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Scientific Conversion 脈衝變壓器之二

前面的文章提到,裝上 Scientific Conversion 脈衝變壓器之後,聲音變得乾淨穩重,但也有點凝重緩慢。經過幾天的 break-in,情況只有一點點改善,於是開始改進這個問題。

Pedja設計的PCB上,SPDIF訊號進來,直接送入SC944-05變壓器,變壓器之後,地與訊號各有一根150ohm電阻下地。但在地端,變壓器的輸出腳與電阻之間,還經過一顆電容交連。Pedja預設的電容是Black Gate NX 0.1uf,因此腳位和周圍的空間非常小,一般的塑料電容很難裝得進去。

大約五年前,我曾經試用Black Gate NX來做SPDIF交連,聲音很詭異。細節有,也很透明,音色豐厚,但速度非常慢,慢到彷彿音樂的節奏拉長了1.5倍。當然,音樂的速度不可能改變,但聽感就是如此。後來也就不曾將Black Gate NX用在數位交連。

這次,我將DAC裝上SC944-05,也按照Pedja的設計,在地端裝上了Black Gate NX電容。後來,聽到這種緩慢凝重的音色時,我不禁開始懷疑,或許是這顆電容所帶來的影響。事實上,有了變壓器,其實根本不必加那顆對地的交連電容,在CS8414的datasheet裡也沒有這種接法。

昨天晚上,我把這顆小電容拆下來,用跳線短路,再上電試聽,聲音果然又不同了。很高的 S/N 比仍然不變,低頻沉穩有力也一如剛裝上的變壓器的時候。音樂的速度正常了,不再那麼遲滯凝重。整體的音色,接近多年前網友惠贈的變壓器,中性樸素,不像polystyrene電容交連那麼華麗。或許在變壓器之後,把原先Black Gate NX交連的地方換成 polystyrene電容,會有很好的效果。總之,之前對SC944-05有凝重的印象,其實是誤會,那是來自Black Gate NX電容的影響。

不過,Black Gate NX用在SPDIF交連的音染很有特色,如果凝重的程度輕微一點,不啻是獨特的調音手法。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我也有 47 Labs 原廠製品

如果說 1990 年代是真空三極管擴大機文藝復興的黃金時光,2000 年之後這幾年,則無疑是由日本的 47 Laboratory 主導了全球音響 DIY 風潮。

起初是 Gainclone,將便宜的 op-amps 後級帶入全新的境界。後來是 NOS DAC,TDA1543 和 TDA1541A 這兩顆停產多年的晶片起死回生,凌駕 TI/AD/CS 這些大廠新規格的產品之上。接著是 Phonoclone,輕易地跨入類比訊源的領域。繼而又有 Shigaclone,用極低的成本,做出好聲的CD轉盤。47 Labs 憑藉無比的原創性,總是用出人意表的極簡架構,製造出自然平衡,品味高尚的精品。

我對 47 Labs 一直懷抱崇高的敬意。47 Labs、Audio Note、Linn 這三家廠牌對我來說,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其中又以 47 Labs 最讓人感到無限的造創力,價位也是這三家中最可親的。然而,47 Labs 的製品在台灣不好買,我又已經有了 Gainclone 和 NOS DAC,現在只剩高價的 CD 轉盤吸引我。不過,我還是買了一件 47 Labs 原廠製品 4721,聊表我對設計人木村準二的尊崇。




對於常買 CD 的人來說,拆 CD 的頻率遠比拆信更為頻繁。CD 的塑膠膜其實並不好拆,常常沒有易開拉條,必須用指甲,或用美工刀從封口處拆開。有些廠牌如 Sony 的 CD,在塑膠套之下,還有一道封口的貼紙,拆起來更是費事。

這把 4721 CD刀的刀刃,長寬厚薄恰恰好能夠輕易地插進 CD/SACD/DVD 等相關產品的膠膜封口,鋸齒狀的刀身,足以輕鬆劃開膠膜,同時又不會太過鋒利造成手指的危險。

我兩三年前買了這把刀,越用越上癮,後來甚至非得有這把刀才能安然打開 CD。這把精巧的小刀,讓拆 CD 這樣瑣碎的事情變得高雅有趣起來。47 Labs 就是這麼一家懂得品味,追求精緻趣味的廠牌。

