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DACT 級進式電位器 vs.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看了 Charles Hansen 的文章,對音量控制器又開始心熱。去年經 Coffin 兄介紹,開始玩 Lightspeed 光敏電阻(LDR)音量控制器,非常驚訝於它的表現,一年以來都很滿意。不過 Lightspeed 造價不低,如我用上 TKD 導電塑膠可變電阻,再加上電源等等,合計已超過兩千元了。比之數百元或千多元的傳統 VR 要好,亦屬分所當為。我所好奇的是,Lightspeed 在各種音量控制的方案中,處於什麼樣的等級;與其他高價方案相比,Lightspeed 的優缺點在哪。

可惜的是,網路上討論音量控制的文章雖多,但往往都是拿高價方案去與廉價的碳膜可變電阻比較。有人說 IC 好,有人說級進好,有人說 relay 好,有人說 P&G 等高級可變電阻好,但比較基準常常是幾百塊的 ALPS VR。如此不對稱的比較,難以評估這些高級音量控制器,究竟好到什麼地步(包括我自己先前的分享,也是不對稱的比較)。然而高價方案之間的直接比較,卻相當少見。Lightspeed 也是如此,一堆玩家在 diyaudio.com 寫了一篇又一篇的心得與校調文,但花了這麼多金錢時間在上面,到底值不值得?直接買個高級的級進式電位器會不會更好?這些問題都讓我非常好奇,可惜不曾看到玩家真的去比較並分享聽感。

與其苦等別人分享,不如自己實際體驗。之前曾親手操作過廠機上的 DACT 進級電位器,撥動的手感,讓我印象深刻。這次終於下定決心,咬牙買了一顆 DACT CT2 24 段雙聯進級式電位器,回家與 Lightspeed 比較。

DACT CT2 24 段進級式電位器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

Lightspeed 在我的前級 DCB1 上,已經聽了很久,相當熟悉它的聲音。於是把 Lightspeed 從 DCB1 裡拆下,獨立的電源也拆了,換上 DACT 電位器。DACT CT2 是 24 段級進式電位器,鍍金接點,串連式設計,使用無感低雜訊的 SMT 電阻。包裝上寫道,兩聲道的誤差在正負 0.05 dB 之間,總諧波失真(THD)小於 0.0001%。雖然串連式的設計不如 ladder type 理想,音樂訊號總得經過數根至十來根串連電阻,但市面上似乎也沒有 ladder type 的成品。自己買波段開關來自製 ladder type,造價昂貴,體積亦大,加上一堆電阻曝露在外面,感覺很髒。我還是比較欣賞 DACT 這樣走線短、小巧緊緻、接點密封的設計。


換上 DACT 級進電位器之後,重新打開 DCB1,馬上聽到有若雲泥之別的變化。一開始感覺並不太好,覺得 DACT 的聲音比較悶,有點放不開,不夠開闊。相較之下,Lightspeed 顯得揮灑自如,活潑大器。而且 Lightspeed 的透明度比 DACT 好,中高頻更有一種類似直熱式三級管機的溫潤與水份,這種迷人的味道,在 DACT 上完全不得見。

但 DACT 素質終究不差,不像其他可變電阻讓我完全聽不下去,所以就放著 DACT 唱幾天。在這幾天裡,聲音漸漸順了,我也慢慢聽出了 DACT 的好處。DACT 的聲音雖然不如 Lightspeed 透明,但音質十分純淨,背景深沉,沒有毛躁感。響應非常平坦,從低頻到高頻,音色都完全一致。相對之下,Lightspeed 則是中高頻溫潤,低頻生猛活潑,音色比 DACT 有魅力,但卻不如 DACT 平實穩定。此外,Lightspeed 似乎有放大動態的傾向,有點「大港」,跌盪不羈,大開大闔。DACT 相對之下顯得有點悶,比較平淡,不夠活潑生動。但這樣的呈現方式,卻也比較自然耐聽。DACT 在寬頻兩端的表現,不像 Lightspeed 那麼精彩,但中頻的密度和厚度卻比較高,音色較為飽滿踏實。從聲音表現來說,DACT 穩健樸實,Lightspeed 活潑熱情,兩者都不錯,很難分出高下。

從使用壽命上來說,DACT 和轉動次數有關,原廠的數據是至少 25000 轉。而 Lightspeed 則和 LDR 的使用時間有關,據說有 25 年(不知道有沒有更確定的根據)。以我的聆聽習慣來說,一下子聽古典樂、一下子聽搖滾樂,唱片之間電平差異不小,經常須要撥轉音量控制器。如此說來,壽命不受轉動次數縮減的 LDR 似乎比較適合我的聆聽習慣。不過 LDR 的表現並非完全穩定,阻質曲線與失真幅度會隨時變化,緩慢地衰減。我使用 Lightspeed 的時間不過一年,尚不知道長期使用後的情形。

在操作方面,DACT 雖然只有 24 段,但段與段之間的衰減幅度設計得很好,可以輕易調到理想的聆聽音量,絕少有不上不下、進退兩難的情況。即使偶有這種狀況,反正也別無辦法,在前後兩檔中擇一便是(我通常選音量低的一檔)。對我這種神經質的人來說,不啻是一種解脫。之前用連續可調的電位器,經常反反覆覆的調整,反而無法集中心思在音樂上。

