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us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us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Inbal 與 TSO 2021 下半年樂季

今年殷巴爾(Inbal)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北市交、TSO)的樂季就這麼結束了。二十多年前聆聽 Arrau 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被伴奏所吸引,認識了 Inbal,當時完全料想不到有機會聽到他的現場,更不可能想到他會擔任 TSO 的首席指揮。2015 年他來台灣帶領 TSO 演出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立刻被深深感動。他與其他指揮完全不同,因為竟然可以在短短時間裡全然改變台灣樂團的表現,連升數級。2019 年得知他接任 TSO 首席指揮,任期三年,真是生命中少數仍然值得期待、值得喜悅的消息。結果很快的遇上了疫情,2020 與 2021 年幾乎沒有國外音樂家訪台,Inbal 仍然每年來台兩次,忍受漫長的隔離,履約演出一場又一場熱力十足的音樂會。對我來說,Inbal 與 TSO 的組合,居然成為 COVID-19 疫情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了。

今年上半年樂季接連數場馬勒、蕭士塔高維奇,讓人讚歎無已。2015 (馬勒第三)與 2018(馬勒第一)那時的表現,還只能用「觀其大略」的方式欣賞指揮的佈局與詮釋。對於斤斤計較細節,無法忍受放砲的樂迷來說,未必能信服 Inbal 從大處著眼,首重整體佈局的帶領方式。但經過這兩年的合作之後,TSO 有飛躍性的成長。下半年的樂季,不知是否受到疫情影響,只有四套曲目五場演出,曲目更有大幅更動。不過 TSO 的演出又更為圓熟了,不像上半年樂季前兩場還有點生疏,這次從第一場就立刻回魂了。如今不僅可以欣賞全局的結構與連貫銜接,連細節也有值得感動之處。特別是苗北場的貝三,演出進入了極佳的境界,好幾度以為是國外名團的演出,只差音色與質感了。




11/12 日的陳毓襄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與貝多芬第三號,當天座位完售,可惜觀眾素質太差,講話、吵鬧、手機鈴響不說,更出現了絕跡將近二十年的樂章間鼓掌。演出者似乎也受到影響,演出也差強人意,貝三第四樂章的結尾甚至散掉了,殊為可惜。



還好同班底、同曲目隔一天 11/14 在苗北會再度演出,餘怒難平硬是抽空前往重聽。苗北的場地雖小,但音效挺好,響應亮明硬調,有現代感。雖然貝三第四樂章間手機響起,但當天觀眾素質已然遠勝台北場,天時地利人和,我聽到有國際名演水準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和貝三,當屬 Inbal 與 TSO 合作至今完成度最高的演出。

去年 Inbal 也曾帶 TSO 來此,與曾宇謙演出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和德弗札克第九號,票價廉宜又不難搶,當地的聽眾真有福氣。



最後一場回到中山堂,場地雖差,但魏靖儀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真是讓人大吃一驚,很容易無聊的曲目一點也不無聊,尤其第二樂章氣韻絕佳,讓人動容。最後一曲貝五表現絕佳,莊嚴壯麗的第四樂章,彷彿是 TSO 為自己演奏的凱旋曲。越來越滿的觀眾,越來越激昂的掌聲,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了 TSO 的成長。希望明年約滿還能再續,當年 Inbal 說好的馬勒、蕭士塔高維奇、布魯克納交響曲,還有很多首要演呢!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Vladimir Martynov

Vladimir Martynov 是還在世的俄國作曲家,今年從 Kronos Quartet 這張專輯認識他,三首曲子都非常精彩有趣,包含知名度最高的 The Beautitudes、改編 Schubert 的五重奏、還有喃喃低語長達40分鐘,我最愛的 Der Abschied。他的作品錄音不多,但接連聽了幾張都相當有趣。


