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0 年終回顧

之前所說,今年真是豐收的一年。做了好幾個 DIY 計劃,都很成功,系統的表現大幅躍進。同時也聽了好些認真的廠機,也聽了好幾個調校美善的系統,更聽了幾場美好的音樂會,在在讓人回味不已。既然值得紀念,所以我也來隨俗做個年終回顧。

按下 DIY 這個標籤,回顧今年的幾件 DIY 計劃,具體的成果有以下幾件:


這五項 DIY 計劃都很成功,如果要其中選出一項最重要的,作為 2010 年的年度 MVP(Most Valuable Project),當非 Shigaclone 莫屬。Shigaclone 成本低而聲音好,但對我來說其意義絕不僅僅是一部優質好聲、CP 值高的 CD-Transport 這麼簡單。

我對訊源極為重視,多年來在音響上,投入最多心血的,也一直是轉盤和 DAC。然而 CD 轉盤對我而言,也是最難自製的一環。多年前曾用 TEAC CD-ROM 製作 CD 轉盤,經過一番努力,音質仍然未達我的標準。到了 2010 年,我全套系統都逐漸用自製品取代,唯獨 CD-Transport 仍然不得不用 CECPhilips 的廠機。CEC 和 Philips 固然不錯,我幫朋友製作的 DIYZONE CD-Pro2 更不錯,但始終不為我真正屬意。一直到 Shigaclone 的出現,才終於打破僵局,做出滿意的 CD-Transport,進一步構成了整套全自製系統。Shigaclone 的成本極低,維護更是容易(一整組機構不過 300 元),表現卻讓人難以置信。開聲的那天晚上,把 JVC 構機隨意鎖在 MDF 上,便輕而易舉地發出鮮活開闊的聲音,我永遠記得那時的訝異和驚喜。

音響的功能是播放音樂,把音響調校好,發出美麗的聲音,確實教人感動,但最有趣的地方,還是在於調校的過程。所謂玩音響,就是在玩這個過程。不斷的換機、不斷的升級、不斷的調整,讓人孜孜不倦,樂此不疲。這條道路永遠沒有終點,永遠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體悟,因此讓人懷抱期待,忘卻煩憂,快樂的活過一天又一天。

電阻的聲音:Vishay Naked Bulk Metal "Z" Foil / Texas Components TX2575


之前寫了幾篇「電容的聲音」系列,介紹我喜歡的電容。另外也曾寫過一篇「電阻的聲音」,一口氣講了好幾種常用的電阻,卻不像電容有那麼詳細的介紹。或許電阻對聲音的影響不像電容那麼大,不論在哪個地方,討論的熱度上總是不及電容那麼膾炙人口。直到這幾天,經網兄介紹,我試了 Texas ComponentsTX2575 Naked Bulk Metal "Z" Foil 電阻之後,發現電阻對系統的影響居然如此鉅大,更勝於電容,實在是前所未聞的經驗。

TX2575 聽來陌生,但講到它的近親 Vishay S102,就赫赫有名了。在台灣許多人音響迷都知道 "Vishay" 電阻,多半講的就是 Vishay S102 這款「航太級」的高級電阻。Vishay S102 規格異常優秀,溫度系數極低(1±2.5 ppm),把其他音響級電阻遠拋在後,價格也是一般電阻的數十倍以上,國內甚至賣到一千多元之譜,簡直是神話般的存在。然說,事實上 S102 早已過時了,Vishay 在數年前已經推出規格更秀優的新系列 Z201,溫度系數進一步降低到±0.2±0.6ppm,再度把 S102 拋再後頭。美國零件廠 Texas Components 是 Vishay 的代工廠,就是製造 bulk metal foil 系列的廠商,他們除了生產 Vishay 規格品之外,也有額外的產品線,TX2575 音響用電阻就是他們的產品。據 Texas Components 的資料,TX2575 和 Vishay Z201 系列相同,同是最新技術 Z foil bulk metal 電阻,只差在沒有外殼包裝,更適合音響使用。在 datasheet 上,TX2575 和 Z201 的規格一樣,有著優異的特性,但我實不知何以「沒有外殼」、「裸裝」(因此大家常以 Vishay "Naked" 暱稱 TX2575 和上一代 TX2352)會更適合音響。在網路上有人確認 Naked 勝於一般 Vishay,我自己只想到兩個可能的解釋,一是震動,二是封裝多多少少增加了些電容效應。

