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D-Transpo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D-Transpo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超值的數位訊源:Apple AirPort Express


Apple AirPort Express 是美國蘋果公司出品的無線網路基地台(Wi-Fi AP)。除了小巧漂亮的造型之外,AirPort Express 最特別的是有音訊輸出,支援 AirPlay。也就是說,把 AirPort Express 接上音響之後,遠端的電腦、iPhone、iPod、iPad 等裝置就可以透過乙太網路或無線網路傳送音樂資料到 AirPort Express 上,並從音響播出聲音。AirPort Express 同時支援了類比輸出與數位輸出,所以也可以連接 DAC,進一頻提升音響播放的品質。

對音響迷來說,AirPort Express 的音訊輸出品質不夠好,尚未到達 Hi-Fi 的水準,只是一般 3C 產品而已(參見 Stereophile 的評測)。但由於 AirPlay 的操作便利,再加上 iTunes 與 iTunes Store,硬體、軟體到音樂內容都有完整妥善的整合方案,AirPort Express 本身也不貴,所以就有廠商用 AirPort Express 為基礎,用製造發燒音響的手段去修改,使得 AirPort Express 也能發出很好的聲音,變成理想的數位訊源。這套進路以法國最為流行,法國音響品牌 La RositaMicromega 都相繼推出這套架構的產品,聲音的表現也獲得不少發燒友認同。

我對數位訊源早已充滿興趣。原本最欣賞的方案是 Linn 的 DS 系統,Linn DS 走 UPnP 協定,把儲存音樂、播放操作等週邊的事項丟給網路上的遠端負責,主機本身只播放音樂串流,故而排除了眾多震動與干擾的因素,在客觀條件單純的環境下處理好聲音。相對的,國內主流的數位訊源玩法是改造 x86 桌上型電腦,以高級音效卡輸出訊號。然而桌上型電腦笨重耗電,單是準備一套輸出功率高達數百瓦的線性電源就十分費力,故我對此一進路始終不感興趣。以當今的科技來說,播放音樂並不是什麼高運算須求的事情,用小型低功率的嵌入式系統就綽綽有餘。嵌入式系統只要數瓦的功率就能運作,準備一組高品質的 5V@1A 線性電源,相形之下自是輕而易舉。

前年買了一張 BeagleBoard xM,在上面安裝 Linux 系統,執行 UPnP Renderer 程式,再接上 USB 介面的 SPDIF 輸出,如此就變成一台音質還不錯的數位播放器。BeagleBoard 的缺點在於沒有簡單的數位輸出(有高手從匯流排取得 I2S 資料,但我試不出來),除了卡上不甚理想的類比輸出之外,只能用 USB 的方式輸出音樂。而 BeagleBoard 既是嵌入式系統,跑得又是 Linux,並不支援諸多新穎的 USB DAC,在 USB Audio 2.0 普及之前,似乎不易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升播放品質。

前年音響展聽到了 La Rosita 的聲音,非常驚豔。本來以為 AirPort Express 只有 3C 產品的水準,想不到經過改造之後,竟然有非同凡俗的表現,AirPort Express 這套方案驀然在我心中佔了一個位置。更重要的是,AirPort Express 原本就有數位輸出的功能,雖然是原廠僅提供光纖輸出,但要從機殼裡拉出 SPDIF 自不是難事。而且尚不只 SPDIF,甚至還可以接出疑似 I2S 的 raw data,看來非常自由,有很大的可玩空間。AirPort Express 一顆不到三千塊,再加上機箱、電源、週邊的電路,也只要幾千塊就能解決。再加上方便好用的 AirPlay 與 iTunes,恐怕目前再也沒有任何數位訊源的比這更超值更理想。去年網兄 Ytsejam 帶著他自製的 AirPort Express 訊源到我家來,據他說只有換上線性電源與數位輸出 buffer,試聽之下聲音已然相當優秀,當下讓我更是心動不已。因此,最近便在免稅店以及 Apple Store 折扣日,買了兩顆 AirPort Express,開始進行我的數位訊源計劃。

AirPort Express 小巧精緻,本身當作 Wi-Fi AP 效果也不錯,外殼用膠密封無法輕易拆開,除了暴力破壞別無他法。在施工前,我先聽了它類比輸出的聲音。類比輸出的聲音確實並不理想,那是很普通的廉價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聲音,完全不到 Hi-Fi 水準。而我的 DAC 沒有光纖輸入,因此沒有機會測試原廠數位輸出的聲音。


用壓克力刀與電工刀小時剖開外殼,AirPort Express 分成兩半。圖中左邊是 3.3V 電源供應模組,右邊就是主板。AirPort Express 有兩個版本,舊款為 802.11g,新款是 802.11n。舊款用到 3.3V 與 5V 兩組電源,新款只有 3.3V 單電源。根據網路上眾多網兄的見解,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新款 802.11n 的聲音比較好。如今市面上賣的新品都是 802.11n 版本,因此建議從新版開始著手,準備電源也比較方便。

心中計劃了很多改裝方案,不過我先從最基本的開始:更換線性電源、拉出同軸 SPDIF 訊號。查了網路上的資料,最後在熱門的法文討論串找到 Alex_twn 的文章,是很好的索引。把主板背面的金屬罩取下,找到 3.3V 電源進入的位置,解焊 SMT 的 choke,接上電源引線。如下圖所示,紅色接 3.3V,綠色接地。AirPort Express 的電源須求是 3.3V / 1A,我便宜行事地用 LT1085 搭了一組電源。


電源解決了,再來是 SPDIF 輸出。把板上的輸出座取下,清除乾淨,下面有類比輸出與數位輸出的接點。如下圖所示,綠色是地,紅色是 3.3V 電源(如果要接 buffer,可以當作電源),黃色是數位訊號。這訊號的 level 較高,我串上了 0.01uF 的 C0G 陶磁電容,再串一根 330 歐姆的電阻,一根 90 歐姆的電阻下地,取得 75 歐姆、SPDIF level 的輸出。


然後把東西固定到木板上,接上電源與 DAC ES9022,就開聲了。聽了一下之後,的確,比先前的類比輸出好聽許多,聲音的特性是柔美滑順,綿密優雅的走向,確實能聽出是與 La Rosita 與 Micromega 同一路的聲底。聽小品、人聲、鋼琴尤其出色,和我經年調教的 Shigaclone 相差彷彿。一般的數位訊源,聲音走向多半是高解析、高能量感、高動態、高頻寬,音響性卓著的聲音,而 AirPort Express 的聲音則全然不同,完全沒有所謂的「數碼聲」。不過,大場面、大動態的音樂,就顯露出缺點。最大的問題是場面大的時候,AirPort Express 的聲底會變薄,聲音的組成跟著有些紊亂,不像 Shigaclone 可以保持穩定的能量感與密度。除此之外,聲音雖然可以說乾淨細緻,但高頻仍然有一點毛邊,不如 Shigaclone 光滑潔亮。


用示波器測量 SPDIF 的輸出波型,還滿漂亮的。LT1085 的電源也很乾淨,量不出明顯的雜訊。接下來想到兩個改善的方向,一是學習 La Rosita 的作法,在電源端用上 EMI filter、大水塘電容,以及共模 CRC 濾波。其次就是參考 Ytsejam 兄的方法,在數位輸出加上 buffer。

由於 AirPort Express 消耗電流高達 1A,CRC 濾波裡的 R,必須用上大功率電阻。根據網路上的開箱照,La Rosita 頂級機種 PI 用的是金色鋁殼大功率電阻。我手邊沒有這樣的零件,於是改用庫存的 Solen 空心電感代替。學習 La Rosita 的作法,電源整流之後,先用 8200uF 電容濾波,正負兩端各串上電感,再進下一顆電容與 LT1085 穩壓電路。AC 電源輸入端,也改用了 Simens 帶有 EMI Filter 的 AC 座。

SPDIF 輸出的部份,我在網路上找到了幾種 SPDIF buffer 線路,後來想到手邊尚有一張阿仁 DSIX 的 PCB,於是選了很接近 DSIX 的線路。這個線路用到一顆 7404 invertor,輸入訊號先經過一級 invertor 反相,再併聯五組 invertor 輸出。DSIX 原始的設計在輸出端有一顆變壓器,但我的 DAC 輸入端已經有 Scientific Conversion 變壓器 SC944-05,所以就取消變壓器,僅以前述的一電容、兩根電阻線路輸出。此處 7404 晶片的選用對聲音影響甚鉅,我用的是網兄 Po-Ting 介紹、Ytsejam 也確認過效果的 Potato Semiconductor PO74G04A。PO74G04A 須要 3.3V 的供電,一開始我直接取用 AirPort Express 主板輸出端的供電,後來則改用獨立的變壓器與 LM1086-3.3 穩壓。


這些修改是一點一點陸續漸進的。每次修改前後,改善的幅度並不見得都很明顯,但經過這一連串的修改調整之後,目前聲音已經有相當好的素質,大約和我的 Shigaclone 在同一個水準。最大的改善是大場面的穩定度。在加上 SPDIF buffer 之後,大場面不再會毛燥混亂的情況,而且變得非常柔順溫厚,非常耐聽。整體的能量感與密度還是不及 Shigaclone,不過聲音很穩定也很精確,我一連聽了幾個星期,只覺得非常均衡,固然不到超凡入聖的一流之境,但相處愉快,沒有不滿意之處。


