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udio Roo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udio Roo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海底下的視聽室


我很喜歡觀察別人的視聽室,在影音器材之外,裝潢、擺設、佈置的風格,無不反應了主人的品味和個性。國內媒體或網友的「家訪」報導或許讓人失望,然而世上仍有許多音響室令人激賞。日本 Stereo Sound 雜誌的〈唱片演奏家〉等專欄常有些不錯的用家,看了照片,再讀他們長年浸淫 hi-end 世界的心路歷程,常讓我感慨萬千。不過 Stereo Sound 的報導似乎有明顯的取向偏好,又或者是日本人迷審美觀接近,以致於這些「唱片演奏家」風格大同小異,不夠多元。

Home Theater Design 網站收錄了許多歐美的家庭劇院、視聽室案例,內容豐富,千奇百怪。雖然不見得 hi-end,但活潑奔放創意十足,仍然教人看得眼花瞭亂。例如這位外國的音響迷,把視聽室佈置成艙底,而且還是帶有蒸氣龐克風(Steampunk)的設定,彷彿置身一個架空世界,而且還是在海底享受影音。透過少少的照片無從判斷主人的音響偏好,但可以確定他是個充滿像想力、富有審美觀、同時手藝精巧的奇才。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視聽室的視聽品味

隨著更換新音響室,最近把音響的研究重心放在空間上。上週在圖書館裡翻到一本《室內設計哲學》(A Philosophy of Interior Design,Stanley Abercrombie 著),是少數聚焦於室內設計形而上層面的中文書。
這本書非常好,以室內設計的觀點來說,非常有趣。我覺得所有人在裝修房子之間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設計師更必須牢記書上的教訓。不過,就設計音響室來說,這本書倒是沒有直接立即的用處。

作者在結論裡提到一段話,我深以為然,果然室內設計界都常有這種詭異的現象。

其實既然每個業主的需求都不同,設計者做出的設計必然是獨一無二的。業主的需求永遠會影響設計的過程與結果,除非像雜誌上刊登的案例,彷彿無人居住的照片。義大利的編輯兼評論家 Bruno Zevi 曾批評這些雜誌上的空間看來都彷彿是浩劫過後的廢墟,了無生氣、過度造作。但其實「沒有人的圖片」並不等於「沒有人的房間」,前者讓我們將空間看得更清楚,同時也有邀請的意味,邀請讀者想像自己身處這空間會感受如何;但後者則大不同,如果設計者在設計時並未考量「人」的存在,那其實非常危險。森林中什麼樣的樹倒下來會沒有聲音?就像無法居住的室內設計一樣。

不過,對台灣的設計師來說,這個問題仍然太高深了。他們連「沒有人的房間」都造不好,刊物上的設計,品味之低俗,已經讓人不忍卒睹,遑論深入了解業主個性和機能需求呢!

回到音響室上,同樣的,在台灣的媒體上,不論是官方媒體,如音響雜誌,或網路上的用家採訪、用家分享,我看到用家很認真的裝潢音響室。他們空間既大,更花了很多錢,用繁複的隔音結構、全木料的地板牆面處理。而通常還會購置高價的音響專用吸音、擴散板材。這樣的心血和經濟能力,令人羨慕。聲音如何無以得知,但他們佈置音響室的格調,卻讓人欲哭無淚。地板和牆面即使用上高級的實木,配色和表面處理仍然粗俗,徒有暴發戶式的品味。反之,Stereo Sound 上採訪的用家,或者,歐美的 DIYer,他們未必有專用的音響室,但空間諧調輕易勝過台灣這些認真的音響迷。而且不難分辨,只要從地板的材質、表面處理(finish)、鋪法就高下立判。

此外,台灣的音響迷寧可犧牲視覺的環保,也非得用上一大堆擴散板、吸音板不可。擴散和吸音很重要,不是不好,但在幾個重點處擺一下也就是了,何必弄得整間都是?這些道具並不便宜,有錢買這麼多道具來調音,何不把相同的預算拿去換器材、換線?空間應該透過細心地擺位、地面、牆面的材質、家具的安排來改善,而不能像猛加味精一樣,擺一堆擴散吸音道具了事。

最不堪的當然還是音響/音樂品味的低俗。玩音響是聽覺的活動,視覺品味糟糕,情有可原,聽覺品味糟糕就不能寬貸了。很多用家買了一堆昂貴的器材,都是名牌,但配在一起,上看下看,就是看不出用家的個性和格調,看不出用家花這麼多錢,背後的思考和哲學。這些名貴器材,對他們來說或許是炫耀的工具,他們不只希望大家知道他們有錢,更要大家拍手稱讚他們識風雅、懂品味。更普遍的現像,當然就是那群音響器材數十萬上百萬,結果CD不到一排的用家。細看他們收藏的CD,只有蔡琴和測試片,好啦,可能還有一些電影配樂、莎拉布萊曼。他們凡舉音響的表現,莫過於青蛙幾隻一類,赤裸裸地曝露他們聽的不是音樂,而是蟬鳴蛙叫。既然如此,又何必花這麼多錢玩音響,打開窗戶不就能聽到真正的蟲叫了?比全世界最Hi-end的系統更高傳真呢!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從室內設計看文化素養

