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令人喜出望外的 BeagleBoard Digital Stream 系統


一個多月前就拿到了 BeagleBoard,當時手邊幾台螢幕都沒有 DVI 或 HDMI 輸入,無法連接使用。上週買了一台有 DVI 輸入的新螢幕,終於可以開始玩這張 BeagleBoard xM。

拿到板子時,朋友已經事先幫我裝好 Ubuntu 10.04 系統,開機之後直接進入 X-Window,操作起來就像一般的電腦一樣。BeagleBoard xM 有 1GHz CPU,記憶體 512MB,又有豐富的輸出入介面,已經可以當作 general purpose 電腦使用。比較大的效能瓶頸是硬碟的 I/O,BeagleBoard 用 micro SD 卡當硬碟,讀寫頗慢,每當大量資料處理或記憶體使用逼近上限時,效能就有明顯下降。

BeagleBoard xM 有內建音效輸出入裝置,但沒有數位輸出。要取得數位輸出,必需從板上拉 i2s 出來,或者像一般的 PC 一樣,用 USB Audio 取得。拉 i2s 有些麻煩,而一般的 USB Audio 表現又讓人失望,所以我一時也想不出這張板子在我音響系統中的定位。因此,剛開始的幾天,我只把 BeagleBoard 當作一台小電腦使用,還裝了 Chromium 瀏覽器上網。可以上網之後,於是又試著播放 mpeg 影片,卻發現影像正常,但音訊類比輸出卻一無聲息。再試著播放幾個純音樂檔,也是全然寂靜,於是開始找尋音效的解答。

在網路上看了諸多文章,試了幾種解法,又試著把 kernel 升級到 10.10(Maverick),卻始終無法讓 BeagleBoard 發出聲音。氣餒之餘,拿出先前 DIY 的 USB to SPDIF 轉換器,接上 BeagleBoard,再接上主役的 DAC NOS TDA1541A,想不到聲音就出來了。BeagleBoard 發出的第一聲是一小段小提琴演奏,聲音倒也乾淨,於是隨手點了另一個 flac 檔,Andsnes 演奏的 Schubert 鋼琴奏鳴曲 D959 第四樂章。就在快板流暢地奔放出來的那個瞬間,我聽得傻了--我從來不曾在電腦上弄出過這種聲音!那是相當乾淨清晰,而且柔軟純正的聲音,和過去用電腦播放出來那能量感豐富,略為強勢卻不耐聽的聲音迥然不同,但我用的是同一張不太講究的 USB/SPDIF 轉接卡啊!所差者只是從 PC 換成 BeagleBoard。

這種結果遠出意料,所以連忙用 Shigaclone 播放原 CD 確認,再把 USB/SPDIF 轉接卡接回 PC,播放同一個 flac 檔。三者相比之下,Shigaclone 和 BeagleBoard/USB 各自展現了不同的迷人之態,Shigaclone 的動態比較大,聲音比較豐厚活潑;BeagleBoard 則是清新柔和,兩者都有很好的音樂性。PC/USB 乍聽之下反而接近 Shigaclone,同樣具有動態大量感飽足的調性,但過一分鐘就會覺察到生硬的「數碼聲」而無法久聽。這下 BeagleBoard 真是打破我的成見了,想不到 PCM27xx 這種不理想的 USB/SPDIF 轉換架構,遇上合適的主機,也能發出柔美動人毫無數碼味的聲音。

多年前用 PCM2706 搭棚自製的 USB to SPDIF 轉換器。
線路從 datasheet 修改而來,USB BUS 供電。


這下我一改態度,開始正視 BeagleBoard 在音響上的可能性了。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電源,於是立刻出門補了一些零件,做了一個專屬的線性供電,並用 TL780-05 穩壓,代替先前湊數的 USB BUS。TL780-05 只有 1.5A 的輸出能力,BeagleBoard 本身吃得電不多,但外接的 USB 裝置也都會共享同一個電源,因此接上鍵盤滑鼠之後,穩壓的負擔也頗重。因此理想的情況是 BeagleBoard 設定好就移除這些週邊裝置,專心播音樂。