Lightspeed 的音量操作,是經由一顆 100K 的可變電阻決定,任何 100K 的電位器都能用上,用 DACT 級進電位器亦無不可。這顆電位器關係到操控的方式與最終的聲音表現。我在 Lightspeed 上試過許多中低價位的可變電阻,只有東京光音(TKD)2CP601 的聲音讓我的滿意,其他聲音碳膜電阻如 ALPS、COSMOS 等都遠不夠好。或許是我的後級增益較高,這顆 TKD 2CP601 用在 Lightspeed 上,只要旋鈕稍微轉大,音量就馬上過大,結果調整音量的範圍極窄,迫使我要在極小的角度裡,費盡心神的微調到恰當的音量。因此,一用 DACT 之後,我就完全愛上了它的操作,終於可以輕易地找到我想要的音量。許多人垢病級進電位器很難調整到理想的音量,我的經驗則完全相反。DACT CT2 不但調整便利,還能剋制我的猶豫不決。

除此之外,我發現 Lightspeed 理想的聆聽音量範圍比較小,只要音量設定稍小,聲音馬上變得悶、暗、放不開。而設得稍大,又會出生令人不悅的壓迫感。相對之下,DACT 轉到小聲,就真的只是小聲,音質不會明顯劣化。轉得稍大聲,也只是單純的大聲,並沒有壓迫感。所以,DACT 可以聆聽音樂的理想音量範圍大了許多,在深夜小聲聽,細節仍然極豐富,維持了水準一致的表現。


整體來說,DACT CT2 級進電位器,設計相當成熟,各方面都很優秀,尤其是操作機能,讓我使用起來非常愉快。而 Lightspeed 光敏電阻音量控制器,正如 Charles Hansen 所言,在妥善的實作下,聲音比傳統的可變電阻要好。但變數很多,因實作者、因使用者、因搭配的線路零件,而有很大的差距。DACT CT2 的聲音平實自然,音色純淨,但無論如何就是少了 Lightspeed 那或許有些失真,卻相當迷人的魅力。Lightspeed 獨特的透明感、溫潤充滿水份的中高頻、生猛強勁的低頻,都讓人非常難忘。而且造價只要 DACT CT2 的一半左右,聲音又是如此別緻,確實是很超值的音量控制方案。

在我的系統與環境下,DACT 與 Lightspeed 的聲音表現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因為 DACT 操作機能好上許多,又能清晰地小音量播放,所以我裝上 DACT CT2 之後,至今都還沒有換回 Lightspeed 的念頭。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蓋希文兄弟為電影 Shall We Dance 譜寫的歌曲,如今已今為標準曲目(standard),經許多歌手傳唱。最早是從 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 在 Verve 的專輯 Ella and Louis Again 裡聽到這首曲子。其中 “You like to-may-toes and I like to-mah-toes” 的片段,十分恢諧有趣,再加上 Ella 與 Louis 兩人活潑開朗的歌聲,這幽默可喜的曲子,聽起來益發趣味,讓人忘憂。


苦情女伶 Billie Holiday 也唱過這首歌,而且是獨唱,收錄在 Body and Soul 這張專輯中。歡愉可喜的曲子,經她一唱,雖不致於淒然欲絕,但畢竟有些孤獨滄桑的況味,但又有那麼一點點俏皮,並不是一味地悲情寂寞。

而在電影 Shall We Dance 當中,原唱 Fred AstaireGinger Rogers 又唱又跳的片斷,早已成為經典。這兩位歌唱得好,舞跳得更是棒透了,而且還是穿著溜冰鞋,邊溜邊跳!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我最喜歡的 standard 之一,特別是 Ella 與 Louis 的版本,已經和我許多悠閑愉悅的回憶,緊緊地連繫在一起。再怎麼低落的時候,不意聽見這首曲子,總不免會心一笑,腦海間浮現出人生中那些明亮的畫面。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再遊 TAA 2011 國際HI-END HI-FI 音響大展

週日又花了半天的時間看展。雖是週日,雖是最後一天,但人潮並不太多,前幾年即使是平常日,都比今天更熱鬧。但這對看展我來說,卻是好事,得以從容的在每個房間仔細聆聽。週五聽過的展房,這回就快速通過,把時間用在上回錯過的地方。看展時聽到有趣的系統或器材,隨手拍下兩張拍片。以下提及的,是我特別「印象深刻」者,不見得都好聽。


976 欣寶:之前沒有特別注意 AMR 這個品牌,今天的感覺卻頗好。特別是新的書架式喇叭,用了大尺寸的平面高音單體,中高頻輕鬆漂亮。


956 德錩:FM Acoustic 前後級推 Pawel Acoustic 書架式喇叭。我想 FM Acoustics 和 Pawel Acoustics 無庸置疑都是好東西,但今天在這個展間,廠商播放一張奇怪的人聲 LP,整個系統的音質宛如卡拉 OK。FM Acoustics 真是個奧妙的 high-end 品牌,售價奇高,表現卻常常令人失望。


971 全茂:在這間看到全套的 Audio Note Japan Kondo 系統,搭配口碑素著的 Acapella 喇叭。我對 Kondo 的器材神往多年,一直無緣得聽。猶記剛開始 DIY 音響的時候,閱讀《美聲實作》,Kondo 就在我心中奠定了非凡的地位。後來仿製 M7 前級,從製作過程中,看著實機搭棚的相片、測試元件的聲音,體悟到許多心得,對這個品牌更是加意敬佩。今天終於親見全套 Kondo 系統,心中悸動無比。我原本不太喜歡 Acapella,但與 Kondo 搭配之下,整套系統聲音很好,華貴濃豔的風采充滿了魅力。