雖然早已知道 TX2575 的威名,但一來價格高,二來害怕這些神兵利器有難以克服的癖性,偏冷偏瘦偏乾之類的,所以一直不曾嘗試。直到前陣子,有位匿名網兄在此留言,強力推薦,又看到不少人在 DCB1 上使用 TX2575,評價頗佳,於是也買了十幾隻試用。




昂貴的電阻,原廠僅用 USPS 當作平信寄來。打開盒子,裡面倒是包得密密麻麻,慎重無比。每一種阻質都獨立成小包裝,上下有海棉保護,包裝上印有品項、規格、數量,果然對得起這非凡身價。


由於最近還在調整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端,已將相關接點拉線出來,以便更換零件調音。因此馬上就先在此處試聽 TX2575。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處有兩根電阻,一為 300~390 ohm 之串連電阻,另一個是 90~100 ohm 的下地電阻,這兩根電阻將 DSP 晶片的 SPDIF 訊號衰減至標準的規格(0.5~0.6 V peak-to-peak),同時決定輸出阻抗(75 ohm)。先前在 diyAudio 上看到不少人用 TX2575 串連、Caddock MK132 下地作組合,於是一開始也這麼試。結果一換上 TX2575,就聽到難以置信的變化,確實非常驚人。

我首先注意到頻寬。有些電阻(電容也是)號稱高頻好或低頻好,其實往往只是增加某個頻段的量感,而並沒有真正將頻響範圍往兩端伸展,TX2575 的表現卻一改我的成見。TX2575 的頻率響應非常平坦,不強調任何一段音域,音色從高到底也非常一致,而且居然可以憑空多出一截高頻和低頻,空感氣和泛音忽然增加許多,恍如系統中加入了超高音一樣。而低頻的延伸,由於 TX2575 並沒有增加低頻的量感,剛開聲時並沒有注意到,直到音樂出現低頻時,才驚訝地發覺低頻又往下探了一些,而且質感非常好,緊實有力,收放自如。

同時我也發現 TX2575 也帶有一種「系統噪訊比提高」的聽感,背景更為寧靜,錄音裡各種細微的聲響,翻譜聲、觸鍵聲、按弦聲,忽然間變得清清楚楚,解析度相當高。細節既多,聲音的紋理自然更為細緻,音色的呈現精緻許多。原本單一而統整的一個聲音,化為一群聲音的構成,色彩和層次感於是更加豐富了。

原本擔心 TX2575 是否過於解析、過於理性,聽起來沒有韻味。誠然,TX2575 完全沒有所謂的「韻味」,也確實相當理性,但卻並不會沒有音樂性。TX2575 的音樂性來自於清澈純淨的音質呈現,把錄音裡的聲音更完整更忠實的重現出來,自然美好動聽。相比之下,其他優秀的電阻顯得能力不夠全面,只能選擇性地呈現音響中的某些面向,縱然也能表現出美麗可喜的音質,但難免有幾分折衷與無奈。相對之下,TX2575 顯得舉重若輕,沒有絲毫妥協與折衷,直接越過了籓籬。這是凡人與天才的差距。

單單在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換上一根串連電阻,就有這明顯的不同,讓人十分驚訝。後來我也試著更換 DCB1 的輸出入串連電阻、Gainclone 的迴授電阻,效果都十分可喜,一步又一步的提升系統的透明度。特別是 Gainclone,迴授處的 22K 電阻,我曾試過許多種類,其實差別都不太明顯,最後用上 Caddock MK132,也只是小勝其他電阻。但從 MK132 換為 TX2575,卻有鮮明的改進,暫態反應敏銳許多,微動態遠為豐富,平直素淨的 Gainclone 終於有了精緻的質感。

