用。比較大的效能瓶頸是硬碟的 I/O,BeagleBoard 用 micro SD 卡當硬碟,讀寫頗慢,每當大量資料處理或記憶體使用逼近上限時,效能就有明顯下降。

BeagleBoard xM 有內建音效輸出入裝置,但沒有數位輸出。要取得數位輸出,必需從板上拉 i2s 出來,或者像一般的 PC 一樣,用 USB Audio 取得。拉 i2s 有些麻煩,而一般的 USB Audio 表現又讓人失望,所以我一時也想不出這張板子在我音響系統中的定位。因此,剛開始的幾天,我只把 BeagleBoard 當作一台小電腦使用,還裝了 Chromium 瀏覽器上網。可以上網之後,於是又試著播放 mpeg 影片,卻發現影像正常,但音訊類比輸出卻一無聲息。再試著播放幾個純音樂檔,也是全然寂靜,於是開始找尋音效的解答。

在網路上看了諸多文章,試了幾種解法,又試著把 kernel 升級到 10.10(Maverick),卻始終無法讓 BeagleBoard 發出聲音。氣餒之餘,拿出先前 DIY 的 USB to SPDIF 轉換器,接上 BeagleBoard,再接上主役的 DAC NOS TDA1541A,想不到聲音就出來了。BeagleBoard 發出的第一聲是一小段小提琴演奏,聲音倒也乾淨,於是隨手點了另一個 flac 檔,Andsnes 演奏的 Schubert 鋼琴奏鳴曲 D959 第四樂章。就在快板流暢地奔放出來的那個瞬間,我聽得傻了--我從來不曾在電腦上弄出過這種聲音!那是相當乾淨清晰,而且柔軟純正的聲音,和過去用電腦播放出來那能量感豐富,略為強勢卻不耐聽的聲音迥然不同,但我用的是同一張不太講究的 USB/SPDIF 轉接卡啊!所差者只是從 PC 換成 BeagleBoard。

這種結果遠出意料,所以連忙用 Shigaclone 播放原 CD 確認,再把 USB/SPDIF 轉接卡接回 PC,播放同一個 flac 檔。三者相比之下,Shigaclone 和 BeagleBoard/USB 各自展現了不同的迷人之態,Shigaclone 的動態比較大,聲音比較豐厚活潑;BeagleBoard 則是清新柔和,兩者都有很好的音樂性。PC/USB 乍聽之下反而接近 Shigaclone,同樣具有動態大量感飽足的調性,但過一分鐘就會覺察到生硬的「數碼聲」而無法久聽。這下 BeagleBoard 真是打破我的成見了,想不到 PCM27xx 這種不理想的 USB/SPDIF 轉換架構,遇上合適的主機,也能發出柔美動人毫無數碼味的聲音。

多年前用 PCM2706 搭棚自製的 USB to SPDIF 轉換器。
線路從 datasheet 修改而來,USB BUS 供電。


這下我一改態度,開始正視 BeagleBoard 在音響上的可能性了。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電源,於是立刻出門補了一些零件,做了一個專屬的線性供電,並用 TL780-05 穩壓,代替先前湊數的 USB BUS。TL780-05 只有 1.5A 的輸出能力,BeagleBoard 本身吃得電不多,但外接的 USB 裝置也都會共享同一個電源,因此接上鍵盤滑鼠之後,穩壓的負擔也頗重。因此理想的情況是 BeagleBoard 設定好就移除這些週邊裝置,專心播音樂。

其次是怎麼播音樂的問題。板上的 micro SD 卡只有 4G,不可能放太多音樂檔。於是我想到了 Linn DS 系列的做法,用 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標準,透過 Ethernet 播放遠端硬碟裡的影音檔。但我對 UPnP 不熟,只好從頭開始察資料學習。UPnP 影音系統主要有三個角色,Media Server 是提供影音資料的來源,例如是電腦主機或網路硬碟。Media Renderer 是真正播放音樂的裝置,例如 Linn DS 系列產品都是 Media Renderer,而在我的情況中,Media Renderer 自然就是 BeagleBoard。Control Point 則是操作工具,指揮 Media Renderer 去撥放 Media Server 裡的資料。Control Point 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 PDA 或手機等等。幾個小時之後,我在 PC 上架好了 Media Server,也同時裝好了 Control Point 軟體,卻一直搞不定 Media Renderer 的部份。由於 Media Renderer 多半是廠製成品機,出廠即裝載完成,一般買家用戶不需要碰觸這部份,因此這方面的軟體和資源都特別少。加上我也不是什麼電腦高手,更是第一次操作 embedded system,幾經失敗,奮戰良久,最後終於完成了 UPnP 系統的架設,讓 BeagleBoard 成為 Media Renderer 在遠端控制下播放音樂。

所以,現在 BeagleBoard 的操作和 Linn DS 系統差不多,甚至我也是用 Linn 釋出的 control point 軟體 Kinsky 當作操作介面。除了電腦之外,同時也可以用手機或 PDA 操控。只要在同一個 LAN 上,任何裝置只要有 UPnP control point 軟體,都可以隨興的瀏覽 server 上的音樂檔案庫並且選曲播放,遠比一般 CD-Player 的搖控方便多了。

直接使用 Linn 的控制軟體 KinskyDesktop,簡單便利。


系統架成之後,我反覆地聆聽好些曲目,並不時接回 Shigaclone 和 PC 比較,結果我更深刻地確定了 BeagleBoard 的優秀。與我目前所調出來的 Shigaclone 相比,BeagleBoard/USB 聲音清淡,分離度好,空氣感佳,全頻段的分佈相當平坦,有種優質的代現聲,甚至原本品質不佳的 MP3 也居然動聽入耳,讓人訝異。Shigaclone 音色比較飽滿濃郁,動態起伏大,音樂張力強,密度更高。PC/USB 能量感最充沛,此外別無所長,細節、音色、空氣感、動態對比都遠遜,看電影尚可,聽音樂則氣質欠佳,令人不耐。整體來說,目前最好還是 Shigaclone,但粗具雛形的 BeagleBoard 聲音相當清新鮮銳,富有特色,讓我著迷地不斷聽下去。

話說回來,現在 BeagleBoard 的 renderer 軟體還不夠穩定,偶爾會發生解碼錯誤跳曲目的情況。此外,目前 Ubuntu 系統搭載太多東西,應該清理一下,讓播放軟體在更乾淨的環境下運作。除此之外,我對於 Linux 音效播放的運作頗感興趣,不知道能否在這部份再一進步修改,簡化/強化某些流程,讓聲音變得更好。最後,如果能從 BeagleBoard 成功拉出 I2S,跳過 USB 這步,理論上聲音會更上層樓。我很好奇究竟能把 BeagleBoard 弄到什麼樣的程度:既然「數碼聲」並非那麼難以克服,我對 digital stream 的未來自然更加樂觀了。

今年真是豐收的一年。全系統中我最重視的向來是訊源,但過去一直無法自製好聲又耐操的轉盤。今年 Shigaclone 與 BeagleBoard 兩個計畫,讓我終於邁開腳步往目標前進,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更聽了整年好聽的音樂。真的非常感謝諸位朋友一直以來的幫助。


154 則留言:

Paul 提到...

恭喜WF兄, 看得我口水直流... 有空小弟也來試試看..

WF 提到...

Paul 兄,BeagleBoard 還滿特殊的,同時玩硬體和軟體,很有趣,快加入吧!

我現在只想知道怎麼讓板子內建的音效裝置發聲,並且拉出 I2S。

albertwui 提到...

很有趣:)

那个PCM2706的转换版是DIY的吗?还是在网上可以买到?

想找个来玩,刚巧手上有几颗。

大眼睛 提到...

WF兄,

恭喜您正式加入digital stream (我偏好"file audio") 的行列!Linux可以說是最適合玩computer-based audio的平台了,遠勝於主流的Windows及OSX。之前曾聽過朋友的Fit-PC+Linux music server,也是接上簡單的USB音效裝置、線性電源,就能發出好聲,讓人驚艷。

根據我玩computer-based audio的經驗,線性電源對音質的影響甚鉅,以下是我用過效果讓我最滿意的設計,WF兄不妨參考看看。

http://db.audioasylum.com/cgi/m.mpl?forum=pcaudio&n=42853&highlight=POWER+SUPPLY&r=

swimmy 提到...

看了你的描述,好期待它能夠從 I2s 輸出更好的聲音呀!祝你早日達成。

如果它從 usb 可以輸出柔美清新的聲音,真令人不禁想像 I2s 可以在這樣的聲底上加強聲音核心的能量與精確感,成為對於廠製高級音響訊源替代度很高的一個方案。(從你的描述中看來,它聲音的走向似乎和 Linn 的 DS 系列以及 Rosita,有某些接近的地方)

WF 提到...

albertwui 您好,SMD 轉接板是在台北的電料行買的,我想 Digi-key 或 Mouser 一類的網路通路應該也能買到。

阿仁也有出過 PCM2706-based USB to SPDIF 的 PCB,國外網站也有類似的產品,建議您直接選用現成的 PCB,省事不少,效果也理應更佳。

WF 提到...

眼睛兄,小弟正期待您的指點。

其實我對 digital stream 沒什麼知識,平常也沒有看相關的討論,我只知道好像滿多人稱許 Windows 7 的架構,他們說 Windows 7 的聲音輸出比較直接,效果比 Windows XP 好上不少,我還差點以為 Windows 7 是目前對聲音播放最理想的通用作業系統呢。

不曉得眼睛兄覺得,Linux 系統的優勢是什麼呢?小弟選用 Linux 只因為 BeagleBoard 的資源都以 Linux 為主,軟體多、討論多,比較容易下手而已。討論 Linux 系統的 HTPC 用戶的確不多(尤其在台灣)。我想 Linux 可以自己動手的地方頗多,理當可以做諸般細部調整,卻為何只有少部份的人用呢?我看很多 HTPC 的玩家都是電腦高手,作業系統應該難不倒他們,不知道他們選擇 Windows 的考量是什麼。


關於電源,您提供的連結和小弟正在使用的電源居然有點相似,前後幾顆電容,容值的選用幾乎完全一樣。所差者在於他用了 CLC 濾波,還有穩壓 IC 他用 LT1084,而我用固定電壓的 TL780-05。

我想他這個線路的重點在於 choke 濾波。像 La Rosita 的高級機種也用了 common mode 多級大電容 + choke 的濾波,看來數位訊源很吃這套。等到基本的實驗都完成之後,小弟會把 BeagleBoard 重新裝箱,到時也會用 choke 來濾波。

對了,不知道眼睛兄用哪一種 choke 呢?我想 John Swenson 用的 Hammond 應該是有鐵芯的,我在是否要訂購 common-mode choke 作對稱電源,還是用空心電感。

WF 提到...

Hi Swimmy,

我最驚訝的也是那粗製濫造,毫不講究的 USB/SPDIF 轉換器居然有這樣聲音,還真是挺好聽的。與廠機比的話,Linn DS 系統的動態和能量感強上許多,而目前我這 BeagleBoard/USB 聲音柔美清新,分離度高,比較接近我們在音響展中所聽到的 Weiss 或 La Rosita 的走向。當然等級不可能和他們比,只是風格走向相近,以為舉例而已。

至於直接接 I2S,我是想把 I2S 轉成 SPDIF 再送入 DAC,跳過 USB 這關。不過要從 BeagleBoard 拉出 I2S 好像也不是很簡單的事,現在連 onboard 的音效卡都沒有類比輸出了,遑論 I2S。這時真羨慕那些出入系統底層而無不自得的電腦高手啊。

匿名 提到...

WF兄你好

從網路上看到有人從expansion connector拉出I2S訊號:
http://markmail.org/message/7kicppydfbi4n3qu

不知是否用的上,請參考,另請教您是否從DIGIKEY購得BeagleBoard,謝謝。

WF 提到...