在心神激盪之時,想與廠商交換一些資訊。可惜工作人員態度冷淡,瞬間冷卻了我內心的感動。想來工作人員目光十分銳利,一眼看出我的寒傖,知道我努力一輩子也買不起 Acapella 和 Kondo。


613 唐業:除了日本的 Audio Note,睽違多年,英國的 Audio Note 也參展了。兩家 Audio Note 的糾葛可見前文,現在總之是兩家獨立的音響公司,只是有類似的設計精神、類似的線路、類似的用料哲學。唐業代理 Audio Note 多年,只是似乎沒有著力於此,直到最近才由音響論壇前主編劉名振加意推廣。劉名振本人坐鎮會場,為參展者介紹解說、播放音樂。這套系統是由 8W 的 300B 單端後級,驅動效率高達 98 dB 的大書架型喇叭。在頗高的音壓下,氣勢十足,展現難得的低頻和動態,而且沒有明顯的失真劣化。我平常不喜歡用這種方式聽音樂,不過現場的聲音很動聽。英國的 Audio Note 全套系統也讓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779 功學社:最近幾年觀展,總不忘記聽一下 T+A 的聲音。對於想買一套好音響來簡單聽音樂的愛樂者,我十分推薦 T+A。可惜今年改用 Dali 的喇叭,聲音不及往年飄逸俊雅。問了現場的工作人員,原來是 T+A 的新喇叭 Solitaire 因故受傷了,臨時改由 Dali 上陣,真是可惜了。據說全新設計的 T+A 新喇叭很棒,希望年底台北音響展可以順利聽到。


673 茂凱:茂凱每次參展,都會推出造型奇特的有趣喇叭。每年看看他們有什麼新造型,已經變成我看展的例行公式之一。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們的聲音還不錯,價格也算實惠,箱音的做工品質也有達標準,但實在應該找個工業設計師,好好做個漂亮的外型。


這次藝聲沒有參展,偶然在某個展間看到 ONIX 的 CD-Player,愣了一下。這部 CD-Player 和過去 ONIX 的造型大異其趣,卻很像是某品牌的 clone。雖然一直不是 ONIX 的愛好者,但見到這般情境,仍然不禁感慨。


610 德川:年輕的老闆在台大育成中心創業,提供音箱訂製的服務。老闆在音響上的經驗可能還不夠豐富,現場的聲音未臻完熟,不過充滿創意的場地佈置讓人印象深刻。白雲青天綠地,不正是 Windows XP 的預設桌面?


最後來到二樓。二樓都是大品牌、大商家、大系統,播起音樂也幾乎都是大場面、大音壓。一家一家聽下來,喜歡的甚少,有些甚至教我奪門而出。但勝旗這套 Burmester 卻出乎意料,這是我第一次覺得 Burmester 全系統平衡好聽而不亮不吵。十年過去,今天我終於領略到 Burmester 的好處了!


二樓另一間比較滿意的是巴洛克的 Electrocompaniet 全套系統。我本來就對 Electrocompaniet 印象頗佳,果然,這次的聲音也十分高雅俊秀,氣質出眾。在二樓比大聲、拼氣勢的恐怖氛圍中,Electrocompaniet 這套系統輕柔地播放 Richter 的鋼琴演奏,真是全場的吉光羽片,閃閃發亮。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TAA 臺灣第 21 屆國際HI-END HI-FI 音響大展

音響展雖然難得聽到好聲的系統,王朝酒店的環境、氣氛也不是很好,但觀賞每年的音響展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更是鬱悶的夏日唯一讓我期待的活動。

五週下午,人少,其實是很好的看展時機。可惜今天來到會場,已經是下午三點,從九樓開始,匆匆看過,將近閉展的時候才走到六樓。二三樓的大展房就留待週日再見識了。以今天的印象來說,今年的展覽有點冷清,目前還沒聽到特別驚喜,出乎意料的聲音。


962 宜鴻:除了 La Rosita 之外,宜鴻最近一年也代理了 Wyred 4 SoundOdyssey。 現場用 La Rosita 訊源配 Wyred 4 Sound 前級、Odyssey 後級、Magico 喇叭,聲音仍然一貫高雅有氣質。我比較喜歡去年的組合,聲質更為精緻洗練。不過兩套系統價差太大,FM Acoustics 的後級,售價幾乎是 Odyssey 的一百倍。

965 比鄰:木內和夫親自坐鎮,帶來了全套 Reimyo 與 Harmonix 的器材、線材、調音道具。同軸書架型喇叭現在架在低音柱上,聲音豔麗,質感極佳。不過還是不及第一次聽到他們同軸喇叭那麼驚豔。

866 音悅:整間都是 Sennheiser 的耳機。隨意拿起中間的三隻高級品來聽,裡面播的音樂赫然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貝九對我來說,代表了太多意義,與許多往事緊扣在一起。意想不到之間聽見貝九,許多回憶瞬間在腦海裡飛舞穿梭,百感交集。


