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Peter Qvortrup 推薦的 5687 真空管

5687 無疑是好管子,音色溫暖柔順,耐聽悅耳。就特性來說,mu 值適中,內阻也適中,用來做前級、DAC 輸出、推動管都適宜。此外,或許發燒界用得少,所以價格平實。幾年前 300 塊就可以買到 Tungsol 管,最近或許稍漲,但仍然不若  12AX7、12AT7、6922 那麼離譜。

http://www.audioasylum.com/audio/tubes/messages/165047.html

Audio Note UK 的老闆 Peter Ovortrup 在這篇舊文裡,對幾家 5687 評論了一翻。總之他最喜歡 Tungsol 和 Raytheon,GE 和 Toshiba 也不錯。我只有試過 Philips/ECG 和 Tungsol,Tungsol 的確非常好聽,非常 involving,不過麥克風效應略高。最近五年用得是全晶體系統,不過總是對 5687 前級的聲音念念不忘。

2004 年,看 diyAudio 上的 Kuei Yang Wang 公佈了 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Line 前級的線路圖和內部相片,我也儘可能按著廠機的用料和 layout 自製了一台。可惜當時找不到合適的機箱,便和 TDA1541A DAC 暫時裝在一箱,隨興地聆聽。聲音真是美極了。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新的挑戰

最近繼續微調 Shigaclone。現在的調音焦點有兩處:決定 tracking gain time constant 的小電容 C906,和數位輸出的兩根電阻。C906 的調音方式就是試驗 0.01uF ~ 0.47uF 之間,各種材質的電容。數位輸出則是要選出兩根適合的電阻,一根串在數位輸出訊號上,一根併聯下地。這二根電阻有兩個任務,其一是將 DSP 晶片的高輸出 SPDIF 訊號降低到標準規格(0.5V ~ 0.6V peak-to-peak),其二是這兩顆電阻決定輸出阻抗,因此兩者併聯值須為 75 歐姆。總結來說,串連電阻理想值為 390 歐姆、下地電阻為 93 歐姆。但為了零件取得方便,不少人改採數值更為常見的 300 歐姆 /100 歐姆 組合。

C906 和 SPDIF 輸出電阻對音色影響頗大,比 decoupling 電容和 crystal 帶來的影響更顯著。為了快速切換不同零件,我把 C906 的接腳拉線出來,不必拆機就能直接焊接更換。


拿出庫存的 film/foil 電容,其中也有一些聲音較佳的 metalized 電容(Mundorf、Auricap、WIMA、RIFA、UCC 等)。


把所有介於 0.01uF ~ 0.22 uF 的電容都拿出來試,品項超過二十種。此外也測過兩款 0.47uF,但 C906 容值過大,聲音會太慢太悶,所以就不再試其他 0.47uF 以上的電容了。大體而言,容值越小,聽感比較輕快活潑,同時也比較亮、比較毛躁。容值越大,聽感較慢,較為平順,但也比較沉悶。JVC 原廠用的 0.1uF 似乎是最平衡的數值了。電容款式,我比較喜歡 Black Gate NX、Black Gate PK、MultiCap RTX、MultiCap PPFXS、RelCap RT。其中又最喜歡 RelCap RT。MultiCap 聲音兇猛凌厲,上下延伸都很強勢,聽感痛快,也很刺激。RelCap RT 則寬鬆甜美,毫無壓迫感。低頻稍嫌鬆散,不如 MultiCap 緊實凝聚,但整體聽感較為柔和輕鬆。相對於 RelCap RT,RelCap 次一級的 PPT 系列(tin foil/polypropylene film)表現則有些離譜,中頻突出,上下兩端卻嚴重地衰減,與我過去對 PPT 的認知差距頗大。

Black Gate 各方面都很平衡,但與 MultiCap/RelCap 相比,各方面也都顯得平庸。Wonder 的鋁箔 polypropylene 電容也不錯,輕盈、華麗,但有點偏亮,不夠穩重(似乎是所有鋁箔電容的通病)。至於 metalized 電容,Mundorf 白殼和 UCC MKP2000 在其他場合我都還滿喜歡,但在此處聽起來卻不太對勁,音色偏暗。WIMA MKP 和 BlackBox,以及 RIFA 450 倒是尚可,但仍然差了 film & foil 電容一級。

這顆 C906 著實奇妙,許多熟悉的零件,用在這個位置都與過去的印象有些落差,本來不甚嚴重的癖性,在此處都變得相當顯著。我的結論是,這顆電容高頻特性一定要好,此外必須沒有明顯的癖性。所以像 Black Gate NX,雖然各方面表現皆不如高品質的 foil 電容,至少正常不怪。話說回來,平時癖性奇重,難以駕馭的 MultiCap 系列,用在此處卻很合拍,除了性格稍為強勢之外,倒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


