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便宜排插便宜用

有些初窺門道的音響迷,買幾千塊的主被動系統,聽出一點興趣,也開始「從源頭下手」,想改善 AC 電源。沒錯,AC 電源對聲音影響甚鉅,但重要性畢竟有限。幾千塊的喇叭、擴大機,配上數千塊的 Oyaide、Wattgate 電源產品,甚至請師傅拉專線,大費周章,未免不符比例原則。

幾千塊的器材,花一千塊在電源處理上就很多了。這樣的預算基本上可以換個堪用的醫療級壁插(receptacle),再買一條排插。排插如果音響級的成品,或是自己買零件來 DIY,往往超過千元,只能找堪用的現成品。電源零件廠 Cooper 就有這樣的產品,1126V 七孔排插,最大可以承受 1875W,隨附無熔絲保險絲,價格在五百元上下。


我去年買了一支來當電腦系統的延長線。Cooper 1126V 的外觀比我想像的更樸素,甚至有點土氣,當今 3C 賣場架上任何一款看起來都比這個時髦。但拿在手上,卻比預期更沉重,塑膠用料不差,霧面 LED 無熔絲開關頗有質感,操作的手感也很好,絕無不上不下的廉價感。就像二十年前的美國貨,沒什噱頭,實實在在(但 1126V 當然是 Made in China)。

作為排插,插得緊,咬得牢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要求。Cooper 儘管便宜卻非常牢固,各種 3C 產品,插頭良莠不齊,接在上面都一律很緊。用了半年多,經歷數十次插拔,尚無絲毫衰退。接壁插一端的插頭(power plug)品質也同樣不錯。相比之下,我音響系統上用的 Furutech 壁插還沒有咬得這麼牢。

3C 賣場規格相近,通過安規的排插其實也便宜不到哪裡去。對於不想花大錢在電源上的人,花三五百塊買個壁插,再花五百塊買個好排插,便宜又可靠。日後升級排插,Cooper 1126V 高達 1875W 的耐受功率,加上牢靠的接觸品質,拿來接電腦系統或是廚房家電,仍然實用。

Cooper 還有另一款排插 1176V,內建防突波的線路。就一般應用,防突波是個優點,但對敏感的音響系統來說,AC 上多了一些濾波元件未必是好事,徒然添增了一些變數。台灣品牌蓋世特(Castle)的排插也有濾波元件,都不如簡單便宜的 Cooper 1126V,單純地做好份內的事。而且我私以為 Cooper 那 old-fashioned 的造型比 Castle 更有特色。

48 則留言:

Gary Lee 提到...

您好
有機會一定會來拜讀您的文章
對於電的處理, 小弟認為通過安規是第一要務, 再來是電力的W/A的足夠,之後才管濾波或隔離等
現在有個想法, 家裡有無用的冷氣插座, 在坊間有220V轉110V的平衡式電源供應器,未來如果有機會換大食客, 會優先採用此方案, 您的看法如何? 有那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感謝 Gary

WF 提到...

Lee 兄您好,

我想您說的是 220V - 110V 的變壓器吧?這類變壓器,品質好的亦不好找,尤其要瓦數高,更是昂貴。對「大食客」來說,AC 來源上多了顆變壓器,可能變成瓶頸,阻礙了電源供應的順暢。

若是我的話,會把「大食客」的輸入電源改成 220V,再直接插上冷氣插座。比起中間多一個大型變壓器,這不但省錢、省事、也理想許多。

現在的廠機,大都有預留 220V/110V 兩種組態,更換跳線即可(代理商或許有提供更改服務)。甚至有些用 switching power 的廠機(如 Linn),原本就可以接受 100V ~ 240V 的輸入電壓,完全不需修改。至於 DIY 機,許多電源變壓器的一次側也有提供 220V/110V 兩種抽頭,更換一下即可。

大眼睛 提到...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篇討論...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74&t=1586750&last=20041363

Gary Lee 提到...

謝謝, 後級直上220V將列入優先考慮

WF 提到...

眼睛兄,不錯,正是有不少初入門者,用平價的器材,卻投入不成比例的預算在週邊上(電源處理、線材),是以才想寫這篇文章。

coffin 提到...

私以為在花錢之時,要做預算分配.......整個系統的器材價格配比,應該要如何呢?WF兄談談看您的看法?

WF 提到...

Coffin 兄,

TAS 總編輯 Robert Harley 在 The Guide to Hi-End Audiophile 上面說道音響各類器材的預算分配,理想的情況是:

喇叭 40%
擴大機 30%
訊源 20%
線材 10%

他講的當然是廠機,我覺得可以參考啦。但例如我的空間小,裝不下大喇叭,因此會多分配一些預算到訊源和前級上。線材大約佔一成,我覺得差不多。

但 DIY 就很難這樣算了,很難正確地評估每樣 DIY 機可以對應到市值多少錢的廠機上。不過當然還是要重視搭配,有些 DIYer 在某個環節戮力勞心,另一些部份卻又過分隨便(例如 300B 配 VCD-Player...),這樣經濟效益也是滿低的。

另外,有些人重視喇叭,有些人重視擴大機,我自己是比較重視訊源啦。所以喇叭和後級直接、乾淨、靈敏、不搞怪就好了,現在把心力都放在訊源和前級上了。

WF 提到...