868 的笙凱:展出 Venture 落地式喇叭、Perreaux 擴大機、訊源是 EMM Labs。這是我首次領略到 Venture 的好處,聲音寬鬆而清新。


一旁展出的是 Telos 出品的煲線機。猛一看以為是部擴大機,左上方四顆碩大的 V-Cap 錫箔鐵弗龍電容真是嚇到我了,然後才知道這居然是用來熟化(break-in)線材的設備。據說可以輸出至 50KHz 的特殊訊號 pattern,輸出功率 35 瓦。問道只是煲線,何以要用 V-Cap?廠商答曰,他們測試許多電容之後,發現用 V-Cap 煲出來的線,聲音最好。我不太能理解其道理何在,不過我也有不少電容,哪天也可以做一部煲線機,自己試試。 


869 天樂:展出自有品牌 Divini 的喇叭,搭配谷津的擴大機。旗鑑的喇叭居然是用實木塊拼接而成,看起來非常熱血。但以其價位來說,木工的水準還須加強。


倒是一旁的低階系統,價格便宜,聲音卻讓人印象深刻。書架式喇叭,配上谷津的一體機,不到三萬塊,這樣聽音樂幾乎沒有什麼不足了。當下讓我感慨萬千:如果當年也有這樣超值的選擇,買來就可以好好聽音樂,我也就不會走上冤枉路,花這麼多錢在音響上,更不會陷入 DIY 這個錢坑。


876 小高:展出 KEF 的新旗鑑 Blade。新喇叭很酷,迴異於過往的造型,聲音也與我對 KEF 的印象不太一樣。音色細膩,頗有動人之處,可惜中頻偏薄,密度不太夠,不知道哪裡有問題。


753 星辰:聲音沒有仔細聽,目光全集中在 Acoustic Plan DriveMaster 這台精巧的 CD 轉盤上。看起來很有 47 Labs Flatfish 的味道,不過我覺得 Flatfish 比較漂亮(也比較便宜)。


678 強聲:展出 Cary 擴大機與 Wiener Lautsprecher Manufaktur(WLM)的喇叭。同軸喇叭,聽起來柔美細膩,讓人心生好感。


632 鑫瑋:最後來到 Joly 的展場。每年都會期待 Joly 又拿出什麼法寶,變出什麼新花樣。一進展間,就聽到老闆充滿自信地說: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耳機!愣了一下,原來地上這四件式的喇叭就是老闆口中的耳機。說是耳機,因為這四件式喇叭效率很高,像耳機一樣,可以直接用手機、隨身聽的耳機輸出驅動。聽了一下子,其實還滿順耳的(果然不傷腦神經!),不過我還是比較懷念 Joly 之前那具造型有如死刑電椅的「皇帝位」。


雖然今天沒有聽到特別感動的系統。但許多台灣小廠推陳出新,努力開發平價實惠的好產品,這種熱血誠懇的心意,其實都可以從他們的產品裡聽見。今天時間倉卒,錯過了許多展場,希望週日可以聽到更好的聲音。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Mozart K331 鋼琴奏鳴曲


十年前遇到人生裡艱難的考驗,當時煩惱到不知該如何面對。漫漫長夜中,我記得一次又一次從耳機裡聽著巴克豪斯(Backhaus)的蕯爾茲堡音樂節現場錄音。1966 年,巴克豪斯高齡 82 歲,距離辭世只差三年。這份 Orfeo 出品的現場錄音裡,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三人的鋼琴獨奏,晚年的巴克豪斯彈出了深邃內斂,悠遠飄渺的至高境界。其中的貝多芬第三十二號奏鳴曲(op. 111)是我最喜歡的版本,但這張唱片裡,最棒的演出卻是莫札特鋼琴奏鳴曲 K331。莫札特 K331 俗稱「土耳其進行曲」,是耳熟能詳的曲目。年老的巴克豪斯,體力技巧已然退化,但把這首通俗淺白的小曲子彈得端莊典雅,氣韻飄然。


從此以後,巴克斯豪這張現場錄音,對我來說儼然有了一層神聖的意義。那是在最徬徨無助的時刻,平撫內心恐懼焦慮的荒漠甘泉。那是進退失據,無可奈何的情境裡的最後慰藉。平常的時候,快樂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聽這麼高遠這麼出世的音樂。

十年之後,我面臨更大的關卡,更險峻的挑戰。已經連續一個月不能好眠,這天凌晨醒來,拿出剛買不久的唱片來放,波歌雷利奇彈莫札特鋼琴奏鳴曲。於是我又聽到了 K331,這次是從年輕的波哥雷利奇手中彈來。然後,許多回憶驀然湧上心頭。我想起了十年前的痛苦,如今早已成了微不足道的往事。我發現已經好幾年不曾拿出巴克豪斯蕯爾茲堡的現場,我內心深處似乎早在呼喚這張唱片。我現在正需要這樣的音樂,晚年的巴克豪斯輕輕彈著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用他八十二歲的從容自在。我期盼再過十年之後回想今天,如今一切的煎熬也早已飄揚在風中。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Charles Hansen 談音量控制

Ayre 的創始人 Charles Hansen 似乎是個網路成癮者,時常在網路上與各路 DIYer 分享經驗,也很樂於和網友筆戰。過去他常出沒於 diyAudio,如今則隨著他的好友 Jocko Homo 移至 DIYHifi.org 活動。最近 Charles Hansen 回覆了一則關於音量控制的討論串,他從業界的眼光出發,考量成本、音質、耐用、操控等各種因素,對幾種常見的音量控制方案作出評論:

Attenuation consensus

音量控制器位於訊號路徑上,又是相對較不理想的元件,對聲音影響極大,原是音響迷之間歷久不衰的議題。但是這麼完整清晰、面面俱到的匯整,畢竟少見。出自於 Hi-End 名廠設計師之口,更是極俱參考價值,於是摘要重點如下,作為筆記:
  • 傳統可變電阻(potentiometer):價格便宜,聲音不差,不過也好不到哪裡去。很容易結合馬達作遙控控制。在平衡線路上,很難精確配對。是一般廠商最常見,最實際的選擇。
  • 光敏電阻:在妥善的實作下,聲音優於可變電阻。用在平衡線路上,也很難精確配對。要找到衰減曲線非常接近的光敏電阻是相當困難、耗費成本的事情。而且光敏電阻有其壽命,特性也會隨著時間和週邊溫度而改變。 
  • 繼電器(Relay)陣列:Charles Hansen 個人很痛恨這種方案,因為音染很重,不夠透明傳真。不過用在平衡線路上有其優點,搭配離散電阻,可以精確的配對。繼電器不便宜,用量又多,所以此方案成本高。
  • IC 音量控制:音量 IC 有兩類,一種內建 OP-Amps,崇尚無負迴授的 Charles Hansen 自然不喜歡這類。另一類無 OP-Amps,聲音不錯,配對的精確度也還不錯,可用於平衡線路。Audio Research 就有用這種產品(Maxim 的)。用 FET 和電阻搭建離散版本,聲音則可能達到相當好的程度。
  • 波段開關:理想的波段開關,裡面的接點和接線都是純銀的,用這樣的開關作音量控制器,聲音非常透明,幾乎就和沒有音量控制一樣!不過品質高、段數夠的波段開關不易取得,造價更是非常昂貴。另一個缺點是,波段開關很難支援遙控操作。

至於繼電器為什麼會有音染,Charles Hansen 指出,繼電器內部接點的材質和接觸方式都不甚理想,訊號路徑上有許多種不同的導體,機械結構又容易受灰塵和濕氣影響。用 FET 等電子開關代替繼電器,聲質和壽命都會好上許多。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請不要那麼宅

分享兩則音響自製宅男,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經歷。


某天得知要維修設備,於是從家裡自備心愛的德製 Wiha 專業手工具,包含最常用的十字型螺絲起子等,帶往施工地點。Wiha 的起子我用了很多年了,得心應手,十分耐用。握把手感甚佳,重心平穩,雖然小巧,轉動起來卻特別省力。起子尖端是強化金屬,不導磁,咬合精準,不易滑牙,不傷螺絲。雖然價格是台製、中國製起子的數倍乃至十倍,但螺絲起子這種常用工具,買好一點才不會虧待自己的手。

話說這天來到作業現場,小心拿出我的 Wiha 起子開始工作。正當我仔細地轉動螺絲,享受 Wiha 精密的操作手感時,路過的前輩看了一眼,說道:「你這種小支的起子不好轉吧?」言畢,不知從哪取出一支亮晃晃,尖端已稍磨損的大支台製紅柄起子,豪邁的說:「用這個!」


另一天要檢驗電源迴路,我再次心血來潮地準備了驗電筆和心愛的 Fluke 電表,裝進原廠 Fluke 包,帶到工作現場。Fluke 是手提電表的第一品牌,價格比人家貴十倍,但也更精確耐用。尤其是反應靈敏,讀值快速,量測結果精準,十分可靠。以往用廉價電表,量值時常起伏,必須再三檢驗確認。入手 Fluke 之後,再也無此煩惱。

這天要測量電源迴路的連通,關掉部份 breaker 之後,我把電表設在 AC 檔位,探針插入壁插測量是否有電。當我正為 Fluke 精確快速的讀值暗暗喝采之際,一旁的資深前輩說話了:「用這個量,真的準嗎?」「搬一隻檯燈過來插電,看看會不會亮,不就知道了?」

我的類比之路外一篇


我的黑膠唱片系統毫無進展,但卻重新聽起了另一種類比訊源:廣播。

前一陣子,忽然懷念起小時候每天抱著收音機的時光,更好奇用目前的系統聽廣播是什麼感覺,於是開始研究調諧器(Tuner)。最初吸引我注意的是 Sony XDR-F1HD,新品價格不過 100 美金上下,功能齊全,可以聽 AM 與 FM,還能聽 HD Radio,甚至還有搖控器。更棒的是外型小巧緊緻,機內照看起來誠意十足,雖然不是 hi-fi 級產品,但非常合我胃口。可惜國內沒有進這台,當時未及請代買購入,如今也已停產。後繼機種變大台了,功能花俏,不再能打動我。

再看其他 Hi-Fi 品牌的新品,卻發現規格評價稍好的調諧器,價格都要數萬之譜。台灣的廣播電台,節目品質不甚理想,畢竟不可能成為我主要的訊源,當不願投資這麼多錢在調諧器上。買一萬上下的入門品又沒什麼意思。後來想自己裝一台,在網路上亂搜一通,才知道要自製好的 FM 調諧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還不如買成品機來改。於是最後開始找二手機。