其次是怎麼播音樂的問題。板上的 micro SD 卡只有 4G,不可能放太多音樂檔。於是我想到了 Linn DS 系列的做法,用 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標準,透過 Ethernet 播放遠端硬碟裡的影音檔。但我對 UPnP 不熟,只好從頭開始察資料學習。UPnP 影音系統主要有三個角色,Media Server 是提供影音資料的來源,例如是電腦主機或網路硬碟。Media Renderer 是真正播放音樂的裝置,例如 Linn DS 系列產品都是 Media Renderer,而在我的情況中,Media Renderer 自然就是 BeagleBoard。Control Point 則是操作工具,指揮 Media Renderer 去撥放 Media Server 裡的資料。Control Point 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 PDA 或手機等等。幾個小時之後,我在 PC 上架好了 Media Server,也同時裝好了 Control Point 軟體,卻一直搞不定 Media Renderer 的部份。由於 Media Renderer 多半是廠製成品機,出廠即裝載完成,一般買家用戶不需要碰觸這部份,因此這方面的軟體和資源都特別少。加上我也不是什麼電腦高手,更是第一次操作 embedded system,幾經失敗,奮戰良久,最後終於完成了 UPnP 系統的架設,讓 BeagleBoard 成為 Media Renderer 在遠端控制下播放音樂。

所以,現在 BeagleBoard 的操作和 Linn DS 系統差不多,甚至我也是用 Linn 釋出的 control point 軟體 Kinsky 當作操作介面。除了電腦之外,同時也可以用手機或 PDA 操控。只要在同一個 LAN 上,任何裝置只要有 UPnP control point 軟體,都可以隨興的瀏覽 server 上的音樂檔案庫並且選曲播放,遠比一般 CD-Player 的搖控方便多了。

直接使用 Linn 的控制軟體 KinskyDesktop,簡單便利。


系統架成之後,我反覆地聆聽好些曲目,並不時接回 Shigaclone 和 PC 比較,結果我更深刻地確定了 BeagleBoard 的優秀。與我目前所調出來的 Shigaclone 相比,BeagleBoard/USB 聲音清淡,分離度好,空氣感佳,全頻段的分佈相當平坦,有種優質的代現聲,甚至原本品質不佳的 MP3 也居然動聽入耳,讓人訝異。Shigaclone 音色比較飽滿濃郁,動態起伏大,音樂張力強,密度更高。PC/USB 能量感最充沛,此外別無所長,細節、音色、空氣感、動態對比都遠遜,看電影尚可,聽音樂則氣質欠佳,令人不耐。整體來說,目前最好還是 Shigaclone,但粗具雛形的 BeagleBoard 聲音相當清新鮮銳,富有特色,讓我著迷地不斷聽下去。

話說回來,現在 BeagleBoard 的 renderer 軟體還不夠穩定,偶爾會發生解碼錯誤跳曲目的情況。此外,目前 Ubuntu 系統搭載太多東西,應該清理一下,讓播放軟體在更乾淨的環境下運作。除此之外,我對於 Linux 音效播放的運作頗感興趣,不知道能否在這部份再一進步修改,簡化/強化某些流程,讓聲音變得更好。最後,如果能從 BeagleBoard 成功拉出 I2S,跳過 USB 這步,理論上聲音會更上層樓。我很好奇究竟能把 BeagleBoard 弄到什麼樣的程度:既然「數碼聲」並非那麼難以克服,我對 digital stream 的未來自然更加樂觀了。

今年真是豐收的一年。全系統中我最重視的向來是訊源,但過去一直無法自製好聲又耐操的轉盤。今年 Shigaclone 與 BeagleBoard 兩個計畫,讓我終於邁開腳步往目標前進,得到了許多寶貴的體驗,更聽了整年好聽的音樂。真的非常感謝諸位朋友一直以來的幫助。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輕漣不語細游溶

