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原來 Audio Note 是這樣分家的

無意中發現一篇舊文,Hiroyasu Kondo(近蕂公康)在 2000 年的聲明,總算稍微了解 Audio Note JapanAudio Note UK 之間的恩怨。在 Sound Practices 那個時代,真空管文藝復興的期間,ONGAKU 之名如雷貫耳,提到 Audio Note,絕無懷疑就是日本的 hi-end 小廠。後來 Audio Note UK 的 Kit One 等產品聲名鵲起,行銷世界,於是這個品牌漸漸變成英國牌了,還逼得 Audio Note Japan 改用 Kondo 標誌區別。Peter Qvortrup 真的很會做生意。

至今 Kondo 已經過逝,很多人還以為 Audio Note Japan/UK 是同一個牌子或有合作關係,事實上已經分家十年了。不過 Audio Note UK 出的零件真是好用,電阻電容都一流。就算不齒 Peter Ovortrup 的行徑還是沒辦法拒買「抵制」。Audio Note Japan 的零件想必也不錯,但卻難以取得,想用也不知上哪買。不過看線路和設計哲學,兩家公司確有明顯的高下。實際裝過這兩家的線路,體會更深。

Kondo 設計的線路真的非常有一套,看似簡單,卻有許多深思熟慮在其中。而且不只是線路,零件、走線、layout、搭棚,都有學問,要仔細鑽研實機照片才能掌握精髓。國內幾年前流行過 Kondo M7 前級的仿製。我很好奇單單抄襲線路,甚至把線路亂改一通,究竟能仿製出多好的聲音?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The Phonoclone, Part I



我的 47 Clone 系列終於來到了最後一站,唱頭放大器 Phonoclone。Phonoclone 是 47Lab Model 4712 Phono Cube 的仿製,由旅居日本的 DIYer Richard Murdey (RJM) 於 2005 年間發表。

我對 Phono Cube 的破解也算有一點微功。2004 年前後 RJM 曾在網站上發表他破解到一半的成果。他並沒有拆過實機,全憑 47Lab 文宣上的少數資訊來反推線路。這些資訊包括 0 歐姆輸入阻抗、47 歐姆輸出阻抗、高增益、每聲道 25 個零件等。當時他已經掌握一些核心概念,但資訊仍然不夠多,尚不能完全破解。當時我在其他地方發現幾個 Phono Cube 的用家,正在改造他們的廠製機,從他們的敘述中得到了一些額外的資訊。我寫信知會 RJM,指出他推測的錯誤之處,過沒多久 Phonoclone 就誕生了。

47 Clone 向來簡單便宜又好聲,Phonoclone 也不例外,一發表就在 diyAudio 上暴紅,直到今日依然是 DIY 唱頭放大器的主流。台灣的 DIYer PRBS 也曾引介這個線路,洗了一批板子,帶起一陣熱潮。

2005 年那時,本來我壓根兒也沒有玩 LP 系統的打算,但見 Phonoclone 如此有趣,竟然有為了玩 Phonoclone 而玩 LP 的衝動。這個衝動雖然始終不減,但也不太積極,直到去年方才有點進度,入手一台老 Dual 唱盤。此時 Phonoclone 也已經相當成熟,RJM 出了第三版 PCB,板上還內建了他研發的 Xreg 穩壓。雖然最近心思都放在 Shigaclone 上,但也和朋友合買了一套板子,並且想好了裝機的構想。幾時機緣成熟,也許就忽然開始聽 LP 了 。






頁首圖片引自 Sakura Systems 網站

免費閱讀 AudioXpress

AudioXpress(及其前身 Audio Amateur、Audio Electronics)是我過去常看的雜誌。大學的圖書館幾乎收藏了全套,那時看人引述某一期的內容,隨時都可以去翻閱詳情。也曾經訂過幾年,一開始很興奮,天天翻信箱期待收到雜誌。可惜後來越來越薄,內容越來越貧乏,兩三期才出現一篇有趣的文章,後來就忘記續訂了。

