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有玩新的專案,手養時就在 Shigaclone 上試零件,一方面是微調,一方面也想更了解各種零件的風味習性。Shigaclone 很奧妙,大多數的部份,對零件十分不敏感,怎麼換聲音都差不多。幾個特別的所在,對零件又異常的挑剔,稍微更動,聲音就天差地遠,甚至衰聲。當中最神祕的一環,莫過於 C906 這顆小電容,其次就是 SPDIF 輸出的相關電路。JVC RC-EZ31 PCB 上的 chipset 本來就能輸出漂亮的 SPDIF 波形,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把將近 5V 的 SPDIF 輸出衰減至標準的 400mV 與 75 歐姆,並且濾除直流。
其實 CS8414 之類的數位接受晶片,寬容度甚高,而且 DAC 的輸入端都有交連電容或脈衝變壓器隔絕直流。所以不做任何處理,直接將 PCB 上產生的 raw SPDIF 訊號送給 DAC,多半也能正常運作。但在 SPDIF 輸出之前,加上適當的電容、電阻,聲音仍然會更為柔順耐聽一點。關於此處電容電阻的選用,去年已經寫過一篇心得。但在那篇文章之後,歷時一年,其間我持續收羅更多電容,有了新的心得。電阻一節,已經寫在 TX2575 電阻一文之中。本篇則是數位交連電容的試用心得。
我浸音響的時間不長,加上財力有限,不像能許多前輩那樣收集成千上萬的零件以資調音,僅能從這幾年間累積的電容來試聽。所以這篇提及的電容幾乎都是尚能買到的,價格也都還不致於太離譜。不過我試過的電容畢竟有二三十種以上,一一提及未免繁瑣,所以最後選出幾款令人印象深刻,表現有獨到之處的電容來講述。
Rel-Cap PPT,這是 Reliable Capacitors(即 Rel-Cap 或 Relcap)製造的錫箔 PP(polypropylene)電容。其實箔膜電容(foil & film capacitors)會有什麼聲音,從箔與膜的材質就可以推斷一二。錫箔音色華麗豐潤,PP 則滑順開闊,生機勃勃,Rel-Cap PPT 的聲音正反應了兩者的組合,富麗堂皇,骨架端正。
同樣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另一個系列黃色圓柱型的 Rel-Cap RT,以及黑色立方型的 RTE,都是錫箔 PS(polystyrene)電容。凡是 PS 電容,聲音似乎都具備了柔軟飄逸,細膩甜美的特質,與剛正雄健的 PP 電容各有妙處。我特別喜歡 RT 系列高貴細緻,飄逸柔美的個性。
這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MultiCap 系列的 PPFXS。和 Rel-Cap PPT 相同,都是錫箔 PP 電容,但以 MultiCap 特有的結構,由多顆小電容併聯而成,ESR 特低。聲音比 PPT 系列更清澈透明,速度更快,細節更多,似乎也變得柔軟了一點。
MultiCap 最高級的 RTX 系列,錫箔 PS 電容,可以說是 Rel-Cap RT 的併聯版。RT 系列原已十分飄逸細緻,再經過併聯之後,調性更是極為突出。透明度高,速度極快,細節豐富,特別是唇齒之間的氣音,似乎有放大的效果。也所以有人認為這種表現太 harsh,太過極端,不耐久聽。確實,MultiCap RTX 頗有癖性,對搭配十分敏感,但在 Shigaclone 上,表現卻十分不錯,得其優點,而無所害。與 PPFXS 相比,RTX 在 Shigaclone 上聲音又更為飄逸透明了一點,更重要的是變得更甜美,更柔軟,更有音樂性,讓人不知不覺得一直想聽下去。
AudioCap 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旗下的產品,這款 AudioCap TFT 是當中最高級的錫箔鐵弗龍(Teflon、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電容。AudioCap TFT 與前面幾種電容相比,高出了一個檔次,確是不同等級的聲音。TFT 最特出之處就是頻帶極寬,一下子拉開了低頻至高頻的界線。高頻圓潤滑順,泛音自然而豐富,充滿空氣感,直有從 CD 換成 SACD 的錯覺,彷彿錄音的規格提高了,使得高頻的波型變得更為完整。若說 MultiCap 之流是強調高頻的透明感,AudioCap TFT 則是將高頻的界線進一步延伸。
V-Cap 是美國高級電容的品牌,專門出品鐵弗龍電容與油質電容。目前有三個系列:銅箔鐵弗龍的 CuTF、錫箔鐵弗龍的 TFTF、灌油金屬化 PP 電容 OIMP。我已經有了 AudioCap TFT,興趣自然是最新、也最貴的銅箔鐵弗龍 CuTF 了。據我所知,目前似乎尚無其他廠牌推出銅箔鐵弗龍電容。銅箔的導電性遠比錫箔為佳,作為電容的導體,音色特別大器,雍容大度,穩重寬闊,尤其是形體感異常紮實。與 AudioCap TFT 電容相比,V-Cap CuTF 又更高了一級。AudioCap TFT 的細節本來已經極多,V-Cap CuTF 卻硬是更上一層樓,背景更寂靜,微小細節更為清楚豐富,泛音也更完整了。錫箔華麗的音色,原本十分討喜,但與銅箔相比之下,竟顯得有些輕浮,有點花拳繡腿。在大動態、大場面的片段,CuTF 的優勢更為明顯:底盤穩健異常,氣象萬千,能量感豐沛無比,源源不絕。
V-Cap CuTF 電容,可以說是把 PP、Teflon 這類強調頻寬,動態大,勢氣強的走向,做到了極致。而 Soshin(雙信)SE99 銀雲母電容,則是和 PET(polyester、Mylar)和 PS 等飄逸柔美的電容一路,而到達了最高境界。我很難比較 Soshin SE99 與 V-Cap CuTF 的優劣,兩者的風格實是天差地遠,但我認為聲音表現屬於一個檔次,同一個等級。SE99 的細節同樣極多,泛音豐富,頻帶完整,特別是高頻充滿了水份,纖細柔美,吹彈可破。這種清澈透明,細膩無比的聲音,讓人彷彿置身仙境,不沾絲毫煙火氣。說氣勢,說動態,Soshin SE99 自然不及 V-Cap CuTF,但 V-Cap 卻又哪裡有半點那如夢似幻的美感?
V-Cap 的聲音固然很真實,但說 Soshin SE99 聲音很美,如在仙境,這並不代表它的聲音有音染、不真實。用「音染」來形容 Soshin SE99,無異是一種褻瀆。SE99 美妙的聲音絕非音染可以類比,那是一種無與倫比,不可方物的美善之境。
離開仙境,回到塵世。在我試過諸多工業級電容裡,Vishay/ERO KP1830 是我的最愛。KP1830 很便宜,是小容值的鋁箔 PP 電容,最大規格只到 0.022uF。KP1830 聲音很樸素,比 WIMA FKP 或 Philips KP 更為中性自然,而且聲音有一定的力度和線條感,不會太軟或太輕浮。在調音之前,這些可靠中性的便宜電容是很好的基礎,減少變因。甚至從 V-Cap 或 Soshin 換成 KP1830,也不至於不能入耳,只覺得那仍是中庸平衡的好聲音。除此之外,Vishay KP1830 也是唯一用在 Shigaclone C906 之處,沒有絲毫癖性,自然不怪的少數選擇。
網友 tda1543 兄很推薦在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端用 Black Gate PK 0.1uF 小電容作交連。我也覺得這是很棒的選擇之一。Black Gate 電容十份優秀,自不在言下。但在數位交連處,Black Gate 竟然也有很好的表現,我當時也感到吃驚。Black Gate PK 用在此處,速度稍微慢了點,不及各種薄膜電容。但有很好的厚度與韻味,平衡性極佳。以頻寬、質感、動態、細節刻劃等角度來說,Black Gate PK 絕不能與前述的高級薄膜電容比肩,但不能否認 Black Gate PK 的聲音,溫和耐聽,富有魅力。考慮取得之難易、價格、體積等因素,Black Gate 堪稱是最超值的選擇。
Black Gate PK 是小型化的極性電容,另一個系列 NX HI-Q 則是無極性電容,理論上比 PK 更優秀,更合適數位電路。確實,同樣是 0.1uF 的電容,NX 系列聲音密度比 PK 更高,聲音更為濃郁甜美,能量感更強,速度感也稍微快了一點(當然仍不及薄膜電容),PK 則比較清淡樸實。兩者聲音都很好,動聽討喜。雖然與 MultiCap、V-Cap 那種等級差了好一段距離,但無疑是可以慢慢聽音樂的好聲音。
所有電容裡,我最喜歡的自然是 V-Cap CuTF 與 Soshin SE99,兩者各自代表了「傳真派」與「美聲派」的典範。用「傳真派」、「美聲派」來比喻,或許不倫不類,因為兩者的聲音都很很寫實,也都很美麗。也許這兩條路線殊途同歸,只是呈現的風格不同。我無法決定究竟比較喜歡 V-Cap CuTF,還是 Soshin SE99,最後心念一開,決定兩個都聽,輪流聽。依據不同音樂、不同時間、不同心情,換上不同的電容。白天聽大曲目多些,也就比較常用 V-Cap;晚上聽簡單的小品,用 Soshin 多些。兩者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容,各有出色之處,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對方的優點。還好我是 DIYer,想用什麼就用什麼,隨手一換就行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151 則留言:
WF 兄, 唐竹的網站寫 AUDIOCAP 有銅箔鐵氟龍耶?
http://www.thlaudio.com/audiocapitm.htm
Richard 兄,
唐竹應該寫錯了。不論是 Reliable Capacitors 的官方網站,或是 pcX 和 Michael Percy Audio 等賣家,都寫明 AudioCap PCU 是銅箔 PP 電容,而非銅箔鐵弗龍。
http://www.reliablecapacitors.com/product.html
WF
SOSHIN SE99 到哪裡買?