由 machine learning 到 human learning,再看國內音響討論區

上個月 Google 的學者來系上演講,題目很有趣,講 machine learning 技術如何影響了 human learning,再如何影響了 human innovation。

講者用幾個 machine learning 的要訣來類比 human learning,非常有趣,也與我學習 machine learning 之後的感想不謀而合:

1. Good training instance
Machine learning 要有好的 training data;人類需要好的教材。

2. Diverse traning instance
Training instance 要多、要雜,才能讓 machine 處理廣泛多元的 input instance;人類也需要從各種角度、各種來源的教材取得全面性的知識。一家之詞,重覆的訓練,只能增進的速度,卻不能啟發創造力。

3. Do not overfitting
Machine 要預測的是未知的 input instance,過度逼近 training instance,往往變得鑽牛角尖,不知變通。對人類來說,讀死書,對知識過度詮釋,也會變成不知變通,不能舉一反三,無法適應未知的狀況。

4. Balance exploring and exploiting
不能只從正面的教材學習,也要有負面的教材來作比較。經過正面、負面的交互比對,才能學會辨別對與錯之間的界線。

第四項,恰好讓我想到國內的音響論壇。MyAV 這等大型論壇上,遍佈似事而非的言論,各種武斷不堪一擊的論述,正好是最佳的反面教材,處處發人省思。

然而,國內的 DIY 論壇卻又不如 MyAV 了。MyAV 的論述是反面教材,DIY 論壇卻連論述也沒有,只有「聽感由人」這種不敢為自己品味負責的囈語。前面四項 human learning 的訣竅,台灣的 DIY 論壇一項也不具備。缺乏良好的教材,台灣的 DIYer 假如不從國外論壇吸收知識,不接觸第三方的資訊,單憑 DIY 討論區想學到些本事或眼光,無異緣木求魚。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多年前唐竹一景

多年前在唐竹買了幾顆 Black Gate NX 和 MultiCap RTX,正要離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少年闖了進來,批頭就問:「有沒有主機板用的白色插頭?很長一排的那種,接電源的。」

小蔡和我對看一眼,說:「那種排插光華商場很多,我們這裡沒有。」又說:「不過我們這裡有這種端子台,管機搭棚用的....」

那個少年無言了一會兒,我以為他知道跑錯地方,總算要走了,想不到他又指著一排 Cardas 裸銅線,說:「這種線是不是可以拿來當主機板的跳線?」

小蔡又和我對望一眼,沉著氣解釋:「你要用來當跳線也是可以啦,不過.......」

Scientific Conversion 脈衝變壓器

DAC的SPDIF輸入訊號,通常會經過交連電容隔離直流。有時用一顆,有時用一對,連地也一起隔離。這顆電容對聲音影響極大,不下於類比輸出的交連電容。多年前,我在TDA1543的DAC上試過數種電容,包括已停產的UCC標準版、Rifa 450、CDE silver mica、RelCap RT、MultiCap RTX、MultiCap PPFXS Black Gate NX 等,聲音各自不同,而且呈現出來的音色與個性,與用在類比電路上相同。

除了交連電容,當然也可以用變壓器交連。變壓器交連最大的好處在於隔離,可以完全切開前端(如轉盤)與DAC的地。但變壓器與電容一樣,都有頻寬和相位的失真,最以變壓器交連與電容交連各有優劣,好的電容勝過爛的變壓器,反而亦然。最常見的數位變壓器是 Pulse Engineering 的 PE-65612。不過,這顆變壓器的聲音並不理想,與一般的薄膜電容交連差不多。除非前一級的干擾太嚴重,非常需要隔離,否則稍微好一點的交連電容就能遠勝 PE-65612。好的變壓器並不好找,Audio Note UK 曾在網頁上賣他們的銀線變壓器,但現在已無零售,只附在 DAC 套件裡。日本 DIYer 也在網站上示範自製數位變壓器,看起來不並困難,但在台灣不易找到他們所用的特殊鐵芯。

