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和一位長者論及馬勒《大地之歌》,對古典樂相當有決斷力的他獨鐘 Klemperer 的版本,讓我頗有遇見知音的感慨。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據說是馬勒從中國詩詞得到靈感所譜成。高中的時候未曾聽過馬勒的音樂,耳聞 Bruno Walter 與 Kathleen Ferrier 1952 年的合作非常感人,是 Ferrier 死前的天鵝之歌,便買回來欣賞。從未接觸馬勒的我,只聽到一陣又一陣的嘶吼,完全聽不出所以然,大失所望。後來又買了 Walter 與 Ferrier 1948 年的版本,仍然模不著頭緒。懂得欣賞馬勒之後,或買、或借了其他《大地之歌》版本,仍然聽不出好處。直到某年,為了收集 Fritz Wunderlich 的唱片,心不甘情不願地買入 Wunderlich 與 Christa Ludwig 和 Otto Klemperer 合作的版本(EMI),終於驚為天人,領略《大地之歌》其寂聊枯淡的動人之處。
雖是為 Wunderlich 而購買這張唱片,但此曲的主角是次女高音 Ludwig。我對 Ludwig 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只記得她和 Wunderlich、Janowitz、Karajan 諸人在 DG 錄下的 Haydn 《創世紀》(Die Schöpfung),是非常優秀的演出。Ludwig 在此版《大地之歌》的表現格外動人,甚至壓倒了我喜愛至深的 Wunderlich。但最了不起的還是 Klemperer,他對 Mahler 音樂的處理確實一流。Klemperer 的指揮,架構嚴密宏偉,正好適合處理 Mahler 那結構散亂,無章法可尋的管弦樂曲。原本東一段、西一段,神出鬼沒的各種嘶吼,在這個版本裡居然各得其所,於是每個樂段的意義,有了清楚的定位,總算讓我理出《大地之歌》的頭緒。
Klemperer 指揮 Mahler 其他交響曲,也有這樣的神效。相形之下,Boulez 的 Mahler 交響曲錄音非常優秀,乾淨清新地重建音樂的架構,但他的《大地之歌》(DG)卻教人失望。Walter 是我至愛的指揮家,Ferrier 的歌聲也相當動人,然而 Walter 對馬勒的掌握,卻仍然稍遜 Klemperer。只聽第一號交響曲等較為單純的曲目尚未覺察,《大地之歌》和後期幾首交響曲,規模龐大、結構散亂,真正考驗了指揮家對馬勒音樂的掌握能力。
Klemperer / Ludwig / Wunderlich 這份 EMI 錄音,錄於 1960 年代,音質卻出奇地粗糙。不過低規格的錄音品質,恰好突出中頻,使得 Ludwig 的音色更為厚實(相較於她在 DG 的錄音)。Klemperer 指揮 Ne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與獨唱家往來對話,輕描淡寫地點撥出一片枯寂氛圍,哀而不傷。一面聽這張版本,一面閱讀那改編自唐詩的歌詞,想像其中意境,只覺雖天地悠悠,似無可去之路。
3 則留言:
"大地之歌"我通常只聽最後樂章的最後15分種 :P
智久哥真是高人。小弟要好好研究一下最後 15 分鐘有何奧妙。
阿,我不是高人,這方面swimmy才是。 ^^
這首曲子全部想要講的,都濃縮在最後七次的ewig了,那這樣只要聽最後15分鐘就好啦XD,哪還得花上三倍的時間去鋪陳,馬勒的想法也真是......XDDD
張貼留言