張兄,小弟是在唐竹買的。
WF 兄,
双信仲有一款金腳銀雲母 0.01UF,効果更好,
另.試試用在 DAC 輸入75R 之後的0.01UF處,
好大影响! 這東西比 BR PK 更 BEST BUY!!!
tda1543 您好,
您說那種雙信電容,是否有確定的型號或購買處?小弟想試試看。
又,小弟的 DAC 端只有一顆 SC 的脈衝變壓器,無交連電容。
WF,
双信 QS30,長條型,金腳,
一般廠機是coaxial入 去 (一只75r對地) 去 (脈衝變壓器)去 cs8416或dir9001.
可改為coaxial入 去 (一只75r對地) 去 (脈衝變壓器)把 (脈衝變壓器)拿起來.地的兩處用銅線連接,信號的兩處可代入0.01 ~ 0.1uf 的電容,你會發現一般的脈衝變壓器.完全晤聽得!
電容量越少,越爽快,容量越大.中,低頻越多,你有這樣多靚電容.有排玩,呵呵!
tda1543 兄,
您說應該就是一般電容交連的接法吧?小弟之前也是這樣接,但換上 Scientific Conversion 的脈衝變壓器之後,更喜歡變壓器的聲音。詳見:
http://cynicalaudio.blogspot.com/2009/01/scientific-conversion.html
http://cynicalaudio.blogspot.com/2009/01/scientific-conversion_30.html
WF 兄,
可能我沒玩過靚的脈衝變壓器,
我較喜歡不加脈衝變壓器,
如TW買不到双信,我寄幾只給你試試!
tda1543 兄,
小弟看到 ebay 有賣 Soshin QS30,會找來試試。
您用過哪些脈衝變壓器呢?常見的 PE 製品真的是不怎樣……
soshin QS系列應該不是銀雲母電容,現在官網已經把一些舊的檔案刪除,無法一窺究竟
,不過從這裡http://www.soshin-ele.com/companyguide-e.html看看下面的History,其中的1967 Developed QS type Polystyrene film capacitor.
應該可以知道,QS系列應該是聚苯乙烯電容,不過這電容聲音不錯,價格不高還是值得試試,要10000pf的話,露天就有了喔
露天那個 10000p 的是 QS04,不知道和 QS30 有何差別。一直找不到 datasheet。
以 PS 電容來說,這個價格還滿不錯的。很難想像 PS 電容會比銀雲母 SE99 聲音更好,不過 tda1543 兄這麼說,必有其道理。小弟會找來試試看。
WF 兄
拜讀大作已久,分享一點點小小心得
前一陣子剛好在調校一個 SPDIF 輸出
我手邊沒有所謂發燒級的電容,
不過把手邊有的電容都試了一下,
有一個電容很有趣,放在這個交連的位置,聲音比其他的都要好,透通、解析力佳,低頻控制力很好
這個是鉭電容,而且不同容值差異性不大
比較過 WIMA,UCC SPP, MKP2000,都好上太多
唯一缺點是,高頻有點尖,可能是高頻雜訊不能被濾除
而且電路中我還保留有 PE65612 吧,
過陣子找一顆 SCC 或 Newava 換掉試試
另外,次於 Tant 的是 UCC 的 SPP,但是容值跟音質有很大的關係, 0.1 uF 太多,0.01 uF 太少,要找介於兩者中間,我猜大概會在 0.022 ~ 0.047 uF 中找到一個平衡,可惜 UCC SPP 沒有這個是數值
至於 WIMA,跟 UCC 倒是很像,只是聲音沒有 UCC 細緻
供您參考
Ytsejam 您好,
小弟亦曾試過某一款鉭質電容,聲音的確是出乎意外的好。頻寬夠,乾淨、中性、無染。之前覺得鉭質電容常有一些癖性,但用在此處卻幾乎聽不出問題。與高級電容相比,還是少了一些韻味和音樂性,音樂的表達比較直接,不夠細膩。但以價格來說,真的非常超值。
小弟用的是 10uF,如您所言,這種過大的容值,對聲音似乎並不造成影響,並沒有拖慢速度的感覺。不過小弟用的這款鉭質電容,是某次在川禾偶然看到的,黑色圓柱狀,與常見的水滴型包裝不同。上面沒有品牌型號的標示,亦不曾在其他地方看到類似的產品。想推薦也無從推薦起,所以就沒有寫進本文了。
WF兄,
發現一篇絕妙好文, 非常informative, 絕對值得從頭看到尾, 不過最後的結語更是經典. 不知道該貼哪裡, 只好貼在此篇:
http://lampizator.eu/LAMPIZATOR/TRANSPORT/CD_transport_DIY.html
Paul 兄:
有個地方小弟不是很同意該作者的看法,還請各位網兄指教。
雜訊不是僅僅存在於 Tip ,也可能從 Ring 所接的 Ground 傳到下一級的 DAC,作者所說的是在一個理想的環境下,但若因為存在某些 EMI ,導致雜訊傳入 DAC 中,是絕對會影響 D/A 轉換的結果。
可以參考小弟的文章中的第四張圖
http://lifeindrift.blogspot.com/2011/07/tc74vhcu04-versus-po74g38072.html
若雜訊剛好出現在 Rise/Fall 的區間,結果就是造成更多的 jitter
另外,因為 SPDIF 是一個界面,所以廠機也要考慮到相容性的問題,所以到最後,演變成為相容性和訊號準確性的兩難問題,大多廠機只能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理想狀況下,直接交連當然最好,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雜訊會不會反而從 DAC 的 Ground 竄入 CD Transport ?
音響是一個系統,很多東西不是那麼單純直接交連就好。
另外,若說到 Transformer Vs. Capacitor,其實 Transformer 有一個好處,就是它連 Ground 都隔離了,
所以即使訊源和 DAC 都在 開機狀態,直接插拔 COAX Cable 也不會造成什麼突波,反之,若僅僅對於訊號本身加上交連電容,而 Ground 本身沒有加上交連電容,熱插拔 COAX Cable 時,會因為突然共地,發生突波。
所以,小弟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系統、不同狀況會有不同的對策。
Paul 兄,
非常歡迎您在此分享,這真是小弟的光榮。
Lampizator 這篇大作,小弟之前曾經淺淺地讀過(但那時還沒有 2009 的更新)。小弟當時的感想是,Lampizator 似乎非常排斥在 SPDIF 上的一切加工,他改 CD-T 的基本工法都是從 CD 的解碼晶片拉出 SPDIF,直接送入 DAC。
小弟當時依法炮製,將 CEC 上的 SPDIF 跳過輸出線路,直入 DAC。結果聲音變得鮮銳、透明、直接,但也比較冷硬不耐久聽。最後終究還是換回了 CEC 原本的輸出線路。
後來玩 Shigaclone 的時候,也在 SPDIF 輸出上做比較,結果很類似:直接輸時,聲音比較鮮明直接,但還是覺得有加分壓電阻與交連電容,聲音比較自然耐聽。
所以 Lampizator 提出那樣的結論,不知是否與他的口味或聆聽環境有關。
剛找到一篇舊文,談到當時試驗 Lampizator 方案的經驗:
http://cynicalaudio.blogspot.com/2010/03/cec.html
這篇好長的文章,距小弟當初閱讀至今,似乎又新增了許多內容。小弟會再重讀一次,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Ytsejam 兄,
這裡是 "cynical audio",所以 Paul 兄說該文結語經典啊!!
WF 兄:
您說的是啊........正是 Cynical Audio ,哈哈哈!
看來我誤解了 Paul 兄的意思,真是抱歉!Paul 兄,小弟不是針對您的發言,只是覺得那位作者的結語有點缺乏全面的考量,請千萬不要誤會啊!
Ytsejam兄,
不瞞您說, 小弟是變壓器交連的愛用者. 除了後級輸入buffer使用opa1632以外, 舉凡DAC輸出, 前級輸出輸入, 全都由變壓器負責. 而目前小弟的數位訊源輸出, 還有DAC輸入, 也都各由一顆PE65612負責交連.
本一切相安無事, 直到看到何博討論區上數位交連電容的討論, 何博解釋為什麼銀雲母電容用在數位交連最好. 他說雖然SPDIF訊號只有數MHz, 但不是正弦波, 而是方波. 而方波邊緣要漂亮, 傅立葉展開至少要五百項, 也就是頻寬要到GHz以上. 小弟工作的地方, 剛好有RF lab. 小弟就去問RF lab的同事有沒有頻寬可到GHz的變壓器, 他們說500MHz就很厲害了, 不太可能到GHz. 所以小弟才開始打交連電容的主意.
後來小弟又去問RF lab的同事, 他們高頻用的是什麼電容, 他們說是用murata的NP0/C0G的規格. digikey可以買得到0.01uF規格的, 只是含運費後不是很值得 (雖然還是很便宜). 小弟還在找比較便宜方便的來源. 只是, 同事也提醒我, 用了電容, 方波也還是會變形, 而且會有相位問題. 小弟才想說數位是不是也可以直接交連, 才找到這篇文章...
WF兄,
您的大作小弟之前也有拜讀過, 沒有接負載來測量波型一定是有問題的. 但Lampizator此篇裡, 不只一次強調他是從DAC端的digital receiver chip的腳位測量波型, 所以這篇文章裡的波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這篇文章讓小弟覺得非常有意思的其中一部分, 是各大廠對SPDIF OUT的電路實作. 例如SONY對SPDIF OUT串連75歐姆電阻, 看似胡搞, 但測量出來的波型又挺漂亮的.