Coffin 兄,想再向您請教一下,您對線材有什麼看法呢?不知道您都用什麼樣的線?

平常很少看 DIYer 討論線材、墊材等週邊,很想多聽聽前輩的意見。

coffin 提到...

唉呀我對線材沒啥研究!
通常是有了就用,不要有怪怪的聲音。因為我不是很有耐性,沒辦法一條一條換來換去聽。
不過現在會盡量用有屏蔽的線,因為我的機器都塞在櫃子裡面,跟電源線靠太近,沒屏蔽的線不小心就會有干擾。
BTW,下次碰面給你一條高頻線,我覺得當數位線還不錯。當然會給你超過1.5米.......

WF 提到...

原來 Coffin 兄也在玩那個"數位線長一點比較好"的 trick 啊!到底效果如何,我也很好奇,但實在沒有精力去做長短兩條同款線來比較。

不過,我最近倒是特意做了一條 2 公尺長數位線,聲音是還不差,但仍然不知道長度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唉,實驗精神不足~

下次我也拿條線去和您交換著玩好了。

Paul 提到...

您好, 小弟我也是天天鎖定您的文章, 算是個忠實讀者吧. :)
關於數位介面如果阻抗不匹配, 數位線比較長會比較好.
剛好有位同事是做微波的, 他說這在他們業界已經是
常用的手法了. 但是他們不是加長線長, 而是在線的中間
直接串並聯電阻來吸收反射波. 當然這個串並聯電阻
是需要計算的, 依據所需要的衰減率, 還要符合特徵阻抗
來做計算. 對一般音響玩家, 加長數位線應該是最簡單的方式.

ps. 最近也要弄幾台RC EZ-31 or EZ-51來玩, 追隨
您的腳步. :)

WF 提到...

Paul 兄,歡迎您。看來專業領域許多"眉角"拿來援用在音響上,都可能帶來一些改進。

剛想到這問題,又把我的數位線比較了一下,目前的確是以 2 公尺最好聽,不過每條線的品牌才質接頭都不一樣,比起來一點也不客觀。下次真要的再做一條客觀條件都一樣謹有長度不同的線來對照,才能真正確認 SPDIF 的長短對聲音有何影響了。

很高興看到 Paul 兄 Shigaclone 也有興趣。不知道您有沒有找到 JVC EZ-31 or EZ-51 的貨源呢?我也很想再多買幾台來玩,但真的很難找,賣家又多半在歐美,運費奇高,實在頭大。

大眼睛 提到...

Interesting...

Dan Lavry堅信shorter is better,節錄一下他的post:

"Hi,

Longer is NOT better. SHORTER IS BETTER! That is unless you are the one selling cables, and you charge a lot and by the foot

I read it and I do not know why the writer says what he says. I wonder if there is some mechanical reason, where a short wire is difficult to bend. It would be good if one would state what they say such stuff. I do know that electrically, jitter, cross talk, skin effect, series resistance, radiation, noise pickup all benefit from SHORTER.

Regards
Dan Lavry
www.lavryengineering.com"

數位線長度的爭議還蠻多的,但我很確定shorter is cheaper,就一直用短短的同軸線。有機會再比較看看2.0m的數位線跟手邊的0.5m(!)差別在哪。

Paul 提到...

WF兄您好,

因為剛好有認識幾位朋友在多倫多, RC EZ-31在當地仍正常出貨中, 所以可以請他們回台灣的時候順便幫小弟帶. 一次一台兩台, 多的話, 時間線就得拉得很長了.

另外也有幾位朋友在德國, 應該可以找得到EZ-51. 但也是只能一次帶一兩台..

WF 提到...

眼睛兄,shorter is cheaper 的確是不爭的事實,所以 shorter is better 的論點也比較迎合消費者的感情。

我之前看的文章(在此:http://cynicalaudio.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4.html ) 是說,理論上當阻抗匹配非常理想時,的確是越短越好;但實務上則可能常一點比較好。所以這個理論其實很弔詭啦。

如果 A 的系統是短些比較好,那可以說 A 的數位設備阻抗匹配比較理想。反之 B 的系統是長些比較好,那又可以說 B 的阻抗匹配不理想,所以須要長一點的數位線減少反射。說到底還是 "It depends"。

總之數位線的長短可以當作一個調音的 trick,但或長或短就 case by case 了。

WF 提到...

Paul 兄,有加拿大的朋友,那就好辦了。Peter Daniel 之前也說,JVC EZ-31 在加拿大目前仍然正常供應中,真是得天獨厚啊!

建議 Paul 兄趁現在多進幾台,將來不論自用或脫手都相當珍貴。

大眼睛 提到...

WF兄,

I was talking with my tongue firmly in my cheek :P

Okay, something more serious I'd like to share:

看到shigaclone、Peter Daniel這幾個關鍵字,讓我想起之前他一些PC訊源相關的posts。

在這篇(http://www.diyaudio.com/forums/audio-sector/51381-audiosector-chip-amp-kits-dacs-chassis-251.html#post1715425),他說 "It’s still not clear to me if computer is an improvement over Shigaclone: in some ways it’s seems better (mostly when it comes to technical side of a sound) but in some ways it’s still behind."