話說高中沉迷耳機時,也曾對 Grado RA1 耳機擴大機頗有興趣。不過在店家實際聽過之後,卻覺得頗為失望。聲音固然不差,但以其價格來說,對耳機的幫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後來也曾玩過幾部耳機擴大機,卻始終沒有把 Grado RA1 放在心上。

最近偶爾看幾個耳機討論區,意外地發現 Grado RA1 Clone 居然是滿紅的 DIY 方案,頗多耳機愛好者紛紛自製 RA1 Clone,讓我吃了一驚。仔細想想也有道理,RA1 本是單 op-amp 放大器,還是電池供電,從頭到尾沒幾個零件,便宜簡單容易成功。儘管很多人做出了 RA1 Clone,但據說聲音要像廠製 Grado RA1 一樣好並不容易,甚至用上高級元件以及複雜的供電都不見得能勝出原廠機。原來我所輕視的 Grado RA1 是個難以模仿,充滿奧祕的器材。

於是我開始反省,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 Grado RA1 的問題,還是那些 clone 者的問題。我想多看看耳機社群的討論,解決心中的疑惑。但最後發現我仍然和 Head-FiHead Wize 之類的耳機討論區格格不入,永遠沒有辦法心領神會地讀完一頁討論,而且甚至無法精確的表述這種格格不入的感受。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Simple Gifts

這天到父母的住處為家人慶生,吃飽喝足留下來過夜。夜半人靜,隨手拿起電腦旁的耳麥,不經意連上英國的 Classic FM 線上廣播電台,就這麼聽了起來了。一聽之下卻嚇了一大跳。線上廣播的音樂串流,從主機板內建的耳機孔,直接送到這副不名知的耳麥(對,是耳麥!線上還附有微型VR!),聲音竟然如此之好。

雖然和多數耳機一樣,音場不大,定位感普通,但聲音乾淨純正,細節豐富,質感不俗,低頻的速度和量感也讓人訝異。我聽過的耳機不少,也聽過諸多耳擴、訊源的組合,好聽的、高級的固然不少,卻難得驚豔。手邊沒有其他耳機可以對照,但我覺得這隻耳麥或許不輸我的 Grado SR-125 太多,至於我的另一隻耳機 Alessandro Music M-Pro 無庸置疑還是細膩華美許多。

拿下這副「耳麥」,瞧瞧是何方神聖,卻是個沒聽過的品牌 Hawk。搜尋之後得知,原來這是 3C 週邊廠 E-SENSE 公司旗下的品牌。產品多走 3C 通路,有數款耳麥,價位分布頗廣,從兩三百到數千元都有。但我始終查不到手上這隻 Hawk 03-MSB720 的資料,不知道這是何時的產品,亦不知其規格售價。但這隻耳麥上看下看都不像太高貴的東西,家人也只是不意間得來湊乎著用,聽聽英語廣播而已。此刻靜靜的聽著 Copland 的 Simple Gifts,而家人就在同一間屋子裡安睡,心中忽然升起了久違的暖意和一陣陣激動,還有不能止息的感傷。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胡說八道音響頻道

偶然發現一個新部落格,居然叫做「胡說八道音響頻道」,嚇了一大跳,而且連 domain name 的命名也讓人會心一笑(nonsenseaudio.blogspot.com)。雖然主人自謙「胡說八道」,但看來是個電路高手,玩得頗為深入。想我自稱「牙尖嘴利」,但其實所知甚少,最近也不太牙尖嘴利,真是慚愧。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Cardas/Ayre Myrtle 木塊


音響 DIYer 對線材、腳錐這些調音道具,似乎遠遠不如一般音響迷狂熱。對 DIYer 來說,在機箱內部調音,效果顯著多了。買昂貴的線材或道具試半天,帶來的影響往往不如更換電容電阻明顯。但我還是喜歡玩線材和道具,換線換墊材畢竟比拆機換零件方便,在調音時可以很快地嘗試各種處置,微調出想要的效果。而且震動的問題,並不是改線路換零件便能解決的,震動處理是無可避免之事。