另外, 您說SPDIF直接交連, 聲音透明直接但不耐久聽. 小弟猜想, Lampizator 會喜歡這種聲音, 是不是因為他的系統幾乎真空管化了 (要不然他怎麼會取這個暱稱), 而真空管柔化了直接的聲音, 卻保留了透明的聽感.
Ytsejam 兄,
您太見外了. 多方意見和討論才是DIYer之福啊.. :)
Paul 兄:
小弟現在也還是暫時保留 PE65612,正是因為想隔絕 Ground 端的雜訊。
其實小弟一直想說的是,用太高頻寬的元件,有時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高頻雜訊會直接進入下一級,較低頻寬的元件,有時反而會過濾掉一些高頻雜訊,所以小弟的看法不覺得是頻寬越大越好。所以在電源條件、電路應用不同的狀況下,不見得會是越快越好。
反觀數位傳輸,以現今網路傳輸的速度,Production 可以高到 OC768,也就是在 40Gbps 的等級,但這些高速傳輸大多是用 Optical 的方式傳輸,我想除了傳輸距離、避免干擾的考量, Transformeer 沒辦法到達這麼高的頻寬也是原因之一。
如果各位曾注意您的手邊的電腦的 Ethernet 網路卡,大多會有 Pulse Transformer ,目前家用範圍,可用銅線傳輸的速度,大概是 1 Gbps ,也就是 1000Base T 的規範。再往上的頻寬,幾乎都使用光纖。
因此,小弟曾苦思不得其解,既然類似 OC768 之類的傳輸,都可以使用 Optical,那為何我們手邊這種相對低速的 SDPIF 不能使用 Optical 呢?若可以把高速傳輸 (Gbps 以上) 的光器件用在 Audio 的數位傳輸,取代 TOSLink的方式,那又會是什麼景況呢?說真的,小弟倒是很想一試。
Ytsejam 兄,
您說的有道理. 針對數位地的高頻雜訊, 小弟有個想法. 不知道可不可以直接交連之後, 在地上面套個FB. 如此前後端在地的高頻雜訊就不會相互感染... 這只是個想法, 也不見廠機有這種做法, 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缺點.
OC768之類的SONET, 是用雷射發光, 而非像TOSLink用LED發光, 精確度很高, 但成本也很高. 小弟猜想應該也可以使用頂級array上面使用的光纖介面, 只是不知道困難度有多高..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做法, 就是用光耦合元件取代變壓器. 只是問題還是一樣, 幾乎所有的光耦合元件都是使用LED...
Paul 兄:
用到 OC768 倒是不必啦,不過 gigabit-Ethernet 的 Transceiver 倒是可以考慮,這東西取得容易,價格也不高,有空可以一起來試一試。
您倒提醒我另外一件事,阿仁的 DSIX 電路中,Transformer 旁邊加了一個 C6 0.1uF,把兩端的 ground 連起來,當初我試驗的時候,發現反而會把雜訊引入,所以這個 C6 我是去除的。這個若 WF 兄有意重試阿仁的 DSIX 時,建議注意一下。
使用 BEAD ,我有試過,成效不彰,一來是 BEAD 品質不容易掌控,很多廠商也沒有特別把 Spec 寫清楚,根本不知道是否能把 Ground noise 有效過濾。
Paul 兄,
對於 Groud noise 的filtering ,我想可能的方向應該是 LC LPF 會比較可行,至少比 BEAD 可控。
WF 兄:
露天的 Soshin QS04 10000pF 我買來試過了,C/P 值極佳,非常超值,解析、高低頻延伸度非常好,但絕不會不耐聽,也不是 WF 兄所說的飄逸的聲音,強烈建議要試一試。
雖然小弟手邊沒有 SE99 ,無從比較,但即使 SE99 比這個 QS04 好,容小弟大膽斷言,SE99 也好不了太多,更不用談 C/P 值。
Ytsejam 兄,
小弟已經試過 Soshin QS04,的確是 polystyrene 電容的聲底,比一般的廉價的 PS 電容淨乾沉穩,不過速度感略慢,聲音比較暗。同是 PS 電容,我還是比較喜歡 Relcap 的 RTE 系列,聲音開闊活潑多了。
至於和 Soshin SE99 相比,小弟只能說,還是差了兩三個檔次啊。
Paul 兄,
何博士那篇文章,小弟亦曾看過。小弟沒有辦法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但見許多器材內都有脈衝變壓器,AD 等大廠亦在公板上使用 Scientific Conversion 的產品,我想這些廠家也都有專業,也都有儀器,如果脈衝變壓器有這麼嚴重的先天缺點,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再說脈衝變壓器通常比電容貴,無法用成本考量去解套。
小弟最後還是靠自己實際買來聽。好的電容真的比 PE65612 這種平價品好,而 SC 又比一些電容好。總體來說,我覺得變壓器聲音比較樸素無染,而電容則各有一些鮮明的特色,妥善使用,是很經濟的調音重點(只要一顆,容量又小)。
對了,Paul 兄如有興趣,小弟可以借您 Scientific Conversion 變壓器,Soshin SE99 以及 V-Cap 銅箔鐵弗龍電容,實際比比看。
WF 兄,
這就有點奇怪了,在小弟的系統上,變慢、暗的感覺倒是沒有,沒 run 開前,還覺得有點太亮。
小弟還在等 QS30 ,看看差別,不知 WF 兄試過了沒有?
目前電路上是 PO74G04A 搭配 QS04,PE65612 沒拆,因為要等 SC944-05 和 SC947-02到貨後換下。
WF 兄 、Paul 兄:
關於變壓器,可以看看 SC 老闆 Jon Paul 的文章,寫的很不錯,把每個環節都解釋很清楚。
http://www.scientificonversion.com/AES1998.pdf
Jon 的建議是變壓器要能支援數位訊號最低和最高頻率的 5 ~ 20 倍,還有 Primary 還是要加 Cap ,因為要防止 Saturation。
Ytesjam 兄,
小弟只有買到 QS04(從露天買的)。可惜找不到 QS 系列的 datasheet,不知道裡面的導體材質,也不知道系列間的差異。
變慢變暗是相對於小弟比試的其他電容,包括 SE99、Relcap RTE、V-Cap 等。速度和 Black Gate PK 相比,倒是差不多。慢或暗並非絕對的好事或壞事,不過就細節情報量、音色質感、背景的寧靜度、穩定度等來說,SE99 和 V-Cap 確有明顯的優勢。
小弟覺得 QS04 的等級大約和 Relcap RTE 這種高品質 PS 電容差不多,而且價格又差不多只是 Relcap 的一半,真的是非常超值的選擇。比它好的電容都貴上好幾陪……
WF 兄:
那看來小弟還是得走進唐竹一趟了
PS. 您不在線上這幾天,挺無聊的 ...... :)
Ytsejam 兄,
小弟可以先 demo 給您看看,實際聽一下 QS 與 SE99 的差異,再決定要不要買昂貴的 SE99。
又,說不定您更喜歡 V-Cap,也未可知。
WF 兄:
那就先謝謝了!
Ytesjam 兄,
如果用了變壓器,還再加上電容,那會比單純電容還好?如此一來,使用變壓器交連的成本是比較高的...
Richard 兄,
根據 Jon Paul 的文章,輸入直流到變壓器會造成 Magnectic Core Saturation,會影響頻寬。所以輸入端也要用電容隔絕直流。
小弟對這點也很疑惑。雖然 SC 以及一些資料,建議要在脈衝變壓器前面加交連電容阻絕直流,以免飽和。但許多DIY線路卻不理會,不用交連電容,單靠一顆變壓器。
小弟自己也曾長期讓 2.5V 左右的直流「直入」脈衝變壓器,卻也相安無事,聲音也挺好,感覺不出有什麼問題。不知道所謂的「飽和」,在聽感上有什麼副作用?
另一個好奇的是,如果不加電容也不加變壓器,讓有直流的 SPDIF 訊號直入 CS8414 等接收器,會有什麼後果呢? @@
WF 兄,
CS8412/8414 之類的接收IC,在輸入端是有一個直流位準,如果你的變壓器次級一端接rxp,另一端是接地,那可能是會有問題的,且此時會有"直流電流"流經變壓器,但若是次級的兩端各接rxp/rxn,那因為兩端直流位準相同,雖然有直流電壓,但應不會有"直流電流"流經變壓器.
Ytesjam 兄,
如果確定前一級是電容/變壓器輸出,但接收端就不用擔心前面來的直流問題.
Richard 兄、WF 兄:
我覺得問題就在 DIY,Jon Paul 所說的東西是從 Industry Standard的角度來考量,所有可能的變數,Interoperability 都要列入考量,這點跟 Networking 的 Protocol Design 是非常相似的。DIY 則是在自己的系統上搞定就好,相對要簡單多了。兩個思考點的 Scope 是完全不同的。
WF 兄,
若觀察 Jon Paul 的文章,Fig 10,Rise Time 會隨著Saturation ˊ改變。
有許多人說 Rise Time 不重要,小弟的經驗是,非常重要,
因為 Jitterr會相對改善,而聽感上解析力會大增。
就像把 TC74VHCU04 換成 PO74G04 一樣。
但問題是,多大直流會造成 Saturation ?我想這跟 core 的 flux 有關,您現在用的是 SC944-05 ,我想少許的直流應該影響不大,換成 PE65612 可能就不行了。
Richard 兄,
另外,CMRR 也是 Jon Paul 建議使用變壓器的原因之一,他在兩端都使用 Transformer ,希望把Cable 上的 Interference 都阻絕掉。
事實上,如果你仔細閱讀 Jon Paul 的東西,他的標準訂得非常之高。他在 2001 那篇文章,改了 CMRR Testing 的條件,直接從 Cable 把 Corsstalk 引入,中間用了 30 幾米的 Cable ,我想一般環境下應該不會有 SPDIF Cable 到達 30+ 米的吧。但是,如果仔細瞭解 SC 的產品,他們連 Microphone 的 Transformer 都做,這 CMRR 的 Rejection 就相對很重要了。換句話說,他考量的東西,不僅僅只是 SPDIF。
Ytsejam兄,
感謝您提供Jon Paul的文章, 內容非常有參考價值.
