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Intact Audio Autoformer Volume Control (AVC) 自耦變壓器音量控制器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Kondo (Audio Note Japan) M7 Line 重新 Clone!
今年八月裝好了Pass的First Watt B1 with Korg Nutube真空管前級,重溫真空管前級的音色。不過沒有多久,這部新前級很快就被束之高閣了。因為,真空管的音色想讓我想起許多年前搭棚的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Line。長年以來始終心懷重新組裝的主意,便趁著這個契機動手重製了 M7。
十五年前看到業內高手 Thorsten 在 diyAudio 分享日本 Audio Note (Kondo) 的 M7 Line 線路,單管 5687,單端架構電容交連輸出,搭配音樂性佳的管整流 (單管 6X4),只要兩根小管子,精簡的電路馬上吸引我的注意,立刻 DIY 作成 TDA1541A DAC 的輸出級,對聲音也頗為滿意。後來國內 diysong 網站也據此電路為本,洗成電路板販售套件,當時也一度蔚為流行,許多搞不清楚有兩個 Audio Note 的人也開心的玩 M7。
這回翻出了當年仿造原廠 layout 的手搭模組,改在厚紅銅板上重新搭棚。Audio Note Japan 用料奢華,使用銀箔電容、銀線、鋀質電阻、Black Gate 電容等毫不手軟。當時預算無多,雖然買不起銀箔電容,但也是極盡所能張羅發燒零件,部份零件甚至用得比原機更好,例如 100uF x 2 的主濾波電容,直上 Black Gate 頂級的 WKZ 系列,陰極電容也用上 Black Gate 最佳的無極性 N 系列。買不到日本原廠的鋀質電阻,只好改用英國 Audio Note 的鋀質電阻。如今看來當時的投資十分正確,Black Gate 停產之後已經漲到不可思議的天價,現在縱有庫存品也絕對不可能去買了。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二十一世紀的真空管:First Watt B1 with Korg Nutube 三極管前級
十年多前 Nelson Pass 分享 First Watt B1 Buffer 的設計,蔚為風潮,當年我也玩得不亦樂乎。全世界的網友在 B1 Buffer 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後來又有著名的直交版 B1,也就是 DCB1,捨去輸出入交連電容,再搭配精心設計的專屬正負電源,DCB1 聲音比原版 B1 更為透明、直接。這許多中間我換了兩對喇叭、換了三台後級,數位訊源也有許多不同的變化,但 DCB1 始終穩定的工作。對我的系統來說,DCB1 是低調的存在,在不太改變音色的情況下,提供了一點推力。不過 DCB1 與 B1 一樣,gain 是 1,推力也不是挺強,搭配最近主力的 TPA-3255 Class-D 擴大機,有時還是覺得比較虛弱。最近一方面打算把多年前組裝的 Audio Note Japan (Kondo) M7 重新裝起來,剛好看到 diyaudio 傳來 Nelson Pass 的 B1 with Korg Nutube 預購, 就訂了基本套件(含 PCB、Korg Nutube 6P1 三極管、配對好的 JFET)來玩。
幾年前就有注意到 Korg Nutube 6P1,Korg 原是日本著名的電子樂器大廠,Nutube 6P1是以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針對音響需求設計的雙三極信號管。據 datasheet 上的典型值,Transconductance (gm) 54、放大因數 (μ) 14.5,屏阻 330K,燈絲只要 0.7V@17mA。低電壓、工作壽命長,頗為有趣。不過實有太多更想玩的東西,沒有太強的動機從頭開始探索這個新管子。直到前年,Nelson Pass 推出 B1 with Korg Nutube,基於 Korg 官方示範電路再調整,並且一樣大方釋出設計文件,又有周邊廠商提供電路板,變得像組樂高一樣簡單,終於忍不住好奇下手。
Nelson Pass 說他的電路與 Korg 官方示範的電路主要的差異在於用 JFET 作恆流源,取代偏壓電阻。JFET 需要配對,幸好 diyaudio 商店有出售配好的 J113,大幅減少煩惱。七月收到預購的半套件之後,稍微整理一下零件,很輕鬆地就裝好了。B1 with Korg Nutube 只需要一組 24V 的電源,Pass 的原設計是採用現成的交換式的電源供應器,我找出一顆規格合用的,馬上就上電試聽。
