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何以仍然對 USB 線敏感?

非同步(asynchronous) USB 音響裝置剛推出之時,許多廠商都說在非同步模式下,資料傳輸沒有 jitter,前端訊源的好壞,將不再有影響。然而,這些非同步產品上市之後,許多用家都發現前端訊源的影響仍然存在,甚至換上不同的 USB 線,就能聽出差異。

所以即使用上了非同步 USB 音響裝置,仍然不能「切割」上游訊源的影響。去年底 diyHIFI 有個討論串 USB Audio - Cable Effects,就此話題吵得沸沸揚揚。非同步 USB Audio 的先趨,諸如 Ayre 的 Charles Hansen 和 Wavelength Audio 的 Gordan 首當其衝,自動對號入座,炮火不絕。

最近又有了一個新的討論串,延續 USB Audio 此一有趣的話題:Jitter Free SPDIF。非同步 USB Audio 裝置,究竟為何仍然對 USB 線敏感,網兄 gmarsh 提出三個可能:
  1. 線材太差,以致於無法正確傳送 USB 資料。但這應該會聽到明顯的爆聲,不會只是微小的差異。
  2. USB 裝置如果吃 USB 送來的電源,那 USB 線同時也是電源線,而電源線對聲音有顯著影響已經公認。
  3. USB 線本身也會吸收雜訊,也是整個系統地迴路的一部份。
這些理由我覺得都滿合理的。在音響播放過程中,整個 real-time system 上的任何一個環節,似乎都不可能可以完全「切割」。非同步 USB Audio 改進了傳統 adaptive mode 的某些不理想之處(特別是動態「猜測」master clock),但離什麼 jitter-free 還是太遠了。

縱使 diyHIFI 站方管理方式不太正常,但諸多高手都願意用理性科學的態度,對新奇的現象加以解釋探索。這比一味嗤之以鼻,或者動輒高喊「已經超出科學所能解釋的範圍」而不求甚解,都來得健康積極多了。

6 則留言:

Tracert 提到...

一般USB 外接碟與大拇哥是用非同步傳輸模式 ( Bulk Transfer ), 資料有誤時會修正重傳, 但是 USB Audio 是使用同步傳輸的( Isochronous Transfer ), 在每個訊框內前半段是同步傳輸的時間, 即使沒有聲音時也必須送出資料, 所以建立連接後, 就會一直占用頻寬, 看起來是可以發揮數位的好處, 但是因為規範裡面規定,Isochronous Transfer 是不重傳資料的, 也許是設計規範的人認為稍微loss 資料, 後面的 DAC 也會修正, 殊不知發燒友對於輕微的變化是很敏感的, 所以變成當送信端 ( Host )來不及備好資料, 或是收信端 ( Device ) 的 DAC 設計較差, 或是 USB cable 太差, 都會造成問題.

WF 提到...

Tracert 您好,

USB 同步傳輸的問題大家早已知道。這篇說的是非同步 USB 轉輸,仍然對 USB 線敏感喔!

Tracert 提到...

瞭解了, 感謝您.

will 提到...

為何不利用USB隔離IC (EX:ADUM4160)
解決USB DAC會受電腦供電的影響?

EvilHunter 提到...

因為沒有現成的high speed usb isolator方案

will 提到...

Audio data會需要用到 USB 2.0的速度嗎?
到了384KHZ 32bit 的時候頻寬大概要多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