話說回來,TX2575 也不是那麼全能。假如本來的調音走向就偏向解析,再用上 TX2575,其大幅度的躍進,可能會讓全系統失去平衡,因此週圍的元件也應一併調整,重新找到平衡點。一口氣用太多 TX2575 也可能會使得聽感太快太冷漠,有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無怪許多人用 Caddock MK132 搭配 TX2575,TX 作串連、Caddock 作下地。Caddock MK132 本身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但平實穩健,微帶一點溫厚與甜味,讓 TX2575 比較有「人味」。而且 Caddock MK132 本身規格亦高,正能扮演好綠葉的角色。

TX2575 如此優異,讓人了解原來大多數的電阻是那麼的不理想,尚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而且改善的可能性絕不比更換電容少。我雖沒用過雙信銀雲母、銀箔、Duelund、VCap 等「頂級電容」,但好電容也算用過不少,只覺得電容換來換去,改變的都是音色與平衡度,並沒有真正提升器材等級。更換電阻一般來說也只是改變音色和頻響,但 TX2575 卻似乎是例外,其大幅延伸音域以及清澈乾淨的優質音色,讓我真的有 "level up" 的感覺。以電阻的價格來說,TX2757 很貴,但與音響級電容相比,又便宜多了。在訊號串連、陰極下地、I/V、迴授等重要處少許使用,效果非常顯著,更勝於花大錢在電容上。


在 Shigaclone 的輸出端百般嘗試各種電容電阻,直到換上 TX2575,總算找到 the chosen one。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全台音響效果最好的劇院

上週去國家戲劇院看舞台劇《春琴》。戲很好看,同時也發現,戲劇院的音響效果居然出乎意料的優秀,如果用來播放電影,必定遠勝台灣眾多號稱重金打造、環繞特效的電影院。

國家戲劇院的音響,在偌大的空間裡,音量大、頻寬足、定位清楚,同時又非常輕鬆,質感也不錯。我完全不了解戲劇院用了什麼音響系統,對這些大型系統也不甚了然,僅憑實際聆聽舞台劇的音效以及配樂而有所感。拿戲劇院與電影院相比,或許有些不倫不類,但至少可以知道:在大空間劇院裡,要達到這樣端正寬鬆,質感良好的音效再生,並非不能。可惜國內眾多標榜音效的電影院,實際上只是徒有 punch,中低頻虛胖(甚至駐波不少!)而音質粗糙。聽到槍聲和爆破聲尚且覺得低頻會拖,人聲一出來更是整個 low 掉了。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可愛的 LED 桌燈


在誠品書局看到這期「大人の科学」,專題是摺紙 LED 燈,旁邊的樣品意外的可愛,看著手癢,於是買一組回家裝。


這個套件的核心是一顆彩色 LED,分別控制 RGB 三元色的強度,就可以調整出各種顏色。零件不多,底座下有電池和電路板,三個角各有一顆可變電阻,用來調整 RGB 三元色的強度。底座之外就是一根燈桿,一端連接底座,另一端有 LED 模組。





本期的主題是「摺紙」,燈罩就是用紙摺出來的。套件裡附了一包紙,事先裁好尺寸並有輔助壓痕,讓人省去裁紙的功夫,摺起來也比較容易些。大人の科學難度向來不高,對 DIYer 來說更是有如兒戲,電路的部份一下就完成了,紙燈罩卻頗為費事。說明書裡提了好幾種燈罩方案,我選的是最華麗也最複雜的一種。要先把 30 張紙條摺出基本型,再把這 30 組拼裝成球體,球面由五瓣花構成,十分美麗。我從小喜歡摺紙,做這算是駕輕就熟,但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完成燈罩之後,將燈桿插入燈罩固定妥當,裝好電池,也就大功告成。

