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Inbal 與 TSO 2021 下半年樂季

今年殷巴爾(Inbal)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北市交、TSO)的樂季就這麼結束了。二十多年前聆聽 Arrau 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被伴奏所吸引,認識了 Inbal,當時完全料想不到有機會聽到他的現場,更不可能想到他會擔任 TSO 的首席指揮。2015 年他來台灣帶領 TSO 演出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立刻被深深感動。他與其他指揮完全不同,因為竟然可以在短短時間裡全然改變台灣樂團的表現,連升數級。2019 年得知他接任 TSO 首席指揮,任期三年,真是生命中少數仍然值得期待、值得喜悅的消息。結果很快的遇上了疫情,2020 與 2021 年幾乎沒有國外音樂家訪台,Inbal 仍然每年來台兩次,忍受漫長的隔離,履約演出一場又一場熱力十足的音樂會。對我來說,Inbal 與 TSO 的組合,居然成為 COVID-19 疫情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了。

今年上半年樂季接連數場馬勒、蕭士塔高維奇,讓人讚歎無已。2015 (馬勒第三)與 2018(馬勒第一)那時的表現,還只能用「觀其大略」的方式欣賞指揮的佈局與詮釋。對於斤斤計較細節,無法忍受放砲的樂迷來說,未必能信服 Inbal 從大處著眼,首重整體佈局的帶領方式。但經過這兩年的合作之後,TSO 有飛躍性的成長。下半年的樂季,不知是否受到疫情影響,只有四套曲目五場演出,曲目更有大幅更動。不過 TSO 的演出又更為圓熟了,不像上半年樂季前兩場還有點生疏,這次從第一場就立刻回魂了。如今不僅可以欣賞全局的結構與連貫銜接,連細節也有值得感動之處。特別是苗北場的貝三,演出進入了極佳的境界,好幾度以為是國外名團的演出,只差音色與質感了。




11/12 日的陳毓襄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與貝多芬第三號,當天座位完售,可惜觀眾素質太差,講話、吵鬧、手機鈴響不說,更出現了絕跡將近二十年的樂章間鼓掌。演出者似乎也受到影響,演出也差強人意,貝三第四樂章的結尾甚至散掉了,殊為可惜。



還好同班底、同曲目隔一天 11/14 在苗北會再度演出,餘怒難平硬是抽空前往重聽。苗北的場地雖小,但音效挺好,響應亮明硬調,有現代感。雖然貝三第四樂章間手機響起,但當天觀眾素質已然遠勝台北場,天時地利人和,我聽到有國際名演水準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和貝三,當屬 Inbal 與 TSO 合作至今完成度最高的演出。

去年 Inbal 也曾帶 TSO 來此,與曾宇謙演出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和德弗札克第九號,票價廉宜又不難搶,當地的聽眾真有福氣。



最後一場回到中山堂,場地雖差,但魏靖儀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真是讓人大吃一驚,很容易無聊的曲目一點也不無聊,尤其第二樂章氣韻絕佳,讓人動容。最後一曲貝五表現絕佳,莊嚴壯麗的第四樂章,彷彿是 TSO 為自己演奏的凱旋曲。越來越滿的觀眾,越來越激昂的掌聲,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了 TSO 的成長。希望明年約滿還能再續,當年 Inbal 說好的馬勒、蕭士塔高維奇、布魯克納交響曲,還有很多首要演呢!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Vladimir Martynov

Vladimir Martynov 是還在世的俄國作曲家,今年從 Kronos Quartet 這張專輯認識他,三首曲子都非常精彩有趣,包含知名度最高的 The Beautitudes、改編 Schubert 的五重奏、還有喃喃低語長達40分鐘,我最愛的 Der Abschied。他的作品錄音不多,但接連聽了幾張都相當有趣。


最近才發行的烏托邦交響曲,讚頌新加坡,融入東方風味,卻比「黃河」、「梁祝」的方式遠為奇巧,有趣而動聽。Vladimir Martynov 知名度不高,但頗有才華,巧妙的結合極簡與後浪漫元素,曲風新奇又動聽,比其他 Holy Minimalism 作曲家變化豐富。最近半年幾乎只聽當代音樂,偶爾聽到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品,居然覺得 old-fashioned 了,實在不可思議。聽這些當代作曲家挑戰各種玩音樂的可能性,在聽不習慣、難以入耳之中,鮮明地體驗音樂參與,時常發現耳目一新的樂趣。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Spectral Music: Tristan Murail 的頻譜派音樂