AirPlay 這套方案另一個好處當然是完善的軟硬體以及內容整合。我把桌上型電腦、AirPort Express、iPad 設在同一個 LAN 上,音樂檔案存在桌上型電腦,透過 iPad 選曲,遙控音響架上的 AirPort Express 播放音樂。AirPort Express 可以無線連接(畢竟它本身就是一台 Wi-Fi AP),但據 Ytsejam 兄的建議,我把 AirPort Express 的 Wi-Fi 功能關閉,僅以乙太網路連上家裡有 Wi-Fi 的 LAN 上。桌上型電腦裝的是 Windows 版的 iTunes,介面稍遜於 Mac 版,但也很順手。iTunes 本身就有擷取音軌的功能,我把 CD 轉成無損壓縮的 Apple Lossless 格式。雖然不像 EAC 有許多複雜的自訂選項,但有時沒有選項反而省了不少煩惱。而且 iTunes 能夠抓到非常多 CD 資訊,也沒有編碼問題,還能抓到大約一半的 CD 封面,遠比 EAC 便利。過年期間,我邊音樂邊作事,不知不覺就轉入了 300 張 CD,比以前用 EAC 有效率得多。

目前 Apple AirPort Express 播放器已經成為我音響系統的主力訊源。接下來的一兩年,當然還會在上面嘗試各種改善的方式。目前聲音還沒有勝過我的 CD 轉盤 Shigaclone,不過水準相當接近,操作的便利又尤有過之,因此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聽 CD 了。AirPort Express 最大的缺點是不能播放高規格檔案,但我反正只聽 CD,目前的規格已經足夠。另一個「缺點」則是聲音取向不夠 Hi-Fi,不如電腦訊生猛解析,但對我的口味來說這也不成缺點。我反而很好奇這麼簡便超值的方案,為何居然沒有在音響 DIY 圈掀起風潮。有 La Rosita 等廠機走在前頭,看來 AirPort Express 尚有許多可以玩可以改的地方,希望接下來的一年,我的 AirPort Express 還能繼續進步。


更新啟事:原本的 SPDIF 輸出測量波型有誤,經匿名網友與Richard 兄指正,重新測量之後,已更新圖片。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47 Laboratory 終於有新套件了!

47 Laboratory(47 Lab,47 研究所)的套件系列 47 Treasure,過了將近一年,終於又有了新產品。今年初試做 47 Treasure 第一個產品 0147 耳機擴大機,對於該套件的高品質、高完成度以及驚人的聲音表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惜我自己早己不玩耳機,0147 再怎麼好,究竟不能加入我的主要系統。半年前曾經寫信給 47 Lab 的工程師,詢問 47 Treasure 這系列的後續發展。工程師答到,接下來將來前級、後級、DAC 等套件問世,而且還說他們正在開發中的離散電路晶體後級擴大機聲音非常優秀,值得期待。於是,我也就滿懷著期待,等著新套件的發行。

上個月底,想想也屆半年了,於是又寫信詢問進度,這次 47 Lab 給我了更明確的訊息:有一系列的套件已經在音響展中露面,並得到很好的評價,也即將要上市了。過不了幾天,果然見到 47 Lab 在首頁上發佈了兩樣新套件的照片,分別是 CD-Player 0647 以及帶有 USB DAC 的耳擴/前級 0247。



據我從 47 Lab 過去的產品,以及照片上的線索看來,0247 應該和 0147 相去不遠,只多了一個 USB DAC 而已。USB DAC 想來是用 PCM2707 之類的 USB 接收晶片,未知是否外接獨立 DAC(如 47 Lab 慣用的 TDA1543),或是直接取 PCM2707 的類比輸出來用。

比較讓我期待的自然是 CD-Player 0647。據 47 Lab 的說法,他們是使用 TEAC 的取讀機構再作修改而成,內建 NOS DAC,同時具備 SPDIF 輸出。這台 CD-Player 不論是外觀或功能都非常吸引我,我很好奇 47 Lab 為何要捨棄常年使用的 Sanyo 機構,改用 TEAC。也很好奇這部新唱盤聲音和過往 47xx 系列的成品機種 PiTracerFlatfish信樂燒等有什麼樣的不同,等級落在哪一個區間。

當然,我更待期的離散式晶體後級還未公開相片,非常好奇它的外型與聲音。

加拿大網兄 vkung 日前曾經造訪東京的 47 Lab 所在地,照了詳細的相片,請見: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elekit/199786-47-labs-treasure-model-0647-a.html#post2768760

http://www.audioasylum.com/forums/triode/messages/10.html


本文照片擷自 47 Lab 官方網站:http://www.47labs.co.jp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Reclocking the Shigaclone

從今年三月底開始玩 Shigaclone 以來,歷經了許多次的改機與調整,包括避震懸吊SPDIF 輸出 bufferSPDIF 輸出電阻、還有神秘的小電容 C906 等等,幾個主要能調能動的部份,都玩得差不多了。最後除了裝箱之外,還剩下電源和 Reclock 兩個未知的部份,上個月正是把心思放到 reclock 上。

對 CD-Transport 作 reclock 通常都有正面的改善,這幾乎是普世認可的改機重點。之前我曾對 Sony SCD-XE600 作的 reclock,也對 Philips CD-680 以及 CEC TL51X 試過,效果都不錯。一般 CD-Player/CD-Transport 上採用的時脈產生器,多半是石英振盪器(crystal oscillator),這種振盪器便宜、小巧、規格齊全,但穩定性及精確度不如高階製品。是以在此所謂的 reclocking,就是用更好的振盪器來代替原本的 crystal。

Shigaclone 的原始機構,JVC RC-EZ31 電路板採用的時脈是 16.9344MHz,這是 CD-Player 常用的頻率。但時脈產生器並不是常見的 crystal,而是更便宜、精度更差的陶磁振盪器(ceramic resonator)。在 diyAudio 上,Peter Daniel 建議使用 Citizen 的 crystal 更換,但也有人實驗之後,覺得原始的 ceramic resonator 比較溫和耐聽。Peter Daniel 推薦 Citizen,不見得是此牌特別好,而是 16.9344MHz 的 crystal 並不好找,在 Digi-Key 上只有此一選擇(SMD 倒是還有別牌)。相形之下,在台灣方便多了,德昌和金電子等地方就能輕易買到這個頻率的 crystal,還有許多款式可以選,甚至也買得到大顆的 XO。

起初我用德昌所賣的不知名 crystal 代替 ceramic resonator,果然體會到 diyAudio 網友對此二者的觀感。Crystal 的聲音比較清楚,細節多,定位精準;原始的 ceramic resonator 比較糊,稍微悶了點,但確實有個溫和的韻味,似乎比較沒有「數位聲」,但整體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 crystal。

接下來,我參考 Peter 的作法,將主板上 clock 的接腳拉線出來,嘗試其他振盪器。一開始直接採用 CD 機構主電路板上的 5V 為電源,接上手邊的 XO 和 TCXO 來試聽。主板上只有一組 5V 電源,同時供應眾多元件,並不是非常乾淨。加上 XO/TCXO 本身也會反饋高頻雜訊,在這樣的組態下聲音實在不理想。於是,接下來我改用獨立的專屬 5V 電源來供應振盪器。在此我試了兩種電源,一是阿仁著名的 Pure-Clock V1.1,另一個是露天賣家 odiofan 先前出售的振盪器專用電路板。Pure-Clock V1.1 的電源是三端子 IC 穩壓(同時支援 LT317 和 LM7805 兩種 pinout),特色在於採用 O 環懸吊振盪器,模仿 Mark Levinson No. 31.5 的設計。

Mark Levinson No. 31.5 的 SPDIF 輸出板

odiofan 的重點在穩壓線路。這個電路採用 TL431 與 BJT 作離散穩壓,之前曾專文介紹。Elso Kwak 著名的 Kwak-Clock 7 (KC7) 也採用了類似的穩壓架構。


這兩張電路板有專屬穩壓,聲音自然比先前借用主板的 5V 來得好。兩張板子相比,odiofan 的離散穩壓又勝過了 Pure-Clock,聲音更清楚,分離度更高,低頻也更結實。看來振盪器對電源果然相當敏感,Pure-Clock 雖有避振懸吊,但三端子 IC 穩壓在此確實遜於 TL431/BJT 的離散穩壓。

我在兩張穩壓電路板上,又各別測試 XO、TCXO 等不同的振盪器。XO 多年前購自台北地下街的「金電子」,聲音不比便宜的 crystal 好上多少。雖然較為清晰,分離度高,但聲底有點硬,不太耐聽。TCXO 我有兩顆,同樣分別購自阿仁odiofan,都是四五百元的平價品,並非聲名卓著價格高貴的「三田電波」製品,卻也相當不錯。這兩顆 TCXO 音色略有不同,阿仁的溫暖厚實,odiofan 的比較強調解析,但都在同一個等級。困擾的是,odiofan 的 TCXO 裝在他自家的離散穩壓板上,有時會不能工作,常要重覆上電許多次才能正常啟動。但這顆 TCXO 裝在 Pure-Clock 上用三端子 IC 穩壓卻又毫無問題。與賣方連絡後,據說其舊款的 TCXO 對電源的 rising time 十分敏感,因而或有此不穩定的情況。

過去在 Philips CD-680 和 CEC TL51X 上都有採用 TCXO 的經驗,聲音確然都有顯著提升。但相比於 TCXO,我目前最喜歡的仍然是 Kwak Clock 7。KC7 用普通的 crystal 作參考時脈,輸出波型也不是非常漂亮,音響性不如 TCXO 精確清晰,但有個非常流暢自然的聽感。可惜 KC7 需要正負 9V 的供電,而我的 Shigaclone 只準備了單電源,必須大幅修改才能裝下 KC7。據說 TentLabs 的 XO2 也很優秀,但要價頗高讓人遲疑。