聽起來PD似乎覺得他的PC跟Shigaclone各有長短、是同一等級的訊源。這算相當高的評價,是我理解錯誤嗎?

WF 提到...

眼睛兄,原來 Peter Daniel 也有在玩 digital stream,之前倒是沒注意到。這篇文章發於 2009 年一月,據我所知,後來他的 Shigaclone 又有繼續進步,所以最後到底鹿死誰手就不知道了。

據他後來的文章(2010年二月)所說,Shigaclone 比 Mark Levison 31.5 和 CEC TL0 更好。估且信之,ML 和 CEC 這兩台都是三五十萬的器材,我想 Shigaclone 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他的 PC Audio 系統如能與 Shigaclone 平分秋色,那也相當厲害了。

不過,他提到 PC-Audio 的聲音在”技術面”非常優秀,但不及 Shigaclone 平順悅耳,這個 comment 與我的個人經驗吻合。DS 系統很容易弄出音響性非常突出的聲音。頻寬、動態、氣勢等等都非常威猛,即使用我那不怎樣的 PCM2706 都能聽出這種特質。但 DS 難及 CD 之處在於那難以言說的氣質和音樂性,即使如 Linn 這樣技術紮實、又向來以「音樂性」為號召的品牌,其 Akurate DS 也頗難駕御--音響性非常優異,上窮碧落下黃泉,但很容易變得太過刺激,刮耳不耐聽。我就有幾次聽到 Linn DS 系統發出可怕的衰聲,然而調整得宜時又非常之好。

DS 對 hi-end 音響來說算是新的領域,也許還有很多好聲的 know-how 尚未發掘。我也很好奇究竟 CD 會比較柔順悅耳的原因在哪,要如何解釋。不過我相信再過幾年音響品牌與 DIYer 漸漸掌握 DS 的設計要訣之後,必然能發展出成熟的產品。就像 1980 年的 CD 不太好聽,現在卻進步許多一樣。

我聽過的 DS 系統不多,個人經驗微不足道。讓眼睛兄見笑了。

大眼睛 提到...

WF兄,您自稱對DS的經驗微不足道,卻又能準確的說出DS的特性與優缺點,這叫其他人怎麼混啊?哈哈

DS系統之所以欠缺「音樂性」,我想到的可能原因有三。如您所說,1980 年的 CD 不太好聽,現在卻進步許多。而DS又不同於當年的CD,說好聽點叫作百家爭鳴,實際上就是一片混亂。

截至目前為止,DS沒有統一格式,不同介面、標準更迭,讓人目不暇給。別說一般發燒友,就連許多廠商都顯得無所適從。"True" DS Transport/Standalone 仍算少數,多數產品仍只是必須依附PC存在、並受其影響甚鉅的"零件"。如風靡MyAV的「RME終極HTPC Solution」,裝在電腦A直追優質廠機、移到電腦B媲美1999的DVD,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容易出現可做為參考基準的"銘機",彼此的架構、電路也難以互相借鏡。再加上多數的DS Solution都離不開PC這個can of worms,想要發出如CD Transport平衡、悅耳的好聲自然不易。

不過,像Linn這樣有相當底醞的廠牌,在design from scratch的前提下設計出的DS系統,在平衡度上差強人意 (希望我沒有解讀錯誤),這就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了。當然,經驗需要時間的積累,但DS介面的"親和性",應該也有相當的影響。目前常見的DS架構,如ethernet、USB,其設計、應用本就不是for audio;或許在設計DS訊源時,就必須得因此做出相當的妥協。

但身為業餘玩家,其實大有可玩,倒也不是只能坐等DS自然發展。像我這樣資淺的DIYer,都可以琢磨出能改善DS「音樂性」的三板斧;相信以WF兄的發燒精神及執行力,一旦用心投入DS,一定可以帶來更多驚喜。

其一,盡可能的去除電腦端的干擾。「治標」(以audio friendliness為目標進行電腦優化) 的做法如「cMP^2 Project」、Linux Audio、Headless Music Server等,算是現在的主流玩法。「治本」(降低或消除電腦的影響) 的方案有network streamers,如Linn、Squeezebox、Sonos等;SD card players好像較為冷門,Ecdesign是我唯一聽過的的"audiophile" SD card players廠商。

其二,Modding。從改內線、電容到換clock、電源等,凡是對「傳統」音響器材有效的手段,拿到DS上也都幾乎可用。我之前光是音效卡就動過拉i2s、換電容、外接電源、用discrete shunt regulator取代3-pin onboard SMD type等大小手術;modded version醜歸醜,音樂性卻遠勝stock card,數位輸出表現雖不飛天遁地,但柔順自然,適合長期聆聽。可惜卡已經送人,而我又沒有經常紀錄DIY歷程的習慣,只找到一張兩年多前的照片,博君一笑 → http://yfrog.com/n4dsc00421j