B1 with Korg Nutube 聲音其實和原版的 B1 有點像,平實樸素,但多了真空管真的不一樣,我聽到了久違的「管味」。雖然近十年系統裡都沒有真空管,不過我早期也曾是熱衷的真空管愛好者,入門管機就是 Colin 的 5842,當年就是為了修改 5842 而開始了音響 DIY 的不歸路。後來幫 TDA1541A DAC 配上 6922、5687 等不同的真空管線路,當年為了調音,也買過大大小小的高壓電容、薄膜電容、油質電容等等。不過在開始經營這個部落格時,系統已經全面移往晶體機,很少在此提及玩真空管的心得。
B1 with Korg Nutube 是我的闊別將近十五年後,系統中第一個管機,同時也是我習慣的單端三極管線路。那種綿密、柔軟、略有一點糊但充滿流暢感的聲音,重新出現了。整體的音色還是偏向樸素直白,說上不有什麼精緻感。Nutube 也和真空管一樣,有很強的麥克風效應,只要輕觸 Nutube 6P1,喇叭立刻傳出共鳴。
Nelson Pass 這個線路有三顆交連電容,Pass 說最好不要低於 1uF,我先依照零件表的建議用 10uF 的 Elna Silmic,這當然是除了電源之外第一個想換的部份。一邊聽、一邊想,當年調校管機的點點滴滴忽然間全部湧上心頭。翻出久藏的 Audio Note 鉭質電阻、Takman 碳膜電阻、MultiCap 和 RelCap 的電容,彷彿回到還是初哥的二十年前。不過現在知道零件影響雖然不小,但電源、機箱卻是更重要的。庫存的鋁機箱太薄了,管機先天麥克風效應強,所以墊了一片厚紅銅板在 PCB 下面。至於電源,雖然我自己的管機向來都用無穩壓供電,不過 Nelson Pass 特別交待要穩壓,只好暫時先用 7824。我也很喜歡管整流,不過暫時懶得弄,找出 MSR 系列的整流子先做個橋式整流。當年也非常沉迷於 choke-in 濾波穩健紮實的聽感,剛好翻到一顆 Panasonic 的共模電感,就真的搭成 choke-in 濾波,當然感量與動輒數十亨利的管機 choke 有天壤之別。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Lab C3: miniWatt 重新開站
![]() |
Diego Nardi 設計的 5687 WOT 前級,載於美聲實作第10期。 |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47 Treasure 0147 耳機擴大機組裝感想
受樂友 DomDom 之託,有幸組裝了 47 Laboratory 這部新上市,炙手可熱的耳機擴大機 Model 0147。47 Labs 產品編號是 47xx,套件品牌(即 47 Treasure)則反過來,變成 xx47。這部耳機擴大機 0147 是 47 Labs 第一個套件。


這台 0147 雖然是耳機擴大機,但也有 line out,可以當做前級。我很少聽耳機,所以理所當然地,先把它當作前級試聽。本來我已經對 DCB1 頗為滿意,最近也在家中仔細調整過一部朋友的 MBL 5010 Clone,高價前級聽過的更是不計其數,但 47 Labs 的 0147 果然還是為我帶來驚喜。0147 聲音非常鮮活,充滿活力,音樂的躍動感和節奏感,鮮明無比。和 Gain Card 一樣,聲音的純度很高,非常有音樂性,而且有點管機的氣質。不過 0147 沒有穩壓,無訊號時可以從喇叭聽到底噪。和 DCB1 相比,DCB1 聲音更為乾淨精緻,背景更乾淨,但聽起來比較冷靜,不像 0147 讓音樂變得更有熱度和張力。同樣一張唱片,演奏變得更白熱化、更融入音樂了。
然後再試著用耳機試聽。我有兩隻耳機,一是 Grado SR-125,另一隻是 Alessandro Music Series Pro,這兩隻耳機都還不錯,尤其是木殼的 Music Pro。但我在家都聽兩聲道系統,這兩隻耳機只有遠行旅遊、在外通勤時打發時間才偶爾使用,一年用不到兩次,也只是隨意接上手機、筆記型電腦、隨身聽而已,並不講究什麼訊源耳擴(這兩隻都非常好推)。
雖然如此,我對耳機系統還是有一定的關注,每次音響展或在店家,總會找機會試聽各式耳機耳擴,了解目前耳機系統的進展。0147 作為耳擴,配搭我兩隻耳機,再接上我的訊源(Shigaclone 與 NOS TDA1541A DAC)表現無疑十分優秀。0147 是純晶體機,但聽感大異於我所聽過的各式晶體耳擴,反而更像管機,聽感柔軟滑順,尾韻豐潤不乾澀,質感細膩,細節極多。本來當前級時覺得有些底噪,S/N 比不夠高;但當作耳擴直接推耳機,就完全沒有問題了,背景非常乾淨,聲音的完成度非常高。同樣的,音樂性很好,音樂很有熱力,很有臨場感。
