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蓋希文兄弟為電影 Shall We Dance 譜寫的歌曲,如今已今為標準曲目(standard),經許多歌手傳唱。最早是從 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 在 Verve 的專輯 Ella and Louis Again 裡聽到這首曲子。其中 “You like to-may-toes and I like to-mah-toes” 的片段,十分恢諧有趣,再加上 Ella 與 Louis 兩人活潑開朗的歌聲,這幽默可喜的曲子,聽起來益發趣味,讓人忘憂。


苦情女伶 Billie Holiday 也唱過這首歌,而且是獨唱,收錄在 Body and Soul 這張專輯中。歡愉可喜的曲子,經她一唱,雖不致於淒然欲絕,但畢竟有些孤獨滄桑的況味,但又有那麼一點點俏皮,並不是一味地悲情寂寞。

而在電影 Shall We Dance 當中,原唱 Fred AstaireGinger Rogers 又唱又跳的片斷,早已成為經典。這兩位歌唱得好,舞跳得更是棒透了,而且還是穿著溜冰鞋,邊溜邊跳!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是我最喜歡的 standard 之一,特別是 Ella 與 Louis 的版本,已經和我許多悠閑愉悅的回憶,緊緊地連繫在一起。再怎麼低落的時候,不意聽見這首曲子,總不免會心一笑,腦海間浮現出人生中那些明亮的畫面。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再遊 TAA 2011 國際HI-END HI-FI 音響大展

週日又花了半天的時間看展。雖是週日,雖是最後一天,但人潮並不太多,前幾年即使是平常日,都比今天更熱鬧。但這對看展我來說,卻是好事,得以從容的在每個房間仔細聆聽。週五聽過的展房,這回就快速通過,把時間用在上回錯過的地方。看展時聽到有趣的系統或器材,隨手拍下兩張拍片。以下提及的,是我特別「印象深刻」者,不見得都好聽。


976 欣寶:之前沒有特別注意 AMR 這個品牌,今天的感覺卻頗好。特別是新的書架式喇叭,用了大尺寸的平面高音單體,中高頻輕鬆漂亮。


956 德錩:FM Acoustic 前後級推 Pawel Acoustic 書架式喇叭。我想 FM Acoustics 和 Pawel Acoustics 無庸置疑都是好東西,但今天在這個展間,廠商播放一張奇怪的人聲 LP,整個系統的音質宛如卡拉 OK。FM Acoustics 真是個奧妙的 high-end 品牌,售價奇高,表現卻常常令人失望。


971 全茂:在這間看到全套的 Audio Note Japan Kondo 系統,搭配口碑素著的 Acapella 喇叭。我對 Kondo 的器材神往多年,一直無緣得聽。猶記剛開始 DIY 音響的時候,閱讀《美聲實作》,Kondo 就在我心中奠定了非凡的地位。後來仿製 M7 前級,從製作過程中,看著實機搭棚的相片、測試元件的聲音,體悟到許多心得,對這個品牌更是加意敬佩。今天終於親見全套 Kondo 系統,心中悸動無比。我原本不太喜歡 Acapella,但與 Kondo 搭配之下,整套系統聲音很好,華貴濃豔的風采充滿了魅力。

在心神激盪之時,想與廠商交換一些資訊。可惜工作人員態度冷淡,瞬間冷卻了我內心的感動。想來工作人員目光十分銳利,一眼看出我的寒傖,知道我努力一輩子也買不起 Acapella 和 Kondo。


613 唐業:除了日本的 Audio Note,睽違多年,英國的 Audio Note 也參展了。兩家 Audio Note 的糾葛可見前文,現在總之是兩家獨立的音響公司,只是有類似的設計精神、類似的線路、類似的用料哲學。唐業代理 Audio Note 多年,只是似乎沒有著力於此,直到最近才由音響論壇前主編劉名振加意推廣。劉名振本人坐鎮會場,為參展者介紹解說、播放音樂。這套系統是由 8W 的 300B 單端後級,驅動效率高達 98 dB 的大書架型喇叭。在頗高的音壓下,氣勢十足,展現難得的低頻和動態,而且沒有明顯的失真劣化。我平常不喜歡用這種方式聽音樂,不過現場的聲音很動聽。英國的 Audio Note 全套系統也讓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779 功學社:最近幾年觀展,總不忘記聽一下 T+A 的聲音。對於想買一套好音響來簡單聽音樂的愛樂者,我十分推薦 T+A。可惜今年改用 Dali 的喇叭,聲音不及往年飄逸俊雅。問了現場的工作人員,原來是 T+A 的新喇叭 Solitaire 因故受傷了,臨時改由 Dali 上陣,真是可惜了。據說全新設計的 T+A 新喇叭很棒,希望年底台北音響展可以順利聽到。