其三,Find the right match。Correct me if I'm wrong,但commercial DAC近幾年又變得流行,似乎和DS (特別是PC transport) 的出現有相當大的關係。可惜的是,許多「現代」DAC似乎欠缺一套良好的設計哲學,過度追求低成本和高規格。其"numerical performance"或許很好,甚至在某些層面表現優秀,整體聽感卻很不平衡,搭配DS後更是放大彼此的缺點。如之前被許多論壇、網站追捧
的Benchmark DAC1,被譽是"中性無染"、"細節豐富"的超值DAC,實際聽起來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想表達的是,只要搭配得宜,DS「音樂性」的不足,或者太強烈的個性,其實都可以克服。例如我現役DAC使用的Sabre晶片,原廠以current mode (該晶片也能以voltage mode運作,但distortion較高) 並加上AD797等幾款opamp做I/V轉換的數據最漂亮 ("The AD797 has consistantly provided the best numbers getting -135dB of DNR (A-weighting) and can do -120dB of THD+N unweighted across from 20 to 20k")。我的DAC在一年多前用OPA1632 based I/V stage (最近的Weiss DA202也是用OPA1632),當時搭配電腦訊源的感覺就是"驚艷",我從沒聽過任何DAC有這麼漂亮的音場、資訊量、定位、高低延伸和動態,異常過癮。但久聽之後,發現系統的聲音有點「奇怪」,似乎不夠自然,少了點真實感。後來聽說Voltage out DAC很適合transformers,聽起來頗有「類比味」,於是就好奇一試。一試一下,發現這種高distortion、又限制頻寬的老東西,卻意外的好聲;雖然高低延伸和動態較為收斂,卻流暢悅耳許多,中頻也更加飽滿真實。後來我逛6moons時,發現Linn的Klimax DS在output stage也用了兩顆一模一樣的transformers (http://www.6moons.com/audioreviews/linn2/17.jpg)。在對這個巧合感到驚訝之餘,我也不禁想,或許這些廠商早就懂得如何駕馭DS,只是消費者想享受這樣的成果,必須付出相當代價罷了,哈哈。

一點淺見,望WF兄能不吝指教。

mikeliu 提到...

大眼睛果然對DS著力很深,有學習到了,拍拍手

大眼睛有改過squeezebox的經驗嗎?

大眼睛 提到...

Hey Mike,

我的DS訊源一直都是PC Transport,一直到最近才被Squeezebox Touch dethrone。

一來是覺得PC Transport好玩許多,二來是我認為先前的Squeezebox產品起點 (高貴的Transporter除外) 太低,改了勞民傷財,還不一定能得到滿意的聲音。

Squeezebox Touch我換了5v電源並做了軟體優化,請參考我之前的回覆。機內改機則是還未進行,未來可能會找專業改機廠商代勞。Touch的體積太小,元件更迷你,一不小心就會報廢,我想我這樣的新手還是不動為妙。

目前我在網路上所看過的Touch改機,有移除類比輸出交聯電容、移除螢幕、SPDIF RCA改BNC、以及螢幕以分離電源供電等。據這些網兄們說,對類比輸出的影響非常大,但數位輸出的改善就沒那麼明顯,所以我暫時還在觀望。

WF 提到...

眼睛兄,

非常感謝您光臨小弟的 blog,並寫下如此 informative 的留言。您寶貴的見解總是讓小弟獲益良多,不過由於內容太過豐富,小弟才思遲鈍,須要思考良久,多方 survey 才敢回覆,待慢之處祈請見諒。

今年音響展頗不同與往年,DS 大舉襲捲各廠牌各展房,許多展間都改用各種 DS solution 代替 CD 作為訊源,而且其中不乏諸多傳統 hi-end 廠牌。我那天聽了好些展間,聲音都還不錯,事實上 DS 會有「數碼聲」似乎已經不再是個問題,即將成為訊源的主流。

我最驚奇的是 Apple AirPort Express based solution。這個 solution 的賣點在於無線和支援 iTune 環境,但其實聲音表現並不遜於其他 solution。不論是 Micromega 或新品牌 La Rosita,聲音的質感、密度、音樂性都很不錯。尤其 Apple AirPort Express 相當便宜,台幣訂價 3300,像 Mircomega WM-10 一樣,弄個新機箱、linear power、再 reclock 或作 SPDIF buffer 什麼的,整個做起來可能比買一台 Squeezebox Touch 還便宜。而且這個 solution 同樣具有方便、操作簡易、支援豐富、完全獨立於電腦等種種優點。我現在還滿傾向玩玩看這個方案的。之前似乎未與眼睛兄討論到這條 approach,很想聽聽看眼睛兄的解見。

眼睛兄提到 DAC 交連變壓器輸出和 DS 的關係,非常獨到。除了 Linn 之外,我前天聽到的 La Rosita 旗艦居然也不約而同地採用 Lundahl 的輸出變壓器,圖片可見:

http://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p=92104

看來這真的很可能是 DS 好聲的 "building block" 之一。

此外,我也非常納悶 Benchmark DAC1 還有另一台 Lavry DA10 何以如此熱門,不論是 DS 族群或耳機族群都對這兩台 DAC 青眼有加。我曾在音響店試聽過 Benchmark DAC1 和 Lavry DA10,和價格不高的老機 Theta Cobalt 307 對照,表現都非常普通,遠遠不如 Cobalt 307 的寬廣開闊富有音樂性。大多數火紅的音響器材,即使我不喜歡它的聲音,但仍然可以從客觀面去理解其優點和好處。但我實在完全聽不出這兩台 DAC 好在哪(若兩者相較,Lavry 確實比 Benchmark 好上一截),更不能了解何以眾多 HTPC 玩家將其作為指定 DAC。

