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木耳也來玩音響

在純音響玩家之間,大家都在比耳力,比調整的功夫。在myav看了這麼多年文章,從來不曾看到任何一位認真的音響迷會說自己是「木耳」、「分不出差別」。但在國內的音響DIYer圈子裡就大大不同了,幾個重要的討論社群,總是充滿說自己「木耳」的人,這種人最常說的就是:「連老婆都覺得好聽」。真是奇哉怪也,音響是你在玩,為什麼自己不知道好不好聽,竟要靠別人來評品?

既然是木耳,分不出好壞,那幹麻來DIY呢?去大賣場買最便宜的手提音響不就會響了?如果只是為了享受DIY的成就感,那又何必買一堆高級的零件來裝機呢,用最便宜最普通的零件不也可以享受裝機的快樂嗎?何必來浪費錢來遭踏這些零件呢?

每當我看到這些「木耳」裝了滿滿的Black Gate電容、Holco電阻、Cardas機內線在x-clone的機器裡,然後快樂地說自己是木耳,我就為這些零件感到心痛。對於這些自稱「木耳」的人,我有兩個解釋。第一,他們並不是真的木耳,他們聽得出好壞,他們聽得出自己的系統比外面的廠機差,但在心理上又不願意承認,只好佯作沒有這回事,說「聽起來都一樣」。第二,他們並不是真的木耳,但他們根本沒有用心聽音樂,不曾仔細的聆聽比較音樂之中細微的感受,他們DIY的目的在於享受成就感,最後聽到了什麼shit都沒有關係。所以任何音響他們覺得都一樣,但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裡滿滿的燒發零件,就開心得不得了。他們玩音響,靠的不是耳朵,而是眼睛和虛榮。

所以,世上也許真有「金耳朵」的人,聽力比一般人好,但我不相信世上真正有「木耳」的人。只有不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人,只有用眼睛玩音響,用虛榮心玩音響的人。

合格的DIYer

在我思索audio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總是習慣把純粹的音響迷和音響DIYer拿來互相對照比較。在我定義裡,純粹的音響迷就是不動烙鐵,只買廠機回來聽音樂的人,他們除了買機器、換機器之外,在音響上能動手的地方多半就是空間處理、喇叭擺位、玩墊材、換線,或是調整LP轉盤。音響DIYer可以動手的地方就多了,從訊源、擴大機、喇叭、線材,甚至器材架、喇叭架,都在可以自己動手做的範圍裡面。而純音響迷能玩的東西,音響DIYer當然也可以玩,所以,以「玩音響」來說,音響DIYer當然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享受更多的快樂。

但我並不覺得動動烙鐵,裝裝機器的人,就能算是合格的音響DIYer。在台灣,有太多人買套件或PCB回來裝機,也確實裝出了會動會響的機器,但在我心裡,卻很少同意他們是「合格」的音響DIYer。

有一種人,他們希望用最少的預算,裝一台能發出聲音的機器。我認為這種人並不合適音響DIY,因為去大賣場隨便買一台手提音響就可以發出聲音了,而且絕對比自己買材料回來裝更便宜好用。把金錢和心血投資在這種目標上,一點也不划算。

另一種人,他們認為可以透過DIY的手段,用比較低的價格得到較好的聲音品質。對於這種人,我的建議是,他們要不就去買Audio Note等音響公司出品的高品質kit回來裝,不然就放棄DIY,直接買廠機吧。因為一個DIYer的養成,沒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是絕對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力裝出廠機品質的機器的。等到DIYer經過數年的磨練,終於能裝出差可比擬廠機的作品時,那台作品的直接成本可能不高,但是DIYer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購入的工具和儀器、試作和調音時消耗的零件,這些成本加起來,絕對遠遠高過直接購買同級廠機的價格。這一種人,通常都以為只要買了某些DIY套件網站的套件或PCB,按著指示裝機,就可以用相對較低的預算得到如同廠機的品質。他們不了解,那些DIY網站的產品是多麼的粗糙;他們不了解,那些DIY網站背後的設計者雖然懂得電路,設計出能發聲的機器,但其實他們大多不懂音響,沒有音樂的品味,不曾掌握設計器材的關鍵知識。只有極少數的套件是真正精心調校設計的,使得沒有DIY經驗的人士也能裝出廠機的品質和穩定。比如說Audio Note出品的kits,都有仔細調校過的線路、精心搭配的用料、讓裝機者容易上手的PCB設計和說明書,但他們的kits也快和廠機一樣貴了。

