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請不要那麼宅

分享兩則音響自製宅男,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經歷。


某天得知要維修設備,於是從家裡自備心愛的德製 Wiha 專業手工具,包含最常用的十字型螺絲起子等,帶往施工地點。Wiha 的起子我用了很多年了,得心應手,十分耐用。握把手感甚佳,重心平穩,雖然小巧,轉動起來卻特別省力。起子尖端是強化金屬,不導磁,咬合精準,不易滑牙,不傷螺絲。雖然價格是台製、中國製起子的數倍乃至十倍,但螺絲起子這種常用工具,買好一點才不會虧待自己的手。

話說這天來到作業現場,小心拿出我的 Wiha 起子開始工作。正當我仔細地轉動螺絲,享受 Wiha 精密的操作手感時,路過的前輩看了一眼,說道:「你這種小支的起子不好轉吧?」言畢,不知從哪取出一支亮晃晃,尖端已稍磨損的大支台製紅柄起子,豪邁的說:「用這個!」


另一天要檢驗電源迴路,我再次心血來潮地準備了驗電筆和心愛的 Fluke 電表,裝進原廠 Fluke 包,帶到工作現場。Fluke 是手提電表的第一品牌,價格比人家貴十倍,但也更精確耐用。尤其是反應靈敏,讀值快速,量測結果精準,十分可靠。以往用廉價電表,量值時常起伏,必須再三檢驗確認。入手 Fluke 之後,再也無此煩惱。

這天要測量電源迴路的連通,關掉部份 breaker 之後,我把電表設在 AC 檔位,探針插入壁插測量是否有電。當我正為 Fluke 精確快速的讀值暗暗喝采之際,一旁的資深前輩說話了:「用這個量,真的準嗎?」「搬一隻檯燈過來插電,看看會不會亮,不就知道了?」

我的類比之路外一篇


我的黑膠唱片系統毫無進展,但卻重新聽起了另一種類比訊源:廣播。

前一陣子,忽然懷念起小時候每天抱著收音機的時光,更好奇用目前的系統聽廣播是什麼感覺,於是開始研究調諧器(Tuner)。最初吸引我注意的是 Sony XDR-F1HD,新品價格不過 100 美金上下,功能齊全,可以聽 AM 與 FM,還能聽 HD Radio,甚至還有搖控器。更棒的是外型小巧緊緻,機內照看起來誠意十足,雖然不是 hi-fi 級產品,但非常合我胃口。可惜國內沒有進這台,當時未及請代買購入,如今也已停產。後繼機種變大台了,功能花俏,不再能打動我。

再看其他 Hi-Fi 品牌的新品,卻發現規格評價稍好的調諧器,價格都要數萬之譜。台灣的廣播電台,節目品質不甚理想,畢竟不可能成為我主要的訊源,當不願投資這麼多錢在調諧器上。買一萬上下的入門品又沒什麼意思。後來想自己裝一台,在網路上亂搜一通,才知道要自製好的 FM 調諧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還不如買成品機來改。於是最後開始找二手機。

台灣二手賣場上,調諧器很多,價格有高低,從一二千的 Pioneer 到上萬的 Magnum 都有。Magnum 之流看起來固好,我終究不想花太多錢在調諧器上,最後鎖定預算在五千塊以下。五千塊以內,其實又有兩種選擇,第一類是一二千塊,能聽、能動的基本款。如果只是要一部調諧器,一千塊還真的是不貴。另一類則是四五千塊,甚至稍微超出我預算的老機器。這些老機器雖然不是最了不起的經典銘機,但多少有些來頭,有那麼一點歷史,有些 hi-fi 味。幾經考慮之後,正好看到網兄 Olaychang 在出清兩部調諧器,價位都在我的範圍內,一部是 Sony ST-J75 ,另一部是 Nikko Gamma 1,都是 1980 年前後的製品,從照片上看來,都是非常堅實的好東西,在 Tuner Information Center 網站上評價也都挺好。於是約了時間,到網兄家試聽。