總而言之,振盪器對電源相當敏感,就我這幾次的經驗裡,電源的影響實超過了 XO 本身。因此,不是買了昂貴的 TCXO 或某某 XO 就能成事,必須配合良好的供電才能充份發揮 XO 的能耐。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SPDIF Buffer

之前幫朋友裝 DIYZONE CD-Pro2 套件,CD-Pro2 模組原本就有 SPDIF 輸出,但看許多人都有加裝 SPDIF buffer,於是也訂了一套阿仁的 DSIX 套件來試用。日本 DSIX 線路 最早發表現在 MJ 雜誌上,多年前由 PRBS 等人引介,在台灣小有名氣,然而在英語系討論區則相對沒什麼資源。阿仁的 DSIX 版本與原版稍有不同,阿仁用常見的脈衝變壓器 PE-65612 代替自繞的變壓器,此外電路也有一點改變。我沒聽過原版 DSIX,但阿仁這張 DSIX + redata 裝在 CD-Pro2 的輸出上,並未帶來正面幫助。或許 CD-Pro2 本身的 SPDIF 輸出已經相當優秀,沒有必要再重整一次。

最近幾個月醉心於 Shigaclone,發現 Peter Daniel 也寫了幾篇文章,說他試著幫 Shigaclone 加入 SPDIF 輸出 buffer,帶來了一些正面提升。Peter 用的是 CEC TL0 的 SPDIF 輸出線路,原理很簡單,用一顆 flip-flop 74AS74 作 one-bit FIFO:一次放 1 bit 的資料進 buffer,等到下個 cycle trigger 就送出。他說經過 buffer 之後,聲音比原本平順厚聲,比較耐聽,但其間差距不甚明顯。

求好心切,於是我也依樣畫葫蘆做了同樣的 buffer 給我的 Shigaclone。CEC TL0 原線路使用的 74ACT14、74AS74、脈衝變壓器 SC944-05 都不太好找,前二者最後在光華的「明鄉」買到,SC944-05 則是用去年購入的庫存品。搭好之後,一開聲,發現噪訊非常重,滋聲大作。檢查 grounding 卻沒有發現問題,後來重新調整 layout 也沒有幫助,最後把 SC944-05 次級的地,連到 Shigaclone 的地,而不再 floating 才終於消除了滋聲。沒有噪訊之後,聽感還不差,音色的確比較溫厚,但析解力略差,S/N 比也不如原本。上示波器量測,發現原本相當漂亮的方波,經過 buffer 之後,卻變成不太規則的波型,令人不解。

後來幾經調整,還是無法得到漂亮的方波,又覺得聲音並沒有比原本好,最後只好捨棄這個 buffer 了。JVC RC-EZ31 相當有一套,原始輸出的 SPDIF 波型就非常漂亮,真是神奇。

這幾年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對 DSIX 或其他 SPDIF 投于好評,尤其 CD-Pro2 幾乎每台都裝有 SPDIF buffer,可惜我幾次試驗都不得善果。不知道是我功力太差,搞不定這複雜的線路,抑或品味有問題,聽不出真正的「好聲」?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Shigaclone C906 電容調音



Elisabeth Schwarzkopf 演唱 Richard Strauss 的《最後四首歌》,音色絕美,真摯動人。

最近在調整 Shigaclone 某顆小電容,這顆電容零件編號是 C906,接在 LA9242M 的 pin 10 上。據 datasheet 所說,這個腳位的功能是 tracking gain time constant setting,但我並不確知其意義。此處十分敏感,JVC 原機是用一顆 0.1uF 的電解電容,換上不同的品牌系列以及不同的容值之後,聲音都有些差別。有趣的是,不同電容的差別,用這張 Schwarzkopf 的唱片來測試,最為明顯。各種電容用在此處的優缺點,在這張錄音下都放大了。原本輕微的特質,用這張唱片一試,就可能變得荒腔走板。

例如音色甜美柔軟的 RelCap RTE 電容(tin foil / polystyrene film),放在此處就顯得太過柔弱無力。而厚重陽剛的 RelCap PPT 電容(tin/polypropylene),又顯得條線稍硬,音色稍亮了點。WIMA 的 FKP 音色平衡,但是輕薄了些。至於 MKP 電容,試過幾好種 WIMA 產品,也試過 RIFA 450、UCC MKP2000 和 Mundorf 白殼,都有類似的聲底,高頻略暗,不夠飽滿豐潤。WIMA MKS 電容更等而下之了。後來甚至拉線出來,接上體積驚人的 Audio Note Tin foil / Mylar 電容,聲音也極怪,和平時將此電容放在訊號路徑上的音色頗為不同。

神奇的是,電解電容的聲音在此反而耐聽平衡,問題最小。例如原機使用的不知名 0.1uF 電解電容,聲音開闊平坦,聽感很自然,沒有什麼壓迫感。難怪 diyAudio 上許多網友試過諸多電容之後,最後仍然將這顆雜牌貨裝回去。Black Gate 用在此處也不差,NX 0.1uF 聽起來密度很高、有個濃厚的韻味;PK 音色又完全不同,樸素清淡、聽感比 NX 更為輕鬆開闊。

除了原裝電解電容之外,MultiCap RTX 也是 diyAudio 上少數受網友推薦,適合用在此處的電容。奇妙的是,原本癖性最重,最難搞的 MultiCap 電容,用在 C906 這個位置卻異常合適。不論是 tin foil  / polystyrene 的 RTX 系列,或是 tin / polypropylene 的 PPFXS 系列,聲音都很好,沒有任何不平衡之處。MultiCap 的癖性幾乎聽不出來,優點卻充份發揮。質感相當高貴,中高頻飄逸細膩,低頻有勁,充滿彈性。

比起品牌材質,電容的容值影響倒不那麼大。JVC 原機用 0.1uF,LA9242M datasheet 上的範例,有 0.068uF 與 0.22uF 兩種,diyAudio 卻有人推薦更小的 0.01uF。datasheet 裡沒有指示如何設定這顆電容,在 Google 上一時也找不到資料,我索性從 0.01uF 到 0.47uF 都試一遍。同品牌同系列的電容,容值上的差異並不明顯。勉強要說的話,容值小,聽感輕快,比較活潑,也可能偏向毛躁不耐聽。容值大,聽感沉緩,比較平順,但也可能有些呆板,缺少刺激感。試來試去,還是原機設定的 0.1uF 最為適當,但總之其間的差別極小,如不如電容材質敏感。


為了避免困擾,不得不再強調一次:以上的電容比較,完全是就 JVC 模組 C906 這個位置試聽所得,同時也受我的系統、空間、個人品味、測試唱片影響。這些電容在種種條件下的表現,並不能直接類推到其他應用上。某電容在此處表現不好,不代表在其他地方也差。Case by case,不同的應用各有適得其所的零件。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Shigaclone: CD-Transport 的最後方案



對我來說,CD-Transport 除了要好聲,還要非常耐用。我每天聽音樂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CD的工作時間很長,而雷射頭、馬達、齒輪組等機件壽命有限,再好的機構都有損壞的一天。可能是我控制欲太強,太神經質,總覺得要能完全掌控整台 CD-Transport,不但要能自行更換讀取機構,而且關鍵零件的維修成本還要越低越好。從這個觀點出發,像 CD-Pro2、Esoteric VRDS 這些機構雖然很棒,但維修成本都太高。CD-Pro2 一組五千一萬,我看許多 DIYer 燒了好幾次,真替他們感到膽戰心驚。Esoteric 更要送廠修理,花了二十萬買一台入門級的 Esoteric,過了五年十年壞掉找誰修也不知道。至於傳奇機構,例如 Philips CDM0、CDM1 之流,停產多年,連良品都不是隨時能取得,更是讓人心神不寧。即使是我之前玩了一陣子的 CD-680,完好的 CDM2 機構備品也是難找。因此這台 CD-680 雖然非常好聽,卻始終不是安身立命的伙伴。

世面上的 CD-Player / Transport,符合我要求的實在難找,本來已經打算放棄 CD,買一台 digital stream player,從此再也不必煩惱雷射頭老化損壞的問題。然而在這時,Shigaclone 的計畫卻在意料之外展開了。

早在 2008 年就開始觀注 Peter Daniel 等人在 diyAudio 上談 Shigaclone,可惜關鍵材料 JVC RC-EZ31 已經停產,更未曾引進台灣,無從找起。2009 年仍然相當手養,看得到卻玩不到,只能寫寫文章聊以自遣。後來確認了幾款台灣的 JVC 手提音響,內部的 chipset 都不同於 RC-EZ31,無法輸出數位訊號。國外管道也不多,絕版的 RC-EZ31 價格水漲船高,不易尋找,最後終於漸漸絕了製作 Shigaclone 的念頭。

然而,就在即將放棄 CD,準備購入 Linn DS 裝置的前夕,朋友竟然找到了幾台二手的 JVC RC-EZ31,真是晴天霹靂,重然點燃我對 CD-Transport 多年的執著和熱情。