目前小弟系統上, 發射端和接收端皆有一顆PE65612, 中間使用AES/EBU連接, 就跟Jon Paul文章內的要求相同.
小弟也認為rise time (slew rate)無論對數位還是類比都極為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弟也認為pulse transformer再厲害也沒辦法維持原來訊號的slew rate.
WF兄,
實在是太感謝您, 願意出借小弟貴鬆鬆的SE99和SC的變壓器. 小弟想先試試直接交連(輸出端跳過74vhc04和PE65612, 輸入端跳過PE65612和一顆電阻). 如果聲音不行, 小弟再跟您商借. 謝謝您.
Paul 兄:
小弟也只是借花獻佛,不用客氣。
建議您可以花點時間再看一下 Jon Paul 2003 的 convention paper, 除了 Jitter 的比較之外,主要重點在抑制 Common mode noise,連 bead/choke 都用上了。
關於 rise time,小弟覺得把這個改善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就幫助不大了,反而是 noise 變成 jitter 主要的殺手,用了一個頻寬很高的 trasformer ,高頻雜訊也會跟著過去,這個觀點,跟 Jon Paul 的說法是一樣的。
Ytsejam兄,
感謝您再提供一篇paper, 非常informative.
目前小弟的想法是, 盡量縮短SPDIF的路徑, 讓數位訊號傳遞感染noise的可能降到最低. TX和RX之間直接交連, 而地的部份用choke把前一級的高頻雜訊濾掉, 再用電容做地電位隔離. 希望這樣可以有直交的優點, 而沒有直交的缺點.
Paul 兄:
建議不妨先試一下 SC 的 Transformer ,
小弟訂了兩個型號,下週應該會到,屆時可以一起研究。
小弟實驗的結果,跟 Jon Paul 的結果是一致的。
http://lifeindrift.blogspot.com/2011/08/pe65612-vs-s22083s22160.html
直交的話,光是用電容隔離 ground 可能還是不夠,非得用直交的話, trasmitter 和 receiver 兩個電路要一起納入考量,看看由沒有什麼不良效應。
另外,運用 < 100pF bypass cap 加在 earth 跟 ground 之間,對 common mode noise 會有些許幫助。
Paul 兄,
今天拿到 SC944-05 了,結果很簡單,不用試了,直接買,不會後悔的,PE65612 跟 SC944-05 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剛換好的聲音,會感覺比 PE65612 好一點,但是差距不太大,低音會稍微比較飽滿一點,等到 run-in 3 個小時以上,會非常驚訝的發現,低音越來越飽滿,音場越來越平衡,PE65612 根本不可能有這種聲音,連邊都沾不上。
http://lifeindrift.blogspot.com/2011/08/sc944-05.html
Ytsejam兄,
非常感謝您提供那麼多的資訊. 看起來SC的transformer果然是好東西. 和PE65612結構上最大的差異, 我想應該是鐵芯的形式. PE65612用的是環形的鐵芯, 而SC用的都是圓柱型的. 而且PE65612的繞線方式不是雙線並繞, 而是初級和次級線圈分列環形鐵芯的兩端. 這種繞法初級和次級的訊號couple得較差, 容易產生ringing和overshooting. 如果同樣使用環形鐵芯, 但是用雙線並繞的方式, ringing和overshooting的現象會大幅降低. 只是沒辦法像SC用的圓柱型鐵芯可以做靜電隔離. 可以參考一下底下這篇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componentbeggar/article?mid=1886&prev=1888&next=1878&l=a&fid=39
小弟想先試看看自己用各式高頻鐵芯DIY pulse transformer然後上示波器看看表現如何. 反正一切都是好玩嘛~~ :)
Paul 兄,
撇開 flux 密度不說,SC 的變壓器,shielding 是一個很大的重點,要如何在雙線架構下,在 primary 跟 secondary 中間加入 shield,我想是 SC 的好聲的祕密。
最讓我驚訝的是 run-in 三小時後的表現,那種感覺是整個系統往上升了一級,而不是單純的解析力、頻率延伸而已。
我自己把 PO74G04 略去,以電容交連加上 SC 944-05 來測試,這樣做 source 訊號的驅動力稍嫌不足,波型 rise time 和聲音都差了一截。
Ytsejam 兄,
很高興您喜歡 SC944-05 的聲音,我也覺得那和 PE 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記得您還有買一顆規格更好的 SC,不知道聽感與 SC944-05 相比,有什麼異同呢?
Ytsejam 兄、Paul 兄,
你們覺得 DSIX、Audio Note、或是國內 ppastudio 那種環型繞銀線的土砲變壓器如何呢?
雖然看起來真的很 "homemade",不過小弟試過 ppastudio 的變壓器,和 SC 相比,還真是不差,滿驚訝的。
WF兄,
您還真是什麼變壓器都試過了.. 連ppastudio的都試過.
這些變壓器小弟都沒聽過也沒測過, 不方便評論. 而pulse transformer應該算是最容易DIY的變壓器, 材料成本也便宜. 只要有適當的測量儀器, 要自己繞出好的pulse transformer應該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問題是"適當"的測量儀器也是不小的投資. 要買到像Ytsejam 兄使用的示波器, 頻寬才夠測量pulse transformer的優劣. 還好小弟服務的單位的實驗室儀器動輒數十GHz, 有需要時可以借用一下.. :p
另外, 小弟對ppastudio的風格有點感冒, 所以對他的東西敬謝不敏...
Paul 兄,
小弟對您最後一句話深感贊同……
WF 兄、Paul 兄:
小弟對 audio 的觀念跟 Paul 兄很接近,好聲之外,也要有好的理論和實驗結果,這樣才能找出ㄧ個比較可以依循的路。
相信 DIY transformer 如果掌握重點,好好製作,應該可以發出好聲,但是有一個重點是,這個結果是否可以穩定的 reproduce ?廠製品的這個問題比較小,材料、技術的穩定性較高,所以小弟會偏好廠製品。不過,如果是單純要獲取 DIY 的樂趣,那就另當別論,像 Paul 兄這樣自製的實驗,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但是很花時間就是了。
Paul 兄,您真是說到小弟的心坎裡了,小弟的示波器也只是個人能力可以負擔的範圍內的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總是忍不住有個衝動,想找個 500 MHz 或甚至 1GHz,2Gs/s 以上的示波器來用................只是這個大概比小弟的系統還貴多了.........
SC947-02 還沒到,應該下週會到,屆時再向兩位報告
Paul 兄,小弟可以送一顆 SC944-05 給您試試看,但要麻煩您告知小弟您的 email
Ytsejam兄, WF兄,
你們對小弟實在是太好了, 願意出借好零件給小弟, 小弟太感激了. 請讓小弟先測試DIY的pulse transformer, 如果有需要, 一定再叨擾你們. :p
Paul 兄:
這是有陰謀的,這樣將來才能有藉口體驗一下您精心製作的作品.........哈哈
請各位參考以下的測試: http://www.audiocircle.com/index.php?PHPSESSID=n50pc212ma9vmdrtjm5hb0dbuqdu7ifr&topic=45330.0
如果有TDR或Vector Network Analyzer的仁兄,或許可以測試一下SC、PE與Newava的Transformer。
Po-Ting 兄:
那位仁兄說的霧殺殺,說真的,廢話蠻多的。
看起來是說他用 Newava 比較好、用 BNC 取代 RCA 之類的.....
這些 sample 小弟手邊都有,只是沒有 TDR / Network Analyzer ,有這些設備的朋友若以興趣測試,歡迎跟小弟聯絡。
Ytsejam兄,
其實那個thread之前是有人討論該如何去改SB3的COAX輸出,當然有人就推薦SC的Tran。這位仁兄就跳出來說SC的產品其實並沒有那麼好,太多marketing hype,尤其是加了shield,這對SPDIF阻抗匹配是大忌,他與另一個論壇的專家都曾推薦Newava S22083。我也有Newava只是後來還是喜歡直交。
Ytsejam 兄:
小弟正想說如果DIY pulse transformer有小成, 寄個一兩顆給您和WF兄試試看.. 到時候再麻煩你們啦..
Po-Ting 兄:
感謝提供一個那麼有趣的thread, 雖然那位仁兄真的廢話挺多的. 不過就像他自己說的, 幾乎沒人能夠做到像他一樣如此調整阻抗匹配, 所以他也建議越簡單的改法越不容易出錯.
這個thread也給了小弟很多想法. 基本上如果單單只測量一個單一元件的高頻特性, 並無法表示它在一個高頻電路裡的表現; 就像那位仁兄說, 不同型號的pulse transformer的最佳工作阻抗並非都是75歐姆, 改變阻抗也許可以讓這顆pulse transformer有更好的表現. 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因為這就表示不同的PT, 應該要有不同的阻抗匹配電路以達到最佳化. 所以也許在電路A裡, PT X有比較漂亮的方波, 但在電路B裡, PT Y反而表現更好.