台灣二手賣場上,調諧器很多,價格有高低,從一二千的 Pioneer 到上萬的 Magnum 都有。Magnum 之流看起來固好,我終究不想花太多錢在調諧器上,最後鎖定預算在五千塊以下。五千塊以內,其實又有兩種選擇,第一類是一二千塊,能聽、能動的基本款。如果只是要一部調諧器,一千塊還真的是不貴。另一類則是四五千塊,甚至稍微超出我預算的老機器。這些老機器雖然不是最了不起的經典銘機,但多少有些來頭,有那麼一點歷史,有些 hi-fi 味。幾經考慮之後,正好看到網兄 Olaychang 在出清兩部調諧器,價位都在我的範圍內,一部是 Sony ST-J75 ,另一部是 Nikko Gamma 1,都是 1980 年前後的製品,從照片上看來,都是非常堅實的好東西,在 Tuner Information Center 網站上評價也都挺好。於是約了時間,到網兄家試聽。

在網兄家先聽些音樂,原來他不但是熱愛收音機的音響迷,還是資深的音響 DIYer。多聊幾句之後,發現網兄居然也有收看《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當即天南地北地聊了好多音響 DIY 的事情,網兄更熱情的切換不同的調諧器給我聽,於是幸運地聽到了 Marantz 銘機的聲音。

Sony ST-J75 與 Nikko Gamma 1 雖然不如經典的 Marantz 那麼優異,但也都是頗有特色的機器。二手價差不多,聲音的等級也大約在同一個檔次,只是風格不太一樣。兩者的聲音風格俱有 1980 年代的特色,Sony 比較細膩甜美,Nikko 則是有鑑聽風味,比較樸素。這兩部機器我都很喜歡,完全命中我的須求,整體的設計感也都符合我的審美品味。要在其中作一選擇,還真是兩難。反覆聆聽,幾經考量,終於決定買下 Nikko Gamma 1。就我自己對聲音的口味來說,其實並不喜歡 Sony 一貫的調調,也不偏好鑑聽味。但 Nikko 那樸素而真實的聲音,似乎可以為我的系統帶來一些別開生面的調性,而且 Nikko 的指針、開關、旋鈕,無不充滿了 old-fashion 的復古情懷,同時還有一種專業感。線條俐落,具有現代感的 Sony ST-J75 也很漂亮,數位選台更是方便。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轉動旋鈕,從雜音裡慢慢調出清晰的聲音。這種選台的過程,充滿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誘惑力,在夜深人靜的寂寞時刻,特別有情趣。

網兄是資深廣播愛好者,對調整天線有豐富的經驗,還在樓上裝置了強力天線。他說其實天線才是最重要的,收訊不好機器再高檔也是枉然。從小只用一體式收音機的我,對這些一竅不通。和網兄討教之後,回家在窗邊佈置了一個簡單的 T 型天線,把 Nikko Gamma 1 接上我的系統,重新開始久違了的廣播時光。

我家的電視收訊向來不好,廣播果然也是如此。調了幾個電台,雜音都很嚴重。試了一輪之後,發現只有一兩個電台收訊良好,音質清晰乾淨,而這兩個電台都是我不熟悉的流行頻道,但這樣已經足夠了。Nikko Gamma 1 的聲音真的很好,聽著 FM 規格的流行樂,雖然感受得到頻寬動態明顯不如 CD,但那種七八零年代的老聲底,確然有其魅力。而且廣播這種聆聽音樂的行為,比 CD 來得被動,除了選台之外,收聽的內容全憑電台決定(我甚至只剩兩個電台可以選!)。被動不見得是壞事。當疲倦至極的時候,或是心情低落的時刻,腦海中往往一片空白,想聽音樂卻不知該選哪張唱片,這時源源不絕唱個不停的廣播電台真是恩物。別無選擇,有時也是一種幸福。


聽廣播電台,我享受的是這種聆聽行為,一種輕鬆的氣氛,一種懷舊的情調。這與聆聽 CD 時,追求高品質的音響效果完全不同。所以,我對 Nikko Gamma 1 一點也沒有改機的欲望。此外這部 Nikko Gamma 1 聲音不錯,雖然是超過三十年的老機,也尚無更新電容的必要。但我畢竟是音響 DIYer,過了一天,就手養拆了機器看內部。三十幾年前的 Hi-Fi 器材,做工真的相當講究。Nikko Gamma 1 在當年並不是什麼昂貴的高階器材,內在卻十分紮實,看得出廠家認真嚴謹的製作態度,具有工藝之美。指針的背光,是小小的白熾燈泡打出來的,那溫暖滿飽的色調,絕非 LED 可比。巨大的 5-Gang FM 接收模組,讓人充滿信賴感。選台調頻是全機械結構,透過棉線與大大小小的滑輪傳動,讓看慣現代電子產品的我歎為觀止。且不論聲音,光是這樣的設計作工,我完全可以體會這些老機讓許多現代音響迷沉醉迷戀的魔力。



於是,在 CD 與數位串流之外,我多了一個訊源。平常還是聽 CD 為主,偶爾心動,就接上 Nikko Gamma 1 來聽。透過唯二收訊良好的電台,我聽到的都是不熟悉的流行樂。我平常根本不聽流行樂,所以收聽廣播這件事,更讓我感到新鮮有趣。只可惜 Nikko Gamma 1 不支援 AM 頻道,收訊不夠好,也不能清晰播放我最喜歡的 FM 電台。我最喜歡聽的廣播節目,不是古典樂,不是爵士樂,不是搖滾樂,而是莫名奇妙的「工商服務」。如之前的文章所說,我特別喜歡賣藥節目。那些離奇荒謬的廣告說詞,各種療效神奇,起死人、肉白骨的靈丹妙藥,充滿了超現實的錯置感,世界好似變得簡單而美好了起來。這讓我得以暫時擺脫現實,遠離壓力和種種生活中的不愉快。要聽這些賣藥節目,其實根本不須要什麼高傳真的系統;而我的 Nikko 聲音雖好,現在卻聽不到這些節目。為了達成聽賣藥廣告的心願,終究要再花點時間重設天線,好好調整收訊品質。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電容的聲音:Shigaclone 數位輸出交連電容


