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現公約數的印象
- 表現聲音的相互關係
- 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也能發出可怕的聲音
- 傳達現演奏者當時的心智情境
Stereo Sound 中文版的翻譯照例很差,光憑簡短的文字我也很難回推原意,想出更好的譯法。依我自己的詮釋,第一點說的是系統的客觀性,即使每張唱片錄音風格不盡相同,但發出來的音色多少要能與現場聆聽經驗吻合。第二點說得是,每個音符並不能獨立存在,而必須串成連貫的一體。因此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銜接、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銜接、樂段與樂段之間的銜接,這些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非常重要,是音樂的根本。第三點就如字面所言,好的音響不僅僅能發出悅耳柔順的美聲,必要時也要能展現恐怖粗暴的聲響。最後一點特別抽象:音響除了再現樂曲,也要捉補到演出時空的情境氛圍,甚至傳達出演奏者當時的情緒心境。這聽起來很玄,但我想聆聽經驗豐富的愛樂者,多多少少都曾透過錄音意識到演奏者寂聊、愉悅、急躁、不安、恐懼等種種心情。
長年以來,我心中一直有類似的念頭,但模模糊糊尚未成形。終於有這位作者整理出四個概念,深刻清晰的論述。我想多講一下第三點。很多人都說,生活已經夠累了,聽音樂無非圖個輕鬆,悅耳舒服就好,何必搞那麼累呢?我尊重他們的自由意志,卻無法認同這個觀點。音樂是藝術的一門,音響是呈現音樂的一種工具,必須相對客觀的展現作品的原貌。藝術本來就不只有美的、好的、善的。許多深邃的內涵,潛藏在令人坐立不安、驚心動魄的手法之下。例如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經過第四樂章狂風暴雨的洗禮,才能襯脫出末樂章的悠揚和煦。又如舒伯特 D 960 奏鳴曲或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教人錐心刺骨情難自己。再如許多滾搖樂,故意混入各種嘈雜刺耳的噪訊,撥撩聽眾的心緒,喚起高抗浮躁的氛圍。這些音樂就某個層面來說是難聽的,但在更深入的層面卻又異乎尋常的魅力,令人動容。
每個人在兒童階段,飲食經驗少,對於甜食有純乎天性的喜愛。然而漸漸長大,品嘗經驗豐富之後,自然而然便能欣賞酸、苦、辣等原先排斥的味道,甚至愛上這種「大人味」。對音樂或甚至對藝術的感受力,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許多作品仍然光明祥和愉悅,但永遠只接觸這一類作品,難免狹窄了些。就像有些人一輩子不能欣賞苦瓜、啤酒、黑咖啡、秋刀魚內臟的滋味,他們當然也能活的好好的,然而總是少了那麼些樂趣。
3 則留言:
許光俊是那位日本唱片藝術的專欄作家嗎?如果是的話,他的樂評屬於引經據典型;原來他也評器材....!
我不知道耶,因為 Stereo Sound 沒有太多資訊。但我想有可能,因為之前「唱片演奏家」專欄也有訪問過平林直哉,可能關係滿好的。許多日本樂評本身也是音響迷,器材都很好,不像台灣愛樂者與音響迷之間落差較大。
不過許光俊只是 Stereo Sound 臨時的專欄作者,並非常駐器評喔!
是那位沒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