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和新天新地老闆的對話,原討論串在這裡。
胡先生說得不錯,DIYer 在某些方面,確實比不過廠家。
廠家的優勢其實還不止於專業能力,生產的「量」本身就是巨大的優勢。有了量,於是可以投資成本到各個方面。首先是儀器,很多儀器動輒上十萬、百萬(尤其是製作數位產品的儀器),DIYer幾乎不可能負擔的起。其次是零件材料,厚實的機箱、鐵芙龍的PCB、喇叭單體、晶體配對、變壓器,這些東西,沒有足夠的量,根本做不起來,不然就是非常非常昂貴,不符合經驗效益。
所以,DIYer要找到自己的niche,善用自己的優勢,才有機會超越廠機。
DIYer的最大的優勢在於,做出來的是一整個「系統」,而且只要針自己的須要來做就可以了。於是,廠機常見的搭配問題,在DIY系統上得以輕易解決。而廠機為了要做出適合大眾市場的產品,於是必須考慮市場的定位,以及市面通行的interface,甚至還要考慮電檢、環保等 issue。為了符合這些條件,廠機製品勢必無法針對某一個系統去最佳化。而到了end-user端,也只能用擺位、線材、墊材等末節來為系統最佳化了(除非 user 會改機,不過會改機,就就算是 DIYer 了)。當然擺位、線材、墊材確實有重要性(DIYer 普遍不重視這些,也是他們的弊病),但很多情況,只要在機器裡換個電容,就會有決定性的改善,遠勝於在道具擺位上大費苦心。
其次,DIY的優勢是零件的品質。以廠機來說,產品的物料成本大約只佔售價的 1/10 ~ 1/4,如此才能打平其他的成本。而 DIY 的物料成本當然就是 100%。考慮廠機有數量上的優勢,所以零件的進價會比DIY以零售價買到的要便宜許多。但一來一往,算下來,同樣的預算,DIY還是擁有物料成本上的優勢。也就是說,DIY通常只要用售價的1/3到1/2,就可以用完全相同的零件仿製出原廠機器。所以,花相同的錢,DIY的機器通常會有更好的零件,這也是相當顯著的優勢。廠機極少使用的高級補品,如 Black Gate 電容、Vishay 電阻、銅箔電容,都可以輕易地出現在 DIY 機器上。
所以,總結 DIY 的優勢劣勢,我覺得,DIY要掌握幾個原則:
1. 盡量使用簡單的電路,使用可以發揮元件特性的電路,而不要使用太複雜,仰賴layout與元件配對的線路。
2. 將 1. 延伸,具體來說,就是盡量玩架構較簡單的真空管和IC電路,玩單端電路,少碰 BJT 線路,尤其最好不要碰配對要求很高的全平衡電晶體電路。
3. 全音域單體是很好的選擇。省略了crossover,喇叭的變數簡化到單體與音箱,可以花 2/3的預算來買單體,而只要買到品質優良的單體,幾乎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如果不喜歡全音域,仍然要簡化音路,更要簡化crossover的階數。簡單來說,對DIYer來說,設計良好的crossover很難,更需要高級儀器的輔助。但 DIYer 卻能以較低的預算,買到非常高價的廠製喇叭所用的單體。所以,要用好的單體,來彌補crossover設計上的劣勢。
4. 儘量使用open-baffle、密閉式、低音反射式的音箱。這三種裝箱比較容易modeling,用軟體或簡單的公式就可以估算聲音的表現,也不須要太高深的木工技藝。在音箱的材料上,當然可以花大錢用品質良好的合板(plywood),而不必像廠機屈就於便宜可靠,聲音卻比較悶、質感也較差的MDF。
5. 數位器材上,盡量不要使用太高頻率的線路和元件。以目前國內外流行的 non-oversampling DAC,就是非常合適 DIY 的線路。NOS 的工作頻率低,對 jitter 的抵抗力高,於是對 layout 和線路板的要求就較低,很適合沒有高級儀器和PCB生產能力的DIYer。
6. CD-Transport 很難自製,就算用 CD-ROM 或 Philips CD-Pro2 等模組來做,也沒有幾個人可以把聲音做好。但是,CD-T 卻很容易用改機的方式,把中低價位的 CD-Transport 提升到很好的程度。改 CD-T 不外乎是在電源、clock、機箱結構上下手,這些東西在網路上資源非常多,也不必花很多錢。
7. 線材絕對是 DIYer 的大 niche。現在可以用相當低的價格,買到 Cardas、Audio Note 等名廠的切售線材,再佐以高品質的端子,加上輕易的焊接,很快就有高品質的線材了,而價錢卻只要成品的1/5。很多 DIYer 不重視線材,白白棄守 DIY 最佔優勢的領域,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先寫到這,有空再補充吧!其實 DIY 還是有很多 niche,只要用心研究,將優勢最大化,絕對有機會和高價的廠機力拼的能力。
不過台灣現在 DIY 的生態非常非常糟,每看 DIY 的討論社群,常有力不從心,哭笑不得的無奈。只好多看國外的社群論壇。胡兄以前玩 DIY 的時代,還沒有這麼豐富的網路資源。許多資訊和零件,只能從國內的小圈子取得。如果現在回來玩 DIY,以國外 DIY 的資源之豐碩,我想應該會覺得非常振奮。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Archive] 我的音響之路
原文發在新天新地討論區,這篇是對店主人音響之路的回應。
我至今大約有八年的時間投入在音響上。
一開始買廠機,但後來漸漸覺得,有些追求的東西,用DIY會比成品容易達到多了,於是開始DIY。
從最早的改機,到漸漸完成一整套系統,
從CD-Player到喇叭都自製過,晶體、管機、IC也都玩過。
我覺得,DIY是另一條路,而且是一條無止境的路。
有些東西我目前還是做不好(如:CD-Transport),所以現在把自製的丟在一旁,仍然買廠機來聽。
還有一些東西則還沒有時間下去研究,例如避震,所以我還是買現成的墊材來用。
所以,現在我的系統算是廠機和DIY製品各有,但DIY製品稍多一點。
店主人花了五年的時間DIY,但五年的模索,在音響製作上何其短暫,大約只能掌握初步的觀念和基本技術而已。
要設計調校出一套平衡又有個性的系統,至少還要再下一個五年吧!