這批二手 JVC 品相不甚佳,沒有搖控器,而且 CD 播放的功能都已經故障。推測故障的原因是 CD 雷射頭損壞,然而 RC-EZ31 採用的機構是 Sayon 的平價品,許多手提音響都用相同的模組,非常容易取得替換品。因此,雷射機構故障並不是問題,JVC RC-EZ31 的價值在於機構下面的 PCB 和 IC,這才是好聲,又不易取得的關鍵部份。把手提音響拆開,取出整組機構和顯示/控制電路板。


機構背面就是讓我尋覓多年的 PCB 和 chipset。


換上新的讀取機構,做一個 8V 的 IC 穩壓供電給 PCB,拉出 SPDIF 數位輸出,然後把所有的東西通通鎖到 MDF 板上,最原始的 Shigaclone 就完成了。



暫時放在 CEC TL51X 上,用 Cardas 木塊墊著,接上我的 NOS TDA1541A DAC,就這麼聽起來了。工作一切正常,而且,聲音真是好極了。從一開聲就讓人目瞪口呆,難以相信 39 歐元的手提音響內的 CD 機構,沒有改機,還沒有換任何零件,竟然就有這樣的音質。和我的 CEC TL51X 相比,Shigaclone 聲音自然、開闊、直接、細節豐富,一下子把上下兩端的界線都打破了。尤其是低頻,線條清楚,結實有彈性,與 CEC 鬆軟沉不下去的低頻相比,真是天與地的差別。更讓我覺得不可思異的是,Shigaclone 不單單是好聽,還有它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我過去所聽過的廠機都不一樣。不像高級的 Philips 機有溫暖厚實的韻味,也不像 Esoteric 那麼精雕細琢,但 Shigaclone 卻非常輕靈飄逸,聲音充滿靈氣,對音樂的處理輕鬆自得無不如意,沒有一點勉強造作,十分瀟灑(是的,我第一次發現可以用瀟灑來形容音響器材)。第一版的 Shigaclone,還沒有任何改造調整,已經遠遠超出我的期望。Shigaclone 不只是便宜的轉盤方案,本身就是風格獨具,聲音動人的高品質轉盤。

初步結果如此美好,於是重新細讀網路上的相關討論,收集改機調校的方式。我發現眾多網友都指出,JVC 這塊模組原本的聲音就極好,換零件、新增獨立 5V 供電、加上 SPDIF 輸出 buffer、甚至更換避震結構,對聲音的提升都相當有限,甚至還有反效果。不過畢竟手養,我還是開始了一連串的改機與試驗。我把 PCB 上不必要的電容拆除,重要的電容改用 Black Gate N 和 Elna Silmic II 代替。又把電源變壓器外置,獨立裝箱。還試過好幾種避震方式,訂粗銅柱來當腳座。最後,我覺得 MDF 太軟、太輕,去大稻埕打鐵街裁了紅銅板來當底板。




紅銅(copper)密度極高,小小一張銅板,20cm * 22cm * 0.5cm 就將近 2 公斤重。我把銅板架在稍大的 MDF 板上,銅板上只裝 CD 模組和穩壓,其他不相干的元件都鎖在 MDF 上。


於是得到了原型機 2.0。


說真的,經過這些修改調整,對音色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然而 Shigaclone 先天的個性依然十分鮮明,並沒有因為這些改變而改頭換面。原本 PCB 上採用的不知名電容其實相當優秀,聲音鮮活開闊,用 BG 和 Silmic 代替,除了多了份高貴的「補料聲」之外,並沒有好多少。影響比較明顯的改變有三:

1. 電源變壓器。Shigaclone 吃電不多,只要 8V 單電源,電流不到 1A,但電源變壓器功率大,聲音會更開闊,更有氣勢。我目前用 30VA,diyAudio 上有些人用到更大。至於變壓器是否外置,我覺得差異並不明顯。不過變壓器外置可以大幅縮小主機尺寸,設計更小巧結實的機箱。

2. 數位輸出線路。原本電路板上只有 raw SPDIF,亦即是從 encoding 晶片直接輸出,對於遠距離的負載,最好加上一顆串連電阻和一顆輸出對地電阻。這對電阻,不論是阻質或材質,對聲音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理論上正確的阻值是 375ohm 串連、91 ohm 下地。我目前把數位輸出用跳線夾住,測試各種電阻的聲音。有些電阻怎麼聽都怪,有些則非常好聽。有趣的是,有些電阻很合適串連卻不合適下地,有些則相反。

3. 避震。前面說到 Shigaclone 對避震並不敏感,其實應該說,不同的避震方式,Shigaclone 聽起來會不太一樣,但沒有絕對的優劣。JVC 原本使用四顆橡膠軟墊固定機構,我最初也以這四顆軟墊固定,聲音還不錯。但見 47 Lab 原機 Shigaraki CD-Transport 的內部相片,是用螺絲將對角兩腳緊緊鎖在銅柱上,並未使用彈性懸吊避震(即原廠所稱 full-hard-suspention system)。於是我也如此嘗試,聲音果然不同,變得更直接、比較亮、比較衝一點。但只要調整數位輸出電阻,聲音就又平衡了。底座從 MDF 換成銅板,聲音也有明顯變化。在 MDF 上,聲音比較隨興狂放,在銅板上則凝聚穩重許多,低頻更為威猛,規模更大,音響性大幅提升。整體來說,我目前滿喜歡銅板/硬式懸吊的組合,但其他方案也都很不錯,各有特色。

接下來除了繼續調音,還要設計個小巧漂亮的機殼,好好把 Shigaclone 裝起來。Shigaclone 採用廉價的 Sayon 讀取模組,所有的消耗品,包括雷射頭、馬達、齒輪,都在這套模組內,幾百塊就可以換一整套全新品,還不必調整功率和焦距。有了 Shigaclone,只要再花幾千塊買二十套模組,就可以高枕無憂地聽上十幾年。當大家在追逐 CD-Pro2 或老 Philips 機構時,便宜的手提音響卻可以變身為高級 CD 轉盤,還比某些 CD-Pro2 更好聽!音響 DIY 的世界妙趣橫生,永遠有稀奇古怪的構想和方案,端是樂趣無窮。

最近幾天,一面調整我的 Shigaclone,一面沉醉在音樂裡,CD 一張一張拿出來重聽。我對 Shigaclone 瀟灑自如的詮釋風格,由衷地著迷。47 Lab 實在是非常有品味的音響廠牌,JVC 更創造了奇蹟:在 39 歐元的手提音響裡內建了偉大的 CD 模組。不過我目前還是不能理解,何以便宜的模組卻能發出這麼好的聲音,Shigaclone 好聲的祕訣究竟何在?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CEC 轉盤的祕密之後續




去年看到波蘭 DIYer Lampizator 的文章,指出 CEC TL1X 的數位輸出波型非常古怪,跳過「特製」的數位輸出板之後,聲音改善許多,尤其是鬆軟的低頻變得下沉有力。

低頻不夠紮實幾乎是所有的 CEC 轉盤的通病,許多雜誌、用家都曾提及。在我的眾多數位訊源裡,CEC TL51X 的低頻也確實是最糊、最鬆軟的。看了 Lampizator 的文章之後,前陣子心血來潮,便試著把 CEC TL51X 的 raw SPDIF 拉出來,跳過數位輸出線路直接連到 DAC 上。初聽有點驚艷,直通之後,聲音比較透明,細節似乎更多,線條也比較清晰。不過低頻並沒有更為下潛,只是較為深刻清楚而已。

然而,聽幾分鐘之後,開始覺得不太對勁。直通的聲音,清晰之餘,有些乾瘦,也比較冷硬,聽幾首曲子之後就開始讓人坐立不安,不耐久聽。相較之下,原本的聲音比較豐沛柔順,雖然細節略少,透明度不及,但耐聽許多。後來在輸出端串了電阻,改善仍然有限,再試聽幾天之後,那乾硬的聲音終於讓我耐受不住,於是又換回原始的組態。

後來發現 diyAudio 上也有人討論這件事。Peter Daniel 在他的 CEC TL0 上做相同的實驗,試聽感想與我差不多(bit annoying and thin sounding)。他指出 Lampizator 的實驗設計有問題:Lampizator 是在沒有負載的情況下測試 CEC TL1X 的輸出波型。Peter 重覆了 Lampizator 的測試,無負載時波型的確很怪,但在負載下測量,其實 TL0 的 SPDIF 輸出波型很漂亮(詳見原討論串)。

我這台 CEC TL51X 的數位輸出線路和上位機種 TL0、 TL1 不同,但也挺複雜。我不太了解為什麼需要這麼複雜的輸出線路,不過對聲音確實頗有助益。SPDIF 輸出線路的功能,莫過於增強輸出、阻抗匹配、波型重整、隔離雜訊等等。CEC TL51X 跳過輸出線路之後,聽感倒滿像 CD-Player 直入後級或被動前級,輸出阻抗不夠低,匹配不良的聲音。固然有透明、直接,高頻空氣感清晰的優點,但總是冷、瘦、乾、硬,不夠豐潤。類似的情況,在數位和類比上,聽感居然出奇的接近。

Lampizator 用的是 TL1X、Peter 的是 TL0、我的是最便宜的 TL51X,線路和構架不盡相同、原不應放在一起討論。但 Lampizator 在無負載下實驗,錯誤無庸置疑;而我和 Peter 的聽感又十分相近。不過我還是很好奇,Lampizator 如此盛讚直通的聲音,是他那台 CEC TL1X 剛好特別合適這種修改嗎?