2004年,一位網友惠贈我一顆他設計的數位變壓器。他的變壓器相當優秀,聲音中性、自然、平衡、音樂性佳,整體表現和高級交連電容在同一個等級。不過,這顆變壓器聲音比較暗,配上 NOS DAC 和全音域喇叭,整體音色不免過於樸素。幾經比較,我先後使用 CDE silver mica 和 RelCap RT (polystyrene film) 來做 TDA1541A DAC 的數位交連。這兩種電容,高頻比較亮麗,體積也不大,放得進 PCB 裡。CDE silver mica 的聲音比較中性,沒有什麼音染,RelCap RT 則有 polystyrene 特有的甜美,都是非常優秀的交連電容。

在 2004 年前後,我也發現了 Scientific Conversion 的數位變壓器產品。Scientific Conversion 的產品在國外的 DIY 社群頗有口碑,但因為價格高,通路少,所以用的人始終不多。在 DIY 社群之外,連 Analog Devices 也曾將 SC 的製品用在 evaluation boards 上。

我的 TDA1541A PCB 上也留有 SC944-05 這顆變壓器的腳位,但因為 SC 的產品不好買,而改用電容交連。Scientific Conversion 幾乎沒有經銷商,必需直接向原廠購買。然而,買的量少,價格壓不下來,運費又高,極不合算。同時,由於之前的經驗,覺得數位變壓器未必勝過高級的電容,所以也沒有太強烈的動機買 SC944-05 來試。

幾年過去,又開始想為 TDA1541A DAC 動點手腳,這次就下定決心,向 SC 原廠買了幾顆變壓器來玩。按照 Pedja 當初的設計,將 SC944-05 裝到 PCB 上,同時焊上了幾個必要的電阻電容。數位電路的電阻,我偏好低感抗的碳膜製品,這次是用庫存的 Panasonic 小功率碳膜電阻,旁邊並 10p 的雙信雲母電容。

開聲之後,嚇了我一跳。SC944-05 的聲音,與過去試用的交連變壓器完全不同。比起原先的 RelCap RT,現在整個系統的 SN 比似乎拉高許多,背景非常乾淨,細節變多了,相同的音量設定,聽感卻變大聲了。低頻有明顯的延伸,有些本來聽不到的低頻,如今都出來了。不過,RelCap RT 的聲音比較輕快活潑,現在則變得沉穩凝重,音樂的速度較慢,每一個音符都像在放大鏡下,紋理清晰可見,足以讓人仔細地檢視。

Scientific Conversion 的確是非常不錯的變壓器,不過,我還不能完全接受這種凝重到有些溫吞的聲音。希望經過 break-in 之後,能輕快活潑一點。總之,小小的數位變壓器能為系統帶來這麼據烈的變化,而且是無論怎麼換電容都無法得到的變化,出乎我的意料,讓我看到更多音響的可能性。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音響迷的力量之泉:虛榮

不管是聽音樂,或是聽音響,其實都很難。

對音樂或音響有經驗的人,常常有許多先入為主的概念或成見(通常是語言文字化的),凌駕於音樂本質之上。於是,這些想法就成了聽音樂的干擾。在古典樂上最常見的,就是用「名盤」、「大師錄音」、「傳奇軼事」這些資訊,來痲痺自己的聽覺,失去了對音樂的真誠感受。

在音響欣賞上也是如此,許多人看到真空管機,就直覺「推力不夠」,看到全音域喇叭就立刻想到「沒高沒低」,但卻不曾認真的注意自己究竟聽到了什麼,也不試想推力怎樣才叫夠,頻寬是不是真的阻礙了音樂的傳達。

但是,對聆聽沒有經驗的人,或許沒有這麼多資訊(雜訊)和成見,但音樂和音響卻也不是不經訓練,光靠直覺就可以欣賞的。

所以,要保持自己在吸收資訊,累積經驗的同時,還能敞開心胸,放下成見來欣賞,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很想盡可能地接近這種境界。

但是,最糟糕的還是用虛榮心和品牌崇拜為動力來玩音響聽音樂的人。在 MyAV 上,這種現像被當作天經地義,當網友透過各種形式炫耀品味和財富,底下還有廣大的網民拍手叫好,這一切都令人作嘔。