您好,謝啦!我之前正是有看到幾個人說他成功地拉出 I2S,所以才會想買 BeagleBoard。

Buffalo DAC 的設計者 Russ White 也說他曾經成功地 BealgeBoard 輸出 I2S 到 Buffalo 上:

http://www.twistedpearaudio.com/forum/default.aspx?g=posts&t=529

不過他說:"I did do it, and it does work very well, but it is not trivial. :)"

看來並不是非常容易,希望我也能試出來。

我的板子是與朋友一起向 digi-key 合購的。

Paul 提到...

WF兄, 影響電腦數位音源的重要參數之一是latency. 各個不同的OS或是使用ASIO之類的驅動程式之所以會有極大的音質差異, 就是差在latency. 如果能使用realtime OS, 那麼latency會大幅降低到幾乎可忽略的程度. 而Linux有很多distribution已經推出realtime分支. 以影音處理來說, 最有名的linux distribution應該就屬Ubuntu Studio. 一般玩HTPC的人之所以會偏好使用windows, 只是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作業系統, 而不是因為windows是最好的平台. 如果真要以可調整的彈性和latency來說, windows絕對不是linux的對手.
http://ubuntustudio.org/

大眼睛 提到...

WF兄,

指點不敢當,您這樣講我很難下筆耶,哈哈

我沒有直接比較過Win7跟WinXP (XP明顯好過Vista),但簡化過的cMP shell XP可以(在player外)只跑兩個process。相較之下,Vista跟7的bloat就多的多,我也很好奇為何7的效果會比XP好。或許在未高度"optimize"的前提下,Windows 7會比較好聽吧!

我對理論面沒什麼了解,只能告訴您聽感真的很不錯,朋友的Linux-FitPC transport除了使用線性電源外,好像也沒有什麼其他特別的mods,但就是好聽。您的BeagleBoard看來也是大有可為,電源和USB音效裝置再稍作升級,那些造價跟重量數十倍的"終極HTPC"可能就得甘拜下風了。台灣關於Linux audio的討論極少,但diyAudio有個超長的討論串,說不定能挖到寶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pc-based/93315-linux-audio-way-go.html

您說的沒錯,那顆choke確實是該設計的重點。John Swenson說,"...the use of a fairly small first cap ... radically cuts down on the peak currents through the diodes. With low peak currents and Schottky diodes there is essentially no RF noise in this design... this is one of the cleanest power supplies you will ever find, it has no RF and has one of the lowest impacts on the main AC line as its possible to get with a PS." 聽起來蠻有道理的,效果也確實不錯。

原設計者說 "the design has been tuned for these parts",我比較沒有實驗精神,所以很聽話的都用指定的零件,哈哈。

其實我一直想把該design用在DAC上,只是choke好大,我又很懶的換箱子,目前處於無限期延宕的狀態

老實講,我覺得從主板拉數位訊號不見得會比USB音效裝置的數位輸出好耶。Teralink X2或許值得試試,它似乎是少數支援Linux的24/96 USB-i2s裝置之一,評價不惡,還可以外接供電。但我沒有實際聽過,僅供您參考。

另外,我無意潑您冷水,但"Linux Audio the Way To Go?"討論串的發起者soundchek,後來也放棄自製Linux電腦訊源,原因是他認為某大廠的現成transport更有潛力 (您應該知道我在說哪一台)。

當然,他的硬體和您的不同 (他的和我朋友用的同廠... 都是FitPC),不過或許您可以考慮買台現成的來比較,再決定是否要繼續投資更多金錢時間在BeagleBoard上。

Po-Ting 提到...

我猜不同OS會有不同的音質可能是因為driver有對raw stream加料的結果。 十幾年前,自從Aureal這家公司推出A3D音效裝置後,連Creative Lab...等都想玩這個市場,所以才有DSP處理FX這類的數位濾波模式出現,很有可能數位輸出是有FX預設值的。

雞塊 提到...

WF兄您好

MyAV的這串討論串您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f2f0dda27f4a564aca5e7070ff830e5d&threadid=349951&perpage=12&pagenumber=1
該討論串內是以Windows系統為主,調效主機板的各項參數與OS的參數達到高品質的重播效果。

印象中,以系統資源分配優先度、線性穩壓電源、關閉不必要的裝置與超低延遲的音效介面與降低EMI干擾為主。

給您參考一下:)

AFAIK 提到...

之前看到beagleboard購入的文章,讓我也心動了一番,便查了相關資料,最後發現沒有spdif介面便作罷...

直到最近發現了 usb audio 2.0 的規格
http://thewelltemperedcomputer.com/HW/USB_DAC.htm
稍微看了一下,支援到 24/192 的規格,並且也定義了async的傳輸模式,透過async的模式,可以使用更高精度的clock給spdif,而不必受限於電腦的clock
不過目前只有看到一家有產品出來:
http://www.xmos.com/products/development-kits/usbaudio2

標準出來後,希望各TI那些廠商會推出對應的產品,再diy一下,個人認為這是最終解決方案阿(作夢中)

AFAIK 提到...

多嘴一下,我最近也在物色數位播放平台
我需要的不多:低耗電(長時間不關機)、能播放h.264 影片、數位輸出
前面2點好解決,用nvidia ion2 配intel atom 應該都可以達成,可是看了很多,發現spdif介面都被拿掉,要不然就是使用低階的codec,只能到24/96,怎麼會這樣...囧

目前大概是選定 asus essentio CS6110,好處是x86平台、atom D525效能夠好、甚麼都包裝好了 RAM、HD都在其中。壞處是,還是沒有spdif,不過這台使用realtek比較好一點的codec,哪一型不很清楚,支援24/192應該不是問題,看一下datasheet,不難拉出spdif。只要能夠bit perfect,且codec spdif out jitter不要太離譜,好聲可期

如果可以忍受交換式電源,還有許多雜七雜八的干擾,這也許是個不錯的方案XD

WF 提到...

Paul 兄,看來您對系統相當熟悉,正好能向您求教。

小弟稍悉研究了一下 Ubuntu Studio,似乎仍然是 "soft real-time system",也就是說,基礎的機制和一般的 Ubuntu 並無二致,主要的差別在於透過參數設定,增加 context switch 的頻率,time slice 切得更細,因此可以減少 latency。所以,我若用一般的 Ubuntu kernel,調整參數重新 compile(據說 compile 時有個 flag 就是 real-time),是否就能達到 Ubuntu Studio 的效果呢?

因為這張板子要用特別的 Linux kernel 才能正確運作,一般的 Ubuntu release 有諸多奇奇怪怪的小 bug,所以比較傾向修改目前的 kernel,而不安裝未知的新 kernel。

又,雖說 real-time system 理論上比較好,但 soft real-time 畢竟算是一種模擬,如果 time slice 切得太細,反而會讓系統的效能大幅下降,甚至提高了 time latency。不曉得小弟這樣子的理解有沒有錯誤呢?

WF 提到...

眼睛兄,小弟這幾天稍有餘暇的時間,也開始看 "Linux Audio the Way To Go?" 這個討論串了。其實還有好幾個 diyAudio 上的討論串不及看完,總覺得時間有限,閱讀能力與理解力卻跟不上眾人發表的速度,真佩服眼睛兄博覽眾多網路文獻的能力。

小弟去看了 Fit-PC,看起來真是相當可愛又很 powerful 啊,效能已經和 Netbook 相當,遠在我的 BeagleBoard 之上。不過 digital stream 的各種方案變化太多,光是電腦訊源,電腦的款式種類各不相同,內部的 architecture 更是繁複,實在很難從各種不同的案例中歸納出好聲的原因。比如說同樣是 Arm 的開發板,我想 BeagleBoard 的音色可能就與其他的不同,難有比較基準。

您說用良好的 USB 界面,或許更勝於從主板上拉 i2s。我想不無道理,不過可能要用 USB asynchronous mode 才有可能。目前看到幾個 USB asynchronous 的方案,Teralink X2 真的是最便宜的。小弟應該會買一台來試試,非常感謝眼睛兄的介紹。

至於在 DAC 上作 CLC 濾波,小弟倒是有不少經驗。我早年 DIY,非常電感,不只是管機,在 DAC 上大量使用電感濾波,也試過 LC、CLC、LCLC 等幾種組態。不過我幾經試驗,覺得不管那一種,聲音差別實在不大,主要還是受到後端 regulator 的 dominate。後來也就不強求作電感濾波了,有時甚至覺得單顆電容一級濾波,聲音快速靈活也是挺好的。

我對 John Swenson 的說法頗為認同。目前 BeagleBoard 的電源,恰巧也是用大功率的 Schottky 二極機整流,而且採用中央採頭變壓器。手邊還有幾顆庫存的 common-mode choke,下次就來試試用在電腦的濾波有何效果。

此外,小弟還想教一下,SBT 內部是用哪一套 Linux distribution 呢?是否可以自行更換 kernel,或是在裡面更改組態,甚至改寫程式呢?小弟現在用 UPnP 組態,還滿順手的,也有更改 UPnP renderer 的程式碼,調整播放的參數。如果 SBT 也能讓人自行安裝軟體、改寫程式,那就上上大吉了。SBT 有內建 SPDIF 輸出,這點實在非常吸引人。

WF 提到...

Po-Ting 兄,我對系統、driver 相當無知,斗膽與您討教,淺薄之處還請包涵。

據小弟的認知,driver 通常是硬體商提供的,而不是 OS 軟體公司提供。所以 driver 的問題,應該會和各別硬體有關,而不會影響 OS 整體的表現?

小弟之前看了些文章,很多人提到作業系統對音樂播放的影響,其中一個環節是系統底層的音效 mixer。例如 Windows XP 下,似乎系統預設會將各種音頻訊號 resample 為 48KHz,然後在此頻率上作混音再輸出。所以,像 CD 的 44.1KHz 經過 resample 之後,就難免有所失真。在 Win XP 下要跳過混音機制,似乎需要搭配一些 plugin 例如 ASIO 或 Kernel Streaming 等才能作到。這點在 Linux 下就方便不少,只要指定用 ALSA 輸出,並且設定 ALSA 的組態,強制使用原始音樂頻率即可。而且在 Linux 下可以輕易地觀察音效卡收到什麼格式、什麼頻率的音訊以及 buffer 大小等種種資訊。Win XP 下我不知道要怎麼觀察。

另外 Linux 下的軟體大多是 open source,可以 trace 程式碼確認音訊處理的過程是否理想,更可以隨心所欲的修改程式,想要什麼功能自己加就好。這點真的非常棒,非常有 DIY 的精神,讓人非常快樂啊。

WF 提到...

雞塊兄,那個討論串小弟之前也曾追過,不過後來終究是放棄了。

小弟對於用一般的 PC 作 digital stream source 實在提不起精神。想到要做一個 300W 的 linear power,對主機板和硬碟等裝置,供應十來組電源,就覺得艱辛無比,又想不到如此努力有何優勢。

一般的 PC 雖然效能強大,遠勝於 SBT 或 BeagleBoard 等嵌入式系統,但播放音樂根本不需要那麼強的運算能力,反而因為系統複雜、電源需求高,而有很多 trade-off。

不過一般的 PC 的擴充性還是好,例如可以插上 PCI 介面的 SPDIF 輸出卡,這就不是嵌入式系統可以簡單做到的。

不過,我對於 Windows 如何調校還滿好奇的,既然這個討論串有提及,小弟會抽空讀讀。感謝您的介紹。

WF 提到...