我通常都是線路圖或 PCB 為基礎開始 DIY,很少組裝套件,0147 是我第二次組裝套件。我第一次組裝套件是 DIYZONE 的 CD-Pro2, 兩者相比實有天壤之別。DZ 的 CD-Pro2,裝組文件散落在網站上,重要資訊付之闕如。套件的設計,大小 bug 一堆,完成之後聲音的品質也不夠好,尚須不斷調校修改,也不盡然能真正發揮 CD-Pro2 應有的實力。
相對之下,47 Labs 的 0147 完成度超高,除了三四十頁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說明書,機殼、配件、PCB 品質既好,螺絲孔位十分精密,接地、佈線的規劃也一應俱全,按照說明書裝好,就有廠機的水準,聲音優秀,根本不必任何額外的調音,這才是真正的套件。兩岸這諸多「套件」,看上去是一堆發燒料,PCB 洗得又厚又漂亮,價格又低,但光是能「正常運作」就不一定了,聲音要好更必須經過長期的調整與修改。0147 賣五萬多日幣,並不是頂便宜。但即使我有線路圖,叫我自己去洗板子、找機箱、配對晶體,算下來還不如直接買原廠套件。這種用心和高水準的表現,真是令人感動。
作為前級,0147 很有魅力,但噪訊稍高,背景不夠乾淨,表現未臻成熟完美。作為耳擴,表現則相當優秀,完成度非常高。原廠表示 0147 可以對付 16~300 歐姆的耳機,輸出功率為 100mW,可惜我手邊沒有其他耳機可以試。印象中 Sennheiser 或 AKG 有些高級耳機還滿難推的,我很好奇 0147 配上這些耳機效果如何。希望 47 Treasure 繼續推出有趣的套件,如果有真正的前級就更好了!身為 DIYer,47 Labs 的套件比廠機更便宜也更有吸引力。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47 Laboratory 也開始賣套件了
網兄 DomDom 昨天留言,提到 47 Lab 發佈了新的產品,而且居然是 kit,真是讓人振奮!透過 Google Translate,將日文轉為英文閱讀 47 Lab 的官方網頁,看來他們不只推出單一 kit,事實上是開設了新的品牌 47 Treasure,專作套件生意,就像 Audio Note UK 旗下的 Audio Note Kits 一樣。
47 Treasure 的第一號產品 Model 0147 是一部耳擴兼前級,有三組 RCA 輸入、一組耳機輸出、一組 RCA 輸出。從唯一的照片上看來,應是全晶體 discrete 線路,配合傳統的 VR(似乎是藍殼 ALPS)以及波段開關,再搭上超大的變壓器。DomDom 兄認為外觀有點糟,希望實際上的質感會比照片上好,不負 47 Lab 一貫的高雅情調。
當前幾年 47 Lab 的產品線漸漸齊全之後,似乎沉寂了一段時間,沒有突破性的新產品出現。此時推出了一系列線材、墊材,接下來的收音機 4730 和 USB DAC 4732,並不若以往有那麼特殊的 innovation 和話題性。人類的創意畢竟有時而窮,47 Lab 在數年間,前前後後推出 PiTracer (倒置 CD 轉盤)、Progression (NOS DAC)、Gain Card、Phono Cube 等新奇好聲的器材,已屬難能可貴。而且他們不像許多廠牌一再改款,每隔幾年就重新騙一次錢。相反地,除了推出低價的 Shigaraki 系列之外,47 Lab 的興趣使終在於開發新功能、新設計的新產品。
Audio Note 在十幾年前推出 Kit One 300B 擴大機,名動天下,暢銷至今。但從 2000 年以來,對音響 DIY 社群影響最深的,莫過於 47 Lab。他們的幾件器材,好聽又簡單,clone 起來難以置信的容易與便宜,影響了不知多少 DIYer。更有許多 DIY 新手,便是從 Gainclone 或 NOS DAC 入門(我也是一例),領略音響 DIY 的無窮樂趣。
當 47 Lab 的產品一項一項被網路社群破解,各方 DIYer 紛紛建立了自己的 Gainclone、NOS DAC、Phonoclone、Shigaclone 等等,這時 47 Lab 乾脆自己下海,推出 47 Treasure 系列的套件,直接面對 DIYer。對我們來說當然也是好事一件。但如果 47 Treasure 的東西聲音夠好、夠紅,DIY 社群說不定又會搞出個 TreasureClone 之類的玩意,對 kit 再作 clone。
按照 47 Lab 過往的訂價,47 Treasure 自不會便宜到哪去。但目前看來,卻也不是很貴,尤其出自國際知名的音響品牌,這樣算得上是夠誠意了。但希望設計和聲音也能維持 47 Lab 一貫的水準,並且持續推出有趣有特色的套件。照目前的訂價,作為一個熱愛 47 Lab 的 DIYer,一件一件收齊他們的 kit 似乎也是挺不錯的一種玩法。
