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Alfred Brendel: The Farewell Concerts




心情低落就想買唱片。聽朋友講起,才知道 Brendel 這張告別演奏會已經在台上市了,於是匆匆到誠品音樂買了一張。雖說也不是多麼喜歡 Brendel,但當初也是聽他彈 Schubert 晚期奏鳴曲,感動無比,一頭裁進 Schubert 的世界。這張告別音樂會有兩張 CD,收錄了 Haydn, Mozart, Schubert 等人的作品,Brendel 又演奏了一次 D960。這次的 D960 比二三十年前 Philips 錄音室版更為從容、更有餘裕,甚至更有活力。

政治人物動輒說要「退出政壇」,但過不了多久往往又「重出江湖」。藝人也是如此,「退出影壇」、「退出歌壇」之後,沒多久就行「復出」。大眾對於這種現象也已經見怪不怪。相對於此,音樂家開了告別演奏會,通常就真的告老還鄉,再也不演出了。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Fostex FE103 紀念版




看到 Fostex 日本官網的消息,今年預計推出新款的 FE103 全音域單體的紀版版,叫做 FE103En-S。我是全音域單體愛好者,最早開始玩音響用的正是 FE103,而且是十年前的紀念版 FE103 Memorial(FE103ME)。和當時一般版的 FE103E 或 FE107E 相比,FE103ME 高頻泛音豐富許多,聲音更為活潑有光澤,十分討喜。

這對 FE103ME 用了五六年,前前後後換過好幾個音箱。最後用的音箱是唐竹的「小夜曲」底音反射箱,內部加上瀝青膠帶補強,又試了幾種吸音材,音質乾淨反應快,稍微能聽到一點低頻。這類便宜的小全音域單體,追求動態、低頻,無異緣木求魚。與其要求全面性,倒不如好好欣賞它先天的優點。FE103 Memorial 高音非常透明飄逸,細節極多,近場聆聽幾乎比耳機還要敏銳,自然也勝於目前所用的 JX92S。我早期所有的 DIY 成果,都由這對小喇叭試聽。每次改機,無論換兩顆電容、換幾根電組,或是換幾條配線,調整的結果都快速反應在這對喇叭上,直像照妖鏡一般。我也從這不斷調整-試聽的循環中,逐步訓練聽力。




雖然十分喜愛 FE103ME,但這是限量品,台灣更是沒有幾對。紙盆又相當地脆弱,要是不慎弄壞,可能就再也無法復原。所以我在這對單體前,總是異常慎重,不敢造次。如此膽戰心驚地與器材相處,也是累人。後來卻想,或許下一個十年,又會有新的紀念版問世,比這對 FE103ME 更好。

2007 年購入 Jordan JX92S 之後,終於得到了相較之下,較為全面性的音響表現,FE103ME 也就被我收而藏之。想不到今年,2010 年,Fostex 果然在日本推出新款紀念版單體 FE103En-S。FE103En-S 的外框是正圓型,有八個螺孔,和傳統的 FE103 頗不一樣,卻很像 Sigma 系列 的 FE108EΣ,甚至特性也像。記得當年 FE103ME 一對是四千塊台幣,如今 FE103En-S 一對卻要三萬塊日幣,價格也相當驚人。不知可否這麼說:十年前的 FE103ME 是 FE103E 的「加強版」,今年的 FE103En-S 則是 FE108EΣ 的加強版了。




當年一心期待新的紀念版,如今紀念版即將上市,心境卻已不同了。FE103 終究有其天限,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當作第一系統來用,毫無缺憾地聆聽各種音樂類型。花一萬塊台幣買一對紀念版來收藏,似乎還不如貼點錢再買一對 JX92S 來備用,何況我早已收過 FE103E、FE107E 等好多對同口徑單體。然而,無論如何我對 FE103 總懷著特殊的情感,FE103 已經變成一個符碼,代表我剛開始 DIY 的那段日子。那時荒廢學業,置所有外務不顧,憑著一腔熱血和初生之犢的精力不斷地嘗試,每個禮拜都有進度。如今經驗豐富了,系統表現也更成熟,但似乎卻沒有那種不畏繁瑣、一往無前的熱情了。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The Beatles


幾年前開始聽 Beatles 的專輯,接連買了 Help!RevolverYellow SubmarineAbbey Road,覺得 Beatles 雖然好聽,但還不夠有個性,原創力似乎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些不稱。後來終買到號稱最為經典的高峰之作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聽了之後卻仍然微感失望,後來也就不再繼續收羅 Beatles 的專輯。