Tristan Murail 是法國當代音樂家,梅湘的學生。過去聽過不少當代音樂,但素養有限,有些作品實在聽不太出興味,甚至覺得太過機械化,比較常聽的僅有 Terry Riley、Ligatti、John Adams、Philip Glass、Arvo Pärt 的部份作品。直到今年經行家介紹,才知道 Tristan Murail 這位作曲家與他和 Gérard Grisey 開創的頻譜派音樂(Spectral Music)。

Tristan Murail 的音樂,完全沒有冷硬、無機的感覺,讓我一聽入魂。瑰麗的音色,經過巧妙的布局,通過音響與耳朵,自然而然的被身體吸收,精緻深邃令人耳目一新。目前聽了五六張專輯,錄音既好,而且每次聆聽都有新的體驗,非常耐聽。

Murail 早期的作品,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夕陽的十三種顏色》,當代音樂天團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 的演奏:



當代音樂滿需要好錄音、好音響來呈現,用心製作的專輯相當重要。這種小眾音樂,專輯難買。雖然串流平台上能找到不少,但我一直不習慣串流平台。我並不是實體唱片魔人,所有的唱片都已轉為檔案透過數位流訊源播放,但 Spotify 這些串流平台,音樂規格、去留皆受制於平台,沒有真正擁有唱片(即使是無形的數位檔案)的感覺。

還好現在尚有 Presto Music,上架大多數古典樂,而且提供各種規格的 DRM-free 的數位檔案可供選擇,不必苦等郵遞。在後唱片時代,幸好還能在 Presto Music 上尋覓、購買、下載唱片,讓我這種老頑固,尚能享受買唱片、擁有唱片的小確幸。



Winter Fragments 和 Gondwana 這兩張應該是最有代表性的專輯。



Marilyn Nonken 彈的鋼琴獨奏,強力推薦!這是我目前為止覺得最好聽的現代鋼琴獨奏作品,每天聽也不膩。


2019 的最新專輯 Portulan。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新舊穩壓電路與 Soekris dam1021

時光飛逝,最近幾年能玩的時間不多,Soekris dam1021 DAC 雖然已經一聽六年,但似乎還有很多構想尚未實踐。去年將 Soekris dam1021 連同類比輸出級、訊源 BeagleBone Black 和專用時脈一起裝箱,不過尚有兩個方向還想繼續嘗試,一是 Soekris dam1021 的主供電,二是 BeagleBone Black 所需的 22.5792MHz 或 45.1584MHz (CD 規格)時脈。

玩音響,無人不知電源的重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年玩振盪器時,振盪器本身固然有其音色,但只要換上不同的電源,差異卻更是鮮明(詳見多年前的專文)。Soekris dam1021 主板需要一組正負 8 至 15 V 的直流供電,我買的早期版本甚至支援交流供電,透過板上內建的二級體整流。我先後試過交流供電、IC 穩壓(老朋友7812與7912)、儘整流濾波無穩壓等簡單的電源,當中最喜歡的是無穩壓的直流。8V的交流電經 Schottky 二極體整流後,接上 2200uF 的濾波電容,就這麼輸出 12V 左右的直流電。比起 IC 穩壓,這樣子的聲音更為開闊、活潑、自然。如原廠表示,dam1021 正電需要 180mA、負電僅需 60mA,後來將正電源再加上一顆 2200uF 濾波電容,總容值提高到 4400uF,低頻變得更為渾厚,背景也更為安靜了。

這個無穩壓的電源,不知不覺聽了六年。不過心中一直有個計畫想嘗試,那就是無負迴授穩壓電路。這類的電路又稱 voltage stabilizer,共集極電路搭配參考電壓放大電流。參考電壓源可以是二極體、TL431、或高精度的電壓參考 IC,若用分壓電阻得到相對參考電壓,即是所謂的 capacitance multiplier。這種電源因為輸出端沒有負迴授,所以 load regulation 不甚理想,但也因為沒有負迴授,所以聲音往往自然、輕鬆、充滿音樂性。早年的 Audio Note DAC 裡,就用這樣的電源供應 DAC 晶片的正負電,參考電壓是 8.2V 的基納二極體,搭配五級達靈頓隨耦器,最終得到大約正負 5V 的供電。