最近沒有玩新的專案,手養時就在 Shigaclone 上試零件,一方面是微調,一方面也想更了解各種零件的風味習性。Shigaclone 很奧妙,大多數的部份,對零件十分不敏感,怎麼換聲音都差不多。幾個特別的所在,對零件又異常的挑剔,稍微更動,聲音就天差地遠,甚至衰聲。當中最神祕的一環,莫過於 C906 這顆小電容,其次就是 SPDIF 輸出的相關電路。JVC RC-EZ31 PCB 上的 chipset 本來就能輸出漂亮的 SPDIF 波形,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把將近 5V 的 SPDIF 輸出衰減至標準的 400mV 與 75 歐姆,並且濾除直流。

其實 CS8414 之類的數位接受晶片,寬容度甚高,而且 DAC 的輸入端都有交連電容或脈衝變壓器隔絕直流。所以不做任何處理,直接將  PCB 上產生的 raw SPDIF 訊號送給 DAC,多半也能正常運作。但在 SPDIF 輸出之前,加上適當的電容、電阻,聲音仍然會更為柔順耐聽一點。關於此處電容電阻的選用,去年已經寫過一篇心得。但在那篇文章之後,歷時一年,其間我持續收羅更多電容,有了新的心得。電阻一節,已經寫在 TX2575 電阻一文之中。本篇則是數位交連電容的試用心得。

我浸音響的時間不長,加上財力有限,不像能許多前輩那樣收集成千上萬的零件以資調音,僅能從這幾年間累積的電容來試聽。所以這篇提及的電容幾乎都是尚能買到的,價格也都還不致於太離譜。不過我試過的電容畢竟有二三十種以上,一一提及未免繁瑣,所以最後選出幾款令人印象深刻,表現有獨到之處的電容來講述。


Rel-Cap PPT,這是 Reliable Capacitors(即 Rel-Cap 或 Relcap)製造的錫箔 PP(polypropylene)電容。其實箔膜電容(foil & film capacitors)會有什麼聲音,從箔與膜的材質就可以推斷一二。錫箔音色華麗豐潤,PP 則滑順開闊,生機勃勃,Rel-Cap PPT 的聲音正反應了兩者的組合,富麗堂皇,骨架端正。


同樣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另一個系列黃色圓柱型的 Rel-Cap RT,以及黑色立方型的 RTE,都是錫箔 PS(polystyrene)電容。凡是 PS 電容,聲音似乎都具備了柔軟飄逸,細膩甜美的特質,與剛正雄健的 PP 電容各有妙處。我特別喜歡 RT 系列高貴細緻,飄逸柔美的個性。 


這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MultiCap 系列的 PPFXS。和 Rel-Cap PPT 相同,都是錫箔 PP 電容,但以 MultiCap 特有的結構,由多顆小電容併聯而成,ESR 特低。聲音比 PPT 系列更清澈透明,速度更快,細節更多,似乎也變得柔軟了一點。


MultiCap 最高級的 RTX 系列,錫箔 PS 電容,可以說是 Rel-Cap RT 的併聯版。RT 系列原已十分飄逸細緻,再經過併聯之後,調性更是極為突出。透明度高,速度極快,細節豐富,特別是唇齒之間的氣音,似乎有放大的效果。也所以有人認為這種表現太 harsh,太過極端,不耐久聽。確實,MultiCap RTX 頗有癖性,對搭配十分敏感,但在 Shigaclone 上,表現卻十分不錯,得其優點,而無所害。與 PPFXS 相比,RTX 在 Shigaclone 上聲音又更為飄逸透明了一點,更重要的是變得更甜美,更柔軟,更有音樂性,讓人不知不覺得一直想聽下去。


AudioCap 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旗下的產品,這款 AudioCap TFT 是當中最高級的錫箔鐵弗龍(Teflon、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電容。AudioCap TFT 與前面幾種電容相比,高出了一個檔次,確是不同等級的聲音。TFT 最特出之處就是頻帶極寬,一下子拉開了低頻至高頻的界線。高頻圓潤滑順,泛音自然而豐富,充滿空氣感,直有從 CD 換成 SACD 的錯覺,彷彿錄音的規格提高了,使得高頻的波型變得更為完整。若說 MultiCap 之流是強調高頻的透明感,AudioCap TFT 則是將高頻的界線進一步延伸。
   