小弟有幸在一個有RF實驗室的單位工作, 看來該是時候學學怎麼用TDR和network analyzer了....
ps. 小弟認為, 對DIYer來說, 最便宜又大碗的SPDIF端子, 既不是RCA (正75歐姆的RCA座都不便宜, 甚至是天價), 也不是BNC (75歐姆的BNC也要花點功夫找. 隨便買幾乎都是50歐姆的), 而是F接頭, 也就是第四台有線電視用的那種旋轉鎖定的接頭. 不但保證一定是75歐姆, 又便宜, 而且還有F母座後面可以直接壓接同軸線, 沒有任何一段線路或接頭脫離75歐姆. 目前小弟還沒找到有任何75歐姆的RCA或BNC母座後面可以直接接上同軸線, 而非單純兩個焊點(非75歐姆阻抗控制).
Paul 兄、Po-Ting 兄:
感謝您把重點做了說明。
小弟覺得這位仁兄提到一個重點, impedance,可惜 SC, Newava, Pulse 三家中,卻只有 SC 提到產品的 impedance。小弟實驗的結果是 Newava 是最差的,不管是聽感還是波形,看來得要重新調整一下阻抗再試一下了。
不過,小弟更在意的是 noise ,尤其是換上PO74G04後,高頻雜訊變得更多,雖然 rise time 變好,聲音也更精準,但是若對 noise 能夠有效的控制,對聲音應該是正面的幫助。不知兩位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讓小弟作為參考的?
Ytsejam兄:
請問您是用何種穩壓來對74G04供電? 另外,請問如何測量高頻雜訊呢? 我有一台Instek GDS-1062A示波器,老實說原廠附的探棒跟垃圾差不多,換上Tektronix的500Mhz探棒後,以60Mhz的示波器量測33Mhz的方波,還可以清楚看到3rd order hormonics,原廠的探棒完全失去準度。
Po-Ting 兄:
我的是 Instek GDS-1152A示波器,但是我是把探棒開到 10X ,因為頻寬比較足夠,勉強可以用用。我也很想換掉原廠探棒,但是不知道何處可以有比較優惠的價格?
Po-Ting 兄:
因為目前實驗中,所以先用 LT1085,輸出 3.3V,再慢慢找 solution
若您有更好的建議,就先在此謝過了!!
Po-Ting 兄:
另外,今天終於把 ART 的那個討論串看完,後面比較易讀一點,前面實在說的太亂了。有一點剛好跟小弟心中的疑問相符,也提出來請教一下。
交連電容 ART 說要放在 cold side,這點跟 SC Jon Paul 的說法是相同的,但是卻沒說明原因,小弟猜測是否因為放在 hot side 會構成 LC filter呢?或是有其他原因?
Ytsejam 兄,
小弟的想法與您相同.
C放在hot side的確應該會形成LC filter, 放在cold side就只單純扮演隔離直流的角色.
請問您有測量LT1085的電源輸出是否有震盪? 另外您使用的電容是否ESR過低? 有時在三端子穩壓使用過低ESR的電容反而不是好事:
http://www.acoustica.org.uk/t/3pin_reg_notes3.html
另外, 您可以試著在三端子穩壓輸出濾波電容之後, 串上一顆幾十到幾百uH的電感, 然後再並一顆OSCON下地. 這是避免高頻元件的高頻雜訊串回電源. 不知道potatosemi在這方面做的如何, 但據小弟了解, TI等大廠在這些高速line driver上面, 針對避免高頻雜訊串回電源下了一些苦工.
ps. 您有試過26c31嗎? 聽說很不錯. 不知道跟PO74G04比起來如何.
Paul 兄,
因為看不到您的文章,所以在此轉貼:
--------------------------------
Ytsejam 兄,
小弟的想法與您相同.
C放在hot side的確應該會形成LC filter, 放在cold side就只單純扮演隔離直流的角色.
請問您有測量LT1085的電源輸出是否有震盪? 另外您使用的電容是否ESR過低? 有時在三端子穩壓使用過低ESR的電容反而不是好事:
http://www.acoustica.org.uk/t/3pin_reg_notes3.html
另外, 您可以試著在三端子穩壓輸出濾波電容之後, 串上一顆幾十到幾百uH的電感, 然後再並一顆OSCON下地. 這是避免高頻元件的高頻雜訊串回電源. 不知道potatosemi在這方面做的如何, 但據小弟了解, TI等大廠在這些高速line driver上面, 針對避免高頻雜訊串回電源下了一些苦工.
ps. 您有試過26c31嗎? 聽說很不錯. 不知道跟PO74G04比起來如何.
---------------------------------
小弟使用 LT1085 的原因,正是因為發現 LT1086-3.3V 或 Lt1085-3.3v 因為沒辦法加上 ripple rejection, 所以改用可調式的 LT1085 ,並加上 Ripple Rejection 的電路,測試結果確實比 LT1085/1086-3.3v 固定電壓的效果要好,ripple 有明顯的改善。Ripple rejection 和 output 部份的 cap 是 oscon,因為這是數位電路電源最最常用的。
LC Filter 是個好主意,值得一試,高頻電路常看到這種用法。
另外小弟想在電源輸出串上一個 1R 的電阻,看看會不會有幫助。
PO的chip ,小弟斗膽斷言,響應很好,甚至比 Toshiba TC74VHCU04 要好上一截,但是雜訊就大了一點。至少目前在小弟的系統上,換不下來。不過,善加調校,應該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26c31 是 differential 的應用,跟 TTL/CMOS 的 74G04 輸出不同,
相近的 PO 產品是 PO100HSTL179A,小弟手上買了幾顆, Paul 兄想測試的話,可以一起來進行。光看 spec 的話,PO 的東西比 TI 好,不過 PO 訴求是速度,TI/TC 之類的大廠,通常訴求是 low noise,所以就看設計者怎麼取捨了,因為小弟的系統比較解析,所以用高速的 IC 聽感會比較好,不過 for NOS DAC 之類的,我覺得 TC74VHCU04 可能會比較好,因為雜訊確實較少。聽感部份,可以聽聽 WF 兄的意見。
Paul 兄:
題外話,有沒有興趣試試這種 solution?
http://lifeindrift.blogspot.com/2011/07/gigabit-ethernet-optical-transformer.html
Ytsejam兄,
真是有潛力的東西, 不過對小弟來說, 看起來有點複雜...
不瞞您說, 小弟正在注意以下這個類似的東西:
http://www.ing.iac.es/~eng/detectors/engineering/sdsu/data_sheets/odl50.pdf
http://www.ing.iac.es/~eng/detectors/engineering/sdsu/data_sheets/odl170.pdf
http://www.ing.iac.es/~eng/detectors/engineering/sdsu/data_sheets/odl125.pdf
這一系列被用在CEC的高階轉盤當做TOSLINK輸出.
Ytsejam兄:
探棒你可能要多費心找找了,好的探棒不便宜。我那Tek P5050原廠報價比我的全新GDS-1062A還貴呢,不過還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如果您是拿一般示波器觀測雜訊,那很有可能是量測線路自激的結果。小弟認為至少要有300Mhz等級以上,含有50歐姆阻抗輸入的機型比較可靠,當然最好有Spectrum Analyzer。 其實PotatoSemi的產品重視的是noise,如果你去官方網頁就有解說。我建議您應該先試試別的穩壓,如Flea或Salas V1.2R。我不建議數位採用LT1085,因為以前剛從LT1085換成LT1763後嚇一跳,背景安靜的程度真的差滿多的。
Ytsejam兄,
請再看一下這個網頁:
http://www.tnt-audio.com/clinica/regulators2_impedance1_e.html
輸出阻抗vs C2 ESR的那張圖, 證明ESR太小或太大都會有問題. OSCON的型號很多, 標準型號的OSCON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但是ultra low ESR的型號就有可能會出問題.
小弟知道很多數位供電電路都是用OSCON, 但是看來簡單的三端子穩壓要用的好, 似乎也沒那麼簡單. 小弟本來也準備用超低ESR的OSCON (型號SEPC) 來做三端子穩壓數位供電, 後來是看了這幾篇文章才打消念頭. 但是輸出端小弟打算額外再加LC, 這個最後的C應該就可以用超低ESR的電容了.
Po-Ting 兄:
小弟需求是持續輸出 3.3V 1A 的電流,所以才會不得已用 LT1085。
Flea 也還是太小,Salas v1.2 我沒看過,會評估看看是否適合。謝謝您的提供一個方向。
Noise 的部份,PO 官網的東西在購入前我都看過了,
我說的雜訊高,是相對於 Toshiba 的 TC74VHCU04 而言。但不管怎麼說,我還是 prefer PO 的 chip。
Paul 兄:
您提供的 solution 看起來不錯,不過還是 LED ,我想做的是 Class 1 Laser 的,反正是 DIY ,好玩就好,兩邊都改,沒有 interop 的問題 :)
我想要的是
Paul 兄:
謝謝您提供這一篇,小弟得花點時間把他看完。
我的 OSCON 是一般很容易買到的紫色,型號我忘了,
Cadj = 33uF ,Cout = 68 ~ 100 uF,雖說還沒仔細看完那篇文章,不過猜想目前容值應該不會過大。
Po-Ting 兄:
看來我得費 "金“ 找找了....... 呵呵
Ytsejam兄:
3.3V需要到1A的電流?! 要不要分開供電比較好? 我在關鍵處,如74G74、TCXO...等都還用獨立變壓器呢。
Paul兄:
Audio-TNT的文章以前我也有拜讀過,滿具有參考價值。雖然穩壓輸出電容不一定適合ultra low-ESR,但是實際使用上卻也相安無事,未曾發生震盪的情形。數位穩壓輸出如果不用OSCON或Polymer電容還真的不知道該用什麼。 我試過BG與FM,發現其音響密度仍不及OSCON,不知道您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Po-Ting 兄:
分開供電我試過,效果不大,因為吃電的怪獸也是數位電路,需要 0.9A。另外,我沒有做 relock ,所以沒有 OSC 的問題。目前的想法是:重新 Layout ,然後用 BEAD 好好隔離每一個 section 的 ground,搞不好幫助會很大。
數位穩壓,就算是在 10Gbps 的傳輸應用,非 OSCON 就是 Tant,這個小弟認為不能用類比供電的角度去想,不過有一點是真的,大水塘對於數位實在幫助不大。
Po-Ting兄,
您用OS-CON沒問題, 可能表示您的數位後端要求供電的頻率和共振頻率不同. 但如果換成不同的電路, 就不一定了.