673 茂凱:茂凱每次參展,都會推出造型奇特的有趣喇叭。每年看看他們有什麼新造型,已經變成我看展的例行公式之一。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們的聲音還不錯,價格也算實惠,箱音的做工品質也有達標準,但實在應該找個工業設計師,好好做個漂亮的外型。


這次藝聲沒有參展,偶然在某個展間看到 ONIX 的 CD-Player,愣了一下。這部 CD-Player 和過去 ONIX 的造型大異其趣,卻很像是某品牌的 clone。雖然一直不是 ONIX 的愛好者,但見到這般情境,仍然不禁感慨。


610 德川:年輕的老闆在台大育成中心創業,提供音箱訂製的服務。老闆在音響上的經驗可能還不夠豐富,現場的聲音未臻完熟,不過充滿創意的場地佈置讓人印象深刻。白雲青天綠地,不正是 Windows XP 的預設桌面?


最後來到二樓。二樓都是大品牌、大商家、大系統,播起音樂也幾乎都是大場面、大音壓。一家一家聽下來,喜歡的甚少,有些甚至教我奪門而出。但勝旗這套 Burmester 卻出乎意料,這是我第一次覺得 Burmester 全系統平衡好聽而不亮不吵。十年過去,今天我終於領略到 Burmester 的好處了!


二樓另一間比較滿意的是巴洛克的 Electrocompaniet 全套系統。我本來就對 Electrocompaniet 印象頗佳,果然,這次的聲音也十分高雅俊秀,氣質出眾。在二樓比大聲、拼氣勢的恐怖氛圍中,Electrocompaniet 這套系統輕柔地播放 Richter 的鋼琴演奏,真是全場的吉光羽片,閃閃發亮。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TAA 臺灣第 21 屆國際HI-END HI-FI 音響大展

音響展雖然難得聽到好聲的系統,王朝酒店的環境、氣氛也不是很好,但觀賞每年的音響展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更是鬱悶的夏日唯一讓我期待的活動。

五週下午,人少,其實是很好的看展時機。可惜今天來到會場,已經是下午三點,從九樓開始,匆匆看過,將近閉展的時候才走到六樓。二三樓的大展房就留待週日再見識了。以今天的印象來說,今年的展覽有點冷清,目前還沒聽到特別驚喜,出乎意料的聲音。


962 宜鴻:除了 La Rosita 之外,宜鴻最近一年也代理了 Wyred 4 SoundOdyssey。 現場用 La Rosita 訊源配 Wyred 4 Sound 前級、Odyssey 後級、Magico 喇叭,聲音仍然一貫高雅有氣質。我比較喜歡去年的組合,聲質更為精緻洗練。不過兩套系統價差太大,FM Acoustics 的後級,售價幾乎是 Odyssey 的一百倍。

965 比鄰:木內和夫親自坐鎮,帶來了全套 Reimyo 與 Harmonix 的器材、線材、調音道具。同軸書架型喇叭現在架在低音柱上,聲音豔麗,質感極佳。不過還是不及第一次聽到他們同軸喇叭那麼驚豔。

866 音悅:整間都是 Sennheiser 的耳機。隨意拿起中間的三隻高級品來聽,裡面播的音樂赫然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貝九對我來說,代表了太多意義,與許多往事緊扣在一起。意想不到之間聽見貝九,許多回憶瞬間在腦海裡飛舞穿梭,百感交集。