在台灣,玩音響的人,已經快要追上玩機械錶、玩鋼筆的人了:虛榮名正言順的變成生理須求;名牌信仰是心靈的解救之道。

原文載於新天新地討論區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電阻的聲音

這篇關於電阻的短評,是先前回應板友所發的文章,為了方便記錄閱覽,整理之後,重貼上來。

NOS TDA1543 裡 Passive I/V 那根電阻對聲音影響非常非常大。
以前專注於 TDA1543 時,我試過非常非常多種電阻,覺得這根電阻的影響,似乎比交連電容的影響更重要,幾乎決定了整體的音色。

Allen Bradley 碳精電阻,用在這裡,聲音還不錯。好處是溫暖、有音樂性,缺點則是比較糊、高頻少了點鮮活。整體來說,耐聽,但少了一點激情。但整體來說,還是不錯,和強健有力的 TDA1543 還滿配的。

我試過的電阻,印象中還有:

1. Riken(理研),這也是我最後裝在機器上的。Riken 的碳素電阻,透通、響應平直,沒有 AB 那種特殊的音樂性,但非常平衡全面,高頻有點華麗,很不錯。

2. Philips MPR-24,這是誤差 0.1% 25ppm的高規格電阻,聲音清瘦,比較冷,高頻不如 Riken 漂亮,但整體來說,平衡、開闊、通透,細節刻劃能力很好。

3. Philips MRS-25,這是便宜的 Philips 電阻,誤差 1% 50ppm。音色和同廠 MPR-24 相近,但明顯的比較糊一點,比較慢一點,但也不像 MRP-24 那麼冷那麼清瘦。雖然整體來說遜於 MPR-24,但差距不大,而且很便宜,是這所有測試的電阻裡最便宜,試作時可以先用用看。

4. Holco(銅質 cap,非鐵質 cap 會導磁的新版),音色豐厚濃郁,中高頻甜美,中低頻豐滿,每個頻段的音色都不太一樣,響應似乎不夠平直,聲音柔軟,溫合耐聽。

5. Dale RN60,這是我試過的電阻裡最糟的。悶,糊、高頻暗很多。耐聽,但個性接近的 AB ,比 Dale RN60 更耐聽,又更有音樂性,也沒那麼暗。所以在我試過的電阻裡,Dale RN60 完全沒有特長之處,喜歡他的特色的話,直接用 AB 或 Holco 更好。

6. Dale CPF,同樣是 Dale,CPF 比 RN60 好太多了!走向雖與 RN60 類似,但 CPF 更溫和,更有水份,音色也比較明亮,不悶。壓倒性勝過 RN60,很有特色的聲音。

7. IRC RN60D,同樣是軍規 RN60 規格,聲音比 Dale RN60 好。樸素、溫暖,有韻味,很特別的聲音。

8. Caddock MK132,解析力很好,resolution 整個提高,響應平直,帶有一種特殊的甜味。很不錯的電阻。

9. Audio Note Tantalum,聲音走向類似 Riken,但高頻比較樸素一點,沒有那麼華麗。但整體的析解力,非常好,聲音很中性,沒有音染,非常耐聽。很棒的電阻。

10. Vishay VTA55,個性非常鮮明,有點類似 Philips MPR-24 的走向,但更透明、更開闊、更清冷,聲音彷彿沒有界線,resolution 非常高。但太清冷的聲音,不好搭配。

總而言之,在 TDA1543 的 passive I/V 上,可以聽到各種電阻的個性和聲音,非常明顯,非常有趣。最後我用 Riken 並不是因為他最好聽,而是因為 Audio Note、Caddock、Vishay 這些太貴了,又不好買,還要拿來用在各種地方試機,所以捨不得剪腳用在成品上。Riken 也夠好了,夠全面。

NOS TDA1543的魅力

在新竹的生活結束了,放在新竹的簡單音響系統,也隨著其他的行李一起運回了台北。這套簡單系統,都是從台北的主系統汰換下來的器材,或是試作實驗性的簡單線路。內容非常簡單,由Sony SCD-XE600當轉盤,接上NOS被動式輸出的TDA1543 DAC, 再送入單變壓器,附VR的Gainclone,最後由接上一對低音反射音箱的Fostex FE-127E。