AFAIK 兄,我也很期待 USB Audio 2.0 普及,如果 TI 等大廠推出支援 asynchronous mode 的 USB Audio 晶片,那吾輩就能輕易地提升 USB 音效的輸出品質了。到時那些持有特殊技術的 Hi-Fi 廠如 dCS、Ayre、Weiss 等也就難保優勢了,大家都能做出 asynchronous USB DAC。

之前我也注意過 XMOS,看起來挺不錯的,但想 USB Audio 2.0 規格也問市一陣子了,比較期待各晶片廠的動作。

WF 提到...

AFAIK 兄,我看了一下 Asus Essentio CS6110 規格,電源只要 65W,或許做 linear power 還不太難。不過電腦的架構實在太複雜,規格又極多,不同的晶片組和主機板,差異甚大,聲音表現實難預測。

或許買這台電腦來,將硬碟換成小容量的固態硬碟,移除/停用各種不必要裝置,再用 UPnP 連接網路另一端的 Media Server,應該也是頗有可為。

BeagleBoard 放音樂很順,但放壓縮影片就有點勉強,影像輸出能力也不到 Full HD,就算有 SPDIF 輸出,恐怕也不符 AFAIK 兄對影像的需求。

大眼睛 提到...

WF兄,

其實我對Linux Audio沒有研究,只是走馬看花的瀏覽了一下。您說的不錯,digital streaming真是千變萬化。即便是我過去井底窺天時,就已經感嘆PC的變數之多,實非個人之力能窮盡的。但隨著自己接觸的數位訊源越多,見識越廣,反而覺得世上本無事,庸人(我啦)自擾之。

做為一個業餘玩家,追求的不外乎是在資源、時間相對有限的前提下,發掘最好聲的solution。要憑一己之力從無到有的做出一個接近理想的訊源,太過異想天開。而整天想"optimize"如一個封閉的平台,試圖透過敲敲打打讓它Hi-End,更無異緣木求魚。

廢話這麼多,那DIYer到底該怎麼玩?其實WF兄早就詔示過了,那就是"Mass production & DIY",「利用mass production 的便宜成品作為素材,加以改造,就可能變成非常超值的新東西」。

這點我很認同,與其投資時間、金錢讓一個generic device成為music playback device,不如從一開始就買進優質的「機構」(專為播放音樂打造的mass production device),將資源投入DIYer的「勝場」,如電源和機箱等,吃盡各方面的好處。

把WF兄的文章改得支離破碎,真是不好意思,但每看到有玩家將誤入Windows的歧路,就忍不住多管閒事。

我認為,JS設計的好處在於對mains的干擾小,regulation似乎倒沒有過人之處。或許可以讓JS PS做rectification和預穩壓,不知道這樣搭配是否有益?單純空想,請WF兄指正。

我對SBT的軟體沒有什麼了解,或許您可以問問John Swenson或soundchek?他們對SBT頗有研究,後者還分享了一些software mods造福我這樣coding impaired的人。SBT可玩性應該不小,一定程度的改寫、安裝程式應該是沒問題的。就我所知,至少可以調整buffer、disable wireless、選擇關閉類比/SPDIF輸出、透過軟體disable螢幕(不是關背光)、甚至使用USB DAC等。

對了,如果您不是很急著要換USB音效裝置,建議可以稍微等等。Russ White說他們的USB Transport近期就會推出,格式支援到32/384(!),而且聽說"our approach to isolation will be superior to anything I have yet seen"。

或許不用多久,dCS、Ayre、Weiss這些大廠在USB Audio上就沒什麼優勢了。

albertwui 提到...

WF:
剛查了資料,head-fi討論串有人說teralink X2並不是asynchronous。想確認一下。
http://www.head-fi.org/forum/thread/468872/teradak-teralink-x2-released-19-1-10

另外,asynchronous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Paul 提到...

WF兄, 您說的沒有錯. 現在大部分的Real Time Linux都是soft real time, 因為hard real time是絕對硬體針對性的, 連硬體都要完全配合設計, 而且是單一目的的. 這對一般使用者所需要的彈性來說, 是非常不實用的.

是的, 裝Ubuntu在BeagleBoard上面可能有困難度. 直接重新編譯原來的Kernel可能是比較容易的方式. 期待您的分享.

另外, Async mode的USB to SPDIF/I2S solution, 如果不是符合USB 2.0 audio的規格(目前只有一家), 是一定要灌各廠商自己寫的驅動程式才會動作. 這在Linux下面是個最大的問題, 因為大部分的廠商只會公布for Windows, 頂多再加一個Mac OSX的驅動程式, 不會花時間去開發for Linux的驅動程式. 小弟也還在觀望, 我建議WF兄您再等等.

WF 提到...

眼睛兄,您的思路總是如此清晰,如此冷靜,玩音響而不被音響玩,令人佩服。每次讀您的留言,總是讓小弟從混沌中清醒,重新梳理思路,著實非常感謝您的一路指教。

最近稍微有空就在找尋資料,盼能從 BeagleBoard 拉 I2S。但這實在頗為困難,資源極少,因此小弟最近確實有點改變心意,想改走 USB 的 solution。先前讓我比較動心的是這台:

http://www.analogresearch-technology.net/LEGATO.html

其實也不甚貴,除了是 asynchronous USB 之外,額外的幾項 feature 也還滿吸引人的(discrete power supply、low jitter clock 等)。不過我不知道這台有沒有 Linux driver,寄信去問也沒有人理,反正就等著。

因為我同時也很期待 USB Audio 2.0,一旦有現成的 chip 可用,那就馬上能用很低的價格實現 asynchronous USB,也勢必會有標準的 Linux driver 可用。

Twisted Pear Audio 推出來的板子,看來都相當不頗,頗有 sense。如果有 USB to SPDIF 介面,自然是大佳。反正現在這邊就先等著,時機成熟自然會有許多好的 solution 供吾輩選擇。

話說我最近有點想做一台 NAS,專供 UPnP 播放使用。不知道用獨立的 NAS,配合 DIY 電源,讓音樂檔案在更為理想的環境下 storage 以及讀取,對聲音是否有幫助。

眼睛兄目前 SBT 的組態,是將音樂檔放在一般使用的 Desktop 裡嗎?還是在獨立的專屬 Desktop 上,或者在 NAS 裡呢?我很好奇這邊的差別究竟影響多少。經過 Ethernet 傳輸之後,DS 系統是否真的對遠端的 storage 變得不敏感呢?

WF 提到...

albertwui 您好,

我也胡塗了,有人說 Teralink X2 是 asynchronous,亦有人說不是。最近小弟心神不寧,無心研究,等到心情較為閑適的時候再來仔細讀瞧瞧。

至於 USB asynchronous mode 與傳統 adaptive mode 的不同,可以參考 Charles Hansen 這篇文章:

http://www.ayre.com/pdf/Ayre_USB_DAC_White_Paper.pdf

WF 提到...

Paul 兄,您說得有理,現在很多 asynchronous 的 USB 音效裝置,但多半僅支援 Windows 和 Mac,少有 Linux driver。因此我目前最期待的還是 USB Audio 2.0 的普及。

又,看來您對系統非常熟悉,不知道您有沒有調校過 ALSA 的經驗呢?小弟現在用的 UPnP renderer,下層是呼叫 GStreamer 播放音樂,再下面是透過 ALSA 輸出。光是 buffer,現在就有三段 buffer 可以玩,一是 UPnP 透過網路抓來的音樂資料的 buffer,二是 GStreamer 處理的 buffer,三是 ALSA 的 buffer。

我曾試著加大 GStreamer 的 buffer,大到一個呈度之後,居然"數碼聲"就跑出來了,變得強硬有力。最後改回預設值 -1,也就是不指定 buffer size。但我也很好奇網路段的 buffer,與 ALSA 輸出的 buffer 又是如何。接下來會繼續調整 UPnP renderer 的程式碼。不過小弟功力太淺,亂改一通,千辛萬苦之後,說不定還都不如內建的 default 值。不過坐在終端機前,改改程式和設定就能立刻聽到聲音的不同,真是非常奧妙的體驗。

大眼睛 提到...

WF兄,

Sorry to hear about that, hope you feel better soon :)

您謬讚我「冷靜」,那是沒看過我痛並快樂的被音響玩的樣子。昨天(...幾個小時前)跟好友去看電影,在排隊買票的時候,她疑惑的問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我彷彿囈語的回答,Peter Daniel說最慢11天,應該快到了吧。待她弄清楚我在說些什麼,忍不住笑我中毒太深,該去參加support group了。以症狀的輕重來看,是我該請您幫我清醒一下才是,哈哈。

那台Legato (真耳熟的名字) 確實不算貴,但$500若是實售價,也足以買SBT和Airport Express各一台了!

講到Legato (I/V),最近Buffalo高手們八仙過海,驚奇不斷。先是2.0版「意外流出」,於是不少人搶鮮嘗試parallel BS250的玩法,接著有人說加裝CCS有正面助益,還跟堅持CCS多餘的Russ White隔空交火一番。接著更有意思了,有玩家不用TPA設計的Buffer,直接把B1「內建」在Legato上,宣稱效果比外接「獨立」的B1還要好,至於是不是如此就無從得知了。但其中對我最有實質幫助的,並不是加料,而是拿掉一些「多餘」的元件。在移除四個Wima filter cap和兩個交連電容後,原本高頻偏悶、不夠open的的缺點幾乎不見,聲底也不似原先那樣略嫌溫厚,感覺靈動透明許多。自我檢討一下,Legato的DC Offset本來就低,變壓器不至於因此saturate,加coupling caps實在多餘。而既然使用變壓器,原線路上的LPF本非必要,聽設計者說「不該拿掉」就懶得嘗試、獨立思考,該好好反省。

抱歉,又離題了。主要是想提醒您,如果對Sabre DAC還有興趣,建議先訂一套Legato 1.02來放,因為新版的PCB把原本buffer的位置精簡掉了,屆時要玩內建B1就不容易了。v2與v1的實質差別並不大,只是拿掉buffer和多了8顆BS250的位置罷了。

我也有些期待USB Audio 2.0的到來,說不定到時SBT也能玩高規格USB音效裝置 (目前只支援16/48),或許可以藉由將輸出關鍵「外移」,規避SBT內部時鐘、電源不易「自行升級」的問題。

對了,TPA的USB Transport不但有SPDIF,還可以輸出i2s喔,開心吧!

我目前的setup,只是將音樂資料放在日用desktop,沒有經過特別處理。我個人認為遠端儲存對音質不該有實質影響,但我不曾比較過NAS/PC,不能給您肯定的答案。話說回來,如果兩個router(其中放SBT旁「隔離」用的還有線性供電)還無法擋掉電腦端的干擾,我也認了,哈哈。

Richard 提到...

WF兄, LEGATO只支援到44.1K,較低價位的HIFAC-EVO則功能較多也能支援到192K,是有甚麼特殊原因要選LEGATO呢?

我一位玩廠機的老發燒友聽了HIFAC-EVO後,也立即購入一台NB準備進入檔案播放的世界,他原先用的player是Accuphase DP-700.

xuanzon 提到...

請教這個BeagleBoard怎麼買,我也想要買一塊來,謝謝。

WF 提到...

眼睛兄,

請教一下,哪裡能看到更多關於 TPA USB Transporter 的資料呢?聽您這樣講,真的非常令人心動。

又,我看 IVY 和 Legato 似乎各有支持者,Russ White 對二者的描述,讓人覺得不玩都可惜。我在考慮,是否要如他所說,各買一套來玩。

在順便請教一個問題:有些 CD 其音軌是連續的,中間不應有間隔。例如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四第五樂章就是連續的。但我將 CD 轉成 flac 之後,每個音軌變成一個檔案,播放時就有間隔了。不曉得這種問題,digital streaming 的玩家都如何解決呢?

小弟曾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但不知道該用什麼 keyword 去指涉這問題。希望眼睛兄指點一二。

WF 提到...