頁首圖片出自 47 Lab 官方網站:http://47labs.co.jp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沒有電容就是最好的電容?--DCB1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調音
後來我又試了幾顆電位器,包含「音響駭客」張文俠的訂製品以及唐竹所售之法國 Sfernice 陶磁可變電阻,最後仍以 TKD 2CP601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勝出。最奇妙的是,張文俠的訂製電阻,雖然只售 150 元,但當作傳統音量控制器使用,聲音著實不錯,音響性、低頻、細節、透明度甚至在將近千元的 TKD 2CP601 之上,因此我本來對這顆電阻寄與厚望。但裝在 Lightspeed 上,張文俠這顆電阻卻明顯不如 TKD,原本優勢如低頻、動態、透明度都反而遜於 TKD,大約和 ALPS 藍殼同一個級數。這讓我想到,在 Lightspeed 上,電位器控制的是 0V ~ 5V 之間的直流電,而傳統的音量控制則是控制正負 2.8V 之間的交流電,這是不同的應用環境,對電位器的需求自有不同的 criteria。在交流電好聲的電位器,移到直流電上未必有相同的表現。另一想法是,電位器有這麼大的影響,亦即代表 LED 所吃到的電源品質,對聲音影響很大。所以除了電位器之外,電源處理也是重要的環節。
原本 Lightspeed 的設計是採用一顆 7805 三端子穩壓 IC 供應 5V 的電源,我裝機時照例採用 TL780-05 代替 7805,並在穩壓之前用 Schottky 二極體和電解電容作簡單的濾波整流。這部份自然可以用更複雜的穩壓電源代替,但我想先處理更簡單更基本的環節,也就是在光藕合模組 Silonex NSL-32SR2 的 LED 側併電容,減少雜訊,讓 LED 的工作條件更為穩定。
Lightspeed Attenuator 板上共有了四顆光藕合模組 ,所以有四顆 LED 在其中,我在每顆 LED 上各併了一顆 Silmic II 10uF/35V 小電解電容。這個容值可大可小,我不知道哪個值最好,也未必要某個品牌系列,只是手邊正好有一些 Silmic,腳位尺寸又合適,就用上了。上電之後,聲音果然不太一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我原本熟悉的調音方式,在 Lightspeed 電路上經過光藕合之後,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LED 併上小電容之後,基本走向其實差別不大,透明度、動態等本來就存在的優點也仍舊,但總體的音色卻有微妙的不同。加上電容之後,聲音變得比較溫暖滑順,特別是中低頻,原本量感就十分豐沛,現在卻更寬厚,有甜味。大場面的時刻,原本義無反顧不拖泥帶水的個性,有了更多轉折起伏,更有表現力。整體來說,這個改變並不是一開聲就能發現,但聽幾分鐘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愛上這更有氣質更有韻味的音色。
就我的想法是,四顆 LED 併上電容之後,或許可以減少電位器的影響,而不必仰賴高價的 TKD,但這還有待實驗確認。至少,如果已經有運作中的 Lightspeed Attenuator,加上這四顆旁路電容絕對是簡單便宜,有好無壞的改機路數。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Shunt Regulator for First Watt B1 Buffer
除了最早的 LT317 IC 穩壓和 UCC 穩壓,後來又玩了 non-feedback 穩壓和併聯式穩壓(shunt regulator),當中我最滿意併聯穩壓的表現,和 B1 意想不到的合拍。
Non-feedback 穩壓是參考 Elso Kwak 為 TDA1543 設計的電源電路。用 zener 作電壓參考,後面接三級隨藕器(follower)放大(達靈頓電路),無負回授。這樣的架構前先用在 TDA1543 DAC 上,聲音非常優秀,寬鬆舒暢,游刃有餘。後來 Pedja 修改此電路,增加輸出電流,作為 Gainclone 的穩壓。我參考 Elso Kwak 和 Pedja 兩人的電路,也做了一個 non-feedback 穩壓,輸出 18V 給 B1 使用。這個穩壓與 B1 搭配之下,聲音非常奇特,一方面音樂性絕佳,音符源源不絕地流洩而出,流暢無比,毫無勉強之處,十分引人入勝。另一方面,控制力極差,尤其低頻下不去、出不來,於是整體音色也偏薄,沒有底。這個穩壓非常有趣,我聽了一陣子,覺得和 UCC 穩壓實在各有千秋,各擅勝場。UCC 穩壓音響性非常好,動態大,兩端頻寬延伸也很好,上窮碧落下黃泉,叫人大呼過癮;Non-feedback 穩壓對音樂的詮釋很有魅力,出眾的音樂性與極其貧乏的音響性能矛盾地糾纏在一起,古怪而迷人。
