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06 和 SPDIF 輸出電阻對音色影響頗大,比 decoupling 電容和 crystal 帶來的影響更顯著。為了快速切換不同零件,我把 C906 的接腳拉線出來,不必拆機就能直接焊接更換。
拿出庫存的 film/foil 電容,其中也有一些聲音較佳的 metalized 電容(Mundorf、Auricap、WIMA、RIFA、UCC 等)。
把所有介於 0.01uF ~ 0.22 uF 的電容都拿出來試,品項超過二十種。此外也測過兩款 0.47uF,但 C906 容值過大,聲音會太慢太悶,所以就不再試其他 0.47uF 以上的電容了。大體而言,容值越小,聽感比較輕快活潑,同時也比較亮、比較毛躁。容值越大,聽感較慢,較為平順,但也比較沉悶。JVC 原廠用的 0.1uF 似乎是最平衡的數值了。電容款式,我比較喜歡 Black Gate NX、Black Gate PK、MultiCap RTX、MultiCap PPFXS、RelCap RT。其中又最喜歡 RelCap RT。MultiCap 聲音兇猛凌厲,上下延伸都很強勢,聽感痛快,也很刺激。RelCap RT 則寬鬆甜美,毫無壓迫感。低頻稍嫌鬆散,不如 MultiCap 緊實凝聚,但整體聽感較為柔和輕鬆。相對於 RelCap RT,RelCap 次一級的 PPT 系列(tin foil/polypropylene film)表現則有些離譜,中頻突出,上下兩端卻嚴重地衰減,與我過去對 PPT 的認知差距頗大。
Black Gate 各方面都很平衡,但與 MultiCap/RelCap 相比,各方面也都顯得平庸。Wonder 的鋁箔 polypropylene 電容也不錯,輕盈、華麗,但有點偏亮,不夠穩重(似乎是所有鋁箔電容的通病)。至於 metalized 電容,Mundorf 白殼和 UCC MKP2000 在其他場合我都還滿喜歡,但在此處聽起來卻不太對勁,音色偏暗。WIMA MKP 和 BlackBox,以及 RIFA 450 倒是尚可,但仍然差了 film & foil 電容一級。
這顆 C906 著實奇妙,許多熟悉的零件,用在這個位置都與過去的印象有些落差,本來不甚嚴重的癖性,在此處都變得相當顯著。我的結論是,這顆電容高頻特性一定要好,此外必須沒有明顯的癖性。所以像 Black Gate NX,雖然各方面表現皆不如高品質的 foil 電容,至少正常不怪。話說回來,平時癖性奇重,難以駕馭的 MultiCap 系列,用在此處卻很合拍,除了性格稍為強勢之外,倒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
SPDIF 輸出的部份,為了方便更換電阻,也把接線拉出來,改用 jumper 連接。如此一來,不必焊接就能徒手更換電阻。
我的電阻庫存,廠牌款式不如電容那麼繁多,大約十來種而已。數位輸出這個位置,頗能反應各家電阻典型的個性,什麼電阻有什麼聽感,差不多都在預期之中,不像 C906 那麼詭異。先聽過一輪,把明顯不合胃口的淘汰,目前就剩這幾款尚在反覆試聽。
這幾款電阻我都很喜歡,有些適合用在串連,有些適合下地,所以不同品牌之間的組合,變化很多,也很有趣。Audio Note Tantalum 聲音最樸素,但分離度最高,細節最多。可惜我手上僅有 150 歐姆一對,沒有正確的阻值,所以未能檢驗其最佳表現。Allen-Bradley 碳精聲音很厚,有個韻味,放在下地處不錯,放在串連處則比較粗聲,高頻有點上不去。平素喜歡的 BC MPR-24 一如往常,聲音清淡細膩,各頻段的音色都十分一致。除了聲音稍為清瘦之外,的確是很安全的選擇。Dale RN60 我原本不太喜歡,不過用於此處作串連,倒還不差,比 BC MPR-24 溫厚,中規中矩。Peter Daniel 大力推薦用於此處的 Caddock MK132,我倒是覺得差強人意。Caddock 低頻渾厚蓬鬆,帶股甜味,原是滿好聽的。不過我始終覺得聲音不夠細膩,各頻段的音色不是那麼一致。以其價位來說,似乎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不過若像 Peter 的作法,只用一顆 Caddock,另一顆用其他風格的電阻來互補,效果倒還不錯。例如配上飄透細膩卻稍為薄聲的 Riken 碳膜,或是清淡纖廋的 BC MPR-24,都有很好的結果。
最後測的電阻是光華四樓小零件行賣的 Vishay/Beyschlag CBB 0207 碳膜電阻。這是相當便宜的工業級電阻,六根10元,之前從未用過,一聽之下卻讓我十分歡喜。聲音平淡和諧,我反而很欣賞這種「不發燒」的聲音。Beyschlag CBB 0207 沒有通天徹地的本領、沒有癖性、沒有任何極端強求之處。就和 Panasonic FM 電容一樣平實樸素,討人喜愛。目前的搭配便是 301 歐姆的 Caddock MK132 串連,100 歐姆的 Beyschlag CBB 0207 下地。再配上 C906 的 RelCap RT,兩三天聽下來,平和溫柔,相當悅耳怡人。但這也只是暫時的組態,如何定案,目前仍然在眾多方案之間游疑。
為了快速實驗測試,乾脆把示波器和烙鐵都搬到音響架上,每次改機都可以立刻試聽量測。這種細微的 fine tuning,許多組合其實聽起來都很好,只是音色、走向、個性的不同而已,而沒有等級的高下。這是目前最困擾我的一點:當許多組態都很好的時候,我究竟要選哪一種?也就是說,我想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聲音?是要溫柔寬鬆,還是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痛快淋漓的張力?DIY 之初,只要能動能出聲就很開心了。基本功熟練之後,接下來是為了聲音的進步而快慰不已。及至今日,此時的情況是,當諸多方案都很好的時候,究竟要如何選擇?我所追求的聲音,雖然已經有了大致的梗概,但細微之處卻仍然矇矓不清,尚無明確的方向。音響對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透過 DIY,我想要呈現什麼聲音,用什麼態度去重播錄音?這次的 Shigaclone 計劃讓我看見這個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