店主人最後投向廠機的懷抱,當然是一條比較安全省事也比較省錢的路,不過就與DIY之道的幽微深隧絕緣了,DIYer也少了一個人材。
店主人說,你對其他人DIY的作品感到失望,我完全可以體會。
在台灣,DIY的圈子非常畸型,
喜歡DIY的人,很少是真正喜歡聽音樂的,做好的成品,也很少認真的聽,仔細的調整。
他們喜歡的是製作成品的成就感,所以寧可一套又一套的做 XX-clone,然後自high地說他們的機器相當於多少錢的廠機。
但當他們坐下來聽音樂時,注意的卻是蔡琴背後在叫的青蛙有幾隻,細節多不多,高頻如何、低頻如何。
他們聽的是音效,不是音樂。
在這種不健全的心態下,DIYer做出來的東西,能聽的有多少呢?
在純音響迷的世界中,有聽音樂的,也有聽音效的,
但台灣的DIYer卻幾乎不約而同地集中在只聽音效的一端,
甚至還有不少人,是連音效表現如何都不聽的,
他們只要看到機箱裡塞滿補品,又用上傳奇名機的線路,這樣就夠了。
「線路和原廠一樣,零件又比原廠用的更好,聲音一定更勝原廠!」
用眼睛看就好了,又何必聽呢?
我想店主應該少有的 DIYer 人材,可惜不玩了,不然我還頗想和您討教製作音響的技術呢。
我至今大約有八年的時間投入在音響上。
一開始買廠機,但後來漸漸覺得,有些追求的東西,用DIY會比成品容易達到多了,於是開始DIY。
從最早的改機,到漸漸完成一整套系統,
從CD-Player到喇叭都自製過,晶體、管機、IC也都玩過。
我覺得,DIY是另一條路,而且是一條無止境的路。
有些東西我目前還是做不好(如:CD-Transport),所以現在把自製的丟在一旁,仍然買廠機來聽。
還有一些東西則還沒有時間下去研究,例如避震,所以我還是買現成的墊材來用。
所以,現在我的系統算是廠機和DIY製品各有,但DIY製品稍多一點。
店主人花了五年的時間DIY,但五年的模索,在音響製作上何其短暫,大約只能掌握初步的觀念和基本技術而已。
要設計調校出一套平衡又有個性的系統,至少還要再下一個五年吧!
店主人最後投向廠機的懷抱,當然是一條比較安全省事也比較省錢的路,不過就與DIY之道的幽微深隧絕緣了,DIYer也少了一個人材。
店主人說,你對其他人DIY的作品感到失望,我完全可以體會。
在台灣,DIY的圈子非常畸型,
喜歡DIY的人,很少是真正喜歡聽音樂的,做好的成品,也很少認真的聽,仔細的調整。
他們喜歡的是製作成品的成就感,所以寧可一套又一套的做 XX-clone,然後自high地說他們的機器相當於多少錢的廠機。
但當他們坐下來聽音樂時,注意的卻是蔡琴背後在叫的青蛙有幾隻,細節多不多,高頻如何、低頻如何。
他們聽的是音效,不是音樂。
在這種不健全的心態下,DIYer做出來的東西,能聽的有多少呢?
在純音響迷的世界中,有聽音樂的,也有聽音效的,
但台灣的DIYer卻幾乎不約而同地集中在只聽音效的一端,
甚至還有不少人,是連音效表現如何都不聽的,
他們只要看到機箱裡塞滿補品,又用上傳奇名機的線路,這樣就夠了。
「線路和原廠一樣,零件又比原廠用的更好,聲音一定更勝原廠!」
用眼睛看就好了,又何必聽呢?
我想店主應該少有的 DIYer 人材,可惜不玩了,不然我還頗想和您討教製作音響的技術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