每一期「大人の科學」主題都很有趣,附的套件也頗有誠意,但卻甚少有實用價值。這次的摺紙 LED 燈卻很實用,而且質感不俗,這要歸功於電路板上的控制電路。電路設計有三段工作模式,第一段是手動,用戶自行調整底座三角的三顆電阻,設定想要的顏色。第二第三段是自動,由韌體控制,緩慢地變換色彩,而這兩段的變換方式以及節奏又略有不同。說明書上有解釋顏色變換的方式,公式簡單,實際上卻出乎意料的成功。LED 微弱的燈光,緩緩地變幻色彩,在昏暗中顯得優雅無比,充滿情趣。看著光影幻化,不知不覺間,時間的流動彷彿也變得慢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LED 會自動斷電,當小夜燈點著,也不怕睡著後浪費電,真是寒冷的冬夜裡溫馨可愛的陪伴。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U2 最棒的專輯:Achtung Baby


我對搖滾樂、流行樂十分外行,連 U2 這種當代天團也不知道,直到去年經朋友推薦,買了幾張他們的專輯,才發現他們的音樂還頗合我的胃口。第一張讓我喜歡上這個團的專輯,是 The Joshua Tree(約書亞樹),後來在唱片行,凡有 U2 的專輯,幾乎是看一張買一張,但總是或多或少的失望,沒有任何一張像 The Joshua Tree 那麼吸引我。尤其是 U2 近幾年的專輯,例如 No Line on the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頗有欲振乏力的感覺。在許多地方看到,U2 最好的專輯,除了 The Joshua Tree 之外,就是 Achtung Baby,但在台北各大唱片行裡,卻始終找不到這張專輯。

經過一年的尋尋覓覓,後來直接問誠品音樂的店員,架上總是不乏 U2 的專輯,何以卻不見代表作之一的 Achtung Baby?店員說這張很久沒進貨了,要專單下訂。當時我留下資料,後來也就忘了這回事。接下來的日子,每到唱片行,還是不忘看看 U2 的架位。前幾天,接到誠品的來電,說我訂的專輯的已經到貨,才又想起這件事,當即興沖沖地去取貨。

透過專單訂的貨,比平常貴了不少,但總算拿到了期待已久的 Achtung Baby。聽了之後,更是愉快,我發現 Achtung Baby 比 The Joshua Tree 更棒更好聽,我對搖滾樂毫無研究,所知極淺,無法寫出什麼分析性描述,僅憑直覺與情緒,就是非常喜歡 Achtung Baby。我聽專輯,很少局部性地注意個別單曲或段落,我喜歡把專輯當作一個整體來欣賞,欣賞創作者的布局和結構安排。Achtung Baby 這張專輯的設計,音軌與音軌之間的承接,尤其動人,連偶爾寂靜空白的間隔,也拿捏得十分巧妙。The Joshua Tree 的結構安排和曲風亦十分動人,但我對 Achtung Baby 卻有更強烈的共鳴。

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會愛上搖滾樂。十分感謝高人指點,讓我打開眼界,欣賞到這麼有趣的音樂。現在最愛最熟悉的音樂類形當然還是古典樂,但對搖滾樂的興趣已然超越爵士樂了。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47 Laboratory 也開始賣套件了


網兄 DomDom 昨天留言,提到 47 Lab 發佈了新的產品,而且居然是 kit,真是讓人振奮!透過 Google Translate,將日文轉為英文閱讀 47 Lab 的官方網頁,看來他們不只推出單一 kit,事實上是開設了新的品牌 47 Treasure,專作套件生意,就像 Audio Note UK 旗下的 Audio Note Kits 一樣。

47 Treasure 的第一號產品 Model 0147 是一部耳擴兼前級,有三組 RCA 輸入、一組耳機輸出、一組 RCA 輸出。從唯一的照片上看來,應是全晶體 discrete 線路,配合傳統的 VR(似乎是藍殼 ALPS)以及波段開關,再搭上超大的變壓器。DomDom 兄認為外觀有點糟,希望實際上的質感會比照片上好,不負 47 Lab 一貫的高雅情調。