NOS TDA1543 DAC 的發明人 Kusunoki 先生當年在 MJ 雜誌上發表了三種  NOS TDA1543 DAC 電路,其中有一個版本併聯四顆 TDA1543,搭配的也是 TL431 + 2SC2336 的無負迴授穩壓。

我自己是這類穩壓的愛好者,將近二十年前剛開始接觸音響 DIY 時,曾參考 Elso Kwak 的三級達靈頓穩壓電路製作 8.5V 無負迴授穩壓,餵給 NOS TDA1543 DAC。用這樣子的穩壓供應 DAC,聲音相當開放、自然、寬鬆,沒有壓迫感。心中一直想在 dam1021 上嘗試,於是先裝了一個輸出約正負 10V 的版本,作為整張 dam1021 板子的供電。延用 Pedja AYA II TDA1541A  DAC 的 PCB,只是小改設定把原本正負 5V 換為正負 11V。這 8 至 15 V 的供電,還會再經過 dam1021 主板上局部的穩壓,得到正負 5V、3.3V、1.8V 等電壓,才真正供應給對應的負載。


從僅有整流濾波的無穩壓電源換成上圖的無負回授穩壓,聲音有立竿見影的改變,尤其是透明度和空氣感,顯著提升。比起先前用三端子 7812、7912 穩壓,活生感更是好上許多。由於 dam1021 正電源負戴有 180mA,在 BD139 上加了散熱片,溫度仍然頗高。

初步效果不錯,接下來,則是把上圖的電源改為正負 5V,直接供應 dam1021 的 DAC 電路。國內外有不少玩家嘗試此處的供電,似乎都有滿正面的改變。我的改法是把主板原本的正負 8-15V 改回先前的無穩壓版本,接著移除主板上原本的 78L05 正 5V 穩壓(U7)和 79L05 負 5V 穩壓 (U5),再把外部的正負 5V 焊接到 C28 與 C23 的腳上,此處的負載僅約 30mA。開聲之後,效果讓人啞然失笑。無負回授穩壓用在此處,聲音非常的輕鬆流暢、沒有壓力,但也相當鬆散,控制力不足,聽感與當年在 First Watt B1 上如出一轍。當時把無負回授穩壓換成 TL431 為基礎的併聯穩壓,得到很好的效果。過了十年,我變不出新花樣,搭了兩套 5V 的 TL431 併聯穩壓,疊在一起變成正負 5V,來供應 dam1021 的 DA 電路。

這類的併聯壓穩我相當熟稔,過去用在不少訊源、前級上,皆有自然鮮活、暫態靈敏、透明度高的特點。不過要根據負載設計限流電阻,應用上比較不便。這回上電之後,立刻聽見彷彿純 A 類管機的「發燒味」,背景寧靜深沉,中高頻通透而溫潤,充滿了活生感。

在嘗試這些老電路時,一邊也好奇穩壓 IC 新近的進展。近來超低雜訊的小功率穩壓,其實進步飛快,特別是 Analog Device 的 LT3045 與 LT3094,一正一負,規格優異,近期頗為熱門。表面黏著包裝越來越小,搭棚手焊不便,好在現在網購發達,一下就找到了看起來 layout 緊湊,價格也合理的成品。於是下訂了正負 5V 的版本,比較一下古董的離散併聯穩壓,與當今 state of  the art 的串聯穩壓 IC。


LT3045/LT3094 很小,應用上也與常見的三端子串聯式穩壓沒有什麼差別,非常便利。上電一聽,聽感和併聯穩壓真的很不相同。相較於併聯穩壓類似純 A 類管機的聽感,這對串聯穩壓IC動態寬大,生猛有力,低頻較為強勁而 Q 彈。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但居然讓我想起早年 Burr-Brown OP-Amps 的美式風味。與 7805 或 317 等傳統晶片相比,LT3045/LT3094 相對來說,不僅背景乾淨,而且較為寬鬆、更有活生感。若與前一版 TL431 的併聯穩壓相比,併聯穩壓仍然較有氣質,多了些發燒味,可說是一動一靜,各有不同的聆聽樂趣。