這套小系統以簡單、短小、輕便為主,在新竹也只是隨興地用Cardas木塊墊在地上,線材和擺位一概從簡。新竹的房間環境不佳,沒有什麼音場和定位可言,不過用這套系統聽人聲、Jazz、搖滾樂,倒也舒暢自在。Sony SCD-XE600是我2007年十月多購入CEC TL51X之後,從台北的主系統換下來的。Fostexc FE-127E單體連音箱都是姨丈送我的,論聲音是比我過去常用的Fostexc FE-103ME來得全面,不過當然與主系統現役的Jordan JX92S在性能上相去太遠。而這台Gainclone是我累積許多Gainclone製作經驗之後,專為新竹的簡單系統需求製作的。為求輕便,雙聲道共用一顆變壓器,整流只用電料行的大顆橋式流整器。電阻和電容也不太講究,只用手邊基本的零件Philips MRS-24(0.1%)電阻和Panasonic FM電容。VR更是測試之後覺得聲音太硬,不合口味的Cosmos密閉式VR。這些器材明顯就是定位在「二軍」的角色,然而,系統中的DAC卻獨獨是我花了許多年的力氣,精心調校的成果。

這台DAC可以溯源到我剛開始DIY的時代,2003要年第一個獨立的project,就是NOS TDA1543。從2003年初,我開始改我當時的CD-Player AMC CD-8b,該機用Burr-Brown PCM-1716 DAC chip。我在diyAudio上詢問大家改機的意見,當時加拿大的裝機高手Peter Daniel直言,PCM-1716沒有什麼搞頭,建議我直接做NOS TDA1543 DAC,並畫了一張簡易的schematic,教我試作。於是,我便開始在網路上收集各方資料,到唐竹和光華商場的源達買零件準備製作。在一連串的survey之後,我又找到了Elso Kwak、Thorsten、Pedja等diyAudio上的網友,關於TDA1543的製作心得。其中對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Elso Kwak設計的Kwak-Clock 7、Asynchronuous DAC reclocking、專為TDA1543設計的non-feedback電源。Elso Kwak是非常聰明有創意,又懂得電路的高手。我在這段時間裡,按照這些資料,開始了一段新奇有趣的DIY之旅。

從2003年的夏天,我開始了我的DIY大門。在這一個階段,我以無比的熱情和執著,為了基本的NOS TDA1543電路嘗試了所有的可能。一開始我覺得聲音太小,便模仿Audio Note DAC線路,做了一個SRPP充當前級。然後又學Peter
Daniel的方式,用固態鉛酸電池為DAC供電(當然不包括真空管的部份)。然後又做了一個高達十組獨立供電,複雜無比的asynchronuous reclocking DAC。當時心智和經驗都不夠成熟,一心以為好聽的聲音一蹴可及,企圖心發展到極限,不計一切的將當時心目中最好的零件全部投入,在洞洞版上用了滿滿的Elna Silmic、Black Gate NX、Sanyo OS-CON SG、Riken、Holco軍規(不導磁版)等好料,所有的接線都用Cardas Litz線。然而,當時的技術和經驗都遠不能負擔如此複雜龐大的project,用搭棚的方式對DAC又有先天的劣勢(當時以為可以用努力克服)。我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做出來的偉大成品,雖然有聲音,但卻有頗大的噪訊,聲音也不如預期理想。

後來,我將這個複雜的成品供起來,當作自己一個階段的結束,又回到簡單的架構,重新思考我該怎麼改善NOS TDA1543的聲音。後來,我又試著調高TDA1543的供應電壓,取得更大的輸出電平。又經過一次又一次重新調整layout,重新搭棚、選料調音,我的TDA1543終於在2004年中漸漸到達我喜歡的聲音。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我2004年認識了Pedja,向他購買兩片簡單的TDA1543線路的PCB,我在這張非常小的PCB上,用簡單(但是高品質)的零件.製作出S/N比最低的版本(從此我不再用搭棚製作DAC)。接著我用Elso Kwak發表在diyAudio上的non-feedback電路,製作TDA1543的新電源。然而,Elso Kwak的電源是5V,而我的供電則是8V,他的電路無法簡單轉換套用。於是,我為此與他通信,在他的幫助之下,我設定了一個在理論上更好的8V的類似穩壓。這個穩壓的聲音真的對TDA1543有脫胎換骨的作用,新DAC的聲音,遠遠勝過原本使用LT1085或7808等IC穩壓的聲音,也比 UCC 穩壓等op-amps 基礎的串連式穩壓更寬鬆舒暢。到了這個地步,我終於結束了TDA1543的旅程。我的NOS TDA1543 DAC到達了中性、自然、自在的平衡點。