最近才發行的烏托邦交響曲,讚頌新加坡,融入東方風味,卻比「黃河」、「梁祝」的方式遠為奇巧,有趣而動聽。Vladimir Martynov 知名度不高,但頗有才華,巧妙的結合極簡與後浪漫元素,曲風新奇又動聽,比其他 Holy Minimalism 作曲家變化豐富。最近半年幾乎只聽當代音樂,偶爾聽到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品,居然覺得 old-fashioned 了,實在不可思議。聽這些當代作曲家挑戰各種玩音樂的可能性,在聽不習慣、難以入耳之中,鮮明地體驗音樂參與,時常發現耳目一新的樂趣。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Spectral Music: Tristan Murail 的頻譜派音樂

Tristan Murail 是法國當代音樂家,梅湘的學生。過去聽過不少當代音樂,但素養有限,有些作品實在聽不太出興味,甚至覺得太過機械化,比較常聽的僅有 Terry Riley、Ligatti、John Adams、Philip Glass、Arvo Pärt 的部份作品。直到今年經行家介紹,才知道 Tristan Murail 這位作曲家與他和 Gérard Grisey 開創的頻譜派音樂(Spectral Music)。

Tristan Murail 的音樂,完全沒有冷硬、無機的感覺,讓我一聽入魂。瑰麗的音色,經過巧妙的布局,通過音響與耳朵,自然而然的被身體吸收,精緻深邃令人耳目一新。目前聽了五六張專輯,錄音既好,而且每次聆聽都有新的體驗,非常耐聽。

Murail 早期的作品,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夕陽的十三種顏色》,當代音樂天團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的演奏:



當代音樂滿需要好錄音、好音響來呈現,用心製作的專輯相當重要。這種小眾音樂,專輯難買。雖然串流平台上能找到不少,但我一直不習慣串流平台。我並不是實體唱片魔人,所有的唱片都已轉為檔案透過數位流訊源播放,但 Spotify 這些串流平台,音樂規格、去留皆受制於平台,沒有真正擁有唱片(即使是無形的數位檔案)的感覺。

還好現在尚有 Presto Music,上架大多數古典樂,而且提供各種規格的 DRM-free 的數位檔案可供選擇,不必苦等郵遞。在後唱片時代,幸好還能在 Presto Music 上尋覓、購買、下載唱片,讓我這種老頑固,尚能享受買唱片、擁有唱片的小確幸。



Winter Fragments 和 Gondwana 這兩張應該是最有代表性的專輯。



Marilyn Nonken 彈的鋼琴獨奏,強力推薦!這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好聽的現代鋼琴獨奏作品,每天聽也不膩。


2019 的最新專輯 Portulan。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殷巴爾的COVID-19樂季

2015 年春天在音樂廳聽到殷巴爾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現場,是我畢生難忘的音樂會記憶,堪與相比的只有 2001 年阿班貝爾格、2006 年劉孟捷、2015 年羅塞爾等寥寥幾場。最早認識殷巴爾 (Eliahu Inbal),是當年聆聽 Arrau 的蕭邦鋼琴協奏曲,發現樂團協奏的素質異常出色,看了手冊才知道殷巴爾這號人物。當時 Arrau 的錄音已屬老錄音,以為殷巴爾也是追之不及的上一代人物,直到 2015 年北市交請他來合作,才驚覺原來指揮尚在活躍,而且功力不同凡響,居然把北市交帶上了完全不同的層次。先前聆聽國內樂團的馬勒交響曲,從未到達這樣子的高度。當然整體演出的完成度未臻完善,既然明瞭北市交先天的限制,自不宜在細節上吹毛求疵,而把欣賞的重點放在布局結構與流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殷巴爾發揚了北市交優秀的一面,完成了一場火熱生動,充滿說服力的演出。那場音樂會聽完不過多久,開始際遇無常變幻,三十多歲的馬勒探索宇宙的第三號交響曲,從此也與我的人生緊密交織。