Richard 兄,

不錯,Legato 只能播放 44.1KHz 的檔案,非常沒有彈性,但這也是吸引我之處。因為只能播放 44.1KHz 的訊號,所以它在 clock 的設計上會比較單純,理當能做得比「可變頻」的 converter 理想。

但這也是由於小弟的音樂媒體以 CD 為主,95% 以上的時間都在聽 CD,所以能好好地播放 44.1KHz 就已經很合乎我的須求啦。

欣賞 Legator,另一個原因是他用的 asynchronous 技術 Streamlength 和 Ayre QB-9 是相同的(出自 Wavelength 公司),值得信賴。而且 Legator 無論造型設計(甚至他們的網頁說明)都無與論比的 geek,讓人欣賞!

WF 提到...

xuanzon 您好,小弟購買 BeagleBoard 的過程在已文章及留言中提及,請您自行參閱。

大眼睛 提到...

WF兄,

就我所知,目前關於TPA USB transport的資料不多,大概就只有diyaudio討論區的那些。據他們說,年底前大概沒機會看到,還有得等。

如果WF兄兩個都玩,記得分享心得啊!對了,聽說SSS穩壓用在Buffalo上有PH 80%以上的實力,若覺得PH代價太過高昂,或許值得試試。不過我還是建議AVCC用PH,投資回報很高的60 quids。

至於gap,若不轉成個別檔案,用rip to cd image (WAV+cue) 的方式,再將檔案轉成一個FLAC,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Paul 提到...

WF兄, gap的問題一直是持續討論的問題.
您可以用FLAC gapless這兩個keyword
來搜尋, 可以找到很多資訊.

有關buffer, 我的建議是網路buffer可以開大
影響比較小, 但是後面的所有buffer越小越好,
包含播放程式的buffer以及驅動程式的buffer.
這在任何作業系統皆共通.

WF 提到...

眼睛兄,我想我會先買一組(應該會考慮 discrete 的 Legato),聽出興味之後,再選購其他 options。甚至也可能考慮 Opus。

根據 Russ White 的介紹,OP-Amps 做的 Ivy 似乎比較偏向音樂性、耐聽、好搭。而 discrete 的 Legato 在音響性上則十分驚人。其實這與我過去在 line level 的經驗是相反的,因此對這兩組 output 都十分好奇。

WF 提到...

眼睛兄和 Paul,原來 gap 就是指這件事,十分感謝二位的指點。

我之前也有想過將整張 CD 存成一個大檔,不過這樣的代價是選曲、換軌很不方便。或許現在已經有更好的機制了,小弟會再去努力讀讀相關文章。

WF 提到...

Paul 兄,

我最近也發現 GStreamer 的 buffer size 設得越大越難聽,而且還頗為明顯,和您的見解相符。

卻不知道要怎麼從系統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呢?我的想法是,當 buffer 太大的時候,資料無法全部存放在 local 端的 register 或 cache 裡,所以存取時資料搬移的時間比較長,導致 latency 不穩定。

又或者是每次搬移的 block 太大,無法在一個context switch 內完成(尤其 soft real-time system 會把 time slice 切得更細),必須歷經數回合才能完成,導致 latency 不穩定。(所以 time slice 切得過細也不見得是好事了?)

小弟對電腦系統實是門外漢,胡亂推敲,希望網兄不吝指點一二。

大眼睛 提到...

WF兄,

可是Russ White說Legato "Very clean, very quiet, very musical, and impossible to forget",而"IVY-III is 'technically' superior and sounds incredible",看起來好像是前者比較富音樂性耶... Or did I miss something?

不過根據多數網友的經驗,一定要二挑一的話,Legato應該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且也好玩。我倒不是很建議Opus,它和Buffalo II的音質表現似乎有段難以踰越的距離。如果有耐心等的話,建議還是直接買"state-of-the-art"的BII。

如果您最後決定買Legato,記得一定要試著把那四個Wima 15nf拿掉(或者換小容值的PS電容),我覺得改善很大,尤其是高頻和透明度表現上。至於交聯電容,有鑒於您的系統是全直交,還是先保留比較安全。

WF 提到...

眼兄,我回去找出該 thread,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twisted-pear/166975-legato-ivy-iii-outputs-buffalo-ii.html

Russ White 果然是說 Ivy 表現全面而 Legato 比較有音樂性。看來是我記反了,幸好有您提醒。感謝。

Paul 提到...

WF兄, 您說的沒有錯, 但是time slice切細所以沒辦法一次把block內的資料搬完, 並不是time slice切細的錯... 如果為了要搬移大的block而把time slice切的粗點, latency也會變大.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盡量降低buffer來保持低latency.

另外有個新產品, 兄應該很有興趣:
Kingrex UC-192
192KHz, 32bit USB to SPDIF/I2S
USB Audio 1.0/2.0
如果沒猜錯的話, Linux不用另外灌驅動程式就可以直上192KHz. Kingrex還有出搭配的線性電源可購買 (當然自己diy會便宜多了..) 重點是價位非常合理, 約在NT4500.

WF 提到...

Paul 兄,非常感謝您的資訊。這台看起來真的不錯,也不是頂貴。我在這裡看到內部照片:

http://www.enjoythemusic.com/news

看起來還有很多地方可以下手調整,再加上 linear power supply,應該是頗有搞頭。

不過,我目前看到的文章,都說有支援 Windows 和 Mac,而 Linux 卻沒有看到具體的說明。官網的資料也還沒更新。如果確定支援 Linux 那就太好了。

非常感謝您!

WF 提到...

又,Paul 兄,
我看到有人說可以安裝原廠的 driver,然後一些功能會不同。但我納悶的是,既然這台相容於 USB Audio 2.0,那應該不須要額外的 driver 就能輸出 high definition format。在上面裝 driver 卻有不同,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還是小弟誤解了什麼呢?

Paul 提到...

WF兄, 官網雖然還沒有更新, 而且也只說支援Windows和Mac OSX, 但的確有提到支援USB audio device 2.0.
最新的ALSA driver已經有支援USB audio device 2.0, 所以理論上應該是沒有問題. 國外有人已經成功用最新的ALSA driver接上QB-9 (USB audio device 2.0) 播放 192KHz的檔案.
至於UC-192內附的驅動程式, 我想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硬體規格高於USB audio 2.0 (192KHz/32bit vs. 192KHz/24bit), 如果要解開封印, 就一定得裝驅動程式. 但如果原廠不提供Linux驅動程式, user就沒辦法在Linux下使用UC-192 32bit mode.

ps. 昨天嘗試在您"重製Gainclone"的文章留言, 但是試了兩次都沒有成功. 所以冒昧的在此留言:
http://www.decdun.me.uk/gainclonesmps.html
此篇作者說他用SMPS餵Gainclone聲音非常好.
我想WF兄也許會有興趣... 只是這位作者在後來把好幾個SMPS接在一起提高電壓的做法, 其實有一定的危險性, 不太建議這樣玩..

AFAIK 提到...

這裡有 KingRex UC192 的大圖

http://www.6moons.com/audioreviews/kingrex8/1.html

那個1ppm TCXO好像拿來作redata用的,且文中有提到還是使用 isochronous adaptive mode 傳輸(小失望)

想說有比較可以負擔的 USB async solution 出現了,看來還是要再等等了

Paul 提到...

AFAIK兄, Kingrex UC-192的規格在很多地方的描述皆不同. 連官網都改過, 現在官網資訊甚至比之前還少, 看起來一切都在施工中.. 只能希望它是真的USB audio device class V2.0 compliant, 如同之前官網宣稱的. 因為如果是USB audio device class v2.0, 則 asynchronous clocking, 192KHz/24bit, 3ms extremely low latency 都是確定一定要有的. 而Linux也一定會支援...

AFAIK 提到...

@Paul
我猜想 Kingrex UC-192 可以達到 USB audio device class V2.0 這點沒問題
但是我去翻閱 USB.org 上面 Audio20 final.pdf 的文件中,並沒有規定一定會使用 async 模式,只是納入標準定義而已,當然,Kingrex UC-192 可以用 async 模式是最好的了

剛剛無聊閒逛網路,原來 EMU-0404 USB 就有支援 async 模式(我真是搞笑了),也可以轉成 SPDIF,不過官網沒有看到 Linux 系統的 driver,有點遺憾,這裡倒是有個 driver 討論串:
http://ubuntuforums.org/showthread.php?t=441946

又發現了這個:
http://www.gfec.com.tw/pro_flypage.php?language_page=big5&class1_serial=141&class2_serial=&class3_serial=&p_serial=168
不過網站加註了:非供一般消費大眾使用

WF 提到...

Paul 兄,真的很感謝您幫小弟留意這些資訊。您提到 switching power 串連起來用會有危險,不曉得這危險是指什麼呢?

我想 switching power 如果做得好,效率高,輸出阻抗低,理應是不錯的電源。不過那個網頁裡推薦的 switching power 模組,也不便宜,買兩組回來用,就比堅新的 200VA 環型變壓器還貴了。可惜該頁只有說他們的 Gainclone 聲音很好,卻沒與傳統電源比較。

像 Linn, Jeff Rowland, Chord 等廠牌早已在產品上大量使用 switching power,也證明聲音不錯,真好奇怎麼沒有廠牌推出 for audio 的高級 switching power 模組讓 DIYer 或其他 hi-fi 廠牌選購。我想這應該是頗有市場的,特別是用在後級、Class-D 放大上。

WF 提到...

AFAIK 兄、Paul 兄,

這張圖還真是清晰,感謝!看來 UC-192 的工作原理還是不清楚,要再觀望了。

又想到,同樣是 asynchronous mode,市面上的產品訂價有高低,效能差異也當不小。即使是 async,假如做得不的,會不會比用心製作的 adaptive 還差呢?

WF 提到...

Paul 兄,小弟也很希望 USB Audio 2.0 趕快普及。TI 等 IC 廠一直沒有動靜,不曉得是為什麼?是因為 USB Audio 1.0 已足敷目前的消費性電子市場,而 2.0 的市場太小嗎?

Paul 提到...

WF兄, 如果將switch power串接, 各switch power之間的地電位就會有很大的電位差,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網頁的作者必須將switch power做修改, 將模組內的地線切開. 問題是, 每個switch power的設計皆不同, 如果使用的是不同設計的switch power, 是不是將地線切開就沒問題, 小弟心裡是打個大問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switch power的EMI/RF filter皆需要地來消除雜訊, 如果把地線切開, 幾乎可以肯定會多出很多雜訊和電磁波輻射. 所以小弟認為, 正統的做法還是購買正確電壓的SMPS module, 而不是用多顆SMPS去堆出來.

WF 提到...

有道理!Paul 兄,感謝您詳細的解說。

Paul 提到...

WF兄, 從友站有看到一位資深前輩說, 他們廠白班一條生產線生產SMPS的產能是每天1700個, 但是任何一個音響廠, 絕對不會有那麼多SMPS的需求. 簡單來說, 還是供需成本問題. 量一大, 成本自然就低. 如果音響廠請這些SMPS廠設計生產專用的SMPS, 那成本一定大幅提高.

小弟目前是打算使用一般工業用的SMPS來實驗看看, 對小弟的class-D模組來說, 是線性電源好還是SMPS好. 台灣算是世界數一數二的SMPS出口國, 要找到好的SMPS應該不難. 小弟目前是鎖定明緯SP系列的產品, 切換頻率在100KHz以上, 有PFC, 價位也算是合理 (320VA 約 NT1500). 這些SMPS輸出雜訊有點大 (大約200mVp-p), 但參考其他使用SMPS的廠機 (除了ICEPOWER以外), 有些設計是在SMPS之後還是加入大電容做進一步的濾波, 還有小電容調音. 所以小弟也打算如此進行. 等有心得了再來分享.