最近有點想念 AudioXpress,考慮是否重新訂閱。連上網站卻發現他們也開始作線上版了,而且最近四期目前都可以免費閱讀。線上版品質不錯,解析度高,畫面清楚,可惜操作不太就手。AudioXpress 的讀者以 DIYer 為主,都是熟技術,喜歡自己動手的人,許多人老早就是網路用戶了。其他知名音響雜誌諸如 StereophileThe Absolute Sound 等早有線上版,AudioXpress 卻遲至今年才開始,不知道是經營慘澹,還是主事者不積極。

然而,翻了翻線上版最近四期的內容,卻覺得更失望了,似乎比當年還要無趣。即使 diyAudio 江河日下,但隨便在 diyAudio 晃晃,都還是比 AudioXpress 有趣的多,於是重訂雜誌的念頭徹底打消。AudioXpress 讓人免費試閱卻反而讓潛在客戶打退堂鼓,真教人哭笑不得。

話說回來,現在還有哪些好看的音響雜誌呢?尤其是那些要收錢的,有哪本做得比免費的 Positive Feedback Online 更好更有質感?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傲慢淺薄、習焉不察

http://pg.biolab123.com/viewtopic.php?f=7&t=6273

許多音樂會的 convention 再平常不過,這篇文章卻從新鮮的角度指出諸多不合理之處,甚至「令人不舒服」、「格調很低」。原來音樂會的積習陳規充滿了狗屁倒灶,長年以來,我竟然習以為常,視若無睹。直到今日拜讀這篇文章方才大夢初醒,真是慚愧極了。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數位線長一點比較好?

最近讀了這篇文章,挺有趣的: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14/spdif.htm

這篇文章大意是說,SPDIF 從發送端(包含CD-Transport內部走線、端子等)到接收端(包含 DAC 的端子和內部走線等),假如沒有精準的阻抗匹配,那麼使用長一點的數位線,例如 1.5 公尺以上,可以減少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反射作用,降低 jitter。但如果能夠精確地進行阻抗匹配,讓發送與接收兩端始終維持正確阻抗,那麼數位線則越短越好,聲音會更清晰凝聚。由於 DIYer 通常沒有儀器和專業去作精密的配對,不如直接使用長一點的數位線,達到某個水準以上的表現。

之前總覺得線越長,價格越高,失真也越多,卻想不到稍長的線也有其優點。後來在 diyAudio 看到其他網兄證實,1.5 公尺左右的訊號線,卻實有稍勝於一公尺以下的線。這看了真是叫我心養難搔,手邊幾條數位線都只有一公尺,似乎買得短了?

這篇文章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同一個問題,音響界常有兩類方法,第一種是成功率高,可以輕易得到不錯的表現。另一種是理論上很完美,但實際上不易達成。我所欣賞的 47Lab,其產品除了超高價的 PiTracer 之外,幾乎都採第一種 approach。不論是 FlatfishGaincardNOS DAC全音域喇叭 Lens,都是用低成本,極簡單的元件,獲致某種程度上不錯的表現(大約是十萬級器材的水準)。但要再「更上一層樓」,這樣的 approach 就很難施展了。那些百萬級的材器,為了追求更佳或更全面的表現,勢必得不畏艱難,挑戰第二種 approach。

我目前也是傾向第一種 approach,偏好簡單、容易成功的線路。對非專業出身,又無精密儀器的 DIYer 來說,實在沒有什麼條件進行第二種 approach。然而如此也侷限了邁向更高境界的可能。但要怎麼像 hi-end 廠一樣自行開發那種極高性能的器材呢?我目前實在沒有什麼好想法。幸而 47 clone 也夠好了,品位高雅、風格獨俱,足以心安理得的享受音樂。

有人稱我是 47Lab fan,真是愧不敢當。除了拆 CD 刀 4721 之外,我沒有半件 47Lab 的產品,甚至也沒有聽過 47Lab 廠機的聲音。可是不知不覺間,竟然完成了全系統 47 clone ShigacloneNOS TDA1543 DACGaincloneJordan JX92S VTL(近乎 47Lab Essence 喇叭),從轉盤、DAC、擴大機、喇叭,都是 47Lab 精神的產物,只差類比器材和線材、墊材等配件。有了 47 clone 系統之後,卻讓我更好奇 47Lab 廠機的聲音,真想知道我的「山寨版」與正版有何不同,哪個比較好聽呢?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買唱片的驅力