2019 年最震憾的消息,就是殷巴爾接任北市交的首席指揮,展開長期密切的合作。雖然國內樂團先前也不乏有與外籍指揮合作的歷史,但像殷巴爾這樣子的大師,又確實能為樂團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實屬少有。2019 當時規劃了馬勒、蕭士塔高維奇等一系列的曲目,將在幾年之中巡演,當真讓人滿懷期待。可惜 2020 就碰上了 COVID-19,音樂會只能在疫情的夾縫中勉強舉行。儘管如此,年逾八十的殷巴爾仍然履約,來台數次,而且一趟就是幾個月。2019 年底、2020 年底、2021 年春季,不知不覺也將要把馬勒所有的交響曲演完了。今年開季的貝多芬第五第六兩首交響曲,樂團似乎尚未充份暖身,但接下來的演出則不斷進化。在音效不佳的山中堂,金刀鐵馬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竟然異常出色,肅殺的氣息讓人驚歎。至於在國家音樂廳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與六年前年相同的地方、相同的聲樂家,但此時北市交已經脫胎換骨,不僅僅只能觀其大略,究其細節居然也相當穩健。那天晚上的感動從四面八方襲來,有好多層次。青年馬勒的奮鬥、耆年指揮的熱血、地方樂團的成長,正好對比國內外反覆的疫情,也對比六年前那個美妙的夜晚和那個平靜的世界。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音響架十五年後再探

超過十五年前,看到發燒墊材廠 Neuance (已結業)的創辦人 Ken Lyon 大方在 Audiogon 的討論區分享他心中的平價音響架方案,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轟動四方的 IKEA LACK 音響架。那時所得不多,瘋狂的 DIY 音響,所有的錢都投入主被動零件,或是 CD 唱片,音響架這種周邊能省則省,看到有不到兩千元的音響架方案,又有發燒廠背書,立刻到 IKEA 買了三組 LACK 回家組裝。照 Ken 的建議,把腳裁短,中心鑽孔,埋入螺絲,用白膠補強接合面,最後疊起來,三兩下就完成了。

我對 LACK 非常滿意,一用經年。當時年輕氣盛,還在網上野人獻曝,四處推廣這 CP 值超高的 DIY 計畫,也不怕被訕笑。在那個黃金時代,LACK 的腳還是實心的,外表還有實木橡木貼皮可以選用,與當今物價飛騰,產品 cost down 再 cost down 不可同日而語。後來有人想製作 LACK,卻發現四腳中段居然中空,鋸短後發生尷尬的情況。Audiogon 和 Audio Asylum 後續的討論中,仍有對新版 LACK 的解法,但終究不如早期便利。

用了十多年之後,音響不知換了多少輪,人生也早邁入不同階段,對於音響架的預算不再那麼拮据,有了升級音響架的念頭。但這十多年間物換星移,連早期仰望的 Solidsteel 6 系列都已經停產,旗鑑級音響架超過十萬更是所在多有。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對象,幾年前參考網兄的建議花點小錢把 LACK 的腳墊換成 Soundcare Superspikes,倒也頗有升級感。

匆匆又是數年,今年疫情期間在家的時間大增,回頭去翻閱 Audiogon、Audio Asylum 上 Ken Lyon 等人關於墊材的討論文章。經過十五年的歷練,對調音的經驗與當年連音響架都沒有的初哥大有不同。看著看著,不禁手養,覺得商業產品沒有外型、價位合意的,不如自己 DIY。

既然如此,還是要先整理一下現行的廠商怎麼做音響架。第一個還是要先確定學習的對象,像 Finite Elemente 雖美,但結構繁雜,不易揣摩。近來好評的品牌 Artesania,結構更是複雜得有如精密儀器, DIY 不易。我也很喜歡 pARTicular 懸吊式的設計,充滿未來感實在是藝術品。


6moons audio reviews: Artesania Exoteryc rack

Artesania Exoteryc


pARTicular Novus


最後,還以是結構相對簡純,而且大方在網站提供細節的 Symposium 和 Solidsteel 作為主要參考對象。這兩家都有價位不同的高低產品線,剛好提供很好的對照,可以了解在相同的脈絡下,哪些因素可以決定品質之高下。再配上 Ken 等網友在 Audiogon、Audio Asylum 的討論,漸漸歸納出一些心得。