什麼樣的人,才是正真「合格」的音響DIYer呢?我認為,他們的信念是:「走一條不同於純粹音響迷的路,在更多自由和更豐富的選擇中,同樣往音響的境界不斷努力追求的人。」他們並不認為DIY是一種省錢的手段,卻認為DIY是可能達到更高更深的音響境界的途徑。他們享受音響DIY的成就感,也享受精心設計的系統所發出的美聲的感動。他們最內在的動力是對音樂的熱情,這樣熱情使他們開始追求音響上的理想;為了讓音響到達更真更善更美的目標,他們只好選擇DIY,因為DIY有最多的可能性和最多的機會,在音響世界裡探索到最美麗幽微的境界。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合格的DIYer並不多,尤其在DIYer的網路社群上,合格的DIYer更是鳳毛麟角。相反的,我卻比較常在音響雜誌的文章或專訪裡,看到令人敬佩感動的「合格DIYer」,儘管他們並不太符合我們對DIYer的印象。比如說,在《音響論壇》裡主持《我聞集》的柯醫師,雖然他自己並不動手裝機,但卻深諳各種線路和設計的道理。所以他也以DIYer的態度,委托朋友將他的設計和理念實作成機器。也許他受限於實作能力,而對線路和零件的掌握和了解,不如其他長期裝機、設計電路的DIYer,但這只是末節。因為柯醫師已經掌握了更重要的部份:他追求的是聲音,玩音響是為了滿足他所追求的聲音,而裝機實作,則只是滿足他玩音響的最末節罷了。我不認識柯醫師,不曾聽過他的系統,但我真正佩服他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追求目標的那種態度和熱情。

我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些有的沒的。幼稚園的時候,每次看到玩具店裡的動物模型、士兵模型,我總是熱切地希望爸媽買給我。但天不從人願,我總是帶著失望回家。於是,我只好自己來滿足自己的渴望:用西卡紙剪成動物或士兵的形狀,畫上斑紋、軍服和表情,剪下來貼在另一張小小的圓形紙板上,讓他們可以立起來。然後,我用積木堆成動物園或城堡,把動物或小兵排在裡面,那就是我的動物園和戰場。我的紙片模型雖然不如玩具店裡的塑膠模型逼真立體,但一樣可以讓我玩得興高采烈。讓我興高采烈的原因,並不主要是自己動手做的成就感,而是自己掌握了一切,為自己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世界而快樂。一直到現在,我做模型、畫素描、玩音響、烘咖啡豆,我始終享受著這種在自由自在環境下,努力往更高的境界進步的快樂。這或許該是所有DIYer,努力追求的態度。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線材、墊材、DIYer

台灣的音響迷太過重視線材、墊材這些小道具,線材動輒上萬,所有的器材都墊了一層又一層材料,連喇叭線都有特殊的架子。相反的,台灣的音響DIYer非常不重視線材和墊材(喇叭擺位也相當不重視,不過這可以另開一篇專文),看遍DIY討論區,完全沒有人討論這些小道具;到網友家裡,也只看到器材隨隨便便地擺在地上、桌上,甚至疊在一起,完全不見任何避震措施,線材也相當不講究。這個現象一點也不難理解,台灣的音響迷愛玩音響勝過愛聽音樂,寧可花大筆的錢去換機、升級,或是左邊調一下,右邊摸一下,也不願多買幾張CD,坐下來好好聽音樂。一般的音響迷沒有辦法自己裝機改機,又不可能天天換機器,所以唯一能玩能換的,也就只有相對較便宜線材和墊材了。而DIYer有能力自己裝機改機,於是可以玩的東西太多了,換線路、換零件、換機殼……,這些東西換起來都比換線換墊材更有趣、差別更明顯,於是便沒有人要在線材或墊材上費心思了,尤其是墊材,在台灣DIYer音響圈裡幾乎到達受到漠視的地步。