在網兄家先聽些音樂,原來他不但是熱愛收音機的音響迷,還是資深的音響 DIYer。多聊幾句之後,發現網兄居然也有收看《牙尖嘴利音響頻道》,當即天南地北地聊了好多音響 DIY 的事情,網兄更熱情的切換不同的調諧器給我聽,於是幸運地聽到了 Marantz 銘機的聲音。

Sony ST-J75 與 Nikko Gamma 1 雖然不如經典的 Marantz 那麼優異,但也都是頗有特色的機器。二手價差不多,聲音的等級也大約在同一個檔次,只是風格不太一樣。兩者的聲音風格俱有 1980 年代的特色,Sony 比較細膩甜美,Nikko 則是有鑑聽風味,比較樸素。這兩部機器我都很喜歡,完全命中我的須求,整體的設計感也都符合我的審美品味。要在其中作一選擇,還真是兩難。反覆聆聽,幾經考量,終於決定買下 Nikko Gamma 1。就我自己對聲音的口味來說,其實並不喜歡 Sony 一貫的調調,也不偏好鑑聽味。但 Nikko 那樸素而真實的聲音,似乎可以為我的系統帶來一些別開生面的調性,而且 Nikko 的指針、開關、旋鈕,無不充滿了 old-fashion 的復古情懷,同時還有一種專業感。線條俐落,具有現代感的 Sony ST-J75 也很漂亮,數位選台更是方便。但我還是比較喜歡轉動旋鈕,從雜音裡慢慢調出清晰的聲音。這種選台的過程,充滿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誘惑力,在夜深人靜的寂寞時刻,特別有情趣。

網兄是資深廣播愛好者,對調整天線有豐富的經驗,還在樓上裝置了強力天線。他說其實天線才是最重要的,收訊不好機器再高檔也是枉然。從小只用一體式收音機的我,對這些一竅不通。和網兄討教之後,回家在窗邊佈置了一個簡單的 T 型天線,把 Nikko Gamma 1 接上我的系統,重新開始久違了的廣播時光。

我家的電視收訊向來不好,廣播果然也是如此。調了幾個電台,雜音都很嚴重。試了一輪之後,發現只有一兩個電台收訊良好,音質清晰乾淨,而這兩個電台都是我不熟悉的流行頻道,但這樣已經足夠了。Nikko Gamma 1 的聲音真的很好,聽著 FM 規格的流行樂,雖然感受得到頻寬動態明顯不如 CD,但那種七八零年代的老聲底,確然有其魅力。而且廣播這種聆聽音樂的行為,比 CD 來得被動,除了選台之外,收聽的內容全憑電台決定(我甚至只剩兩個電台可以選!)。被動不見得是壞事。當疲倦至極的時候,或是心情低落的時刻,腦海中往往一片空白,想聽音樂卻不知該選哪張唱片,這時源源不絕唱個不停的廣播電台真是恩物。別無選擇,有時也是一種幸福。


聽廣播電台,我享受的是這種聆聽行為,一種輕鬆的氣氛,一種懷舊的情調。這與聆聽 CD 時,追求高品質的音響效果完全不同。所以,我對 Nikko Gamma 1 一點也沒有改機的欲望。此外這部 Nikko Gamma 1 聲音不錯,雖然是超過三十年的老機,也尚無更新電容的必要。但我畢竟是音響 DIYer,過了一天,就手養拆了機器看內部。三十幾年前的 Hi-Fi 器材,做工真的相當講究。Nikko Gamma 1 在當年並不是什麼昂貴的高階器材,內在卻十分紮實,看得出廠家認真嚴謹的製作態度,具有工藝之美。指針的背光,是小小的白熾燈泡打出來的,那溫暖滿飽的色調,絕非 LED 可比。巨大的 5-Gang FM 接收模組,讓人充滿信賴感。選台調頻是全機械結構,透過棉線與大大小小的滑輪傳動,讓看慣現代電子產品的我歎為觀止。且不論聲音,光是這樣的設計作工,我完全可以體會這些老機讓許多現代音響迷沉醉迷戀的魔力。