868 的笙凱:展出 Venture 落地式喇叭、Perreaux 擴大機、訊源是 EMM Labs。這是我首次領略到 Venture 的好處,聲音寬鬆而清新。


一旁展出的是 Telos 出品的煲線機。猛一看以為是部擴大機,左上方四顆碩大的 V-Cap 錫箔鐵弗龍電容真是嚇到我了,然後才知道這居然是用來熟化(break-in)線材的設備。據說可以輸出至 50KHz 的特殊訊號 pattern,輸出功率 35 瓦。問道只是煲線,何以要用 V-Cap?廠商答曰,他們測試許多電容之後,發現用 V-Cap 煲出來的線,聲音最好。我不太能理解其道理何在,不過我也有不少電容,哪天也可以做一部煲線機,自己試試。 


869 天樂:展出自有品牌 Divini 的喇叭,搭配谷津的擴大機。旗鑑的喇叭居然是用實木塊拼接而成,看起來非常熱血。但以其價位來說,木工的水準還須加強。


倒是一旁的低階系統,價格便宜,聲音卻讓人印象深刻。書架式喇叭,配上谷津的一體機,不到三萬塊,這樣聽音樂幾乎沒有什麼不足了。當下讓我感慨萬千:如果當年也有這樣超值的選擇,買來就可以好好聽音樂,我也就不會走上冤枉路,花這麼多錢在音響上,更不會陷入 DIY 這個錢坑。


876 小高:展出 KEF 的新旗鑑 Blade。新喇叭很酷,迴異於過往的造型,聲音也與我對 KEF 的印象不太一樣。音色細膩,頗有動人之處,可惜中頻偏薄,密度不太夠,不知道哪裡有問題。


753 星辰:聲音沒有仔細聽,目光全集中在 Acoustic Plan DriveMaster 這台精巧的 CD 轉盤上。看起來很有 47 Labs Flatfish 的味道,不過我覺得 Flatfish 比較漂亮(也比較便宜)。


678 強聲:展出 Cary 擴大機與 Wiener Lautsprecher Manufaktur(WLM)的喇叭。同軸喇叭,聽起來柔美細膩,讓人心生好感。


632 鑫瑋:最後來到 Joly 的展場。每年都會期待 Joly 又拿出什麼法寶,變出什麼新花樣。一進展間,就聽到老闆充滿自信地說: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耳機!愣了一下,原來地上這四件式的喇叭就是老闆口中的耳機。說是耳機,因為這四件式喇叭效率很高,像耳機一樣,可以直接用手機、隨身聽的耳機輸出驅動。聽了一下子,其實還滿順耳的(果然不傷腦神經!),不過我還是比較懷念 Joly 之前那具造型有如死刑電椅的「皇帝位」。


雖然今天沒有聽到特別感動的系統。但許多台灣小廠推陳出新,努力開發平價實惠的好產品,這種熱血誠懇的心意,其實都可以從他們的產品裡聽見。今天時間倉卒,錯過了許多展場,希望週日可以聽到更好的聲音。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Mozart K331 鋼琴奏鳴曲


十年前遇到人生裡艱難的考驗,當時煩惱到不知該如何面對。漫漫長夜中,我記得一次又一次從耳機裡聽著巴克豪斯(Backhaus)的蕯爾茲堡音樂節現場錄音。1966 年,巴克豪斯高齡 82 歲,距離辭世只差三年。這份 Orfeo 出品的現場錄音裡,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三人的鋼琴獨奏,晚年的巴克豪斯彈出了深邃內斂,悠遠飄渺的至高境界。其中的貝多芬第三十二號奏鳴曲(op. 111)是我最喜歡的版本,但這張唱片裡,最棒的演出卻是莫札特鋼琴奏鳴曲 K331。莫札特 K331 俗稱「土耳其進行曲」,是耳熟能詳的曲目。年老的巴克豪斯,體力技巧已然退化,但把這首通俗淺白的小曲子彈得端莊典雅,氣韻飄然。


從此以後,巴克斯豪這張現場錄音,對我來說儼然有了一層神聖的意義。那是在最徬徨無助的時刻,平撫內心恐懼焦慮的荒漠甘泉。那是進退失據,無可奈何的情境裡的最後慰藉。平常的時候,快樂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聽這麼高遠這麼出世的音樂。