經過實測之後,推翻了我先前的推測,CEC 並沒有刻意「劣化」原始 SPDIF 波型,做出奇特的音染。這個結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真的很欣賞 CEC 的風格和做工,憂得是低頻鬆軟的缺點依然無解。這台 TL51X 售價不高,卻設計精良、做工紮實,聲音又有特色,完成度極高。這些年來一忍再忍,始終捨不得下手修改。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CEC 轉盤的祕密

2010 年 6 月 22 日更新:後來 Peter Daniel 測量他的 CEC TL0,指出 Lampizator 的實驗設計有缺陷,CEC 的輸出在接上負載之後就變回漂亮的方波。詳情請見這篇後續


波蘭 DIY 玩家 Lampizator 最近發表這篇文章,Deconstructing the CEC(解構 CEC),內容著實有趣。Lampizator 在美國買了一部二手 CEC TL-1X,為這部皮帶驅動的「銘機」紮實的工作讚嘆不已。然而,聽感上,與常年以來的看法相近,CEC 呈現著自然順暢,帶有一點黏性的「類比味」,但低頻卻不夠下沈有力,顯得頭重腳輕。

Lampizator 用示波器檢測 CEC TL-1X 的數位輸出訊號,發現 RCA 輸出的 SPDIF 波型居然是混亂的三角型波,而不是應當的方波:



而平衡輸出又是另一種雜亂無章的波型:



這實在令人震驚。便宜的 CD-Player 也能輸出漂亮的 SPDIF 方波,而投入相當物料,作工精緻的 CEC TL-1X 卻輸出如此荒腔走板的波型。更奇妙的是,這樣的輸出,聲音卻不差,還相當有特色!

於是 Lampizator 強烈懷疑這是 CEC 的調音手法,故意在數位輸出模組上動手腳,把方波打成特殊波型,這樣的波型 DAC 仍然能夠解碼,但卻有音色上的變化。接著,Lampizator 把可疑的數位輸出模組 bypass 掉,直接從 CD 解碼晶片拉出 SPDIF,果然得到了正常的方波輸出:



將這樣的訊號直接送入 DAC,據 Lampizator 說,聲音變得更好了。尤其是結實有勁的低頻通通回來了,而且富有魅力的中頻並沒有變差,音樂性、音場、空間感也都俱佳。於是 Lampizator 認為 CEC 幹了一件蠢事,用多餘的數位輸出模組「封印」了 TL-1X 優秀的低頻。

不過,我想 CEC 會這麼設計絕不是出於愚蠢。我沒能親耳聽到 Lampizator 直接拉出 SPDIF 的成果,不確定是否如他所說,低頻改善之餘,其他環節也沒有 trade-off。但 CEC 會這麼調音必然其目的,比如說,日本人習慣在小空間玩大喇叭,適量地弱化低頻,可以減少駐波問題,讓全頻帶更平衡。另一個可能是如此可以調整出溫和柔韌的音色,即所謂的「類比聲」,符合消費者對「皮帶驅動」的想像,區隔市場定位。而事實上,這樣特殊的音色來自數位輸出模組的「加料」,複雜精密的皮帶機構反而只是行銷噱頭。

這些情報又燃起我對 CEC 轉盤的好奇。CEC 詭譎的奇計淫巧非常有趣,Lampizator 精闢的專文破解也很有意思。我的 TL-51X 也有一張「可疑」的數位輸出模組,我也要 bypass 這張模組,直接聆聽原始 SPDIF 的聲音,看看正直善良的低頻是不是通通都回來了!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Modifying Philips CD-680, Part IV

最近在改 Philips CD-680,其中一個重點是 reclocking:用高精度的震盪器代替 SAA7220 週邊的簡易 crystal 震盪器。

我目前試過兩種架構,一是 Elso Kwak 的 KWAK-CLOCK 7,二是採用 XO 和 TCXO 搭配 odiofan XO 穩壓板

KWAK-CLOCK 7 的表現前文已述,XO 系列則隨著所採用的 XO 有很大的變化。CD-680 的時脈為 11.2896MHz,我手上有三顆 oscillators,一是阿仁 I2S to SPDIF 套件裡付的 XO,一是在台北車站地下街「金電子」買到的正方型 XO,還有一顆是 odiofan 所賣,號稱 1ppm 精度的 TCXO

odiofan 的 XO 穩壓板設計得不錯,穩壓線路與 KWACK-CLOCK 7 的正電5V部份雷同,以 TL431 作電壓參考,以 BC550 follower 放大電流,許多環節都有細心的 decoupling 處理,layout 雖然比較不理想,但也還可以接受。總體來說,是少見的用心設計,售價又實惠。

兩顆 XO 插上穩壓板,都很順利地工作了。聲音各不相同,金電子的 XO 聲音比較硬,雖然銳利清晰,但沒有什麼韻味,有點類似低階電腦訊源的聲音,不耐聽。阿仁套件裡附的 XO 聲音好上一些,柔順許多,沒有什麼稜角。最奇怪的是 odiofan 的 TCXO,插上為其設計的穩壓板之後,卻不能運作。幾經測試,和賣方數次往來之後,發現要在 oscillator 的輸出端串上 0.01uF 的電容才能工作,而且只能串電容,再多串一根 47ohm 的小電阻又不能運作了,實在是相當古怪。

不過這顆難搞的 TCXO 發聲之後,我也就釋懷了。因為接上 TCXO 之後,聲音明顯進步許多,大大勝過前兩顆 XO。主要的差別是低頻量感大幅增加,而且更為紮實穩固,全頻段的聲音都變得相當清晰浮凸,也不像第一顆 XO 有硬聲不耐聽的問題。目前的感覺是 odiofan TCXO > KC-7 > 阿仁套件內附的 XO > 金電子所賣的 XO。不過 TCXO 並沒有全面勝過 KC-7,KC-7 有一種特殊的類比韻味,難以言傳。有點類似 CEC 皮帶轉盤的特質,輕鬆微帶黏性的聲音,這點完全不是 hifi 走向的 TCXO 比得上的。

其實 KC-7 用的也只是普通的 crystal,再以 AD8561 整波輸出而已,jitter 很難說有多低(實測 KC-7 的 jitter 也確實不低)。假如把 crystal 的部份以 low jitter TCXO 取代,同樣以 AD8561 輸出,不知是否能兼得二者之長呢?

有趣的是,odiofan TCXO 必備的 0.01uF clock 輸出電容,對聲音也有不小的影響。我試過新買的 Simens polystyrene 電容,覺得聲音太亮太硬,換成熟悉的 Rel-Cap RTE polystyrene 電容,想不到聲音竟然也往 Rel-Cap RT 用在類比電路的走向前進,變得柔軟豐厚,質感高雅。零件在類比電路的個性走向,不但在數位電路上呈現一致的表現(比如說 SPDIF 輸入交連電容、IC 的 decoupling 電容等),甚至在 clock 的輸出交連也如此,真是不可思異。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Modifying Philips CD-680, Part III

這次改機重點有二,一是從 Philips CD-680 I2S 訊號出來,直入 TDA1541A DAC,二是更換新的電源穩壓 IC。

CD-680 的解碼晶片是 SAA7210P 與 SAA7220P/A,很容易拉出 NOS I2S。參照這個波蘭文的連結,SAA7210 的 pinout 為:

1. pin 37 => SDATA
2. pin 38 => BCK
3. pin 39 => WS
4. pin 32 => DEEM

把這四條線,再加上地,用屏蔽線拉出來,以 5-pin 的佳能(Canon)端子輸出。

此外,還要把 mute 控制訊號拉到 SAA7210 上,也就是把 SAA7220 的 pin 23 拉線接到 SAA7210 的 pin 11,以免輸出雜訊。在 TDA1541A DAC 也做了對應的修改。先把 SPDIF 輸入斷路,再加入 5-pin Canon 端子作輸入,把三條 I2S 訊號,各串上小數值的碳膜電阻,接到 TDA1541A。

開聲一切順利,但直入 I2S 的聲音,卻沒有我想像中好。與 SPDIF 相比,聲音比較自然活潑,但整體平衡較為乾瘦,沒有 SPDIF 厚實,SN 也似乎較差。推測這應該和 I2S 的連線過長有關。I2S 連線最好不超過 30 公分,這在實做上相當困難,光是從 SAA7210 連到機殼就要 20 公分,TDA1541A 連到機殼又要 20 公分,外部連線盡量縮短也要 50 公分,加起來就將近一公尺了。難怪同樣支援 I2S 連線的 North Star Model 192,將機箱做得極淺,CD 與 DAC 疊在一起,如此才能大幅縮短 I2S 的連線。

Elso Kwak 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案:為 I2S 加上 buffer。用 74HC125 和 2N4401 做輸出 buffer,以幫助 I2S 傳輸。看起來滿妙的,也許是下一個改機的方案。

這次改機的第二個重點是電源。CD-680 的 5V 用電相當吃重,機構、Servo、解碼、DAC,都吃同一個 7805 穩壓 IC,早期的晶片耗電兇,這顆 7805 將近通過 1A 的電流。摘除了 TDA1541 之後,儘管有稍微好一點,但工作時仍然相當熱,許多 IC 共用一組穩壓,也不是很乾淨。所以增設多組 5V 穩壓,讓 Servo、SAA7210、SAA7220 獨立供電,勢在必行。但在獨立供電之前,我想先測試更動穩壓 IC 是否會帶來明顯的改善,所以目前還是維持單一 5V 的架構,先更換穩壓 IC。

