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oversampling DAC是CD時代早期就有的技術,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到1980年代末期,開始有了oversampling技術之後,就再也沒有廠家回頭使用non-oversampling設計了。一直到1996年日本音響DIYer Ryohei Kusunoki(楠 亮平)在MJ雜誌上發表non-oversampling的TDA1543 DAC線路之後,才又引起大眾的觀注,後來有47 Labs、Audio Note UK、Zanden等Hi-end廠牌推出non-oversampling DAC,使NOS漸漸成為新的風潮,在DIY界成為主流的趨勢。
Kusunoki所設計的NOS DAC,與80年代的NOS設計不同在於,早期DAC使用複雜多階的低通濾波線路濾除20KHz以上的數位高頻,而Kusunoki認為擴大機、喇叭、人耳本身就有自然的「濾波」效果,所以NOS DAC其實只須要簡單的濾波,甚至可以完全不濾波,而得到更直接、更自然的聲音。
除此之外,他認為許多DAC chip都可以拿來做成NOS DAC,並不一定要用TDA1543。而他之所以選擇TDA1543,其實是基於巧合而已。不過TDA1543本身有一個相當獨特的條件,就是有相當大的輸出,應該是所有DAC chip中,輸出最大的。所以只要使用簡單的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足夠的輸出電壓擺幅,同時也不會影響動態,因此可以省下I/V和放大輸出級,讓電路更簡潔,保持聲音的直接與自然。
關於Non-oversampling DAC的經典文章:
Non-oversampling Digital filter-less DAC Concept
Ryohei Kusunoki訪談
如果能找到過期MJ,那麼Kusunoki在上面發表的三篇文章不容錯過。裡面附有完整的電路圖、layout設計、詳細的解說。這三篇文章刊登在 MJ 上的期數分別是 Nov 1996、Mar 1997、Dec 1997。
除此之外,Audio Note將他們DAC Kit的線路圖部份公開在網站上,也是很好的參考資訊。拿著線路圖,配合照片來看,可以推敲他們配料調音的哲學。
不可不提的,還有diyAudio和Audio Asylum這兩個討論區。裡面的digital板都有大量的NOS DAC資訊,其中有不少精深的討論,參考價值極高。在diyAudio上搜尋Peter Daniel、Elso Kwak、Jean-Paul、Kuei Yang Wang等高手的文章,可以找到幾個關鍵的NOS DAC討論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