我對您的 DAC 頗感興趣。以 Sabre 為關鍵字查了一下,不知眼睛兄的 DAC 是否與這類似:

http://www.lampizator.eu/lampizator/REFERENCES/Buffalo%20DAC/BuffaloDAC.html

我的 DAC 不論是 TDA1543 或 TDA1541A 都是電流輸出,對 I/V 稍有經驗。我並不太喜歡用 op-amps 作 I/V,不論是 passive I/V(電阻/變壓器)或 discrete 線路,各有特色,但應該都比傳統 op-amps I/V 放大線路好。倒是去年試了 Pedja 的新版 I/V for TDA1541A,用的是特別的 IC OPA861,聲音相當不錯,打敗了我聽了好幾年的 discrete 線路。詳情寫在這篇文章裡:

http://cynicalaudio.blogspot.com/2009/03/iv-for-nos-tda1541a-dac.html

不過 OPA861 並不是一般的 op-amps,而是類似於「理想電晶體」的 IC(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 OTA)。因此該線路和傳統的 op-amps I/V 完全不同。

小弟對 Sabre 不太熟悉(兄台提起之後我才知聞),但我猜 D/A 的工作原理應該還是電流輸出,只是內建了 I/V 作電壓輸出。如果仍然採用其電流輸出,但搭配更為理想的 I/V stage,再同樣以變壓器交連輸出,聲音或許又會更上一層樓。

希望眼睛兄也多聊聊您的 DAC,依照您的睿智捷思,一定有許多與眾不同的觀點和 idea。

大眼睛 提到...

WF兄,

您言重了。自從發現牙尖嘴利音響頻道以來,我就一直是這裡的忠實讀者;無論長短、種類,您的文章總能帶給我一些啟發或新知。蒙您不棄

,願意花費寶貴的時間去回覆我的walls of text,是我該高興有這個投桃報李的機會才對。

看了WF兄的觀展心得,才知道原來DS已經廣受音響廠商認同,也側面印證了DS音樂性匱乏的主因很可能是來自電腦端的干擾。看來,理想的DS

,還是越遠離電腦越好 (literally and metaphorically)。但仍有玩家無法擺脫"DS即PC"的窠臼,甚至以是否具備一張"高階錄音卡"做為判

定訊源"Hi-End程度"的主要標準,令人錯愕。

對了,那對Raidho Acoustics喇叭的低頻可是相當生猛的,希望真的是因為break-in不足,不然前端的下盤令人擔憂,哈哈。

若Mircomega WM-10及La Rosita等Apple Airport Express-based solution聲音能令您讚賞,AAE本身的體質想必相當不錯。而我還沒有聽過

、玩過AAE,很難給WF兄什麼具體意見。既然這樣,不如我來play devil's advocate好了。我對AAE主要的疑慮有二;其一是AAE兼作wireless

router而非單純的audio playback device,其二是對於高位元率、高採樣率檔案的支援性。

身為一台wireless router,AAE是不是會成為機箱內的干擾源?如果是,對於audio playback的實際影響有多大?WiFi是否會影響AAE-based

solution的音質,這我不敢隨便臆測。但就我SBT的使用經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Router至SBT的資料傳輸路徑從WiFi「升級」到ethernet,

可以感受到聲音明顯的改善;而透過software mods將WiFi關掉,又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當然,不同裝置的implementation不同,不能「想當

然耳」,僅供您參考。

DS有一項關鍵優勢,是傳統數位訊源無法企及的,那就是支援俗稱hi-res的high bit rate/high sampling frequency material。Hi-res

material的好處,想來不需要我贅述。當然,hi-res的選擇目前仍遠不及redbook,也有不少偽劣品充斥其中 (例如很多差強人意的

SACD/DVD-A,我猜都是upsampled而非true hi-res),但authentic hi-res material的音質表現明顯優於其redbook counterpart,我想也是

不爭的事實。偏偏Apple的AirTunes技術,似乎僅支援16bit/44.1k的redbook resolution。若這個限制無法克服,我覺得實在有些可惜。

如先前所說,我只是故意唱反調,事實上我對Apple Airport Express還是充滿期待的。相較於SBT,AAE非常的DIY-friendly,可玩性也高,

我想這也是它被音響廠商看中的主因之一。經WF兄的巧手打造,做出一台趕超「AAE廠機」的transport該不是難事。

Lundahl的美國進口商K&K Audio這麼說: "Enjoy the sonic benefits of transformer-coupled high-end audio electronics. Ever wonder

why the old recordings from the 50s and 60s sound so good? Well,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is the presence of transformers

in the signal chain between the microphone and the recorder. While it is popular "market-speak" to talk about the excessive

phase shift and limited bandwidth of transformers, the ears tell a different story. Lundahl transformers are world famous in

the pro audio business for their quality. They are used in high-end microphones, microphone preamps, and mixers. They convey

the full harmonic structure of music to the listener." 雖然多少有點廣告成分,但我個人的感想的確如其所說,聽到的是完整的、自

然流暢的音樂,而不僅僅是a collection of sounds。

大眼睛 提到...