電源在音響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不過許多高價廠機也能用三端子穩壓調出鮮活、生動的音質。音響也就好玩在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搭配的問題、口味的問題。有時困難卻是在要從許多好的方案中,挑選一個出來。一些發燒名廠在長年探索精進之餘,始終能維持一貫的美學,建立獨家的 signature,想來真的是非常的厲害。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殷巴爾的COVID-19樂季

2015 年春天在音樂廳聽到殷巴爾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現場,是我畢生難忘的音樂會記憶,堪與相比的只有 2001 年阿班貝爾格、2006 年劉孟捷、2015 年羅塞爾等寥寥幾場。最早認識殷巴爾 (Eliahu Inbal),是當年聆聽 Arrau 的蕭邦鋼琴協奏曲,發現樂團協奏的素質異常出色,看了手冊才知道殷巴爾這號人物。當時 Arrau 的錄音已屬老錄音,以為殷巴爾也是追之不及的上一代人物,直到 2015 年北市交請他來合作,才驚覺原來指揮尚在活躍,而且功力不同凡響,居然把北市交帶上了完全不同的層次。先前聆聽國內樂團的馬勒交響曲,從未到達這樣子的高度。當然整體演出的完成度未臻完善,既然明瞭北市交先天的限制,自不宜在細節上吹毛求疵,而把欣賞的重點放在布局結構與流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殷巴爾發揚了北市交優秀的一面,完成了一場火熱生動,充滿說服力的演出。那場音樂會聽完不過多久,開始際遇無常變幻,三十多歲的馬勒探索宇宙的第三號交響曲,從此也與我的人生緊密交織。

2019 年最震憾的消息,就是殷巴爾接任北市交的首席指揮,展開長期密切的合作。雖然國內樂團先前也不乏有與外籍指揮合作的歷史,但像殷巴爾這樣子的大師,又確實能為樂團帶來立竿見影的改變,實屬少有。2019 當時規劃了馬勒、蕭士塔高維奇等一系列的曲目,將在幾年之中巡演,當真讓人滿懷期待。可惜 2020 就碰上了 COVID-19,音樂會只能在疫情的夾縫中勉強舉行。儘管如此,年逾八十的殷巴爾仍然履約,來台數次,而且一趟就是幾個月。2019 年底、2020 年底、2021 年春季,不知不覺也將要把馬勒所有的交響曲演完了。今年開季的貝多芬第五第六兩首交響曲,樂團似乎尚未充份暖身,但接下來的演出則不斷進化。在音效不佳的山中堂,金刀鐵馬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竟然異常出色,肅殺的氣息讓人驚歎。至於在國家音樂廳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與六年前年相同的地方、相同的聲樂家,但此時北市交已經脫胎換骨,不僅僅只能觀其大略,究其細節居然也相當穩健。那天晚上的感動從四面八方襲來,有好多層次。青年馬勒的奮鬥、耆年指揮的熱血、地方樂團的成長,正好對比國內外反覆的疫情,也對比六年前那個美妙的夜晚和那個平靜的世界。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電容的聲音:VH Audio V-Cap AgTF 銀箔鐵氟龍電容

Kondo M7 Line 線路簡單,那一對輸出交連電容無疑對音色有鮮明的影響。從廠機的照片可見,原廠是使用自製的 0.1uF 的銀箔電容。二十年前剛開始 DIY 音響時,曾拜讀中國網友的文章,把銀箔電容講得上天入地,不可方物,讓人心嚮往之。不過銀箔電容價格矜貴,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選擇大約就是 Audio Note UK 和 Duelund 的產品。一開始裝機之時,只好先找出多年前購買的 Audio Note UK 銅箔油浸紙質電容代用。AN 的銅箔油質電容質感甚佳,豐厚、細膩,沒有什麼缺點,除了價格高體積大之外,印象非常好。然而,上電之後發現 DC 偏移極高,將近有 50V,原來這對庫存十餘年的銅箔油質電容已經變質,有嚴重的漏電流情況。一查發現國外早已傳出災情,原廠也已承認,如今新版的絕緣材料已經從油浸紙質改為油浸麥拉,據稱較為穩定。卻說我當年也曾購入 Audio Note UK 的錫箔電容,正是油浸麥拉的,上電一測仍然也有漏電流的狀況,不知新版有無改善。接連拿出同樣十多年前購入的 Jensen 銅箔油質電容、Jupiter 蜂蠟鋁箔電容,嚴重程度不一,但均有漏電流的情況。當年以為這些是「半永久元件」,花了不少錢購入,結果庫存二十年的 Black Gate 依然強健,這些油質、蜂蠟電容卻都不能用了。相形之下,Relcap 和 MultiCap 的鐵氟龍、PP、PS 等塑料電容,完好如新,才真的是半永久元件。難怪前人高手有云,珍惜金錢,遠離油質電容。