昨天在誠品音樂,發現 DG 今年竟然把 Pogorelich 的貝多芬/舒曼獨奏打入中價位「大花版」系列了。幸好高價版絕版未久,架上還有一張,便趕快買了下來。其實並沒有特別喜歡 Pogorelich,曾向圖書館借唱片聽,音樂會也去過,但總不特別有勁去收集他的唱片。等到 DG 終於出手,我才及時把握。

話說回來,高價位的原版其實也未必比較好聽。原版與大花版(The Originals)的優劣,是 case by case 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大花版的調音比較柔滑一點,原版則比較厚實,有些錄音經過大花版處理,變得更為清楚細膩,有些則失之滑膩不夠自然,好壞參半。不過高價版的封面、包裝、內冊的質感無疑都遠勝大花版。

環球古典旗下另外兩個牌子 Decca / Philips 的中價位「傳奇再現」( Legends) 系列,remastering 處理就勝於大花版,幾乎都是正面改進,可惜封面相當難看(有人建議將內冊反過來放,用背面的原版封面)。至於環球低價位再版似乎就不太行了,尤其是雄辯系列(eloquence),實在糟透了,聲音黏膩,既尖薄又模糊,音場飄忽不定,聽過幾張就再也不買了。


大花版封面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FleXy Table: 超值音響架

之前用 IKEA LACK 邊桌製作音響架,後來才發現這還不是 CP  值最佳的選擇。義大利線上音響雜誌 TNT 推薦的方案 FleXy Table,比 LACK 更便宜,結構設計也很合理,看設計圖就可以理解這個音響架的穩固,此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層板材質、做不同的尺寸。做得好,理當比 LACK 穩固美觀許多。FleXy 的加工難度和 LACK 差不多(都非常簡單),比 LACK 更便宜,自由度更大。聲音如何就不知道了,目前還沒聽過 FleXy 的聲音。

FleXy 的材料很簡單:三支一公尺長的螺紋棒(我不知道中文正確的行話是什麼),一些螺帽、一些墊圈(行話叫「華司」,亦即 washer,金屬和橡膠各一些)。此外就是層板,材質由人,木板自然是最常見的,也可以用玻璃、壓克力等,聲音當然各自不同。

做法也很簡單,把所有層板,選三個角鑽好洞,用螺紋棒貫串層板,層板上下用螺帽固定。螺帽與層板之前夾以墊圈補強。詳細的材料選用及加工方法請見 TNT 的原文,此外還有一個 FAQ 也務必一看。

FleXy 在網路上非常紅,和 LACK 差不多,是音響架 DIY 的兩大主流。也有很多變型。架構雖然簡單,不過我之前始終沒有看到特別漂亮的成品。我想尺寸的長、寬、深比例和層板材質需要花點時間設計,才會有比較漂亮的質感。當然尺寸比例、層板材質對聲音也有相當的影響。

最近朋友打算做 FleXy,傳來一個法國討論區上的作品,終於讓我見到漂亮的 FleXy 成品。層板的比例、配色、表面處理(finish)都恰到好處。唯一的缺點是他做成四腳,據 TNT 的說法三腳遠比四腳理想。



原文和照片出自此處:http://www.homecinema-fr.com/forum/viewtopic.php?f=1128&t=29888866


墊材真的不容忽視。前天把 CEC 移出音響架,把 Shigaclone 直接放在 LACK 上,聲音明顯不同。之前提到銅板底座配硬式懸吊的缺點,幾乎都改善了。尤其本來某個頻段有低頻共震,以為是低頻量感變多,空間需要重新處理,想不到卻是把 Shigaclone 放在 CEC 上造成的。如今共震消失,聽起來輕鬆乾淨多了。或許可以這麼解釋:CD 機構以彈簧懸吊,對下方的墊材較不敏感,亂放在 CEC 上也不致發出共震;硬式懸吊則明顯地反應下方墊材的聲音特性,比較難駕馭。避震做得好,音響性才得以充份發揮。