SPDIF 輸出的部份,為了方便更換電阻,也把接線拉出來,改用 jumper 連接。如此一來,不必焊接就能徒手更換電阻。


我的電阻庫存,廠牌款式不如電容那麼繁多,大約十來種而已。數位輸出這個位置,頗能反應各家電阻典型的個性,什麼電阻有什麼聽感,差不多都在預期之中,不像 C906 那麼詭異。先聽過一輪,把明顯不合胃口的淘汰,目前就剩這幾款尚在反覆試聽。



這幾款電阻我都很喜歡,有些適合用在串連,有些適合下地,所以不同品牌之間的組合,變化很多,也很有趣。Audio Note Tantalum 聲音最樸素,但分離度最高,細節最多。可惜我手上僅有 150 歐姆一對,沒有正確的阻值,所以未能檢驗其最佳表現。Allen-Bradley 碳精聲音很厚,有個韻味,放在下地處不錯,放在串連處則比較粗聲,高頻有點上不去。平素喜歡的 BC MPR-24 一如往常,聲音清淡細膩,各頻段的音色都十分一致。除了聲音稍為清瘦之外,的確是很安全的選擇。Dale RN60 我原本不太喜歡,不過用於此處作串連,倒還不差,比 BC MPR-24 溫厚,中規中矩。Peter Daniel 大力推薦用於此處的 Caddock MK132,我倒是覺得差強人意。Caddock 低頻渾厚蓬鬆,帶股甜味,原是滿好聽的。不過我始終覺得聲音不夠細膩,各頻段的音色不是那麼一致。以其價位來說,似乎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不過若像 Peter 的作法,只用一顆 Caddock,另一顆用其他風格的電阻來互補,效果倒還不錯。例如配上飄透細膩卻稍為薄聲的 Riken 碳膜,或是清淡纖廋的 BC MPR-24,都有很好的結果。

最後測的電阻是光華四樓小零件行賣的 Vishay/Beyschlag CBB 0207 碳膜電阻。這是相當便宜的工業級電阻,六根10元,之前從未用過,一聽之下卻讓我十分歡喜。聲音平淡和諧,我反而很欣賞這種「不發燒」的聲音。Beyschlag CBB 0207 沒有通天徹地的本領、沒有癖性、沒有任何極端強求之處。就和 Panasonic FM 電容一樣平實樸素,討人喜愛。目前的搭配便是 301 歐姆的 Caddock MK132 串連,100 歐姆的 Beyschlag CBB 0207 下地。再配上 C906 的 RelCap RT,兩三天聽下來,平和溫柔,相當悅耳怡人。但這也只是暫時的組態,如何定案,目前仍然在眾多方案之間游疑。


為了快速實驗測試,乾脆把示波器和烙鐵都搬到音響架上,每次改機都可以立刻試聽量測。這種細微的 fine tuning,許多組合其實聽起來都很好,只是音色、走向、個性的不同而已,而沒有等級的高下。這是目前最困擾我的一點:當許多組態都很好的時候,我究竟要選哪一種?也就是說,我想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聲音?是要溫柔寬鬆,還是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痛快淋漓的張力?DIY 之初,只要能動能出聲就很開心了。基本功熟練之後,接下來是為了聲音的進步而快慰不已。及至今日,此時的情況是,當諸多方案都很好的時候,究竟要如何選擇?我所追求的聲音,雖然已經有了大致的梗概,但細微之處卻仍然矇矓不清,尚無明確的方向。音響對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透過 DIY,我想要呈現什麼聲音,用什麼態度去重播錄音?這次的 Shigaclone 計劃讓我看見這個課題。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心想事成



五月十六號臨時買到票,到國家音樂廳參加 Pogorelich 獨奏會。聽完上半場奇異的 Chopin 和 Liszt,我正說道,真懷念 Pogorelich 幾年前來台演奏的 Brahms 晚期小品,那時也是奇慢無比,但結構嚴謹,慢而不散。下半場開場前,主辦單位廣播曲目異動,加演一首曲目,正是 Brahms op. 118。

上半場的 Chopin 和 Liszt 有點支離破碎,不知所云,下半場的曲目卻拿捏得好多了。Brahms op. 118 No. 2,用一般演奏速度的兩倍時間,抽絲剝繭,把所有精巧細微之處呈現給聽眾。這和Richter 演奏 Schubert D960 第一樂章,放慢速度,製造懸念的方式並不太一樣。我也很喜歡 Ravel 的 Gaspard de la nuit,有人說 Pogorelich 對強弱音的掌握,幾乎能夠呼風喚雨, 我想亦如是。