(很抱歉,從notepad貼上時排版亂掉了,我重發一次)

WF兄,

您言重了。自從發現牙尖嘴利音響頻道以來,我就一直是這裡的忠實讀者;無論長短、種類,您的文章總能帶給我一些啟發或新知。蒙您不棄,願意花費寶貴的時間去回覆我的walls of text,是我該高興有這個投桃報李的機會才對。

看了WF兄的觀展心得,才知道原來DS已經廣受音響廠商認同,也側面印證了DS音樂性匱乏的主因很可能是來自電腦端的干擾。看來,理想的DS,還是越遠離電腦越好 (literally and metaphorically)。但仍有玩家無法擺脫"DS即PC"的窠臼,甚至以是否具備一張"高階錄音卡"做為判定訊源"Hi-End程度"的主要標準,令人錯愕。

對了,那對Raidho Acoustics喇叭的低頻可是相當生猛的,希望真的是因為break-in不足,不然前端的下盤令人擔憂,哈哈。

若Mircomega WM-10及La Rosita等Apple Airport Express-based solution聲音能令您讚賞,AAE本身的體質想必相當不錯。而我還沒有聽過、玩過AAE,很難給WF兄什麼具體意見。既然這樣,不如我來play devil's advocate好了。我對AAE主要的疑慮有二;其一是AAE兼作wireless router而非單純的audio playback device,其二是對於高位元率、高採樣率檔案的支援性。

身為一台wireless router,AAE是不是會成為機箱內的干擾源?如果是,對於audio playback的實際影響有多大?WiFi是否會影響AAE-based solution的音質,這我不敢隨便臆測。但就我SBT的使用經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Router至SBT的資料傳輸路徑從WiFi「升級」到ethernet,可以感受到聲音明顯的改善;而透過software mods將WiFi關掉,又有更進一步的提升。當然,不同裝置的implementation不同,不能「想當然耳」,僅供您參考。

DS有一項關鍵優勢,是傳統數位訊源無法企及的,那就是支援俗稱hi-res的high bit rate/high sampling frequency material。Hi-res material的好處,想來不需要我贅述。當然,hi-res的選擇目前仍遠不及redbook,也有不少偽劣品充斥其中 (例如很多差強人意的SACD/DVD-A,我猜都是upsampled而非true hi-res),但authentic hi-res material的音質表現明顯優於其redbook counterpart,我想也是不爭的事實。偏偏Apple的AirTunes技術,似乎僅支援16bit/44.1k的redbook resolution。若這個限制無法克服,我覺得實在有些可惜。

如先前所說,我只是故意唱反調,事實上我對Apple Airport Express還是充滿期待的。相較於SBT,AAE非常的DIY-friendly,可玩性也高,我想這也是它被音響廠商看中的主因之一。經WF兄的巧手打造,做出一台趕超「AAE廠機」的transport該不是難事。

Lundahl的美國進口商K&K Audio這麼說: "Enjoy the sonic benefits of transformer-coupled high-end audio electronics. Ever wonder why the old recordings from the 50s and 60s sound so good? Well,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is the presence of transformers in the signal chain between the microphone and the recorder. While it is popular "market-speak" to talk about the excessive phase shift and limited bandwidth of transformers, the ears tell a different story. Lundahl transformers are world famous in the pro audio business for their quality. They are used in high-end microphones, microphone preamps, and mixers. They convey the full harmonic structure of music to the listener." 雖然多少有點廣告成分,但我個人的感想的確如其所說,聽到的是完整的、自然流暢的音樂,而不僅僅是a collection of sounds。

大眼睛 提到...

我後來想想,Benchmark DAC1等DAC大受歡迎,看來好像不可思議,卻也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無它,對於所謂「好聲」的定義及理解不同罷了

。正如許多「圈外人」認為低頻量感多就是音質好,重低音沒掀掉屋頂就不算神器;或許部分「圈內人」認為,所謂高解析、細節多、特定頻段突出就是所謂發燒的聲音表現也不一定。

雖然我一直認為DAC1的「高解析」、「細節多」是突顯枝微末節,反讓音樂變得支離破碎,但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只能佩服Benchmark實在了不起,不但抓住消費者的喜好,還能推出聲音如此特殊的產品,其調音能力實在「要得」。

WF兄猜的沒錯,不但是類似,單以DAC Module來講可以說一模一樣 (但我有修改DAC上的供電而"Mr. Lampizator"沒有)。我目前的DAC算是1st gen的產品,用的是較舊的24Bit晶片,power supply separation跟layout也不盡理想。即便如此,Lampizator對它的評價仍相當高,僅略遜於Audio Note DAC-4。

我目前非常期待 (預購還得排隊...) 的3rd gen DAC Module無論在layout、用料、clock、power supply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大概九月中就會收到,等我裝好再分享心得。

我同意您的看法,如果搭配一個良好的I/V Stage,再以transformer做LPF/BAL-SE轉換/交連,表現應該會優於單用transformers (DAC Module的設計者Russ White也這麼建議)。有位DIY界的先進目前正在finalize一個tube output stage for Buffalo,據說效果非常之好。如果我決定改玩active output stage,應該會「借鏡」他的design,哈哈。