Solidsteel 現役的中堅系列 S5


Symposium 前代經典 ISIS


結構

最重要的還是整個音響架的結構。一座音響架可以概分為放置器材的層板和堆疊層板的腳柱。 Ken 提到 FleXy 的設計其實並不好,因為每一層的振動都會輕易地傳遞到其他層。觀察這些中高級的發燒音響架,共通點就是層板與腳柱不會全鋼性接合。換言之,在層與層之間,必然有某些隔離措拖。例如 Solidsteel 現役上位的 Hyperspike 系列,層與層之間其實並未固定,只是疊放上去,接點僅為四個角錐作隔離。現役中級的 S5 系列,層與層之間的腳柱有鎖固,但主層板不直接接觸器材,而是另疊一片較小的副層板,副層板與主層板之間同樣用角錐隔離。舊款的 6 系列,整個主框架焊接為一體,但層板與框架之間同樣靠角錐隔離。只有低價位的系列,如現役的 S3,才是全鋼性、無隔離的接合。

Solidsteel 現役頂級的 Hyperspike Prestige 系列


SOLIDSTEEL - 6.3 STAND (SILVER) | Shop Music Direct

Solidsteel 已停產的經典 6 系列


Sympoisum 不論是高低價位,層板下都無角錐,腳柱與層板之間直接鎖固。但 Symposium 也非全鋼性結構,因為他們招牌的層板本身就是三明治結構,原有隔離的效果。

Symposium 現役旗鑑 Osiris  


其他廠牌如 Finite Elemente、Artesania 結構複雜也就複雜在精密的隔離設計。除了調音派玩法,強調某些珍稀木材或材料特有的調性,主流的發燒音響架多半會在層與層之間加入隔離。


層板材質

Ken 認為層板最好要 rigid,像 IKEA LACK 輕量中空的蜂巢層板,其實頗為堅固。商業產品上的層板材質,最大宗還是 MDF。Solidsteel 僅有最高級的 Hyperspike Prestige 用上陶磁、Symposium 當然是用他們獨門的複合材質,包含發泡塑膠、MDF、合金。其他常見的材料也有玻璃、壓克力等,各有特色。MDF 以外的木材,國人習慣的可能是各種X檀、花梨等珍稀硬木,歐美則流行楓木,例如 Finite Elemente Pagode 或 Butcher Block Acoustics,其他也常用於傢俱的木種如橡木和山毛櫸則少見,應是調音考量。至於常用來做音箱的樺木夾板,亦不常見於發燒音響架。我過去做喇叭一向用樺木夾板,喜歡那靈活鮮明的聲音。據國外網友們的討論,夾板作為音響架的層板容易偏薄,相較於有彈性的夾板,厚實呆板的 MDF 在制振上反而有其優勢。 

Finite Elemente Pagode

Butcher Block Acoustics 的楓木音響架


腳柱材質

這些廠家腳柱的材料,主流便是鋼和鋁合金。Finite Elemente 是鋁合金板、Solidsteel 中價位、低價位產品用中空鋁管(故有人取笑既不 solid 亦無 steel),高價位 Hyperspike 系列用不鏽鋼。Symposium 用實心的 6061 鋁合金柱,亦可升級改用純實心紅銅柱(驚人)。其他常見的材料就是實木了,通常用在全木製音響架上。音響架底層與地面接觸方式,則難得有共識,幾乎都是角錐。

Symposium Osiris 實心紅銅腳柱


音響架 DIY

這些文章看半天之後,漸漸歸納出一些心得,越想越覺得有趣。此時巧遇代理商 Solidsteel S5 的特價,但已經完全不能吸引我了。這時,非得實現自己的想法才能滿意。於是開始設計、準備材料。