於是,在 CD 與數位串流之外,我多了一個訊源。平常還是聽 CD 為主,偶爾心動,就接上 Nikko Gamma 1 來聽。透過唯二收訊良好的電台,我聽到的都是不熟悉的流行樂。我平常根本不聽流行樂,所以收聽廣播這件事,更讓我感到新鮮有趣。只可惜 Nikko Gamma 1 不支援 AM 頻道,收訊不夠好,也不能清晰播放我最喜歡的 FM 電台。我最喜歡聽的廣播節目,不是古典樂,不是爵士樂,不是搖滾樂,而是莫名奇妙的「工商服務」。如之前的文章所說,我特別喜歡賣藥節目。那些離奇荒謬的廣告說詞,各種療效神奇,起死人、肉白骨的靈丹妙藥,充滿了超現實的錯置感,世界好似變得簡單而美好了起來。這讓我得以暫時擺脫現實,遠離壓力和種種生活中的不愉快。要聽這些賣藥節目,其實根本不須要什麼高傳真的系統;而我的 Nikko 聲音雖好,現在卻聽不到這些節目。為了達成聽賣藥廣告的心願,終究要再花點時間重設天線,好好調整收訊品質。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電容的聲音:Shigaclone 數位輸出交連電容


最近沒有玩新的專案,手養時就在 Shigaclone 上試零件,一方面是微調,一方面也想更了解各種零件的風味習性。Shigaclone 很奧妙,大多數的部份,對零件十分不敏感,怎麼換聲音都差不多。幾個特別的所在,對零件又異常的挑剔,稍微更動,聲音就天差地遠,甚至衰聲。當中最神祕的一環,莫過於 C906 這顆小電容,其次就是 SPDIF 輸出的相關電路。JVC RC-EZ31 PCB 上的 chipset 本來就能輸出漂亮的 SPDIF 波形,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把將近 5V 的 SPDIF 輸出衰減至標準的 400mV 與 75 歐姆,並且濾除直流。

其實 CS8414 之類的數位接受晶片,寬容度甚高,而且 DAC 的輸入端都有交連電容或脈衝變壓器隔絕直流。所以不做任何處理,直接將  PCB 上產生的 raw SPDIF 訊號送給 DAC,多半也能正常運作。但在 SPDIF 輸出之前,加上適當的電容、電阻,聲音仍然會更為柔順耐聽一點。關於此處電容電阻的選用,去年已經寫過一篇心得。但在那篇文章之後,歷時一年,其間我持續收羅更多電容,有了新的心得。電阻一節,已經寫在 TX2575 電阻一文之中。本篇則是數位交連電容的試用心得。

我浸音響的時間不長,加上財力有限,不像能許多前輩那樣收集成千上萬的零件以資調音,僅能從這幾年間累積的電容來試聽。所以這篇提及的電容幾乎都是尚能買到的,價格也都還不致於太離譜。不過我試過的電容畢竟有二三十種以上,一一提及未免繁瑣,所以最後選出幾款令人印象深刻,表現有獨到之處的電容來講述。


Rel-Cap PPT,這是 Reliable Capacitors(即 Rel-Cap 或 Relcap)製造的錫箔 PP(polypropylene)電容。其實箔膜電容(foil & film capacitors)會有什麼聲音,從箔與膜的材質就可以推斷一二。錫箔音色華麗豐潤,PP 則滑順開闊,生機勃勃,Rel-Cap PPT 的聲音正反應了兩者的組合,富麗堂皇,骨架端正。