Pogorelich 似乎已經厭煩了音樂會固有的陳套。曲目一彈完,在觀眾熱情的掌聲間,他還不及答禮,第一個動作竟然是蓋上琴蓋,表示就演奏到這兒,不再 encore 了。果然答禮之後,他走進後台,音樂廳就直接亮燈散場,省了進進出出,要彈不彈的做作。簽名會也是如此。Pogorelich 毫不囉嗦,不握手、不寒暄、不跟樂迷裝熟,而用生產線的工作模式,迅速無比的簽完。他似乎已經洞穿了事物的本質,把各種無謂的裝模作樣都打破了。

現在性能優異、聲音動人音響器材太多了,但是有個性,有獨特品格的器材卻很少。當代演奏家也是一般的情形。我並不特別喜歡 Pogorelich 的演奏,但卻很樂見這樣的怪人存在。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Shigaclone C906 電容調音



Elisabeth Schwarzkopf 演唱 Richard Strauss 的《最後四首歌》,音色絕美,真摯動人。

最近在調整 Shigaclone 某顆小電容,這顆電容零件編號是 C906,接在 LA9242M 的 pin 10 上。據 datasheet 所說,這個腳位的功能是 tracking gain time constant setting,但我並不確知其意義。此處十分敏感,JVC 原機是用一顆 0.1uF 的電解電容,換上不同的品牌系列以及不同的容值之後,聲音都有些差別。有趣的是,不同電容的差別,用這張 Schwarzkopf 的唱片來測試,最為明顯。各種電容用在此處的優缺點,在這張錄音下都放大了。原本輕微的特質,用這張唱片一試,就可能變得荒腔走板。

例如音色甜美柔軟的 RelCap RTE 電容(tin foil / polystyrene film),放在此處就顯得太過柔弱無力。而厚重陽剛的 RelCap PPT 電容(tin/polypropylene),又顯得條線稍硬,音色稍亮了點。WIMA 的 FKP 音色平衡,但是輕薄了些。至於 MKP 電容,試過幾好種 WIMA 產品,也試過 RIFA 450、UCC MKP2000 和 Mundorf 白殼,都有類似的聲底,高頻略暗,不夠飽滿豐潤。WIMA MKS 電容更等而下之了。後來甚至拉線出來,接上體積驚人的 Audio Note Tin foil / Mylar 電容,聲音也極怪,和平時將此電容放在訊號路徑上的音色頗為不同。

神奇的是,電解電容的聲音在此反而耐聽平衡,問題最小。例如原機使用的不知名 0.1uF 電解電容,聲音開闊平坦,聽感很自然,沒有什麼壓迫感。難怪 diyAudio 上許多網友試過諸多電容之後,最後仍然將這顆雜牌貨裝回去。Black Gate 用在此處也不差,NX 0.1uF 聽起來密度很高、有個濃厚的韻味;PK 音色又完全不同,樸素清淡、聽感比 NX 更為輕鬆開闊。

除了原裝電解電容之外,MultiCap RTX 也是 diyAudio 上少數受網友推薦,適合用在此處的電容。奇妙的是,原本癖性最重,最難搞的 MultiCap 電容,用在 C906 這個位置卻異常合適。不論是 tin foil  / polystyrene 的 RTX 系列,或是 tin / polypropylene 的 PPFXS 系列,聲音都很好,沒有任何不平衡之處。MultiCap 的癖性幾乎聽不出來,優點卻充份發揮。質感相當高貴,中高頻飄逸細膩,低頻有勁,充滿彈性。

比起品牌材質,電容的容值影響倒不那麼大。JVC 原機用 0.1uF,LA9242M datasheet 上的範例,有 0.068uF 與 0.22uF 兩種,diyAudio 卻有人推薦更小的 0.01uF。datasheet 裡沒有指示如何設定這顆電容,在 Google 上一時也找不到資料,我索性從 0.01uF 到 0.47uF 都試一遍。同品牌同系列的電容,容值上的差異並不明顯。勉強要說的話,容值小,聽感輕快,比較活潑,也可能偏向毛躁不耐聽。容值大,聽感沉緩,比較平順,但也可能有些呆板,缺少刺激感。試來試去,還是原機設定的 0.1uF 最為適當,但總之其間的差別極小,如不如電容材質敏感。