剛裝好 Kondo M7 時,連翻裝上 Relcap RT、MultiCap RTX、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甚至不死心仍然訂了一對 Audio Note UK 新版的銅箔油浸麥拉電容來試味道。Audio Note UK 新版的銅箔油浸麥拉電容聲音依然細膩厚聲,不過速度略慢,較為溫吞,頻寬的延伸、空氣感當然也遠非鐵氟龍電容的對手。幾輪下來,最後覺得比較順耳的還是 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雖無油質電容、蜂蠟電容那種特殊的韻味,但鐵氟龍平直寬闊敏銳的現代聲,與 5687 真空管搭配,自有迷人之處。

V-Cap CuTF 銅箔鐵氟龍電容價格不低,但性能確實極佳,是非常值得投資的頂級電容。不過還是十分好奇 Audio Note Kondo 最愛用的銀箔電容,究竟是什麼風味。國外有篇有趣的評比,也把銀箔電容講得相當夢幻。此處合用的銀箔電容,首先想到的選擇就是 Audio Note UK 的銀箔油浸麥拉Duelund 的 Cast PIO 銀箔油浸紙質電容。價高,再想到油質電容壽命不長的疑慮,實在讓人卻步。也就把銀箔的好奇繼續埋藏在心裡。

壽命長是塑料電容的強項,有沒有銀箔搭配塑料膜的電容呢?銀箔昂貴,門當戶對的搭配自然是鐵氟龍了。去年底某天心血來潮,就寄信問 VH Audio 的 Chris VenHaus,有沒有考慮在 CuTF 之上,再推出銀箔鐵氟龍電容 AgTF 呢?想不到 Chris VenHaus 居然神神秘秘的問我想要什麼規格,然後回覆我說他們真的有少量試作的 V-Cap AgTF,而且有我需要的 0.47uF / 600V!在這種資訊發達的年代,已經很少有什麼事情能讓人如此驚訝了,不過問了價錢之後,又再度驚訝了一次。

時值疫情的「報復性消費」情緒,再想鐵氟龍電容用數十年應該不是問題,此後價格也只會越來越貴,甚至買不到,和 Chris 殺了點價,終於忍痛訂來一試。不過幾天就收到了這一對 Google 查不到的神秘電容。AgTF 外觀比 CuTF 更為奢華,貴氣十足,以其規格來說,體型碩大,同樣口徑的純銀引線顯得非常纖弱,無法支撐電容的重量。萬一不甚拉斷引線,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為了妥善地裝上這對電容,花了點功夫裁了兩條薄鋁板作成支架,再小心翼翼地用束線帶固定。

二十年前開始好奇的問題,如今終於有了解惑的機會。從 CuTF 換成 AgTF,兩者同是鐵氟龍電容,整體調性其實頗為相似,都是寬闊、平直、紮實的聲音,不過 AgTF 表現出來聲音,從各方面來說都讓人覺得更到位、更正、更對。CuTF 已經是非常優異的電容,但 AgTF 又更為透明、更有空氣感,音色的紋理更清晰、樂句的表達有更細膩轉折。銀箔的聲底稍微偏亮,雖然不及銅箔溫厚,但中高頻輕鬆柔軟,在大場面的時候不會形成壓迫感,相當討喜。

這是我目前全系統訊號路徑上唯一的交連電容,裝上 V-Cap AgTF 當然就拔不下來了。一直以為零件的影響有如打扮,可以左右一個人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靈魂與氣質。無論如何,適當地用上優質零件,總有錦上添花的效果。CuTF 本是相當優秀的電容,AgTF 比 CuTF 貴上一截,兩者表現的差距是否值得這個價差,我自己也迷惘了。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Intact Audio Autoformer Volume Control (AVC) 自耦變壓器音量控制器