WF 提到...

Paul 兄,很期待您的分享。前幾天也正好和一位網友聊到 switching power,他解釋了一些製作 switching power 的困難之處,看來是有一定的技術門壏,不是隨便亂弄就會動作的,很難 DIY,甚至想更換上面的零件也有些門道。

小弟多年前不懂事,把 Sony DVD-Player 裡的 switching power 換了一輪零件,初級測的輸入電容還換成一般「音響級」電解電容,而非 X-Cap,亂搞一通,其實有些危險,結果聲音變化極微,真的是胡鬧。

上個月在光華商場的「今華電子」看到一整排的 switching power 模組,規格齊全,品相看起來不錯,不知道究講水準如何。下次買一顆來試試,再與 Paul 兄報告。

WF 提到...

Paul 兄,既然 KingRex UC192 情況未明,不見得可靠,那您覺得 XMOS 的 solution 如何呢?

http://www.xmos.com/products/development-kits/usbaudio2

其實他的價格也和 KingRex UC192 差不多,但似乎目前唯一確定相容 USB Audio 2.0 的方案。

Richard 提到...

WH 兄:
如果USB2.0的chip普及,那現在這些提供USB solution產品的廠商不就死一片....

XMOS我本有打算買來玩,但只有MAC有支援內建DRIVER,原廠雖然有提供在windows上的DRIVER,但有minimum order的限制,且看過老外說該driver不太好..

AFAIK 提到...

再亂扯一下
http://www.gfec.com.tw/pro_flypage.php?language_page=big5&class1_serial=141&class2_serial=&class3_serial=&p_serial=168

看起來很完整的solution,不過有標示:非供一般消費大眾使用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賣給diy玩家!?

Tenor TE8802L,這個似乎大有可為阿

Paul 提到...

WF兄, switch power的設計和品質好壞差很多. 小弟還是選擇國內大廠明緯的產品來當第一個實驗品. 如果結果還是不適合for audio, 那我想其他的廠應該更沒有希望了.
另外, 有關switch power, 小弟建議一定要購買有PFC的機種, 雖然貴了一點, 但是好處多多. 另外就是要挑切換頻率高點的機種.

Paul 提到...

WF兄, 對於任何USB audio 2.0的產品, 小弟還是覺得先觀望一陣子, 不要當白老鼠..

WF 提到...

Paul 兄,如果不管 USB Audio 2.0,只是要找一台 Linux 能用的好 USB to SPDIF converter,我覺得 ART Legato 真的還不錯:

http://www.analogresearch-technology.net/LEGATO_scoop.html

不過寄信去問他們問題,一直石沉大海,也不知道有沒有賣到台灣,這種小廠真是難搞……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剛剛去看了ART Legato的網頁.. 發現Legato只支援44.1KHz, 一台要價US 500. 雖然號稱jitter < 4ps, 但小弟還是覺得不太值得. 如果能夠支援到192KHz, jitter < 4ps, 那麼US 500小弟絕對會花...

另外, 小弟覺得也不是非async不可. 其實isochronous adaptive mode也沒那麼不濟, 設計得好還是可以把jitter壓到50ps, 甚至更低. 其實如果有興趣, 可以看看stereophile的所有含USB的DAC的測試報告. 如果小弟沒記錯, 很神奇的, 幾乎所有機器的SPDIF input jitter都遠高於USB input jitter. 這表示其實現有的技術已經把audio stream via USB的jitter控制得比SPDIF好很多了..

WF 提到...

Paul 兄,ART Legato 只接受 44.1KHz,真的很妙,但我其實還滿欣賞這種「功能少」的設計哲學。以它的內容來說,採用 Streamlength 專利的 Async USB + 離散穩壓 + 高精度 clock,又是廠機,賣 500 美金似乎也不能說貴。最近又看到發明 Streamlength 專利的廠商 Wavelength 也推出了 USB-to-SPDIF converter,

http://www.usbdacs.com/Products/Products.html (最下面一項)

這台就支援多種頻率,最高可達 24bit/192k,但價位又跳到 900 美金……

說來 ART 的 Jocko、Wavelength 的 Gordon、Ayre 的 Charles Hansen 都是同一掛的,三家都用 Streamlength Async USB 技術。

Paul 兄所言甚是。小弟在 BeagleBoard 上的經驗,也驚訝地發現 PCM27xx 居然也能發出好聲音。事後想來,似乎 adaptive mode 未必就遠遜於 asynchronous mode,只是前者對主機(host)比較敏感,當 host 不盡理想時,表現也隨之劣化。而 asynchronous mode 對主機各種毛病的免疫力較強,通常都能有一定水準之上的表現。所以如果能把 host 端的問題處理好,PCM27xx 其實也不見得多差。

最近 diyhifi.org 在討論 USB Cable 對聲音的影響,Thorsten 說他的 PCM27xx + NOS TDA1543 可以打敗一票傳統的高階 CD-Player,我覺得也不無可能。

Paul 提到...

WF兄, 在這邊得先跟您說聲抱歉.. 今天小弟把USB audio 2.0白皮書拿來K了一下, 才發現USB audio 2.0仍然也有sync, async, adaptive三種模式. 其實USB audio 2.0和1.0幾乎只差在頻寬, 其他的部份沒什麼變動... 所以之前小弟說 "如果相容於USB audio 2.0就一定是使用async mode" 這句話是錯的..

其實小弟仍舊相信adaptive mode不一定輸async mode. Async mode還是必須多一個feedback去告訴電腦要用多快的速度送資料, 而adaptive mode如果有好的PLL + FIFO設計, 誰贏誰輸還很難說. 在小弟看來, Wavelength的宣傳很厲害, 但有點老王賣瓜. 在不少地方都看到Gordon處處說async有多好, adaptive有多差, 讓小弟有些反感..

以下有個非常informative和有趣(尤其最後一段..)的文章, WF兄應該會有興趣:
http://www.6moons.com/audioreviews/wavelength2/brick_2.html
雖然整篇文章都沒說要review哪個廠牌的哪台機器, 連最後一段的抱怨都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是哪個廠牌, 但是文末右下角的 "Manufacturer's website" 連結, 已經透露了是哪個廠商讓這位reviewer那麼不爽了... :p

WF 提到...

以下為 Paul 兄之發文,因系統問題無故從板上消失,因此代為重貼一次。


WF兄, 在這邊得先跟您說聲抱歉.. 今天小弟把USB audio 2.0白皮書拿來K了一下, 才發現USB audio 2.0仍然也有sync, async, adaptive三種模式. 其實USB audio 2.0和1.0幾乎只差在頻寬, 其他的部份沒什麼變動... 所以之前小弟說 "如果相容於USB audio 2.0就一定是使用async mode" 這句話是錯的..

其實小弟仍舊相信adaptive mode不一定輸async mode. Async mode還是必須多一個feedback去告訴電腦要用多快的速度送資料, 而adaptive mode如果有好的PLL + FIFO設計, 誰贏誰輸還很難說. 在小弟看來, Wavelength的宣傳很厲害, 但有點老王賣瓜. 在不少地方都看到Gordon處處說async有多好, adaptive有多差, 讓小弟有些反感..

以下有個非常informative和有趣(尤其最後一段..)的文章, WF兄應該會有興趣:
http://www.6moons.com/audioreviews/wavelength2/brick_2.html
雖然整篇文章都沒說要review哪個廠牌的哪台機器, 連最後一段的抱怨都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是哪個廠牌, 但是文末右下角的 "Manufacturer's website" 連結, 已經透露了是哪個廠商讓這位reviewer那麼不爽了... :p

Paul 提到...

WF兄, 感謝您幫小弟重貼.
小弟又錯了一次.. 小弟所貼的那個6moons review的連結, 其實是第二頁.. 第一頁在這邊:
http://www.6moons.com/audioreviews/wavelength2/brick.html
所以其實還是有提到所review的產品..

WF 提到...

Paul 兄,最近剛好在看這個 thread:

http://www.diyhifi.org/forums/viewtopic.php?f=2&t=2113

看到開欄第一篇文章,本來以為會有很精彩的討論區,想不到 Charles Hansen 無緣無故跳出來「對號入座」,這種風度真是讓人啞口無言。

小弟對 USB Audio 2.0 原是一知半解。倘若 USB Audio 2.0 亦不能保證是在asynchronous mode 下工作,那似乎也不必太期待了。只能希望 TI 等廠哪天推出 asynchronous mode 的 USB Audio 方案……

又及,按這樣看來,似乎改玩 Apple Airport Express 比較有搞頭。

WF 提到...

Paul 兄,

我終於發現問題了,原來 Blogger 系統有時會誤判,將一些留言 pending 在後台。剛剛才發現有幾篇留言因此沒有發佈出來,剛才已經將這些留言解除 pending 了。失禮之處,向諸位網兄致歉。

Paul 提到...

WF兄, 這裡有一些資訊您可能有興趣:

http://theartofsound.net/forum/showthread.php?t=5995
在第二頁, Themis老兄提到:
USB Audio is an Isochronous protocol. There's nothing "asynchronous" about it. When the sender's transmit rate is slaved to the client clock it is called "asynchronous". When it can be slaved to any clock in the USB range is called "adaptive".

http://forums.slimdevices.com/showthread.php?t=82110&page=2
此頁最下面一篇回覆, John Swenson老兄提到:
"How adaptive performs is very much dependent on its implementation. The existing implementations vary from very poor to very good. The best ones can easily outperform almost all S/PDIF receivers."
"A proper asynch USB CAN be better than any adaptive, but it has to be done right. Not all are. For example the infamous Musiland 01 USD is actually not a very good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some adaptive implementations which are better."

如果想再看一些資訊加一些口水, 可以看一下這沒持續多久的討論 (我猜沒持續多久的部分原因, 是因為Gordon老兄跳進來..):
http://www.computeraudiophile.com/content/Async-USB-everywhere

另外, TI已經有Async USB方案了. 其實Ayre, dCS, Wavelength用的都是TI晶片, 上面的連結Gordon老兄也有提到:
http://focus.ti.com/docs/prod/folders/print/tas1020b.html
http://focus.ti.com/docs/prod/folders/print/tusb3200.html

Paul 提到...

WF兄, Apple airport express 的確是夠成熟的產品, 而且又不貴. 一時找不到資料, 不過理論上jitter應該也是非常小..
如果不在乎48KHz以上的檔案, 的確很值得一試!

Paul 提到...

WF兄, 找到APPLE Airport express的測試資料了:
http://www.stereophile.com/digitalprocessors/505apple

Oops... jitter超高..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一時看太快...
airport express的內建DA jitter很大 (> 2ns), 但是SPDIF輸出的jitter整整小了一個order.. 算是非常出色..

WF 提到...

Paul 兄,

小弟曾在朋友家裡試著將 Airport Express 輸出 SPDIF 到 DAC 裡聽,並不多差,但還是遜於 Shigaclone 與 Sony 雷射固定轉盤的數位輸出。

而 Micromega 與 La Rosita 的改機,價位有好幾種,聲音等級亦自不同。Micromega WM-10 聽起來普通,La Rosita 的二台高階品則相當不錯,看來潛力頗大,令人好奇。

又,這裡有篇國內的 review,比較原裝 AAE 與 Micromega WM-10 的表現:
http://www.southaudio.com.tw/Audio%20ACAM02.htm

改機的方向,小弟目前所能想到的有:

1) 線性電源
2) 新的 clock
3) SPDIF 輸出線路
4) 機箱

其實已經想很久了,但捨不得買全新的來拆,二手貨卻難找。據說要用新版 11n 的 AAE,裡面的 chipset 不同,聲音比舊款 11g 理想。

WF 提到...