但是線材和墊材對聲音絕對都有影響,對DIYer來說,自然不必把陣仗弄到太離譜,但基本的避震材料、角錐、優良的訊號線、喇叭線、電源線、各種端子、座插還是需要的。

以線材來說,名牌的成品線都非常昂貴,動輒上萬,幾千塊只能買到入門款。但零售的切線就便宜多了,即使到唐竹等地購買,只要兩三千塊就可以配一對很好的訊號線了。在網路上的選擇更多了,價格也更便宜一些。比如說在parts connexion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Cardas litz訊號線,配上名牌的RCA接頭,也只要兩千元左右。喇叭線的成品線通常都又粗又重,價格比訊號線更難親近。不過,其實根本不需要那麼粗的喇叭線,唐竹賣的Supra,最細的幾款線,每公尺只要一百多塊,既便宜聲音又好,配個Y插就是一對好線了,也不必兩千塊。

與線材相比起來,墊材是更可有可無的器材(沒有線材音響就發不出聲了),但在國內墊材的價格卻被抄作到相當離譜的程度。以角錐來說,三枚、六枚一盒,賣到上千塊是常有的事,而且這還只是「平價」。其實角錐根本沒有那麼貴,我在parts connexion上買了34塊Cardas木製角錐,大小兩種尺寸都有,總共也不過花了五千塊,給兩套系統墊都還有剩。

音響架(器材架)和喇叭架則又是另一筆投資了。稍微堪用的器材架和喇叭架都不便宜,隨便一組也要上萬,但真正好貨卻不多。其中,義大利的Solid Steel產品相當不錯,價位相對來說也不貴。不過,對DIYer來說,音響架和喇叭架也都是可以DIY的東西,不過需要的DIY技巧,是木工、金工、避震知識等,和DIY音響線路不同。我對金工完全不通,但對木工還算頗有一點心得,做了一些家俱、CD架等等。不過以前卻不敢做器材架,因為器材架要做得好,必須了解足夠的避震原理,避震的效果不好,木工再怎麼精細用心都是枉然。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墊材廠商Neuance的老闆發表的,教導網友怎麼用便宜的IKEA Lack咖啡桌來DIY器材架。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清楚,列出詳細的施工步驟,只要一把鋸子一支電鑽和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做出效果好,外型也不算太差的器材架,而且全部的花費還不超過2000塊台幣!

這個器材架是針對LP系統設計,而LP系統最容易被震動干擾,對避震的敏感度也最高,所以器材架可以用在LP系統,自然也很合適用在數位系統上。這是我做的成品:


而該篇教學的全文可以在這裡找到。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Introduction to Non-oversampling DAC

Non-oversampling DAC是CD時代早期就有的技術,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到1980年代末期,開始有了oversampling技術之後,就再也沒有廠家回頭使用non-oversampling設計了。一直到1996年日本音響DIYer Ryohei Kusunoki(楠 亮平)在MJ雜誌上發表non-oversampling的TDA1543 DAC線路之後,才又引起大眾的觀注,後來有47 LabsAudio Note UKZanden等Hi-end廠牌推出non-oversampling DAC,使NOS漸漸成為新的風潮,在DIY界成為主流的趨勢。

Kusunoki所設計的NOS DAC,與80年代的NOS設計不同在於,早期DAC使用複雜多階的低通濾波線路濾除20KHz以上的數位高頻,而Kusunoki認為擴大機、喇叭、人耳本身就有自然的「濾波」效果,所以NOS DAC其實只須要簡單的濾波,甚至可以完全不濾波,而得到更直接、更自然的聲音。

除此之外,他認為許多DAC chip都可以拿來做成NOS DAC,並不一定要用TDA1543。而他之所以選擇TDA1543,其實是基於巧合而已。不過TDA1543本身有一個相當獨特的條件,就是有相當大的輸出,應該是所有DAC chip中,輸出最大的。所以只要使用簡單的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足夠的輸出電壓擺幅,同時也不會影響動態,因此可以省下I/V和放大輸出級,讓電路更簡潔,保持聲音的直接與自然。