幾年過去,前幾天看到新版的 Beatles 轉錄,一時好奇,就買下了雙 CD 的 Beatles 同名專輯,白色封面的 White Album。原本並不懷著特別的期待,想不到一聽之後卻讓我目瞪口呆。這張專輯裡,Beatles 態度比過去都更硬調,非常大膽,非常有個性,更有驚人的爆發力。其他專輯,包括最有名的 Revolver 和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或是最後一張專輯 Abbey Road,都只能讓人聽到 Beatles 的典型的面向,這張 White Album 卻呈現了 Beatles 與眾不同,別開生面的特色。White Album 之後的專輯,卻反而變保守了,不再那麼有實驗精神。尤其是 Abbey Road,老是讓我想到 Velvet Underground 的最後一張專輯 Loaded,非常溫柔悅耳,卻也就只是溫柔悅耳而已。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Lipatti's last recital





Dinu Lipatti 生於 1917,1950 以 33 歲之齡死於淋巴癌。自從我對身體與疾病有深刻的體悟之後,愈來愈不知道該怎麼看待 Lipatti 早逝的一生。尤其當我每次聆聽他的最後音樂會,更是百感交集難以自適。

1950 年九月 16 日的最後音樂會,距 Lipatti 逝世不到三個月,甚至因為體力不佳而略過 Chopin 第二號圓舞曲。但在錄音中,聽不到一絲一毫的勉強和無奈,音樂自然流暢,清新無比。我很好奇 Lipatti 晚年的心境,竟然能如此平靜安然地面對生命的盡頭。然而,我無法從音樂裡聽見 Lipatti 的心曲,只聽到絕對純真的音樂。Bach、Mozart、Schubert 固然,連最俗氣的 Chopin 圓舞曲,在 Lipatti 的演奏下都顯得超然脫俗,一塵不染。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NSO 2010 跨年音樂會




2009 年最後一天到國家音樂廳參加 NSO 的跨年音樂會,兩首都是貝多芬的合唱曲,上半場是「合唱幻想曲」,下半場是「貝九」。雖說這種節慶場合,氣象宏偉,莊嚴又充滿歡悅的貝九原是再適合不過,但過於泛濫不免有老梗的感覺。

音樂演出平平,有些地方極好,但又有許多不合人意者。「合唱幻想曲」應以鋼琴為主角,與各聲部對話應和,貫串全曲。但演奏鋼琴的小弟,音色技巧雖佳,卻無縱橫全場的氣勢和意識,在人聲出場之前,音樂散漫無邊,不知所云。

至於貝九,原本我相當期待第三樂章,可惜前三樂章,固然流暢,但優點也只是流暢,並沒有特別的深度和張力,淪為第四樂章的鋪陳。第四樂章樂團終於回神,表現不錯,但表現最佳的還是人聲,合唱團更是意外的優秀。樂曲尾端漸漸邁向高潮,或許時間接近跨年,觀眾席間充滿了浮躁之氣,前方有些觀眾以為置身演唱會,手足隨著音樂擺動,嚴重干擾了我欣賞音樂的情緒。結束之後的歡呼和掌聲更是異常熱情,然而好壞參半的演出,並不值得這麼熱烈的掌聲。

其實貝九之外,莫札特最後一首交響曲《朱彼得》同樣明亮宏偉,高尚優雅又充滿歡欣氣息,也是歡慶年節的佳曲。希望將來古典樂在台灣更加深化之後,會聽到更多元的跨年曲目,不再限於貝九此一老調。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Rosalyn Tureck plays Bach

上個月在某前輩家聽到 Tureck 晚年的唱片,VAI Audio 推出的一系列獨奏曲,頗有驚豔的感覺。同樣是 Goldberg Variation,比早年的 EMI 版深刻多了。前幾天剛好在光華商場合友唱片看到,也就買了幾張。














以前不太領會 Bach 的好處,除了 Goldberg  Variation 和 The Art of Fugue 之外,喜歡的曲目寥寥無幾。千張唱片裡,Bach 的唱片只有二十來張,所佔比例與 Bach 在古典樂的地位全不相稱。最近一兩年,心境有所改變,居然越來越喜歡 Bach。特別是小品和鍵盤獨奏,意境悠遠、雋永有味,百聽不厭。

蛙叫蟲鳴

自從某張發燒天后的大碟推出之後,數算「蛙叫蟲鳴」成為音響圈樂此不疲的話題。但我始終不能領會,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聽蛙叫蟲鳴來檢驗系統表現,甚至用來調整校正音響系統呢?

針對蛙叫蟲鳴優化音響系統,很好,他們得到了一套最能夠表現蛙叫蟲鳴的音響。但這又怎樣?難道他們平常不聽音樂,專聽各種蛙叫蟲鳴嗎?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