V-Cap 是美國高級電容的品牌,專門出品鐵弗龍電容與油質電容。目前有三個系列:銅箔鐵弗龍的 CuTF錫箔鐵弗龍的 TFTF灌油金屬化 PP 電容 OIMP。我已經有了 AudioCap TFT,興趣自然是最新、也最貴的銅箔鐵弗龍 CuTF 了。據我所知,目前似乎尚無其他廠牌推出銅箔鐵弗龍電容。銅箔的導電性遠比錫箔為佳,作為電容的導體,音色特別大器,雍容大度,穩重寬闊,尤其是形體感異常紮實。與 AudioCap TFT 電容相比,V-Cap CuTF 又更高了一級。AudioCap TFT 的細節本來已經極多,V-Cap CuTF 卻硬是更上一層樓,背景更寂靜,微小細節更為清楚豐富,泛音也更完整了。錫箔華麗的音色,原本十分討喜,但與銅箔相比之下,竟顯得有些輕浮,有點花拳繡腿。在大動態、大場面的片段,CuTF 的優勢更為明顯:底盤穩健異常,氣象萬千,能量感豐沛無比,源源不絕。


V-Cap CuTF 電容,可以說是把 PP、Teflon 這類強調頻寬,動態大,勢氣強的走向,做到了極致。而 Soshin(雙信)SE99 銀雲母電容,則是和 PET(polyester、Mylar)和 PS 等飄逸柔美的電容一路,而到達了最高境界。我很難比較 Soshin SE99 與 V-Cap CuTF 的優劣,兩者的風格實是天差地遠,但我認為聲音表現屬於一個檔次,同一個等級。SE99 的細節同樣極多,泛音豐富,頻帶完整,特別是高頻充滿了水份,纖細柔美,吹彈可破。這種清澈透明,細膩無比的聲音,讓人彷彿置身仙境,不沾絲毫煙火氣。說氣勢,說動態,Soshin SE99 自然不及 V-Cap CuTF,但 V-Cap 卻又哪裡有半點那如夢似幻的美感?

V-Cap 的聲音固然很真實,但說 Soshin SE99 聲音很美,如在仙境,這並不代表它的聲音有音染、不真實。用「音染」來形容 Soshin SE99,無異是一種褻瀆。SE99 美妙的聲音絕非音染可以類比,那是一種無與倫比,不可方物的美善之境。


離開仙境,回到塵世。在我試過諸多工業級電容裡,Vishay/ERO KP1830 是我的最愛。KP1830 很便宜,是小容值的鋁箔 PP 電容,最大規格只到 0.022uF。KP1830 聲音很樸素,比 WIMA FKP 或 Philips KP 更為中性自然,而且聲音有一定的力度和線條感,不會太軟或太輕浮。在調音之前,這些可靠中性的便宜電容是很好的基礎,減少變因。甚至從 V-Cap 或 Soshin 換成 KP1830,也不至於不能入耳,只覺得那仍是中庸平衡的好聲音。除此之外,Vishay KP1830 也是唯一用在 Shigaclone C906 之處,沒有絲毫癖性,自然不怪的少數選擇。


網友 tda1543 兄很推薦在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端用 Black Gate PK 0.1uF 小電容作交連。我也覺得這是很棒的選擇之一。Black Gate 電容十份優秀,自不在言下。但在數位交連處,Black Gate 竟然也有很好的表現,我當時也感到吃驚。Black Gate PK 用在此處,速度稍微慢了點,不及各種薄膜電容。但有很好的厚度與韻味,平衡性極佳。以頻寬、質感、動態、細節刻劃等角度來說,Black Gate PK 絕不能與前述的高級薄膜電容比肩,但不能否認 Black Gate PK 的聲音,溫和耐聽,富有魅力。考慮取得之難易、價格、體積等因素,Black Gate 堪稱是最超值的選擇。


Black Gate PK 是小型化的極性電容,另一個系列 NX HI-Q 則是無極性電容,理論上比 PK 更優秀,更合適數位電路。確實,同樣是 0.1uF 的電容,NX 系列聲音密度比 PK 更高,聲音更為濃郁甜美,能量感更強,速度感也稍微快了一點(當然仍不及薄膜電容),PK 則比較清淡樸實。兩者聲音都很好,動聽討喜。雖然與 MultiCap、V-Cap 那種等級差了好一段距離,但無疑是可以慢慢聽音樂的好聲音。


所有電容裡,我最喜歡的自然是 V-Cap CuTF 與 Soshin SE99,兩者各自代表了「傳真派」與「美聲派」的典範。用「傳真派」、「美聲派」來比喻,或許不倫不類,因為兩者的聲音都很很寫實,也都很美麗。也許這兩條路線殊途同歸,只是呈現的風格不同。我無法決定究竟比較喜歡 V-Cap CuTF,還是 Soshin SE99,最後心念一開,決定兩個都聽,輪流聽。依據不同音樂、不同時間、不同心情,換上不同的電容。白天聽大曲目多些,也就比較常用 V-Cap;晚上聽簡單的小品,用 Soshin 多些。兩者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容,各有出色之處,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對方的優點。還好我是 DIYer,想用什麼就用什麼,隨手一換就行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Nights in the Ward


十幾年前買的 Grado SR-125 耳機,接上 Laptop 的類比輸出,沒有 DAC,沒有耳擴。夜半人靜,聽著 Mucc 和 Plastic Tree 的專輯。完全不 hi-fi,音量也不敢調高,遠低於平常的聆聽音量。Grado SR-125 從高中用到現在,已經換過數次耳罩,更換過了幾次振膜,線也早已捲繞得歪七扭八。但從這隻耳機播放出來的音樂,永遠是我最熟悉的聲音。在這徬徨無力的時刻,輾轉難眠的深夜,音樂是唯一的救贖。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