當前幾年 47 Lab 的產品線漸漸齊全之後,似乎沉寂了一段時間,沒有突破性的新產品出現。此時推出了一系列線材、墊材,接下來的收音機 4730 和 USB DAC 4732,並不若以往有那麼特殊的 innovation 和話題性。人類的創意畢竟有時而窮,47 Lab 在數年間,前前後後推出 PiTracer (倒置 CD 轉盤)、Progression (NOS DAC)、Gain Card、Phono Cube 等新奇好聲的器材,已屬難能可貴。而且他們不像許多廠牌一再改款,每隔幾年就重新騙一次錢。相反地,除了推出低價的 Shigaraki 系列之外,47 Lab 的興趣使終在於開發新功能、新設計的新產品。

Audio Note 在十幾年前推出 Kit One 300B 擴大機,名動天下,暢銷至今。但從 2000 年以來,對音響 DIY 社群影響最深的,莫過於 47 Lab。他們的幾件器材,好聽又簡單,clone 起來難以置信的容易與便宜,影響了不知多少 DIYer。更有許多 DIY 新手,便是從 GaincloneNOS DAC 入門(我也是一例),領略音響 DIY 的無窮樂趣。

當 47 Lab 的產品一項一項被網路社群破解,各方 DIYer 紛紛建立了自己的 GaincloneNOS DACPhonocloneShigaclone 等等,這時 47 Lab 乾脆自己下海,推出 47 Treasure 系列的套件,直接面對 DIYer。對我們來說當然也是好事一件。但如果 47 Treasure 的東西聲音夠好、夠紅,DIY 社群說不定又會搞出個 TreasureClone 之類的玩意,對 kit 再作 clone。

按照 47 Lab 過往的訂價,47 Treasure 自不會便宜到哪去。但目前看來,卻也不是很貴,尤其出自國際知名的音響品牌,這樣算得上是夠誠意了。但希望設計和聲音也能維持 47 Lab 一貫的水準,並且持續推出有趣有特色的套件。照目前的訂價,作為一個熱愛 47 Lab 的 DIYer,一件一件收齊他們的 kit 似乎也是挺不錯的一種玩法。

頁首圖片出自 47 Lab 官方網站:http://47labs.co.jp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音響雜誌的評論公式

前天在百貨街邊走路邊上網,不經意看到 DIYHiFi 上的文章,害我不小心在人群裡失聲狂笑。這是網兄 gmarsh 歸納出來的音響雜誌評論寫作公式,十分中肯:
  • Introducing [product] from [company]
  • Bunch of pictures of [product]
  • Blurb about [company], describing that because they're located at [location] (farm country, near the ocean, whatever) they've obviously got a passion for good audio design or something like that.
  • Blurb about and how [company] put their heart and soul into [product]
  • Description of [pseudo-technology] that [product] introduces
  • Q/A with [company person] who says a bunch of stuff about [pseudo-technology] but doesn't clarify anything
  • A listening test that sounds like someone describing an acid trip. The soundstage was so broad, it first nibbled on my toes, then enveloped me and gave me a hug!
  • Final commentary giving a glowing review.
這麼多年來,看過幾百本音響雜誌,實在不得不承認,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是按照這種公式寫出來的,尤其是充滿 "pseudo technology" ,中外皆然!

全文請見原討論串:Why do I still buy audio mags?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簡單、便宜、好聲:銅箔喇叭線


向來喜歡 47 Lab 的產品,尤其他們的產品似乎都頗有 clone 的機會,於是開始對他們的線材產生興趣。一開始注意到的是 4708 OTA kit,OTA kit 可以做喇叭線,也可以做訊號線。喇叭線其實就是直接使用直徑 0.4mm 單芯銅線,不絞繞、不編織,正負兩極各走各的,非常簡單的作法。據之前的經驗,單芯線的聲音凝聚,但集膚效應強,細線低頻量感少,粗線高頻又差了。0.4mm 算是相當細,高頻不致於差,搭配 Gainclone 和高效率喇叭,應該還不錯。OTA kit 一套要價美金 700 元,附 50 公尺的銅線和一些接頭,去零件行買 Cardas 之類的單芯銅線自然便宜多了,大約一千塊就能做一套兩公尺/雙聲道的喇叭線。