2010-04-18 補充:有幾篇 FleXy 的製作教學,圖文並茂,內容詳細。請見: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Mass production & DIY

之前寫過兩篇 IKEA Hacking 的文章 [1] [2],我對這種玩法充滿好感,之前曾用 LACK 邊桌自製音響架,也曾把木質花盆改造成 Fostex FF85K 全音域單體的音箱。利用 mass production 的便宜成品作為素材,加以改造,就可能變成非常超值的新東西。Shigaclone 就是個典型的例子。JVC 手提音響不過 40 歐元,可以聽 CD、聽擴播、聽卡帶,還能搖控,正是 mass production 下的產物。花 40 歐元買一台 JVC,取出 CD 機構和電路板,做成 CD-Transport,比自己去電子材料行零買機構、chipset、搖控器等等還要便宜,更不必自己洗電路板。我的 CEC TL51X 用的 CD 讀取機構和 JVC 相同,兩者的價差卻達十數倍,固然 CEC 有更講究的機箱和電路設計,但產量規模對電子器材的售價無疑有決定性的影響。令人費解的是,簡單的 JVC 機構,鎖在薄薄的 MDF 上,尚未調整,聲音就已經超越皮帶驅動、機構厚實的 CEC TL51X 了。

以 Shigaclone 的例子來說,DIYer 要自製雷射拾取機構、伺服控制電路、編碼解碼電路、搖控功能,難度相當高,要做好並不容易,更不可能用一兩千塊搞定。但要搭個高品質的 8V 穩壓和做個機箱對 DIYer 來說自是再簡單不過。JVC 手提音響正是用極低的價格供應了 DIYer 難以處理的部份,其不足之處--電源和機箱--卻正是 DIYer 的勝場。Shigaclone 是 DIYer 的 niche 最大化的例子,DIYer 吃盡了各方面的好處,所以可以用三千塊台幣不到的預算得到一台聲音極佳的 CD-Transport。這比執著於 Philips CD-Pro2 或者越來越難找的 X 號頭有趣多了。

一切從頭開始,徹頭徹尾以最高級的元件,投入巨大心血來構築偉大的設計,自然值得敬佩。但用便宜的 mass production 成品來改造,賦與全新的價值,卻有四兩撥千斤,以巧勝繁的妙趣。

diyAudio 有個有趣的討論串,100 Reasons to go to IKEA,正是 DIYer 討論如何運用 IKEA 的素材來作音響 DIY。一開始就看到一個喇叭的方案,用 IKEA 的木碗 BLANDA MATT 來作音箱。構想和之前貼的 IKEA Hacking 差不多,但出自音響 DIYer 之手,遠為講究,乍看之下果然彷彿 B&W 800 的上半部啊!





詳細的製作過程請見原始討論串:http://www.diyaudio.com/forums/multi-way/159151-ikea-spherical-speakers-first-build-done.html

最後補充一個 6moons 線上音響雜誌的專輯:Audiophile destination IKEA,這篇文章也提到了許多有趣的構想。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Shigaclone: CD-Transport 的最後方案



對我來說,CD-Transport 除了要好聲,還要非常耐用。我每天聽音樂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CD的工作時間很長,而雷射頭、馬達、齒輪組等機件壽命有限,再好的機構都有損壞的一天。可能是我控制欲太強,太神經質,總覺得要能完全掌控整台 CD-Transport,不但要能自行更換讀取機構,而且關鍵零件的維修成本還要越低越好。從這個觀點出發,像 CD-Pro2、Esoteric VRDS 這些機構雖然很棒,但維修成本都太高。CD-Pro2 一組五千一萬,我看許多 DIYer 燒了好幾次,真替他們感到膽戰心驚。Esoteric 更要送廠修理,花了二十萬買一台入門級的 Esoteric,過了五年十年壞掉找誰修也不知道。至於傳奇機構,例如 Philips CDM0、CDM1 之流,停產多年,連良品都不是隨時能取得,更是讓人心神不寧。即使是我之前玩了一陣子的 CD-680,完好的 CDM2 機構備品也是難找。因此這台 CD-680 雖然非常好聽,卻始終不是安身立命的伙伴。