後來我開始嘗試先前印象良好的 TL431 併聯式穩壓。最初採用基本的架構,一顆 TL431,三根電阻,算好工作點就完成了一個精簡的併聯式穩壓。接上 B1 之後,只覺得聲音很虛浮,有氣無力,唱歌始終少了一口氣,無法全力施展。這個線路最高可以輸出 50mA 的電流,而 B1 兩聲道加起來只要 14mA,理應足夠。但經過一些配料和週邊環境的調整之後,問題依舊沒有改善。我想或許是單顆 TL431 輸出仍然餘裕不足,無法推好 B1,於是參考 TL431 的 datasheet 和 Pedja 的 DAC 線路,加入電晶體提高輸出電流。
高電流的併聯穩壓稍微複雜一點,輸入端用電晶體代替限流電阻,輸出端也多了電晶體放大電流。因為只是試作,用的都是普通的零件,以 Panasonic FM 電容和 BC MRS-25 為主,在洞洞板上搭棚。完成之後接上 B1,一聽之下讓我感到意外的高興。這個穩壓的聲音,非常的「正常」。也就是說,不像 UCC 穩壓有威猛的頻寬和動態,也不像 non-feedback 穩壓有驚人的韻味,然而一切的表現都那麼的合理,那麼的適當,各方面都相當均衡。低頻刻劃清晰,量感恰到好處,而且這個特質從低頻到高頻都維持一致。中高頻不過亮,也不過暗,樂器的音色再現得頗為真實。音場並不特別寬闊,動態也不十分威猛,收放之間彷彿不太著意,但卻不會讓人感到絲毫不足。乍聽之下似乎沒有什麼「韻味」,只覺得音樂的詮釋很合理,很對味。我簡直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穩壓了。中庸、樸素、自然、沒有癖性,這些辭彙都不足以描述這個穩壓的特質。只能說,這個穩壓沒有鮮明的特出之處,但怎麼聽都挑不出毛病,非常耐聽,非常好聽。
併聯式穩壓和 B1 如此契合,讓我喜出望外。這幾個月一路聽來,至今仍然十分滿意,依舊挑不出什麼缺點。而且目前還是原型的組態,穩壓電路板上都是普通的零件,沒有發燒料,也沒有特別調音。雖然未來的事情永遠不能預料,但我想手邊這台 B1 目前已然達到成熟而平衡的狀態,偶爾可以換換零件調調音,但基本架構已經穩定,可以心安理得地聽上幾年。2009 年的 First Watt B1 buffer 之旅,也算暫時告一段落。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OP-Amps 印象
UCC 穩壓用到一顆 OP-Amps,這顆 OP-Amps 用來控制輸出電壓,就在迴授路徑上,責任重大。最近持續調整 First Watt B1 Preamp 的電源,幾經試驗,確認 UCC 穩壓對此 OP-Amps 非常敏感,OP-Amps 本身的個性走向對 B1,乃至於對全系統的音色韻味都有鮮明的影響。在完成 UCC 穩壓之初,先採用 UCC 推薦的 NS LME49710,這顆 OP-Amp 表現穩定,我也頗愛其音色。如今穩壓的其他環節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於是重新回到這個部份,針對目前的系統,慎重挑選最適合的 OP-Amps。
晚上朋友來找我,正好一起試聽各家 OP-Amps,以下稍微筆記一下這些 OP-Amps 的音色和個性。
1. NS LME49710NA
這是 UCC 官方推薦的 OP-Amps。這顆 OP-Amps 很新,專為 Hi-Fi 音響應用設計。聲音的確也相當不凡,非常通透,是手邊所有 OP-Amps 裡最透明的。全頻段的音色一致,非常平坦寬闊。可惜聲音過於直率,對音樂的表現比較單調,缺乏張力,久聽之後常常感到無趣。
2. ADI AD847J
這是我最喜歡的 OP-Amps 之一,也是 ADI 的 OP-Amps 裡我個人最偏愛的。AD847 速度夠快,頻寬表現也不錯,難得的是非常有表現力,嬌柔婉轉,特別強調音樂中的抑揚頓挫,傳達情緒起伏。與 LME49710 相比,高頻稍為衰減,高、中、低頻的音色不太一致,不如 LME49710 那麼平坦寬敞。
3. ADI ADA4627BRZ
OPA627 是 TI/BB 旗下大名鼎鼎的「天王級」OP-Amp。這顆 ADA4627 據說是 ADI 版的 OPA627,架構、特性皆類似 OPA627,可以作為 OPA627 的替換品。ADA4627 高低頻延伸非常優秀,音響性極佳,尤其低頻渾厚、氣勢如虹,確實有 OPA627 的味道。與 OPA627 相比,音色比較直接,不經修飾。對我來說,ADA4627 可以當作「沒有 BB 味的 OPA627」來用。因為 Burr-Brown 系列的 OP-Amps,高頻往往修飾得太過圓潤,調味過重,不如 ADI 素雅,也不如 NS 清澈。