正打算去買單芯線前,忽然福至心靈,到 diyaudio 搜尋一下 OTA kit,卻看到有人銅箔做喇叭線,喚起了我的記憶。多年前即看過有人用鋁箔或銅箔做喇叭線,Allen Wright 在他的書 The SuperCables CookBook 上更推薦銀箔來作終極喇叭線,也有各式套件、成品線出售,我卻一直不太能確定這個方式的效果如何,聲音究竟能有多好。隨即想到,47 Lab 前年出的喇叭線 47194720 系列,不也正是銅箔線?而且 4719 和 4720 價位更在 OTA kit 之上,將近兩萬台幣,被定位為更高級的線材。再查 diyAudio 的文章,忽見 Peter Daniel 的示範(Peter 真的非常擅長寫這種示範文),發現買空心電感拆銅箔出來做線,簡單便宜又好,還比 Cardas 的單芯線省錢,於是打定主意來試這條進路。


Peter 等人用的是 Alpha Core 的 14awg 銅箔空心電感,台灣唐竹的 Odio 即是 Alpha Core 訂製品,也有 14 AWG OFC 的款式,價格也還合理,於是就買 Odio 來用。 除了銅箔本身,外層的披覆也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有絕緣、密封(防止銅箔氧化)、保護(銅箔又薄又軟很容易拉扯扭曲)、避震等作用。Allen Wright 在書上推薦 Teflon 膠帶,強度佳、絕緣效果好,但價格頗高。後來在後車站太原路上亂問,有店家推薦鹿頭牌的布膠帶,便宜又厚實,而且品相頗佳,質感不俗,宛如 47 Lab 銅箔線所用的披覆,於是捨 Teflon 就布膠帶。

材料便宜,作法也很簡單,費時而已。為了避免銅箔變質,施工時雙手都載上橡膠手套。先把電感外層包裝剝除,再用美工刀切去上下兩端的封膠,裡面就是一捲光潔嶄新的高品質銅箔。接下來用剪刀把長度裁好,仔細包上膠帶,兩端接上 Y 插(Spade),用熱縮套封好,喇叭線就完成了。其實也不必用 Y 插,把兩端銅箔剪出 U 字型缺口,就可以直接鎖在喇叭端子上了,更勝任何 Y 插。


一開始按照 Peter 的用法,也是類似 47 Lab 的作法,正負兩條線各走各地,散在地上,就這麼聽起來,聲音非常特別。對照於我原本用的 Cardas Twinlink 喇叭線,銅箔線的泛音豐富許多,聲音華美高貴,中高頻異常柔順。我用過不少喇叭線,也常在一些場合試過高級線,但銅箔線的個性實在獨特,一時竟不知該如何歸類。聽了一陣子,不住思索,終於想到一個稍微貼切的類比:銅箔線有一種類似靜電喇叭的聽感,低頻的 punch 沒那麼強,音樂的線條稍微鬆散,但中高頻透明飄逸,柔美滑順,氣質清新。接下來連換幾張 CD,聽來聽去,終覺相當有趣,想不到銅箔線的風格這麼特別。

diyAudio 有不少人討論正負兩條線,到底是要疊在一起,還是各走各的。疊在一起就像電容一樣,有電容效應,但可以抵抗雜訊,兼能控制線身的阻抗,似乎有好有壞。我翻了翻 Allen Wright 的書,他的「終極板」是將正負兩極疊在一起,又看到 Goertz 的廠線也是正負疊在一起,於是也試著將我的銅箔線疊在一起,稍微固定住。結果聲音果然有所不同,低頻忽然好了很多,無論量感和衝擊感都與我的 Cardas 不相上下,而且線條較為凝聚,結實有力,整體的調性也比較平衡。但相對的,高頻華麗的泛音也收斂了些,那種類似靜電喇叭的特殊聽感也減少了,但質感還是極好,細節豐色,清新透明,高頻華美卻絕不括耳擾人,大場面的片段寬闊開放而沒有侵略性,聽起來十分愉悅。