結構決定融合 Solidsteel Hyperspike 與 S5 的設計,作雙重隔離。和 Hyperspike 一樣的是,層與層之間不鎖固,而是透過帶角錐的腳柱疊合。和 S5 一樣的則是每層分成主、副兩片層板,中間透過四顆小角錐再隔離一次,主層板中間挖大圓孔進一步減少共振。

主層板的材質就選擇主流的 MDF,取其音質表現穩健可靠,加上便宜、容易取得、容易加工,厚度也和主流產品一樣抓 3 公分。MDF 最大的缺點就是醜和怕水,需要貼皮保護。我那時富美家的美耐板很有興趣,故意選用楓木紋作為致敬。

腳柱如前所述,中空鋁管較差,鋼和實心鋁材各有支持者。我過去比較常用鋁合金做機箱,比較熟悉,就先選用了鋁合金。常見的鋁合金是 6061,航太級的 7075 似乎更為強固。不過我沒有察到用 7075 做音響架的產品,不確定是出於成本考量還是聲音考量。例如 Symposium 雖然用 7075 做小腳墊,但音響架是用 6061,或是價格更高的紅銅。保險起見還是先從 6061 開始,反正日後都可以再試。


家裡木工工具一應俱全,本來想自己加工 MDF。不過富美家不出貨給散戶,最後省事起見直接委託木工完成層板。富美家質感確實不俗,木紋非常自然,觸模的手感也還不錯,而且耐磨耐刮。本來其實也在考慮仿石材的美耐板,但美耐板的觸感距石材太遠(比熱明顯不同),還是仿木紋效果較佳。美耐板最大的問題就是邊角處會有黑邊,我的層板亦難免,但較明顯處留在底部。之後有時間打算用天然楓木皮重新收一次邊。


層板四角都埋了 M8 的螺母,底層板直接鎖上 Soundcare Superspike,其實就是自帶底坐的角錐,使用上非常便利。

至於腳柱,同樣參考廠機,選用直徑 3 公分的 6061 實木鋁合金圓柱。先去鋁材店買未裁的鋁合金柱,再找加工廠裁切、攻螺牙。為了美觀,又再找工廠做基本的陽極處理。在台北一天就可以搞定這些事,也算是另類的小確幸了。話說回來,加工的精密度與表面處理的品質其實與 hi-end 級產品有一大段差距,不過這個設計對於加工誤差有很大的寬容度,在家也是粗用,不影響效果也就算了。


最後就是把這些腳柱、角錐鎖上,部份不會再調整的螺絲順便上螺絲膠固定。最後把這些層板疊一疊,拿水平尺出來,調整 Soundcare 的高度校正水平,新音響架就完成了。主層板各挖了四個圓型淺槽,塞入事先買好的錐角坐。我沒有像 Solidsteel S5 一樣另做 MDF 副層板,而是拿多年前 DIY,目前仍然現役的 Symposium clone 直接架在上面當副層板。也有一層是用 IKEA Aptitlig 竹製砧板 當作副層板,這款砧板在音響圈也算頗負盛名,台幣 399 值得一試,不好用反正還可以切菜。


最後就開聲了。之前幫 LACK 換上 Soundcare 角錐,覺得頗有升級的感覺,這次則更是明顯的大幅躍進。首先注意到背景分離度提高,毛邊減少,彷彿訊噪比憑空拉高一截。除此之外,中頻有變得甜美的傾向,低頻則是比較溫厚鬆爽,音場的穩定度亦有強化。整體的改變還滿討喜的,而且效果顯著,把前級移到旁邊的 AV 櫃上,聲音馬上有所落差。認真調的話,其實每一層該放什麼器材、副層板與其餘的角墊該如何搭配,都還有許多可玩之處。我自己心中還是滿好奇用 7075 鋁合金當腳柱的效果。此外,鋼柱雖然也不錯,但既然 DIY,好像亦可直上紅銅柱,似乎更有趣。其實這個音響架做下來花費也要超過兩萬,到底是否比得過定價兩萬或二手價兩萬的廠製音響架,我也頗為好奇。現在覺得音響 DIY 對我的意義深遠,CP 值已經不是第一順位考量。尤其是構思許久的想法逐漸實現,並且得到正面的結果,此中樂趣難以言喻。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許昌大眾 RIP