4. ADI AD8065AR
這是 ADI 的超高速 OP-Amps,頻寬達 145MHz,相當驚人。用在 UCC 穩壓上,效果也同樣驚人。音樂的速度飛快,所有音符都草草帶過,匆促異常。事實上音樂的速度不可能隨 OP-Amps 而變化,但聽起來就是奇快,非常詭異。故而 AD8065 雖然有趣,但完全不適用於目前的位置。
5. ADI AD8610BR
這是 ADI 針對音響應用設計的 OP-Amps。在剛推出的那陣子,頗為熱門。尤其是 dual 版 AD8620 經常用於耳擴,廣受耳機族好評。但 AD8610BR 和前面幾款 ADI 的 OP-Amps 相比,卻顯得最平庸,最沒有個性。而且,AD8610 的音色也有點修飾,好像多了一顆交連電容一樣,不透明,不如其他 ADI 直接。相比之下,TI/BB 設計給音響用的 OPA134,雖然有 BB 味,但韻味更好更有特色。
6. TI/BB OPA627BP
OPA627 或許是最著名的 OP-Amp,不玩 DIY 的音響迷也能琅琅上口。更有一些廠機用家,根本不考慮電路需求和音色偏好,盲目購買昂貴的 OPA627SM 來替換,以為這樣就是王道中的王道。這顆 OP-Amp 的特色是頻帶寬闊,低頻豐沛,動態強勁,或許迎合了台灣人的口味。而我始終覺得 OPA627 偏向「大港」,標準美式作風,一味強調動態和寬頻,沒有什麼氣質,對音樂的刻劃不夠深入。
7. TI/BB OPA277PA
這顆 OP-Amp 聲底稍薄,但音色非常樸素,又有特別的韻味,是 TI/BB 旗下少數有氣質者。不過整體來說,雖有特色,等級卻不夠高,不如同樣樸素卻遠為高貴的 OPA111。
8. TI/BB OPA227P
在以往印象中,這顆 OP-Amp 編號類似 OPA277,聲音走向也接近。果然聲音同樣樸素,但各方面都比 OPA277 要差一點,完全沒有獨特之處,不如直接採用 OPA277。非常平庸的 OP-Amp。
9. TI/BB OPA134PA
這是 TI/BB 專為音響應用設計的 OP-Amp,聽感上的確有一種 Audio Grade 的質感,滑順、有彈性,但反過來說就是音染明顯。我不欣賞這種調味。同樣針對音響應用的 OP-Amps,透明平實的 NS LME49710 品味高明許多,然而 OPA134 又比平庸無趣的 AD8610 好上一點。
10. TI/BB OPA111BM
OPA111 相當特別,只有 AM、BM、SM 三種金屬殼等級,與前面的塑膠等級相比,似乎不太公平,但不論音色走向,OPA111BM 的質感和 S/N 比確實高出其他 OP-Amps 一大截。OPA111 速度稍慢,音色平實,不特別強調動態或低頻,較無我所不喜的「BB 味」,比 OPA627 更樸素內斂。把 OPA111BM 用在 UCC 穩壓上,噪訊超低,分離度極佳,質感高貴,大幅提高了整體的客觀品質,卻沒有添加太多本身個性,是相當實用的選擇。
手邊還有很多 OP-Amps,但有些用在此處會震盪(如 AD797 和 AD843),有些則是向來不合我的胃口(如 NE5534 和 OPA604),還有一些是電流回授(如 AD844 和 AD811),也就不試聽詳述了。
以上十顆裡,我目前比較偏好 AD847、ADA4627、OPA111 這三顆。這三者走向有別,各有妙處。AD847 婉轉動人、ADA4627 痛快淋漓,OPA111 噪訊極低,質感特佳。OP-Amps 有半標準化的介面,電路設計不同,卻可以替換使用,這比單純換真空管或電容電阻有趣許多。同樣的,如果只追求昂貴的 BM、SM 等級,那仍然是在相同電路下,找尋更好的封裝方式或製造品質而已。不如在不同種類的 OP-Amps 之間試聽比較,針對當前的應用位置,選擇出最合適自己聆賞品味的款式。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UCC Golden Reference Regulator for First Watt B1 Buffer
在 diyAudio 與 diyhifi 等討論區上閱覽,國外 DIYer 對於穩壓的使用比較靈活,處理不同的 loading 皆有個別考量。即使是 IC 穩壓,用法也相對多元細膩,針對不同的負載特性而設計。像小電流穩壓,10mA、50mA、200mA 即有許多選擇,不若國人毫無頭緒,一概採用 78xx 系列或 317 系列。