TDA1543這顆晶片本身的聲音很有個性,雖然不如我後來的主力DAC TDA1541A那麼全面,但比TDA1541A更隨性,更活潑,聽起Jazz和搖滾頗有味道。TDA1541A無論如何,總是太煞有介事,太正襟危坐了一點。如果當作小型系統,睡前聽點小品,TDA1543的韻味真是相當迷人。

不過TDA1543 DAC對我的意義,永遠不只是一個DAC。Peter Daniel畫的電路圖開啟了我一段奇妙的旅程,是我的DIY的轉捩點,是我建立DIY基本態度的起點,是我訓練聽力,了解各種穩壓線路與元件音色的教材。於是才有漸漸成熟的DIY能力,然後才有現在平衡穩定的系統。這種成長歷程,就像我以前學識字,學電腦一樣,是我人生最珍貴的經驗。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Hélène Grimaud plays Bach/Busoni Chaconne



期末考前一天,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買唱片。在家附近的唱片行匆匆挑了兩張唱片,都是本來就想買的:Andsnes的Grieg抒情小品,還有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新出的Bach專輯。
Andsnes的Grieg一如意料,彈得非常好,富有Andsnes的演奏創意。Grimaud的Bach卻讓我出乎意外,與她過去彈Beethoven、Rachmaninoff、Schumann都不一樣,似乎更富哲思,又極其莊嚴雄偉。最讓人目瞪口呆的,無疑是Busoni改編自Bach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夏康(Chaconne)舞曲。Grimaud的演出非常精彩,讓人聽得瞠目結舌,坐立難安。Busoni改編的Chaconne雖是很熱門的鋼琴獨奏曲目,但我從來都不十分喜歡這首曲子。然而,Grimaud的版本完全打破了我的印象,我總算聽出了鋼琴版的興味。錄音一如DGG的風格,乾淨清爽,雖然不夠自然豐潤,但倒也不干擾音樂本身的魅力。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新年新希望: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2008 年夏天,Nelson Pass 在他旗下的 First Watt 網站上,發表了一個極簡的晶體前級線路: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這個線路非常簡單,一言以蔽就是以一級 JFET 做源極隨耦器 (source follower),並以另一顆 JFET 做恆流源(constant current source),前後各一顆交連電容,如此而已。

這個電路不但簡單,其實還很基本,之前塞爾維亞的 DIY 名人 Rogic Pedja 就曾在網站上提出類似的架構。也因此 Pedja 發表聲明,指責 Pass 剽竊他的設計。

不論如何,Nelson Pass 總之是寫了一篇清楚明瞭的好文章,詳細地告訴你 B1 的工作原理、測試數據、零件的選擇、製作要點。照著 Pass 的解說來做,從選料、搭棚、裝機,都會非常愉快順利。

奇怪的是,曾有一段時間,國內的 DIYer 很熱衷 clone Pass 的機器。這次在幾個主要的國內 DIY 網站上,卻都沒有看到相關的討論。連用 Google 去搜尋 "Pass B1 Buffer” 都只有一篇繁體中文的結果,還是香港的。不知是國內的 DIY 資訊落後,還是 DIY 風氣冷清。