同樣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另一個系列黃色圓柱型的 Rel-Cap RT,以及黑色立方型的 RTE,都是錫箔 PS(polystyrene)電容。凡是 PS 電容,聲音似乎都具備了柔軟飄逸,細膩甜美的特質,與剛正雄健的 PP 電容各有妙處。我特別喜歡 RT 系列高貴細緻,飄逸柔美的個性。 


這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製造的電容,MultiCap 系列的 PPFXS。和 Rel-Cap PPT 相同,都是錫箔 PP 電容,但以 MultiCap 特有的結構,由多顆小電容併聯而成,ESR 特低。聲音比 PPT 系列更清澈透明,速度更快,細節更多,似乎也變得柔軟了一點。


MultiCap 最高級的 RTX 系列,錫箔 PS 電容,可以說是 Rel-Cap RT 的併聯版。RT 系列原已十分飄逸細緻,再經過併聯之後,調性更是極為突出。透明度高,速度極快,細節豐富,特別是唇齒之間的氣音,似乎有放大的效果。也所以有人認為這種表現太 harsh,太過極端,不耐久聽。確實,MultiCap RTX 頗有癖性,對搭配十分敏感,但在 Shigaclone 上,表現卻十分不錯,得其優點,而無所害。與 PPFXS 相比,RTX 在 Shigaclone 上聲音又更為飄逸透明了一點,更重要的是變得更甜美,更柔軟,更有音樂性,讓人不知不覺得一直想聽下去。


AudioCap 也是 Reliable Capacitors 旗下的產品,這款 AudioCap TFT 是當中最高級的錫箔鐵弗龍(Teflon、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電容。AudioCap TFT 與前面幾種電容相比,高出了一個檔次,確是不同等級的聲音。TFT 最特出之處就是頻帶極寬,一下子拉開了低頻至高頻的界線。高頻圓潤滑順,泛音自然而豐富,充滿空氣感,直有從 CD 換成 SACD 的錯覺,彷彿錄音的規格提高了,使得高頻的波型變得更為完整。若說 MultiCap 之流是強調高頻的透明感,AudioCap TFT 則是將高頻的界線進一步延伸。
   

V-Cap 是美國高級電容的品牌,專門出品鐵弗龍電容與油質電容。目前有三個系列:銅箔鐵弗龍的 CuTF錫箔鐵弗龍的 TFTF灌油金屬化 PP 電容 OIMP。我已經有了 AudioCap TFT,興趣自然是最新、也最貴的銅箔鐵弗龍 CuTF 了。據我所知,目前似乎尚無其他廠牌推出銅箔鐵弗龍電容。銅箔的導電性遠比錫箔為佳,作為電容的導體,音色特別大器,雍容大度,穩重寬闊,尤其是形體感異常紮實。與 AudioCap TFT 電容相比,V-Cap CuTF 又更高了一級。AudioCap TFT 的細節本來已經極多,V-Cap CuTF 卻硬是更上一層樓,背景更寂靜,微小細節更為清楚豐富,泛音也更完整了。錫箔華麗的音色,原本十分討喜,但與銅箔相比之下,竟顯得有些輕浮,有點花拳繡腿。在大動態、大場面的片段,CuTF 的優勢更為明顯:底盤穩健異常,氣象萬千,能量感豐沛無比,源源不絕。


V-Cap CuTF 電容,可以說是把 PP、Teflon 這類強調頻寬,動態大,勢氣強的走向,做到了極致。而 Soshin(雙信)SE99 銀雲母電容,則是和 PET(polyester、Mylar)和 PS 等飄逸柔美的電容一路,而到達了最高境界。我很難比較 Soshin SE99 與 V-Cap CuTF 的優劣,兩者的風格實是天差地遠,但我認為聲音表現屬於一個檔次,同一個等級。SE99 的細節同樣極多,泛音豐富,頻帶完整,特別是高頻充滿了水份,纖細柔美,吹彈可破。這種清澈透明,細膩無比的聲音,讓人彷彿置身仙境,不沾絲毫煙火氣。說氣勢,說動態,Soshin SE99 自然不及 V-Cap CuTF,但 V-Cap 卻又哪裡有半點那如夢似幻的美感?