原機採用的 IC 是 Motorola MC7805,已經相當優秀的 IC。一開始考慮更換的 candidate IC 是 LT1086-5LM2940-5。這兩顆都是定固輸出電壓的穩壓 IC,LT1086 規格明顯優於 MC7805,更遠勝 LM2940,但腳位與 7805 不同,使用起來麻煩。LM2940 則與 7805 腳位相容,但規格遠遜。會考慮這顆 IC,是因為曾在 diyaudio 上看到討論,據說這系列的穩壓器,用在前級電路還不錯,Mark Levinson 的前級也以同系列的 LM2937 取代 7805,所以想試試看。但 LM2940 的規格真的太差,不論 line regulation、load regulation、PSRR 都與 MC7805 有所差距,所以實在不看好其表現。裝上 LM2940,並加上 SMD 電容 bypassing,就上電開聲了。聲音果然不理想,聽感上 SN 比下降了,聲音有點乾薄,不耐聽。聽了半天仍然沒有任何改善,於是放棄,換回 MC7805。

在試聽 LM2940 的同時,我又查到一顆 TI 的新穩壓 IC TL780-05,這顆 IC 完全相容於 7805,但規格非常優秀,遠勝傳統的 7805,也勝過 LT1086 系列。於是我立刻向 RS Components 訂購這顆 IC 來試。TL780-05 到貨之後,立刻裝上去試用,結果非常好,似乎 SN 提高了,背景更安靜,聲音質感大幅提升,整體音色細膩許多。改善的幅度比過去將 7805 換成 LT1086 更明顯,效果更全面,特別是聲音寬鬆,沒有 317 或 1086 會讓聲音緊縮的缺點。這種改善的面向,很類似當年把 TDA1541A 普通版升級為皇冠版的感受。

發現好用的 TL780 系列,真是教人興奮。接下來便可以運用這顆 IC 來製作獨立穩壓了。要如何在現有的 PCB 下,加入新的穩壓,又要縮短穩壓與負載的距離,還要考慮 layout 和 grounding,似乎還要花時間研究實驗。看來在改機箱結構之前,單是電路就還有許多地方可以玩呢。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Modifying Philips CD-680, Part II

第二次的改機重點是加入新的時脈振震器,取代原本在主板上的 11.2896MHz crystal。這次先用我比較熟悉的 Kwak-Clock 7 作為起點。KC7 是我最早開始 DIY 的線路之一,在 2003 就曾搭棚做過,用來作 Asychronouos NOS TDA1543 DAC 的參考時脈。半個月前也搭棚做過一份新版,餵給 CEC TL51X

KC7 電路不算特別複雜,但工作在高頻又是時脈線路,對 layout 與 grounding 的要求頗高,以搭棚實作其實並不十分合適。這個月正巧得到幾張 PCB,雖是中國音響 DIY 社群的製品,不知是否獲得 Elso 授權,但生產品質不錯,layout 也頗有水準,這次改機便以 PCB 進行。

如 Elso Kwak 所述,KC7 最好是接到未經穩壓的正負 9V~16V 電源,通常可以從 CD-Player 的類比供電拉出來。但這台 CD-680 的類比供電,穩壓前達正負 20V,只好改拉穩壓過後的正負 15V 電源。其他實作細節則全如 Elso Kwak 的文件所述。完成之後,以屏蔽鍍銀線接到 SAA7220 的 clock input pin 即完成。開聲之後,改進的方向與 reclocking CEC 完全一致,層次感更豐富,韻味更好,但效果不如 CEC 那時明顯。

接著,我參考了幾份 service manual,試著調整 Philips CDM2/10 雷射頭的功率和焦點位移(focus-offset)。這個部份其實不難,但網路上的資料很少,尤其中文資料,很多人只知道要送修請師傅調。而即使是英文網頁,雖有人談到雷射頭功率調整,但很少提到 focus-offset 調整。我手上沒有 CD-680 的 service manual,幸好 CD-350、CD-650、Marantz CD-50 的線路和 CD-680 各有些雷同之處,Marantz 的 service manual 又寫得相當詳細,經過拼湊之後,終於知道該怎麼測試和調校。

把雷射頭功率和焦點位移校準之後,聲音有了很正面的改善,而且比我預期的要好很多。音樂性更好,鮮活豐潤,低頻觸感好,有彈性,似乎終於反應出前幾次改機的效果。照道理說,調整雷射頭是 CD 改機的必要步驟,而且每次改機之後,都必須重新校正。因為雷射頭和焦點位移的正確範圍很小,改機只要牽涉到電源,這兩個數值就會受到影響而偏移。很多人改機,換電容換整流子換變壓器換穩壓架構,電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卻沒有重新校正雷射頭的工作點,結果勢必無法發揮 CD 唱盤的最大功效,還可能減損雷射頭的壽命。也就是說,雷射頭的工作點不對,任憑用料再講究,電源作得再好,改機的成果也無法 100% 反應在聲音上。這個道理很淺顯也很重要,網路上盡是補料狂灑,無所不用其極的改機文,卻很少人提到此一環節。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Modifying Philips CD-680, Part I

買進二手的 Philips CD-680 一陣子了,很喜歡這台數位輸出的聲音。CD-680 是二十年前的機器,比利時製,機構是 CDM-2/10,晶片組為 SAA7210/SAA7220/TDA1541(不是 TDA1541A),表現很穩定,不挑片、不跳針,相當優秀。數位輸出的聲音,溫暖厚實,韻味很美,非常耐聽。類比輸出則明顯不如我的 NOS TDA1541A DAC。

熟悉聲音和性能之後,便開始改機。這台 Philips CD-680 主要的弱點包括:
1. 輕薄的塑膠底盤,上蓋也是薄鋁板,整台機器不到三公斤,按個 play 鍵都可能推動到機身,機箱結構也不夠穩固。
2. 電源不是非常講究。一組 7805 穩壓的 5V 同時供應讀取機構、數位電路、DAC電路。
3. 電源變壓器和穩壓工作溫度頗高,可能會縮短週邊零件(尤其是電解電容)的壽命。
4. 20 年前的機器,工作溫度又高,電解電容應該老化得很嚴重。

今天只是熱身,主要修改要點如下:

1. 移除不需要的線路和元件。既然不需要類比輸出,我把耳機輸出板和類比輸出電路板移除,解焊 TDA1541。如此一來,類比和 DAC 的電力需求都省去了,降低變壓器和穩壓的溫度。

2. 把重要的兩組橋式整流上的二極體,換成 Schottky 二極體 IR 11DQ06。

3. 更新電解電容。原機大量採用 Nichicon 的產品,如今以容值耐壓接近的新電容代替。穩壓前的濾波電容使用 BC 136 系列,穩壓後的小電容則是 Sanyo OS-CON SP 系列與 Panasonic FM 系列。這部份比較像保養,而不是改機。

完成之後,開機測試一切正常。聲音變得比較開放,較有現代感,音色稍不那麼濃厚,毛邊較少,有 S/N 比提高的感覺。整體來說進步不大,也符合我的預期:換零件是為了保養,本就不可能帶來多少進步。接下來,之後的重點是 reclocking,拉 i2s 直入 DAC,再加強機箱結構,這些才是真正能大幅改進聲音的重要改機環節。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Reclocking the CEC Transport

前陣子試圖破解 CEC superlink 格式,想拉 i2s 出來直入 DAC。完全了解 superlink 的 pinout 之後,剩下的問題是數位訊號的格式。我做了一個 16.9344MHz 的 clock,透過 superlink 餵給 CEC TL51X,再把 superlink 中的 bck, wck, sdata 等三條資料接到 Sony 格式的 TDA1543A,果然發出了聲音。然而,我參照 Kalman Rubinson 登在 The Audio Amateur 的文章,製作了一個簡單電路,據說能將 Sony/BB 格式的數位資料轉為 Philips 慣用的 i2s,但這個線路卻無法成功地將 superlink 的資料解成 i2s,只在單聲道發出雜音。

按照 rfbrw 的說法,CEC superlink 的數位輸出,資料雖然是 44.1KHz/16bit 規格,但 word length 卻有 24 bits。要將這樣的格式轉換為標準的 16 bit i2s,則必須 reclock,還要 shift sdata,相當麻煩。而經過太多轉換程序,說不定還不如直接使用 SPDIF 連接。加上最近買入一台老 Philips CD,聲底不下於 CEC TL51X,又可以簡單地拉出 i2s,便不想在 CEC 上花費功夫了。

雖然不能輕易拉出 i2s,好玩的是,透過 superlink 介面,可以送外部時脈給 CEC 轉盤,轉盤就會以外部時脈為基準工作,就像 Esoteric 高階機器可以外接高精度時鐘一樣!

