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笨蛋也玩 x-clone

最近某國內大型DIY網站,也趕流行推出了non-oversampling TDA1543 DAC。這個流行實在趕得有一點慢,畢竟最早提出這個架構的Kusunoki,早在1996年就在MJ上發表NOS TDA1543的線路。後來,Audio Note UK也按照NOS的理念,推出NOS的DAC產品(使用 AD1865)。2002年前後,diyAudio上吹起NOS熱潮,當時數位訊源討論區上,幾乎每篇都是NOS的文章,而且還玩出了很多花樣。

我在2003年間,受diyAudio上的裝機高手Peter Daniel建議,自己用搭棚做了很多套NOS TDA1543,玩得不亦樂乎。那時國內流行的是CS43122這些高規格、"state-of-the-art"的高貴 chip,可從不曾在任何網站上看到NOS的產品,連有關NOS的討論也貧乏得緊。每次提到TDA1543、TDA1541A這些chip,總要被人恥笑為「落後」、「規格爛」。一直到了2005年前後,國內才漸漸吹起NOS的風氣,而且似乎還是從中國那邊傳過來的,於是一股腦兒地出現了許多NOS套件。算起來,竟然落後Kusunoki原創的時間十年以上了。

在這許多「落後」的 NOS 套件裡,偶爾還看得到一點新意。比如說中國DIY網站HiFidiy規劃的TDA1543套件,有一套精心設計的LPF線路,據說可以有效地濾掉高頻雜訊,比原本filter-less的線路聲音更好。但另外有些套件,就不能不讓人感到暴殄天物,愚蠢無比,比如說就像國內那大型DIY網站的產品。這網站的NOS TDA1543和人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輸出級用了OP-Amp作I/V轉換,然後再用一級Op-Amp放大輸出。在Kusunoki原始的設計裡,TDA1543只用一對電阻作passive I/V,然後經過一顆電容濾掉直流,就可以直接輸出了。其後大多數的玩家也是遵照這個模式來玩,只有少數DIYer或套件會略作修改,而這些修改通常是增加LPF線路,或加入真空管buffer,改變輸出的音色。但passive I/V幾乎都會被保留,因為這真正是TDA1543最大的優勢。TDA1543 的規格並不怎樣,喜歡古典的聲音,喜歡NOS,大有TDA1541A、PCM63、PCM1702、AD1865這些規格更佳、音色更美、聲音更為細膩醇厚的chip可用。但TDA1543與其他chip所不同的,就是它有很高的電流輸出,只要用一對1K或1K5的電阻做passive I/V,就可以得到2V左右的輸出了,不必再經過一級放大。Kusunoki在訪談裡,指出TDA1543是唯一適合passive I/V而不會影響動態的DAC chip,這也正是TDA1543 最寶貴的特性。

然而,偏有愚蠢的設計者,學人家玩TDA1543,卻不知道精髓所在,放著passive I/V和大輸出的特性不看,用爛爛的OP-Amps作I/V和輸出,多了一堆零件,又不會更好聲,不知所謂何在。如果這麼想用active I/V,那去玩TDA1541A或PCM63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很多台灣的DIYer似乎不太用腦袋,國外在流行什麼,一開始總用輕篾的態度看待,覺得人家不怎樣。但是等到真正紅起來了,又一窩蜂去抄襲。抄襲也就算了,卻往往抄不到重點,學不到精神,做出一些形不似又神非的作品,讓人啼笑皆非。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Gainclone。Gaincard的精神是什麼,原作者已經大方地在官方網站上寫得一清二楚了:極短的 feedback path、極小的濾波電容、極大的電源變壓器、變壓器和放大器分離。這些特點如此清晰明瞭,外國人在做Gainclone時,也都大致依循著這幾大方向,就算有所創新或改變,那也會拿原始的設計來比較試聽,確認自己的更動是有進步的。反觀國內,許多人第一次裝"Gainclone",就直接用上大容值的電容,甚至有人直接買PCB來裝機,完全無視feedback電阻直接焊在chip腳上,以求最短路徑的特點。我猜這些「仿製」者,也許從來沒有上過47 Labs的網站,根本不曉得Gaincard是什麼,卻也來仿製Gainclone。試問,使用大容值電容,又不求feedback電阻最短路徑的 "Gainclone",除了都用power chip之外,究竟哪裡類似Gaincard?怎麼不老實叫chip-amp就好了?又何必套上個流行的名詞來自慰?

1 則留言:

oldhan 提到...

您有說出重點, 極短的回授路徑與小電容大變壓器..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