許昌街的大眾唱片行是我購買古典唱片的起點,還記得當年必須先穿過門庭若市的一樓流行部、西洋部,上二樓才是古典部。在幾乎沒有裝潢的小小隔間裡,簡單明亮,自成一片天地,把台北車站的喧囂完全隔絕在外。那是每天放學的必經之路,在架上檢閱一張又一張唱片,逐一認識曲目、認識演奏家,建立屬於我自己的愛樂版圖。

許昌街一帶的唱片生意在 2000 年前後達到鼎盛,一時之間曾有大眾、玫瑰、光南、Fnac等數家中大型唱片行,之後便逐年衰退,公園玫瑰、Fnac都收攤了,光南也早已轉型。到了 2010 年,大眾連一樓都裁撤了,退守二樓只留下古典部。當年看到此番景象,感概不已。然而匆匆七年,如今,許昌大眾也終於即將在 6/30 關門,搬到東區重新出發。






台北車北早已不是我每日經過的地方,一年來此不到幾次。不過在東區幾家誠品音樂縮編之後,在台北能買唱片的地方,也只剩大眾和佳佳了,每回來到大眾總是放肆地亂買一通。六月底炎熱的一天行經台北車站,特地上樓最後看看大眾一眼。那套從公園玫瑰傳承至今的 Mark Levinson/Cello 系統依然神氣的歌唱,店內大約1/3的CD已經下架打包,地上處處是紙箱,我從架上挑了一張鄭明勳指揮,梅湘最後的作品《黃泉之光》。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CEC 破產

一陣子沒有關心音響產業,想不到連 CEC 都破產了。 CEC 專長是 CD 轉盤、唱盤,多年前我也曾是 CEC TL-51X 轉盤的用家,還寫了一系列的研究文。是因為現在實體 CD 太難賣,連全世界最愛 CD 的日本也在劫難逃了嗎?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Helene Grimaud 台北 2016


大約十年前看了 Stereo Sound 的軟體推薦,買了葛莉茉在 DG 專輯 credo,這張不只錄音優秀,演奏也相當精彩。後來陸續收集了葛莉茉的其他唱片,她的巴哈/布索尼《夏康》也是我很喜歡的版本,很有魔力。然而最近幾年的專輯,封面上臉佔得比例越來越大,聽起來卻總有些失望。得知今年會來舉行演奏會,但一直提不起勁購票。


直到開演前三天,看到主辨公司努力的催票,發現票房頗差。本來以為葛莉茉很有號召力,想來可能是曲目太有個性,終於還是買了票支持一下,也順便買了同曲目的最新專輯。

今天演出果然頗為冷清,但葛莉茉的表現卻遠遠超越我的期待。不是那種技巧完美精緻雕琢的彈法,但一氣呵成,充滿了感染力。散場之時,坐不滿半個廳的樂迷間忽然熱鬧起來,湧向簽名處,從三號出口沿著車道一路排到二樓大廳入口,與慘淡的票房呈現跨張的對比,彷彿所有聽眾都來排隊簽名了。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Pierre Boulez, 1925-2016


布列茲是我最喜歡的指揮之一,更是活到二十一世紀的指揮中我最欣賞的。最早注意到布列茲,是十多年前在台北車站前的華格納圖書館看他的尼布龍根指環錄影,這個版本的詮釋和設計處處讓人耳目一新。覺得布列茲特別擅長掌握音樂的結構,將複雜的樂曲處理得架構森嚴,次第有序。雖然布列茲是法國人,但我更喜歡他德奧曲目的錄音,例如布魯克納、華格納、馬勒,幾乎見一張買一張。特別是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他處理得清新簡潔,聽起來一點也不讓人覺得冗長重複。