剛開始玩音響的時候,我用的是幾千塊的入門級器材,後來開始 DIY,每個作品的成本也很少破萬。相對之下角錐頗不便宜,不論木質或金屬,國內一般坊間非名牌貨,一組(可能三顆或四顆)動輒上千。如我有七八樣器材,光角錐就要上萬了。萬把塊在音響世界裡當然不算什麼,不過同樣的錢我寧可去買一堆零件。後來,大約 2003 年前後,parts conneXion 開始販售 Cardas Myrtle 木塊,價格非常漂亮,當時一包有 16 顆,只要 55 元美金。也就是說,不到兩千塊便能買到五組墊材,還是可靠的老牌 Cardas。一開始買了一包,發現不錯,後來又追加了幾包,大大小小三十幾顆一路用到現在。

Myrtle 是美國 Oregon 州的硬木,又硬又重。Cardas 依據他們的招牌理論,將 Myrtle 按黃金比例切成一顆顆長型木塊,再刻上鸚鵡螺的 logo。墊上去之後,最大的改善並不是什麼「木頭味」,而是更為清晰、分離度更好、細節更多的聲音。與其他墊材相較,Cardas Myrtle 的音色很中性乾淨,幾無渲染,只有稍帶一點木質的柔和感。其間也試過多種墊材,Cardas Myrtle 木塊絕不是其中效果最顯著的。由於沒有太強烈的個性,縱然大量使用,甚至所有器材都墊上,也沒有惱人的副作用。表現和 Cardas 木塊同等級的墊材,價格往往高出一截,而且還不見得這麼耐聽百搭。一顆 Cardas 只要一百多塊台幣,相當實惠。

後來美國 Hi-End 廠 Ayre 也向 Cardas 訂製 Myrtle 木塊,改印上 Ayre 的 logo。此外也推出凹字型的木塊,專門墊線材。Ayre 前經銷商在其 blog Audio Explorer 上寫了一些 Myrtle 木塊好聲的理由。從 DIYer 的角度來看,如不想花太多錢和花太多功夫在墊材上,買 Cardas 木塊來粗用確是非常省事。一來是這木塊有一定程度的避震效果,二來便宜,拿來代替機箱的腳墊也很方便,三來中性,不用擔心負作用。然後可以專注於機箱內部的調音。


避震道具名廠 Symposium 也有類似的金屬塊 Fat Padz,價格是 Cardas Myrtle 木塊的十幾倍。他們的使用指南建議一件器材用三塊 Fat Padz,放置在底板內 2.5-7.5cm 處,緊靠螺絲,相同的設置手法或許亦可用於 Cardas Myrtle 木塊。緊靠螺絲的理由是,螺絲的所在,通常便是電路板或變壓器等元件接合機箱之處。依據這些木塊、金屬塊能「汲取」(draining)震動之說,放在這些地方能直接將能量引導洩放。我對力學和機械一無所知,無法判斷 Symposium 的說法是否合理。總之可以先放在螺絲旁作為起始,若有耐心,再移動位置調音,找尋最好聲的放置所在。

關於 Cardas Myrtle 木塊的特色與使用,Positive Feedback 雜誌有一篇心得:
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37/tweaks_ayre_myrtle.htm

Stereophile 亦有兩篇使用報告:
http://www.stereophile.com/integratedamps/939/index9.html
http://www.stereophile.com/artdudleylistening/306listening/index1.html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也談劉孟捷

今天看到焦元溥這篇投書,有感而發。

多年前某個假日下午,經內行人介紹,去國家音樂廳聽劉孟捷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一聽之下驚為天人,完全料想不到有生之年居然能在現場聽到這麼棒的舒伯特,甚至 CD 裡的那些名家,也沒有任何一位能像他演奏得這麼恢宏大器從容自得。下午場結束,我立刻去買晚場的票。於是,那天聽了兩場劉孟捷演奏會,六首舒伯特鋼琴鳴奏曲,美好無比。此後只要劉孟捷到台北開演奏會,我必然排除萬難參加。