十年之後,我面臨更大的關卡,更險峻的挑戰。已經連續一個月不能好眠,這天凌晨醒來,拿出剛買不久的唱片來放,波歌雷利奇彈莫札特鋼琴奏鳴曲。於是我又聽到了 K331,這次是從年輕的波哥雷利奇手中彈來。然後,許多回憶驀然湧上心頭。我想起了十年前的痛苦,如今早已成了微不足道的往事。我發現已經好幾年不曾拿出巴克豪斯蕯爾茲堡的現場,我內心深處似乎早在呼喚這張唱片。我現在正需要這樣的音樂,晚年的巴克豪斯輕輕彈著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用他八十二歲的從容自在。我期盼再過十年之後回想今天,如今一切的煎熬也早已飄揚在風中。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Charles Hansen 談音量控制

Ayre 的創始人 Charles Hansen 似乎是個網路成癮者,時常在網路上與各路 DIYer 分享經驗,也很樂於和網友筆戰。過去他常出沒於 diyAudio,如今則隨著他的好友 Jocko Homo 移至 DIYHifi.org 活動。最近 Charles Hansen 回覆了一則關於音量控制的討論串,他從業界的眼光出發,考量成本、音質、耐用、操控等各種因素,對幾種常見的音量控制方案作出評論:

Attenuation consensus

音量控制器位於訊號路徑上,又是相對較不理想的元件,對聲音影響極大,原是音響迷之間歷久不衰的議題。但是這麼完整清晰、面面俱到的匯整,畢竟少見。出自於 Hi-End 名廠設計師之口,更是極俱參考價值,於是摘要重點如下,作為筆記:
  • 傳統可變電阻(potentiometer):價格便宜,聲音不差,不過也好不到哪裡去。很容易結合馬達作遙控控制。在平衡線路上,很難精確配對。是一般廠商最常見,最實際的選擇。
  • 光敏電阻:在妥善的實作下,聲音優於可變電阻。用在平衡線路上,也很難精確配對。要找到衰減曲線非常接近的光敏電阻是相當困難、耗費成本的事情。而且光敏電阻有其壽命,特性也會隨著時間和週邊溫度而改變。 
  • 繼電器(Relay)陣列:Charles Hansen 個人很痛恨這種方案,因為音染很重,不夠透明傳真。不過用在平衡線路上有其優點,搭配離散電阻,可以精確的配對。繼電器不便宜,用量又多,所以此方案成本高。
  • IC 音量控制:音量 IC 有兩類,一種內建 OP-Amps,崇尚無負迴授的 Charles Hansen 自然不喜歡這類。另一類無 OP-Amps,聲音不錯,配對的精確度也還不錯,可用於平衡線路。Audio Research 就有用這種產品(Maxim 的)。用 FET 和電阻搭建離散版本,聲音則可能達到相當好的程度。
  • 波段開關:理想的波段開關,裡面的接點和接線都是純銀的,用這樣的開關作音量控制器,聲音非常透明,幾乎就和沒有音量控制一樣!不過品質高、段數夠的波段開關不易取得,造價更是非常昂貴。另一個缺點是,波段開關很難支援遙控操作。

至於繼電器為什麼會有音染,Charles Hansen 指出,繼電器內部接點的材質和接觸方式都不甚理想,訊號路徑上有許多種不同的導體,機械結構又容易受灰塵和濕氣影響。用 FET 等電子開關代替繼電器,聲質和壽命都會好上許多。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請不要那麼宅

分享兩則音響自製宅男,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經歷。


某天得知要維修設備,於是從家裡自備心愛的德製 Wiha 專業手工具,包含最常用的十字型螺絲起子等,帶往施工地點。Wiha 的起子我用了很多年了,得心應手,十分耐用。握把手感甚佳,重心平穩,雖然小巧,轉動起來卻特別省力。起子尖端是強化金屬,不導磁,咬合精準,不易滑牙,不傷螺絲。雖然價格是台製、中國製起子的數倍乃至十倍,但螺絲起子這種常用工具,買好一點才不會虧待自己的手。

話說這天來到作業現場,小心拿出我的 Wiha 起子開始工作。正當我仔細地轉動螺絲,享受 Wiha 精密的操作手感時,路過的前輩看了一眼,說道:「你這種小支的起子不好轉吧?」言畢,不知從哪取出一支亮晃晃,尖端已稍磨損的大支台製紅柄起子,豪邁的說:「用這個!」