玩音響不知不覺已經超過二十年,或許是時過境遷,或許是邊際效應,如今越來越難透過改機、DIY 的過程中得到驚喜與悸動,不過還是像成癮一樣,時不時就手癢想試新東西找刺激。這次腦筋動到音量控制器上,除了最常見的可變電阻,逐一試 IC 電位器、光敏電阻級進電位器軟體音控,最後最喜歡的是 Sparkler Audio 設計的音量控制。除了自然開闊的調性之外,最好之處在於輸出入阻抗衡定,不會隨著音量的調整而變化,因此不論如何調整音量,音質與響應幾無不同,小音量下仍然保有豐富的細節。而剩下尚未嘗試,又深感興趣的就是變壓器音量控制(TVC)了。

相較於絕大多數的音量控制,變壓器音量控制最大的優點就是,衰減的原理並不是用電阻把能量變成熱,而是換成電流,除了鐵損之外能量並未耗散。所以能量感、推力、動態遠勝於電阻式音控,可以直接當成被動式前級使用。不過可想而知,阻抗亦會隨著音量設定之不同而變化。變壓器音量控制的另一優點是接點數只有 ladder type 級進電位器的一半,與串連式級進電位器相同,卻又不像串連式級進電位器訊號路徑上串了數十顆電阻,大幅影響透明度。

變壓器遠比電阻複雜,那顆變壓器對於最終音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自不待言。DIYer 較有機會買到的音量控制變壓器,應屬英國的 Sowter 9335 和美國的 Intact Audio AVC。其實兩者不太一樣,前者是一般的變壓器音控(TVC),後者則採用只有單線圈的自耦變壓器(autotransformer、autoformer)作自耦變壓器音控(AVC)。據 Intact Audio 自己的說法,TVC 功能較強(可以 DC 隔離、可以平衡/不平衡轉換),但 AVC 因結構相對簡單,比 TVC 容易做得理想,而試聽文亦指出 Intact Audio AVC 聲音比 Sowter 9335 略勝一籌,加上運費便宜服務迅速,就先訂了一對 28 段的 Intact Audio AVC 來試。


不管 TVC 或 AVC,另一個重要的元件就是切換檔位的開關。如廠機 Passive Preamp icOn4用的晶體開關,沒有機械接點又可以輕鬆支援搖控等功能,固然不錯,不過我還是喜歡簡單不插電的做法,所以搭了一顆 23 段的日本 SEIDEN 波段開關,手感頗佳。接下來就是裝箱的問題了,這次找了一個尺寸非常緊湊的加拿大製 Hammond 鋁箱。這系列鋁板不算厚實,不過尺寸小自然顯得紮實。為了增加重量穩固,裁了一片 5mm 厚的 6061 鋁合金板當作基底,鎖上變壓器。最後只剩接線了,變壓器音量控制難以避免的就是繁雜的走線,段數越多走線也越多,上百個焊點要處理。

開聲之後,AVC 的走向真的很有特色。聲音乾淨鮮活,但最大的差別自然是控制力和能量感,特別是對低頻的控制力,變得凝聚紮實,強韌有力許多。與我經年使用的電阻式電位器相比,AVC 聲音略硬一點,寬鬆、開闊、自然的感覺較為不及,不過動態、密度、能量感自然是明顯勝出,因此目前留在主系統上繼續聽著。

也試過把 AVC 當被動式前級使用,跳過現役的自製 5687 Kondo M7 Line 前級。雖然 AVC 比用其他電阻式電位器有力,不過現在後級 TPA3255 沒有輸入緩衝電路,僅靠被動式前級聲音不免單薄扁平,表現欠佳。 但與前級搭配下,AVC 52dB 的最大衰減量不夠,音量調到最小有時仍然太大聲,只好額外在輸入級加上分壓電阻(DIY 真好)。

TVC 或 AVC 玩的人似乎不多,其實 Intact Audio 14 段的 AVC 一對只要 200 美元,比起高階可變電阻、級進電阻並不算太貴,卻有電阻式電位器先天所不及的強大優勢,非常適合 DIYer 嘗試。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