V-Cap 的聲音固然很真實,但說 Soshin SE99 聲音很美,如在仙境,這並不代表它的聲音有音染、不真實。用「音染」來形容 Soshin SE99,無異是一種褻瀆。SE99 美妙的聲音絕非音染可以類比,那是一種無與倫比,不可方物的美善之境。


離開仙境,回到塵世。在我試過諸多工業級電容裡,Vishay/ERO KP1830 是我的最愛。KP1830 很便宜,是小容值的鋁箔 PP 電容,最大規格只到 0.022uF。KP1830 聲音很樸素,比 WIMA FKP 或 Philips KP 更為中性自然,而且聲音有一定的力度和線條感,不會太軟或太輕浮。在調音之前,這些可靠中性的便宜電容是很好的基礎,減少變因。甚至從 V-Cap 或 Soshin 換成 KP1830,也不至於不能入耳,只覺得那仍是中庸平衡的好聲音。除此之外,Vishay KP1830 也是唯一用在 Shigaclone C906 之處,沒有絲毫癖性,自然不怪的少數選擇。


網友 tda1543 兄很推薦在 Shigaclone 的 SPDIF 輸出端用 Black Gate PK 0.1uF 小電容作交連。我也覺得這是很棒的選擇之一。Black Gate 電容十份優秀,自不在言下。但在數位交連處,Black Gate 竟然也有很好的表現,我當時也感到吃驚。Black Gate PK 用在此處,速度稍微慢了點,不及各種薄膜電容。但有很好的厚度與韻味,平衡性極佳。以頻寬、質感、動態、細節刻劃等角度來說,Black Gate PK 絕不能與前述的高級薄膜電容比肩,但不能否認 Black Gate PK 的聲音,溫和耐聽,富有魅力。考慮取得之難易、價格、體積等因素,Black Gate 堪稱是最超值的選擇。


Black Gate PK 是小型化的極性電容,另一個系列 NX HI-Q 則是無極性電容,理論上比 PK 更優秀,更合適數位電路。確實,同樣是 0.1uF 的電容,NX 系列聲音密度比 PK 更高,聲音更為濃郁甜美,能量感更強,速度感也稍微快了一點(當然仍不及薄膜電容),PK 則比較清淡樸實。兩者聲音都很好,動聽討喜。雖然與 MultiCap、V-Cap 那種等級差了好一段距離,但無疑是可以慢慢聽音樂的好聲音。


所有電容裡,我最喜歡的自然是 V-Cap CuTF 與 Soshin SE99,兩者各自代表了「傳真派」與「美聲派」的典範。用「傳真派」、「美聲派」來比喻,或許不倫不類,因為兩者的聲音都很很寫實,也都很美麗。也許這兩條路線殊途同歸,只是呈現的風格不同。我無法決定究竟比較喜歡 V-Cap CuTF,還是 Soshin SE99,最後心念一開,決定兩個都聽,輪流聽。依據不同音樂、不同時間、不同心情,換上不同的電容。白天聽大曲目多些,也就比較常用 V-Cap;晚上聽簡單的小品,用 Soshin 多些。兩者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容,各有出色之處,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對方的優點。還好我是 DIYer,想用什麼就用什麼,隨手一換就行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Nights in the Ward


十幾年前買的 Grado SR-125 耳機,接上 Laptop 的類比輸出,沒有 DAC,沒有耳擴。夜半人靜,聽著 Mucc 和 Plastic Tree 的專輯。完全不 hi-fi,音量也不敢調高,遠低於平常的聆聽音量。Grado SR-125 從高中用到現在,已經換過數次耳罩,更換過了幾次振膜,線也早已捲繞得歪七扭八。但從這隻耳機播放出來的音樂,永遠是我最熟悉的聲音。在這徬徨無力的時刻,輾轉難眠的深夜,音樂是唯一的救贖。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Bach "Jesu bleibet meine Freude"