關於Non-oversampling DAC的經典文章:
Non-oversampling Digital filter-less DAC Concept
Ryohei Kusunoki訪談

如果能找到過期MJ,那麼Kusunoki在上面發表的三篇文章不容錯過。裡面附有完整的電路圖、layout設計、詳細的解說。這三篇文章刊登在 MJ 上的期數分別是 Nov 1996、Mar 1997、Dec 1997。

除此之外,Audio Note將他們DAC Kit的線路圖部份公開在網站上,也是很好的參考資訊。拿著線路圖,配合照片來看,可以推敲他們配料調音的哲學。

不可不提的,還有diyAudioAudio Asylum這兩個討論區。裡面的digital板都有大量的NOS DAC資訊,其中有不少精深的討論,參考價值極高。在diyAudio上搜尋Peter Daniel、Elso Kwak、Jean-Paul、Kuei Yang Wang等高手的文章,可以找到幾個關鍵的NOS DAC討論串。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笨蛋也玩 x-clone

最近某國內大型DIY網站,也趕流行推出了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這個流行實在趕得有一點慢,畢竟最早提出這個架構的Kusunoki,早在1996年就在MJ上發表NOS TDA1543的線路。後來,Audio Note UK也按照NOS的理念,推出NOS的DAC產品(使用 AD1865)。2002年前後,diyAudio上吹起NOS熱潮,當時數位訊源討論區上,幾乎每篇都是NOS的文章,而且還玩出了很多花樣。

我在2003年間,受diyAudio上的裝機高手Peter Daniel建議,自己用搭棚做了很多套NOS TDA1543,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國內流行的是CS43122這些高規格、"state-of-the-art"的高貴 chip,可從不曾在任何網站上看到NOS的產品,連有關NOS的討論也貧乏得緊。每次提到TDA1543、TDA1541A這些chip,總要被人恥笑為「落後」、「規格爛」。一直到了2005年前後,國內才漸漸吹起NOS的風氣,而且似乎還是從中國那邊傳過來的,於是一股腦兒地出現了許多NOS套件。算起來,竟然落後Kusunoki原創的時間十年以上了。

在這許多「落後」的 NOS 套件裡,偶爾還看得到一點新意。比如說中國DIY網站HiFidiy規劃的TDA1543套件,有一套精心設計的LPF線路,據說可以有效地濾掉高頻雜訊,比原本filter-less的線路聲音更好。但另外有些套件,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暴殄天物,愚蠢無比,比如說就像國內那大型DIY網站的產品。這網站的NOS TDA1543和人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輸出級用了OP-Amp作I/V轉換,然後再用一級Op-Amp放大輸出。在Kusunoki原始的設計裡,TDA1543只用一對電阻作passive I/V,然後經過一顆電容濾掉直流,就可以直接輸出了。其後大多數的玩家也是遵照這個模式來玩,只有少數DIYer或套件會略作修改,而這些修改通常是增加LPF線路,或加入真空管buffer,改變輸出的音色。但passive I/V幾乎都會被保留,因為這真正是TDA1543最大的優勢。TDA1543 的規格並不怎樣,喜歡古典的聲音,喜歡NOS,大有TDA1541A、PCM63、PCM1702、AD1865這些規格更佳、音色更美、聲音更為細膩醇厚的chip可用。但TDA1543與其他chip所不同的,就是它有很高的電流輸出,只要用一對1K或1K5的電阻做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2V左右的輸出了,不必再經過一級放大。Kusunoki在訪談裡,指出TDA1543是唯一適合passive I/V而不會影響動態的DAC chip,這也正是TDA1543 最寶貴的特性。