自從 Gainclone 和 TDA1541A DAC 漸漸穩定,又購入了 CEC TL51X 轉盤,我的興趣漸漸移到了前級上。本來已經有一件 Audio Note Japan M7 Line Stage 的半成品,但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機殼,所以遲遲沒有完成。這次卻被 Pass 的 B1 Buffer 所吸引,因為他強調現在的前級,其實不太需要多餘的增益,用 single end JFET 作簡單的電流放大即可得到自然中性的聲音。Pass 對於 DIY 有很多貢獻,他推崇的極簡線路,single end 放大,也都與我的偏好不謀而合。但之前一直沒有興趣製作他的線路,因為他的後級總是非常難搞,即使號稱小功率、極簡,也需要笨重的變壓器和龐大的散熱片,累煞人也。相比之下,前級簡單多了,線路極簡,製作起來就真的不會太麻煩。所以今年看到這個線路,就立刻開始準備製作這台前級。

可能太久沒有製作新機器,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把心情沉澱,並把相關的零件和機箱準備好。結果拖到了年底,這才一切就緒,於是趁著新年假期把第一版試作機裝了起來。

製作筆記:

1. B1 Buffer 每聲道要兩顆 2SK170-BL,而且要配對,Pass 更強調這是好聲的關鍵所在。我手邊剛好有將近 20 顆 2SK170-BL,用洞洞板搭了一個簡單的線路,2SK170 的 source 和 gate 接地,以 9V 電池,透過 1k 電阻送給 drain。最後選了四顆 Idss 在 9.01 - 9.03 mA 之間的晶體。

2. Pass 本來採用外部的 switching power 作為 18V 的輸入。這樣當然非常簡單省事,而且 Pass 說這個線路對電源並不敏感,所以用 switching power 就很不錯了。但我一直覺得好的 switching power 很難找,如果隨便用上一個不熟悉的電源,將來在試聽和調音時會增加不確的因素。所以我還是搭了一個簡單的 18V 線性供電。用 Schottky Diode 11DQ06 整流,LT317A 作簡單的穩壓。電容有 Panasonic FM、Elna Silmic、BCC 013、UCC SPP 等,是從庫存裡湊出來的。

3. 主放大電路,Pass 用了兩顆 15000uf 電容供電,我手邊沒有那麼大的電容,也不喜歡那麼大的電容,加上 Pass 說幾千到幾萬 uf 都可以,所以我改用 Panasonic FM 2200uf 代替。

4. 每聲道有兩顆交連電容,輸入交連是 1uf,輸出交連是 10uf。Pass 建議用 metalized film 電容,但我不喜歡 metalized film 電容的聲音。然而,我手邊雖有 1uf 的 MultiCap RTX,非常好聽,但體積實在太大,裝在這個小小電路板上未免費事。現在既然只是試做機,我一律用 Black Gate N 代替,這已經是非常好的交連電容了,我覺得 Black Gate N 甚至勝過許多 film 電容,體積又小。

5. 本來電路上有訊源切換的設計,但我的訊源只有 DAC,所以直接捨棄,訊號進來就直入 VR。

6. VR 採用手邊東京光音很便宜的一款產品(價位在800塊上下),這款 VR 聲音偏軟,清爽甜美。

7. 我把電路板鎖在一大片一公分厚的 MDF 上,再置入唐竹賣的厚鋁黑色機箱,搭配銀色霧面旋鈕,非常美觀穩重。

8. 所有的電阻都是 Philips MPR-24 0.1%,除了連接 LED 指示燈的改用便宜的 MRS-25。


一開機就很順利,電源的電壓、輸出直流等測試都一切正常。接上我的系統試聽,背景很乾淨,聽不到噪訊。一開始就發出非常生活有朝氣的聲音,與原本的被動式前級比起來,B1 雄渾有力。但聲也有一點衝,有一點硬,不如被動式前級柔軟純淨。Break-in 半天之後,B1 試作機聲音柔順許多,但還是有一股「晶體味」,但還算耐聽,至少我聽了一天下來,覺得相當愉快。目前試過古典樂、Jazz、人聲,音色的確如 Pass 所言,非常中性,頻帶很寬。加上 B1 之後,我的系統聲底變得陽剛許多,不像之前那麼陰柔。

First Watt B1 Buffer Preamp 的確是簡單好玩的機器,試作機只是開始,可以調的東西很多,例如電源、零件、layout 等等。我對晶體線路沒什麼經驗,還有很多很多地方要實驗和了解,接下來 2009 年可以好好的改機調音了。