Jesu bleibet meine Freude 〈耶穌,吾民仰望之喜悅〉, Yvonne Lefébure 高齡 80 歲的錄音,彈的悠遠淡然,全無罣礙,像清澈的小溪緩緩流過心頭。


同一首曲子,和 Lefebure 同門的 Dinu Lipatti 33 歲的錄音。此時他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正是死前最後幾個月的演奏。Lipatti 放慢速度,娓娓道來,觸鍵溫柔無比,如夢似幻,彷彿站在雲彩間,靜靜地凝視一幕人間悲喜。情景比在夢中更美,美的不真實。真實不可能這麼美麗。

鄧泰山彈蕭邦夜曲


狂亂的一夜,聽著鄧泰山(Dang Thai Son)新錄的蕭邦夜曲。鄧泰山的心境,已到達極高深的境界。輕輕的,淡淡的彈來,從容自在不著痕跡,無比寧靜,無比平和,彷彿世間果然存在著某種崇高而神祕的力量。我真的希望有這種力量。在這個時刻,我須要被拯救。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白建宇 2011


幾年前聽過一次白建宇(Kun Woo Paik)的現場演出,從此對這位韓國鋼琴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音樂會結束當即買了他演奏的佛瑞小品,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反覆聆聽,鐘愛無已。NAXOS 為他發行的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全集,也同樣優秀。之後凡是他來台灣,必不會錯過他的現場。

今年六月,白建宇再度來台,演出名曲中的名曲,簡稱「拉三」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我很喜歡拉三,但卻從來不曾聽過現演出。這樣曲目,又是白建宇這樣的鋼琴家,自是讓我興奮無比,甚至比今年 Zilberstein 來台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又更為期待一些。


可惜的是,NSO 的表現又令人失望了。與 Zilberstein 那場一樣,獨奏家再怎麼厲害,卻也無從拯救整場音樂會。上半場的兩首管弦樂曲,西貝流士的《海之女神》音色極美,十足動聽,Lutoslawski 的 Concerto for Orchestra 也相當精彩。可惜到下半場,到我期待半年的拉三,指揮和樂團卻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與鋼琴總是合不成一路。樂團時而搶先半拍,時而又延遲半拍,和鋼琴硬是對不上。聽得出來經驗老道的白建宇,努力地嘗試各種方法和樂團同步,但終是無力回天。

拉三有許多美麗的片段,鋼琴在沉思之中,與長笛、弦樂往來對答,該當是如夢似幻,美不勝收的感官沉浸。脫拍的問題在此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突兀的拍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斷我的冥想心流。除此之外,長笛和樂團的音量未加控制,時常蓋過鋼琴的聲音。白建宇長得高大生威,觸鍵卻十分晶瑩纖細,樂團原該調整音量,襯托他細膩的演出。

音樂跌跌撞撞的進行,白建宇彈到筋疲力竭,我也聽得心神疲憊。直到第三樂章的後四分之一,鋼琴與團樂總算取得同步,在速度加快,音量漸鉅之中,終於順暢地奔向結尾。其實整個拉三,仍然有許多動聽之處。雖然樂團配合不良,白建宇的琴聲,高雅柔美的音色,細膩的處理,總是能教聽者屏息。但這樣的演出,終究不能令人滿意。很高的期待,帶來了深深的失落。

會後拿到了一份這場音樂會的文宣,焦元溥似乎早在事前預見這個的下場,在文宣上寫道:白建宇即將面對一場艱難的挑戰。所謂挑戰,不單是拉三本身的難度,更因為樂團忙於準備上半場的曲目,而無法抽太多時間演練協奏曲。結果焦元溥一語成讖,令人謂然。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