世面上的 CD-Player / Transport,符合我要求的實在難找,本來已經打算放棄 CD,買一台 digital stream player,從此再也不必煩惱雷射頭老化損壞的問題。然而在這時,Shigaclone 的計畫卻在意料之外展開了。

早在 2008 年就開始觀注 Peter Daniel 等人在 diyAudio 上談 Shigaclone,可惜關鍵材料 JVC RC-EZ31 已經停產,更未曾引進台灣,無從找起。2009 年仍然相當手養,看得到卻玩不到,只能寫寫文章聊以自遣。後來確認了幾款台灣的 JVC 手提音響,內部的 chipset 都不同於 RC-EZ31,無法輸出數位訊號。國外管道也不多,絕版的 RC-EZ31 價格水漲船高,不易尋找,最後終於漸漸絕了製作 Shigaclone 的念頭。

然而,就在即將放棄 CD,準備購入 Linn DS 裝置的前夕,朋友竟然找到了幾台二手的 JVC RC-EZ31,真是晴天霹靂,重然點燃我對 CD-Transport 多年的執著和熱情。



這批二手 JVC 品相不甚佳,沒有搖控器,而且 CD 播放的功能都已經故障。推測故障的原因是 CD 雷射頭損壞,然而 RC-EZ31 採用的機構是 Sayon 的平價品,許多手提音響都用相同的模組,非常容易取得替換品。因此,雷射機構故障並不是問題,JVC RC-EZ31 的價值在於機構下面的 PCB 和 IC,這才是好聲,又不易取得的關鍵部份。把手提音響拆開,取出整組機構和顯示/控制電路板。


機構背面就是讓我尋覓多年的 PCB 和 chipset。


換上新的讀取機構,做一個 8V 的 IC 穩壓供電給 PCB,拉出 SPDIF 數位輸出,然後把所有的東西通通鎖到 MDF 板上,最原始的 Shigaclone 就完成了。



暫時放在 CEC TL51X 上,用 Cardas 木塊墊著,接上我的 NOS TDA1541A DAC,就這麼聽起來了。工作一切正常,而且,聲音真是好極了。從一開聲就讓人目瞪口呆,難以相信 39 歐元的手提音響內的 CD 機構,沒有改機,還沒有換任何零件,竟然就有這樣的音質。和我的 CEC TL51X 相比,Shigaclone 聲音自然、開闊、直接、細節豐富,一下子把上下兩端的界線都打破了。尤其是低頻,線條清楚,結實有彈性,與 CEC 鬆軟沉不下去的低頻相比,真是天與地的差別。更讓我覺得不可思異的是,Shigaclone 不單單是好聽,還有它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我過去所聽過的廠機都不一樣。不像高級的 Philips 機有溫暖厚實的韻味,也不像 Esoteric 那麼精雕細琢,但 Shigaclone 卻非常輕靈飄逸,聲音充滿靈氣,對音樂的處理輕鬆自得無不如意,沒有一點勉強造作,十分瀟灑(是的,我第一次發現可以用瀟灑來形容音響器材)。第一版的 Shigaclone,還沒有任何改造調整,已經遠遠超出我的期望。Shigaclone 不只是便宜的轉盤方案,本身就是風格獨具,聲音動人的高品質轉盤。

初步結果如此美好,於是重新細讀網路上的相關討論,收集改機調校的方式。我發現眾多網友都指出,JVC 這塊模組原本的聲音就極好,換零件、新增獨立 5V 供電、加上 SPDIF 輸出 buffer、甚至更換避震結構,對聲音的提升都相當有限,甚至還有反效果。不過畢竟手養,我還是開始了一連串的改機與試驗。我把 PCB 上不必要的電容拆除,重要的電容改用 Black Gate N 和 Elna Silmic II 代替。又把電源變壓器外置,獨立裝箱。還試過好幾種避震方式,訂粗銅柱來當腳座。最後,我覺得 MDF 太軟、太輕,去大稻埕打鐵街裁了紅銅板來當底板。