去年年底高齡91歲的馬利納來台指揮,看到馬利納活力充沛的樣子,奢望哪時也有機會聽到布列茲的現場。結果昨天朋友忽然傳來布列茲過逝的訊息,比當年聽到克萊巴與阿巴多的死訊更令我傷心。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Yo La Tengo: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Yo La Tengo 是我最喜歡的獨立樂團。最早聽的是 1990 年的專輯 Fakebook,覺得好聽,但是太軟、太柔了,果然有如團名「優拉糖菓」一樣甜膩。接著,好久之後,偶然買了他們其他唱片,才發現這個團竟是如此有趣。在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這段渾濁歲月中,在我的世代裡,閃耀著微小卻銳利的光彩。


2000 年的這張 And Then Nothing Turned Itself Inside-Out,很棒,但真的讓我感動不已,直入我內心深處的,還是他們的顛峰之作,1997 年的 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不管是著名的 Autumn Sweater,或是收尾的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都非常精彩。更棒的是整張專輯一氣呵成,起承轉合巧妙無比,越聽越入味。不再是「糖菓」,百聽不厭。


1997 年至今也 17 年了,但我來說,畢竟是和我同一個時代的新唱片。Yo La Tengo 來過台灣幾次,現在也還在活躍。雖然似已過了創作的顛峰期,但去年的新唱片 Fade,究竟還是水準之作。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Jonathan Carr 談改機

當今網路便捷,全民上網,high end 設計師直接在網路上與音響迷互動,已不稀奇。甚至與音響迷吵架的,也大有人在。這些專業人士,功力深湛不說,經驗與從業的觀點,更是一般素人 DIYer 所以難以體察的。他們的隻言片語,對 DIYer 來說常有莫大的啟發。

在這些設計師的發言中,我最近欣賞 Lyra Connoisseur 的工程師 Jonathan Carr。Jonathan Carr 的文章,散見於 Audio AsylumdiyAudiodiyHifi 等討論區,為數不多,內容不勁爆,也不發驚人之語,但態度誠懇,更蘊涵了一番深思熟慮的智性。

過去曾介紹過兩篇 Jonathan Carr 的文章:〈Jonathan Carr 大師班:拆機、改機、調音示範〉 與 〈Jonathan Carr 談電源變壓器〉,這次再看他對改機一事的看法及態度。

他認為,在改機前,會先了解機器原始設計的特點,去揣摩原設計者的想法與企圖,再以此出發進行改機。所以,他會把握兩點原則。第一是,他不會去更動原機的技術架構,管機就是管機、晶體機就是晶體機、OP-Amp 就是 OP-Amp。如果硬把晶體改成管機,那從頭開始組裝一部管機就好了,又何必拿晶體機來改呢?

其次,他會試著去感受原機的設計者所追求的聲音美學,並且欣賞、尊重原設計者的品味與考量,然後在改機時,盡他最大的可能保持相同的調性。當然,如果某些廠機的調性與他個人喜好南轅北轍,或甚至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美學考量,那他一開始就不會買這樣的機器。
when I am modding someone else's design, I have two self-imposed rules as to what I consider kosher practice and what I don't. My first rule is that I won't introduce technology that the stock unit doesn't already have. So if it's opamp, it stays opamp, if it's discrete solid-state, it stays SS, and if it's tubes, it stays that way.
My second self-imposed rule is that if I feel that the original designer put in a credible attempt at voicing the unit in a musically valid way, I will try my best to keep that basic tonal personality. If I feel that the original designer couldn't be bothered with what the unit actually sounded like, I wouldn't have bought that uni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ame would be true if I disagreed with the basic tonal personality of the stock version.
全文可見於:http://www.audioasylum.com/forums/hirez/messages/1/15869.html

再附上幾張 Jonathan Carr 的作品照片,非常漂亮的 Lyra Connoisseur 4.2L SE:

在 PCB 上搭棚,各取兩方式之長。
電源部

照片取自:http://cybwiz.blogspot.tw/2010/07/lyra-connoisseur-42l-se-pictures.html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