再介紹一篇好文:
http://www.ultracad.com/mentor/esr%20and%20bypass%20caps.pdf
這公司寫了不少有用的freeware, 大家可以玩玩看.
Paul 兄、Po-Ting 兄、Ytsejam 兄,
諸位大哥消化資訊的速度真快,甚至還能動手實驗,真是讓小弟羨慕不已。
那天聽了 Ytsejam 兄的 Apple Airport Express 數位串流播放器,聲音精緻而柔美,風格竟然和 La Rosita 廠機有幾分相近,看來 AAE 的聲音,很可能都是偏向這個調調。一台全新的 AAE 只要三千元,不但可以直接輸出 SPDIF,甚至也能簡單拉出 I2S,果然是最超值的數位流方案。
http://clemmaster.free.fr/Airport_I2S.jpg
Ytsejam 兄在 AAE 的 SPDIF 輸出上裝了 7404 的 buffer,之後再用脈衝變壓器輸出。小弟分別試聽了不同的 7404 晶片,與不同的變壓器。Potato PO74G04 的聲音確實非常精確緊實,但 Toshiba TC74VHCU04 卻也不錯,走向不同,聽起來比較輕鬆舒暢。經 Ytsejam 兄的測量,PO74G04 的速度較快,rise time 比 TC74VHCU04 為短。但這似乎並不是好聽與否的唯一 criteria,小弟覺得其實這也和被動零件一樣,沒有絕對的好壞,而和搭配、layout、調音有關。
後來又試聽了 Scientific Conversion SC944-05、Pulse Engineer PE65612、Newava S22083,這次 SC 的優勢就相當明顯,無論是質感、密度、頻寬、音樂性都遠勝另外兩種。與 SC 相比之下,PE65612 的音質顯得有點輕浮,質量不足,沒有高級感。
小弟比較好奇的是 Newava,因為 SC 和 PE 小弟都有許多年的使用經驗,而 Newava 卻是第一次接觸。Ytsejam 兄認為 Newava 的聲音比 PE 更差,但我比較喜歡 Newava。
Newava S22083 頻寬比 PE65612 略窄,但質感不錯,音色的紋理也比較清晰豐富,不像 PE 有種廉價而草率的感覺。這或許和 Ytsejam 兄比較重視頻寬,而小弟剛好不太在意頻寬的口味取向有關。不過無論如何,SC 在試聽中,無論各個方面,都無庸置疑的比其他兩款好。
小弟曾經看到有網兄認為 Newava 比 SC 為佳,看來要研究一下他們使用的情境,才能進一步了解 Newava 的優勢所在。
Ytsejam 兄, Po-Ting兄,
底下這篇很有用:
http://www.designers-guide.org/Design/bypassing.pdf
重點在第六節. 而電容ESR的選擇可以參考第四和第五個式子.
Eric兄之前有提過三端子穩壓輸出並一個電阻下地, 聲音比較好. 這就是上篇裡圖8的case D. 這個電阻可以提供damping, 唯一的缺點就是耗能. 而上篇最後的最佳做法就是case D的變形.
對了, 因為看到網路上有人說, 26c31/26ls31 等晶片的輸出DC幾乎可忽略, 所以昨天試著把輸出端Pulse transformer之前的DC blocking 0.1uF電容拿掉, 結果聲音的高頻和低頻的量感都增多不少, 乍聽似乎細節變多, 但是高頻變得很硬而且不夠延伸. 小弟猜測有可能是pulse transformer飽和了.. 打算改天再把DC blocking電容裝回去...
關於穩壓後的電容 ESR,這個討論串剛好有講到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話題在 diyaudio 上出現過好幾次):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digital-source/164021-pre-post-regulator-decoupling-caps.html
當中 Gopher 建議在穩壓之後用一般的電容,但穩壓之前用 low-ESR 電容作極低通濾波,然後在 Cadj 處用高容量(200-1000uF)的 low-ESR 電容。這好像是個有趣的配方?
WF兄,
穩壓之後用一般電容的問題是輸出impedance會比較高, 可能不適合數位電路. 小弟覺得
http://www.designers-guide.org/Design/bypassing.pdf
這篇提供很好的solution, 也就是輸出端先串一顆電感,然後並一顆高ESR的大電容, 再並一顆低ESR的小電容. 大電容的容值至少是小電容的16倍以上, 而大電容的ESR要符合第4,5計算式.
Paul 兄,
這篇文章真的是滿棒的。您真是厲害,信手捻來都是這種好東西!
小弟現在正想用三端子穩壓做個 3.3V 的穩壓給數位電路。當試試 Figure 9 裡的配方 :)
WF 兄:
在中音域 PE 的聲音確實比 Newava 不好聽,但是兩端延伸比 Newava 好上一截,感覺就好比從教室裡換到禮堂中,空間感因為兩端的延伸,自然感覺要好的多。尤其在小弟的系統上聽,會非常明顯,所以會讓人容易忽略中音頻段的缺陷。Newava 的聲音比較悅耳,但是在小弟的系統上缺乏延伸,而小弟比較希望先能把聲音完整呈現,再去講究特定頻段的細節。所以才會覺得 Newava 比 PE 要差,這是跟 WF 兄觀感主要的差異。
Paul 兄、Po-Ting 兄:
非常感謝分享的寶貴資訊,目前正在閉關研讀中。
關於 Cadj ,小弟倒是很喜歡 Paul 兄提供的這篇的觀念:
http://www.acoustica.org.uk/t/3pin_reg_notes1.html
用其他方式來構成較精準的 Vref 我想是目前想嘗試的方向。
以及 Part 2 的 SMPS 做第一階,加上 第二階的 LDO 的方式,因為實用性非常高,一來變壓器可以外接,二來供電電流會相對較大,比較符合小弟的需求。
Paul 兄:
小弟認為 LC filter 是最後不得已的方法,以軟體來說,等於是個 patch 。比如說數位 IC 的輸出,通常會串上電阻,再加上一個 10 ~ 100pF 的 bypass cap,這是因為 IC 本身的特性和電路無法修改,所以用這種方式來改善。如果基礎架構上有辦法改善,其實可以先從基礎著手,LC 可以作為最後強化的手段。
WF 兄:
Gopher 的說法跟
http://www.acoustica.org.uk/t/3pin_reg_notes1.html
的說法看來是相符的,不過僅僅是指 Cadj 而言。
Paul兄:
您介紹的那篇Bypass文章剛好我也有收藏,的確是很不錯的文章。還有另外一篇說明bypass電容位置的文章也很不錯,例如有些IC的Vin與Gnd是位於對角線的位置,此時如果沒有Gnd plane的設計,bypass cap應該置於兩者之間,而不是一般所認為的越接近Vin越好。哪天我找到連結,再post出來給大家。
Ytsejam兄:
分享一下我對LT1085CT的經驗,您可以試試。Cadj的功用其實就是用來過濾輸入到穩壓器內部error comparator的雜訊,理論上濾波效果越高的電容越好,但是事情也不是這麼單純。我的改法是R1換成10ma左右的CRD,提供一定的回饋電流。R2電壓參考電阻改成一顆綠色(紅色)的LED下地。這麼做參考電壓通常會變成2V+1.25V=3.25V(LED的VF假設是2V),輸出就會是3.25V左右。還要講究的話CRD可以試試Jfet cascode,讓電壓的變化更小。以上的做法,小弟認為比單純換電容好很多。
Po-Ting 兄:
您說的一點也沒錯,Cadj 過大有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暫態反應會變慢,因為 feedback 會被電容吸收,造成回到 adj 的電流較小,聲音上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音樂的速度感變慢。這也是小弟在初步設定時,只用上 33uF 的 Oscon SC 在 Cadj 的原因。
我倒是想試試 Tracking Pre-regulators 的方式,因為看來 2nd reg 的壓差穩定,看來是不錯的方式。
小弟看過的高頻數位電路,幾乎都是2階甚至三階穩壓,基本上 1st stage 都是 SMPS ,2/3 stage 會用 LT1764 之類的 LDO ,我想應該是另一個方向。
BTW,今天拿到了新的探棒 Tek P6139A,效果很不錯,雖然頻寬較大,但是實際使用結果跟原廠探棒相去不遠,所以看來小弟的原廠探棒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Ytsejam兄, Po-Ting兄,
小弟淺見, Cadj可以大, 但是ESR一定要非常小, 要不然就會有副作用. 建議可以用OSCON SEPC系列, ESR可以低到只有10m歐姆以下.
Po-Ting兄使用LED的做法, Ytsejam兄您可以試試看, Noise會比標準的電阻做法低五倍以上. 小弟正準備想把電阻換成兩顆綠光LED串聯輸出5V電壓試試看.