為了避免困擾,不得不再強調一次:以上的電容比較,完全是就 JVC 模組 C906 這個位置試聽所得,同時也受我的系統、空間、個人品味、測試唱片影響。這些電容在種種條件下的表現,並不能直接類推到其他應用上。某電容在此處表現不好,不代表在其他地方也差。Case by case,不同的應用各有適得其所的零件。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音響 DIY 的第三大要素

朋友 mikeliu 兄昨晚傳給我一篇文章,講得是 Technics SP-10 LP 轉盤底座的學問,這些底座避震的知識讓我立刻聯想到手上正在進行的 Shigaclone 計畫

文章的連結在此處:
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sp10plinth.html

最有趣的部份是網頁中間那張表,比較「輕」與「重」這兩種避震哲學的優劣得失。整理得如此完整,分辨得如此細膩,讀來興味十足。作者將彈簧歸入「輕」的陣營,將橡膠歸入「重」的陣營,也是相當巧妙。採取「重」之一道,有許多好處,各種環節都比較不敏感,不容易出惡聲;「輕」之一途與其相反,非常敏感,然而卻有鮮活靈動的優點。文中也提及了幾種底座的結構,諸如多層粒片板(chipboard)、合板(plywood)夾鋁板、多層木板、石材,甚至人造石材(Corian、可麗耐)等,隨個人口味及系統搭配的不同,都是可能的選項。

LP 讀取是純綷的機械運作,訊號又十分微小,對震動異常敏感,避震自然也是 LP 玩家最關注的議題之一。CD 轉盤當然也受震動影響,程度上或許不如 LP 敏銳,但是恰當的底座和避震處理,仍然是好聲的要項。自從我把 Shigaclone 換成全硬式懸吊之後,對震動變得超乎預期的敏感。底座採用銅板或是 MDF 有極大的別差,底座下面用了什麼墊材,還有用了哪一種音響架,聲音也有鮮明的不同。比之 DAC 、前級、後級都更敏感。而且底座材質與墊材、音響架之間的組合,或好或壞,其間變化複雜,不下於全系統器材之間的搭配。例如銅板原本就厚重,密度高,再配上同樣密度高的 MDF 就不免笨重了。而鋁板輕盈鬆軟,搭配厚重的 MDF 卻能讓聲音更實密,也所以不少廠商會在鋁製機箱內鋪上一層 MDF。這些道理就像作菜一樣,講究君臣佐使,相互調和。

對於這麼多種材質和結構,千變萬化,很難逐一試遍所有組合。因此還是得找出一些基礎的「配方」,作為 building block,再從此去組成自己偏好的音色。此外還要考慮 DIY 的成本。每種材質都需要不同的工具和加工方式,要用木材就要有木工的設備和場地,再加入鋁材、銅材,又需要金工的設備。假如還要處理石材、碳纖維、不鏽鋼等高硬度的材質,那又更是困擾了。目前我也只能從最簡單的開始著手,以木材為主,輔以銅材、鋁材和壓克力作實驗。

音響器材的主要元素莫過於線路、機械結構、零件三大部份。換零件最簡單,所有玩家都會;線路自是 DIYer 最關注的部份。相比之下,機械結構似乎常常受到忽視,許多 DIY 案例都只是勉強找個尺寸合用的箱子把東西塞進去(我自己也常常如此),卻沒有更多嘗試和更深入的考量。如果能像 Peter Daniel 一樣,自由自在地做出各種機箱來搭配不同的線路和零件,那才算是全面掌握了音響 DIY 的所有要素。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音響迷與愛樂者

昨天看到一位馬來西亞網兄的文章,頗有些共鳴之處。且看這段:

Many audiophiles are not music lover. They are unwilling to spend on music but thousands on gears. Pitiful! They love listening to background noise like frog, coughing, motor, etc and not the essence of music. Audiophiles hold dearly to few "reference" CDs. They could be the most dynamic, widest soundstaging, utmost detailed, thunderous bass, ultra sound effects etc but they are hardly any musical value. Could you listen those CDs for hours? They ONLY pick and play a track or two from the album to show off the capability of their setups. However, the recent audiophile CDs have added the musical element in, fortunately.


看來他也對這種現像有些感慨。我先前就這個現象寫了一篇短文「蛙叫蟲鳴」,遭一位匿名讀者指教了一翻。今天卻發現他的留言消失了,令人錯愕。不知是他自己刪除了,還是 blogger 系統的問題?「牙尖嘴利音響頻道」開宗明義不是個和氣的所在,開張至今有這麼多留言批評,看來我寫的文章果然很討人厭啊!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