Paul 兄,

Wavelength/Ayre 他們也是用 TI 的 USB interface chip 作基礎來開發。據小弟所知,這些 USB chip 雖然能用,但要實現 asynchronous transfer,都要自行設計 傳輸 protocol,自行撰寫 firmware 以及電腦端的 driver,等於新創了一套 USB device,而不像 PCM27xx 買來隨插即用。

小弟不會寫 firmware,也沒寫過 driver,要搞到層恐怕有點苦手……(但應該也挺有趣的,會學到很多)

難怪 Charles Hansen 也說,要是哪天 TI 推出預載 firmware 的 USB chip,不待多時,大多數的 DIYer 都會自己做一套 Asynchronous USB DAC。看來 firmware 是 DIYer 不易跨入的門檻。

在此想請教 Paul 兄,這種 firmware 是否非常難寫?是不是要精心設計那 protocol,並在 firmware 程式上斤斤計較,才能將 latency 與 jitter 降低,或者只是一些 trivial work 呢?

之前 Charles Hansen 將這部份的工作講得非常困難,Wavelength 甚至申請了專利。但現在對 Charles 與 Gordon 的言論有點不太信任,還請 Paul 兄指點一二。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雖然有寫過driver, 但沒試過寫firmware. 我相信是有一定的困難度在. TI有提供tas1020B晶片的firmware development kit, 裡面有example code, 有軟體, 還有guide. 小弟沒檢查這個example code是否有把async mode寫進去, 不過小弟猜測應該是沒有 (因為是2005年的kit...).

不知道WF兄有沒有看過這篇討論:
http://www.diyhifi.org/forums/viewtopic.php?f=2&t=958&start=0
似乎就算能夠把firmware寫出來, compiler也很貴..

WF 提到...

Paul 兄,這篇討論串真是正中小弟的問題。原來 John Swenson 早在 2007 年就試圖做一樣的事了,而且他還一一把遭遇的困難整理了出來。

如此看來,自己寫 firmware & driver 是很熱血的事,不過對小弟這種沒寫過 firmware 與 driver 的人來說,門檻真高啊。。。。

我乾脆去上一下 8051 之類的實作課好了,每次遇到 micro controller 這端就沒輒,總是感到掃興。

WF 提到...

剛在 ptt 上看見有人說這可能是最便宜的 asynchronous USB DAC:

http://www.soomal.com/doc/10100001717.htm

兼有 adaptive/asynchronous 兩種模式,並有類比數位輸出,大約人民幣四五百,的確是滿超值的樣子……

但似乎只支援 Windows。

Paul 提到...

WF兄, 這台機器用的晶片是TEMPOTEC TT3185, 看來是廠商自行開發的晶片. 網路上找不到這顆晶片的datasheet, 只能從板子的layout約略猜出一二:

可能可以改進的地方:
1. 吃USB電源, 再經DC to DC穩壓供電.
2. clock用得很普通.
3. clock離DAC有段距離.

還不錯的地方:
1. TOSlink和同軸SPDIF輸出使用脈衝變壓器.
2. 雙面鋪地貫孔很多.

看到那個clock, 大概就可以猜到就算是Async mode應該也好不到哪裡去..

WF 提到...

Paul 兄,您真內行,一眼就指出此機的缺點。不過他們用 crystal,應該算是非戰之罪,很多價格超過十萬的 CD-Player,也還在用 crystal……

照您之前所言,即使是 asynchronous mode,實作方式、軟體韌體還是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就不知他們所開發的晶片效果如何了。

WF 提到...

Paul 兄,先前您貼 Wavelength 那台 DAC 的 review,之前小弟用手機讀那篇文章,沒能看清圖片。今天在電腦上一看,那台 DAC 內部還真是糟糕,甚至用 adapter 的直流轉高壓供應真空管,感覺真差,讓人完全不想考慮 Wavelength 的產品了。

Paul 提到...

WF兄,

最近看到一篇討論, 其中一位仁兄使用Kingrex uc192在他的linux系統上, 不用灌任何的驅動程式就可以播放192KHz/24bit 的檔案. 一旦確定這點, 這台讓小弟我心癢癢.

最近小弟弄了一套eeebox B203, 換裝SSD 灌xbmc live, 數位輸出到DAC, 聲音很不錯. 又弄了個MCE遙控器來遙控, 說實在的, 真的很方便好用. 現在除了kingrex uc192或更高檔的數位輸出, 和觸控螢幕以外, 應該差不多理想了.

Paul 提到...

WF兄,

忘了貼上討論的連結:
http://www.audiocircle.com/index.php?topic=62364.250;wap2

WF 提到...

Paul 兄,感謝分享!

據小弟所知,xbmc 支援 UPnP 的架構,所以音樂是存在網路的另一端,eeebox B203 內的 SSD 只用來放系統和必要的軟體,透過網路抓取數位 stream 播放嗎?

不曉得 Paul 兄用什麼電源供應 eeebox 呢?想必很精彩。像 eeebox 這些低功率又小巧的機器,電源換一換、clock 換一換、避震講究一下,CP 就很高了。

話說,eeebox 應該可以裝 Windows 系統?如是,Paul 兄應該不必擔心平台的問題,可以用絕大多數的 USB 音效裝置吧? @@

WF 提到...

前陣子將 BeagleBoard 接起來聽,結果發現又輸給經過調校的 Shigaclone 了!

最近都在玩 Shigaclone 上的 clock,等升級了新的 desktop 作 file server,會再來好好的投入 digital stream!

UPnP 的方便性實在太迷人了,希望有越來越多 USB solution。Paul 兄,您覺得 USB 3.0 會不會為我們帶來新的希望呢?

Paul 提到...

WF兄,

您說的沒錯. EEEBOX真的很方便. 小弟的確是將音樂檔案放在一台NAS上面, 透過網路餵給EEEBOX. 雖然XBMC和NAS皆支援UPNP, 但小弟試過之後, 最後還是決定使用samba. samba在檔案的支援度上高出許多, 也方便許多.

會把系統碟換成SSD, 是為了降低震動和latency的做法, 實驗過後也證明對聲音有非常明顯而正面的影響. 因為系統碟所需的大小不大, 所以SSD的價錢也可以壓在NT2000左右, 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系統碟換成SSD的另外一個bonus是大幅縮短開機時間, power按下去, 大約只需要10秒就可以選曲聽音樂了. 關機更只要兩秒不到. 比現在大部分的blueray 或是 DVD player的開關機速度還快一些.

Paul 提到...

WF兄,

至於windows系統, 小弟除了網路atm不得不用windows以外, 其他的部分皆選擇不使用windows. 小弟粗淺的看法, 以windows的效率和穩定度, 實在很難叫人信任, 而且修改系統的彈性很低.

小弟的XBMC Live的系統也是有經過優化, 但是就算是剛灌好還沒優化, latency比起windows優化過後仍好上一大截. windows如果強制把latency調到低於40~50ms, 大部分的系統已經會出現斷音的現象. 但是linux還沒用上realtime kernel, latency就已經低於40ms, 更不用說優化過後, latency 甚至可以低到2ms以下.

Paul 提到...

WF兄,

除了換SSD以外, 目前小弟還未對eeebox的硬體做任何的優化, 但是發出的聲音已經讓小弟挺滿意了. 接下來當然就是把原廠的交換式電源換掉, 不知道換為線性電源能夠將音質提昇多少, 小弟很期待.

小弟對USB3.0還是抱著觀望態度. 以目前的狀況來說, 雖然USB的產品越來越多, 但架構上來說, 仍不如firewire那麼成熟. 光是jitter, latency, 還有CPU使用度來說, USB仍然有待加強.

Paul 提到...

WF兄,

恭喜您的shigaclone的聲音又再精進.
說到shigaclone, 小弟還遲遲未動手, 真是汗顏. 光是想到要切電路板, 小弟就很懶.. 但又看到各位玩得不亦樂乎, 內心還真是掙扎啊.. 真是矛盾的個性~~

WF 提到...

Paul 兄,

很感謝您分享 digital stream 的經驗。很不好意思的是,小弟最近忙到焦頭爛額,您精彩的大作必須稍後回覆。

至於 Shigaclone,小弟沒有切電路板,直接把 JVC RC-EZ31 的機芯和 PCB 架上底板再接電源就能動作了。Paul 兄要切電路板,是因為預計採用有別於 RC-EZ31 的型號嗎?

據我所知,RC-EZ32 就比較複雜一點,diyaudio 上有位 kevinkr 寫了很多篇改機文。他就是使用 RC-EZ32。

WF 提到...

Paul 兄,這些 low-power 平台的好處很多,但我覺得最致命的缺點就是不能插 PCI 卡,不然用個稍微高級的音效卡(卡上的電源也應該改進一下),就不必在各種不夠理想的 USB 方案裡猶預了。

您的 eeebox 可以接 firewire 嗎?如果可以的話,自然是比 USB 要好,不過那些 firewire 介面的 DAC/DD 也要支援 Linux 才行。

WF 提到...

至於 Linux 的開機時間,不知道 Paul 兄有沒有試過 ureadahead 套件?

小弟的電腦雖然採用一般的硬碟,但使用 ureadahead 之後開機時間大幅減至十秒左右。Paul 兄用 SSD 的話應該會更快!

說到 Linux,Paul 兄應該遠比小弟熟悉,班門弄斧了。

Paul 提到...

WF兄,

您太客氣了. 您是少說多做, 小弟則是多說少做....
最近大家都忙, 許多想進行的計畫也都擱了下來.

小弟為了裝shigaclone, 找了兩台 Sanyo DC-DA370. 裡面用的晶片是LA9241 LA6541 LC78622. 因為這台機器的主板整合了許多功能, 所以必須把CD控制的部份切出來, 避免干擾.
這台機器的維修手冊也已經在手中了, 只是懶得動手加上沒時間. 讀了維修手冊裡的電路圖, 這手術可能還比RC-EZ32還複雜得多. 看來小弟的shigaclone的誕生日, 還遙遙無期..

Paul 提到...

WF兄,

EEEBOX沒有firewire介面, 的確很可惜. 不過, EEEBOX的內部卻有一個mini PCI-E的插槽. 原廠插的是無線網路卡, 但小弟只使用有線網路, 所以可以空出這個mini PCI-E slot作為其他用途. 小弟之前有搜尋了一下, 似乎還沒有mini PCI-E介面的音效卡, 但倒是有mini PCI-E firewire card. 這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改機方案.

Paul 提到...

至於linux的開機時間, 感謝WF兄提供寶貴的資訊.
小弟在工作上使用的雖然是linux平台, 但由於都是工作站, 所以全都是24小時運作. 因此, 對於linux快速開機的方法, 小弟全無涉獵, 完全不知道有這些套件的存在.

再次感謝WF兄, 小弟會試試這好用的套件, 讓開機的速度更快.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看了一下小弟的xbmc-live, 發現裡面已經安裝了ureadahead, 但是似乎沒有正常工作. 小弟花了點時間讓它正常運作, 但是開機時間只縮短了大約一秒鐘. 可能xbmc-live是精簡過的系統, 小弟也已經把用不到的服務全關掉了, 再加上SSD, 所以ureadahead對開機時間的加分有限. 無論如何, 小弟還是上了一課, 再次感謝WF兄的資訊.

WF 提到...

Paul 兄,容小弟再嘮叨一下:

使用 ureadahead 套件要注意一點:每次重大更新之後,最好強制 flush 一下 cache。之前小弟不查,在 upgrade 之後重開機,系統就發生大大小小的異常,搞天老半天才發現是 ureadahead 裡的 boot cache 是並未隨著系統 upgrade 而更新,所以才作怪。

WF 提到...

又,如果只差一秒,看來是您的系統已經非常 light,加上 SSD 非常快速所致。如此 ureadahead 似乎也沒有使用的必要了……

WF 提到...