UCC 穩壓屬於 op-amps 串連式穩壓,這類穩壓相當經典,Horowitz 的教科書 The Art of Electronics 有教,Walt-Jung 發表的 Regulators for High-Performance Audio 更是響譽 DIY 社群,簡稱 Jung Regulator。Jung Regulator 初始也是針對 DAC 的類比放大、op-amps 前級等應用而設計,自始至終,很少看到外國人將 op-amps 穩壓應用在前級以外的地方。我過去曾以 8V 的 UCC 單電源穩壓供應 TDA1543 DAC,不至於衰聲,但也未盡理想。主要的問題是聲音較緊,不夠輕鬆,音質近似通用的三端子穩壓。以數位電路來說,仍然仔細校調的穩壓 IC 或 non-feedback 達靈頓電晶體串連式穩壓為佳。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升級
三月中在 PassDIY 網站看到他們重新發行 B1 的 PCB,欣喜之餘,立刻訂了幾套。由於寄送處理的失誤,幾經波折,等了一個多月,昨天終於收到了這批 PCBs。除了 PCBs 之外,為了方便,我也順便訂了配對完成的 JFET 2SK370GR。PCB 品質極佳,layout、孔位、製板都無話可說,背面還印上 "Tested" 字樣,表示連裸板都還有品管。除了 PCB 和 JEFT,PassDIY 居然附上自家 logo 貼紙,品質也不差,完成機器後貼在機箱上,倒也頗有幾分模樣。
由於之前已有一部試作機,機箱、變壓器、電源、VR 等雜七雜八的部份都已經就緒,如今我只要裝好這張 PCB,再替換掉之前搭棚的板子即可。所以,晚上花了點時間,就完成了新版的 B1 buffer。
為了先了解 PCB 與原先自行 layout 搭棚的差異,零件的廠牌系列幾乎都沒有更動,儘量按照原先的搭棚版作。電阻幾乎全用熟悉的 Philips MPR24 0.1% metal film 電阻,濾波電容是 Panasonic FM 系列,輸出入交連電容也仍是 Black Gate N/NX 系列。比較大的差異只有兩處,一是把輸出串連電阻改為解析力高而音色甘甜的 Caddock MK132,二是把所有訊號路徑上的配線,由 Mogami 多芯銅線換為 Cardas Litz 機內線。當然,還有 一個額外的差別,就是原先使用的 2SK170BL 現在換成了隨 PCB 一起寄來的 2SK370。
有了 PCB,裝機就成了 trivial 的事情。主板很快就完成了,倒是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麻煩的 Cardas Litz 線。完成之後,上電測試都非常順利,就拿到房間裡,接上主系統試聽。雖然新的 Black Gate 需要長時間 break-in,但現在的聲音仍然非常好,比原本清澈許多,樂器的分離度更好。當然這有可能是新的 PCB 所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是 Caddock 電阻的好處,有可能是 JFET 的差別,也有可能是 Cardas 線所帶來的提升。音響 DIY 的困難和有趣之處就在這:即使線路都一樣,只要製作上的環節稍有變化,幾乎都能反應在聲音上。無論如何,現在得到了更好的聲音。
PassDIY 出品的 PCB 動輒搶購一空,不過品質的確優秀。新版的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令人滿意,配上新的喇叭,整體的聲音彷彿又升級了。接下來就是繼續調整,換換電容的規格和材質,試試不同的電源,改用規格更好的 JFET LSK170。這樣一組小巧簡單的前級,消耗功率不到1W,不熱不燙不耗電,聲音又無可批評之處,真是相當好用。如此一來,我又更沒有動力把做到一半 5687 單管前級裝起來了……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新年新希望: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這個線路非常簡單,一言以蔽就是以一級 JFET 做源極隨耦器 (source follower),並以另一顆 JFET 做恆流源(constant current source),前後各一顆交連電容,如此而已。
這個電路不但簡單,其實還很基本,之前塞爾維亞的 DIY 名人 Rogic Pedja 就曾在網站上提出類似的架構。也因此 Pedja 發表聲明,指責 Pass 剽竊他的設計。
不論如何,Nelson Pass 總之是寫了一篇清楚明瞭的好文章,詳細地告訴你 B1 的工作原理、測試數據、零件的選擇、製作要點。照著 Pass 的解說來做,從選料、搭棚、裝機,都會非常愉快順利。
奇怪的是,曾有一段時間,國內的 DIYer 很熱衷 clone Pass 的機器。這次在幾個主要的國內 DIY 網站上,卻都沒有看到相關的討論。連用 Google 去搜尋 "Pass B1 Buffer” 都只有一篇繁體中文的結果,還是香港的。不知是國內的 DIY 資訊落後,還是 DIY 風氣冷清。