紅銅(copper)密度極高,小小一張銅板,20cm * 22cm * 0.5cm 就將近 2 公斤重。我把銅板架在稍大的 MDF 板上,銅板上只裝 CD 模組和穩壓,其他不相干的元件都鎖在 MDF 上。


於是得到了原型機 2.0。


說真的,經過這些修改調整,對音色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然而 Shigaclone 先天的個性依然十分鮮明,並沒有因為這些改變而改頭換面。原本 PCB 上採用的不知名電容其實相當優秀,聲音鮮活開闊,用 BG 和 Silmic 代替,除了多了份高貴的「補料聲」之外,並沒有好多少。影響比較明顯的改變有三:

1. 電源變壓器。Shigaclone 吃電不多,只要 8V 單電源,電流不到 1A,但電源變壓器功率大,聲音會更開闊,更有氣勢。我目前用 30VA,diyAudio 上有些人用到更大。至於變壓器是否外置,我覺得差異並不明顯。不過變壓器外置可以大幅縮小主機尺寸,設計更小巧結實的機箱。

2. 數位輸出線路。原本電路板上只有 raw SPDIF,亦即是從 encoding 晶片直接輸出,對於遠距離的負載,最好加上一顆串連電阻和一顆輸出對地電阻。這對電阻,不論是阻質或材質,對聲音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理論上正確的阻值是 375ohm 串連、91 ohm 下地。我目前把數位輸出用跳線夾住,測試各種電阻的聲音。有些電阻怎麼聽都怪,有些則非常好聽。有趣的是,有些電阻很合適串連卻不合適下地,有些則相反。

3. 避震。前面說到 Shigaclone 對避震並不敏感,其實應該說,不同的避震方式,Shigaclone 聽起來會不太一樣,但沒有絕對的優劣。JVC 原本使用四顆橡膠軟墊固定機構,我最初也以這四顆軟墊固定,聲音還不錯。但見 47 Lab 原機 Shigaraki CD-Transport 的內部相片,是用螺絲將對角兩腳緊緊鎖在銅柱上,並未使用彈性懸吊避震(即原廠所稱 full-hard-suspention system)。於是我也如此嘗試,聲音果然不同,變得更直接、比較亮、比較衝一點。但只要調整數位輸出電阻,聲音就又平衡了。底座從 MDF 換成銅板,聲音也有明顯變化。在 MDF 上,聲音比較隨興狂放,在銅板上則凝聚穩重許多,低頻更為威猛,規模更大,音響性大幅提升。整體來說,我目前滿喜歡銅板/硬式懸吊的組合,但其他方案也都很不錯,各有特色。

接下來除了繼續調音,還要設計個小巧漂亮的機殼,好好把 Shigaclone 裝起來。Shigaclone 採用廉價的 Sayon 讀取模組,所有的消耗品,包括雷射頭、馬達、齒輪,都在這套模組內,幾百塊就可以換一整套全新品,還不必調整功率和焦距。有了 Shigaclone,只要再花幾千塊買二十套模組,就可以高枕無憂地聽上十幾年。當大家在追逐 CD-Pro2 或老 Philips 機構時,便宜的手提音響卻可以變身為高級 CD 轉盤,還比某些 CD-Pro2 更好聽!音響 DIY 的世界妙趣橫生,永遠有稀奇古怪的構想和方案,端是樂趣無窮。

最近幾天,一面調整我的 Shigaclone,一面沉醉在音樂裡,CD 一張一張拿出來重聽。我對 Shigaclone 瀟灑自如的詮釋風格,由衷地著迷。47 Lab 實在是非常有品味的音響廠牌,JVC 更創造了奇蹟:在 39 歐元的手提音響裡內建了偉大的 CD 模組。不過我目前還是不能理解,何以便宜的模組卻能發出這麼好的聲音,Shigaclone 好聲的祕訣究竟何在?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