然而,偏有愚蠢的設計者,學人家玩TDA1543,卻不知道精髓所在,放著passive I/V和大輸出的特性不看,用爛爛的OP-Amps作I/V和輸出,多了一堆零件,又不會更好聲,不知所謂何在。如果這麼想用active I/V,那去玩TDA1541A或PCM63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很多台灣的DIYer似乎不太用腦袋,國外在流行什麼,一開始總用輕篾的態度看待,覺得人家不怎樣。但是等到真正紅起來了,又一窩蜂去抄襲。抄襲也就算了,卻往往抄不到重點,學不到精神,做出一些形不似又神非的作品,讓人啼笑皆非。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Gainclone。Gaincard的精神是什麼,原作者已經大方地在官方網站上寫得一清二楚了:極短的 feedback path、極小的濾波電容、極大的電源變壓器、變壓器和放大器分離。這些特點如此清晰明瞭,外國人在做Gainclone時,也都大致依循著這幾大方向,就算有所創新或改變,那也會拿原始的設計來比較試聽,確認自己的更動是有進步的。反觀國內,許多人第一次裝"Gainclone",就直接用上大容值的電容,甚至有人直接買PCB來裝機,完全無視feedback電阻直接焊在chip腳上,以求最短路徑的特點。我猜這些「仿製」者,也許從來沒有上過47 Labs的網站,根本不曉得Gaincard是什麼,卻也來仿製Gainclone。試問,使用大容值電容,又不求feedback電阻最短路徑的 "Gainclone",除了都用power chip之外,究竟哪裡類似Gaincard?怎麼不老實叫chip-amp就好了?又何必套上個流行的名詞來自慰?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ptt的音響板

ptt竟然也有個audiophile板。一群鄉民和窮學生,究竟搞出了他們的花樣,成就了一個low-end至極的"audiophile板"。裡面幾乎一半的文章在討論音效卡,另外一半在討論電腦喇叭和一般的耳機,只有零星的少少幾篇,是真正扯得上hifi音響的,而且這些少少的文章,其實也不過是鄉民如何打算以最低的預算,用open baffle或紙箱木箱亂配個全音域單體的粗糙工事。

算起來,dearhoney那樣不以音響為定位的地方,討論的層次竟然還遠勝過ptt音響板上的種種。雖然不能說ptt音響板「掛羊頭賣狗肉」,但畢竟不得不令人深深感到可笑:一群鄉民和窮學生,用這麼一點點預算和心力,就自以為玩起了音響。彷彿「玩音響」這回事可以代表某種品味或身份的象徵,值得讓人感到優越或驕傲。

每次路過該板,還是會進去看看,讓一篇篇low-end至極的文章虐待我,感到又好氣又好笑,最後看到無力了,就退了出來。遙想當年,我還在國中的階段,父親買了一對聲音尚還不錯的電腦喇叭給我,我很開心的用這對喇叭聽了幾年音樂,但可從不敢大膽以為自己在聽「音響」。高中之後,我用自己存下來的錢,買了生平第一台CD隨身聽,同樣聽得很開心,也很心愛這台隨身聽,但也不曾想過我在玩「音響」。後來,又買進一支中階的耳機,Grado SR-125,這支耳機著實不錯,原來音樂裡有許多細節和情感,之前用隨身聽的耳機並不曾聽見,但有了Grado SR-125之後,彷彿撥雲見日,清清楚楚地向我揭示。我自然愛極了這支耳機,這支耳機也比ptt音響版上大多數人用的耳機好多了,但我那時,一個年少瞢懂,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生,卻還是不敢自認為玩起了音響。

一直到了好多年後,我以經從Grado SR-125換到Alessandro Music Pro,又更進一步改用喇叭系統,也從沒有擴大機,到耳機擴大機,再到有前級、後級的階段。終於,我漸漸意識到,我「已經」開始玩音響了。但這時,「玩音響」這回事已經內化為我生命的一部份,變成畢生努力精進的興趣。面對這個興趣,心中沒有半點優越感和品味認同,只覺面前的路程寬廣遼闊、遙無止盡,感嘆短暫無常的生命,不曉得究竟能在這個世界裡探索多少。

但我還是不解,為什麼ptt音響板上那些鄉民,那麼急切地需要為自己找一個看似有格調、有品味的興趣,套在自己的盲目無知和那堆low-end垃圾上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