說到管輸出,Lampizator為Buffalo搭配的tube output stage很奇怪;Buffalo/Sabre明明就是differential output dac,設計者也說Balanced or "properly converted SE"的效果最好,他的設計卻只接一邊的訊號,讓我很不解。另外,我覺得他貶低Russ White開發的"IVY" I/V Stage的言論也有失公允。確實,若搭配一般三端子IC穩壓,IVY的表現真的差強人意,但搭配一些不錯的shunt regulator (如SSS),都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Sabre chip的設計相當有意思。據ESS Technologies說,其犧牲了PSRR以換取最好的potential performance。因此,凡是使用這款晶片的DAC,對於電源品質都會非常的敏感,尤其是AVCC L&R的供電。我目前用的第一版Buffalo,其AVCC L&R supply是來自onboard LM4562 voltage buffer。照理說,這樣的做法已經不錯,但後來我bypass LM4562,直接以先進推薦的「神器」Paul Hynes Z173v3 mini-shunts供電,才發現這款DAC原來還有如許潛藏的實力!

我當時就已經打算要排隊買3rd gen,因此沒有繼續升級這台1st gen其他的onboard regulation。但供電給DAC的預穩壓在換了3rd gen後仍可延用,因此我兩個禮拜前也從LT1086-based ps升級為大電流版的Paul Hynes Z1P5v45 shunt regulator。結果出乎意料,我沒想到連升級預穩壓對這個DAC都能帶來顯而易見的改善。甚至,連「預穩壓的預穩壓」(我徵詢過Paul Hynes,他說在他的產品前加pre-reg有益無害)上的電容,對聲音都有subtle yet noticeable的影響。

也許是我玩過的器材不多,才會如此大驚小怪,但我真的沒遇過對電源這麼敏感的DAC,讓您見笑了。

您誇獎我「睿智捷思」,真的是謬讚了。這台DAC,線路不是我設計的、PCB也不是我lay的、甚至還沒有太多需要assemble的部分。充其量,我只是個比較優秀的Lego Block Builder吧!講好聽可以說是「集各家大成」,實際上只是運氣好,找到不錯的building blocks,組合起來又符合自己的喜好罷了,哈哈。

http://www.cio.co.uk/cmsdata/features/3226468/lego_blocks.jpg

Po-Ting 提到...

沒想到已經有人玩到了ESS Sabre+Paul Hynes的穩壓! PH的穩壓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價格實在太高,幾個零件要價30英鎊,所有DAC電源加起來很可觀。不知道其電路為何,有人願意提供嗎?

WF 提到...

Buffalo 看起來真的很棒,上面的大眼睛正是 Buffalo 的高手啊,已經玩到非常深入的境地了。

好的併聯穩壓聲音真的不錯,不過選擇眾多,Paul Hynes 真的貴了些,我倒是會考慮別的線路。

Ytsejam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Ytsejam 提到...

小弟也是不玩 CD transport
主要原因很簡單:

1. 聽音樂是種享受,沒必要老是起身換來換去,太過麻煩
2. 想聽哪首就聽哪首,把時間留給聽音樂

我目前的方案正是 AAE,其實只要電源弄好,然後加一個 SPDIF 輸出,是可以做出水準以上的機器的

大眼睛兄真是經驗老到

1. AAE 若把 WiFi 關掉,確實會改善,小弟的用法一直都是捨 WiFi 而用 LAN port

2. Hi-Res 部份,只要調校的好,44.1 k 是可以輕易打敗 48 k,目前我的系統是 AAE ,另有一台 Apple TV2 ,AAE 的 44.1 k 目前已經遠勝 Apple TV2 的 48k

另外,說到 LT 穩壓
雖然 LT 系列的穩壓,要比 LM317 等要好
但是看過使用 LT 系列的朋友,常常會為了方便,
而採用 LT-108x-5v 之類固定輸出電壓

然而,這樣雖然方便,但是卻少了增加調整 Ripple Rejection 的電容的選擇,反而不好

至於 Rosita 和 Micromega 的AAE solution
小弟只有一點看法,C/P 值真的不高,不如自己 DIY

1. Rosita 的 beta ,沿用其一貫的穩壓設計,並加上電源濾波模組,這是一個特點,可以參考。另外其可取之處,在於保留 LAN port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LAN port 加上在區域網路中使用 switch,傳輸效能絕對要優於 CSMA/CD 基於 shared bus 的 WiFi ,對於 real-time 的傳輸,絕對是個 plus

2. Micromega 的方案,其重點在於,把光纖輸出的 TTL 拉出來,然後做 re-clock、buffer 後再輸出,這跟處理 CD player 的 SPDIF 輸出,其實沒有兩樣,其最大敗筆在於,宣稱為了避免 PC 把雜訊透過 UTP Cable 傳到 AAE 的風險,把 LAN port 藏在機箱內,而完全依賴 WiFi。
其實,若仔細研究過 Ethernet 的傳輸,每個 port 上都會有隔離變壓器,感染雜訊的風險並不如一條電源線,個人認為是個敗筆

WF 提到...