Paul 兄,如果有 mini PCI-E 介面,您覺得用 DSP 與 FPGA 晶片自製可以輸出 SPDIF 或 I2S 的介面卡,難度高不高呢?

這樣看起來滿有趣的,而且可以全面掌控更多東西。而且 PCI 直接輸出,應該要比經過 USB 和 Firewire 這些介面要好。

Paul 提到...

感謝WF兄的提醒, 小弟有對ureadahead重新profile過, 應該是已經正確運作了. 後來小弟把splash也關掉, 又快了一秒餘. 現在小弟對開機時間已經非常滿意了..

至於自製SPDIF 或是I2S的mini PCI-E介面卡, 雖然不是非常困難, 但若沒有高頻電路的設計經驗, 以及撰寫FPGA程式的能力, 實非一年半載可以完成. 而就算最後可以順利發出聲音, 離最佳化應該還是有一段非常大的距離.

其實如果不在乎外觀, 可以直接把eeebox外殼拆掉, 用mini PCI-E 轉 PCI-E卡, 再裝上高階音效卡, 應該是比較省力又成熟的作法. 亦或是想辦法自製mini PCI-E 轉 PCI-E外接至機殼外插卡, 可能是最好的折衷方式..

Paul 提到...

WF兄, 剛剛上網找了一下, 台灣竟然有廠商出mini PCI-E 轉成延長線, 再接到外接的PCI-E插槽, 而且這個外接的PCI-E插槽, 電源還可以外接, 完全不用修改. 這真的是太完美了.
這廠商有兩個產品, 一個是PCI-E X16, 另一個是PCI-E X1.
X16的要價三千出頭, X1的不到兩千.
以電腦轉接卡的觀點來看, 有點貴.. 但是如果以發燒友的觀點看, 實在是太便宜了. 看來小弟如果要升級, 可以省下一番功夫啊.. 以下是產品連結, 給您參考一下:
http://www.hwtools.net/PDF/PE4L_brief.pdf
http://www.hwtools.net/PDF/PE4H_brief_ver2.0a.pdf
如果WF兄, 您覺得有廣告嫌疑不妥的話, 請您直接刪文不用客氣. :)

tda1543 提到...

WF & Paul 兄

買一張ESI Juli@ 聲卡吧!
她PCI-E與聲卡是上下分體的.你只須
用她PCI-E卡那一部份便能抽出 I2S

Eric

Richard 提到...

tda1543兄,
請問您說的音效卡現在哪裡有得買?似乎是已停產的型號?

tda1543 提到...

Hi Richard,

你人是在台灣?
給我EMAIL

Eric

Richard 提到...

tda1543兄,

我是在台灣.

richard@ms59。url。com。tw

大眼睛 提到...

Paul兄,

之前曾經試過Atom(D510)跟Core i3(530)作為訊源,個人覺得後者的表現較佳。儘管當時的作業系統是"cMP XP",也沒有另外架server,跟Paul兄的linux系統大大不同,但或許i3還是值得一試?

大眼睛 提到...

tda1543兄,

我也曾用過ESI Juli@,我那張是PCI介面的,後來有改版嗎?

大眼睛 提到...

不好意思,回答一下自己的問題,原來PCI-E版本早在2009就出現了!

tda1543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tda1543 提到...

大眼睛兄:

只用它PCI-E下半部份.
拉出 I2S 後.把DAC的輸入IC 取出來.
接入I2S去輸入IC 座上I2S的4個輸入位.
但接線要短短短.最好不要過一呎.(可用PC彩虹線.這是最直接.減去多次的轉換.但PC那處要非常靜音!

WF 提到...

眼兄,

就小弟微末的硬體知識,Atom(D510) 與 Core i3(530) 兩種 CPU 實作差異不小,週邊的 chipset 與 layout 勢必有很大的不同。

不知眼兄當時如何設計實驗,得以排除外部因素,將感聽的差異歸屬到 CPU 本身呢?

WF 提到...

tda1543 兄,

感謝您的資訊。可惜我的 BeagleBoard xM 連 PCI-E 介面都沒有,沒輒。如果始終拉不出 i2s,看起來要另起爐灶,換一個支援 PCI-E 的 embedded system 了。

WF 提到...

Paul 兄,

您別客氣,沒有什麼不妥的。只是 blogger 系統對留言內的連結都很敏感,剛剛才發現您的留言被置留在 spam 夾內,真是不好意思。

看來 embedded system + PCI 音效卡是某種極佳的 approach,小弟現在也非常心動!

Paul 提到...

大眼睛兄,

感謝您的資訊. 小弟的EEEBOX並非使用ATOM, 而是使用Celeron C220的EEEBOX B203. i3的確有可能聲音更好, 因為根據實作, 雙核以上的CPU可以大幅減低音樂播放時, 因為操作滑鼠或是其他設備所造成的latency升高. 以CPU周邊架構而言, 根據MYAV的網友經驗, AMD CPU+DDR3記憶體的架構比INTEL的架構更適合做CAT. 所以其實小弟有在計畫購買Acer eMachines R1401來取代EEEBOX.

Paul 提到...

WF兄,

根據MYAV上面的討論, PCI-E相對於PCI, 在聲音播放上面有絕對性的優勢. 所以如果您真要另起爐灶, PCI-E應該是必要的配備.

大眼睛 提到...

tda1543兄,

感謝您的分享。我之前玩電腦訊源時,感覺音效卡供電有決定性的影響(可喜的是Juli@這部分還蠻好改的),不知道您是怎麼處理的呢?

大眼睛 提到...

WF兄,

可能是我沒有表達清楚,應該說控制變因是Clarkdale和Pinetrail這兩個"平台",CPU部分就如同AMD跟Intel,是沒辦法單獨進行比較的 :(

大眼睛 提到...

Paul兄,

我的經驗和MyAV網友的有所出入,1156在我的感覺要好過AM3。或許在過去,AMD的架構作為CAT較佳,但近期Intel CPU效能高,功率低,又省略了北橋,將PCI-E、memory controller內建於CPU,感覺應該更為優勝。

WF 提到...

眼兄,您果然是相當客觀嚴謹的人,小弟獲益良多!

Paul 提到...

多謝眼兄指點. 看來小弟可以考慮新的intel CPU來做為下一台CAT的基礎.

Paul 提到...

WF兄,

剛剛才發現一個令小弟我驚訝的事實.
UPNP等類似的串流服務, 走的竟然是UDP, 而不是TCP.
UDP跟USB isochronous mode一樣, 是射後不理, 也就是server端只管送訊號, 根本不管client收到沒. 這就難怪網路線的品質為什麼仍會對串流聲音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就跟就算是使用USB async mode的DAC, USB線材的品質也是很重要一樣, 因為USB async mode也是isochronous mode, 同樣射後不理...

小弟是使用samba方式來傳送聲音檔, 走的是TCP. 也許這樣網路線對聲音的影響會小很多.

大眼睛 提到...

WF兄,

別虧小弟了,您清楚我是那種改機有時會一次動好幾個部位的人,不嚴謹啦,哈哈

大眼睛 提到...

Paul兄,

小弟以為Intel平台表現較佳,但AMD架構也有值得嘉許之處。其優勢在於分離的IGP和sideport memory,因此相較於Intel內建於CPU的做法,或許內顯得干擾較小。

然而以Paul兄的玩法,應該可以關閉內建顯示功能 (如有錯誤請指正),將Intel平台的"劣勢"降低。不過小弟猜想,最新的1155將CPU/GPU作在一起,作為數位訊源可能反而不若兩者分離的1156。

建議您可以考慮i3-530,如果不好買的話K0 Stepping的i3-550應該也不錯。

Paul 提到...

眼兄,

感謝您的資訊, 小弟受用不盡.
您說的沒有錯, 根據MYAV網友的經驗, CPU內建GPU已經被證實會影響聲音. 而AMD的sideport memory也是MYAV網友推測好聲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科技日新月異, 很難說會不會長江後浪推前浪, 最新一代的設計可以讓聲音超越舊的設計.
core i3的機器對小弟來說, 似乎太耗電了點. 這讓線性電源的難度提高不少. 小弟得斟酌一下使用i3或是線性電源, 哪一個優勢比較大.
無論如何, 還是非常感謝眼兄的推薦.

關於UPNP, 小弟又從國外論壇道聽塗說了.. UPNP仍是走TCP來傳送串流資訊. 很抱歉小弟提供了錯誤的訊息.

WF 提到...

Paul 兄,

小弟一時找不到 UPnP 底層實作的 spec。用幾個關鍵字去搜尋,也沒有看到 UPnP 到底是用哪一種方式實作。如果沒有強制規定的話,似乎是用 UDP 或 TCP 都行?

很久沒有寫網路程式了,如無記錯,雖然 UDP 在 package 的層面是「射後不理」,不管接收端是否收到,都不會重送。但在實作時,兩造之間仍然可以設定一些溝通的協定,要求資料 loss 時重送。在 TCP 的協定下,這個部份是自動的,已經包在底層,在 UDP 下則要由程式開發者自行 handle。

就小弟微末的認知,UDP 的 latency 似乎比較低、更適合 real-time 系統?如果在 LAN 裡,device 少,網路順暢的情況下,優劣往來,未必遜於 TCP,主要還是看實作的方式。

小弟幾年沒有寫網路程式了,之前也沒有很深入,一點淺見,還請 Paul 兄指教。

大眼睛 提到...

Paul兄,

當然是選擇線性電源,哈哈!可喜的是,您不需要選邊站 :)

確實,i3在full load時耗電量不算低,但對於這類"先進"cpu來說,music playback跟idle的在loading和power consumption的差別微乎其微。在降頻降壓 (印象中約800MHz, 0.7v)、播放24/192 Hi Res音樂時,耗電量不超過20W。

您可以參考一下硬體網站的review,在預設值2.93GHz下,i3 idle耗電量只比Atom D510高出2W。

http://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d510mo-intel-atom,2616-11.html

但話說回來,BeagleBoard應該遠比這些x86平台都適合digital stream吧!所欠缺的,只是一個支援Linux的優秀音效輸出裝置罷了。若非小弟最近沒有心力從頭做一台新訊源,真想玩看看。

大眼睛 提到...

WF兄,

小弟的回覆可能因為帶有連結被丟進spam了,哈哈

可以請您幫我看一下嗎? 謝謝!

WF 提到...

眼兄,已經處理好了。

Blogger 常常誤判,偏偏又不能關掉此一功能,也不能設定白名單。各位網兄的留言時常被滯留,真是不好意思。

Paul 提到...

WF兄,

您太客氣了, 原來您是專家, 小弟又班門弄斧了..
根據UPNP的官方文件, UPNP是使用UDP做discovery, 等到設備互相連線後, 使用TCP傳送控制碼和串流資訊.
您果然是專家, UDP的確可以在程式上建立重傳機制, latency也遠低於TCP.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串流都是使用UDP.
小弟也在網路上找到一篇IEEE的期刊論文, 作者是Mazuryk et al.. 內容是針對目前的UPNP提出改善的方法, 重點就是使用UDP來傳送串流資訊, 另外再外加錯誤重傳機制.

小弟期待在未來, 會有更完美的串流機制, 這樣大家就有福了. (USB也是, 拜託開發個bulk mode USB audio protocol吧.. 就算是async mode也是射後不理, 對發燒友來說根本不夠)

Paul 提到...

感謝眼兄開示, 看來小弟可以好好考慮core i3 based的機器了.

關於支援linux的async USB to SPDIF設備, 最近有個令人驚喜的產品: Music Fidelity V-link.
這個產品完全支援linux, 不用任何驅動程式就可以達到96KHz/24bit async mode. 令人驚訝的是, 根據HiFi news的測試, jitter 完全測不出來, 看來號稱0 jitter是有所本. 我的朋友剛去過蒙特婁音響展, 聽過這個產品跟自家旗艦轉盤的比較, 幾乎聽不出差別.