另外, 小弟的供電也是2 stage. 1st stage是SMPS輸出12V, 然後經過RC濾除switching frequency再進LM317A輸出5V.
Paul 兄,
既然第二級是用 LM317,代表電流不高,為何前端要使用 SMPS 呢?是否 Paul 兄覺得 SMPS 有些優點,更勝線性電源?
另外,小弟非常贊成用 CCS + LED 作電壓參考源。LED 作為電壓參考,聲音異常柔軟悅耳,用在音響上效果奇佳。
Po-Ting 兄,在您說的 R1 之處,用 LM334 代替 CRD 或 J-Fet,會不會更理想些?
WF兄:
CRD改LM334小弟曾試過,後來也加上了一顆Jfet做成高阻抗恆流源,但是其優勢感覺不太出來。可能當時應用於XO之上,所以感受不深。 或許在類比電源上會有明顯差異吧。
Po-Ting 兄:
感謝您分享的好方法。
R1 換成 CRD 看來是個好方法,可是請問一下,小弟看 CRD 的 spec,發現單一的 CRD (E-103) 要穩定輸出 10mA ,Output 哏 Adj 之間的壓差要在 5 ~ 10V之間。
壓差在 1.25V 左右,可提供穩定電流的 CRD 可能只有 E101 和 E301,所以看來得並聯幾十顆 E101 或 E103,不知 Po-Ting 兄是怎麼解決的?
Ytsejam兄:
我是直接換成10ma~20ma左右的CRD,當然實際電流會小於該值(這邊其實電流要求不大)。 輸出端如空載時,電壓常會不準,此時用一顆電阻做假負載,就會出現正常的電壓了。
Paul 兄、Po-Ting 兄:
小弟目前沒有 CRD ,所以先把 R2 直接換成 LED ,Cadj 去除,輸出 3.2 V 左右,但是輸出波形跟小弟原始設計差不多。不知兩位測量輸出時,Time DIV 是在哪個檔位?小弟看的是 100ns 以下的。
Ytsejam 兄,
Cadj留下, noise可以再更低.
Paul 兄:
感謝,馬上試試!
另外,不知您手邊有沒有 output 的 waveform 可以給小弟做參考的?有時候做出來,好也不知道算不算好,差也不知道插在哪裡............謝謝!
Paul 兄:
我把 Cadj 加回去後,速度感明顯變慢,低頻的暫態反應變差。 Waveform 所見的結果也是變差......小弟覺得還是先拆掉 Cadj,看看能不能透過減小 R1 阻值,加大 feedback 電流看看。
Ytsejam 兄,
請問您的Cadj的ESR是多少?
WF兄,
小弟用SMPS的原因很簡單, 只是想玩玩看把SMPS的noise去掉的最佳方法為何. 目前小弟的數位輸出, DAC, 後級皆用SMPS, 只有前級是線性電源. 從DAC到後級, 對電流的要求也差很多, 所以解決SMPS noise的方法也勢必不同. 等到累積夠多經驗後, 前級應該也會SMPS化.... :)
另外一提的是, Peter Daniel 似乎對pre filtering很重視. 他說他的DAC最好聲的供電是:
CRLC -> reg -> C
小弟覺得, 這種做法的最大好處, 是輸出阻抗很低, 對數位電路來說幫助很大. 只是又要注意LC震盪的問題.
Paul 兄:
OSCON SP 33uF/20V,應該是 spec 是 45mOhm @ 100kHz ~ 300 kHz
Ytsejam兄,
剛剛小弟查了一下OSCON SC的spec,
33uF 有三種, ESR分別為:
33uF/6.3V : 70m歐姆
33uF/16V : 70m歐姆
33uF/25V : 35m歐姆
而OSCON SEPC, 100uF/16V 的ESR為10m歐姆.
不過剛剛看了一個討論: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digital-source/164021-pre-post-regulator-decoupling-caps-2.html
說Cadj可以大, 但是ESR不能太低, 因為ESR過低的電容leakage current太大... 看來只能自己做實驗都試過才知道怎麼配比較好.
Ytsejam兄,
小弟的示波器是古老的Tektronix 2211, 波型輸出只能送往印表機...... 雖然這台算是勉強夠用, 但還是想要有一台好點的示波器.
Ytsejam 兄,
LM334 只要 1V 就可以動作了喔!
Ytsejam 兄,
以下這篇文章:
http://www.acoustica.org.uk/t/3pin_reg_notes1.html
裡面建議當使用317 + zener 時, Cadj保留可以降低雜訊.
不過依您的實際經驗, Cadj不放比較好. 可見在不同的電路和不同的元件特性, 結果還是可以有很大的差異.
底下這個網頁包含了非常多的穩壓相關連結:
http://www.gammaelectronics.com/power-supplies-and-regulators-audio-hi-fi-diy.html
其实除了利用zener等passive的方法增进性能外,也可以尝试用TL431+LM317的方法。
电路图看:
http://www.ti.com/lit/ds/symlink/tl431.pdf
的Figure 23
要进一步改善的话,可以把8.2k改成恒流源,LM317 output跟TL431 ref的电阻增加一个电容bypass。
这个电路好处是比较容易掌握输出电压,坏处是性能可能会比zener差一些。
另外如果在低电压运用的话,LED的noise会比zener来得低,高压因为zener的avalanche breakdown会降低大量的noise,反而低过多只LED串联。
详情见: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parts/35821-some-noise-measurements-leds-zener-diodes.html
Shadow兄說得沒錯,要用Zener必須是12V左右比較好,電壓高的Zener雜訊也變高。最保險還是不要使用,即使要也必須加上電容。這邊最好不要用Polymer等漏電流大的電容,最好是film type,Flea上所使用Wima MKS4 3.3uf~4.7uf都很適合。不過我玩過不少組合,最後還是放棄三端穩壓與TL-431,要發燒還是找其他的穩壓裝置比較實在。
各位大大都好厲害啊!!小弟今年剛升大一也是讀電子相關科系,也想學這方面的知識重要的是希望有實做能力,各位大大們能給我個建議嗎??ex:看什麼書、選什麼課程、或是學什麼。PS我英文不太好ㄚ能中文的話更好。
我的信箱是:hank-cell-h@hotmail.com
請大家多多指教
WF 及各位網兄,
最近同事建議小弟, 高頻數位電路交連可以使用MLCC電容. 於是小弟試了MURATA GRM319R71H104KA01, 是0.1uF 50V 1206大小 X7R材質的MLCC SMD電容來做AES/EBU out的數位交連, 聲音通透乾淨. 阻抗匹配電阻也換成SMD厚膜電阻. 據同事說SMD對高頻電路的好處,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就是接腳很短, 所以ESL很小.
小弟還沒用上最好的MLCC (NP0/C0G規格), 聲音就很不錯了. 一點經驗, 給各位參考一下小弟認為俗又大碗的選擇..
Paul 兄:
您倒是提醒了大家常忽略的方向 -- 用 SMD 電容
因為 SMD 電容似乎不易取得,不過有個問題小弟想請教一下,有沒有什麼比較容易取得的管道呢?
匿名的大一生:
您既然是電子本科系學生,就已經比許多非本科的 DIYer(例如小弟在下)佔優勢了。我想只要學好電子學、電路學、類比電路,並在實習課用心一點,再抽空從簡單的線路開始 DIY,如此下來,實作能力只會比大多數 DIYer 更好。
許多參考書、datasheet、application guide 都是用英文寫的,最重要的 DIY 討論區也是英文,所以英文實在還滿重要的。但這不是問題,音響 DIY 正是英文進步的契機,小弟就從音響 DIY 之中學英文的,詳見拙作:
http://cynicalaudio.blogspot.com/2010/12/diy.html
Paul 兄, Ytsejam 兄,
用 NP0/C0G SMD 想來是不錯,不過小弟一直沒有實驗 SMD,原因是 SMD 的優勢既然是物理上的引線短、距離近,似乎要為所選用的 SMD 重新 layout 板子。否則,在原本使用 through-hole 元件的位置,換上 SMD,再拉線出來接腳,這樣是否還能反應 SMD 的優勢呢?
借問一下 Paul 兄,您在測試 SMD 時,如何把 SMD 置入 through-hole 的腳位呢?很希望能效法一下您的方法,非常感謝。
Ytsejam兄,
SMD的確不好取得, digikey單價和運費又貴得多. 小弟也是多方詢問後, 才在露天上找到取得規格和價錢平衡的產品.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011182334118
這一家小弟只購買SMD電阻, 因為他們除了樣品本有murata等大廠的MLCC電容以外, 小包裝零售的電容皆是國產低階電容(X5R/Y5V以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5030739225
這家是小弟目前主要的SMD電容來源. NP0/C0G的規格雖然不多, 但X7R的規格不少, 而且有很多TDK/Murata等廠的產品. 根據Murata官方宣稱, 他們的X5R的特性已經很好了, 所以小弟覺得既然NP0/C0G的產品不好取得(而且容值不高), 用murata X7R或是X5R的規格取代應該也不差.
WF兄,
您說的很對, smd短引腳的優勢, 在普通through-hole PCB上很難展現. 這對串接的應用上不是太大的問題(例如交連的應用), 影響大的是並聯應用(例如decoupling).
串連應用上, 小弟會盡量找大小跟pad間距差不多的smd電容, 這樣就可以直接焊在pad上. 以小弟的例子,1206 或1210剛剛好. 並聯應用上, 就比較麻煩了. 必須找電路最接近的地方, 如果剛好有pad, 就可以找適當大小的SMD元件焊接. 如果沒有, 就必須把防焊漆除去當pad用. 再不行, 就得自行焊接引腳當做一般dip元件使用.