Ytsejam 您好,

小弟一直也很試試 Apple Airport Express,這真的是 niche 最佳之數位流方案。我覺得 wifi 對音質的惡化應該不致於太大,因為我聽過幾次 La Rosita,都是用 wifi 傳輸,聲質確實有符合那個價位的水準。Micromega 那台則不太行,我想應該是實作的問題,關鍵不在是否採用 wifi。

話說今年音響展有看到 Micromega 新出的「上位級」數位流訊源,售價十幾萬,可惜現場沒有機會聽個仔細。

Ytsejam 提到...

WF 兄

WiFi 傳輸有一定的限制,比方說若 AAE 的 WiFi 是專門供給 Streaming 用的,也就是說,只拿來放音樂,這可能會比較穩定

但是,試想,因為 WiFi 是個 Share Bus,若同一個 WiFi 網路內有其他的設備, AAE 本身勢必會接收到這些訊號,相對的就要有更多的資源使用在訊號的篩選、過濾,這嚴格來說並不適合用在 Hi-End 的環境

Rosita 基本上在穩壓部份下了很大的工夫,從濾波、電容等等的設計,看得出來要比 Micromega 要好上很多,至於價位,小弟真是不敢恭維,十幾萬買台 AAE ?其實 DIYer 應該是可以在有限預算之內做出具有相當水準的 AAE,WF 兄要不要一起來研究? :)

WF 提到...

Ytsejam 您好,

容小弟請教一下,要如何關閉 AAE 的 Wifi 功能呢?是 hack 進入 AAE 的系統,把 Wifi 關閉,還是從電路上下手,把 Wifi 模組切掉?

至於價格的問題,個人傾向「以聲論價」。如果可以做出夠好的聲音,外觀處理、操作機能也到位,那麼裡面的材料成本越低、架構越精簡,越見廠商的本事。而且這種案例也正是值得我們 DIYer 效法學習的對象。

Ytsejam 提到...

WF 兄

進入 AAE 的設定,新的韌體版本可以允許把 WiFi disable

價格問題,說真的,我沒有偏見,也很同意您的看法,
問題在於 CP 值
若是像是廠商能完全有自己的設計,花個幾十萬去買,不是什麼問題
我的擴大機和喇叭都是廠機,而且價格都算中等以上,但是我覺得錢花的相當值得

問題是,這種 AAE based solution,只是基於 Apple 的設計,說穿了只是改機,
要小弟花上十數萬去買,說真的花不下手,因為很大一部份的 cost 可能只是花在付給 Apple 的權利金

WF 提到...

Ytsejam 您好,

感謝您的分享,小弟到時來玩 AAE,只怕還有許多實作上的疑惑要與您請益。

小弟一直很疑惑的是,La Rosita 和 Micromega 這種做法,須要付 Apple 權利金嗎?因為他們應該是買現成的 AAE 成品來改裝出售,就和買電容電阻 IC 來製作機器一樣,似乎沒有侵犯 Apple 權利之虞?

Ytsejam 提到...

WF 兄,

其實我也很懷疑,如果說我們自己買 AAE 回來改,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是像這些 Micromega 之類的,改完後還要賣錢,重點是掛的是他們自己的品牌,難保 Apple 不會反咬一口,所以我合理的懷疑,他們是必須付給 Apple 一筆權利金的

今天換上 Sohin QS04 0.01uF ,果然比原本用的 Tant 電容更上層樓,在音響性之外,增加了相當音樂性,很超值的電容

匿名 提到...

想請問這款Cooper 1126V哪裡能買得到呢?

WF 提到...

小弟是在佑昇買的。

匿名 提到...

版主你好!
因為想買個入門的排插搜索到你這篇文章,
想請問你Cooper 1126V 目前市面上都應該找不道了,就目前市面上買的到品項裡有推薦的嗎,煩請版主推薦,感謝!

WF 提到...

小弟只有在佑昇買過,他們現在斷貨了嗎?

匿名 提到...

感謝版主的回覆~
剛打去問竟然漲了一倍要價1000大洋!Orz

WF 提到...

如果一千塊,CP 值就有點低了,可以買零件回來自己組排插。我覺得便宜的 Furutech、Copper 之流就很好用了。

匿名 提到...

是阿!是有想過自己動手弄個排插,不過對電子零件跟烙鐵真的不熟...Orz!買組好的又都不便宜,真尷尬...

WF 提到...

做排插其實只要鎖螺絲就好了,不需要動到烙鐵。

匿名 提到...

真的嘛!這樣太好了,鎖螺絲這對小弟應該不是難事,如果要組4孔排插,是要買外殼、兩個2孔的插座、電線嗎?還要其他的組件嗎?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推薦一下,怕買錯又搞不起來...Orz

WF 提到...

您需要一個外殼、一個蓋子、兩個母座、一條電源線、一個公插。可以去洛陽街的大慶配這些料。

匿名 提到...

請問這樣大概要花多少呢?這些零件除了母座可選用Furutech、Copper,其他部品有推薦的牌子跟規格嗎?經濟又實惠的就可以!

WF 提到...

我想您直接請店家推薦就可以了,便宜裝一套,大約一千多吧。

匿名 提到...

感謝大大提點!找時間去逛逛大慶 ^^"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