上週三我也去了那場「劉孟捷的音樂工程」(這個節目命名真是莫名奇妙)。我於「巴伯鋼琴協奏曲」一無所知,但一來不排斥陌生曲目,二來我對劉孟捷的喜愛早已超乎曲目考量,所以還是非常期待。這場節目雖以劉孟捷冠名,但他只演奏了上半場的一首曲目(即巴伯鋼琴協奏曲),外加兩首 encore 曲而已。也由於此,劉孟捷彈了兩首很有誠意的 encore,第二首甚至幾乎把「展覽會之畫」彈完了。至於劉孟捷的演奏風格,以及與病魔搏鬥的故事,我想已經不必多說,我再怎麼寫也不會寫得比網兄 Gerald 更好。

劉孟捷在台灣的知名度甚低,音樂會總是坐不滿,已不稀奇。但其實那天觀眾並沒有比以前少,甚至還多了不少人,不知道是不是衝著下半場的「阿帕拉契之春」而來。台灣人的藝文素養原本就相當貧乏,而且這種膚淺顯著地暴露於各種層面,不勝枚舉。單單透過票價和票房這些量化的資訊,便可以略知一二。例如李雲迪和朗朗的演奏會,票價奇高,依舊盛況空前,一票難求。相對之下,ZimermanPogorelich、Andsnes 等名家又是如何?再如聽眾還坐不到一半的鄧泰山呢?劉孟捷沒有「蕭邦鋼琴大賽」的光環(但在台灣許多人甚至不知道鄧泰山拿過首獎),台灣血統土生土長(現在連中國血統都比台灣自己人有利),沒有出唱片,已經有太多因素足以解釋他的票房清冷了。

最後,附上一首劉孟捷演奏的 Ravel La Valse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鄧泰山 2010 台北


歷屆蕭邦鋼琴大賽得主當中,我最喜歡的是鄧泰山(Dang Thai Son)。他的錄音不多,但現場演出總是非常精彩。2005 年他來台演出德步西和佛瑞,彈得優雅從容充滿詩意,那是我第一次聽見他的演奏,從此再不能錯過他的音樂會。2008 年我特意跑到台中聽他彈拉威爾,聽得如癡如醉。今年再度來台,演奏全場蕭邦,我雖然並不是那麼喜歡蕭邦的曲目,但鄧泰山演出的蕭邦無疑是我聽過的現場當中最佳的。比較奇妙的是,上半的圓舞曲集,鄧泰山的選曲與演奏順序大異尋常,每兩首圓舞曲之間連接每每出乎我的意料,也算是一種新鮮的聆聽體驗。

下半場最後幾首波蘭舞曲更加白熱化,鄧泰山有一種奇異的韻律感,彈起蕭邦與眾多西方鋼琴名家頗有不同,然而也不能歸類為東方風味或什麼的,那是他個人獨特的詩意。最後的〈英雄波蘭舞曲〉雖然不算完美,但演出非常熱情,讓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到這首曲子的動人之處。

音樂會結束之後,拿著上個月買的 CD 柴可夫斯基「四季」去簽名。可惜收回  booklet 時,簽名未乾,顏料把封面拓花了。後來在焦元溥的 facebook 上看到鄧泰山演出前後的花絮,對鄧泰山的喜愛與敬意又多了幾分。

我手邊只有少少幾張鄧泰山的唱片,一盒蕭邦獨奏曲、一張蕭邦演奏曲、一張拉威爾鋼琴曲集、一張封面花掉了的「簽名版」柴可夫斯基四季。反反覆覆聽著鄧泰山這幾張唱片,想到 Pogorelich 何其幸運,在同一屆大賽中提前出局,卻成為明星,DG 為他製作出版了好一系列高品質專輯。拿到冠軍的鄧泰山,相形之下,卻只有少少幾張唱片,少少一些曲目,幾個小廠或有或無的發行。然而,聽他的音樂,讀他的傳記,看焦元溥的描寫,我彷彿看到了一種正面恬淡的人生觀,那是多麼的平和自在。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