線路圖和 Nelson Pass 的解說,可以在 First Watt/PassDIY 網站上下載到 PDF 格式的檔案。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2008年最後一天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雨。

Meeting 結束,從醫院出來之後,乘著薄薄的黃昏,我來到光華商場。
為了2009年的新計劃,我先到佑昇補齊最後四根電阻。
雖然是下班時間,年關將近,佑昇還是冷冷清清。好久不見的陳先生在顧店,原來他現在只來一三五,因為生意冷清,大不如前,所以他這樣的老員工也開始休假了。

Philips MPR-24 0.1%,這是我最近幾年最愛用的電阻,一根20塊,聲音清麗飄逸。我買了四根電阻,總共八十塊。
一直都是如此,不管在佑昇或唐竹,別人往往一次就買了上千塊上萬塊。
我從大學到現在卻常常一次只買一兩塊,幾根電阻一兩顆電容。
我想到以前每週五下課回台北,都必定到唐竹買兩顆 Black Gate N Type 4.7uf/50v 的情景,那時還有 Black Gate,一顆 $95 塊,不便宜,但也不貴。唐竹的小蔡必然覺得我很怪,每次都大老遠去買那麼一點點小東西。
但那時買了這麼多 Black Gate N 4.7uf,現在卻也漸漸用罄了。

佑昇裡我和陳先生最熟。
在每週從新竹回到台北,都必買一輪零件再回家的年代,每次到佑昇都向他買零件。買久了,量大的時候,有時會算便宜一點,也會瞎聊兩句。
第一次去佑昇到現在,算算竟然也有七八年了。我還記得第一次去,是為了改我的 Colin 5842 耳機擴大機。那時買了一顆 ALPS 藍殼 VR,佑昇的員工,一位年輕的小哥還教我怎麼換 VR。那時是那麼的青澀,站在門口的零件櫃前,感到無比的緊張和興奮,那時連 VR 怎麼接都不懂。

離開了佑昇,我來到光華商場四樓的川禾。當今年光華商場重新開幕時,我在四樓忽然看到川禾,忽然看到好久不見的老闆時,真是非常驚訝的。
川禾和德昌,是中華商圈的兩大門神,也是我以前從新竹回台北必經的兩個補充站。德昌比較乾淨整齊,東西似乎也較多,還有 Philips MPR-25 電阻。但在我心中卻總是喜歡川禾多一點點。
川禾的老闆雖然不苟言笑,但很專業,有問必答,服務非常好,是我喜歡的老闆模式。
而且川禾雖然看起來不起眼,零件卻非常發燒。在老舊的架子裡,遍是 Sanyo OS-CON、CDE silver mica、WIMA、RIFA、Allen-Brabley 這種發燒貨色,算是在佑昇、唐竹兩大體系之外,另開了一條獨特的零件線,而價格又非常便宜,與佑昇唐竹的訂價策略完全不同。
電晶體和基本的電料也都非常齊全,缺件時老闆還會建議適當的代用品,比起其他裝潢亮麗,有許多年輕服務員的電料行,川禾這種老式的服務,更讓人覺得窩心。
現在光華商場開了分店,又是老闆親自坐鎮,對我來說更方便了。現在除非要去德昌買他們獨有的零件,幾乎沒有必要再跑到中華商圈買零件。

這次來川禾要買兩根 10p 的小電容,改 DAC 用。
本來只想找 Philips 雲膜電容,這種電容好聲,又便宜。想不到卻在架子上看到 Soshin 的 silver mica 電容!雜亂的川禾真是處處讓人驚奇。就這樣亂拿了一些,結帳卻還不到一百塊。

離開光華商場的時候,天色已黑,下著小雨,我的胸口卻溫熱了許多。
眼看 2009 年了,透過網路買零件的人越來越多,我卻還是喜歡傳統的購買方式。
購物的意義,永遠不是從目錄上勾選,放入購物車就可以 model 的。
顧客和老闆店員在利易交換的前提下,從疏離冷漠漸漸地拉近距離。
買一包幾十塊的零件,拿在手上,不只期待著裝進機器後的美聲,還有個體與整個世界的連繫,透過商品與購物的行為,稍稍地溫暖了無聊孤獨的台北生活。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