另一天要檢驗電源迴路,我再次心血來潮地準備了驗電筆和心愛的 Fluke 電表,裝進原廠 Fluke 包,帶到工作現場。Fluke 是手提電表的第一品牌,價格比人家貴十倍,但也更精確耐用。尤其是反應靈敏,讀值快速,量測結果精準,十分可靠。以往用廉價電表,量值時常起伏,必須再三檢驗確認。入手 Fluke 之後,再也無此煩惱。

這天要測量電源迴路的連通,關掉部份 breaker 之後,我把電表設在 AC 檔位,探針插入壁插測量是否有電。當我正為 Fluke 精確快速的讀值暗暗喝采之際,一旁的資深前輩說話了:「用這個量,真的準嗎?」「搬一隻檯燈過來插電,看看會不會亮,不就知道了?」

我的類比之路外一篇


我的黑膠唱片系統毫無進展,但卻重新聽起了另一種類比訊源:廣播。

前一陣子,忽然懷念起小時候每天抱著收音機的時光,更好奇用目前的系統聽廣播是什麼感覺,於是開始研究調諧器(Tuner)。最初吸引我注意的是 Sony XDR-F1HD,新品價格不過 100 美金上下,功能齊全,可以聽 AM 與 FM,還能聽 HD Radio,甚至還有搖控器。更棒的是外型小巧緊緻,機內照看起來誠意十足,雖然不是 hi-fi 級產品,但非常合我胃口。可惜國內沒有進這台,當時未及請代買購入,如今也已停產。後繼機種變大台了,功能花俏,不再能打動我。

再看其他 Hi-Fi 品牌的新品,卻發現規格評價稍好的調諧器,價格都要數萬之譜。台灣的廣播電台,節目品質不甚理想,畢竟不可能成為我主要的訊源,當不願投資這麼多錢在調諧器上。買一萬上下的入門品又沒什麼意思。後來想自己裝一台,在網路上亂搜一通,才知道要自製好的 FM 調諧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還不如買成品機來改。於是最後開始找二手機。

台灣二手賣場上,調諧器很多,價格有高低,從一二千的 Pioneer 到上萬的 Magnum 都有。Magnum 之流看起來固好,我終究不想花太多錢在調諧器上,最後鎖定預算在五千塊以下。五千塊以內,其實又有兩種選擇,第一類是一二千塊,能聽、能動的基本款。如果只是要一部調諧器,一千塊還真的是不貴。另一類則是四五千塊,甚至稍微超出我預算的老機器。這些老機器雖然不是最了不起的經典銘機,但多少有些來頭,有那麼一點歷史,有些 hi-fi 味。幾經考慮之後,正好看到網兄 Olaychang 在出清兩部調諧器,價位都在我的範圍內,一部是 Sony ST-J75 ,另一部是 Nikko Gamma 1,都是 1980 年前後的製品,從照片上看來,都是非常堅實的好東西,在 Tuner Information Center 網站上評價也都挺好。於是約了時間,到網兄家試聽。

在網兄家先聽些音樂,原來他不但是熱愛收音機的音響迷,還是資深的音響 DIYer。多聊幾句之後,發現網兄居然也有收看《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當即天南地北地聊了好多音響 DIY 的事情,網兄更熱情的切換不同的調諧器給我聽,於是幸運地聽到了 Marantz 銘機的聲音。

Sony ST-J75 與 Nikko Gamma 1 雖然不如經典的 Marantz 那麼優異,但也都是頗有特色的機器。二手價差不多,聲音的等級也大約在同一個檔次,只是風格不太一樣。兩者的聲音風格俱有 1980 年代的特色,Sony 比較細膩甜美,Nikko 則是有鑑聽風味,比較樸素。這兩部機器我都很喜歡,完全命中我的須求,整體的設計感也都符合我的審美品味。要在其中作一選擇,還真是兩難。反覆聆聽,幾經考量,終於決定買下 Nikko Gamma 1。就我自己對聲音的口味來說,其實並不喜歡 Sony 一貫的調調,也不偏好鑑聽味。但 Nikko 那樸素而真實的聲音,似乎可以為我的系統帶來一些別開生面的調性,而且 Nikko 的指針、開關、旋鈕,無不充滿了 old-fashion 的復古情懷,同時還有一種專業感。線條俐落,具有現代感的 Sony ST-J75 也很漂亮,數位選台更是方便。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轉動旋鈕,從雜音裡慢慢調出清晰的聲音。這種選台的過程,充滿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誘惑力,在夜深人靜的寂寞時刻,特別有情趣。