CEC TL51X 內部是常見的 crystal 時脈產生器,頻率是 16.9344MHz,只要外接好一點的 XO,理論上都能有所改善。我把 superlink 其他 pin 空接,只拉 pin 0 (Ground) 與 pin 9 (Master clock input) 出來,接到自己搭棚的 Kwack Clock 7,數位訊號則透過 SPDIF 輸出到 DAC,CEC 與外部時脈合作無間,聲音就這麼出來了。

一開始的聲音雖然開闊,但卻很煥散,一點也不凝聚。於是我把 clock 到轉盤之間的連線,由實驗用的 1.5 公尺縮短到 30 公分,再把 Kwak Clock 7 裝箱,做好避震,重新接上,這下聲音就完全不同了。不但比 reclock 之前開闊,也不再有煥散失焦的問題。音色的層次變好了,而本來就相當耐聽的 CEC 聲底,又變得更有韻味,更沒有尖薄的「數碼聲」。雖然 reclock 之後的音色改善,倒也不是那麼大,卻是全面性的提升,沒有任何 trade-off。而且,reclocking 所改善的方向相當獨特,其他改機方案都無法帶來這類的改善。這次的經驗讓我非常的振奮,接下來打算繼續在這個外置 clock 玩各種花樣,例如採用不同的時脈產生器,換電源架構,也可以改善機箱和避震,真是樂趣無窮。

這台 CEC TL51X 買入至今,雖曾拆開上蓋觀察內部,但止於「眼到」而始終沒有動手改機。然而 CEC 獨門的 superlink 介面卻成為窗口,讓我這一年多來徹頭徹尾玩的不亦樂乎,比往常的改機更有樂趣。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破解 CEC Super Link 格式

眾所周知,SPDIF 並不是理想的傳輸格式。SPDIF 將多軌數位訊號編成單軌訊號,再由 DAC 端以 PLL 還原多軌資料,這樣複雜的過程,增加了數位訊號的 jitter。

這麼多年來,一直希望 bypass 掉 SPDIF 轉換,直接從 CD 轉盤拉 I2S 到 DAC 解碼。但我的 CD 轉盤卻沒有一台屬於 Philips 系統,不能直接拉出 I2S。而我的 DAC TDA1543 與 TDA1541A 卻又只能接受 I2S,於是其間的問題變得不易解決。

現役的 CEC TL-51X 有特殊的 superlink 介面,正是跳過 SPDIF 轉換,以 D-sub 接頭直接輸出多軌數位訊號到自家的 DAC。但 CEC 並沒有公開 superlink 規格,CEC 產品的 service manual 也極少見,官方網站上僅有簡略的示意圖。如何透過 superlink 介面直接從 CD 轉盤拉出數位訊號,目前在網路上仍然找不到解答。


前陣子幫朋友製作 CD-Pro2,聽過 I2S 直入 TDA1543 的好聲之後,我對於如何 bypass SPDIF 的興趣更濃厚了。有空時拆開 CEC TL-51X,經過一番實驗,終於有了初步突破。目前已經知道 9-pin D-sub 的 pinout,也大約知道數位訊號的格式了。

先看 D-sub 的 pinout:

1. Ground
2. Bit Clock (BCK)
4. Word Clock (WCK)
6. Audio Data (DOUT)
8. De-Emphasis (DEEM) inverted
9. Master Clock (MCLK)

在 CD 轉盤端來說,BCK、WCK、DOUT 是 output,而 pin 9 MCLK 則是 input。也就是說,master clock 由 DAC 端產生,再 feedback 回轉盤作 synchronization。

由於 TDA1543/TDA1541A DAC 並不需要 master clock,所以我先試著只接 BCK, WCK, DOUT 三軌出來,直入 TDA1543 試聽,結果一點聲音也沒有,我試用 Sony 格式的 TDA1543A,也仍然沒有聲音。

後來,我跳過 superlink,用莫式接頭從 TL-51X 的 PCB 上接這三軌出來到 TDA1543,聲音就出來了。不過聲音非常微弱,可見不是 I2S 格式,於是換上 TDA1543A,終於有正常的輸出。

所以目前的結論是,superlink 必須給定 master clock 才能正常運作。即使 DAC 裡不須要 master clock,也必須產生時脈給轉盤。其次,superlink 的數位訊號不是 i2s,應該是 Sony 格式。不過,所謂的 Sony 格式又有許多種變化,實際上到底是哪一種,還要再實驗。目前確定 TDA1543A 能直接解碼。

關於 TDA1543A,我一直也很納悶。官方 datasheet 裡完全無法查到相關資料,網路上也眾說紛云,只知道是 "Japanese format" 或 "Sony format",卻沒有明確的定義。

目前所見最詳細的討論在 diyAudio 上: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showthread.php?postid=252901#post252901

另一個討論串也有相關內容:
http://www.diyaudio.com/forums/showthread.php?threadid=10838

按照 rfbrw 的說法,TDA1543 所謂的 Sony format 是:

2's comp LSB justified data,48Fs serial clock and 48bit L/R frame irrespective of valid data length.

而且 Sony/BB 格式可以 cover Sony 格式,所以也不能由 TDA1543A 為 Sony 格式就反推 superlink 是 Sony 格式。總之,目前可以確定 superlink 是 Sony/BB 系統的格式。

儘管 TDA1543A 已經可以解碼,但我希望主力 DAC TDA1541A 也能用,所以終歸是要能轉成 I2S 才方便。Sony/BB 格式轉到 I2S 似乎又不太容易。手邊有一篇 Kalman Rubinson 登在 The Audio Amateur 的文章,講的正是數位格式互換的方法。不過 Elso Kwak 照著做卻也遇上了問題,無法順利轉出 I2S,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不過接下來還是會以 Rubinson 的方式為基礎實驗,希望能順利地把 superlink 轉成 I2S,就能自由自在地玩更多花樣了。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DIYZONE CD-Pro2 裝機感想

DIYZONE (DZ) 2004 年推出 Philips CD-Pro2 (VAU1254) 套件,弄得滿城風雨。在那之前,本就對 CD-Pro2 很有興趣,卻沒有閒錢跟上團購,後來看到許多 DIYer 都做不出好聲,又常有燒機的消息,也就漸漸失去興趣,改玩 Sony SCD-XE600 和 CEC TL51X 等廠製轉盤了。

想不到,過了五年之後,卻終於遇上了 DZ CD-Pro2 套件。原來朋友當年買了一套,但沒有時間組合,零件就一直放著,直到最近才託我幫他完成。

收到套件之後,看到一盒又一盒的零件,厚重的鋁製機殼,好幾塊模組各自有獨立的 PCB 和零件包,真是令人興奮。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組裝套件,不必研究線路、不必搭棚洗板、不必備料選件、不必整製機箱,想起來就輕鬆愉快許多。不過,由於這個套件常有音質不佳、機芯容易燒毀的傳聞,我還是研究了一下 DZ 的電路,並做了一些修改,電阻電容也改為熟悉的品項,希望能提升音樂輸出的品質,延長 CD-Pro2 模組的壽命。

修改重點:

1. 穩壓電路
CD-Pro2 需要 5V 與 9V 兩組電源,耗電不大,典型值是 0.3A 上下。DZ 原始的穩壓非常複雜,整流濾波之後,先經過兩級 LM317 IC 穩壓,再經過一級 op-amp 穩壓輸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複雜,DZ 也沒有說明他們調音的過程,選用這種穩壓設計的考量。我向來不喜歡多級穩壓,又聽說 DZ 的穩壓是燒壞許多 CD-Pro2 機芯的殺手,於是參考大多數採用 CD-Pro2 廠機的設計,改用一級 IC 穩壓。我沿用 DZ 的穩壓板,經過修改之後,電源架構變為單簡的 CRC 濾波,再以 LM317 穩壓輸出。DZ 配的電阻是 Dale RN60D,電容是 Nichicon MUSE 系列,這是他們當年的標準補品。由於素來不喜 Dale RN60D,對 Nichicon MUSE 也印象平平,於是改用了慣用的 Philips MPR 24 與 Panasonic FM 系列。CRC 濾波中的那根 R,則用可以承受 2W,聲音溫澗厚實的 Dale CPF2 電阻。此外,所有的整流二極體也都改用我喜歡的 IR 11DQ06 Schottky diodes。

2. 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
試聽過 CD-Pro2 內建的類比輸出之後,覺得聲音平淡,雖然不難聽,卻無法發揮 CD-Pro2 的實力,明顯不如以 SPDIF 輸出,再經過我的 TDA1541A DAC 輸出的聲音。所以便收集了手邊的材料,用洞洞板做了簡單的 NOS TDA1543 DAC。由於 CD-Pro2 模組原本就可以輸出 I2S 格式,搭配 NOS TDA1543 非常方便,只要一組穩壓,一顆 TDA1543 IC,五根電阻,四顆電容就完成了。電阻仍然是慣用的 Philips MPR 24,輸出交連電容則用透明乾淨的 Philips 013 low leakage 系列,DAC 電源穩壓則用 Panasonic 的穩壓 IC AN8008。
由 CD-Pro2 模組直入 TDA1543,不經過 SPDIF 的轉換,聲音果然很好。雖然 TDA1543 先天上比較浮躁,失之穩重細膩,但非常有活力,音樂聽起來生動鮮活。相較於透過 SPDIF 連接的 TDA1541A DAC,也是互有高下,平分秋色。如果能用 I2S 格式,讓 CD-Pro2 直入 TDA1541A,那聲音或許會更棒。不過 TDA1541A 陣杖太大,成本又高,不像 1543 運用簡易。