最近要整修新的音響室,一時興起,在書居翻了幾本居家生活、室內設計的書籍。也在網路上東看西看,想多找一點素材和點子。國外的室內設計,有很多漂亮的傑作,然而,西方的建築方式與台灣有極大的差異,氣候和環境更有難以克服的不同,因此很難將西方的設計,直接移植到台灣。即使是氣候與環境比較接近台灣的日本,也有類似的問題。所以,最後將精神放在國內的設計刊物上,然而,看了幾本下來,一開始我總覺得不太舒服,最後甚至難過了起來。

國內這些刊物上的設計作品,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亂。客廳是奢華風,餐廳忽然又變成簡約風。這就和走創意風的料理一樣,說好聽是截長取短,混搭了各式風格,但說穿了就是學藝不精,無法掌握學問的神髓,只好靠著半瓶子的學問,東拼西湊,弄個不倫不類的垃圾空間出來。我對設計的學問一竅不通,無法抽絲剝繭地分析這些設計細部的問題,但空間整體風格的協調和美感,卻是有基本鑑賞能力的人都能一眼評判的。

其次,國內的裝璜工事,質感普遍粗糙。國人喜歡用木材和皮革來作家俱的素材,然而,這些工事的成品,非常low-end,遠觀尚可,近看就知道凡木板,都是甘蔗板上貼木紋塑膠;凡皮革,都是粗劣觸感極差的人造皮。當然,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無垢木等漂亮的板材,我也不支持大量採用真皮。然而,這和我一貫的觀念一樣:用不起無垢木和真皮,大可以不要用,用金屬,用塑膠原料一樣可以設計出漂亮的傢俱裝璜,何必掛羊頭賣狗肉,硬用粗劣不堪,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假皮呢?話說回來,既然這些設計作品,是設計師的代表作,才足堪登在刊物上,那就不能把問題推給預算。所以,使用這些粗俗的材料,就是設計師的品味低下,無法分辨材質的好壞了。傢俱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功能性不足,即使中看也常不中用。舉例來說,日前父母訂購了一張很大的AV櫃,設計尚可,材質和表面處理都頗細緻,然而,這個AV櫃大則大矣,寬達160公分,卻只隔了左右兩邊,預計是一邊放一件AV器材。問題就來了,一般AV器材的標準尺寸,寬度大約45-50公分,深度大約40-45公分,所以160公分寬的AV櫃,其實可以分作三格,置入三件器材。而如今分作兩格,器材放在裡面,顯得非常單薄,比例不當,然多餘的空間,也無法再塞下第三件器材,只能興嘆。一般家庭要超過兩部AV器材並不難,擴大機、DVD、錄放影機、伴唱機、CD-Player,動輒有三四件之數。設計師有160公分的寬度可以用,卻只分兩隔,這顯然是設計師根本不懂AV櫃真正的需求,也不懂AV器材的尺寸標準,只憑自己的個人觀感來設計作品,當然會做出看起來不差,一用卻發現不對的狀況。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台灣的設計師,接受的訓練莫過於畫CAD,用眼睛去俯視設計圖,而絕不曾認真地用雙眼近看材料的finish,用手去觸摸材料的質感,用鼻子去品味原料的氣息,用生活去體會人與傢俱的互動。在這樣的情況,當然只能做出不堪近看,不堪使用的垃圾傢俱了。觀察國外知名的設計家所作的商品,外型無論如何大膽創新,基本的機能絕對合情合理,沒有任何兩光的情形,這才是成熟的設計,從心所欲不逾矩。

至此,這些現象,雖然可悲,卻還不讓我難過。真正讓我難過的是,這些國外刊物上的典型設計,沒有任何一個居家範例,讓我覺得生氣盎然,讓我真正想住在裡面。這些設計作品,有如樣品屋一樣,嶄新晶亮,打理得清潔無比,但卻是沒有生命的墓穴。這些房子多已成交,有人居住,但從照片裡,我看不到主人與屋子的互動,看不到主人的個性,看不到主人的品味,看不到主人如何在這個房子裡享受他們的居家生活。是的,這些設計之難看,比眷村裡破敗的老房子還難看!眷村裡的房子,我看得到這些住民的生活,從桌子上雜亂的物品就能體會到他們的個性和愛好。雜誌裡的照片,一張一張你要說是亮麗或是俗麗都可以的居家設計,卻只是乾乾淨淨、冰冷死板的樣品屋。沒有人味,沒有精神,沒有文化。我不知道這些照片是怎麼照出來的,不知道這是住戶的品味,還是設計師的品味,還是雜誌社拍攝時的要求。總之,這些居家設計,被當作範例印在刊物上了,反應著這整個體系的審美觀,於是也代表了這個體系品味低下,沒有文化,無視精神層次的美感。因此,我看著難過。

在我看過的室內設計中,最舒暢的就在Stereo Sound裡面,唱片演奏家的專欄。那些日本老頭,都非常有自己的看法和執著,而他們的個性,無遺地反應在他們的音響室裡。看他們的器材和唱片,合作無間地融入他們的空間,我可以從中想像這些老頭的生活,他們的趣味和他們的快樂。這才是有機,有生命,有精神的室內設計範例。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