網兄是資深廣播愛好者,對調整天線有豐富的經驗,還在樓上裝置了強力天線。他說其實天線才是最重要的,收訊不好機器再高檔也是枉然。從小只用一體式收音機的我,對這些一竅不通。和網兄討教之後,回家在窗邊佈置了一個簡單的 T 型天線,把 Nikko Gamma 1 接上我的系統,重新開始久違了的廣播時光。

我家的電視收訊向來不好,廣播果然也是如此。調了幾個電台,雜音都很嚴重。試了一輪之後,發現只有一兩個電台收訊良好,音質清晰乾淨,而這兩個電台都是我不熟悉的流行頻道,但這樣已經足夠了。Nikko Gamma 1 的聲音真的很好,聽著 FM 規格的流行樂,雖然感受得到頻寬動態明顯不如 CD,但那種七八零年代的老聲底,確然有其魅力。而且廣播這種聆聽音樂的行為,比 CD 來得被動,除了選台之外,收聽的內容全憑電台決定(我甚至只剩兩個電台可以選!)。被動不見得是壞事。當疲倦至極的時候,或是心情低落的時刻,腦海中往往一片空白,想聽音樂卻不知該選哪張唱片,這時源源不絕唱個不停的廣播電台真是恩物。別無選擇,有時也是一種幸福。


聽廣播電台,我享受的是這種聆聽行為,一種輕鬆的氣氛,一種懷舊的情調。這與聆聽 CD 時,追求高品質的音響效果完全不同。所以,我對 Nikko Gamma 1 一點也沒有改機的欲望。此外這部 Nikko Gamma 1 聲音不錯,雖然是超過三十年的老機,也尚無更新電容的必要。但我畢竟是音響 DIYer,過了一天,就手養拆了機器看內部。三十幾年前的 Hi-Fi 器材,做工真的相當講究。Nikko Gamma 1 在當年並不是什麼昂貴的高階器材,內在卻十分紮實,看得出廠家認真嚴謹的製作態度,具有工藝之美。指針的背光,是小小的白熾燈泡打出來的,那溫暖滿飽的色調,絕非 LED 可比。巨大的 5-Gang FM 接收模組,讓人充滿信賴感。選台調頻是全機械結構,透過棉線與大大小小的滑輪傳動,讓看慣現代電子產品的我歎為觀止。且不論聲音,光是這樣的設計作工,我完全可以體會這些老機讓許多現代音響迷沉醉迷戀的魔力。



於是,在 CD 與數位串流之外,我多了一個訊源。平常還是聽 CD 為主,偶爾心動,就接上 Nikko Gamma 1 來聽。透過唯二收訊良好的電台,我聽到的都是不熟悉的流行樂。我平常根本不聽流行樂,所以收聽廣播這件事,更讓我感到新鮮有趣。只可惜 Nikko Gamma 1 不支援 AM 頻道,收訊不夠好,也不能清晰播放我最喜歡的 FM 電台。我最喜歡聽的廣播節目,不是古典樂,不是爵士樂,不是搖滾樂,而是莫名奇妙的「工商服務」。如之前的文章所說,我特別喜歡賣藥節目。那些離奇荒謬的廣告說詞,各種療效神奇,起死人、肉白骨的靈丹妙藥,充滿了超現實的錯置感,世界好似變得簡單而美好了起來。這讓我得以暫時擺脫現實,遠離壓力和種種生活中的不愉快。要聽這些賣藥節目,其實根本不須要什麼高傳真的系統;而我的 Nikko 聲音雖好,現在卻聽不到這些節目。為了達成聽賣藥廣告的心願,終究要再花點時間重設天線,好好調整收訊品質。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