其實SMD電容和電阻除了引腳優勢以外, 材質上以及結構上和許多傳統dip元件不同. 所以小弟認為, 就算除去引腳優勢, 還是有許多相異於傳統dip元件的電器特性, 可應用來調音.
據說X7R/Y5R...等皆有壓電效應,反而會產生雜訊。LT1763的datasheet中就不建議用陶片當Cadj。 有網友說0.1uf的上述電容非常適合數位電路,幾乎找不到比這個更好的選擇,所以NP0/C0G賣得貴有他的道理在。 我沒用過NP0/C0G,倒是很希望能試試看...
Po-Ting 兄,
您說的有道理. 其實跟發燒電容相比, NP0/C0G也不是多貴, 只是貨源難找, 而且容值偏低. 以Murata來說, C0G最大似乎就到0.1uF, 更大的容值就要找X7R了. 所以C0G能夠應用的範圍仍是有限, 除非找多顆並聯...
小弟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 Murata原廠的MLCC DM拿X5R來介紹, 似乎表示X5R就已經不錯了? 而看Murata的MLCC datasheet, 光是C0G就有很多不同的型號對應不同的應用, 跟一般傳統電容一樣多彩多姿. 所以, 小弟覺得, 不同廠牌, 或是同廠牌不同型號的電容(就算都是一樣的介電值), 還是各有各適合的地方.
Paul兄:
其實我也曾經差點在digi-key下訂C0G/NP0,但是看到價格後嚇一跳,於是作罷。記得以前拍賣網有人賣,但是似乎找不到了。 我認為這些電容應該非常便宜才是,INTEL CPU上的也是NP0/C0G,任何現代的高頻儀器都可見到它的存在,只要能找到好的貨源,一顆可能一塊錢吧。
幾位大哥,
小弟手邊剛好有 1206 的 X7R 0.1uF 電容,剛才試著接上 SPDIF 輸出,取代最近常期使用的 V-Cap 銅箔鐵弗龍。
因為只是試用,所以引線很長,用小型的測試夾勉強將輸出、輸入兩條引線固定在 SMT 電容上。
開聲一聽,還滿驚喜的呢!聲音乾淨快速,細節多,中性無染。厚度、密度、飽滿自不能與 V-Cap 相比,可是有一種一塵不染,特別清新的聽感。0.1uF 的 X7R 非常便宜,真的是非常超值。
Ytsejam 兄,我覺得這聽感有點接近您喜歡的鉭質電容,但比鉭質電容更乾淨討喜。
Paul 兄,感謝您的點撥,不然小弟囿於成見,永遠不知道即使引線很長,用上這電容聲音還是非常好。
剛去 Digi-key 查了一下價格,0.01uF 的 NP0 價位其實也還好。小弟現在也很有興趣試試 through-hole 的 NP0。
WF兄,
很高興您覺得MLCC X7R SMD用在數位交連上的聲音還不錯. 小弟剛用上時, 聽感就如同您形容的. 但在小弟的系統上, 經過一兩天的聆聽之後, 聲音細節不減但厚度和密度都有不小的進步. 這是小弟的一點小小心得.
Paul 兄,
小弟現在還真是滿喜歡 X7R 的,應該會聽上一陣子。希望小弟買的這款(Panasonic 的)和您的一樣,break-in 之後也變得更厚實、密度更好。
可以试试CDE FCA系列,DIGIKEY有,或者PANASONIC ECHU。
2A3SET兄,
多謝您的建議. 小弟查了一下, 這兩款電容果然特性很不錯.
WF兄,
digikey上面, murata的C0G 0.01uF電容價格大約台幣十來元, 的確不貴. 但是如果沒有湊齊NT3000的東西, 運費NT600實在划不來. 還是您已經有湊到NT3000以上的採購單?
另外, 小弟在露天有找到一家賣Panasonic ECHU 0.068uF電容的. 這個容值當做數位交連也很不錯. 小弟問了一下, 最低出貨量是100pcs, 單顆NT14, 運費NT150. 意思就是最少得付出NT1550的代價. 當然100顆ECHU跟一顆雙信SE99相比起來, 價錢便宜很多, 不過還是沒辦法輕鬆下訂就是了..
Paul 兄,
小弟原來是想,3000 塊並不難達到,只要順便買些電容、電阻、二極體也就成了。Digikey 的東西便宜又多,總是能找到許多台灣本地不易購得到的物項。
話說 SMD X7R 在小弟的系統上用了兩天,昨晚與朋友一起試聽,接連換上 V-Cap CuTF 與 Soshin SE99,結果我們一致認為便宜的 X7R 陶磁電容,比 V-Cap 與 Soshin 更好!
X7R 最明顯的優勢是頻寬,高音泛音豐富通透,甚至比 SE99 更好,且全頻段的音色更為平坦均勻。此外,X7R 的聲音直接,不假思索,雖不像 V-Cap 或 Soshin 有種「音響味」,但這種直接無修飾的表現方式,我們都更為喜歡。
V-Cap 和 Soshin 的價格幾乎是 X7R 的千倍之譜,結果在此處卻比不上小小一顆 SMD。看來數位交連這種地方,用陶磁電容才是得其所哉。
小弟現在對 NP0 的表現更為期待了,會把 SMD 與 through-hole 都找來試試看。再次感謝 Paul 兄的推薦,小弟差點錯過了這久存在櫃中的寶貝。
WF 兄
要買時也請通知一下,TKS!
Richard 哥,沒問題的。
看完各位的討論實在太精彩啦!不知道後來有沒有去買X7R電容,我也想分幾顆來玩玩!
nomo16 您好,
事實上小弟最後試了 NP0,效果好得不得了。用在數位輸出上,比 Soshin SE99、Vcap 銅箔鐵氟龍什麼的都好,非常推薦!
國內有管道可以弄的到嗎?我看露天都沒有,而且一次要買一批....
nomo16 您好,小弟是向digikey與mouser買的,很方便。國內管道不清楚,不好意思。
你後來是買through-hole 的嗎?
有沒有digikey上的零件編號可以參考?我最近想買OP順便買電容!謝謝
都有買。小弟買了很多種品牌、數值,零件編號很多耶。
在 digikey 的網頁上,從目錄進去,選陶磁電容,再指定溫度系數為 C0G/NP0,裡面就是了。品牌、耐壓、數值、封裝任君選擇。
聲音都差不多嗎?我是打算買EPCOS Inc 的P4948-ND,到時候試用過後再來報告!
請問版大,數位電容您有試過0.1uf與0.01uf不同容值大小之間對音色的差異嗎?謝謝!
liuherhansu 您好,
有差的。容值越大,聽感上速度越慢,趨向悠揚和煦,反之則快速靈敏,衝擊力強。
每種電容適合的容值不盡相同,有些容值大一點好聽,有些適合小一點,建議在 0.01uF ~ 0.1uF 之間試一個聽起來最好的值。
謝謝WF大,請問若並大與小的話能否二者兼固呢?謝謝!
數位交連電容不建議併聯,併聯會導致相位失真,得不償失。只要選擇恰當的容值就足夠了。
WF兄以及各位網兄,
也許各位已經知道了, RS現在正在特價, 包含許多C0G交連電容比起digikey或mouser便宜不少. 有需要的網兄可以前去看看.
而且 RS Components 免運費,比 Mouser 或 digikey 三千才免運費更方便喔!真是佛心來著。
請教RS的連結為何?
匿名兄, 以下為RS的台灣網站連結:
http://taiwan02.rs-online.com/web/?cm_mmc=TW-Traditional-Chinese-PPC-0411-_-google-_-0_RS-Brand-_-RS%20components_Broad
WF兄,你好
不好意思又把舊文撈起來
請問關於C906電容這顆,不知道有沒有試過飛利浦的銀膜電容呢?
看討論似乎對SMT的積層陶瓷電容有不錯的評價,不知道有沒有試過一般的引腳的積層陶瓷電容,飛利浦的銀膜電容好像也是積層陶瓷,然後規格是NP0,看起來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請問WF兄,您後來用的數位交連電容是哪一品牌和規格呢?有用這取代掉脈衝變壓器嗎?
後來一直沒有空更新,最後用的是相對來說十分便宜 NP0 陶磁電容,聲音透通直接,聽感自然。對我來說,比 silver mica 和 teflon 更好。
WF兄, 請問你最後用的NP0取值是多少呢? 我試過在c906用0.01uF讀不到碟, 0.1uf讀到, 而且認碟速度很快(NP0), 但聲音我不是太喜歡.
咬飯你好,
NP0 我是用在數位交連,也就是 SPDIF 的輸出。
C906 這顆很奇妙,裝上規格優異的電容反而會有奇奇怪怪的癖性。如本文所述,C906 用 Vishay KP1830 就不錯了。
謝回覆WF兄, 数位交連我都有用NP0 0.1uf貼片電容, 数位交連分別都用上2512 1%厚膜貼片電阻, 因為個子比較細小就直搭在板上去了, 現時用內置DAC直接出聲音已經很好聽了, NP0聲音開闊而率直, 而且乾淨高貴, 感覺像在聽某高檔品牌...所以一直沒有試数位交連這個配置的效果.
昨夜在C906上試了ERO 1837 47nf, 讀碟還蠻的, 人聲表現非常不俗, 但整體音效我還是喜歡NP0 10nf, 可惜有讀碟問題, 之前查過LA9242 datasheet推薦值為68nf, WF兄又在C906取值多少?
咬飯兄,關於 Shigaclone 的 C906,詳見小弟另一篇文章:
http://www.cynicalaudio.com/2010/05/shigaclone-c906.html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