自從 Gainclone 和 TDA1541A DAC 漸漸穩定,又購入了 CEC TL51X 轉盤,我的興趣漸漸移到了前級上。本來已經有一件 Audio Note Japan M7 Line Stage 的半成品,但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機殼,所以遲遲沒有完成。這次卻被 Pass 的 B1 Buffer 所吸引,因為他強調現在的前級,其實不太需要多餘的增益,用 single end JFET 作簡單的電流放大即可得到自然中性的聲音。Pass 對於 DIY 有很多貢獻,他推崇的極簡線路,single end 放大,也都與我的偏好不謀而合。但之前一直沒有興趣製作他的線路,因為他的後級總是非常難搞,即使號稱小功率、極簡,也需要笨重的變壓器和龐大的散熱片,累煞人也。相比之下,前級簡單多了,線路極簡,製作起來就真的不會太麻煩。所以今年看到這個線路,就立刻開始準備製作這台前級。
可能太久沒有製作新機器,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把心情沉澱,並把相關的零件和機箱準備好。結果拖到了年底,這才一切就緒,於是趁著新年假期把第一版試作機裝了起來。
製作筆記:
1. B1 Buffer 每聲道要兩顆 2SK170-BL,而且要配對,Pass 更強調這是好聲的關鍵所在。我手邊剛好有將近 20 顆 2SK170-BL,用洞洞板搭了一個簡單的線路,2SK170 的 source 和 gate 接地,以 9V 電池,透過 1k 電阻送給 drain。最後選了四顆 Idss 在 9.01 - 9.03 mA 之間的晶體。
2. Pass 本來採用外部的 switching power 作為 18V 的輸入。這樣當然非常簡單省事,而且 Pass 說這個線路對電源並不敏感,所以用 switching power 就很不錯了。但我一直覺得好的 switching power 很難找,如果隨便用上一個不熟悉的電源,將來在試聽和調音時會增加不確的因素。所以我還是搭了一個簡單的 18V 線性供電。用 Schottky Diode 11DQ06 整流,LT317A 作簡單的穩壓。電容有 Panasonic FM、Elna Silmic、BCC 013、UCC SPP 等,是從庫存裡湊出來的。
3. 主放大電路,Pass 用了兩顆 15000uf 電容供電,我手邊沒有那麼大的電容,也不喜歡那麼大的電容,加上 Pass 說幾千到幾萬 uf 都可以,所以我改用 Panasonic FM 2200uf 代替。
4. 每聲道有兩顆交連電容,輸入交連是 1uf,輸出交連是 10uf。Pass 建議用 metalized film 電容,但我不喜歡 metalized film 電容的聲音。然而,我手邊雖有 1uf 的 MultiCap RTX,非常好聽,但體積實在太大,裝在這個小小電路板上未免費事。現在既然只是試做機,我一律用 Black Gate N 代替,這已經是非常好的交連電容了,我覺得 Black Gate N 甚至勝過許多 film 電容,體積又小。
5. 本來電路上有訊源切換的設計,但我的訊源只有 DAC,所以直接捨棄,訊號進來就直入 VR。
6. VR 採用手邊東京光音很便宜的一款產品(價位在800塊上下),這款 VR 聲音偏軟,清爽甜美。
7. 我把電路板鎖在一大片一公分厚的 MDF 上,再置入唐竹賣的厚鋁黑色機箱,搭配銀色霧面旋鈕,非常美觀穩重。
8. 所有的電阻都是 Philips MPR-24 0.1%,除了連接 LED 指示燈的改用便宜的 MRS-25。
一開機就很順利,電源的電壓、輸出直流等測試都一切正常。接上我的系統試聽,背景很乾淨,聽不到噪訊。一開始就發出非常生活有朝氣的聲音,與原本的被動式前級比起來,B1 雄渾有力。但聲也有一點衝,有一點硬,不如被動式前級柔軟純淨。Break-in 半天之後,B1 試作機聲音柔順許多,但還是有一股「晶體味」,但還算耐聽,至少我聽了一天下來,覺得相當愉快。目前試過古典樂、Jazz、人聲,音色的確如 Pass 所言,非常中性,頻帶很寬。加上 B1 之後,我的系統聲底變得陽剛許多,不像之前那麼陰柔。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的確是簡單好玩的機器,試作機只是開始,可以調的東西很多,例如電源、零件、layout 等等。我對晶體線路沒什麼經驗,還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實驗和了解,接下來 2009 年可以好好的改機調音了。
線路圖和 Nelson Pass 的解說,可以在 First Watt/PassDIY 網站上下載到 PDF 格式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