更重要的是, 這東西只賣定價169加幣, 折合台幣五千. 實在對linux用家來說, 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也令人感嘆科技日新月異, 過去需要高成本製作的東西, 現在只要以前的零頭就可以買得到具有相同甚或是更好的表現的產品.

tda1543 提到...

大眼睛兄

給我你的email.

eric

tda1543 提到...

大眼睛兄

給我 email

eric

WF 提到...

Paul 兄,

言重了,小弟只有寫過兩三次網路程式,都是小 case,連皮毛都稱不上。勞您不厭其煩,聽小弟講這些粗疏的言論。

對小弟而言,UPnP 真是相當有趣。這種公開規格,大家都可以自己實作,也有現成的 open source 專案可以改,對 DIY 來說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小弟目前用的 renderer 叫做 coherence,是用 python 寫的,只要改一下程式,不必編譯直接重新執行就立刻能看到結果。但 python 這種 scripting language,執行效能畢竟不如原生程式,運算的複雜度較高,不曉得會不會增加一些 latency,並反應在最終的聽感上。不過那時在 Linux 下找不到更好用的 renderer 軟體,別無選擇。

Server 端的程式,其實重要性亦不下於 renderer。我記得某一套 server 提供預先解壓縮的功能。也就是說,flac 或 mp3等檔案,可以預先在 server 端解好,直接傳送無壓縮的 PCM 訊號到 renderer 上。如此一來,renderer 省下了解壓縮的程序,運算的負擔變輕了,這或許對 low-power embedded system 頗有幫助。有些人說 wave 檔聲音比 flac 檔好,但 wave 佔空間,又不能記錄 metadata。在 UPnP 架構上有完美的兩全其美之法。

WF 提到...

眼兄,

小弟記得您是 SBT 的愛用者,現在怎麼重新對 general purpose 系統又有興趣了呢?看來是 x86 架構最近有了長足得進步,比 SBT 更值得投入嗎?

WF 提到...

Paul 兄,

MF V-Link 看起來真的很殺耶,$169 美金已經和許多小牌、無牌的產品差不多了。對我們來說,支援 Linux 更是最重要的特徵。

看照片,V-Link 吃得也是 USB 的供電,或許還能改機看看。這種價位無論如何是可以買一個來玩玩看了。


補些連結:

http://www.musicalfidelity.com/products/V-Series/V-LINK/v-link.asp

http://www.amazon.com/Musical-Fidelity-V-LINK-SPDIF-Converter/dp/B004PH03GU

大眼睛 提到...

tda1543兄,

我的email是squeezethatbuffalo@gmail.com :)

大眼睛 提到...

Paul兄,

感謝您的資訊,V-Link無需驅動程式這點真是讓人驚喜。這麼一來,連小弟的squeezebox touch都可以玩了。

SBT最不發燒的地方,應該是其內部供電還有數位輸出。同軸輸出省略了pulse transformer,用的是普通的RCA頭,又經過許多接點,相當的不理想。

V-Link若跟SBT搭配,除了其本身應相當promising的表現外,還可以把SBT的一些問題「外移」,改V-Link感覺比改SBT要來的容易許多!

大眼睛 提到...

WF兄,

我還沒有回頭玩x86的計畫啦,只是跟Paul兄討論何者為the least of evils,哈哈。

如果要「組電腦訊源」,其實我最想玩的是BeagleBoard。但我完全不懂Linux,也不諳程式設計,所以有些卻步。

以我目前的狀況來說,與其從頭摸索,還是找個時間架台FreeNAS跟Windows 7 PC來場SBT Server pk比較realistic :P

WF 提到...

眼兄,

不知道您怎麼會對 BeagleBoard 有興趣?SBT 單是可以直接輸出 SPDIF 就遠比 BeagleBoard 強多了,除了比較便宜之外,小弟一時還真想不出 BeagleBoard 在什麼地方勝於 SBT 呢!

上次看到一位網友,他用另一張 Chumby Hacker Board 來作 UPnP renderer。

http://blog.cdm.com.mx/?page_id=27

這張板子的好處是內建 i2s 與 SPDIF 輸出,對音頻播放特別便利,而且比 BeagleBoard 便宜許多。缺點是效能有點差(454MHz/64MB RAM/1GB SD card),要裝 Ubuntu 頗為勉強,可用的資源少。所以他老兄還要自己用 C++ 去實作 renderer 軟體,但覺得他的專案也是滿有趣的。可惜不能試聽比較一下 :P

WF 提到...

Paul 兄、眼兄,

自從 Paul 兄您介紹 Music Fidelity V-Link 之後,小弟就心動不已。上週打電話到台灣 MF 的代理商方純詢問,他們說目前沒有進口 V-Link 的計劃,原因是 MF 預計在今夏推出新版本,解決「某些」問題。他們計劃在八九月之間引進新版的 V-Link。

代理商的說話,嗯,總之就是一個參考。

小弟現在真是心癢難騷,可惜 Amazon 不出貨到美國以外,不然早已向 Amazon 下訂了。

另外 Dominique 兄也推薦了這個新的 USB Audio 2.0 USB/SPDIF converter,

http://dhost.info/mhdtlab/USBridge.htm

也是非同步,價位和 V-Link 差不多,內建兩顆 clock,分別對應不同的訊號格式,看起來相當熱血。但對 Linux 只有支援到 USB Audio 1.0。不知道這個 converter 在 USB Audio 2.0 與 1.0 下有何差異。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查了一些國外論壇上的V-link討論, 似乎沒看到有什麼特別的問題. 不知道代理商所說的問題是什麼問題..
這個討論串有一些心得, 您可以瞧瞧:
http://www.head-fi.org/forum/thread/537080/musical-fidelity-v-link-usb-spdif
大致上都對V-link有不錯的評價.

如果WF兄您沒有要等所謂的新版V-link, 小弟可以看看最近有沒有管道幫您弄一台.

ps. V-link是USB audio 1.0. 某些網站上說它有兩顆固定頻率的XO是不對的. 它的頻率應該是由IC產生, 可以調整對應44.1KHz和48KHz.

pps. 看到V-link的內部照, 真的是簡單到不行...

WF 提到...

Paul 兄,

小弟是打算 V-Link 和 USBridge 各買一台來比比看。目前正在詢問 USBridge 對 Linux 的支援情況,如果能用的話,應該會先買 USBridge 來用,等日後有新版再買一部 V-Link。不然就直接購買 V-Link。

英國這個網站賣的價格還更低,可惜同樣不能寄到國外:

http://www.audioaffair.co.uk/index.php?act=viewProd&productId=4917&md=093c86fe37d5ee2aa71d960ef6be6aed

買東西這種小事,不敢勞動 Paul 兄。小弟會找美國或英國的朋友幫忙,或是透過代買,到時再來分享心得。

又,不知道哪裡有 V-link 的內部照呢?小弟試著搜尋,但沒有找到,還盼 Paul 兄指點一下。

Paul 提到...

WF兄, 您客氣了. 小弟因為工作的關係, 常常會有同事或者是朋友來往國內外, 所以如果您要買東西, 請開口不要客氣.

V-link的內部照, 在小弟上面所貼的連結裡的第二頁. 果然簡單就是美...

WF 提到...

Paul 兄,小弟耍蠢了,沒注意到那是多頁的 thread。

內部照真的是令人傻眼啊!而且那個人說背面並沒有東西,可惜他們不再把 V-Link 做的更小一點,那就更可愛了。

本來就對 V-Link 很有興趣,現在看到那空空如也的內部,現在更是心動了!

WF 提到...

Paul 兄,小弟已經找人幫忙買了,那個空曠整潔的內部實在太吸引我了。

不過,我在原廠的網站上找不到支援 Linux 的聲明,目前找到的資料,似乎只是說因為不用 driver,所以 imply 支援 Linux 的可能,似乎還尚無確切可以搭配 Linux 的資訊?

Music Fidelity 也很怪,居然沒有 email,想問原廠還要打電話到英國去……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在一些國外論壇已經看到不少人確定是使用Linux + V-link 並且運作正常. 只是在小弟上面所貼的那個連結裡面, 有人發現V-link在他的機器上是在adaptive mode下面運作, 雖然後面有人說他的是async mode, 但這就表示V-link如果在沒有正確設定的情況下, 仍有可能是在adaptive mode下工作. 看他們貼出的log, 一個應該是OSX, 另一個應該是Linux.

所以WF兄拿到V-link之後, 請檢查一下V-link是否在async mode工作.

WF 提到...

Paul 兄,

謝啦。看來小弟一切的問題,在那個 thread 裡都有解答,小弟最近太忙,無暇看音響資訊,不過現在開始好好讀那個 thread 了。

又,小弟已經順利透過代買訂到 V-Link,屆時必然會分享使用心得。現在最期待、最關切的,就是對 Linux 的支援了!

Paul 提到...

WF兄,

小弟非常期待您的心得啊..

WF 提到...

Paul 兄,

昨天在 diyhifi 看到這台,似乎也很威,而且支援 Linux,不過挺貴的。您以為如何?

http://www.audiophilleo.com/specifications1.aspx

該廠商還做了一個精美的 USB Converter 比較表,裡面有整理好支援 Linux 的類似產品:

http://www.audiophilleo.com/comparison.aspx

原討論串在這,滿熱鬧的喔:

http://www.diyhifi.org/forums/viewtopic.php?f=2&t=2156

SonicJr 提到...

WF兄,
小弟是大陆的一个diy爱好者,近日入手了XMOS的usb audio 2.0 solution的参考设计版,准备在此基础上做个自己的参考级usb转spif接口。
老实说这板子相当小,面积也就一包烟大小。虽然板子自带的数字输出只有光纤,但是板上预留了i2s和spdif输出的通孔,改起来很方便。板子的供电是从usb接口取电,但是板子上也预留有相应的通孔可以改成独立供电。
我拿到这板子还不到一周,电源还是usb bus供电,spdif同轴输出也只是个小电容+俩电阻的简单能响的线路。看现在这个情况,这板子的潜力应该不小。
驱动方面,虽然centrance的开发板用驱动只是能用级别的,Thesycon的开发板用驱动有随机的“哔~”音。但是如果只是自用的话,驱动还是很好解决的。通过一些简单的破解处理,我现在成功装上了Thesycon的商用版驱动(而且安装包还是从Ayre官网下载的新版QB9用驱动),就是正式购买需要先买一定量XMOS芯片的版本。
现在小弟手里好点的讯源只有tc k8火线声卡,小弟稍微对比了下这块板(用Thesycon商用版驱动)的spdif输出接k8和直接火线接K8的声音,我只能说没啥太大区别。

klhsieh 提到...

許久前就看過這文章 今天再看。您這篇在BeagleBoard 文章中是很寶貴的一篇哪!

WF 提到...

其實小弟不是什麼專業玩家,BeagleBoard 也很久沒拿出來了,慚愧...

Paul 提到...

WF兄,

http://cubieboard.org/
這個現在好像挺紅的.
仔細看看規格, 可以接SATA硬碟,
有4G NAND (等於有on board的SSD硬碟),
還可以直接拉出SPDIF (不知道可不可以拉出I2S).
可玩性似乎很高.
露天上面連壓克力殼和電源一起賣, 台幣兩千有找.
小弟已經決定買一片來玩玩看. :)

WF 提到...

Paul兄您好,這些嵌入式主機每年都會改朝換代,越來越猛!高效能很低功率已經漸漸可以兼得。

mikeliu 提到...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digital-source/188902-xmos-based-asynchronous-usb-i2s-interface.html 不知這塊xmos async usb to i2s board大家評價如何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