3. 數位輸出
雖然 CD-Pro2 的主人目前沒有 DAC,預計採用類比輸出,但我還是想做好 SPDIF 輸出的品質,以備將來主人接上 DAC 使用。CD-Pro2 模組本身就有 SPDIF 輸出,但 DZ 又額外附了一張數位輸出的電路板,將 CD-Pro2 傳來的 SPDIF 轉手再輸出。我研究了 DZ 數位輸出的線路,除了多加一組光纖輸出之外,實在看不出這些多餘的轉換對聲音有什麼幫助,所以直接捨棄。CD-Pro2 本身的數位輸出其實相當不錯,接上我的 TDA1541A DAC,真的能讓人聽出這個機構強健的體質和 hi-end 質感。不過,那陣子正好看到阿仁的 DSIX SPDIF 模組套件,為了求好心切,同時也好奇 DSIX 的表現,就訂了一套來試。意外的是,裝上 DSIX 之後,聲音並沒有更好,反而明顯較差。特別是高頻,在小提琴與女高音的頻段,有明顯的衰減。我對這個 DSIX 線路不熟,英語系討論區又沒有太多資源,查不到改造的法門,最後所以只好 bypass 掉 DSIX,由 CD-Pro2 模組直接輸出 SPDIF 訊號。DSIX 在日本、台灣頗受好評,這次試用效果卻不好。我的解釋是:DSIX 原始的設計有許多調音手法,而阿仁的版本儘管電路雷同,但配料、layout 都不同,最關鍵的手繞脈衝變壓器更改用了表現平平的 PE-65612,和原設計大異奇趣。此外,我的 TDA1541A DAC 在 SPDIF 輸入端裝有了一顆 Scientific Conversion 數位變壓器,原有隔離的作用,沒有必要再經過一次 DSIX 隔離。

4. 控制板與聲音表現關係不大,一開始完全按照 DZ 的指示安裝。不過自動進入待機模式的機制實在太煩人了,stop 時機器也不太耗電,頻繁的開關機徒然減損 CD-Pro2 模阻的壽命,不知道這種無謂的功能意義何在。後來參考 DZ 上的這篇文章,把自動待機取消了。


第一次組裝 DZ 的套件(其實也是我第一次組裝套件),對 DZ 的設計印象並不太好。DZ 沒有調音,沒有針對音質設計對應的電路,這在國內的套件來說是家常便飯。問題是,DZ 的 CD-Pro2 連基本的運作使用,都難以讓人滿意,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先不說許多人碰上悲劇,如 CD-Pro2 模組燒毀之類的,我自己遭遇的問題有:

1. 紅外線 CD 載入判斷
DZ 自作聰明的紅外線判斷 CD 載入機制無疑是個笑話。一來是紅外線 sensor 的位置無論如何都無法偵測到 8cm 的小 CD,導致這台 CD-Player 不能播放 8cm CD。二來是紅外線 sensor 的反應時間很慢,置入 CD 之後,往往要等上十數秒才能開始播放。三來是紅外線 sensor 並不靈敏,有時無法 trigger,要把唱片拿起來重新置入才能順利播放。總而言之,從紅外線啟動 CD 的設計來看,吳立民所謂的「便利」、「高完成度」、「媲美Hi-end機」,完全是天方夜譚。許多高級機器,老老實實地使用微動開關啟動 CD 循軌,一點問題也沒有,何苦搞個麻煩的紅外線模組,既麻煩用家,也麻煩設計者呢?難道所謂的「DZ-Style」就是自作聰明、畫蛇添足嗎?

2. 靭體
雖然控制靭體並不直接影響音質,但卻會影響操作使用的感受,進一步影響了聆賞音樂的心情。DZ CD-Pro2 的靭體寫得非常差勁,操作的感覺與平常的 CD-Player 完全不同:沒有 pause、CD 必須載入穩定才能按鍵操作、上下循軌動輒出現 ERROR,種種問題,導致我操作時總要充滿耐心,小心翼翼。即使如此,還是常常把控制器搞到當機,為此重開過好幾次。我沒有寫過 micro controller,不過大賣廠的雜牌 DVD-Player,不到一千塊,都有正常好用的控制靭體,為何將近兩萬塊的套件,DZ 卻只能提供這麼難用的靭體呢?這樣也叫「媲美Hi-end機」?此外,還有用家指出,DZ 的靭體,5V 與 9V 兩組供電的延遲不夠久,未達 datasheet 上的要求,有損傷 CD-Pro2 之虞。

3. 機殼構造
DZ 這次把機殼處理得很漂亮,表面處理細緻無瑕,所有的螺孔都很精確,這些都值得讚賞。可惜機殼下面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打開 CD 蓋,底下原始、粗獷、充滿「機械美」的構造,雜著幾十條接線和電路板,就赤裸裸地曝露在用家眼前。這種彷彿黑心貨的低完成度,害我每次換 CD 都覺得傻眼,難道這又是「媲美Hi-end機」?我的 CD-Transport CEC TL51X 才兩萬塊,也是上置 CD,談不上什麼 hi-end 機,卻處理得好太多了。
除此之外,我不懂為何要把顯示器放得那麼深。吳立民聲稱這樣看起來比較有立體感,但無論如何未免也太深了,看起來怪異,而且角度稍偏就看不到顯示數字了,難怪許多玩家不約而同地把顯示板前移。說是有立體感,我看八成是機箱規劃時考慮不周,只好將錯就錯吧!

4. 裝機說明
DZ CD-Pro2 算是滿複雜的套件,好幾張 PCB,零件多、接線繁複。然而,竟然沒有完整詳實的裝機文件,所有的資料都要在一篇又一篇散亂的相關文章中收集,有些關鍵資訊甚至還在討論區中,我真好奇經驗不多的新手有辦法順利地自己裝起來嗎?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 DZ 獨有,國內的套件大多缺乏文件,常是一份電路圖、一份零件表、幾張照片了事。問題是 CD-Pro2 如此複雜,竟然連一份完整詳實的電路圖都沒有,要綜合兩三個檔案,才能知道每張 PCB 之間接腳對應的關係,未免太不用心了。不知何時,國內的套件或 PCB 才能到達歐美的水準呢?例如 Pass 或 Pedja 的裝機文件,從設計原理、電路分析、零件選擇、實作細節、調音建議、到測試數據,一一向用家解說,不但詳盡,讀起來還很精彩。裝機說明可以做到這種境界,套件的品質才真能教人信賴。


這台 DZ CD-Pro2 我聽了一個月多,一邊聽一邊調整。撇開操作的不順暢,聲音表現很好,一開聲就明顯地讓人感受到 hi-end 質感。有點類似乘坐 Mercedes 汽車的感覺,聲音堅實穩重,不疾不徐,帶著樸實自然的韻味,質感高貴。相形之下,我的 CEC TL51X 雖然輕柔順耳,但下盤無力,顯得花拳繡腿。

然而,我想 CD-Pro2 的能力尚不止於此,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改進。例如機箱,DZ 的機箱雖然品質不錯,但未必適合 CD-Pro2。對轉盤來說,機殼結構有莫大的影響,有時間的話,應該嘗試各種懸吊方式和機箱結構,還有機箱的材質。此外,許多人直接修改 CD-Pro2 模組上的電路,這也有很多可玩之處,例如換高精度的 clock,或是局部的電源最佳化。還有像電源、數位輸出等,也都有很多變化可玩。以 CD-Pro2 本身的優秀的體質,非常值得花時間下去研究。而即使簡單的裝起來,當作轉盤用,聲音也不差了。要做到三五十萬廠機的水準,或有難度,但至少也有數萬元轉盤的表現。(但如果採用 DZ 原始的電源和配料,我就不敢保證了)。

如果有好的靭體,我倒也滿想收一套 CD-Pro2 來玩。我現在初步的構想是,用木板做一個小型的極簡機箱,搭配 Kwak Clock,電源外置,以 I2S 直接連到我的 NOS TDA1541A DAC。我很期待這樣的聲音。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47 Lab 新傳奇:Shigaclone

繼 Audio Note 和 Pass 之後,47 Lab 不愧是這十年來帶給音響 DIY 社群最多創意和活力的音響製造商。從 Gainclone 擴大機和 NOS TDA1543 DAC 為濫觴,後來又推進到類比領域,Phonoclone 儼然是當今 DIY 界 C/P 值最高,表現極佳的唱頭放大器。如今在 CD-Pro 2 風潮泡滅之後,47 Lab 的信樂燒系列 Shigaraki CD-Transport 又成為新的 clone 流行,觸及到 CD 轉盤這個較少人 DIY 的領域。



Shigaclone 最早從波蘭的音響討論區 www.audiostereo.pl 肇始。有人拆解 47 Lab 原廠的 Shigaraki CD-Transport,發現內部的機構和伺服模組,與便宜的 JVC RC-EZ31 手提音響雷同。於是有人開始去買 JVC 的手提音響,取出內部機構,配合高品質的電源和穩固的機座,結果得到不錯的表現。後來,加拿大 DIY 名人 Peter Daniel 又將這個資訊引薦到英語世界,在 diyAudio 引領熱烈的討論。

Peter Daniel 不愧是手藝精湛,非常有行動力的玩家。從去年三月到現在,短短一年間,他已經測試了許多種電源架構和機體結構,讓他的 Shigaclone 日益成熟。直到現在,他聲稱他的 Shigaclone 表現非常優異,不但超越了他研究多年的 CD-Pro 2 轉盤,還成為他的 reference 轉盤。

我過去一年密切地觀察 Peter 的進展,如今看來,去年年底的組態已經相當成熟了。從照片看起來,真是相當精緻,架構卻又是那麼地簡單。





這裡有更多圖片。

JVC RC-EZ31 簡單廉價的 CD 讀取架構,理論上不會比 Philip CD-Pro 2 好。但正因為簡單,容易使用,所以對於技術能力不高,儀器設備不足的 DIYer 來說,反而比 CD-Pro 2 更容易做出好的結果。這也和 non-oversampling TDA1543 很容易就有好聲是相同的道理。

總之,玩 Shigaclone 比 CD-Pro 2 便宜多了,卻似乎更有趣,更好玩。我也很想買台 JVC RC-EZ31 來試試看,但國內似乎沒有進這個 model。卻不知道國內有沒有其他手提音響使用了相同的讀取機構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