我之前用過的喇叭線都不是頂貴,除了 Cardas Twinlink,還用過一對老 MIT,一對 Supra 等,但這些都比這條銅箔線貴,Cardas 與 MIT 甚至貴了好幾倍,但我現在最喜歡的無疑是這對銅箔線。這麼棒的線只要花幾百塊就能得到,想到之前花了不少心血在喇叭線上,不知該哭該笑?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音響 DIY 如何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從小懶散貪玩,疏於上進。國小同學上英語班,先修英文的時候,我仍然渾渾噩噩,玩得不亦樂乎。上了國中,幾乎全班同學都有英文基礎,而我那時還記不住 26 個字母,慘烈可想而知,被英文老師直接放棄,永遠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與同學的程度越差越遠(其實數學課也是)。

考上高中,自然又是全班英文最差的,而且遠遜於其他人。高中英文比國中更難,老師全程用英語授課,更加聽不懂了,每個學期都不及格。還記得當年參加大學學測,英文作文題目是「朋友的趣事」,我只寫了一句 "I have no friend." 即交卷。上了大學,當然又更遠不如其他同學。在中學,英文畢竟只是其中一科,影響有限,到了大學,每門課都用英文課本,甚至英語授課。英文差,書看不懂,大學也不用讀了,慘烈無比。

這一切不順利,直到我開始看 www.diyaudio.com 才開始扭轉。2002 年間,為了玩音響,沉迷在許多討論區裡。當時熱門的討論區諸如 DIYZONEMyAV, 愛樂版圖、我的耳機世界、EZ 等等(存留至今者幾希),看了好一陣子,始終騷不到癢處。後來著手修改 AMC CD-8b,為了找資料,而連上了 diyAudio。diyAudio 裡的內容全是英文,而且充滿了各種技術詞彙和 informal 用語,對於聲音的形容和操作過程的描述,更有一堆陌生的字彙。一下子要讀這樣的資料,自然非常困難。但音響的魔力就在於此:任何一分一毫的改進,都能激起音響迷無限的熱情。為了改 AMC CD-8b,我這個不成材的廢物居然生出毅力,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對了,用英英字典也是進步的關鍵),一篇一篇文章慢慢細讀。過了幾個月,看了幾百個討論串,居然漸漸讀得順了,不只改了 CD-Player、做了好幾個 DIY project,同時再也不必查字典就能輕鬆自如的閱讀討論串。

一開始尚自不覺,直到有天期中考前,發現居然可以讀懂課本上的文字了,不再是囫圇吞棗,而且可以沉浸在課文裡,為知識而喜悅。有次又發現,CD 內冊、小說等「有字天書」忽然也看得懂了,只要稍微查一些生字即可,這時才驚訝地發覺英文大有進步。此後,讀書順利了、成績進步了、感情和諧了、家庭幸福了、事業有了頭緒、人生有了方向,一切都光明開朗了起來。萬萬想不到「玩物喪志」「溺於聲色」的音響 DIY,居然改變了我的一生,拯救了我的未來。原來音響 DIY 就是我的道路、真理、與生命。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Lilya Zilberstein & John Cale

2010 即將結束,在 12 月初接連聽到 Lilya Zilberstein 和 John Cale 的現場,今年已然心滿意足。尤其是 John Cale,傳奇樂團 Velvet Underground 的靈魂人物,有生之年居然得能聽到他的現場演出,真是太幸福了。當年屆 68 歲,白髪蒼蒼的 John Cale 邊拉中提琴邊唱著 Venus in Furs,隨著舞台緩緩升起,只覺胸臆之間充滿了無限的慷慨和激動。50 分鐘的演出轉眼即盡,John Cale 豪快地說:"I will see you soon",舞台一黑,音樂倏止。之後一整晚,若有所失,茫茫然不能自己。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